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必备题集附答案06 化学与传统文化(轮考题)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考命题(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考命题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三星堆出土了大量文物,如青铜面具、青铜大立人、鎏金青铜面具等。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古代的鎏金工艺利用了电镀原理B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有大量铜锈,其主要成分为()223OH Cu COC .青铜是铜中加入铅、锡制得的合金,其成分会加快铜的腐蚀D .文物中做面具的金简由热还原法制得2.中国是陶瓷的故乡,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无疑是辉煌的。
下列瑰宝中主要成分不是陶瓷的为 名称 刻花鹅颈瓶 人面鱼纹彩陶盆 唐兽首玛瑙杯 青花瓷中华瑰宝 选项 A B C DA .“绛矾(绿矾)本来绿色,……烧之赤色”说明灼烧后有Fe 3O 4生成B .“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此处的“石”通常指煤炭,可用作燃料C .“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中用到蒸馏的分离方法D .“乃焰消(KNO 3)、硫黄、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极”这是利用KNO 3的氧化性4.古文献《余冬录》中对胡粉[主要成分为2PbCO3•Pb(OH)2]制法的相关描述:“铅块悬酒缸内,封闭四十九日,开之则化为粉矣。
化不白者(Pb),炒为黄丹(Pb3O4)。
黄丹滓为密陀僧(Pb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2PbCO3•Pb(OH)2属于碱式盐B.Pb3O4与硫酸反应只生成PbSO4和水C.“化不白者,炒为黄丹”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密陀僧与碳粉高温加热可以制得铅5.《考工记》记载:“金(青铜)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六齐”是铜锡合金的6种配比B.“大刃”比“斧斤”中锡的含量高C.“六齐”之金,日久会有铜绿生成D.改变铜锡的比例可以配成黄铜6.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B.古书记载用矿石制绿矾:“取入缸中浸三个时,漉入釜金中煎炼。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成语与化学反应中的置换反应有关?A. 点石成金B. 滴水穿石C. 破镜重圆D. 铁杵磨针答案:A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下列哪种物质常用于制作墨水?A. 朱砂B. 雄黄C. 石墨D. 铜绿答案:C3. 下列哪种物质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五石散”?A. 碳酸钙B. 硫酸铜C. 氧化铁D. 硫化汞答案:D二、填空题4.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主要成分包括硫磺、木炭和________。
答案:硝酸钾5. 在传统中医中,________被用来治疗砷中毒。
答案:鸡蛋清6. 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中,________被用作釉料的主要成分之一。
答案:石英三、简答题7.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烧酒”是如何利用化学原理制成的?答案:中国古代的“烧酒”是通过发酵过程制成的,其中涉及到糖类物质在酵母菌作用下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C6H12O6(葡萄糖)→ 2C2H5OH(酒精)+ 2CO2(二氧化碳)。
8. 中国传统的造纸术中,为什么要加入碱性物质?答案:在传统的造纸术中,加入碱性物质如石灰水,是为了中和植物纤维中的酸性物质,提高纸张的耐久性和白度。
碱性环境有助于纤维素的分解,使纸张更加柔软和易于书写。
四、论述题9. 论述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答案: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铜矿石(如硫化铜)通过冶炼过程提取出纯铜。
这个过程涉及到还原反应,即在高温下,铜矿石中的铜离子与木炭反应生成金属铜。
随后,将纯铜锻造成薄片,经过打磨、抛光等工艺处理,制成光滑的镜面。
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在铜镜背面镀上一层锡,以增加光泽和耐腐蚀性。
整个过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包括金属的冶炼、金属的物理性质以及金属的电镀等。
五、实验题10. 如果要通过实验验证“滴水穿石”中的化学原理,你会如何设计实验?答案:为了验证“滴水穿石”中的化学原理,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取几块大小相同的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将其放置在可以控制水滴落速度的装置下。
2020届高考化学考前提分精练:化学和传统文化
2020年高考化学考前提分精练:化学与传统文化1.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成语“百炼成钢”、“蜡炬成灰”中均包含了化学变化B. 常温下,成语“金戈铁马”中的金属能溶于浓硝酸C. 谚语“雷雨肥庄稼”,其过程中包含了氧化还原反应D. 《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的“青雾”属于胶体2.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B."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3.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B.成语“刀耕火耨” 蕴含的化学原理是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还可降低土壤碱性C.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指凋谢的花可以包裹植物的根,对植物有保护作用D.西晋刘琨《重赠卢谵》中的诗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中包含有化学变化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饼因为富含油脂而易发生氧化,保存时常放入装有硅胶的透气袋B.《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C.酸雨样品露天放置一段时间,酸性减弱,为防治酸雨,应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D."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6.下列有关化学和传统文化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古剑"沈卢"以剂钢为见,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是铁的合金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是指硫。
2020高考化学二轮题型必练传统文化练习带答案
1.7 二轮题型必练——传统古文化联系(1)1.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中含硅酸盐B. “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司南中的“杓”含Fe3O4C. 对敦煌莫高窟壁画颜料进行分析,其绿色颜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铜D. “石胆最上出蒲州… …色青,见风久则绿,击破其中亦青。
