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群桩的承载力
桩基容许承载力-2007规范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52.5
350
2003.5
注:土层厚度 为承台底面或局部冲刷线以下各土层厚度; 桩径(m) 桩底面积 (m2) 岩石饱和单 桩的周长(m) 桩嵌岩深度(m) 轴抗压强度 (MPa) C1 C2 桩尖以上土的 容重(kN/m3)
1.5
1.76714438
4.7123851.5 Nhomakorabea3.67
0.5
0.04
19
土层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合计
土层厚度 (m) 0.6 2.2 14 8.8 8.6 2 4 5.1 5.7 1.5
极限摩阻力 (kPa) 0 50 0 70 60 35 30 45 60 0
B*C 0 110 0 616 516 70 120 229.5 342 0
注:1.面积,周长对于钻孔桩和管柱按设计直径采用; 2.嵌岩深度不包括风化层; 3.本表只能算嵌入一层岩石,若嵌多层岩石则请按规范手算。 发挥系数 ξ s 0.8 覆盖层承载 岩层承载力 力(kN) (kN) 3777 4280 容许承载力 (kN) 8057 2007新 规范 嵌岩桩 桩顶荷载 4800 桩重土重差 要求的承载力 557 5357
注:桩底面积,用设计直径计算;桩的周长,按成孔直径计算,当无试验资料时,成孔直径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旋转钻按钻头直径增大3--5cm; 2. 冲击钻按钻头直径增大5--10cm; 3. 冲抓钻按钻头直径增大10--20cm;
规范中的参数取值: 系数 C1 C2 值 条 件 C1 0.6 0.5 0.4 C2 0.05 0.04 0.03
群桩基础(地震)竖向、水平向承载力计算
7.35 0.27 0.040999741 8 0.155085847 0.594529409 2.05 1.373871135 1.414870876 710.120 298.556 满足
b0=0.9(1.5d+0.5)
α
Mpa Mpa
5
mb0 EI
换填了粘土 液性指数IL III级钢 低液限粉粘3-1 桩基侧面影响深度hm 级配良好砂4-3 含砾低液限粉粘3-2 加权m 8.92 0.58 m(MN/m4) 8 10 8
3 5 2 0.06 120 116.865 7.854 784.879 8.35
承台宽度Bc(m) 承台底与基土间的摩擦系数μ 承台底摩阻效应系数η b 承台侧面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 承台侧向土抗力效应系数η l 桩的相互影响效应系数ηi 桩顶约束效应系数η r 考虑地震作用且Sa/d<=6时,η h= 其他情况,η h= Rh—复合桩基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按单桩验算水平承载力N/n
估算最小配筋率
4
I0=W0d0/2
8.48380972
大于4取4
验算实际水平位移
0.0045 mm 0.0000045
χoa'—桩顶容许水平位移(m)
敏感结构取6mm kN kN 10 根
含砾低液限粘土
可塑0.58 换填了地基土
按位移控制
kN kN
hi(m) 1.5 1.6 0.9
α 桩的水平变形系数(o
W0(m3)
桩深换算截面惯性距I0 EI=0.85ECI0 换算埋深α h νx—桩顶水平位移系数 χoa—桩顶容许水平位移(m) Rha—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按单桩验算水平承载力N/n
以下按群桩验算水平承载力 群桩效应计算 Sa/d n1 n2 承台效应系数η c 承台下土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A承台总面积m2 n1*n2*Aps桩身总截面积m2 承台底地基土分担的竖向总荷载标准值Pc(kN) 承台受侧向土抗力一边的计算宽度(m)B'c
桩基础水平承载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二)
桩基础水平承载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二)群桩中基桩表现出与单桩承载特性明显不同,群桩水平承载力会受到更多因素影响。
现行的相关规范新规定,在进行群桩基础水平承载设计时应考虑群桩集合效应问题。
大量研究试验表明,桩径、桩数、桩距、桩的布置方式、地基土性质等都是都影响群桩发展水平承载力的主要原因,悬臂此外桩与承台连接的约束嵌固作用、承台底与地基土的摩擦作用以及承台侧面正向土抗力作用等也影响群桩水平承载力。
