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东方文学史读后感[1]
《简明东方文学史》读后感(马翔宇)在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全世界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间内,各自创造出水平不一,内容悬殊的文化,而文学则是表现这些不同文化的标志之一。
东方是世界闻名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在西方文学盛行的今日,我们应看到,除了西方文学之外,还有东方文学这朵奇葩在灿烂的开放。
想要了解东方文学,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东方文学发展的历史。
东方文学的发展史是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共有三个时期。
在东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是古代文学,由史诗文学以及与宗教相关的文学组成,他们产生于西亚北非和印度。
史诗文学的代表有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波斯的《阿维斯塔》印度的《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在这之中,印度的两大史诗相较于前者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写作技巧加深,写作手法增多,对人物的描绘更加丰满细腻,使其产生了鲜明的性格,另外其故事宏大,场景繁多,所以成为史诗文学的典范。
在宗教文学方面,埃及的《亡灵书》以色列的《旧约圣经》与印度的《梨俱吠陀》较为人们所知,其中《旧约圣经》的诗歌部分文学价值和水平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从总体上来看,东方的古代文学多是由诗歌组成的,并以反映历史和描写神话为主,当然这其中也适当的结合了民歌,社会风俗,规范礼仪等内容,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
东方文学的中古时期是其发展的高峰,在此阶段中大量的名篇佳作相继问世,各民族的文学作品全面发展异彩纷呈,这表明了东方文学体系的日臻完善。
中古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诗歌的成熟,一是寓言故事的完善,还有是人物传记以及各种剧本小说的出现。
印度是第一个发展中古文学的国家,《五卷书》是一件代表作品,其后出现的伽梨陀娑则是东方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世界意义并有据可考的著名作家。
伽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优哩婆湿》,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著名剧作,他的抒情长诗《云使》也是一篇杰出的作品,伽梨陀娑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将人物的形象描绘的饱满生动,把情节刻画的细腻精致,所以他的作品就成为了千古名篇。
古代希腊文学与古代东方文学的不同发展历史与特点。
古代希腊文学与古代东方文学的不同发展历史与特点。
古代希腊文学和古代东方文学(如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的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发展历史和特点。
发展历史:古代希腊文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些作品被认为是西方文学的基石。
随后,古希腊文学得到了众多作家和思想家的发展,包括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喜剧作家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
古希腊文学的黄金时代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知识精英时期。
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历史更加悠久。
中国文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千多年的诗经,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学遗产之一。
随后,中国文学逐渐发展出诸多流派和体裁,如古代传记文学、史书、戏曲、诗词等。
印度和日本古代文学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如印度的《马哈巴拉塔》和《拉姆神话》,以及日本的《源氏物语》和《枕草子》。
特点:古希腊文学强调英雄主义、悲剧和哲学思考。
荷马史诗中描绘了英雄们的艰难奋斗和命运的挑战。
古希腊戏剧通常探讨人类的本质、欲望和道德问题,反映出对人类存在的深入思考。
古代东方文学强调道德、哲学、宗教和自然界。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道德教化和价值观的传达,强调仁爱、忠诚和虔诚。
印度的古代文学则传达了宗教教义和哲学思想,如印度教和佛教的核心概念。
日本的古代文学一方面体现了对自然和四季的敏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细腻的人情世故以及武士道精神。
古代希腊文学重视个体的情感和自由意志,而古代东方文学则更加注重集体和社会责任。
希腊文学强调个人的奋斗和命运,东方文学则更加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与发展。
总而言之,古代希腊文学和古代东方文学在发展历史和特点上有所不同。
希腊文学强调个体的奋斗、悲剧和哲学思考,而东方文学则注重道德教化、宗教哲学和社会责任。
东方文明的发展
东方文明的发展东方文明悠久而辉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东方文明的发展,包括宗教、哲学、科技、文学等方面。
一、宗教与哲学的繁荣东方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和哲学的深刻影响。
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等,拥有独特的宗教体系和哲学思想。
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等宗教和哲学流派深深融入了东方文化的核心,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和个人修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印度的印度教和印度哲学以一神多神论为基础,注重个人的宗教信仰和内在修行。
日本的神道教与佛教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神佛合一的宗教文化。
宗教和哲学在东方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引导人们思考存在意义、追求心灵的安宁。
宗教和哲学的繁荣使得东方文明在宗教信仰、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方面与西方文明有所不同。
二、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东方文明的发展也伴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应用。
古代东方国家在农业、手工业、冶金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的科技进步。
这些发明对于书写、信息传播、军事战争和航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科技领域,东方国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日本的汽车工业、电子技术和动漫产业都成为了世界的领头羊。
中国的高铁技术和移动支付等创新引领了全球的科技潮流。
这些创新与应用给东方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东方国家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实力和影响力。