”石胆指的是CuSO4 · 5H2O2.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化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关于KNO3的A. AB. BC. CD. D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在“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中,星桥铁锁开涉及到化学变化B. 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的熔点低于纯铁C.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这种对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属于化学变化D. “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高价金属硫化物4.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书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合理的是A.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丝质品)谓之为纸”,这里纸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 杜康用高粱酿酒的原理是通过蒸馏法将高粱中的乙醇分离出来C. 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D. 生物柴油与从石油中分馏得来的柴油都属于烃类物质5.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中国的圆珠笔头一直需要进口笔尖钢,经过5 年数不清的失败,2016 年9 月,中国太钢集团利用家常和面原理在钢水中加入添加剂试验成功,造出圆珠笔头,可完全替代进口,由此信息可知笔尖钢为合金,且具有良好的切削性。
B. 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C. 《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D. 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4O10,可改写成BaO · CuO · 4SiO26.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高考选择 化学基本素养(STSE、传统文化)(含答案)
4 化学基本素养(STSE 、传统文化)专题练习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蚕丝和棉花的组成元素相同,结构不同,因而性质不同B.硫酸亚铁片和维生素 C 同时服用,不能增强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效果C.古代的陶瓷、砖瓦、现代的玻璃、水泥等都是硅酸盐产品D.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物制取 Na 、Mg 、Al 三种金属2.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石蜡油中,并贴上如图标志B.夏天雷雨过后空气特别清新是因为空气中产生了少量臭氧C.石油的裂解可以得到甲烷、乙烯、丙烯等重要化工原料D.煤中含有苯、甲苯和粗氨水,可通过干馏得到上述产品3.下列对于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利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芒硝晶体(Na 2SO 4•10H 2O )白天在阳光下曝晒后失水、溶解吸热,晚上重新结晶放热,实现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继而转化为热能B.将植物的秸秆、杂草和人畜粪便等加入沼气发酵池中,在富氧条件下,经过缓慢、复杂的氧化反应最终生成沼气,从而有效利用生物质能C.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应用氢能源,但需要解决氢气的廉价制备、氢气的储存和运输等问题D.垃圾处理厂把大量生活垃圾中的生物质能转化为热能、电能,减轻了垃圾给城市造成的压力,改善了城市环境4.化学与社会息息相关,下列物质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解释都正确的是() 选项 应用解释 A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其作用是吸收水果释放出的乙烯 B在入海口的钢铁闸门上装一定数量的锌块防止闸门被腐蚀 利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保护金属 C高铁车厢采用铝合金材料 铝与氧气不反应 D 高纯硅作计算机芯片的材料 硅晶体在自然界中能稳定存在 5.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Fe 3O 4 俗称铁红,常作红色油漆和涂料B.食盐、糖、醋可用作调味剂,不可用作食品防腐剂C.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和用次氯酸盐漂白纸浆的原理相同D.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6.下列有关水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A .用石灰、碳酸钠等碱性物质处理废水中的酸 B .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 C .用氯气处理水中的 Cu 2+、Hg 2+等重金属离子D .用烧碱处理含高浓度 NH 4+的废水并回收利用氨7.2017 年世界地球日我国的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化学与传统文化备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化学与传统文化备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例1.(2019·全国卷Ⅰ,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解析:“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与氧化亚铁有关,而氧化铁显红色,A项错误;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B项正确;陶瓷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属于人造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项正确;陶瓷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中硅元素化合价处于最高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D项正确。
例2.(2019·全国卷Ⅱ,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蜡炬成灰”是指蜡烛燃烧,这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在古代蜡烛通常由动物油脂制成,动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为高级脂肪酸酯,其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
考点点评: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与工艺判断:(1)传统文化涉及的“物质”判断: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
例如有关“强水”的叙述:“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
(2)传统工艺涉及的“变化”判断: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
例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描述石灰石的焚烧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考点专题必练——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30题逐题精编 答案+详解】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考点专题必练——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30题逐题精编答案+详解】1.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诗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B. 庾信的《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从化学成分分析现实生活中“飞絮”“鹅毛”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C. 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 东晋葛供《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操作与“渍”和“绞”原理相近的是浸泡、过滤【答案】B【分析】本题以古诗词为载体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难度较易,注重知识的积累。
