王敏勤的和谐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敏勤的和谐教育

王敏勤教授的报告让我对和谐教学有了清楚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作了如下思考:

一、以合作激发兴趣、提升能力

以前在课堂上,我对合作学习把握的不是很好。今后在合作学习上,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分组。六人一大组,两人一小组,分别选出大、小组长,同时各组要兼顾到男女生搭配问题、学生性格互补问题。其次,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背诵的东西,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互相督查;课堂上的重难点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交流讨论;作文修改,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实现互相提高。最后,根据学习反馈,教师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合作不能流于形式,而要注重效果。当反馈效果不尽如人意时,对分组及合作方式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实践中找到最优搭配、最佳方法。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会倾听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就达到了合作教学的目的。

二、以整合梳理知识、形成系统

知识像一张网,前后贯通、左右相连。知识树的呈现正是体现了知识的这一特点,它既能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有提纲挈领的能力,

又能引领我们注意细枝末节,令思维更细致周全。所以,在教学时如何整合单元、画单元知识树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语文课本以话题为单元编排,我们可以根据课本的单元设计来教学,也可以根据需要,打破课本单元局限。比如按文体组织单元,我们可以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板块对古诗、文言文教学,我们又可以把同一作者的作品组为一单元,或是根据作品思想感情的异同、写作手法的相类等来划分。不管按怎样的单元来教学,我们既要把握好总纲,由总到分以网状的知识呈现给学生,更要把握好每个基本点。所谓把握好基本点是指每篇课文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破。

三、以课标、大纲引领教学

以前,我很少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今年,因为教毕业班的缘故,才有了一点研究。去年教八年级时,因为没有了解到新的考试大纲,对《满井游记》一课没作为重点,结果期末考试时偏偏考了这一课,后来才知道这一课已列为当年中考的重点。其实,不管是否教毕业班,教师都应该对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做到了然于胸,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

王敏勤老师列举了几位老师是如何在课标和大纲的引领下来说

教材的,我听后真是受益匪浅。我想自己今后要认真吃透教材、努力打造每一节高效优化课堂!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

----听王敏勤教授讲座感受

转自耕耘无声的博客 /gengyunwusheng(2010-02-22

17:51:22)

王敏勤教授“提高教学效率,整体建构和谐教学实验”的讲座,秉承“和谐”这一理念,以“主题单元教学”为主阵地,实施和谐教学。王教授在讲座中提出: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根据系统论的原理,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让知识在系统中学习和记忆。”王教授在这里提出了“学生整体把握教材”这一全新观点,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更深层次的阐述。

回顾以往的教学,当学生拿到新课本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几种不同的现象:部分对学习充满渴望的学生如饥似渴地打开书本阅读新的课文(而更多的是阅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部分学生带着对新书本的好奇,较快的翻阅课本,在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停留(年级偏低一些的学生则目光停留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插图上);部分爱护书本的同学则忙着那出事先准备好的“书皮”,对书本真是爱护有佳,而后束之高阁,将学习寄希望于课堂,寄希望予老师的学生更是大有人在。而此时明智的教师也只是充当了一个推荐者的角色:建议学生通读教材。

分析以上做法不难得出,学生此时在进入课堂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学习主体”的身份,在被动中走进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缺失,自身潜能自然发挥不到最佳。

如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知道“我要学习什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应当掌握什么?”(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计划“我准备怎样去学?”(学习方法)。这是做为教师在教学伊始的首要任务。王教授在讲座中为我们作了方法的指导:每个学段的开始把一门学科的知识树(知识建构图)教给

学生;每个学期把一册教材的知识树教给学生;每个单元的开始也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告诉学生。每学完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还要及时回归上位系统。这样知识在头脑中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要想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以系统的方式存在,那么首先要求教师对整个学段的教材、对整个学期的教材、对单元教材有系统的把握,从整体到部分的解读教材,构建知识树,这是教师对教材的胸有成竹。在新学期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在共同理解交流的基础上,将知识树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地思考学习方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则大大提高。

将我们的目光在移至课堂教学,教师逐课地教,学生逐课地学。每堂课都在等待教师揭开本堂课神秘的面纱,教师精心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个的“迷宫”,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答疑、解疑,终于在将要下课的时候才艰难地走出迷宫。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地听老师的每一个问题并快速思考,积极表达。而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往往会成为部分学生才能展示的课堂,还有一部分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的节奏,而是去了表达交流的机会。

分析以上做法不难得出,学生此时在课堂之中也已失去了“学习主体”的身份,被动地置身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缺失,自身潜能自然发挥不到最佳。

我们的课堂怎样成为让学生明了的课堂,成为师生和谐共建的课堂呢?王教授在讲座中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方法:由过去的“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现在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通过讲学稿),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由“教学分离”变为“教学合一”,找到了教与学的有效结合点。

王教授指出,每节课教师要将学习的目标呈现给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的方向,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向着学习目标努力行动。为了更高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王教授还明确的指出了:课堂教学,上课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教师不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为学生呈现自学指导。这个“自学指导”实际上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