本节主要结合既往试验资料分析群桩效应问题,水平荷载下的群桩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桩与桩的相互影响效应(1)桩的相互影响导致地基管理水平反力系数降低由于群桩中桩与桩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了土中的应力重叠现象,主要表现次要为地基水平反力系数降低,从而引起群桩的升高水平位移增大,水平承载力降低。
桩距越小,桩数越多,桩与桩的相互干涉影响越显著,群桩效应也越明显。
这种距的影响沿荷载方向远大于垂直于荷载方向。
在考虑桩的相互影响方式上才上,大部分国家主要通过对桩侧土水平反力系数的降低对数考虑桩与桩的相互影响,并且给出了产生群桩效应的临界桩距。
如日本铁道总合技术研究所(2000),铁道构造物等设计标准、同解说(基础结构物、抗土压结构物)(简称JNR,2000)中规定,考虑群桩效应,群桩之水平地基反力系数需进行折减。
《港口工程桩基完善》JTS167-4-2021中对按群桩设计的全直径桩基,在而非往复水平力作用下,可按水平地基反力系数折减后的单桩设计,其折减系数按下表取值。
kN为采用NL法的单桩水平地基反力系数,m为采用m法的单桩水平地基比率反力系数随深度线性增加的比例系数。
其单桩最小间距有关规定为6D~8D。
《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考虑在水平外力作用平面内有数排桩时,前后排桩将产生相互遮挡作用,各桩间的受力将会产生影响,因而更进一步提出了各桩间的相互影响k,即通过对桩计算宽度的修正来进一步考虑桩间相互影响系数,并新规定对单排桩或L1(平行于受力方向的桩间净距)<0.6h1(桩的计算埋入深度h1=3(d+1))时,对其计算宽度的折减系数为加拿大方法论工程手册(CanadianGeotechnicalSociety,1978)及AASHTO(1996)公路铁路桥标准规范中均规定,水平力沿桩排列方向,桩中心距为8D时其群桩效应为1.0,即地基土水平反力系数不予折减,而桩中心距为3D时其群桩效应为0.25,即地基土水平反力系数折减为原来的0.25,水平力沿垂直两条道路排列方向时,桩中心距为2.5D时可不考虑群桩效应。
单桩(群桩基础基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注:1、验算永久荷载控制的桩基的水平承载力,需乘以调整系数0.80;
2、验算地震作用桩基的水平承载力时需乘以调整系数1.25
表5.7.2桩顶(身)最大弯矩系数νm 和桩顶水平位移系数νx
注:1、铰接(自由)的νm系桩身的最大弯矩系数,固接的νm系桩顶的最大弯矩系数2、当αh>4时取4.0
表5.7.5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
注:1 当桩顶水平位移大于表列数值或灌注桩配筋率较高(≥0.65%)时, m 值应适当降低;当预制桩的水平向位移小于10mm 时, m 值可适当提高;
2 当水平荷载为长期或经常出现的荷载时,应将表列数值乘以0.4 降低采用;
3 当地基为可液化土层时,应将表列数值乘以本规范表5.3.12 中相应的系数ψl
4、附录C.0.2 基桩侧面为几种土层组成时,应求得主要影响深度h = 2(d +1) m 米范围内的m值作为计算值当 m深度内存在两层不同土时,m=m1h1^2+m2(2h1+h2)/hm^2
当 m深度内存在三层不同土时,m=m1h1^2+m2(2h1+h2)+m3(2h1+2h2+h3)/hm^2
灌
桩的换算埋深αhνmνx 140.768 2.441
2 3.5
0.750 2.502
4.0000.768 2.441
当降低;当预制桩的水平向
米范围内的m值作为计算值。
桩承载力总结、群桩效应、减沉桩精编版
取决于两个方面: 桩身材料强度 地层支承力
极限承载力: Qu Qsu Qbu
承载力特征值: Ra Qu / K Qsu / K s Qbu / K p 安全系数K=2
单桩竖向承载力总结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方法: 静载荷试验 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 按经验公式确定
①一级建筑桩基应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并结合静力触探、 标准贯入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综合确定;
②二级建筑桩基应根据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经验参数 等估算,并参照地质条件相同的试桩资料综合确定。无可参 照的试桩资料或地质条件复杂时,应由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
