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混凝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混凝实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探索最佳混凝工艺条件,提高水处理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混凝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
2. 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3. 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 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加量、pH值等)。
三、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使原水产生浑浊。
混凝剂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和沉淀物网捕等机理,使胶体颗粒脱稳,相互碰撞聚集,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实现净水目的。
四、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原水、混凝剂、助凝剂、pH值调节剂、烧杯、搅拌器、pH计等。
2.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原水,加入适量的混凝剂,搅拌一定时间;(2)调节pH值,观察矾花形成情况;(3)加入助凝剂,继续搅拌;(4)观察絮体沉降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为7ml时,混凝效果最佳。
在此条件下,矾花形成迅速,沉降速度快,出水浊度低。
2. 最佳pH值为7.63,在此pH值下,混凝剂水解程度高,脱稳效果显著。
3. 助凝剂对混凝效果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相对较小。
在最佳混凝剂投加量和pH值条件下,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验证了混凝剂、pH值和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为实际水处理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最佳混凝工艺条件为:混凝剂投加量为7ml,pH值为7.63,无需添加助凝剂。
3. 实验结果可为水处理工程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水处理效果。
七、实验不足与展望1. 实验过程中,未对混凝剂种类进行深入研究,今后可对不同混凝剂进行对比实验,探究其适用范围。
2. 实验过程中,未对助凝剂种类和用量进行系统研究,今后可对助凝剂进行优化,提高混凝效果。
3. 实验过程中,未对混凝过程中的水质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今后可对混凝过程中水质变化进行跟踪,为优化混凝工艺提供数据支持。
混凝实验
混凝实验步骤本实验分为混凝药剂的筛选、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部分。
一、混凝药剂的筛选1、配制10L 1‰的藻土原水,开启机械搅拌机,使藻土始终保持悬浮状态;2、按讲义配制1%的硫酸铝铵、硫酸铝和氯化铁混凝剂,10%的HCl和NaOH;3、取4只锥形瓶(0#—3#),分别放入200mL原水,在1#-3#中分别滴加上述三种混凝剂(由3个同学配合同时滴加,其他同学观察现象并记录),每次滴加5滴并摇动直到出现矾花(0#也要同时摇动),静置30s,比较这三种混凝剂所形成的矾花状态(0#作为参照)。
继续滴加,进一步比较矾花的状态、大小、沉降速度和上清液的澄清度,筛选出一种混凝剂,做以下实验。
二、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1、取6个5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200mL原水;2、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的浊度(FTU)、pH值、温度;3、确定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
方法是通过慢速搅拌烧杯中200mL 原水,并每次增加0.5mL混凝剂投加量,直到出现矾花为止。
这时的混凝剂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4、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
根据步骤3得出的形成矾花的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3作为1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取其2倍作为6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用依次增加相等混凝剂投加量的方法求出2—5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把混凝剂分别加入到1—6号烧杯中(参考:对于FTU=60°的自配水,可分别加入1%的混凝剂1、2、4、5、6、8mL);5、在1号烧杯中放入搅拌子,启动磁力搅拌器,快速搅拌1.5min,慢速搅拌5min;关闭磁力搅拌器,静置沉淀10min,用移液管吸取上清液至比色皿中(注意:吸取上清液时不要扰动底部沉淀物,吸取位置也要尽量相同),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纪录。
6、重复步骤“5”,分别测定2-6号烧杯上清液的浊度。