【解析】A.铁杵磨成针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B.鹅毛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飞絮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故B错误;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火药爆炸为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故C正确;D.“青蒿一握,以水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包括了浸泡和过滤操作,与“渍”和“绞”原理,故D正确。
故选B。
2.“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文房四宝”,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笔”——用灼烧法可鉴别毛笔用的是羊毫还是化学纤维B. “墨”——用松烟墨写字画画可长久不褪色C. “纸”——纸及造纸原料的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D. “砚”——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性质和鉴别、碳的性质、物质的成分等,注意习题中的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把握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鉴别方法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A.羊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会产生特殊的气味,用灼烧法可鉴别毛笔羊毫的真伪,故A正确;B.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在空气中不易反应,所以用墨写字画画可长久不褪色,故B正确;C.纸的原料是木材,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则纸及造纸原料的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故C正确;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高考化学-----化学中的传统文化专题复习
高考化学-----化学中的传统文化专题复习高考化学——化学中的传统文化专题复本专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古代化学成就及相关化学史中有关物质的名称、成分、用途等方面的认知,并考查其提取和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
1.《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的叙述如下:“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这里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
蒸馏B。
升华C。
干馏D。
萃取2.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
A。
氨水B。
硝酸C。
醋D。
卤水3.下列诗句或谚语都与化学现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B。
“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C。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了多种化学变化。
4.古代的很多成语、谚语都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对成语、谚语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和温度的水和冰,冰的能量高。
B。
“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C。
“甘之如饴”说明糖类均有甜味。
D。
“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5.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B。
《黄白第十六》中“XXX涂铁,XXX如铜”,其“XXX”是可溶性铜盐。
C。
《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D。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6.我国晋代《抱朴子》中描述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其中有:①“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②“以XXX涂铁,铁赤色如铜”。
专题06 化学与传统文化(轮考题)【教师版】 备战2020高考化学二轮必刷题集_最新修正版
2020高考化学二轮必刷题集专题六、化学与传统文化(轮考题)【初见----高考赏析】1.(2019全国1卷)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青色应为氧化亚铁,氧化铁应为红色。
2.(2019年全国2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从一种叫“乌桕”的乔木中提取得到的,但不是高分子聚合物。
3.(2017年全国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描述“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凝结”可看出操作为“升华”。
4.(2015全国1卷)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 硝酸 C. 醋 D. 卤水【答案】B【解析】A.氨水属于弱碱,和金属不反应,不符合条件,故A错误;B.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强酸性,能腐蚀大多数金属,也能和岩石中的CaCO3发生反应,但不能和玻璃中成分硅酸盐反应,所以符合条件,故B正确;C.醋酸是弱电解质,能腐蚀较活泼金属,但不能腐蚀较不活泼金属,如Cu等金属,不符合条件,故C错误;D.卤水其主要成份为氯化镁、氯化钠和一些金属阳离子,和大多数金属不反应,不符合条件,故D错误;故选B.【相识----考向归类】【相知----分点突破】考向1 考查物质成分1.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
[2020高中化学]专题06 化学与传统文化(轮考题)【教师版】
2020高考化学二轮必刷题集专题六、化学与传统文化(轮考题)【初见----高考赏析】1.(2019全国1卷)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青色应为氧化亚铁,氧化铁应为红色.2.(2019年全国2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从一种叫“乌桕”的乔木中提取得到的,但不是高分子聚合物.3.(2017年全国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描述“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凝结”可看出操作为“升华”.4.(2015全国1卷)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 硝酸 C. 醋 D. 卤水【答案】B【解析】A.氨水属于弱碱,和金属不反应,不符合条件,故A错误;B.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强酸性,能腐蚀大多数金属,也能和岩石中的CaCO3发生反应,但不能和玻璃中成分硅酸盐反应,所以符合条件,故B正确;C.醋酸是弱电解质,能腐蚀较活泼金属,但不能腐蚀较不活泼金属,如Cu等金属,不符合条件,故C错误;D.卤水其主要成份为氯化镁、氯化钠和一些金属阳离子,和大多数金属不反应,不符合条件,故D错误;故选B.【相识----考向归类】【相知----分点突破】考向1 考查物质成分1.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其中的“ 硇水” 指()A .醋酸B .盐酸C .硝酸D .硫酸【答案】C【解析】根据文字“银”“投之”“旋儿为水”,再对比四个选项,只有硝酸能和银反应,故选C.2.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 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 ” 中药材铁华粉指()A .铁粉B .醋酸亚铁C .冰醋酸 D. 食盐【答案】B【解析】根据文字“钢”“醋瓮”“铁上衣生”可推测是铁和醋酸的反应,产物为醋酸亚铁.故选B.3.《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甚获利也”.这里的“石碱”是指()A .KOHB .KAl(SO 4 ) 2C .KHCO 3D .K 2 CO 3【答案】D【解析】“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以水淋汁”,该成分易溶于水,久则凝淀如石,亦去垢,能洗去油污,发面,能作为发酵剂,排除KOH、KAl(SO4)2,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主要为碳酸盐,所以碳酸钾符合,同时符合久则凝淀如石,而KHCO3久则分解生成粉未状的碳酸钾,故D符合4 .