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31题-心理发展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31题-心理发展类一、中学生发展心理☆①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过渡性、封闭性、社会性、动荡性。
②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爆发性和冲动性、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外露性和内隐性、心境化和持久性。
③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二、中学生学习心理[2016上]①学习动机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②学习心理(学习动机[2015下]、学习迁移[2014上]、学习策略)一、中学生发展心理(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过渡性。
中学生各方面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
2.闭锁性(封闭性)。
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很多想法不愿对长辈说。
3.社会性。
考察较少。
中学生在这个时期走入社会,经常会受到社会上不良品德的影响,社会性主要是针对品德方面的。
因为初中阶段接触外界比较多,会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品德发展不好。
4.动荡性。
考察比较多。
动荡性是指比较敏感、非常偏激,不稳定,经常会动摇。
有的情况下比较偏激、执拗;有的情况下会出现极端情况,如自杀、跳楼等。
【例题】某学校初一学生李爽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几乎没有朋友。
其父母是经商的,平时很忙对他关心得很少,李爽感觉一直很寂寞。
放暑假时,父母答应带他去旅游,却因临时有应酬而取消了。
李爽对此非常生气与伤心,认为父母都不关心他,又不愿意和别人倾诉,心里的怨气越积越多,觉得活着也没有意思,准备跳楼报复父母。
幸亏邻居及时发现,并报了警,消防队员将他解救了下来。
问题:试分析该案例反映的这个阶段学生的典型心理特点,并如何进行教育。
【参考答案】首先,李爽的问题体现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
闭锁性表现在中学生常常不愿意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材料中,李爽遇到心理问题不愿意和他人倾诉,最终导致极端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其次,案例反映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
动荡性是指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好斗好胜,但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容易走“极端”,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过度敏感。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由于生理上的发育,体态上的变化,初中生对自己比较敏感。
这有利于形成清晰的自我形象,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过分敏感,对外部刺激就会由于应接不暇而出现焦虑与紧张,就会让他的内心出现许多想法。
过度独立。
独立性的发展本是孩子长大的必然趋势,许多学生不喜欢成年人唠叨的嘱咐,有的时候因为独立意识的增强,中学生就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他们就会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沟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和父母说的,甚至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
过分的自我表现。
只要社会上有两个人存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向他人表现自己,中学生希望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在他人面前充分显示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以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与钦佩,树立威信,这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在介绍自我、推销自我时也是十分必要的。
过分的自我掩饰。
过分的自我掩饰则是出于担心别人窥探自己的内心活动,时时事事都想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自己实际的行为动机,生怕别人了解自己不愿或尚未暴露的弱点,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他们常常会对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体验加以掩饰。
中学生家长怎么教育接纳孩子的缺点。
父母接纳初中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会信任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逐渐脱离负面情绪,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如果父母拒绝接受他们的负面情绪,那么孩子会逐渐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不接纳负面情绪。
尊重孩子的人格。
有的父母对初中孩子过于严格,处处训斥子女,支配子女的活动,使小孩言听计从,这样教育的初中孩子表面上看是有修养的,但是这样就会让他们失去原有的个性,家长应该平等对待初中的孩子,既尊重他们的独立性。
给他们自己的空间。
家长关爱中学生,但是不要只会一味的围着小孩转圈,一切围着孩子转,这会让初中学生产生依赖性,家长应该主动地寻找一点时间和空间,暂把孩子放在一边。
这不是不管他们,只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
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培养
• (2)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人格发展的班级文化
• (3)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 (4)班主任工作主要的目标就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 (5)各门课程教学,教学具有教育性 • (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 • (7)文体活动、实践活动
• (8)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交往。
• 阶段7:繁殖对停滞(35~65岁) • 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的个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下一代 成长的关心上,而不是自我关注。发展顺利的个体家庭美
满,富有创造力。
• 阶段8: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65岁以后) • 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 得了自我完美感。
三、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 (1)生物学因素
• (2)环境因素
• (3)教育因素
• (4)自身因素
• 天性与教养的相互作用
• 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系统理论
• 微观系统:是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
、玩耍地等。 • 中间系统:是在微观系统之间、微观系统和外层系统之间的联系系统 。 • 外层系统: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