三、文学艺术的繁盛与创造文学艺术是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繁盛与创作为东方文明增添了无穷魅力。
古代中国的诗词、戏曲和小说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瑰宝,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
印度的梵文文学和文艺表演同样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闻名于世。
日本的歌舞伎、浮世绘等也展现了东方文明的精髓。
在现代,东方文学不断创新,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艺术家。
例如中国的莫言、韩寒等作家以及日本的村上春树、川端康成等纷纷在国际文坛上崭露头角,向世人展示了东方文学艺术的风采。
纵横视阈下的《东方文学史论》
就方向而言 , 《 东方文学史论》 专注于亚非文学和文
化 的研究 ; 就体 例 和格 局而 论 , 《 东方 文学 史 论 》 既
编的《 东方文学概论》 ; 2 0 0 0年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 版了郁龙余 、 孟昭毅主编的《 东方文学史》 ; 2 0 0 1 年, 王晓平主编并出版 了《 亚洲汉文学史》 ; 2 0 0 4年 , 中
安纳德在印度文学中的地位和鲁迅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但历来并未受到中国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这一现象也显示了东方文学研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研究者持续的关注和研究才能将更多卓越的作家介绍给世界不同民族的受众群体
2 0 1 3年 第 9期 第2 6卷 ( 总 1 3 5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 31
展 阶段 和发 展过程 中存 在 的差 异 性和 特 殊性 , 并 分
析 了东 方 文 学 研 究 的意 义 和 价 值 。但 在 学 科 发 展
标 志 着东 方 文 学 研 究 在 不 断 地 深 入 和 细 化 。安 纳
德 在 印度文 学 中的地 位 和 鲁迅 在 中 国 的地 位 相 当 , 但 历 来并未 受到 中 国研 究 者 的足 够 重视 , 这 一 现 象 也显 示了 东 方 文 学 研 究 在 某 些 方面 存 在 着 很 大 的 发展 空间 , 需 要 研 究 者 持 续 的关 注 和 研 究 , 才 能 将 更 多卓越 的作家 介绍 给 世 界不 同民族 的受 众 群 体 。 “ 日本 文学论 ” 部 分 主 要 介绍 了 日本 文 学 纵 向发 展 史、 紫 式部 及《 源 氏物 语》、 橱 口一叶 、 日本 自然主 义 小说 、 德 田秋声及 日本 唯美 主 义 文学 六 块 内 容 。除 了从 时间序 列 上概 括 了 日本文 学 特 点之 外 , 本 书 突 出了槌 口一 叶 、 日本 自然 主 义 小 说 、 德 田秋声及 日 本 唯 美主义 文学 四个 部 分 内容 , 丰 富 了 日本 文 学 史 研 究 的内 容 。其 中有 关 槌 口一 叶 的介 绍 和 阐 述 融
东方古代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历程
东方古代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历程东方古代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差异,使东方文学和艺术与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
东方文学和艺术的独特之处,也是众多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印度、阿拉伯和伊朗等国家。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根基在于《易经》、《尚书》、《周易》、《诗经》等经典文献,这些经典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起始点。
其中,诗经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历经数个朝代,从战国时期开始收集和整理,其中涉及到更早时代的文化遗产。
诗歌中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成为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经典。
中国古代文学在这些基础上,不断涌现出新的文学风格。
汉赋、古文观止、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塑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风貌。
在印度,古代的梵文文学,也是印度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它们的创作与传承,始于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作品,成为印度古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印度文化的宝库。
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除了民间传说和官方文艺作品外,还包括了各种文化现象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武侠小说、日本的漫画、印度的宫廷诗歌等,都是文学的重要分支。
东方古代艺术的演变东方古代艺术的演变,也是一个跨越多个时期的演化过程。
古代东方艺术主要来源于生活和文化,以各种材料制作出的艺术品,也都带有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作品包括了陶器、瓷器、文房四宝等,这些作品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审美价值。
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山东的孔庙、云南的大理图书馆等,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代表性建筑。
日本的浮世绘、韩国的陶瓷、泰国的佛教艺术等,也都成为东方艺术和文化的代表作品。
艺术品的缔造者,都具有高度的审美眼光和艺术天赋。
他们的运用、表达和创新,推动了东方文化和艺术在历史中的发展。
结语古代东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成就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现代东方文学
第一章 总 论
现代东方文学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50年代末亚非各国的文学。 主要由民族主义进步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两大文学思潮构成。
一、历史背景、思想基础和阶段划分 (1)历史背景:东方现代史是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彻底崩溃的历史, 也是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如果说近代 东方文学是殖民统治的文学的话,那么现代东方文学就是民族民主革 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文学。 (2)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3)阶段划分: 20世纪初至30年代为萌芽阶段。30至40年代为 发展繁荣阶段。战后至50年代末是向当代文学的转折阶段。
(3)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驹子:既是一个有一定进取心的艺妓
形象,又是作者所刻画的悲愁美的象 征。小说主要从日常生活表现和对待 爱情的态度两个方面描写驹子。在日 常生活中,她的生活态度是认真的, 如记日记、苦练三弦等;在爱情上, 她对岛村“无偿的爱”,既有纯真、 奉献的一面,又有畸形、虚无的一面。
(1)继续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但民族特
