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易》中“观物取象”的审美意蕴

合集下载

试论《周易》的“生生为易”之生态审美智慧

试论《周易》的“生生为易”之生态审美智慧

谈艺随笔《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的源头之一,包含着我国古代先民特有的以“生生为易”为内涵的诗性思维,是一种东方式的生态审美智慧,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形态。

一、作为《周易》核心内容的“生生为易”之生态智慧《周易·系辞上》指出:“生生之为‘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为坤。

”《周易·系辞下》也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

”可见,“生生”或“生”,也就是阐述万物生长、生命力量与人的生存,这是《周易》的核心内涵。

《周易》在很大程度上是阐述中国古代的生存论和生命论的生态智慧。

第一,万物生命之源是乾坤、阴阳、太极。

所谓“周易”顾名思义是周人对于“易”的秘密的揭示,而“易”在甲骨文中从日从勿,日下一横,下有三划,寓意为“日在天上,光芒四射”。

日为阳,为乾也,表明乾坤阴阳运行中乾阳之上升,故曰“开也”。

也就是说《周易》阐述的是阴阳运行中乾阳之上升,成为生命万物之源。

《周易·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将乾、阳看作是世界之“元”、万物的起始。

对于与“乾”对应的“坤”,《周易》也认为它是万物的根源之一。

《周易·坤·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乘天。

”也将其作为万物“资生”之源。

但万物与生命产生的最后根源还是阴阳乾坤混沌的“太极”。

这就是著名的“太极化生”的思想。

第二,万物生命的产生是乾坤、阴阳与天地之相交。

《周易》对万物与生命的产生过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那是一幅乾坤、阴阳与天地相交的图画。

《周易·泰·彖》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也就是说,天地阴阳之气相交,生成万物,所以叫“泰”。

相反,“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这就是与之相反的“否”,是一种阻滞万物生长的卦象。

第三,宇宙万物是一个有生命的环链。

《周易》本身就构建了一个天人、乾坤、阴阳、刚柔、仁义循环往复的宇宙环链,而且这种环链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无尽的循环往复。

大观在上——试论《周易》关键词“观”的文论意义

大观在上——试论《周易》关键词“观”的文论意义
只有那些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又在某一文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作用的书籍方可称之为元典作为中国文化元典的周易其经传的本质意义乃在于哲学思想但其中所包涵的文学因素却也是不可忽视尤其是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探讨古代文艺思想史的学者来说周易是不可缺少的至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3 .文学评 论 6
大 观在 卜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试论 《 易》 关键词 “ 周 观” 的文论 意义
马 洁
( 北 省 武 汉 中南 民族 大 学 湖 北 湖 武汉 40 7 ) 3 04
摘 要 :《 易》 是 中国文化的元典 ,其经传 中的文 学因素是古代文论界研 究的重要对 象。 关键词研 究是 文论界 关注的热点,而 《 周 周 易》 中包含许 多中国古代 文论的关键词 ,“ ”是其 中之一。本文拟从 “ 观 观”在 《 易》 中出现 的原初含 义着手 ,描 述 “ ”的对 象,观 周 观 的主体及观的方式 、观的作 用对 文论方 面的影响 ,这对与古代 文论众 多经典学说有着追根溯 源的意 义。 关 键 词 :观 ;周 易 ;古代 文论 中 图分 类 号 :0 5 67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6 ( 0 1 6— 0 0— 2 0 6— 2  ̄ 2 1 )0 0 0 0 《 周易》 是 “ 群经之 首”,是儒学 、道学的哲学基础 。现代 西方物 理学家卡普拉在 《 物理学之道 》 中写道 :“ 可以把 《 易经》 看成是 中国 思想和文化 的核心 。权威们认为它在中国两 f多年来所享有 的地 位只有 其他文化中 《 吠陀》 和 《 经》 可以相 比。它在两 千多 年中保持 了 自 圣
对 象 世 界 种 种 差 异 的 描述 。