古代药学著作《本草经集注》共七卷,其中对“ 消石” 的注解如下:“… 如握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 …” .这里的“ 消石” 是指()A .氢氧化钙B .硝酸钾C .高锰酸钾 D. 硝酸钠【答案】B【解析】A.氢氧化钙强烧时呈砖红色,故A错误;B.硝酸钾强烧时火焰呈紫色,硝酸钾是白色固体,故B正确;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故C错误;D.硝酸钠强烧时火焰呈黄色,故D错误;5.《物理小识》中有如下叙述:“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青矾厂气”指的是()A. CO 和CO 2B. SO 2和SO 3C. NH 3和NOD. NO 2和H 2 S【答案】B【解析】根据文字“衣服当之易烂”,很显然属于浓硫酸的性质.遇水得到浓硫酸,应为SO3.6.《后汉书·. 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 《酉. 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A .油脂B .油漆C .石油D .煤焦油【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石脂水难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且颜色呈黑色,燃烧时火焰明亮.A、“石漆”“石脂水”不是油脂,错误;B、油漆不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错误;C、石油在自然界天然存在,不可食用,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呈黑色,可以燃烧且火焰明亮,符合上述所有特点,正确;D、煤焦油是煤经干馏得到的,在自然界不存在,错误.考向2 考查实验操作7.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 种,其中“ 烧酒” 条目下写道:“ 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 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 这里所用的“ 法” 是指()A .萃取B .蒸馏C .渗析D .干馏【答案】B【解析】从文字叙述可以看出是从浓酒中分离出乙醇,是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将其分离提纯,因此答案选择C.8.《天工开物》中对“ 海水盐” 有如下描述:“ 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 …… 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 … 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 ” 文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A .加热B .结晶C .蒸发 D. 过滤【答案】D【解析】灶燃薪是加热,“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是蒸发结晶,所以没有过滤.9. 《新修本草》中有关于“ 青矾” 的描述:“ 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 烧之赤色……”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 .分液B .灼烧C .升华D .干馏【答案】B【解析】“烧之”是直接烧该物质,操作应为灼烧.10.《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 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以烧酒复烧二次…… 价值数倍也”.其方法与分离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法原理上相同的是()A .甲苯和水B .硝酸钾和氯化钠C .乙酸乙酯和乙酸D .食盐水和泥沙【答案】C【解析】制备烧酒的工艺应该是蒸馏,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酸也是用蒸馏的方法.考向3 考查反应过程11.《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 2 SO 4 ·10H 2 O )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 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A .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 4 ·7H 2 OB .绿矾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C .“ 色赤” 物质可能是Fe 2 O 3D .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答案】B【解析】根据描述,绿矾分解过程中产物是“色赤如融金汁者”,应为氧化铁,所以有化合价的变化,发生了电子的转移.12.东汉著名的炼丹理论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提出:“ 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 ,已知胡粉主要成分是2PbCO 3 ·Pb(OH) 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胡粉中的Pb 显+4 价B .这里的“ 火” 中含有炭C .此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化合反应D .在元素周期表中铅与碳都位于第ⅥA【答案】B【解析】根据描述,胡粉投火后有铅单质生成,所以“火”必须有还原剂.而A选项,Pb 显+2 价,C选项应该发生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D选项,铅与碳都位于第IVA族.13.我国晋代《抱朴子》中描述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如:①“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②“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中描述的化学反应是可逆反应B.“曾青”是含有Cu2+的溶液,如硫酸铜溶液C.“积变又还成丹砂”中的“还”可理解为“被还原”D.水银能跟“曾青”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答案】B【解析】A选项,①中描述的化学反应条件不同,所以不是可逆反应;C中的“还”是汞单质变HgS,化合价升高,被氧化;D中水银金属性低于铜,无法置换.B中根据描述,知道是铁与铜离子的置换反应.故选B.14. 《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窖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 主要为青色) ,与造砖同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B. 沙子和粘土的主要成分均为硅酸盐C. “燃薪举火”使粘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D. 烧制后自然冷却成红瓦,浇水冷却成青瓦【答案】B【解析】A.由“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可知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故A 正确;B.沙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氧化物,不属于硅酸盐,故B错误;C.黏土烧制成瓦的过程为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粘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故C正确;D.青瓦和红瓦是在冷却时区分的:自然冷却的是红瓦,水冷却的是青瓦,故D正确;所以答案选B.15. 《天工开物》中记载: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只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其中涉及的物质中熔点最高的是()A .青铜B .黄铜C .赤铜D .白铜【答案】C【解析】根据稳重描述,黄铜、白铜、青铜均要加入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最终得到的应该为合金,只有赤铜为金属铜,而合金的的熔点比组成成分都低,所以赤铜熔点最高.考向4 诗词分析(通常考查物质成分或者变化过程)16.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对“CaCO 3→CaO ” 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上述转化属于分解反应B .