附:WGZ-200型散射式浊度仪操作步骤1、预热20分钟2、置量程10,先以空气调零,将标准浊度片(18.1°)放入光程中调校准3、先测纯水+比色皿的浊度,以后水样的的浊度测定值要扣除此值4、水样测定(如果读数超出量程,可置量程于100,但必须重新校正仪器)三、最佳pH值实验步骤1、取6个5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200mL原水;2、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的浊度、pH值、温度。
实验一混凝实验
给水处理工程实验一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2、学会求得一般天然水体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3、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4、了解混凝的相关因素。
二、实验原理: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方法去除。
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可以使分散颗粒相互结合聚集增大,从水中分离出来。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
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胶体颗粒(胶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粒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来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Zeta电位的测定,可通过在一定外加电压下带电颗粒的电泳迁移率计算:ξ= KπηuHD (1-1)式中:ξ——Zeta电位(mV);K ——微粒形状系数,对于圆球体K=6;π——系数,为3.1416;η——水的粘度(Pa·S),(此取η=10-1Pa·S);u ——颗粒电泳迁移率(um/s/\V/cm);H ——电场强度梯度(V/cm);=81。
D ——水的介电常数D水Zeta电位值尚不能直接测定,一般是利用外加电压下追踪胶体颗粒经过一个测定距离的轨迹,以确定电泳迁移率值,再经过计算得出Zeta电位。
电泳迁移率用下式进行计算:u=GL(1-2)VT式中:G ——分格长度(um);L ——电泳槽长度(cm);V ——电压(V);T ——时间(s)。
一般天然水中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毫伏以上,投加混凝剂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毫伏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相反,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
投加量不足不可能又很好的混凝效果。
混凝土实验流程
混凝土实验流程1. 研究目标本实验旨在研究混凝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能,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等关键指标。
2. 实验材料和设备准备- 水泥- 砂子- 石子- 水- 混凝土搅拌机- 混凝土模具- 压力机- 混凝土试验仪器(如压力计、温度计)3. 实验步骤3.1 混凝土配合比确定1. 根据实验要求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
2. 按照配合比中各组分的比例准备所需材料。
3.2 混合材料1. 将水泥、砂子和石子按照配合比的比例放入混凝土搅拌机中。
2. 开始搅拌,确保材料均匀混合,直至形成均一的混凝土糊状物。
3.3 混凝土制备1. 将混凝土糊状物倒入混凝土模具中。
2. 使用振动器或手工轻轻震动混凝土模具,以排除可能存在的空洞和气泡。
3.4 养护1. 将混凝土模具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2.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养护的时间设定。
3.5 试验1. 将养护完毕的混凝土试样从模具中取出。
2. 使用压力机对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如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
4. 实验数据分析根据试验结果,对混凝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
可以通过绘制曲线、计算指标等方式,得出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关键参数。
5.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得出关于混凝土性能的结论,并对混凝土配合比和制备工艺进行总结和改进建议。
以上是混凝土实验流程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实验的进行提供一定的指导。
具体实验细节和安全注意事项请参考相关实验操作手册。
混凝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操作流程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净水作用及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
2、学会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
3、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实验步骤:1、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①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浑浊度、pH、温度。
②确定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
方法是通过慢速搅拌(或50r/min)烧杯中800mL原水,并每次增加0.5mL混凝剂投加量,直至出现矾花为止。