《周易》之“象”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义

《周易》之“象”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义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周易》之“象”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50501Abstract“Image'’isthefundamentalcategorywhichhasrichconnotationanduniversalapplicabilityinChinesecultureandaesthetics.However,theBookofCtmnges,aSthesourceofChineseculture,laysafoundationfortheformationanddamageofthiscategory.Therefore,ithasgreattheoreticalsignificanceandpracticalvalueforUStOdiscussdeeplyandsystemicallytheculttwalconnotationandaestheticsignificanceofimageill"theBookofChanges.‘'Image'’intheBookofChangeshastwolevelsofconnotations.Oneisphraseology,theotheristhinking.“Image|’’ofphraseologyincludes‘'image’’ofverband“image”ofnOUll-‘'Image”ofverbhastwokindsofmeanings.symbolizationand取法.The‘'image”ofnounhasthreekindsofmeanings:‘'image'’ofthing,“image’’ofsymboland‘'image'’ofmorality.‘'Image”ofphraseologyhasfourcharacteristics:symbolization,polysemy,obscurityand喻理性.‘'Image”oft11inkingincludesthreekindsofthinking吼)es:idea,symboliza60rj’‘'image”,whichhasthreecharacteristics:integerofheavenandman;dialecticofharmonioUSyinandyangopposites;intuitionofinwardenlightenment,The“image'’categoryand“image'’ofthinkingintheBookofchangeshavegreata11dfar-reachinginfluencesOnChinesewaditionalaestheticsand揶twhichearlbetestedfrommetaphoricalsymbolization,heavenandman,harmonioUSyinandyangopposites,inwardintuitionandtheinternalrelevancyofChinesetraditionalart.Inaword,‘'image’:intheBookofChanges,notonlyhaverichandprofoundculturalconnotation,butalsohavegreatandfar-reaching萄鲥ficanceonChineseWaditionalaestheticsandartII《周易》之“象”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义“象”既是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与发展中最为核心的基本符号,又是中国古典美学意义发端、意蕴丰富的基元范畴。

周易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情趣

周易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情趣

周易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情趣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易经”。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艺术美学与审美情趣。

首先,周易的艺术美学体现在其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象征意义上。

周易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作为基本符号,通过这些符号的排列组合,表达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这种符号系统的建立,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八卦和卦象的象征意义也使得周易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乾”代表阳刚之气,“坤”代表阴柔之气,“离”代表火,“水”代表柔顺等等。

这些象征意义的运用,使得周易具有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其次,周易的审美情趣体现在其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描绘上。

周易中的八卦卦象,往往与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相对应。

例如,“乾”象征天,“坤”象征地,“震”象征雷,“巽”象征风等等。

通过这些象征意义的运用,周易表达了对自然界万物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同时,周易也关注人生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通过六十四卦的解读,揭示了人生的喜怒哀乐、起伏不定的特点。

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描绘,使得周易具有了深邃的审美情趣。

此外,周易的艺术美学还体现在其对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追求上。

周易强调“道德修养”,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追求道德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体现了周易对于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追求。

周易中的“道”和“德”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了艺术美学的重要内容。

最后,周易的艺术美学还体现在其对于人类命运和宇宙规律的思考上。

周易认为,人类的命运受到宇宙规律的影响,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读,可以揭示人类的命运走向。

这种对宇宙规律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使得周易具有了超越个体的视野和境界。

同时,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体现了人类与宇宙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成为了周易艺术美学的重要内涵。

总之,周易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情趣体现在其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象征意义上,体现在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描绘上,体现在对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追求上,以及体现在对人类命运和宇宙规律的思考上。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共14页文档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共14页文档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29一、中正以观:《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周易》诸卦,包括《系辞》、《说卦》、《序卦》和《杂卦》都有提及“观”的思想。

《说文》曰:“观,谛视也。

”《广雅?释诂一》曰:“观,视也。

”“观”就是“看”,盯着“看”,仔细揣摩。

“观”美在“大”:《周易?序卦》:“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说卦?第九》)《周易》第二十卦“观”卦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上经?泰传?第二》)“大”,尊词,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

天大,地大,人大,故“大”象人形。

“大”在中国哲学意味上不单纯指形体的广大,还有原初、众多、周遍、涵容、妙胜、不可思议等等含义。

“观”之所以“大”,主要是符合中正之道,正观、合德,符合客观自然规律,并且能使人有所习得。

《周易?系辞下》第二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系辞下?第八》)这句话最能全面地说明“观”,对“观”的内容、方式和目的都有所概括。

《周易》中出现的“观”,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观“天地”。

主要是指天象、天道、天文、地道和地理:“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上经?泰传?第二》)。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上经?噬嗑传?第三》)。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上?第七》)。

天道运行,四时变化,周转不息;仰观天文,可以察时变,设教育,服天下。

仰观俯察,可以洞知幽明,获得与天地一致的智慧。

天道为神道,地道为地理,天道重象,地道重形,《周易》对天的崇拜远远超过地。

另外,天地之观无疑摆在“观”德的首位。

《周易?系辞下》第一章说道:“吉凶者,贞胜者也。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论《周易》中“观物取象”的审美意蕴

论《周易》中“观物取象”的审美意蕴

论《周易》中“观物取象”的审美意蕴摘要:”观物取象”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主客体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美学思想,是古代文论关于”心物”关系的最早展现。