③三级建筑桩基,如无原位测试资料,可利用承载力经验公 式。
1. 静载荷试验
获得单桩承载力最可靠的方法
主梁
千斤顶 百分表
次梁
锚筋 锚桩
基准柱
2. 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
公式: Qu up cai li cu Nc Ap
3. 按经验公式确定 见《地基基础规范》、《桩基规范》规定。
《地基基础规范》规定
《地基基础规范》指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 下列规定:
公式: Quk Qsk Qpk up si qsik lsi pq pk Ap
(3)嵌岩桩
嵌岩单桩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 是由桩周土总侧阻力 Qsk 、嵌
岩段总侧阻力 Qrk和总端阻力Q pk 三部分组成。
公式:
Quk Qsk Qrk Qpk up si qsik li upr frc hr p frc Ap
补充: 按静力触探法确定
公式: Quk aqc Ap up lii fai
式中:qc 桩端平面上、下探头阻力(KPa),取桩端平面以上4d范围内
单桩、群桩承载力基本概念
单桩、群桩承载力基本概念
(二)群桩承载力
单桩、群桩承载力基本概念
群桩效应受土性、桩距、桩数、桩的长径比、桩长与承 台宽度比、成桩方法等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1)端承群桩 群桩承载力=单桩承载力之和
单桩、群桩承载力基本概念
(2)摩擦群桩 1)桩距s>6d(d为桩径),
桩端平面处各桩传来的压力 互不重叠或重叠不多。 群桩承载力=单桩承载力之和。 2)桩距s=(3~4)d(d为桩径),
单桩、群桩承载力基本概念
(一)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 桩侧阻力与桩端阻力的发挥过程: (1)在桩顶施加竖向荷载后,桩身压缩而向下位移。
桩身荷载与桩身压缩变形随深度递减。 (2)随着荷载增加,桩端出现竖向位移和桩端反力。
桩侧阻力进一步发挥。
一般说来,靠近桩身上部土层的侧阻力先于下部土层发挥, 而侧阻力先于端阻力发挥出来。
单桩、群桩承载力基本概念
(三)承台下土对荷载的分担作用。
承台下土的抗力,由于存在群桩效应,要比平板基础底 面下土的抗力低。
地基基础
(一)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单桩抗拔承载力
桩的抗拔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桩侧摩阻力、桩体自重以及 桩身材料强度。
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抗拔载荷试验确 定,并应加载至破坏。 试验数量,同条件下的桩不应少于3根且不应少于总抗拔 桩数的1%。
单桩、群桩承载力基本概念
(一)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桩的负摩阻力
负摩阻力——桩周土层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相对于桩的 向下位移,从而在桩侧产生向下的摩阻力。
1)桩穿越较厚松散填土、自重湿陷性黄土、欠固结土、 液化土层进入相对较硬土层时; 2)桩周存在软弱土层,邻近桩侧地面承受局部较大的长 期荷载,或地面大面积堆载(包括填土)时; 3)由于降低地下水位,使桩周土有效应力增大,并产生 显著压缩沉降时。
桩承载力总结、群桩效应、减沉桩
S>D
一般大于6d 一般大于6d
> 6d
承载力: R 群 承载力: 沉降: 沉降:
= nR 单
α
l
S群 = S 单
群桩效应系数: 群桩效应系数:
η =1
D = d + 2l ⋅ tan α
(2)承台底面贴地的情况(复合桩基) 承台底面贴地的情况(复合桩基)
复合基桩:桩基在荷载作用下, 复合基桩:桩基在荷载作用下,由桩和 承台底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 承台底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构成复合 桩基。 桩基。复合桩基中基桩的承载力含有承 台底的土阻力。称之为复合基桩。 台底的土阻力。称之为复合基桩。 复合基桩 影响因素:桩顶荷载、 、土质、 影响因素:桩顶荷载、l/d、土质、承台 刚度、及桩群的几何特征。 刚度、及桩群的几何特征。
4.3.3 竖向荷载下的群桩效应
问题
单桩承载力加 起来等于群桩 承载力? 承载力?