这时的混凝剂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
③用6个10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800mL原水,置于混凝试验搅拌仪平台上。
④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
根据步骤(2)得出的形成矾花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4作为1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2,3/4,1,3/2,2倍作为2~6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
加药时,把混凝剂分别加到仪器上1~6号加药管中,这样可以保证同时加药。
⑤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30 s,转速约300 r/min;中速搅拌6min,转速约100 r/min;慢速搅拌6min,转速约50 r/min。
如果用污水进行混凝实验,污水胶体颗粒比较脆弱,搅拌速度可适当放慢。
⑥关闭搅拌机,抬起搅拌桨,静置沉淀5 min,用50 mL注射针筒抽取烧杯中的上清液100 mL(共抽三次约100mL)放入200 mL烧杯内,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每杯水样测定三次),记入表1中。
2、最佳pH实验步骤①用6个10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800mL原水,置于混凝试验搅拌仪平台上。
②调整原水pH,用移液管依次向1号,2号,3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5mL,1.0mL,0.5mL 10%浓度的盐酸。
依次向5号,6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0.5mL,1.0mL 10%浓度的氢氧化钠。
③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30 s,转速约300 r/min。
用酸度计测定各水样的pH,记入表2中。
④利用仪器的加药管,向各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的混凝剂(最佳剂量采用实验步骤一中得出的最佳投药量结果)。
混凝优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混凝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2. 探究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3. 通过实验确定最佳混凝条件,以优化水质净化效果。
4.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混凝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混凝过程是利用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颗粒、胶体等杂质聚集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实现水质净化的过程。
混凝剂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等作用,使杂质颗粒相互吸引、聚集,形成易于沉降的絮体。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原水、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SAS)、氢氧化钠(NaOH)、硫酸铁(FeSO4)、碳酸钠(Na2CO3)等。
2. 实验仪器:混凝实验装置、电子天平、pH计、浊度计、搅拌器、烧杯、玻璃棒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原水置于烧杯中,测定初始pH值和浊度。
(2)分别向烧杯中加入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混凝剂,搅拌一定时间。
(3)测定混凝后的pH值、浊度和沉淀时间。
(4)观察沉淀物形态,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条件:(1)原水:取自某地表水体,浊度约为30NTU。
(2)混凝剂:PAC、SAS、NaOH、FeSO4、Na2CO3等。
(3)搅拌速度:100-200转/分。
(4)沉淀时间:30分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表1: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混凝剂 | 投加量(mg/L) | 沉淀时间(分钟) | 浊度(NTU) || ------ | -------------- | ---------------- | ------------ || PAC | 20 | 30 | 1.5 || SAS | 20 | 30 | 2.0 || NaOH | 20 | 30 | 1.8 || FeSO4 | 20 | 30 | 1.2 || Na2CO3 | 20 | 30 | 2.5 |由表1可知,PAC和FeSO4的混凝效果较好,浊度去除率分别为50%和60%。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混凝实验报告引言:混凝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物,以提高水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混凝过程,探究不同条件下的混凝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水样:采集自自来水厂的自来水- 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 混凝剂浓度:0.1 g/L、0.2 g/L、0.3 g/L- 水样pH值调节剂: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准备三个不同浓度的混凝剂溶液,分别为0.1 g/L、0.2 g/L、0.3g/L。