• (20)欣赏美丽和卓越。欣赏美丽,追求卓越。 • (21)感恩。怀有感恩之心,表达谢意。 • (22)希望。乐观,对未来充满期待,并努力实现它。
• (23)幽默。给他人带来欢笑,看事物的光明面。
• (24)精神信仰。有对更高追求、生活意义以及宇宙意义的信仰。
• 3. 中学生积极人格的主要方面 • (1)积极向上 • (2)开朗活泼 • (3)勤奋好学
王振宏(wzhsnnu@)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 • • • • •
书名:《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主编:王振宏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购买图书联系人:涂亚红 联系电话:85307724 18710719255 邮箱:tuyahong516@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心理学讲稿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了解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那么中学生身心发展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接下来我会从以下三个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是过渡性,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他们正处在发育迅速期,还未达到完全的成熟,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理解一些问题还不够全面。
第二个是闭锁性,随着青少年的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便失去了童年时的外露、直爽、单纯、天真,出现了心理活动的闭锁性。
有的中学生会开始写日记,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第三个是社会性,中学生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小学的时候我们看的更多的是动画片,中学的时候我们会谈论微博热搜,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
第四个是动荡性,中学生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但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摇摆。
就比如我中学的时候,别人如果对我的外貌进行评价,就会难过很久很久。
第二个部分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心理方面的发展,初中生和高中生还是有较大差别。
首先讲初中生,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学的知识大多还是比较具体的,数学较多的也是计算类以及实际应用题,到了初中,就开始接触几何证明和函数这类较抽象的题目。
初中生的情绪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在这个时期,他们会很容易暴躁,比如玩电脑玩多了,家长说,很可能就会引发争吵,同时,在这个时候也会有更加细腻的情感,会去关注家人的生日,用心准备礼物。
②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③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失去了童年时的单纯和率真,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初中生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①自我意识增强;②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③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初中生人格发展上出现了许多新特点:①意识高涨;②反抗心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反心理。
那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又是怎样的呢?高中生与成人期的思维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在某些方面的思维能力还高于成人。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1、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 3、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文化因素 1、对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因文化强弱而异
3、社会文化决定了人格的共同特征,它使同一社会中的人在人格上具
7
胆汁质
反应快、思维具有灵活性、但往往粗心大意 脾气暴躁、冲动时不可遏制、但情绪持续时间 不长、情绪也容易平息 意志坚强、做事果断、易冒失、胆大、爱冒险 外向、为人热情、但过于直率、易于人发生冲 突,但事后即忘
•
抑郁质
• 感受性高、观察细腻、 • 善于察觉常人不易注意 的细微末节,反应慢, • 动作迟缓 • 情绪的敏感性极高、常 表现出多愁善感和敏感 多疑的特点、而且情绪 强烈、体验深刻且持久, 但情感内抑、很少表露 于外 • 内向、不善交际、性情 孤僻 • 为人处事极谨慎、对挫 折及困难易产生畏惧
2、性格的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
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
理智特征
01
02
03
04
2、 性格的结构特征
1.3.1 态度特征
• 对待劳动、工作、学习 的态度 • 对待他人和集体的态度 • 对待自己的态度
1.3.3 情绪特征
• • • •
• • • •
情绪强度 情绪稳定性 情绪持久性 主导心境
感知方面 记忆方面 想象方面 思维方面
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 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 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19
(2)沉思型与冲动型
• 沉思型认知方式 (reflective style) :在有几种可能解 答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 • 冲动型认知方式 (impulsive style) :一些儿童倾向于很 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 研究表明,大致 30%的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属于冲动型。 当然,有些反应快的人,不一定属于冲动型,因为他们 即快又准确。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任务很熟悉,或者是 由于他们的思想很敏捷的缘故。
中学生发展心理之人格发展
中学生发展心理之人格发展在中学教育与教学能力考试当中,中学生发展心理里边提及到中学生的人格发展,是我们考试当中比较容易出题的高频考点,这一部分知识点理解起来其实并不是非常抽象。
一般来说题型多为客观题为主,可以能也会出现简答,让你对某些内容简单分析。
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和日常生活有所不同,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格的定义: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等方面。
所以要知道无论是性格、气质都是稳定的。
那么针对性格而言,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四个方面:(1)性格的态度特征。
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
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成规等。
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
包括行为方式和水平的调节,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
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
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等。
