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练模式的汽车驾驶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教练模式的汽车驾驶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结合汽车驾驶课程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教练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以汽车驾驶技术的基本操作单元为例,依据课程载体、教学目标,策划教练型教学模式的操作机制,分步设计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各个教学环节,再现实训教学过程中的教练技巧。实践证明,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有必要推动教练型教师的转型,教练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教练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关键词】汽车驾驶教练模式课程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职业教育教练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201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编号:njzc1344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30-02

汽车驾驶技术是由多层面学习和长时期实践构成的。作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之一,可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道路驾驶、应用驾驶、车辆维护及交通安全等五大教学模块,教学过程须采取分阶段、分项目组训方式精心设计。实践中,以汽车驾驶基本操作模块的实训教学为例,植入教练技术,按照教练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理念,设计、分解、实施教学过程,在中职机电类专业的四个班级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一、教学内容设计

汽车驾驶基本操作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熟悉汽车的主要操纵机件、仪表、开关的位置、名称、作用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学会发动

机的起动与停息,掌握汽车起步、变速、转向、制动、停车和倒车等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保持各项操作动作的协调。难点是能从系统间相互协调的角度分析起动、转向、制动等的呈现过程。同时,应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文明驾驶、安全驾驶和行车道德规范教育。让学生亲身经历汽车驾驶的实践,培养学生对驾驶技术的情感与兴趣,提高驾驶技术水平和驾驶职业素养。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中,融入教练技法,创设一个互动式、教练型的课堂。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本课现有的实训条件,汽车驾驶基本操作部分的教学目标分为四层面:知识目标、识别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其中,技能目标的达成是本阶段教学目标的重点和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掌握汽车发电机、底盘、车身和附件的四大部分及其各部分的作用。了解燃油供给、发电机冷却、发电机润滑、汽油点火、起动、传动、行驶、转向和制动九大系统及其作用。了解和掌握汽车的性能、分类及汽车文化方面的知识。

2.识别目标。操纵机件的识别:方向盘、嗽叭、变速操纵杆、驻车操纵杆、离合器踏板、加速踏板、制动踏板等。仪表识别:车速里程表、发动机转速表、水温表、机油压力表等。开关识别:点火开关、灯光开关、风窗雨刮开关、空调开关等。

3.技能目标。驾驶前的准备:上、下车动作,车身及四周检查,上车后调整坐姿、座椅、后视镜等。发动机的起动与停息:了解起动是由车钥匙打开点火开关,接通蓄电池与起动机之间的电路,起

动机把蓄电池的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发动机工作,实现发动机起动的过程。了解停息是由踩下离合器、踩下制动踏板、拉紧驻车制动、变速杆挂入空档位置,实现停息发动机的过程。驾驶操作技术:初步掌握汽车的加速、减速、转向、倒车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汽车变速的种类、变速原理、变速器的档位等,掌握汽车的变速操作。了解汽车制动、驻车、停车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汽车的制动方法[1]。树立交通安全意识:知道汽车的安全技术包括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树立“对他人负责”和“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4.情感目标。融洽师生关系,由浅入深,从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到实现彼此信任和价值认同。牢记汽车驾驶基本操作要点,体会掌握驾驶技术的乐趣,珍惜实训课程的宝贵时间,树立独立完成任务的观点,热爱汽车文化。注意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其树立自信,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品格。

三、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汽车驾驶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方面,在训练中,大多以熟练操作技能为先导,以强化心智技能为补充,相互促进,逐次提高[2]。分析本课程的实质,针对基本操作部分的内容要求,依据“教练型”教师角色转换理论[3]和“教练型”教学模式转变观点[4],采取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5]。教学策略应从三个维度来实施[。

教学策略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载体或项目而有所不同,但共性的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将现场环境(创设的情境)、课程载体、目标达成和具体的操作机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常规教学管理,教练引导模式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评价机制,在给定4个学时内,促进学生的动机学习、掌握学习,并在今后的项目教学中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在教学过程引入教练技术,要根据学情和课程载体等变量,调适好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分解设计

汽车驾驶教学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情况较为复杂、涉及的环节较多,因此,采取集中安排、过程分解的设计思路,在各个教学环节,进一步细化教练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项目训练的必备条件:20名学生为一个实训单元,理实一体化教室,5名教练型教师(教练员),5台教练车(每车1名教练,1-4名学生),500—1000m环形训练场地,时间安排为半天。此项目实训,需要教练型教学团队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见下页表1。

五、教练技巧的情境再现

1.教练型课堂的场景。本阶段的教学内容是初步掌握汽车的起动、加速、减速、转向、倒车的基本操作方法。在操作训练中,设置教练型课堂,运用教练技术,师生互动,愉快地分步完成教学环节。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教师娴熟地驾驶一辆5座皮卡教练车来到了一个环形驾驶训练场。车上还有学习驾驶操作的3名同学。

2.讲解目标。在驾驶的式样场地,教师说道,今天是一个非常特

殊的日子,你们将利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开始学习汽车驾驶操作的第一课,而且,我还要让你们获得操控汽车的体验和乐趣。教练型教师通过勾画使命、目标,使学生对目前充满期待。

3.示范观摩。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演示踏板的切换、操纵杆的位置变换。起动发动机,在怠速和加档状态下的操作动作。同学们观摩中则敬畏地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

4.排除干扰。过了一会儿,教师坐到了前排副驾驶的位置上,感受到驾驶座位上的学生突然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开始,学生确实有些恐慌,但很快,教师帮助学生回忆起操作的要点和如何放松以恢复正确的驾姿,并微笑着,示意学生起动发动机和起动汽车。学生紧张的心理,通过教练型教师陪练而减压,帮助学生回忆学习要点。

5.运用同理心。发动机声音忽大忽小,车辆速度忽快忽慢,甚至发生发动机熄火的现象。一位同学留露出焦虑和愧疚的情绪:“这种驾驶看来是很难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行。”教师用平静、关心和令人信服的话语:“这没什么,当我最初学习驾驶时也有与你相同的感觉。你看,驾驶正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项任务,需要时间去学习和体会,通过驾驶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把握的原则是,放松,确保车辆平稳,灵活的驾姿和快乐的心情。”学生产生的焦虑,教练型教师用同理心加以缓解。

6.适时纠错。每一名同学开始驾驶操作时,都是与教练型教师一对一的学习、交流。有时,学生在操作上会犯一些错误,教练型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