点鲜明:西方的体式,民族的内容(民族 的苦难、政治的觉醒、道路的探索);东 西结合的体式(中国的新格律诗、日本川 端康成的创作)。
(2)有组织的文学社团、流派大批涌现,
且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具有鲜明的反帝、 反封建性质。这种思想倾向与近代文学相 同,但比近代文学更鲜明、批判力量更猛 烈、战斗精神更顽强。
(二)中篇小说《雪国》(Snow Country)
(1)创作过程持续了13年,和《千鹤》、《古 都》同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 (2)故事情节和思想主题:描写了生活于社会 底层的艺妓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其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进取精神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具有一 定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有消极的方面,这就是流 露出了虚无悲哀的的思想情绪(表现生的悲哀, 死的诱惑)。
论东方文学发展历程
论东方文学发展历程摘要: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故而也可称之为亚非文学。
其中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中国、日本、波斯、阿拉伯以及朝鲜等国的文学是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学。
亚非文学可以分为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近代亚非文学,现代亚非文学,当代亚非文学五个分期,本文将从这个五个分期来阐述东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东方,亚非,发展,东方文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公元前4000年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经济,政治,思想,历史等都在不断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东方文学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古代、中古、近代、现代、当代的亚非文学也有了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下面将分别详细论述。
一、古代亚非文学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
古代埃及文学、巴比伦文学形成于公元前 4000年,苏美尔和阿卡德文学更早一些。
古代亚非文学是世界文学最早的源头。
古代亚非文学具有多源性(在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分别独立形成和发展),和欧洲文学的一源性(欧洲文学发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很不一样。
古代亚非文学是在人民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人民的口头创作有紧密联系,具有民间文学性质。
古代亚非文学从它产生之初就与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密不可分。
古代亚非文学除中国外,取得重大成就的还有埃及文学、巴比伦文学、希伯来文学、印度文学。
《旧约》可以算是古代亚非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旧约》除个别章节杂有亚兰语外,全部用希伯来语写成,旧约文学可分为神话、传说、史诗、史传、小说、抒情诗、智慧文学、先知文学和启示文学等文学类型。
《旧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它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文学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学宝库。
《旧约》对东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有:近代以前,主要对拜占庭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发生影响;近代以后,基督教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势力对东方的侵入而返回东方。
《旧约》等典籍对亚非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日本)。
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比较
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比较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早在古代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世界各地文化发展的不同,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都拥有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本文将着重比较这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
西方文学的历史背景西方文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被称为希腊文化的黄金时代。
希腊文学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中世纪和现代。
其中古代时期最为辉煌,不仅有荷马的史诗神话,还有古希腊悲剧和哲学思想的伟大发展。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兴起使得宗教文学得到了高度发展。
中世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神话、传说和道德寓言等,是宗教文学的高峰时期。
而现代时期的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探索,通过小说、诗歌等方式表现现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多样性。
东方文学的历史背景东方文学可以分成两大类,即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
印度文学最早产生于佛教文明的时期,不仅注重演绎宗教思想,也包括了许多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的《诗经》和《楚辞》。
之后,在汉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论语》和《道德经》等经典著作。
历经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的东方文学,注重表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内容。
与西方文学不同的是,东方文学一般注重深层思想和哲学思考,而且长篇小说和长诗的风格也不同。
通常来说,东方文学注重气韵和意境的刻画,比如《红楼梦》和《水浒传》等作品都以自然和人的关系为核心。
东西方文学的比较虽然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在内容、篇幅、主题、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以传达文化、历史、思想,乃至现代社会和人性多样性为目的的文学形式。
下面,我们重点从叙事角度来比较这两类文学。
第一,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故事结构不同。
在东方文学中,故事有时被插人到其他文学作品中,形成一种多重下降的结构。
这样说,以《红楼梦》为例,它不仅是一本小说,还是一本诗集、剧本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