所以这里会涉及到“定义类”单选题:比如问勇敢属于性格的哪一个结构。
就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
要知道里边的定义,知道各自的侧重点。
比如也会考察“核心”类的单选:问人格的核心是什么,或者问个性的核心。
那么就要结合以往的考点,给大家做了一连串“核心”:人格的核心是性格,性格的核心是态度,态度的核心是情感,情感的核心是需要。
而针对气质也是人格这一节比较重要的考察点。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
首先,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青春期是个体身份形
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个人特点和价值观。
他们开始
思考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这一过程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
多元化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同时受到家庭、同伴、媒体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可能展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并尝试适应不同的情境。
其次,中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反抗与依赖心理的特点。
在中学阶段,学
生往往面临着很多转变和挑战,他们意识到自己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这
可能导致他们对权威的挑战和反抗。
同时,中学生仍然需要依赖家庭和教
师的支持和指导,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依赖的一面。
第三,中学生人格发展还体现出自我意识的增强。
青春期的学生开始
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愿望。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可以对
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并开始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
中学生也开始形成对自
己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更加敏感。
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和形象更加
关注。
最后,中学生人格发展还伴随着情感和情绪的波动。
青春期是一个情
感和情绪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
中学生可能经历更多的情感体验,对自己
的情绪和他人的情感也更加敏感。
由于他们正处于自我探索和适应环境的
过程中,他们可能感到迷茫、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浅谈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浅谈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摘要:随着初中生在生理和智力上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思维能力、反抗心理等诸多方面。
文章分析了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教育对策严格地说,初中生的个性心理还远未发展成熟,初中阶段的孩子身上显露出的性格苗头,可能只是一个特殊阶段的特殊表现,我们必须结合这个特殊年龄的特殊问题,用发展的眼光面对种种个性现象。
总体来说,初中生的个性发展呈现出暂时的不平衡和偏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一)自我意识的高涨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这一阶段初中生不自觉的将一部分精力放到自己身上,内心情感丰富起来,他们开始能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品质,支配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如认识和评价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与他人比高低等,青少年在评价自我的时候,往往出现两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称赞,而从不被轻视或攻击,这时如果再没有成人的指点,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虚荣和经不起一点失败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的冷遇,失败总缠绕着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另一种倾向,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不断寻找种种客观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
(二)独立意识增强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对任何事件都喜欢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不愿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不喜欢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干涉,要求独立自由的倾向非常明显,原来叽叽喳喳开始变得沉默了,其实不是不想说是怕说了之后不是反对就是干涉(例穿衣打扮、说话行事)。
(三)思维能力明显发展青少年处在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新事物,从事脑力活动的“黄金时期”。
但是,青少年缺乏鉴别事物的能力,学习从兴趣出发,难以恒定持久,经常转变学习目标和人生看法,思维能力还存在不确定性。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1.过渡性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主要表现有两方面:(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
例如:做事鲁莽,不计后果,顶撞长辈。
(2)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如由发育迅速趋向平稳,由人格差异不稳定到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
例如:不喜约束和父母的唠叨。
2.闭锁性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青少年闭锁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出现了“内心的秘密”,开始愿意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抽屉要上锁。
反感别人随意动自己的房间。
开始记日记,记日记是青少年的共同特点,也是青少年的一种特殊现象。
(2)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变得不是毫无保留,有时可能以各种形式做回答或拒绝回答。
例如:不直接回答家长的问题。
(3)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在交往中要求较高,选择条件较苛刻。
在选择朋友时要求较高。
3.社会性在青少年期,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其活动社会性的增强,青少年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