- 步骤二:取一定量的自来水样,分成三组,每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混凝剂溶液。
- 步骤三:使用搅拌器将混凝剂与水样充分混合,搅拌时间为5分钟。
- 步骤四:待混凝剂与水样反应完成后,停止搅拌并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悬浮物的沉降情况。
- 步骤五:测量不同条件下水样的浊度,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不同浓度的混凝剂对水样的混凝效果有显著影响。
通过测量水样的浊度,可以客观地评估混凝效果。
1. 不同混凝剂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了0.1 g/L、0.2 g/L和0.3 g/L的混凝剂浓度。
结果显示,随着混凝剂浓度的增加,水样的浊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混凝剂中的聚合氯化铝可以与水中的悬浮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物,从而使悬浮物沉降速度加快。
2. 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pH值是另一个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氢氧化钠和盐酸来调节水样的pH值。
结果显示,在酸性条件下(pH值低于7),混凝效果更好,浊度降低更为明显。
这是因为在酸性条件下,混凝剂与水中的悬浮物更容易发生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物。
3. 混凝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混凝剂与水样反应后的静置时间也会对混凝效果产生影响。
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悬浮物的沉降速度逐渐加快,浊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较大的絮凝物在静置过程中会逐渐沉降,从而使水样变得更清澈。
污水混凝实验操作规程
污水混凝实验操作规程污水混凝实验是指利用化学混凝剂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沉淀以便于后续处理的一种方法。
下面是污水混凝实验的操作规程,供参考:一、实验前准备1. 配置所需的草酸溶液、硫酸溶液、浓缩盐酸溶液等混凝剂和试剂,并检查其浓度是否符合要求。
2. 准备所需的玻璃器皿,如烧杯、试管、容量瓶等,并进行清洗消毒。
3. 确保实验室安全,佩戴实验服、眼镜和手套。
4. 请确保实验操作环境通风良好,防止有害气体的滞留。
二、混凝试验操作步骤1. 取一定量的污水样品,如500ml,并记录初始COD (化学需氧量)、浊度等参数。
2. 将污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并在搅拌器的辅助作用下,搅拌一定时间,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均匀分散。
3. 在搅拌的同时,向污水中均匀加入适量的混凝剂,开始混凝试验。
混凝剂的加入量需事先确定,并根据试验要求进行调整。
4. 在混凝试验过程中,要保持搅拌器的速度和时间的一致性,以确保样品悬浮物的充分接触和混合。
5. 混凝试验一般需要维持一定的温度和pH值,应根据试验要求进行调整。
在调节温度时可以使用恒温水浴器,调节pH值时可以使用酸碱溶液。
6. 在混凝试验的过程中,要定期取出一定量的样品,进行COD和浊度的测试,并记录在试验记录表中。
7. 混凝试验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待试验结束后,停止搅拌器的工作。
三、混凝试验后处理1. 停止搅拌器的工作后,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污水中悬浮物的沉降情况。
通过目测或使用离心机进行悬浮物的分离与沉淀。
2. 将沉淀物和上清液进行分离,可以通过静置或者离心分离等方式进行操作。
3. 沉淀物的重量可以进行称量,并计算去除率。
上清液可以进行过滤,然后测定其COD和浊度的去除率。
4. 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整理,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毒性物质或有害气体存在时,应佩戴好防护装备和使用合适的防护措施。
2. 操作时要注意手部的防护,避免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一、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测试混凝剂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将混凝剂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得出混凝剂使用量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
二、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研究不同混凝剂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分别将混凝剂A、B、C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A/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B/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C/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A、B、C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A、B、C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得出不同混凝剂使用量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