而在西方文学中,故事结构更加线性,通常包括开端、发展和结局等元素。
东方文学对西方的影响
东方文学对西方的影响东方文学,作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就具备了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它不仅在本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更在国际社会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影响力,尤其是对西方文学的渗透与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东方文学如何深刻地形塑了西方文学,包括主题、风格、哲学思想等方面。
一、东方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东方文学,指的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
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都记录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艺术成就。
中国古典诗词、四大名著、道家与佛教经典,日本的俳句与浮世绘,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均代表了东方文化的深厚积淀。
(1)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以其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形式著称。
从《诗经》的简约到《红楼梦》的复杂情节,中国古代小说和诗词在叙事、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道教和佛教思想更是为后世提供了丰厚的哲学基础。
(2)日本与印度文学日本的文学传统,如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通过其优雅细腻的描写技巧影响了西方对于叙述方式和人物构建的理解。
而印度以其神话和史诗为基础,展现出华丽而神秘的艺术风格,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主要影响因素东方文学对西方文学影响的重要因素包括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以及文化交流等。
1. 宗教信仰的传播随着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东方宗教和其相关文学逐渐传入西方地区。
其中,中国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对欧洲启蒙时代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东亚文化采取了一种包容态度,探索基督教与佛教、道教等思想之间的相似性,这种心理促使了文化间互相借鉴,使得西方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东方精神。
2. 哲学思想的融合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观点以其深邃性吸引了许多西方思想家。
其中,儒家的“仁爱”与“和谐”的理念,被看作是人类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也在西方伦理学和社会学中得到广泛传播。
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已超越国界,对欧美哲学甚至心理学的发展给予启迪。
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学史第一章绪论一、“东方”的概念所谓“东方”,是一个内涵丰富、可作多种诠释的复杂概念,它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东方”(Orient)这个名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亚、非两大洲的合称,它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中心论,也突破了“东方学”中“东方”概念的凝固性和西方霸权主义,而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是在单纯的、相对的地理概念基础上,融入了历史的、政治的因素,尤其还有统一性的文化的因素,并与“西方”(Occident)相对而言所作的一种划分和概括。
二、西方文化的整体统一性①整体性:西方各民族自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资本主义,有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
②统一性:欧洲绝大部分居民是白种人,美洲居民主要为英、法等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其次为印欧混血人、印第安人、黑人,北美还有少数格陵兰人、波多黎各人、犹太人、日本人和华侨,大洋洲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居民是欧洲移民的后裔。
他们有源于同一系统的宗教信仰,多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有着共同的语系语族和大体一致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大致相同的民族个性,崇尚个性自由、民主、法制与科学。
三、中古东方三大历史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的西亚、北非即中东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
四、东方文化的整体统一性“亚细亚生产方式”(经济制度)“东方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东方精神”(文化意识形态)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7位东方作家印度的泰戈尔(1913)以色列的阿格农(1966)日本的川端康成(1968)尼日利亚的索因卡(1986)埃及的纳吉布·马哈福兹(1988)南非的内丁·戈迪默(1991)日本的大江健三郎(1994)六、“东方精神”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造成了东方人根深蒂固的王权崇拜、家长崇拜意识,还有权威主义、“官本位”思想。
“东方精神”的核心部分是强烈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
刍议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刍议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摘要: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存在差异性,东方文学历史深厚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本文主要从历史、民族特色、宗教三个方面入手对东方文学的特征进行浅析。
关键词:东方文学;西方文学;特征东方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了自己的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那么,与西方文学相比,东方文学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加以论证。
一、历史悠久,道路漫长由于东方文学的产生比西方文学要早一两千年,所以东方文学的历史也比西方文学要长一两千年。
就总体而言,从古至今,整个东方文学的发展过程犹如一条长江大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中间有过曲折,有过险滩,但是始终没有出现断流,没有濒临绝境;而是不断扩展,不断壮大,逐渐由小变大,由窄变宽。
例如,从古代进人中古时期以后,虽然埃及文学、巴比伦文学和希伯来文学先后中断(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来说是中断了,但并没有彻底消亡,而是融人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中去了。