群桩基础中桩的极限承载力确定极为复杂,与桩的间距、 群桩基础中桩的极限承载力确定极为复杂,与桩的间距、 土质、桩数、桩径、 土质、桩数、桩径、入土深度以及桩的类型和排列方式等因 素有关。 素有关。
群桩效应概念: 群桩效应概念:
的影响: 主要影响因素 ③桩距s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 桩距 的影响 s=3~4d
η ≥1
桩侧土应力叠加,提高侧阻。 桩侧土应力叠加,提高侧阻。 桩端土应力叠加,提高端阻; 桩端土应力叠加,提高端阻;但总 的沉降增加。 的沉降增加。
η p1 桩侧土应力叠加严重, 桩侧土应力叠加严重,桩侧土 下移,降低侧阻。 下移,降低侧阻。 桩端土应力叠加严重,降低端阻; 桩端土应力叠加严重,降低端阻; 总的沉降加剧。 总的沉降加剧。
群桩承载力分析
群桩承载力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是根据前人对群桩效应的研究,归纳总结出横竖向作用力下群桩的承载力特性,展示了现有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出群桩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展望。
关键词:群桩横竖向作用力群桩效应系数桩基础凭借着其承载力高、受力合理、安全可靠的优点,在基础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鉴于此,对桩基础承载力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通过总结前人对群桩的破坏机理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分析群桩效应的影响因素,指出横竖向作用力下群桩效应系数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可以清晰罗列出已有研究成果,也可以分析有横竖向力共同作用的群桩承载力,而不是单一的对只受横向或者竖向力的桩群的研究。
1群桩效应的影响因素制约群桩效应的主要因素,一是群桩自身的几何特征,包括承台的设置方式、桩距、桩长及桩长与承台宽度比、桩的排列形式、桩数;二是桩侧与桩端的土性、土层分布和成桩工艺。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土质,一般说来,土的内摩擦角较小时,土中应力扩散角也相应较小。
土中应力在纵向上的影响加剧,而在横向上的影响则减弱。
但试验表明,土的类型和密度与群桩效应系数无明显关系。
桩距、桩数的影响,随着桩距的增加群桩效应的影响在减弱,美国《钻孔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以及德国《大口径钻孔灌注桩规范》都规定,当沿荷载方向的桩距大于8D时,不考虑群桩效应。
群桩效应还受到桩数的影响,桩数越多,群桩沉降越大,其沉降增幅也越大;桩数越少,其沉降越小。
桩身位移的影响,以前学者们认为群桩效应受到入土深度的影响,桩间土体松动,产生较大的群桩效应;在地基的深层,虽然荷载较大,但是由外荷载引起的变形较小,产生较小的群桩效应。
尤其埋深在大于10倍的桩径以上,在工程上往往可以忽略。
伴随着桩长的增加,群桩中桩与桩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严重,群桩效应也就得到相应地加强,群桩中基桩的极限承载力下降。
桩顶边界条件的影响,由于试验数据的局限性,还不可能评估桩顶的约束条件的影响,研究得很不够。
2群桩效应系数计算方法大多数的工程实际中,往往是群桩和承台共同承担水平荷载。
桩承载力
qsiaLi 0 0 48.4 39.2 196 44 220 46.2 156 184
500
2.7 6.3 8.5 14.1 19 21 26.5 28.6 32.5 37.1 ∑qsiaLi 933.8 933.8
Ra
Qsk
u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512.738 1173.447 339.2917 1.256636 1996.952 1466.808 530.1433 1.570795
桩基础计算 土层编号
土层号 土层名称 填土层 淤泥层 粉质粘土 淤泥层 粗砂 粉质粘土 粗砂 粉质粘土 粗砂 砂质粘土
ZK17
土层厚度(m)
1 2 3 4 5 6 7 8 9 10
2.7 3.6 2.2 5.6 4.9 2 5.5 2.1 3.9 4.6
计算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GB0007-2002(简称《规范》 1.桩基础竖向承载力 《规范》第8.5.5.3条公式 桩身强度:管桩基础 桩径 400 土层号 极限抗压 极限弯矩 极限轴力 桩径 极限抗压 极限弯矩 极限轴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Qpk
土层编号