同时,他们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青少年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已不拘泥于儿童时那种仅仅对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关心,而是开始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政治、历史、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等都成了他们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成了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他们希望从中找出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社会性情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他们已逐步形成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动机、兴趣、品德、自我意识、世界观与人生观都开始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
简述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简述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人格发展是指人从儿童时期到成长为中学生期间发展的特点。
此阶段的发展特点有:
一、自尊觉醒。
在这个阶段,学生会对自身的特质有所认识,有了自我认知,有了自尊感,有自我价值感,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尊挫折。
二、思维能力发展。
学生会出现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更深入和更系统的思考和推理问题,甚至有能力进行抽象思维。
三、認知能力发展。
学生能够更加敏感、准确地分析、把握自身真实情况,同时也会出现对困境及困難情况的敏感和抵抗能力。
四、社交能力发展。
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社会新环境,有能力从外界汲取有益资源,并且能够和他人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五、情绪发展。
学生在情感认知、调节、情绪控制等方面有所提高,但同时也会有一定的情绪激动和反应抵抗。
总之,中学生人格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和陪伴,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人格特性。
- 1 -。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首先,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在认知方面表现为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体差异,开始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他们逐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能够从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形成更加准确和客观的自我认知。
其次,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在社会认知方面表现为逐渐形成他人角色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关注和认知他人的情感、需求和行为,逐渐发展出他人角色的意识,并能够在社交中自如地与他人相处。
同时,中学生也开始关注社会公共利益,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社会发展和他人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在情感方面表现为逐渐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经历身心发展,情绪波动较为频繁。
他们开始学会觉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绪,能够以较为成熟的方式表达情感,并逐渐学会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
同时,中学生也逐渐能够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和情感共鸣的能力。
最后,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在价值观方面表现为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追求,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将逐渐从外界的规范和期望中解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标准和准则。
中学生开始思考和追求自己所认为重要的东西,如友情、爱情、成就等,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总之,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认知、社会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这个阶段的中学生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开始认知他人角色和社会责任感,并逐渐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这是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其成长和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讲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第一讲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了许多与
生理、心理、社会及文化等要素有关的因素,同时也表现出了许多独特的
特征。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首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在从幼儿阶段向成年阶段的转变期,特
别是发育迅速,人格发展急剧,身体各部分机能都在迅速发育,发生着许
多显著变化,例如性成熟的到来,身长、体重的快速增长,心肺系统机能
的加强,还有嗅觉、味觉、视力等的迅速发育。
其次,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其可以明显感觉到的
機構便是自我意识的加强。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以自我发展为前提,倡导自
主学习和自学成才的时代,他们越来越健全、自信、有责任感的自我意识,对外界条件有清晰明朗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探索与创新的能力,他们的思
维也比以前更加全面深刻,可以更明确地标准加以分析、估量和推理。
最后,中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他们的情感往往比小学生更深,多种交流方式也变得更丰富多彩,其可以更好地识别到自身的地位及他人
的立场,增强社会性原则。
江西省教招初中心理重点整理——2.2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第二节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一、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一)身体外形的变化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速变化,成为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第一个生长高峰在0~1岁)。
这个时期儿童的身高、体重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身高。
身高的快速增长是青春期儿童身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
据统计,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儿童平均每年长高3~5厘米,在青春发育期期间,平均每年长高约6~8厘米,甚至达到10~12厘米之多。
身高增长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少年要早于男性少年2年左右进入青春发育期,一般12岁为成长最快期。
男性少年14岁为成长最快期。