上述转化过程放出大量热C .生成的CaO可作氯气的干燥剂D .CaCO 3是水泥的主要成分之一【答案】A【解析】A.CaCO3分解生成CaO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故A正确;B.CaCO3分解生成CaO,为吸热反应,故B错误;C.CaO为碱性氧化物,可用氯气反应,不能用作氯气的干燥剂,故C错误;D.水泥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D错误.故选A.17.《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 .李白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 .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 .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 .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答案】A【解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出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里面的紫烟应为水蒸气在阳光下照射的情景,并非碘升华.18. 下列诗句或谚语,说法不正确的是()A . “ 雷雨发庄稼” 不包含化学变化B. “ 落汤螃蟹着红袍” 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 “ 水乳交融,火上浇油” 前者包含物理变化,后者包含化学变化D.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答案】A【解析】雷雨发庄稼的过程是空气中的氮气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得到硝酸的过程,发生了多个化学反应,包含化学变化.19. 从化学视角看“烟” 和“雾” 是有区别的,下列含有“烟” 字的诗句中, “烟” 实则为“雾”的是()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C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D.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答案】C【解析】A是烽烟,B是炊烟,C是雾,D是春天的景象.所以答案选C.【重逢----旧题新做】1.《神农本草经》说“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A.氯化物B.合金C.硫化物D.氧化物【答案】D【解析】由题意“水银(Hg)加热”制丹,则“丹”应是氧化物.2.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刘禹锡)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明·于谦)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答案】A【解析】A项,沙中淘金是物理变化;B、C、D项均涉及燃烧,故都涉及化学反应.【展望----化学与现代诗】以下诗词,部分来自搜狐网,部分来自自贡市蜀光中学的学生原创作品,你知道描写的是哪些化学知识吗?1、生活像是反应器,有些人因为太过放纵,在瓶底碳化了;有些人因为不够淡定,从瓶口离开了;有些人冷冷淡淡,成了过量反应物;有些人想法独特,成了副产物;两个人牵起手来,直到反应结束还没分解,就算是成功了.(答案:乙酸+乙醇+浓硫酸加热)2、悠长的锁桥连接着你和我哪怕再远我也能感受得到你的得与失不论你我谁升谁降命运的桥梁都会将你我相连(答案: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双线桥)3、灼热高温下的沸腾烈焰在燃烧水滴在碰撞升腾起的丝丝白雾是迷惘缓缓流过的清泉是方向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目标不同注定分道扬镳但不要悲伤回忆起曾经的热烈我们也曾一起疯狂(答案:蒸馏)4、一个光鲜亮丽一个漆黑如土但有谁关心过他们的本质正如这个看脸的时代注重外表忽略内外一克拉钻石价值数十顿木炭佩戴它的人是否想过钻石在烈火中转瞬便化作一缕青烟不及它万分之一的木炭却能源源不断为人们提供光与热(答案:同素异形体----钻石与木炭)5、他遇到她的第一眼他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他以为这大概就是爱情可当另一个她出现时所有的美好都化为泡影原来她属于他故事结束了吗他选择默默的祝福他继续等待直到正真属于他的氯离子(碳酸银溶于酸,氯化银难溶于酸)1、(原创)深秋九月,我们怀着梦想,在心中定下了自己的目标大下面是某些同学要对自己的目标大学说的话,其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我对你的向往,就如锌铜原电池上的导线.即便学习再苦,我也会像锌一样,用失去的电子将你保全.B、我的以前,像三氯化铁溶液,暗淡的黄色浑浑噩噩.直到在茫茫大学中,我遇见了你,就如铁离子遇见了硫氰化钾,我的生活立即显得姹紫嫣红起来.C、我是金子,你是王水,我会放下我的自傲,投入你的怀抱,因为,我知道,只有你懂得我那不为人知的脆弱.D、我是铝,你是氧化铁,高三就如氯酸钾,而高考就是镁,照亮了我奔向你的路.【答案】B【解析】铁离子与硫氰化钾的反应为络合反应.2、(原创)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人们对化学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化学这门科于是各种化学版流行歌曲跃然纸上,以下这些改编神曲中包含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乐山一中化学老师邱伟改编的周杰伦的《青花瓷》:“蓝色絮状的沉淀,跃然试管底;铜离子遇氢氧根,再也不分离”.B、百度吧人才夺命板砖改编的林俊杰的《江南》:“钠到水里就是碱,剪断强酸的思念.”C、某初三学生改编的筷子兄弟的《小苹果》:“你是我的小呀小化考多少分都不嫌多,氢氧化钙溶液本来是无色,遇到二氧化碳变浑浊.”D、信宜中学化学老师改编的陈奕迅的《十年》:“焰色反应总要用到盐酸,铂丝它蘸取灼烧,观察钾的紫色,透过蓝钴玻璃”.【答案】B【解析】A、是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复分解反应;B是钠与水的反应;C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D是焰色反应.。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习题(带答案)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习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
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根据“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才的重大使命。
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
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b)A.Na2SO4B.KNO3C.Ca(NO3)2D.KIO32.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c)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3(2016•济宁一模)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A)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4.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5、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b)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6、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热点1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含参考答案)
热点1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1.《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答案 A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射下,因水汽蒸腾而呈现出紫色的烟雾,A错误。
2.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答案 D解析C项,草木灰中的碱性成分是K2CO3,正确;D项所说的“石灰”指的是CaCO3,错误。