土层号
ZK18
土层名称 填土层 淤泥层 粉质粘土 淤泥层 粗砂 粉质粘土 粗砂 土层厚度(m)
1 2 3 4 5 6 7
2.3 3.4 2.1 5.3 12.7 3.1 6.9
计算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简称《规范》 1.桩基础竖向承载力 《规范》第8.5.5.3条公式 桩身强度:管桩基础 桩径 400 土层号 极限抗压 极限弯矩 极限轴力 桩径 极限抗压 极限弯矩 极限轴力 1 2 3 4 5 6 7
土层名称 填土层 淤泥层 粉质粘土 淤泥层 粗砂 粉质粘土 粗砂
6第五章竖向荷载下的群桩承载力计算
6第五章竖向荷载下的群桩承载力计算在群桩的承载力计算中,竖向荷载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详细介绍群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群桩的几何布置。
群桩通常由多个桩支撑构筑物或土体,桩之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将直接影响群桩的承载力。
常见的群桩布置方式包括桩列排列和网格状或圆形排列。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土体特性确定群桩的工作状态。
群桩的工作状态可以分为初始条件和工作条件两个阶段。
初始条件下,群桩受到旁边土体的初始应力作用;工作条件下,群桩受到竖向荷载引起的应力变化。
在计算群桩的承载力时,需要考虑群桩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
由于桩的变形和应力会相互影响,群桩的承载力通常小于单独桩的承载力之和。
因此,我们需要确定群桩的相互作用系数,通常是通过试验或理论计算来确定。
相互作用系数可以根据群桩的几何布置和土体特性进行修正。
群桩的承载力计算分为两种情况:单桩承载和桩组承载。
单桩承载是在群桩中选择其中一个桩进行计算,通常是选择应力或变形最大的桩进行考虑。
桩组承载是考虑整个群桩的承载能力。
桩组承载分为荷载作用在一部分桩上和荷载均匀分布在所有桩上两种情况。
对于单桩承载,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常见的方法有静力法、准静力法和动力法。
在静力法中,可以采用弹性理论或塑性理论进行计算。
准静力法在静力法的基础上考虑了土体的各向异性和不排水条件。
动力法通过模拟地震或其他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桩的响应来计算群桩的承载力。
对于桩组承载,可以根据桩间距离和排列方式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弹簧"模型、复合弹簧模型和连续体法。
弹簧模型将桩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视为刚性连接,通过弹性力学方法进行计算。
复合弹簧模型考虑了桩与土体之间的相对位移,更加准确地描述了桩与土体的相互作用。
连续体法将土体视为连续介质,通过有限元或边界元方法进行计算。
最后,进行群桩承载力计算时需要考虑桩的变形和沉降。
群桩基础某单桩承载力计算
群桩基础某单桩承载力计算
群桩基础是指多个桩共同共享荷载的一种基础形式。
在一些土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使用单桩作为基础常常会出现承载力不足的情况。
此时,可以通过使用多个桩同时承载荷载来提高整体承载力,降低基础沉降,增加基础的稳定性。
群桩基础单桩承载力的计算,一般可采用邱启明法进行分析。
该方法是以桩顶水平位移为基础,根据荷载-沉降曲线的变形特征判断桩顶承载力。
首先,需要确定各个桩之间的距离,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高度。
然后,根据各个桩的直径、长度及桩间距等参数计算每个桩的单桩承载力。
这里可以使用公式:
Qs=α*Nc*A*c+α*Nq*A*q+α*Ng*A*γ
其中,Qs为单桩的承载力,α为整体系数,Nc、Nq、Ng分别为桩端土的轴力系数、桩端土的静外抗力系数和桩体积土的重力系数,A为桩的截面面积,c、q、γ为相应的土的参数。
接下来,根据桩的相对刚度按照机构分析的原则确定各个桩的水平位移。
然后,根据桩的刚度系数计算各个桩的荷载。
最后,根据实际的荷载-沉降曲线,通过比较计算得到的承载力和实际荷载确定群桩基础单桩的承载力。
此外,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可供参考,如静力触探法、动力触探法、振动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土质条件和工程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总之,群桩基础单桩承载力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土质条件、桩的直径、长度、桩间距、荷载等因素,通过合适的计算方法得出准确的结果,以确保基础的安全稳定。