观物取象又是一种道德完善和理想人格的修养过程,创作主体在”观”中体现尽善尽美、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周易;观物取象;观;取象;审美意蕴“观”在《周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周易》的创造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其六十四卦之一,是中国审美方式的基型,这种审美方式来源于文化的观照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是以主体的情感意向为本的,主张通过主体内在的情感需要、评价和态度,通过情感自我评价和相关的自我活动,获得人与世界的意义,通常以体验的方式把握事物以及世界的意义,通过观照自身,反观本心,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并在主客体的统一中达到和谐。

如此,”观”不仅是一种审美的观照方式,更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审美与道德相统一的审美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境界。

首先作为一种审美观照方式。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仰观俯察反映了古人以时统空、时空合一的观照法,具有节奏性和流动性。

与西方的观照方式不同,它不是对某一定点的、静止的、局部的观照,而是动态的、全体的观照。

宗白华先生说:”‘观物’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孤立的对象,而应该’仰观’’俯察’,既观于大(宏观) ,又观于小(微观) ,既观于远,又观于近。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俯仰往还,远近取与,这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

而这种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北宋中期的郭熙《林泉高致》,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在画面上就表现出”高远、深远、平远”的意境来。

其目光是流动的,节奏化的,是以心灵的眼睛”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去认识具有节奏化的宇宙。

“观”不仅是表面性的视觉感知,更是一种本质性的深度体验。

周易的美学思想

周易的美学思想

周易的美学思想——阴阳之美摘要:《周易》中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象、意等范畴的阐述,成为从美学上解释各种艺术现象和理论的依据。

本文对《周易》中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作了有益的阐述,并试图说明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关键词:周易美学阴阳一、《周易》概述提起《周易》,不少人都会认为,它就是用来进行占卜和算命等迷信活动的旁门左道。

但是实践证明,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周易》确实产生于古代先民为占卜而作的记录,但是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研究和阐发,它逐渐融合了各个历史朝代先师大儒的学养,饱含着古圣先贤根据事理观察和人生经验得来的真知,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和认识自然、把握人生的基本规律,从而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目前,流传于世的《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组成的。

其中,《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画、卦象、卦德等基本内容,并记载了每一卦的卦辞一条和爻辞六条,是一部以六十四卦为基础产生的百科全书;而《易传》则是对《易经》的解释和说明,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是研究《易经》必须学习的一部重要典籍。

二、《周易》与美学从美学角度看,《周易》包容了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伦理美等。

把自然、真实、光明、秩序、和谐、生化等作为美的基本条件,通过象、数、理体现出丰富的审美意蕴,《周易》的“象”是由阴阳两爻构成的八经卦,和由八经卦相迭而成的六十四个别卦的总称。

卦象是古人观物取象的高度概括。

卦象的美学艺术价值,突出的表现在它是书画的渊源。

汉代许慎根据中国古代籀文和小篆及前人研究成果,把中国文字的缘起概括为“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周易》的卦象已经具有“六书”的含义。

《周易》阴阳观中的美学精神《周易》中提及美的有这样两处,其一为《乾》中的“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浅析《易传》美学“象的古典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图案设计中的渗透

浅析《易传》美学“象的古典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图案设计中的渗透

浅析《易传》美学“象的古典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图案设计中的渗透摘要: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历史悠久,有着复杂形态和独特的诉求性。

其美学思想观念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典美学中老子哲学观点的延伸与发展。

无论是老子美学的“虚实相生”,还是《易经》的“象”,都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设计与发展有着莫大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装饰图案美学思想美学范畴“立象以尽意”谈及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不得不从老子美学说起。

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由老子的哲学范畴转化而来。

老子美学的“有”、“无”、“虚”、“实”范畴源于老子的哲学范畴。

老子认为“道”具有“有”和“无”的双重性质。

就宇宙本体来说,从万物起源的层面来看,“道”就是“无”,就是没有任何规定和任何限制、制约;从孕育万物的层面来看,“道”就是“有”,也就是有区别,有规定。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有”、“无”、“虚”、“实”相辅相成,正所谓“有无相生“。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虚”和“实”的统一,“有”和“无”的统一,这有这样世间万物才能持久的运作、发展。

“虚实结合”要求艺术形象应该虚、实相结合,从而达到对艺术观照对象的真实表现。

由此,“虚实结合”成了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又一重要特征。

“虚实结合”原则在中国古典艺术中得以充分体现,大到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窗棂镂空“取景”技巧,小到国画精细构图的留白,无不体现了以实带虚,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

老子提出的“道”、“气”、“象”、“有”、“无”、“虚”、“实”、“妙”、“自然”等一系列范畴对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此外,《易传》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设计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系辞传》用“象”这个范畴概括了《易经》,《系辞传》有云:“《易》者象也,象者像也”。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其著作《周易正义》中也曾提出过其观点,“《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故《易》者象也。