三、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评估混凝剂与水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将混凝剂A、B、C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A/水体系的比例,取出混凝剂B/水体系的比例,取出混凝剂C/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A/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B/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C/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A、B、C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A、B、C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评估混凝剂与水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一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混凝沉淀实验实验⼀混凝沉淀实验⼀、实验⽬的1、通过本实验确定某⽔样的最佳投药量;2、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及混凝深沉效果。
⼆、实验设备及⽤具1、⽆极调速六联搅拌机1台。
2、1000ml烧杯6-8个;3、200ml烧杯8个;4、100ml注射器1~2⽀,移取沉淀⽔⼩清液;5、100ml洗⽿球1个,配合移液管移药⽤;6、1ml移液管1根;7、5ml移液管1根;8、10ml移液管1根;9、温度计1⽀(测⽔温⽤);10、秒表1块(测转速⽤);11、1000ml量筒1个,量原⽔体积;12、1%FeCL3或AL2(SO4)3溶液⼀瓶;13、酸度计、浊度仪各1台。
三、实验步骤1、测原⽔⽔温、浑浊度(约70度左右)和PH值。
2、⽤1000ml量筒分别量取500ml⽔样置于6个1000ml的烧杯中。
3、⽤移液管分别移取0、1、2、3、4、5ml的混凝剂于搅拌机的加药试管中,混凝剂为1%的AL2(SO4)3溶液或FeCL3溶液。
4、将准备好的⽔样置于搅拌机中,开动机器调整转速,中速(200r/min)运转5min。
5、5min后将搅拌机调快,快速(400r/min)运转,同时将混凝剂加⼊⽔样中(⽤蒸馏⽔将药管中残留药液洗净,⼀同加⼊⽔样中),同时开始计时,快速搅拌30s。
6、30s后,迅速将转速调到中速运转(200r/min),搅拌5min后,再迅速将转速调⾄慢速(100r/min),搅拌10min。
7、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矾花形成的过程,矾花外观、⼤⼩、密实度等并填⼊1.1中。
8、搅拌完成后,停机,将⽔样杯取也,于⼀旁静置15min并观察矾花沉淀过程。
15min后,⽤注射器分别汲取⽔样杯中上清液100ml(够测浊度、PH值即可),置于六个洗净的200ml的烧杯中,测浊度及PH值,并记⼊表1.2中。
表1.1混凝沉淀实验观察记录表1.2实验数据记录表四、注意事项1、取⽔样时,所取⽔样要搅拌均匀,要⼀次量取以尽量减少所取⽔样浓度上的差别。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混凝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剂混凝机理及作用方式;2、掌握常用混凝剂对水质的处理效果;3、熟悉混凝工艺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混凝时,混凝剂与水中有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电荷中和作用,形成较大的絮凝团,并形成一定密度的絮体,从而使水中溶解物、悬浮物或胶体颗粒等杂质得以集结、附着并迅速沉降。
混凝剂主要有无机盐和有机高聚物两大类,常用的有氯化铝、硫酸铝、聚合铁盐、聚合铝盐等。
三、实验步骤1、将水样倒入混凝澄清装置中;2、将混凝剂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混凝槽,并进行搅拌;3、待混凝剂与水中的杂质充分反应后,停止搅拌;4、观察混凝后水样的悬浮物;5、待悬浮物沉降后,取上清液进行测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分别使用了氯化铝和聚合铁盐作为混凝剂进行处理。
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混凝剂均能使水样中的悬浮物集结成絮体并沉降,但聚合铁盐的效果更好。
这是因为聚合铁盐是一种高分子有机聚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官能团化合作用,能有效地集结水中的杂质。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混凝实验,初步了解了混凝剂的混凝机理和作用方式,掌握了常用混凝剂对水质的处理效果。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混凝剂的投加量和混凝时间,以及混凝后需等待悬浮物沉降后再进行测定。
同时,还需要注意混凝剂的种类选择,根据水质和实际情况来确定最佳的混凝剂。
六、参考文献[1] 水处理学. 朱成钢,刘上岐主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 环境工程学. 丁仲礼,林长森编著.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 膨胀土等胶结材料的沉降实验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实验1 混凝实验
实验1 化学混凝实验混凝实验是水处理的基础实验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科研、生产中。