群桩基础承载力计算
群桩基础承载力计算①群桩的荷载传递机理一,概述由多根桩通过承台联成一体所构成的群桩基础,与单桩相比,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仅桩直接承受荷载,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桩间土也可能通过承台底面参与承载;同时各个桩之间通过桩间土产生相互影响;来自桩和承台的竖向力最终在桩端平面形成了应力的叠加,从而使桩端平面的应力水平大大超过了单桩,应力扩散的范围也远大于单桩,这些方面影响的综合结果就是使群桩的工作性状与单桩有很大的差别。
这种桩与土和承台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称为群桩效应。
正确认识和分析群桩的工作性状是搞好桩基设计的前提。
群桩效应主要表现在承载性能和沉降特性两方面,研究群桩效应的实质就是研究群桩荷载传递的特性。
以下我们对群桩效应的承载性能做详细研究。
二,群桩的荷载传递特性群桩的荷载传递是指通过承台和桩,在土体中扩散应力,将外荷载沿不同的路径传到地基的不同部位,从而引起不同的变形,表现为群桩的不同承载性能。
群桩的荷载传递路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显得复杂又多变。
但从群桩效应的角度,荷载传递模式主要有两类:端承桩型和摩擦桩型。
1)端承桩型的荷载传递。
对于端承桩,桩底处为岩层或坚实的土层,轴向压力作用下桩身几乎只有弹性压缩而无整体位移,侧壁摩擦阻力的发挥受到较大限制,在桩底平面处地基所受压力可认为只分布在桩底面积范围内,如图1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群桩基础各桩的工作情况与独立单桩相同。
2)摩擦桩型的荷载传递。
对于摩擦桩,随着桩侧摩擦阻力的发挥,在桩土间发生荷载传递,故桩底平面处地基所受压力就扩散分布到较大的面积上如图2(a)所示。
试验表明,当相邻桩的中心距Sa>6d时(其中d为桩的直径,有斜桩时Sa应按桩底平面计算),桩底平面处压力分布图才不致彼此重叠,因而群桩中一根桩与独立单桩的工作情况相同,如图2(b)所示。
而当桩间距较小(中心距Sa≤6d)时,桩底平面处相邻桩的压力图将部分地发生重叠现象,引起压力叠加,地基所受压力无论在数值上及其影响范围和深度上都会明显加大,如图2(c)所示;这种现象就是群桩作用或群桩效应。
桩身承载力标准值
桩身承载力标准值嘿,你知道吗?在建筑的奇妙世界里,就像超级英雄要有强大的超能力一样,桩身也有它的“承载力标准值”,要是不搞清楚,小心建筑这座“城堡”被轻易攻陷哦!**一、“大力水手的秘密武器:桩身的抗压能力”**在桩身的世界里,抗压能力就如同大力水手的菠菜,是让桩身变得超级强大的秘密武器!桩身要承受来自上方建筑物的巨大压力,就像一个大力士要扛起沉重的担子。
这抗压能力的标准值可不是随便定的,那是经过无数工程师的精心计算和实践验证得出的。
比如说,我们建一座高楼大厦,那桩身得像个坚强的勇士,死死扛住上方的重量。
如果桩身的抗压能力不达标,就好比大力水手没吃菠菜,瞬间就软趴趴了,这楼还能稳吗?肯定摇摇晃晃,危险得很呐!就像之前有个案例,某建筑因为桩身抗压能力没达到标准值,结果一场不大的地震,就让这建筑出现了裂缝,这可真是“低级失误大赏”啊!**二、“柔韧性大挑战:桩身的抗弯性能”**桩身的抗弯性能,那可是一场柔韧性的大挑战!桩身不仅要能抗压,还得像舞蹈演员一样,有良好的抗弯能力。
想象一下,桩身就像一根扁担,既要能挑起重物,又要在遇到侧向力时不轻易弯曲变形。
如果桩身的抗弯性能不达标,那可就像是一根脆弱的树枝,稍微来点风就折了。
比如说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桩身可能会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力,如果抗弯性能不行,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这可绝绝子不是闹着玩的!**三、“稳定的基石:桩身的抗拔性能”**桩身的抗拔性能,那可是稳定的基石啊!在某些情况下,桩身要抵抗向上的拉力,就像拔河比赛中紧紧抓住绳子的一方。
如果抗拔性能不够,那就像是拔河比赛中突然松手,全盘皆输。
比如说在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桩身如果抗拔性能不足,可能会被地下水“拔”起来,这建筑还能安全吗?好啦,桩身承载力标准值就像是建筑世界的“定海神针”,掌握了它们,我们就能建造出坚固无比的“城堡”,告别那些因为桩身承载力不达标而引发的“建筑灾难”啦!朝着这些标准努力吧,让我们成为建筑领域的“超级英雄”,闪瞎那些不重视桩身承载力标准值的“小眼睛”!让每一座建筑都能稳稳地矗立在大地上,yyds!。
简述确定群桩基础承载力的原则。