3.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钻木取火 B.百炼成钢 C.水乳交融 D.蜡炬成灰答案 C解析“钻木取火”是木头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错误;“百炼成钢”是生铁中的C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从而使含C量降低,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错误;“水乳交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C正确;“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错误。
4.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
据此推测,用于治气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为( )A.CuSO4B.FeSO4·7H2O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答案 C解析根据实质性信息,“烧令汁尽”意思就是固体本身带有结晶水,“其色如雪”意为烧后颜色如雪一样白。
高中化学二轮复习试题中国传统古文化描述
2020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1.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B.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C. “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D.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2.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巨大。
《本草纲目》“烧酒”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则这种方法是()A. 分液B. 升华C. 萃取D. 蒸馏3.《中华好诗词》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烟雨”指悬浮在空中的固体小颗粒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中所指的爆竹燃放过程有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野火”是伴随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的4.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与蒸馏原理有关的是()A.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C.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A. AB. BC. CD. D6.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B. 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C. “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D. 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4O10,可改写成BaO⋅CuO⋅4SiO27.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中国的圆珠笔头一直需要进口笔尖钢,经过5 年数不清的失败,2016年9月,中国太钢集团利用家常和面原理在钢水中加入添加剂试验成功,造出圆珠笔头,可完全替代进口,由此信息可知笔尖钢为合金,且具有良好的切削性B. 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C. 《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D. 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4O10,可改写成BaO⋅CuO⋅4SiO28.《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 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B. 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 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D. 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燃豆萁”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9.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高考化学-化学与传统文化30题(解析版)
2023年高考化学总复习高频考点必刷1000题必练01 化学与传统文化30题1.(2022·广东高考真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汉字居功至伟。
随着时代发展,汉字被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载体也发生相应变化。
下列汉字载体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答案】B【解析】A.兽骨,甲骨文的契刻载体之一,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一小部分是羊、猪、鹿的肩胛骨,还有极少部分的牛肋骨,其主要成分是钙质物质,不属于合金材料,故A不符合题意;B.青铜器是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属于合金材料,故B项符合题意;C.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C不符合题意;D.液晶显示器是一种采用液晶为材料的显示器,液晶是一类介于固态和液态间的有机化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B项。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广东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馆藏文物是其历史见证。
下列文物主要由硅酸盐制成的是【答案】C【解析】A.鎏金饰品是用金汞合金制成的金泥涂饰器物的表面,经过烘烤,汞蒸发而金固结于器物上的一种传统工艺,其中不含硅酸盐,故A项不符合题意;B.蒜头纹银盒中主要成分为金属银,其中不含硅酸盐,故B项不符合题意;C.广彩瓷咖啡杯是由黏土等硅酸盐产品烧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C项符合题意;D.铜镀金钟座是铜和金等制得而成,其中不含硅酸盐,故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C。
3. (2021·广东高考真题) 今年五一假期,人文考古游持续成为热点。
很多珍贵文物都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寓意和极高的学术价值。
下列国宝级文物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答案】A【解析】A.铸客大铜鼎属于铜的合金,A符合题意;B.河姆渡出土陶灶属于陶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属于合金,B不符合题意;C.兽首玛瑙杯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不属于合金,C不符合题意;D.角形玉杯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属于合金,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化学与传统文化、化学与STSE(原卷版)-高考化学压轴题专项训练
压轴题01 化学与传统文化、化学与STSE化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高考越来注重化学学科以概念为核心的考查,以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试题有机地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或古代与化学相关的成果、最新科技成果(最近诺贝尔奖成果、科技新发现、国内或国外科技进展等) 、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材料(药物、食品、新型材料等)作为载体命题,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预计在2023年高考中,仍会以某热点为住处源辐射相关知识与方法,以判断正误、推理的形式,借助最新科技成就或古诗词考查化学物质的性质、用途及相关化学原理,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1.我国在科技上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下列各项中使用的材料属于合金材料的是( )2职业体验,让我们领略到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下列文物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及化学、材料、能源等领域。