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

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

学年论文论文题目: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学生姓名:韩永燊学号:0703060220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0702班指导教师:张勇完成日期:2010 年10 月 10 日目录一、论文摘要 (1)二、关键字 (1)三、正文 (2)(一)变化之美 (2)(二)天人合一 (3)(三)阳刚之美 (4)(四)阴柔之美 (5)(五)阴阳和谐 (6)参考文献 (8)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内容摘要《周易》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中和等的美学概念,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传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维源头,本文对《周易》中的变化之美、天人合一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阴阳和谐之美做了一定的阐述,并试图对《周易》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做更深的挖掘。

关键词:周易美学天人合一阴阳刚柔序言《周易》被认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华夏先民智慧的结晶,后世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科技、文学、建筑、绘画、武术无不可以在《周易》中找到思想渊源。

同时,《周易》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周易》几千年来始终为人津津乐道,不仅仅在于它的占筮或其它功能,更在于其美学价值。

《周易》象征着华夏文明的发端,它在总结我国先民的早期审美活动的同时,并奠定了后来华夏传统美学的基石。

《周易》中直接阐述美学思想的文字并不多,但它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易》中的卦辞里含有很深厚的美学意蕴,对后世的文艺美学思想有着重大启示作用。

一、变化之美《周易》中蕴含的变化之美不仅表现在其具体内容里,还体现在其书名上。

“易”字之义,古今说者尤多,考其本意,似乎应为“蜥易”。

《说文》云:“易,蜥易、蝘蜓、收宫也。

象形。

”1其篆文字形,正像蜥易之形,蜥易即壁虎类动物,以其能变色,故假借为“变易”之“易”。

孔颖达指出:“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

浅谈_周易_中的美学思想

浅谈_周易_中的美学思想
坤是阴柔之美的集中表现,阴柔之美的特征: 第一,指宽 厚博大的母性美。《说卦传》载“坤,地也,故称乎母”,“地势 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1]168“厚德”指宽厚、博大的爱,最能 体现这种爱是无 私 地 抚 育 子 女 的 母 亲,“阴 柔 之 美 ”是 宽 厚 博大的母爱的表现; 第二,是包容广大的、内含的美。坤卦传
2011 年 12 月 第 30 卷第 12 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 - 7836. 2011. 12. 042
Dec. 2011 Vol. 30 No. 12
3.“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
发于事业,美之至也。”[3]62“黄中”即坤卦传文“黄裳元吉,文 在中也”。黄为美丽尊贵之色,言黄即言美。裳是内服,黄裳 借比美在内心,“黄中”为内含之美。“理”指《说卦传》: “昔 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 顺 性 命 之 理”。 “通 理 ”即“顺 性 命 之 理”,使美符合正道。“黄中通理”为内含之美需符合正道之 意。“女正位乎内,男正 位 乎 外,…… 父 父、子 子、夫 夫、妇 妇 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也。”[5]可解“正位”; “居体”即“立 身处世”。“正位居体”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按应行的正 道立身处世,约束规范 自 身 行 为。 “美 在 其 中 ”即“黄 中 ”通 理为真正的美; “畅于四肢”即君子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以“正 位”立身处世。“发于事业”指美的最高表现,将美同“君子” 治国平天下的功业密切相连。
4.“坎为水。……其余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 薄蹄,为曳。”[6]《说卦传》载“乾为马”,坎卦的中央一爻为阳 爻,如马之脊骨在中,而乾为阳,又是美的,故称“美脊”。阳 具有中正刚健 的 特 性,《汉 上 易 传 》引 郑 康 成“凡 骨 为 阳,肉 为阴”。与“刚 健 ”之 美 相 连。 此 条 之 美 是 指 能 引 起 人 的 美 感的一种自然形式。

[卦象,审美,之,其他论文文档]卦象审美之维

[卦象,审美,之,其他论文文档]卦象审美之维

卦象审美之维卦象审美之维3.1 审美之维《周易》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它反映了华夏民族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周易》哲学思维成为中国传统的世界观。

《周易》卦象蕴含着先人丰富的哲学思想,对卦象进行审美,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哲学启示。

一、全息性《周易》“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孕育着现代系统论和宇宙全息统一论的萌芽。

在整体思维原则指导下,古人将天地、日月、时空的变化和气象、物候及社会活动与人的生命活动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由此而认识到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或者说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巨系统。

这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从《周易》诸卦、卦象及卦序可以看出,《周易》具有全息思维,《系辞上》便有“原始反终”之说,即由事物的开始推及事物的终结。

卦象内容之包罗万象,卦象信息之周到全面令人惊叹。

《周易》卦象因其全息性而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的深刻内涵,正如《系辞下》所说:“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系辞上》)易象的蕴涵量是相当巨大的。