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膜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法去除。
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可以使分散颗粒相互结合聚集增大,从水中分离出来。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
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通过混凝实验,不仅可以选择投加药剂种类、数量,还可确定混凝最佳条件。
一、实验目的1. 学会求得某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pH值、投药量)的基本方法。
2. 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及混凝沉淀效果。
3. 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化学混凝法是用来去除水中无机和有机的胶体颗粒。
通常废水中的胶体颗粒的大小变化约在100埃到10微米之间,胶粒之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及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使胶粒靠自然沉淀不能除去。
混凝过程包括胶体的脱稳和颗粒增大的凝聚作用,随后这些大颗粒可用沉淀、气浮或过滤法去除。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脱稳是通过投加强的阳离子电解质如Al3+、Fe3+或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来降低Zeta电位,或者是由于形成了带正电荷的含水氧化物而吸附胶体,或者是通过阴离子和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的自然凝聚,或者是由于胶体被围在含水氧化物的矾花内等方式来完成的。
混凝剂使胶体脱稳的主要作用是压缩双电层和吸附架桥。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该过程称为凝聚。
由于布朗运动造成的颗粒碰撞絮凝,叫“异向絮凝”;由机械运动或液体流动造成的颗粒碰撞絮凝,叫“同向絮凝”。
异向絮凝只对微小颗粒起作用,当粒径大于1~5微米时,布朗运动基本消失。
从胶体颗粒变成较大的矾花是一连续过程,为了研究方便可划分为混合和反应两个阶段。
混合阶段要求混凝剂和废水快速混合均匀,一般在几秒钟或一分钟内完成,该阶段只能产生肉眼难以看见的微絮凝体;反应阶段要求搅拌强度随矾花的增大而逐渐降低以免结大的矾花被打碎而影响混凝的效果,反应时间约15~30min,该阶段微絮凝体形成较密实的大粒径矾花。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一、引言混凝作为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实验,在水处理、建筑材料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以期提高混凝效率和质量。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原理混凝是通过添加混凝剂,使悬浮在水中的细小颗粒迅速沉淀并凝结成块状的过程。
常用的混凝剂包括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
2. 实验装置与试剂本次实验所需的装置包括:玻璃棒、磁力搅拌器、容量瓶、滴定管、烧杯等。
试剂包括硫酸铝、水样。
3.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洗实验仪器、准备试剂。
(2)制备不同浓度的混凝液:将一定量的硫酸铝加入不同的容量瓶中,并用去离子水稀释,得到不同浓度的混凝液。
(3)取样测试:从水样中取一定量的样品,加入混凝液中,并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均匀。
(4)观察与分析:观察混凝液的沉淀情况,计算混凝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按照不同的浓度制备了三组混凝液,分别为5%、10%和15%的硫酸铝混凝液。
并在同样条件下,将水样加入各组混凝液中进行反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搅拌,观察到混凝液中颗粒逐渐沉淀,并形成混凝块,混凝效果明显。
其中,浓度为15%的混凝液效果最佳,沉淀块形状更为饱满、坚固。
混凝效果的优劣主要受到混凝剂浓度、反应时间和水样质量的影响。
较高的混凝剂浓度可以提高混凝效果,但当浓度过高时,反而会造成过度凝结,使混凝块过于致密而难以分离。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混凝剂浓度。
反应时间也是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反应时间过短,颗粒可能没有完全沉淀;反应时间过长,可能会出现过度凝结的情况。
因此,在实验操作中,我们需要掌握合理的反应时间,以获得最佳的混凝效果。
水样的质量也会对混凝效果产生影响。
水样中悬浮颗粒的种类和浓度不同,对混凝液的混凝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混凝剂和浓度。
四、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制备不同浓度的硫酸铝混凝液,加入水样进行混凝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 混凝剂浓度较高可以提高混凝效果,但过高的浓度会导致过度凝结。
混凝土实验步骤
混凝土实验步骤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混凝土实验,了解混凝土的制备过程和相应的步骤。