身高增长还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在男性和女性少年儿童中都很明显,一般个体差异平均相差2厘米左右,这是由于先天遗传、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多属于正常现象。
2.体重。
体重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体重反映肌肉的发展、骨骼的增长以及内脏器官的增大等。
体重的增加同样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少年体重增加高峰期在12、13岁,平均每年增加4.5公斤左右。
男性少年体重增加的高峰期在14岁,平均每年约增加5.5公斤。
体重的增加也存在个体差异。
3.头面部。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其头面部特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童年期的面部特征逐渐消失,以前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原来较为单薄的嘴唇开始丰满。
而且随着青春期个体身体其他部分骨骼的迅速增长,头部骨骼的增长速度却在显著减慢,童年期那种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向成人的体貌特征发展。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青春期儿童的生理机能也迅速增强。
这表现在:肌肉与脂肪的变化,使男性肌肉强健,女性身材丰满;脑与神经系统逐步走向成熟,使脑的重量接近成人脑重水平,脑电波变化出现新的飞跃,脑机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奋和抑制过程趋于平衡等;心血管系统加速发展,使心脏功能增强,并与成人基本相同;肺功能增强,肺活量迅速增加。
经历青春发育期的成长加速,少年儿童的体形和面部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科二 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科二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中学生是青少年期的代表,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个体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意识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中学生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意识自我意识逐渐成熟,有了更深层次的自我认识和理解,开始关注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
他们更加能够自觉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体验,并逐渐明确自己的优缺点。
同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逐渐得到提高,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二、社交社交能力逐渐增强中学生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社交能力逐渐增强,能够建立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社交关系。
他们开始注重自己的社会形象和社交技能,能够更加自如地与人交往,更加懂得如何处理复杂的社交关系。
同时,中学生也开始关注周围人的情感和需求,并尝试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满足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三、价值观价值观逐渐稳定中学生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价值观逐渐稳定。
他们开始为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负责任,逐渐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
同时,中学生也开始对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有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能够从这些方面获取更多的人生经验和启示,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四、认知能力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中学生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不断提升。
他们开始拥有更加丰富和深入的认知能力,更加懂得如何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信息和问题。
同时,中学生也开始更加关注外部的环境和社会因素,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地处理各种问题和挑战。
五、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中学生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开始逐渐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更加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同时,中学生也开始逐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主动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和学习活动中,开始展现出不俗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总之,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意识自我意识、社交能力、价值观、认知能力和独立自主意识逐渐成熟和提高等方面。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更加努力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实践能力,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想,并努力成为一名更加优秀和成熟的个体。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四)中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
1.思维品质高度发展 (1)思维的深刻性增强 (2)思维的独创性日益发展 (3)思维的批判性增强 (4)思维的调控能力增强 2.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3.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
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情绪体验的冲动型 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情绪表达的文饰性 情绪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自尊感强烈、过敏而易波动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在其名著《儿童期与社会》(1905)这部书里,提出了
人生发展要经历八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 ◆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 ◆4.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 ◆7.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 ◆8.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认识的发展 (1)自我认识逐步深化 (2)自我评价趋于成熟 2.自我体验的发展 (1)出现成人感 (2)自尊感增强 (3)表选出自卑感 3.自我监控的发展
泰坦尼克号
船上14人只有5人可以获救。 请小组内成员认真思考之后做出选择。 每个人在组内分享自己的选择,聆听他人的选择。 决定是否修改或调整自己的选择。 讨论:自己从活动中获得的启发有哪些?