例如八卦之象,就是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画成的,它们涵盖了宇宙的万事万物。

八卦重迭而成的六十四卦,其所喻示的象征本旨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西方人惊奇地发现“所有地球生命的秘诀同《周易》的教导十分相似,六十四个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六十四个DNA密码子”,这一点在马丁?斯克诺伯杰的《生命的奥秘》一书中有清楚的叙述。

在化学上,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也严密地与六十四卦相对应。

可见易经是用卦爻符号系统来表达宇宙奥妙的模型图式,这种全息性的象征思维方式,在中外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不能不说是华夏民族独创性思维的一大奇观。

二、模糊性卦象审美意象是人类内在情感和思绪与外在物象融合而成的。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刘勰语),审美意象是人心营构之象,创作主体的情感和经验带有个体性,特殊性特征,带有极强烈的主观色彩,但审美意象总脱不了特定的社会氛围,也就带有一定的群体性和一般性特征。

《周易》之“象”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义

《周易》之“象”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义

《周易》之“象”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义《周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因其朴素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而备受人们的推崇。

其中,就包括了《周易》中的“象”,它不仅是《周易》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那么,究竟什么是“象”,为什么它在《周易》中如此重要,并具有怎样的审美意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象”,在《周易》中指的是卦象或变爻的形象,即通过对卦的阴阳变化和爻的位置变动产生的形象和意象。

这些象征意象包含了各种自然崇高的元素和意群,以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在《周易》中,这些象征意象不仅仅体现了自然规律,还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如天地的运动、人性的交流等。

其次,除了上述的内涵外,象在《周易》中还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事实上,《周易》是中国审美思想的重要来源。

在《周易》中,审美不仅仅是人在欣赏视觉形象时的高度心理活动,更是涵盖思想、文学、哲学、道德、艺术的全面内容。

因此,象在这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阐述象在《周易》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下面举几个例子:1. 乾卦中的象征意义乾卦是《周易》中的第一卦,它代表着事物的初始状态,以及生命的起源和运动。

在乾卦中,象的形象其实是一个由六个阳爻组成的图形,象征着从物理角度理解的“天”。

这个天体呈圆形,包容着一切的存在。

从背后(上方)望去,乾卦的形象就像一面浮动的“红旗”。

在中国文化中,“红旗”被视为一种表示人民自由和自主性的象征,因此乾卦的形象也被视为象征着天地自由和自主的生命力量。

2. 比卦中的象征意义比卦是《周易》中的第八卦,它代表天下万物之间互相比较的状态。

在比卦中,“雅小妇奉酒献寿”的语句中蕴含了广泛的象征意义,这个小妇人居于一个简单而美丽的家庭中,身穿洁白的礼服状似一泓清泉肆意流淌,她手中提着酒壶,美酒浓郁、甘醇漫溢,象征着名门望族的隆赢富贵、家境太平、锦绣人生。

这种比较也凸显出这个物体的实际价值,以及与其他物体的差距。

《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

《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

《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易学与美学是有机统一的。

以易学观美学,美学处处是易学;以美学观易学,易学样样是美学。

近十年来,笔者开始进入文艺学(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领域,也连续多年给本科生讲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因此在易学与美学的关系上有所思考和体会。

令人困惑的是,如何把易学和美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原本属于不同的学科在比较和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设想,如果我们既能用美学的思维来阐释易学,又能用易学的思想来阐释美学,或许能对两个学科都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当然,要正确理解易学与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重要的不是论述彼此历史上的联系,也不是对两种学科思想作机械的比较和联系,而是应该更客观地从大哲学、大理论的高度把握两者之间共通不悖的事实。

在此,笔者只是希望能够通过对两个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观,来发现一些被人忽视和遗忘的东西,也借此阐述一下研究易学与美学关系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美”字的易学解释(一)“美”字源于八经卦中的兑卦。

在中国研究美学,首先难免要问及的便是“美”字的意义,也就是涉及到对所“审”之“美”字的理解。

时至今日,人们对“美”字基本上已形成普遍的看法,正如百度百科对“美”词条的解释:“美měi,会意。

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

本义:味美。

另外羊是象形字,象征人佩戴羊角、牛角,古人认为这样很美。

”这种说法的雏形至少可以远溯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直到清代《康熙字典》也仍沿用《说文》的理解。