2. 实验器材- 水泥- 砂- 石子- 混凝土搅拌机- 混凝土模具- 混凝土压实器3. 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1. 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原材料。
2. 确保实验场地清洁整齐。
3.2 混凝土制备1. 将适量的水泥、砂和石子按照一定比例放入混凝土搅拌机中。
2. 打开混凝土搅拌机,搅拌混凝土原料,直至达到均匀的混合状态。
3. 检查混凝土的均匀性和流动性,根据需要适量添加水或调整原材料比例。
3.3 混凝土浇筑1. 准备好混凝土模具,清洁模具内部并涂抹一层脱模剂。
2. 将混凝土倒入模具中,用铲子或振捣器轻轻敲击模具侧面,以排除气泡。
3. 将混凝土平整并使其表面光滑。
3.4 混凝土养护1.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覆盖一层湿润的塑料薄膜或湿布,以防止水分的蒸发。
2. 避免混凝土受到外界的干扰或负荷,确保其充分养护。
3.5 混凝土试块制备1. 在混凝土浇筑后的一定时间内,使用混凝土压实器将一部分混凝土压实成试块。
2. 将试块标记并记录相关信息,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4. 实验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佩戴必要的防护装备。
- 混凝土搅拌机和压实器的使用要符合相关操作规范。
- 混凝土模具要清洁整洁,并涂抹脱模剂以便取出混凝土。
- 混凝土浇筑时要注意充分填充模具,以避免产生空洞。
- 混凝土养护期间要防止干燥和外界干扰。
5.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混凝土的制备过程和相应的步骤,为今后的混凝土工程提供了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土是一种强度高、抗压性好的建筑材料。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来测试混凝土的性能。
本次实验主要测试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实验采用了标准的混凝土试块,试块尺寸为150mm x 150mm x 150mm。
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混凝土试块,按比例将水泥、砂子、石子混合,在搅拌机中搅拌均匀。
2. 将混合好的混凝土倒入试块模具中,用振动器振动5-10秒。
3. 将试块模具放置于震动平台上,进行标准养护。
试块在混凝土龄期达到28天时进行测试。
4. 在试块上打上编号,并将其放在试验机上。
试验机按标准压缩试验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保持稳定的速度。
5. 测试完成后,根据试验机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试块的抗压强度。
实验结果如下:
试块编号抗压强度(MPa)
1 31
2 34
3 29
4 36
5 32
平均抗压强度为32.4MPa。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符合标准要求,可以满足建筑使用的要求。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泥的质量、混合比例、搅拌时间等。
因此,对于不同的混凝土应用场景,需要采用不同的比例和质量的原材料来配制混凝土,以获得合适的强度和性能。
混凝搅拌实验操作方法(一)
混凝搅拌实验操作方法(一)混凝搅拌实验操作方法概念解释混凝搅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操作方法,用于将不同物质彻底混合均匀,以达到实验要求或产品质量要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混凝搅拌实验操作方法。
方法一:机械搅拌1.准备所需物料,并根据实验设计确定搅拌比例和时间。
2.将物料放入机械搅拌设备中,通常为搅拌罐或容器。
3.打开机械搅拌设备,启动搅拌器,以设定的搅拌速度和时间进行搅拌。
4.根据实验需要适时停止搅拌,取出混合物。
方法二:手工搅拌1.准备所需物料,并根据实验设计确定搅拌比例和时间。
2.将物料放入一个合适的容器中,如玻璃烧杯或容量瓶。
3.使用玻璃棒或搅拌棒等工具进行手工搅拌,搅拌的速度和时间可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
4.搅拌至物料充分混合均匀后,停止搅拌,取出混合物。
方法三:磁力搅拌1.准备所需物料,并根据实验设计确定搅拌比例和时间。
2.将物料放入一个容器中,如磁力搅拌烧杯或容量瓶。
3.在容器底部放入一个磁子,并将容器放到磁力搅拌器上。
4.打开磁力搅拌器,调节搅拌速度和时间。
5.磁子受磁力作用而旋转,从而搅拌容器中的物料,使其混合均匀。
6.根据实验需要适时停止搅拌,取出混合物。
方法四:超声波搅拌1.准备所需物料,并根据实验设计确定搅拌比例和时间。
2.将物料放入一个容器中,如超声波搅拌烧杯或容量瓶。
3.将超声波搅拌器放入容器中,确保其与物料充分接触。
4.打开超声波搅拌器,根据需要调节搅拌强度和时间。
5.超声波波动会在物料中形成高频振动,从而实现混合搅拌的效果。
6.根据实验需要适时停止搅拌,取出混合物。
方法五:气泡搅拌1.准备所需物料,并根据实验设计确定搅拌比例和时间。
2.将物料放入一个容器中,如试管或烧杯。
3.利用气动搅拌设备,如气泡搅拌器,通过向容器中通入气体产生气泡。
4.气泡在液体中上升,形成对物料的搅拌和搅拌效果。
5.根据实验需要适时停止搅拌,取出混合物。
以上便是几种常见的混凝搅拌实验操作方法,不同的实验和物料需要选择适合的搅拌方法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产品质量的合格性。
混凝实验步骤
混凝实验步骤(一)配置药品1、按需要配制溶液,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配制浓度2g/L;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配制浓度0.05g/L。
2、确定原水的最佳透光率(吸光度)时的波长,由数据绘图求得。
3、测定原水特征。
(二)混凝剂最小投加量的确定1、调整原水pH并记入表3。
2、取6个500 ml杯子,分别取400 ml原水。