如埃及文学和巴比伦文学融人到阿拉伯文学之中,希伯来文学融人到阿拉伯文学和西方文学之中),可是印度文学、中国文学和伊朗文学却在古代的坚实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取得了更加光辉的成就;与此同时,又有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缅甸、马来、阿拉伯、乌兹别克和格鲁吉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学登上了历史舞台,产生了较高水平的作品,构成了多民族文学共同兴旺的美好景象[1]。
二、民族特色鲜明东方文学之所以具有浓厚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与东方地区的人种、民族、语言和宗教比较复杂有关。
从人种来说,欧洲的人种比较单一,主要是欧罗巴人种,而亚洲和非洲的人种则比较复杂。
亚洲人大多数属于蒙古人种,居第二位的是欧罗巴人种,另外还有尼格罗一澳大利亚人种。
非洲占第一位的是尼格罗一澳大利亚人种,占第二位的是欧罗巴人种和黑白混合人种,另外还有蒙古人种。
从民族来说,欧洲共有160多个民族,但其民族成分比较单一;而亚洲和非洲的民族情况却要复杂得多。
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轨迹——评黎跃进《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论》
( 接封二 ) 上
代 ,民族主义的发 展 空间在 哪 里? 《 发展论 》第五 章 以 “ 后殖民文学”为题专门论述 了东方 现代 文学 的后
殖 民 转 向。后 殖 民思 潮是 2 O世 纪 6 O年 代 到 世 纪末 随
《 印度 民族主义和 中印关 系》 、常 玉刚的硕士论 文 《 阿 拉伯 民族主义探析 》等。对东方 民族 主义进行整体 研 究的成果很少,比较有代表 的是 彭树 智教授 的 《 东方 民族主义思潮》 ,它对东方现代 的孙 中山 ( 中国) 、苏
加诺 ( 印度 尼 西 亚) 、甘地 ( 印度 ) 、塔 尔齐 ( 富 阿 汗) 凯末尔 ( 、 土耳 其) 阿 富汗尼 ( 、 中东) 、胡斯 里
代 文学 中的 民族意识 ,继 而分 三个 阶段分别论述 了一
百五 十余 年 里 东 方现 代 民族 主义 文 学 思潮 的纵 向发
展 ,将东方 民族 文学的成就从各 种看似 散乱 的民族 文
着世界局 势发 生 的变 化而产 生 的,随 着 8 O年代 “ 冷 战” 世界 格局 的解体 和 “ 全球 化” 的世界发展 趋 势,
潮、政 治思潮等角度进行 的研 究。而黎 跃进教授在 此 书 中将 民族主义 的研 究对象锁定在 了东方现代 文学 的
宏 观 整 体 研 究这 块 有 待 开 拓 的处 女 地 上 ,从 文 学 思 潮 层 面 切 入 ,是 一 种 开 拓 性 的尝试 。
( 叙利亚) 、纳赛尔 ( 及)等 民族 主义思想家 的生平 埃 思想作 出了深入的研 究,并结合各 自所处 的文 化传 统
百五十余年 间在亚 洲和 非洲地 区盛行 ,以民族 国家
第四章_现当代东方文学
3、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
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 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两者的根本精神是不同的。 ——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 东方式的虚无主义 一种投身于人生而又对人生抱有漠然的达观,寻求 生存之乐趣而又视生存为徒劳虚幻,立于生存之上而又 憧憬死亡之境界的东方式的虚无主义 。
村上春树
第二节川端康成
(Kawabata Yasunari,1899—1972)
一、生平
“参加葬礼的名人” “孤儿情结”(“孤儿根性”)、“千代情结”、同性恋 “新感觉派”的理论柱石和代表作家 菊池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 (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 、第21届文化勋章 (1961)、“歌德金牌”(联邦德国)、艺术文化勋章 (1960,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 日本笔会会长、国际笔会副会长、艺术院会员 “无言的死”、“无限的话”
三、《雪国》1、情节简介
岛村是个坐食祖产、无所事事的纨袴子弟。 他从东京来到多雪的上越温泉旅馆,结识艺妓驹 子,驹子对岛村表现了比较真挚的感情;岛村则 认为二人无非是露水姻缘,人生的一切均属徒劳。 岛村第二次前来雪国时,在火车上看到叶子, 并为叶子的美貌所动。行男是三弦师傅之子,驹 子为给行男治病当了艺妓,但驹子对行男毫无感 情。岛村虽然欣赏叶子年轻貌美,并未对她有爱 的表示:直到在他离开雪国之前,剧场失火,发 现叶子从二楼上掉下来死去,也只是略表同情而 已。
三岛由纪夫(1925-1970)
他被评论家称为“非战后派的战后派”、 “虚假的战后派”。他的创作比一般的战后派作 家更为深刻复杂,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具有重大影 响,90年代,国际上掀起了“三岛由纪夫热”, 他已被公认为当代世界文学中第一流作家。其主 要作品有《假面的告白》(1949)、《爱的饥渴》 (1950)、《禁色》(1951)、《潮骚》 (1954)、《金阁寺》(1957,代表作)等。这 位作家善于描写变态心理,其小说的基本心理倾 向是:倒错、施虐、嗜血、趋亡。
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革,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艺术创造力。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的起源、不同时期文学特点、影响力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与发展。
一、古代文学的起源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周时期。
当时,人们以古代的甲骨文为载体,记录了大量的宗教、祭祀、历史等内容。
这些甲骨文是古代文学的源头,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字出现了独立的书写方式,人们开始用竹帛、丝绸、木简等材料书写文字。
这标志着文学从口头传统逐渐转化为文字载体。
同时,诗歌、赋、乐府等文学形式的出现,也为古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初期阶段,古籍中流传下来的第一部书籍《诗经》即产生于此时。
《诗经》以其简洁、真实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此外,鲁迅先生称之为“子曰”的《论语》,以及《易经》、《尚书》等经典著作,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文学水平达到了巅峰。
文学家陆机、陆云、曹操、诸葛亮等各个领域的文人才子相继崛起。
诗歌、赋、散文等文学形式的艺术性逐渐增强,并出现了以伤感、离别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代表作有《陌上桑》、《木兰辞》等。
3. 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
唐代以杜甫、李白等为代表的诗人,以及李商隐、王之涣等以女性感情为主题的诗歌,形成了唐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宋代以苏轼、欧阳修等为代表的文学家,将古文运用到极致。
元、明、清时期则是戏曲兴盛的时期,出现了《元曲》、《明曲》等优秀的戏曲作品。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力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其他东方文化及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丰富了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经典著作,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古代希腊文学和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古代希腊文学和古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古代希腊文学和古代东方文学是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学传统,它们在发展历史和特点上存在许多区别。