古人的说法,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羊大则美,另一是美与善同意。

值得注意的是,“美”与“善”在古代中国,不仅都是对审美境界极致状态的形容,而且都与“羊”字相关。

可见,要理解“美”和“善”,离不开对“羊”字的全面和深入理解。

这也是现当代以来,我国许多美学家都从“羊”的角度来理解“美”的原因。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
二是 观“ ” 生 。主要 指 人 对 上 者 、 者 、 己、 下 自
《 杂卦 》 都有 提 及 “ ” 观 的思 想 。《 文 》 : 观 , 说 日 “ 谛 视 也 。 口 《 雅 ・释诂 一 》 : 观 , 也 。[ ‘ ” 广 日 “ 视 ”2 ‘ ] 观”
就是“ , 看” 盯着 “ , 细 揣摩 。 看” 仔
主要 包括 如下 内容 。


中正 以观 : 周 易 》 观 ’ 哲 学 内 《 “ ’ 的

《 周易 》 卦 , 括 《 辞 》 《 卦 》 《 卦 》 诸 包 系 、说 、序 和

是 观“ 天地 ” 。主要 是 指 天 象 、 道 、 文 、 天 天
地道 和地 理 :观 天之神 道 , 四时不 忒 , 人 以神 “ 而 圣
第 2 2卷 第 3期
20 0 9年 6月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W u a ie st fTe h o o y ( o ilS i n e Ed t n h n Un v r iy o c n l g S ca ce c ii ) o
V0 . 2 No 3 》 “ 大然 后 可 观” 大” 《 序 :物 观, 故受 之 以观 。_ (说 卦 ・ 九 》 《 易 》 二 ”3 《 第 )周 第 十 卦“ ” 观 卦彖 日 :大观 在 上 , 而巽 , “ 顺 中正 以观 天 下 。 [ (上 经 ・ ” ]《 3 泰传 ・ 第二 》 “ , 词 , 人 的 ) 大” 尊 象 正 面形 , 有手 有脚 。天 大 , 大 , 地 人大 , 大” 故“ 象人
形 。“ ” 中 国 哲 学 意 味上 不 单 纯 指 形 体 的 广 大 在

《周易》观物取象审美观照方式及其山水内质解析

《周易》观物取象审美观照方式及其山水内质解析

《周易》"观物取象"审美观照方式及其山水内质解析作者:孙旭辉来源:《商情》2013年第11期【摘要】相对于原始儒家以道德本质主义为主体的文化建构而言,传统“类”之运思方式的变革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注入了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的维度。

由“类”的运思方式和“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方式入手,解读《周易》独特山水审美内质,是廓清传统山水审美理路的先秦成因的关键。

【关键词】《周易》,审美经验,山水一、“观物取象”述略“观物取象”与“类”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

较早蕴涵于《诗经》以“比”、“兴”为代表的两种基本构思方式中,后世对“比”、“兴”的讨论是本研究的重要材料。

以《毛诗》开启的传统经学解释路径均围绕“比”、“兴”之义而兼及“比类”之思维方式。

首先,“比”之成立重在“切类”,即“切类以指事”。

在此意义上,“类”的运思方式包涵着中国传统审美经验中更倾向于从整体和宏观着眼的观物习惯。

其次,“兴”所包涵的“类”的运思也清晰可见。

朱熹基于对孔子“兴于诗”的解析而阐发其对“兴”意的理解,认为《诗》之兴发作用是要通过兴起个体内在心灵质素而实现的。

《诗》所承载的儒家礼治道德价值是“类”之一端,个体内在心灵质素是另一端,两者构成完整的“兴”之过程,而“类”的运思方式正是这一过程的演进机制。

作为一种联想方式,“兴”包涵着引、譬、连等三种思维活动过程,组成平行的四种运思方式,勾连着自然物象与人类感情及价值取向的两极。

对此,刘若愚论曰:“以这种方式,诗人开始(兴)呈现一种自然现象,然后表现出由这种现象所激发(兴)或联想的人类感情。

”综上而观,传统经学解释学中反映出的“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类”首先是一种基本的运思方式,即看待物象世界并进行功利抑或审美理解的思维方法。

在此层面上,“关联性”对于组成“类”之思维的两个端点尤其重要,即以某种物象、义理比类勾连出另外物象和义理,在不同集合之间建立关联。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思维的性质界定为“关联性思维”,也正是看出了“建构关联”、“确立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和频繁。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作者:陈碧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摘要:《周易》“观”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其通过观“天地”、观“生”、见“情”、观“会通”以及观“卦”等方式,达到明察、教化、颐养、建制和通情等目的。

《周易》“观”是中国历史上诸多“观”之见解的滥觞,直接启发了“观物取象”的审美方式,构建了中国艺术独特的“重象写意”传统,对中国乐、诗、画等领域的文艺创作理念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中国美学有原初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美在象;《周易》美学;贞观;哲学内涵中图分类号:B221;B83-0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29一、中正以观:《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周易》诸卦,包括《系辞》、《说卦》、《序卦》和《杂卦》都有提及“观”的思想。