下列相关理解错误的是(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于制造载人飞船上太阳能电池板的半导体材料主要成分为SiB.镁铝合金密度小、强度高,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C.飞船船体覆盖的耐高温陶瓷材料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D.运载火箭加注的液氢燃料是高能清洁燃料5.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是物理化学科学家联合突破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向大海要水要资源又有新进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H2O、D2O和T2O互为同位素C.氢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可缓解海水酸化D.实验室电解水常加入少量稀盐酸增强导电性6.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中科院金属所钛合金氢泵涡轮、高温合金管材和锻件、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应用于此次梦天实验舱任务中,下列关于合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B.合金的硬度比其成分金属大,是因为纯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原子后原子层之间相对滑动变得困难C.铝合金硬度大,耐强酸、强碱,是常见的航天材料D.我国研制的超级钢具有优异的强度和延展性7.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2021-2023高考化学真题汇编:一、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九霄环佩木古琴主要构成是木材,动物筋制得,A错误;B.裴李岗文化骨笛由动物骨骼构成,B错误;C.商朝后期陶埙属于陶瓷,由硅酸盐制成,C正确;D.曾侯乙青铜编钟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D错误;故选C。
2.答案:C解析:A.四羊方尊由青铜制成,在当时铜的冶炼方法还不成熟,铜中常含有一些杂质,因此青铜属合金范畴,A正确;B.竹木简牍由竹子、木头等原料制成,竹子、木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正确;C.蔡伦用碱液制浆法造纸,将原料放在碱液中蒸煮,原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反应使原有的粗浆纤维变成细浆,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D.陶瓷是利用黏土在高温下烧结定型生成硅酸铝,D正确;故答案选C。
3.答案:B解析:A.加热除汞,说明汞易挥发,A正确;B.将金溶于汞中制成“金汞漆”,然后加热汞挥发后留下金,整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C.金溶于汞中,然后再加热除去汞,使得金的纯度增大,所以可以用于金的富集,C正确;D.用电解的方法,铜做阴极,电解液中含有可溶性的含金离子,则可实现铜上镀金,D正确;故选B。
4.答案:A解析:A.陶瓷是良好的绝缘体,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常用于高压变压器的开关外包装和器件,A正确;B.陶瓷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而不是SiO2和MgO,C错误;C.陶瓷烧制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由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D.由于Fe2+、Fe3+和铁的氧化物均有颜色,故陶瓷中含铁量越多,陶瓷的颜色越深,白瓷的白色是因为铁含量较低甚至几乎不含,D错误;故答案为:A。
5.答案:B解析:A.兽骨,甲骨文的契刻载体之一,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一小部分是羊、猪、鹿的肩胛骨,还有极少部分的牛肋骨,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其它钙盐,故A不符合题意;B.青铜器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属于合金材料,故B项符合题意;C.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C不符合题意;D.液晶显示器是一种采用液晶为材料的显示器,液晶是一类介于固态和液态间的有机化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B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复习必备题集06 化学与传统文化(轮考题)【初见----高考赏析】1.(2019全国1卷)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青色应为氧化亚铁,氧化铁应为红色。
2.(2019年全国2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从一种叫“乌桕”的乔木中提取得到的,但不是高分子聚合物。
3.(2017年全国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描述“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凝结”可看出操作为“升华”。
4.(2015全国1卷)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 硝酸 C. 醋 D. 卤水【答案】B【解析】A.氨水属于弱碱,和金属不反应,不符合条件,故A错误;B.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强酸性,能腐蚀大多数金属,也能和岩石中的CaCO3发生反应,但不能和玻璃中成分硅酸盐反应,所以符合条件,故B正确;C.醋酸是弱电解质,能腐蚀较活泼金属,但不能腐蚀较不活泼金属,如Cu等金属,不符合条件,故C错误;D.卤水其主要成份为氯化镁、氯化钠和一些金属阳离子,和大多数金属不反应,不符合条件,故D错误;故选B.【相识----考向归类】【相知----分点突破】考向1 考查物质成分1.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
其中的“ 硇水” 指()A .醋酸B .盐酸C .硝酸D .硫酸【答案】C【解析】根据文字“银”“投之”“旋儿为水”,再对比四个选项,只有硝酸能和银反应,故选C。
2.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 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
” 中药材铁华粉指()A .铁粉B .醋酸亚铁C .冰醋酸 D. 食盐【答案】B【解析】根据文字“钢”“醋瓮”“铁上衣生”可推测是铁和醋酸的反应,产物为醋酸亚铁。
故选B。
3.《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甚获利也”。
这里的“石碱”是指()A .KOHB .KAl(SO 4 ) 2C .KHCO 3D .K 2 CO 3【答案】D【解析】“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以水淋汁”,该成分易溶于水,久则凝淀如石,亦去垢,能洗去油污,发面,能作为发酵剂,排除KOH、KAl(SO4)2,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主要为碳酸盐,所以碳酸钾符合,同时符合久则凝淀如石,而KHCO3久则分解生成粉未状的碳酸钾,故D符合4 .古代药学著作《本草经集注》共七卷,其中对“ 消石” 的注解如下:“… 如握雪不冰。
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 …” 。
这里的“ 消石” 是指()A .氢氧化钙B .硝酸钾C .高锰酸钾 D. 硝酸钠【答案】B【解析】A.氢氧化钙强烧时呈砖红色,故A错误;B.硝酸钾强烧时火焰呈紫色,硝酸钾是白色固体,故B正确;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故C错误;D.硝酸钠强烧时火焰呈黄色,故D错误;5.《物理小识》中有如下叙述:“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
“青矾厂气”指的是()A. CO 和CO 2 B. SO 2和SO 3 C. NH 3和NO D. NO 2和H 2 S【答案】B【解析】根据文字“衣服当之易烂”,很显然属于浓硫酸的性质。
遇水得到浓硫酸,应为SO3。
6.《后汉书·。
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 ” 《酉。