第一讲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中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性机能发育成熟 身体外形急剧变化 体内机能迅速健全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一般特点
自我意识逐渐强烈,出现反抗心理,喜欢用批判的眼光 看待其他事物。
情绪很不稳定
对异性的关注
三、中学生认知发展志发展特点
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37、健康的情绪,即是良好的情绪状态。
情绪健康有三个标志:1.情绪的目的性明确,表达方式恰当。
2.情绪反应及时、适度。
3.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38、调节和控制情绪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敏锐觉察情绪。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绪:第一,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
第二,了解自身成长经历及早期经验。
第三,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
2.平和接纳情绪。
3.正确调节情绪。
有效调控情绪的方法包括:宣泄、转移、调整认知功能、积极的自我暗示。
4.有效表达情绪。
有效表达情绪包括:(1)选择恰当的情绪。
(2)进行完整客观的情绪表达。
5.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
人格39、通常把人格系统分为五方面:第一,知-情-意系统。
第二,心理状态系统。
第三,人格动力系统。
第四,心理特征系统。
第五,自我调控系统。
人格具有的特点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40、人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
(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3)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4)自我因素。
综上所述,人格的形成过程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交互作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其一,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格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二,社会环境、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联系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三,客观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四,各种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作用的因素,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一)人格的含义与特点1.人格的概念。
人格,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喜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面具,通常人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点。
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等特征。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也是形成学生世界观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社会环境。
论中学生人格发展
论中学生人格发展内容摘要: 法国启蒙运动的猛将卢梭曾讲过:“青年时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自青春期始中学生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然而在智慧、认识、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方面,仍延续儿童不成熟的水准,由于生理方面的加速发展,使得他们的个人需要、人生理想、生活信念和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应付环境的行为方式与心理体验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和人生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有着独特的心理风貌和别具一格的人格特点,中学生在此是由幼稚到成熟的过度时期,其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渐趋势定型和完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又具中学生有狂飙激进,变幻路躁动,闭锁文饰等鲜明特点,中学时期是过渡时期,心理上发展渐次成熟,他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地形成和定型,由于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体验程度的加深,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中学生的人格随之趋于成熟和稳定,有其自身独特而鲜明的特点,有了自己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别具的人格特征。
关键词:中学生人格发展意识增强人格特征生理机能的逐渐成熟,特别是大脑高级神经活动水平的提高,为中学生人格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前提,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比之幼儿和儿童有所提高,加上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加和知识的增多,他们的人格得以渐次完善和定型。
目录:一、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二、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征(一)、有自相矛盾的情感(二)、具有浪漫主义热情,但易冲动(三)、“闭锁性”与“成人感”(四)、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一.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中学时期是人从幼稚顽童向成熟个体的过度时期,随着生理发展尤其是性成熟,青春期便踏着轻盈而欢快的步履悄然而至,此时学生的心理发展逐渐成熟,这意味着他们将由一个依赖于成人抚养教育,主要按照成人和社会所制定的规范生活的孩子,逐渐转变成为能够独立生活,自主从事各种活动的成年人,他们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都在这一时期有了飞速的发展,他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地形成和定型,这为他们走向社会,步入人生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健康的情绪,即是良好的情绪状态。
情绪健康有三个标志:1.情绪的目的性明确,表达方式恰当。
2.情绪反应及时、适度。
3.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38、调节和控制情绪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敏锐觉察情绪。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绪:第一,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
第二,了解自身成长经历及早期经验。
第三,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
2.平和接纳情绪。
3.正确调节情绪。
有效调控情绪的方法包括:宣泄、转移、调整认知功能、积极的自我暗示。
4.有效表达情绪。
有效表达情绪包括:(1)选择恰当的情绪。
(2)进行完整客观的情绪表达。
5.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
人格39、通常把人格系统分为五方面:第一,知-情-意系统。
第二,心理状态系统。
第三,人格动力系统。
第四,心理特征系统。
第五,自我调控系统。
人格具有的特点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40、人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
(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3)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4)自我因素。
综上所述,人格的形成过程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交互作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其一,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格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二,社会环境、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联系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三,客观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四,各种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作用的因素,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一)人格的含义与特点1.人格的概念。
人格,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喜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面具,通常人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点。
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等特征。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也是形成学生世界观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社会环境。
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常具有指导定向作用。