一、发展历史:1古代希腊文学: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古希腊的古典时代。
荷马的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希腊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在古典时代,悲剧、喜剧和哲学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发展和繁荣。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等著名悲剧作家的作品在古希腊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2古代东方文学:古代东方文学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和波斯等地的文学传统。
每个地区的文学发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千年的甲骨文和金文,随后出现了诗经、楚辞和唐诗宋词等重要文学形式。
印度的古代文学以梵文和巴利文为主,包括《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史诗。
日本的古代文学以和歌、物语和戏曲为主,而波斯的古代文学以《波斯诗歌集》和《一千零一夜》等作品为代表。
二、特点:1古代希腊文学的特点:强调英雄主义:古希腊文学中的史诗作品着重于英雄主义和英雄的壮丽事迹。
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强调英雄的勇气和荣耀。
剧场表演:古希腊文学中的悲剧和喜剧作品在剧场上演,强调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
悲剧探讨了人类的悲剧命运,喜剧则通过幽默口头传统和文学的连结:古希腊文学具有强烈的口头传统的特点。
在古代希腊社会中,文学作品通常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播和表演的。
诗人和演说家在公共场合表演他们的作品,例如在宴会、祭祀和比赛等场合。
这种口头传统的特点使得文学作品更具动态性和互动性,与观众的即时反馈和情感交流相结合。
角色塑造和人性的探索:古希腊文学通过角色塑造和人性的探索展示了人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英雄或王侯,他们经历了命运的挑战和道德冲突。
这些角色展现出人性中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决策。
简论东方文学发展历程
简论东方文学发展历程第一章上古东方文学概述:上古东方文学在上古外国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亚非地区曾经是人类文化的摇篮。
亚非古代文学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时期,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学曾对希腊罗马文学有过重大影响。
印度的两大史诗与荷马史诗犹如对峙的双峰,同时耸立在古代文学之巅,还有印度的戏剧以及希伯莱文学的《圣经》在世界后世文学中都有很大影响。
古代亚非文学的特征:历史古老悠久,文学源头的多元性,具有宗教迷信色彩,种类繁丰富多彩,与人民口头创作紧密相联。
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文学中最古老的英雄史诗(英雄叙事诗),是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
史诗的内容与苏美尔时期的英雄传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大体上是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的汇集,是在人民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希伯莱的《圣经》是古巴勒斯坦文化史上最巨大最有价值的文献,是希伯莱文学的总集。
它原为一部宗教书,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
它保留了民间创作清新质朴、健康的艺术风格。
语言具有简洁、生动、通俗等特点。
它善于把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历史材料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形成早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趋向。
印度古典文学的最初源头是诗歌,著名的诗歌总集《吠陀》。
寓言故事有《五卷书》、《本生经》等。
史诗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意为“伟大的婆罗多”,这部史诗规模巨大,内容复杂,反映了古印度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家庭斗争和思想冲突。
迦梨陀娑是古代印度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被誉为“印度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是《云使》和《沙恭达罗》。
《云使》前半部分描写药叉托云带信时,想象雨云经过的道路,此中着重渲染了宇宙的丰美,万物的生机;后半部分是通过药叉的想象,描绘雨云来到他的家乡,见到满带愁容的妻子,着重渲染了阿罗迦城的优美及阿罗迦城女郎的优美。
《沙恭达罗》的情节和主题没有涉及什么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无特别尖锐的戏剧冲突。
浅谈东方文学之日本文学革故鼎新
浅谈东方文学之日本文学革故鼎新摘要:“东方”这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古罗马人认为凡在东边的国家都属“亚细亚”,这是现在“亚洲”(Asia)一词的来源。
而“东方”这一概念的外延比“亚洲”更广泛,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East),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
早期有关东方文学的探索,基本上是处于发掘材料、确认语言文字、整理古典文献和译解作品的阶段。
直到20世纪初俄国学者图拉耶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研究论著的问世,才标志着东方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已经发展起来。
从此,东方文学的研究也被纳入东方学的领域。
日本文学作为东方文学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日本文学有助于对整个东方文学史有个更系统、全面的认识。
关键字:东方日本文学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是东方、乃至整个世界文学之芭。
我们欲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学发展,首先了解一个国家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
日本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
据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
《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
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
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
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