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A .油脂 B .油漆 C .石油 D .煤焦油【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石脂水难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且颜色呈黑色,燃烧时火焰明亮。
A、“石漆”“石脂水”不是油脂,错误;B、油漆不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错误;C、石油在自然界天然存在,不可食用,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呈黑色,可以燃烧且火焰明亮,符合上述所有特点,正确;D、煤焦油是煤经干馏得到的,在自然界不存在,错误。
考向2 考查实验操作7.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 种,其中“ 烧酒” 条目下写道:“ 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 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 这里所用的“ 法” 是指()A .萃取B .蒸馏C .渗析D .干馏【答案】B【解析】从文字叙述可以看出是从浓酒中分离出乙醇,是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将其分离提纯,因此答案选择C。
8.《天工开物》中对“ 海水盐” 有如下描述:“ 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 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 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
” 文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A .加热B .结晶C .蒸发 D. 过滤【答案】D【解析】灶燃薪是加热,“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 是蒸发结晶,所以没有过滤。
9. 《新修本草》中有关于“ 青矾” 的描述:“ 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 烧之赤色……”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 .分液B .灼烧C .升华D .干馏【答案】B【解析】“烧之”是直接烧该物质,操作应为灼烧。
10.《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 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以烧酒复烧二次…… 价值数倍也”。
其方法与分离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法原理上相同的是()A .甲苯和水B .硝酸钾和氯化钠C .乙酸乙酯和乙酸D .食盐水和泥沙【答案】C【解析】制备烧酒的工艺应该是蒸馏,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酸也是用蒸馏的方法。
考向3 考查反应过程11.《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 2 SO 4 ·10H 2 O )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
” 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A .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 4 ·7H 2 OB .绿矾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C .“ 色赤” 物质可能是Fe 2 O 3D .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答案】B【解析】根据描述,绿矾分解过程中产物是“色赤如融金汁者”,应为氧化铁,所以有化合价的变化,发生了电子的转移。
12.东汉著名的炼丹理论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提出:“ 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 ,已知胡粉主要成分是2PbCO 3 ·Pb(OH) 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胡粉中的Pb 显+4 价B .这里的“ 火” 中含有炭C .此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化合反应D .在元素周期表中铅与碳都位于第ⅥA【答案】B【解析】根据描述,胡粉投火后有铅单质生成,所以“火”必须有还原剂。
而A选项,Pb 显+2 价,C选项应该发生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D选项,铅与碳都位于第IV A族。
13.我国晋代《抱朴子》中描述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如:①“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②“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中描述的化学反应是可逆反应B.“曾青”是含有Cu2+的溶液,如硫酸铜溶液C.“积变又还成丹砂”中的“还”可理解为“被还原”D.水银能跟“曾青”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答案】B【解析】A选项,①中描述的化学反应条件不同,所以不是可逆反应;C中的“还”是汞单质变HgS,化合价升高,被氧化;D中水银金属性低于铜,无法置换。
B中根据描述,知道是铁与铜离子的置换反应。
故选B。
14. 《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窖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 主要为青色) ,与造砖同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B. 沙子和粘土的主要成分均为硅酸盐C. “燃薪举火”使粘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D. 烧制后自然冷却成红瓦,浇水冷却成青瓦【答案】B【解析】A.由“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可知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故A正确;B.沙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氧化物,不属于硅酸盐,故B错误;C.黏土烧制成瓦的过程为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粘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故C正确;D.青瓦和红瓦是在冷却时区分的:自然冷却的是红瓦,水冷却的是青瓦,故D正确;所以答案选B。
15. 《天工开物》中记载: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只有赤铜。
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
其中涉及的物质中熔点最高的是()A .青铜B .黄铜C .赤铜D .白铜【答案】C【解析】根据稳重描述,黄铜、白铜、青铜均要加入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最终得到的应该为合金,只有赤铜为金属铜,而合金的的熔点比组成成分都低,所以赤铜熔点最高。
考向4 诗词分析(通常考查物质成分或者变化过程)16.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对“CaCO 3→CaO ” 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上述转化属于分解反应B .上述转化过程放出大量热C .生成的CaO可作氯气的干燥剂D .CaCO 3是水泥的主要成分之一【答案】A【解析】A.CaCO3分解生成CaO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故A正确;B.CaCO3分解生成CaO,为吸热反应,故B错误;C.CaO为碱性氧化物,可用氯气反应,不能用作氯气的干燥剂,故C错误;D.水泥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D错误.故选A.17.《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 .李白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 .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 .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 .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