《说文》曰:“观,谛视也。

”《广雅·释诂一》曰:“观,视也。

”“观”就是“看”,盯着“看”,仔细揣摩。

“观”美在“大”:《周易·序卦》:“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说卦·第九》)《周易》第二十卦“观”卦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上经·泰传·第二》)“大”,尊词,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

天大,地大,人大,故“大”象人形。

“大”在中国哲学意味上不单纯指形体的广大,还有原初、众多、周遍、涵容、妙胜、不可思议等等含义。

“观”之所以“大”,主要是符合中正之道,正观、合德,符合客观自然规律,并且能使人有所习得。

《周易·系辞下》第二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系辞下·第八》)这句话最能全面地说明“观”,对“观”的内容、方式和目的都有所概括。

《周易》中出现的“观”,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周易》美学中“象”的存在价值

《周易》美学中“象”的存在价值

《周易》美学中“象”的存在价值元气论、《易》学和阴阳五行说这三大思想体系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它们虽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产物,在其产生之后,千百年来,都为充实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效用,而且对我国古代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一、《易》象与审美意象在《周易》中,不同于作为“理论基础”的“气”与“阴阳”,“象”是它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哲学方法。

所谓“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便设卦以象物,“以类万物之情”,“以通天地之理”,便设爻以象万物之变,因而才会有“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爻者,言乎变者也”,“效天下之动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我们不能否认,《易经》首先是以占筮之书而问世的。

它要通过占筮吉凶的外在方式即以“数图形之卦”的象数推演人事的吉凶,并以此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那么“象”在《周易》中便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周易?系辞下》说“《易》者,象也”。

“象”除了《象传》之外,在《周易》中它还具有形象;法象,即圣人制定的行为方式;与“形”相对立的“象”,以及审美意象这四种含义。

在此对“象”的分析不可能对其四种含义都面面具到,因此,只对审美意象这一含义进行具体探讨,而意象作为审美范畴,其最早的源头就是《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之象以尽意。

”因此,我们说《易》象有审美意象之义。

虽然《易》象与艺术和审美之象不同。

但是,随着人们对“象”的认识的深入,从《易》象向艺术与审美之象的转变是必然会发生的。

我们知道,在整个占筮的过程当中,首先各种自然物象必然是客观存在的。

自然物象的不断变化,被占筮者所感悟,便显现为一种神秘的感应。

由此,在占筮者心中就产生了心灵的印记。

占筮者正是通过这个心灵的印记来推算人事的吉凶,接着又将推算而来的结果传达于被占筮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周易》中“观物取象”的审美意蕴摘要:”观物取象”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主客体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美学思想,是古代文论关于”心物”关系的最早展现。

观物取象又是一种道德完善和理想人格的修养过程,创作主体在”观”中体现尽善尽美、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周易;观物取象;观;取象;审美意蕴
“观”在《周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周易》的创造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其六十四卦之一,是中国审美方式的基型,这种审美方式来源于文化的观照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是以主体的情感意向为本的,主张通过主体内在的情感需要、评价和态度,通过情感自我评价和相关的自我活动,获得人与世界的意义,通常以体验的方式把握事物以及世界的意义,通过观照自身,反观本心,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并在主客体的统一中达到和谐。

如此,”观”不仅是一种审美的观照方式,更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审美与道德相统一的审美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境界。

首先作为一种审美观照方式。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仰观俯察反映了古人以时统空、时空合一的观照法,具有节奏性和流动性。

与西方的观照方式不同,它不是对某一定点的、静止的、局部的观照,而是动态的、全体的观照。

宗白华先生说:”‘观物’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孤立的对象,而应该’仰观’’俯察’,既观于大(宏观) ,
又观于小(微观) ,既观于远,又观于近。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俯仰往还,远近取与,这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

而这种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北宋中期的郭熙《林泉高致》,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在画面上就表现出”高远、深远、平远”的意境来。

其目光是流动的,节奏化的,是以心灵的眼睛”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去认识具有节奏化的宇宙。

“观”不仅是表面性的视觉感知,更是一种本质性的深度体验。

人们只重视”象”却忽视”观”,”象”的形成有主体进行”拟”、”取”等创作手法,但是对于充满变易之道的宇宙本体而言”象”首先来自于对事物的观察,它不只是目视,而且是身体的各种感官包括心灵对周围世界的全方位的感知而所”观”之物不
仅是有形的,还包括无形。

成中英先生认为:”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原始的起点。

……’观’是指全面而又动态地认识和理解宇宙中所包含的整体事物;观’是方法、是活动、也是过程。

”“观”不只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原始的起点,也是中国美学最原始的起点。

王国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里他把观照方式作为艺术的一个支点,由于审美心态及物我关系的不同而产生”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艺术境界。