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一.日本文学形成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由于日本长期偏居一岛,地理与心理双重封闭,极少与其他国家、民族交流沟通,强化了本民族成员之间的连带关系。
近现代东方文学
• 田山花袋(1871—1930)的《棉被》被认为 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小说把 日本自然主义由《破戒》的较为广阔的社 会领域导向狭窄的私生活领域。
《 棉 被 》插 图
田山花袋
2、大正时期文学(1912~1926)
• 颓废派 : • 颓废派又称唯美主义,是在西方文学影响下产
生的 • 代表作家: • 永井荷风(1879~1959)
2 .在纷繁复杂的文学思潮中,始终以现实 主义作为文学创 作的主流。
3.在与西方文学的冲突、碰撞中,寻找民族 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合之路。
三、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概况
日本及东亚地区的近现代文学 印度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近现代文学 埃及和阿拉伯地区的近现代文学 黑非洲地区的近现代文学
(一)、日本近现代文学
(六)、缅甸新文学
• 缅甸新文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发展起 来的。
• 德钦哥都迈(1875—1964)是缅甸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 爱国主义诗歌有《洋大人注》、《孔雀注》、《德钦注》 等。诗中他以自己民族的光荣历史来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 思想。
• 貌廷(1910—)的长篇小说《鄂巴》被认为是缅甸现代文学 的代表作。
• 《将军的女儿》(1866) 《毒 树》(1872) )
•
2、发展时期:
• 指介于近现代之交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文 学,为印度近现代文学奠基的时期。
• 文学创作表达民族主义主题,形成文学新体裁,代 表作家有泰戈尔(专题介绍)和乌尔都语诗人伊克 巴尔(1877~1938)。
• 伊克巴尔的诗歌充满爱国主义激情,为争取巴基斯 坦的民族独立和自由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194 7年印巴分治后,被誉为巴基斯坦的爱国诗人和穆 斯林的民族诗人。
世界文学发展脉络[精]
崔致远、李奎报、李齐贤
朝
许筠(1569—1618 )
鲜
《洪吉童传》
朝鲜中古三大传奇
文
《沈清传》、《兴夫传》
学
《春香传》(说唱脚本体 小说)
春香传 (2000)导演林权泽
韩彩英 在熙 “春香节”宣传大使
越南文学
阮攸(1765-1820)《金云翘传》
《金云翘传》
中古日本文学
(7世纪中叶——1867年明 治维新前)
• 国际上有“源学”。
《千年之恋之源 氏物语》 (2001)
东映公司的50年纪 念大制作
吉永小百合、天
海祐希、常盘贵 子主演
《源氏物语》
(上、中、
源
下,中译本)
氏丰子恺Biblioteka 。物北京:人民语
文学出版社,
千
1980—
年
1983年。
纪
近代文学(19世纪)
近代西方文学(14—19世纪)
近代东方文学(19世
阿 拉 伯 近 代 文 学 纪伯伦哲理抒情散文诗
集《先知》(1923)
塔哈·侯赛因三 卷自传体小说 《日子》 (1929 、 1939 、 1962)
纳吉布·马哈福兹三部曲 《宫间街》《思宫街》 《甘露街》(1952— 1957)1988年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黑 非 洲 地 区 的 近 现 代 文 学
《假面的告白》(1949)《潮骚》(1954) 《金阁寺》(1957)
曾二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著作被翻 译成英文等外国语版最多的当代作家。90 年代国际上掀起了“三岛由纪夫热”。 他善于描写变态心理,其小说的基本心理 倾向是:倒错、施虐、嗜血、趋亡。
日本存在主义文学 大江健三郎(1935- ) 《个人的体验》(1964)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东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摘要]东方文学又称“亚非文学”,就亚非文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分别就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和近现代亚非文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近现代亚非文学
[正文]伴随着16,17世纪欧洲人发现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一些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
我国习惯上将世界分为欧美和亚非拉两大阵营,与此相应,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长期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将东方文学称为“亚非文学”。
而亚非文学的发展历程又分为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和近现代亚非文学。
一,古代亚非文学的内容及特点
与西方古代文学导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传统、具有明晰性和统一性的特征相异,古代东方文学的范畴是一个包涵众多不同种族、民族、国家、语言、哲学和宗教等因素在内的多元聚合体。
它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肇始,一直延续到公元2至8世纪东方诸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这个时段,即东方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其辽阔的地域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到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东亚的黄河与长江流域;既有适应于灌溉耕作的农业文明,又有在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干旱条件下产生的游牧文明,这两种类型的文明相互传播、冲突与融合,逐渐催化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上古东方文学。
最初的东方文学主要是由各种神话传说和相关的宗教文本构成。
在古埃及,关于太阳神拉的创世神话和自然繁殖之神奥西里斯死而复生的神话内在深层地主宰着古埃及人的精神生活,体现了他们敬畏自然、繁衍生命的原始宗教意识。
他们的宗教观把生命视为死亡之前经过一个预定阶段而将最终到达其终点的过程,故对死亡关注的热情远超过现世生活,死者的尸体被制成木乃伊放置于灵柩内而经久不朽,并随葬放入指导亡灵顺利通过冥国考验性质的诗,以祈求获致灵魂的永生,这些诗作汇集成庞大的宗教诗歌集《亡灵书》。
古巴比伦宗教继承和发扬了美索不达米亚宗教的传统,与古埃及宗教一道,并称为世界上具有最古老文字典籍的宗教。
古巴比伦神话渊源于苏美尔—阿卡德神话,其最重要的神话《埃努玛·埃立什》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创世神话,为后世的创世神话如《旧约·创世记》和古代希腊赫西奥德的《神谱》提供了范本。
古希伯来人的犹太教圣典《旧约》中关于天地起源、人类创造、伊甸乐园、洪水方舟的神话,早已成为人类象征性地阐释主体及其客体最富想象力的典范。
印度最古老的《吠陀》诗集中的神话传说、颂神诗、祭仪诗与咒语等不仅是印度古往今来各教所尊崇的经典(如吠陀教和婆罗门教等),同时也是印度人最早的文学创作。
由此可见,上述古代东方各国最初的文学作品,均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其中有些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宗教经典,那些虽非纯粹宗教文本的神话、颂诗和故事等无不与神灵崇拜的观念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仍充溢着浓郁的宗教意味和宗教想象。
二,中古亚非文学的内容及特点