简述确定群桩基础承载力的原则。
好,今天我们聊聊群桩基础承载力的问题,咋样?你知道嘛,群桩基础在建筑工程中可重要了,是为了承受上面大楼的重量,保证整个建筑稳稳当当、不晃动。
不管是高楼大厦还是一些重型设备,都离不开这套系统。
那到底啥是群桩基础承载力呢?简言之,就是群桩要能支撑住上面一切的重量,不能让建筑“脚软”,要让整个大楼像铁塔一样扎实稳固,绝对不能像摞积木一样,一碰就倒。
说到这,承载力的确定原则,其实讲究的是因地制宜,不能乱来!你看,一个大城市的高楼和乡下的民房根本不一样,根基自然也得不同。
第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考虑地基的强度。
土地就像是每个人的“脊梁”,这个脊梁得结实,才能支撑上面的一切。
假如地基不稳,哪怕是你用了再坚固的桩,也会“吃不消”,到时候,楼上万一有点风吹草动,就容易摇晃了。
所以,确定承载力时,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地下土的承载能力。
得考虑桩的数量和排列方式。
你看,如果你打的桩太少,或者太分散,桩与桩之间互相“拉不开架”,那压力一下子就集中到某几根桩上面了,这不就“压不住”了吗?所以,在确定承载力时,得科学安排桩的密度和分布,越均匀越好。
这样每一根桩都能“分担”压力,确保群体合作无间。
你想想看,十个人扛一根柱子是不是比一个人扛十根柱子轻松得多?就是这个理。
别忘了,桩的类型也是关键!现在好多地方用的是预制桩和钻孔桩,这些桩的承载力可不一样。
有的桩是沉入地下,用地基的摩擦力来抵抗压力,有的桩是深入到硬土层,直接依靠硬土来“顶住”上面沉重的负担。
两者各有优势,得根据土壤的情况来选。
如果土层很软,单纯依靠摩擦力,可能就不够强了;如果土层坚硬,那就更容易直接“靠”土层承重。
所以,挑选合适的桩类型,简直是承载力确定的关键一步。
然后得看看桩的长度,长度不够,可是直接影响承载力的啊。
你把桩打得太短,它只能在浅层土壤中找到支撑点,这样的话,等到压力上来了,桩就会受不住,结果承载力就下滑了,建筑可能会“沉下去”。
《桩的承载力》PPT课件
Ap—桩身的横截面积(m2);
u — 桩身周边长度(m);qpk
li — 按土层划分的各段桩长(m)。
大直径桩: Quk= Qpk + Qsk =φpqpkAp+uφsiqsikli
φp、φsi — 大直径桩端阻、侧阻尺寸效应系数
15
整理课件
16
整理课件
17
整理课件
18
整理课件
3)、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的确定
33
整理课件
6.3.5 群桩承载力计算
群桩概念;群桩~单桩关系如何?
1、群桩的特点
群桩效应
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承台、桩、土相互作用 群桩基础中的一根桩单独受荷时承载力和沉降性状, 往往与相同地质条件和设置方法的同样独立单桩有 明显差别,这种现象即为群桩效应。
34
整理课件
端承群桩(桩基),简单; 摩擦桩基,见图
2)、按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Quk
中、小工程常采用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
Q
qs1k
l1
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
力标准qs值2k(kPa) l2
Quk= Qpk + Qsk =qpkAp+uqsikli qs3k
l3
单桩总极限端 阻力标准值 (kN);
14
整理课件
单桩总极限侧 阻力标准值 (kN);
6
整理课件
终止加荷条件
1) Q~S曲线有陡降段,且S总>40mm; 2) S总=40mm后,续增两级Q;仍无陡降段; 3) Si=5Si-1; 4) Si>2Si-1,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 5) S很小,且Pmax达到设计荷载的2倍; 6) 已达锚桩最大抗拔力或压重平台的最大重量。
群桩承载力计算书
群桩承载力计算书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5.7.3计算
1.基本参数:
45m 2桩径d=0.6m ————————
承台宽度Bc=4.5m 总桩数n=12————————承台受侧向土抗力一边的计算宽度Bc'= 5.5m ————0.6m 0.2————
————26————
————0.6975 2.5————
————10mm 17————
————
69.92KN ————70kpa 2.系数计算
a.系数sa/d
根据5.5.10条,圆形桩等效距径比
sa/d== 3.227
b.桩的相互影响系数ηi
0.672402c.承台侧向土抗力效应系数ηl
ηl=
2.95E-05d.桩顶约束效应系数ηr
α
h=11.8575
取ηr= 2.05
e.承台效应系数ηc