“观”不仅是一种认识方式,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在”观”中
结果呈现的是”象”,但同时也是一种境界,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

在方法上和理论上开启了”意象”、”境界”等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源头。

在西方,从古希腊起就流行”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人们习惯上把”摹仿说”等同于”取象说”,这是不确切的。

《周易》创造的”卦象”,用来象征天地宇宙万物的联系与合规律的辩证运动。

”一阴一阳之谓道”,八卦就是道之”象”,是天地自然运行规律的图象展示,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象数互渗的宇宙象征符号系统。

”法象莫大乎天地”,”卦象”的”观物”要求采取一种由近及远,放眼宇宙,极目四海的宏观的方式,着眼于天地宇宙整体流动的生气、变化、内在关系与发展趋向,人作为万物之灵,他的精神应和充溢天地自然的生命元气的流动变化相应相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周易》”观物取象”的基本取向。

”圣人主象以尽意”主要是显示并预测自然与人生的活动规律,绝非着眼于个别具体事物的外形摹仿。

西方传统的”摹仿论”将眼前客观物体外在的”实象”放在首位,从逼真的外形摹仿中得到审美的乐趣,而中国的”取象说”所取的不仅是事物的”实象”,更是心中营构的”虚象”,是”主象以尽意”所指的”象”,而且认为”虚象”高于”实象”,将审美主体自觉创造的”尽意之象”放在第一位。

更进一步说,西方的”摹仿”论偏重于”形”,而中国的”取象说”偏重于”象”。

钱钟书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
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


古希腊和中国都重”数”,而《周易》将”数”引向流动变化、主客交融、生气勃勃的时间性的”象”,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引向点线、面,引向”黄金分割”的最佳比例,引向外在的、静止的、空间性的”形”。

中国美学的”观物取象”的主旨不在”形”的写实,而在”象”的创造。

意象的本体是时间性的而非空间性的,意象要求的空间是在时间中变化流动的心理空间。

重视神似,认为神似高于形似,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传神,在于气韵生动,在于蕴含无限生机的意象创造,而不在形的逼真摹仿,这是中国美学”观物取象”坚持的美学尺度。

在”观物取象”中,从”天地自然之象”经过想象性的摹仿与再创造到”人心营构之象”,”象”的三种含义恰好描绘出”观物取象”的全过程。

从观天、观地、观鸟兽之文开始,以自我生命体验为基础,”近取诸身”要求在心与物的交融中从整体上立象见意。

”取象”所取的是客观自然经过心灵折射和想象性摹仿加工后在头脑里生成的意象,它是与道相通,与情相应,与心相合的”人心营构之象”,这个体现天人合一哲理、由客观物象与主观心意创造性交融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正是中国艺术美学的本体。

艺术创造者们把目光投向无限的客观自然世界中,把”物”作为艺术创造的出发点,在自然中寻找表达内心的感性符号,于是有了中国艺术中的”观物取象”,它是艺术家们”形而上”的创造方式。

成功的艺术家应该善于观物,多积累创作素材,做到胸有万物。

善于观物,要求艺术家细致观察,分析具体事物的特殊性,从中发现事物的共性,从个别中总结出一般的本质与特征。

充满生机的客观物象一旦进入艺术家的审美知觉,它就超越时空,近而成为审美对象。

”观物”不仅能感发主体,而且能使主体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净化主体情感。

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能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净化情思、陶冶心灵的优良场所,艺术家们在大自然的氛围中静虚情怀,客观事物作为审美对象进入其视野,从而进入一种主客体完美融合的物我一体的审美境界。

在主客体的交流中,主体通过对审美客体的观照,使其感受得到净化与升华。

从”观物”的净化与后期的”境界”说是主体情感与客观事物完美结合的过程,既是艺术构思的过程,也是创造主体自我实现的过程。

主体”观物”时力求在洒然自适的情境中契合自然客体对象,与流动的宇宙精神融为一体,成为表达审美意蕴的意象,即为艺术的”胸中之竹”。

艺术观照和艺术构思激活了艺术创造主体的灵感,使其神思飞荡,他们寻找适合表达内心情感的突破口,舍弃抽象依附于具象,以物见我,寄情于物,神与物游,主体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超越,精神得以升华。

由”观物”到”取象”,完成了艺术构思的终极目标,而这一过程必须经过主体复杂的心里历程,并始终围绕”象”为中心展开,最终完成主客的融合,将道、情、意化为”象”,获得最终的审美意象。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
版,第74页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卷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36页
[3]成中英《易学本体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8页
[4]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三则,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北京:中华书局,1963 年版,第436页
[5]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一册,第3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