3、分别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铁,每次加入1.0 ml,同时进行搅拌(中速150r/min,5min),直至出现矾花,在表3中记录投加量。
4、停止搅拌,静止10min。
5、根据测得的浊度或吸光度或pH确定最小投加量A。
(三)混凝剂的最佳pH的选择1、用6支500 ml烧杯,分别取400 ml原水。
2、调整原水pH值,用移液管依次向1、2、3号装有原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2.5 ml、1.5 ml、1.0 ml HCl,再向4、5、6号装有原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0.2 ml、0.7 ml、1.2 ml NaOH。
3、快速搅拌300 r/min,0.5 min。
从每只烧杯中取50 ml水样,依次用pH仪测定各水样的pH值,记录在表4中。
4、用移液管依次向装有原水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的混凝剂,投加剂量按实验最小投加量算。
5、快速搅拌300 r/min,0.5 min;中速搅拌150 min,10 min;慢速搅拌70r/min,10 min。
6、静止10 min,用50 ml注射筒分别抽取6个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三次约150 ml)放入200 ml烧杯中,同时用浊度仪测定水的剩余浊度,用光度计测定吸光度,用pH计测得pH值,记录在表4中。
(四)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的选择1、用6个500 ml烧杯,分别取400 ml原水,将装有水样的烧杯置于六联搅拌机上。
2、将混凝剂按不同投量分别加入到400 ml原水样中,利用均分法确定此组实验的六个水样的混凝剂投加量,记录在表5中。
3、快速搅拌300 r/min,0.5 min;中速搅拌150 min,5 min;慢速搅拌70r/min,10 min。
混凝搅拌实验操作方法
混凝搅拌试验作业指导书混凝搅拌实验是一种模拟混合、反应、沉淀三个工艺过程的实验手段,自来水厂可以通过混凝搅拌试验选择混凝剂的品种以及混凝剂最佳投量。
一、仪器及器皿1、六联混凝实验搅拌机(带6个原水杯)1台、电子天平1台、散射光浊度仪1台、pH计1台;2、100mL的容量瓶2个、100mL烧杯2个、收集瓶(250mL-300mL)6个、1升量筒1个、刻度吸管(1mL、2mL、5mL、10mL)各1支;3、10升~15升的水桶1只、玻棒2根、洗耳球1个、定时器1个,温度计1支、蒸馏水洗瓶1个。
二、混凝剂溶液的配制取固体混凝剂约10克备用(可装在磨口试剂瓶中以避免受潮)。
混凝剂溶液的浓度单位实验室常用毫克/升(mg/L)表示,生产上用于投加量计算时往往采用公斤/千立方米(Kg/Km3),这两个浓度单位是等价的,即:1mg/L=1Kg/Km3。
配制混凝剂溶液浓度的高低取决于投药量的大小,混凝搅拌机投药试管的体积一般约10毫升,所以当投药量大时应提高混凝剂的配制浓度,以保证投药试管能容纳下所投加的混凝剂溶液(投加混凝剂溶液的体积不超过9mL)。
1、1 mL=1 mg(1 mg/L)混凝剂溶液的配制用天平准确称取0.1g固体混凝剂之于100mL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移入0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即配成1mL=1mg(1mg/L)的混凝剂溶液。
2、1 mL=10 mg(10 mg/L)混凝剂溶液的配制用天平准确称取1g固体混凝剂之于100mL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移入00mL 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即配成1 mL=10 mg(10 mg/L)的混凝剂溶液。
表1 投药量与混凝剂溶液浓度的关系三、混凝试验模拟投药量的确定混凝试验6个原水杯中混凝剂的模拟投药量,一种方法是根据当时生产实际投药量来确定,另外一种方法是根据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投加量来确定。
1、根据生产实际投药量来确定6个模拟投药量假如当时原水浊度为20NTU、投药量为5mg/L,则可以5mg/L为中心点来确定6个原水杯的投药量,即1~6号杯的投药量分别为3mg/L、4mg/L、5mg/L(中心点)、6mg/L (或以此为中心点)、7mg/L、8mg/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一直以来,混凝实验就是给水/排水、自来水厂的重要工艺环节,所以,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然而,有很多新用户不了解混凝实验的大概操作步骤,往往在进行试验时都会有点手足无措,所以,今天,本文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混凝实验验的主要操作步骤流程,希望帮助到大家更明确的指导生产的混凝实验:
1、确定试验目的;
2、测定原水样的水温、PH值、浊度、色度、碱度等水质参数;
3、配置药剂,确定药剂的配比度;
4、将搅拌杯放置于搅拌器的设定位置,确定桨叶的轴心与搅拌杯的中心是否对准;
5、根据不同试验水样的水质,设定药剂的投加量,,该步骤须注意各试管中的药体积相等,配比均匀;
6、设定混凝搅拌转速、时间;
7、设定絮凝搅拌转速、时间;
8、启动搅拌器的按钮,当搅拌速度达到设定的混合转速时,需迅速向不同搅拌杯内同时加药,并记录搅拌时间,观察混凝状况
9、混凝搅拌完成后,需立即从搅拌杯中提出桨叶,同步记录沉淀时间,观察沉淀状况
10、待沉淀完全结束后,先从搅拌杯的取样口排掉少许水样,再取水样并测定浊度、PH值等水质参数,并记录对比。
总结:以上就是混凝实验的简要操作步骤,由于不同用户、不同试验的水力、条件各不相同,以及不同取水量条件下的混凝水力条件也有差别,所以,该步骤中未明确的设定混凝搅拌转速、时间以及絮凝搅拌转、时间,用户可根据临时试验状况自行设定,其次详细的《混凝沉淀(烧杯)试验方法》可参考武汉市梅宇仪器有限公司官网“技术支持”的具体方法。
武汉市梅宇仪器有限公司:混凝试验(实验)搅拌器、六联搅拌器专业生产厂家,《混凝沉淀(烧杯)试验方法》编辑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