中古文学指的是亚非封建社会的文学。
东方各国在公元2、3世纪至7、8世纪确立了自己的封建制度。
形成了东亚、南亚、西亚北非三个文化圈。
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中古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灿烂的局面。
中古亚非文学,因国度、地域、民族、历史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但从整
体来看,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首先,多民族文学共同繁荣。
同中世纪的欧洲文学(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古代亚非文学的主要文学成就也集中在这一千年)对照,中世纪欧洲文学由于教会统治,发展停滞,风格单一。
亚非文学虽然也受宗教的影响,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亚非文学空前繁荣,。
亚非文学的繁荣还表现为民间文学蓬勃发展,品种繁多,文人创作与此相互辉映,取长补短,名家名作涌现。
如中古阿拉伯文学的艺术丰碑: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日本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紫式部,她的传世力作《源氏物语》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其次,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形成了三大文化交流中心。
由于农耕社会的独立性和局域性,中古亚非各国的河流文化发展形态十分完整,因而造就了各自迥异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文学机制。
在7世纪之后,随着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发展,出现了频繁的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了三大文化交流中心:以中国为中心的远东及东南亚文化区、以印度为中心的次大陆南亚文化区、以阿拉伯为中心的西亚北非文化区。
三大文化交流中心各自影响周边国家和民族,从而促进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文学的发展。
这种文学发展的交流与整合,导致了文学共同繁荣,成为中古亚非文学的一大特色。
再次,内容的复杂化,形式的多样化。
中世纪欧洲文学处于教会的控制之下,而亚非文学是在政权高于教权的政治气候中发展,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
就内容而言,有歌颂统治阶级功德、宣扬封建秩序的,更多的是揭露统治阶级罪恶、表现被压迫者的生活理想和愿望的。
就文学样式而言,各种体裁都在发展成熟,特别是诗歌、戏剧走向了全面的繁荣,小说与散文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最后,民间文学蓬勃发展。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亚非各国口头创作极为丰富,特别是6世纪之后,城市相继繁荣,市民文学崛起,为民间文学的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使得民间歌谣、民间戏曲和民间故事都有了长足发展。
同时,民间文学的发展又为文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与创作灵感。
总之,中古亚非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日本在11世纪初就产生了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中国文学水平之高,在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
中古亚非文学对欧洲文学影响深远。
中国的古籍,印度的民间创作和阿拉伯的诗歌,都在中古时期传入欧洲,成为推动欧洲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近现代亚非文学的内容及特点
近现代亚非文学,指的是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一百多年间,地处亚非两大洲的各个国家的文学。
自15世纪以来,欧洲列强不断入侵亚非,到19世纪中叶,亚非地区绝大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只有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因此对大多数国家来说,本时期都面临两大政治任务。
一是救亡,即反抗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二是启蒙,即借鉴欧美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汲取西方先进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求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近现代亚非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既有民族矛盾,又有阶级矛盾;既有人民大众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也有殖民主义、封建势力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
较量。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各阶级之间不断出现斗争、妥协或联合的不同格局。
在思想文化领域,欧美文化的输入引进与亚非近现代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思想探索相结合,形成了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总体文化格局。
亚非各国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并举和众声喧哗的局面。
举其大者有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有近代欧美人文主义思想,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有现代西方各种非理性主义,有亚非近代民族觉醒的文化复兴意识,还有殖民主义者热衷传播的基督教等等,它们之间的互相斗争、不同组合形成亚非近现代各种社会文化思潮。
正是这样的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亚非各民族不屈不挠的慷慨斗志和奋发图强的昂扬精神,奠定了近现代亚非文学蓬勃发展的基础。
亚非近现代文学史体现的即是亚非各民族独立斗争和亚非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又是亚非文学自身转型更新和不断现代化的历史。
由于亚非社会现代化具有外发性,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异常复杂的矛盾现象。
首先,新文学的发展受到守旧势力的重重阻碍,每一项革新、每一个进步,都经过长期斗争和反复较量才取得胜利,新旧之争始终伴随着亚非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其次,在亚非文学转型过程中,更多地接受了欧美近现代文学的影响,从文学观念,创作方法到体裁形式全方位吸纳,从而形成学习借鉴和传统继承之间的矛盾。
其三,亚非近现代文学与欧美文学发展不平衡。
近代亚非文学起步之时,欧美近代文学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史。
亚非文学在短短数十年中,将欧美各种文学思潮搬演了一遍,因而各种思潮流派都没有从容发展的机会。
尽管如此,亚非近现代文学经过了历史转型,经过长期自觉向欧美文学学习,经过了将外来因素与民族传统相结合的融汇过程,在百余年间取得了飞速发展,基本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过程,大约在二战前后,至少在部分国家,实现了与欧美文学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