教师的品格和行为对学生有着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
师生关系、教师的管教方式,教师的期望和态度等,对学生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其一,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二,社会环境、教育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联系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影响;其三,客观环境、人、行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四,各种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作用的因素,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由于人格系统的复杂性,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人格加以说明。
人格理论就是关于人格结构与技能的假设说明。
人格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格的起源、作用和结果,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们的行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
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他还要复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超我(受道德原则支配)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
42、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一般经过五个阶段:(1)口唇期(出生—一岁左右)婴儿本我从吃奶和允吸等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
口腔活动是应付焦虑、获得满足的唯一方式。
若不获得满足,则可能会形成将来的“口腔人格”:表现出咬笔头、吃手指抽烟酗酒贪吃等行为。
(2)肛门期(2—3岁之间)幼儿通过大小便排泄获得满足,得到快感。
训练过分严格,将来会拘谨、小气;训练过松会杂乱无章,没有条理。
(3)性器期(大约4岁左右)。
(4)潜伏期(从7岁左右到青春期前)。
(5)生殖期(从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43、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心理社会发展模型):埃里克森十分注重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他把人的一生发展氛围8个阶段,1.婴儿期(0—1)主要危机:信任与不信任。
2.儿童期(1-3)自主与羞怯怀疑3.学龄初期(3—6)勇敢与怯懦。
4.学龄期(6—12)勤奋与自卑。
5.青春期(12—18)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本我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如,饥、渴、性、攻击等),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
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它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关系,有时候会控制和压抑本我的需要。
超我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
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个体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及价值标准等内化而成的人格部分,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性,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让个体因错误的本我冲动产生自卑感和罪恶感。
2.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继承者,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他的背叛者。
他和弗洛伊德一样,认为人格结构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3部分,但他十分强调自我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是个人本体意识同一性的源泉,是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保证。
埃里克森十分注重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认为人格是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他建构了个人发展的“心理社会性发展”模型。
这个模型用他的新心理分析的观点和概念说明人的发展,并把这个发展过程扩展到人的一生。
他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理社会危机,并分析了这一危机解决成功和解决失败分别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了引导每一阶段走出危机、成功发展的方法。
具体如下:艾森克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主要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阶段,0到1.5岁,这个阶段的发展危机是信任对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第二阶段,1.5-3岁,这个阶段的发展危机是自主感对羞耻与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第三阶段,3-6、7岁,发展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性;第四阶段,6-12岁,发展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第五阶段,12-18岁,即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就是学生的中学阶段,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任务就是要建立自我同一性。
第六阶段,18-30岁,发展危机是亲密感对孤独感,任务就是建立亲密感。
第七阶段,30-60岁,发展危机是繁衍对停滞,任务是寻求责任感;第八阶段,60岁以后,发展危机是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发展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
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生理特征、性欲望、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也包括了与异性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
性生理是性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性生理发育的障碍或缺陷,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出现偏差。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机能的成熟,中学生对性的关注加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性心理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对性的敏感。
具体表在以下几个方面:1.性意识出现。
性意识是指人对性的认识和态度,是人类关于性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左右着人的性行为。
人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性机能的逐渐成熟,中学生表现出对性的特别关注、兴趣和向往,这些微妙变化和特殊的心理体验即为性意识出现。
中学生性意识的特点为:渴望了解性知识。
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中学生渴望认识自己与异性的不同,渴望理解新奇的生理变化,希望探究生理要求产生的原因和满足的方式。
因此,他们从各种途径去探索和获取性知识。
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出现性欲望和性冲动,是发育中的正常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
2.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在与异性朋友的接触和交往中,双方都会感到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
性情感是指在两性活动中有关的爱慕、吸引或憎恨等感情的发展变化。
中学生到了青春期以后,就自然的对异性产生兴趣,而异性对自己也有一种吸引力。
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疏远异性阶段。
接近异性阶段。
异性眷恋阶段。
择偶尝试阶段。
(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青春期性生理迅速的变化,使得中学生感到自己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性冲动的出现和压抑也使得他们常常处于困惑之中。
对于中学生来说青春期的性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中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性知识,教师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从思想、认识、观念、态度上对这些问题给予正确的认识,并对可能出现的性心理问题予以指导。
使他们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认识这些问题,消除盲目性和神秘感。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家长、老师和学校绝不应忽视这方面的教育,更不该因噎废食,将其作为不正当的行为而一味驳斥。
因此,有必要澄清一个事实,异性交往不等于恋爱。
通常说来,异性交往有三个层次,一是异性互动,二是异性友谊,三是恋慕。
爱情往往是从异性友谊发展而来的,但异性友谊发展成为爱情,还需要很多特殊条件,正确区别异性友谊和爱情有利于发展异性间的正常交往。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青春期学生的一个特点是冲动和盲目,因此需要指导中学生按照社会文化规范的要求,约束和调整自己的性欲望和性行为,恰当地处理与异性相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