桩基承台面积A=沿水平荷载方向每排桩数n1=沿垂直水平荷载方向每排桩数n2=α=承台侧面土水平抗力系数m=承台高度hc=承台地基土摩擦系数u==桩入土深度h=承台下1/2承台宽度且不超过5m 深度范围内各层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厚度加权平均fak=桩顶水平位移允许值Χ0a=ηi=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Rha=
Bc/l=0.26取ηc=0.06
f.承台底地基土分担的竖向总荷载标准值Pc
Pc=
174.757KN 3.基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a.不计承台与土的摩擦作用
1.38Rh=ηh*Rha=
96.38KN b.计入承台与土的摩擦作用
Rh=98.39919
ηh=ηi*ηr+ηl+ηb=
1.4080528试算ηb=
0.0296Rh=ηh*Rha=98.45KN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群桩的承载力
1.群桩的共作原理
(1)群桩基础定义:
桩数不只一根的桩基称为群桩基础,群桩中的每根桩称为基桩。
(2)对列情况的桩基竖向抗压承载力为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之总和。
端承桩一一持力层坚硬上部荷载通过桩身直接传到桩端处土层上,而桩端处承压面积很小,各桩端的压力彼此互不影响,故群桩中各桩的共作和单桩工作一样;同时,由于桩的变形很小,桩间土基本不承载,单桩竖向承载力为各单桩之和;群桩的降量也与单桩基本相同。
●桩数少于9根(s>6根)的摩擦桩基一桩端平面处各桩传来的压力互不重叠或重叠不多,这时群桩中各桩的工作情况仍和单桩土作一样。
●条形基础下桩不超过两排者。
2.桩的平面布置
(1)布置的原则
宜使桩基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的合力作用点相重合,使各桩受力均匀,在纵横交接处宜布桩,避免布置在墙体洞口下。
(2)要求
独立桩基的桩:对称布置:如三桩承台、四桩承台、六桩承台等。
柱下条基及墙下条基:桩可采用一排或多排布置。
整片基础下的桩:采用行列式或交叉式布置。
预制桩:s>3d(d为桩径)
灌注桩:s>4d
扩底灌注桩:s> 1.5d' (d'为扩底直径)。
(3)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宜为桩身直径的1~3倍。
嵌岩灌注桩周边嵌入完整和较完整的末风化、微风化、中风化硬质岩体的最小深度,不宜小于0.5m
(4)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预制桩);>C20(灌注桩);>C40(预应力桩)。
(5)桩的主筋应经计算确定。
最小配筋率>0.8%(打入式预制桩);>0.6%(静压式预制桩);>0.2%~0.65%(灌注桩);
(6)配筋长度:
①受水平荷载和弯矩较大的桩,计算确定。
②桩径大于600 mm的灌注桩,构造钢筋的长度不小于桩长的2/3 。
(7)桩顶嵌入承台的长度不小于50mm。
主筋伸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不小于钢筋直径的30倍(I级钢)和35倍(II级钢III级钢)。
3.群桩中单桩桩顶坚向力
(1)轴心受压
n——桩数
——桩基承台自重和承台上的土自重标准值(KN)
(2)偏心受压
单桩承受的外力为:
一一单桩坚向承载力特征值。
4.桩基软弱卜卧层验算
当桩端平面以下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桩数>9根
(1)对于的群桩基础,用下列公式验算下卧层承载力
一一软弱下卧层经深度修正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一一地基承载力分项系数。
取1.6。
(2)单桩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对于即硬持力层群桩基础以及单桩基础,这时每根桩下面的软弱下卧层的附加应力按下式计算
5.桩基础的沉降计算一分层总和法,对以下建筑物的桩基应进行沉降验算:
●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为甲级;
●体形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卜存在软弱卜卧层的设计等级为乙级;
●摩擦桩基。
按浅基础的沉降公式计算在桩尖平面以下压缩层范围内的地基沉降量,
——桩端平ICI h第j层土的第i个分层数;
——桩端平面下h压缩层范围内土层总数;
——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的第i个分层厚度;
——桩端平面下第j层土的第i个分层的竖向附加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