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介入手术分类特点及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介入手术感染预防与控制
废弃物处理
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可 能成为细菌病毒的传播途 径,增加感染风险。
其他可能风险因素
药物使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如药 物选择不当、用药时机不佳等,可能 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监测与报告
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不完善,可能导 致感染病例漏报或延误处理,从而增 加感染传播的风险。
植入物
使用植入物时,如人工关节、心脏起 搏器等,由于植入物本身或手术的操作要点包括精确的定位、熟练的操作技巧、严格的无菌操作等。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 要借助医学影像设备精确引导导管、导丝等器械到达病变部位,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操作。同时,医生 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止手术感染的发生。
PART 02
感染风险因素分析
患者因素
01
02
03
基础疾病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心理调适等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预防再次 感染。同时,医院也应加强感染防控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PART 06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本次项目成果回顾
01
成功制定并实施了介入手术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案,有效降低了 手术感染率。
对手术器械、敷料、手术室等进行严 格消毒,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加强患者术前准备及宣教工作
完善术前检查
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感染风险,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
开展宣教工作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相关知识、感染风险及预防措施,提高其认知和配合度。
提高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和技能水平
加强培训教育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和技能水平。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
螂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原则膀手术名称肈抗菌药物选择羃颅脑手术蒁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芀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芅第一代头孢菌素蚅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芀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莀乳腺手术蚆第一代头孢菌素肃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莃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腹外疝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胃十二指肠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阑尾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结、直肠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肝胆系统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 / 舒巴坦胸外科手术 ( 食管、肺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心脏大血管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泌尿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一般骨科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 (骨折内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妇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剖宫产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注: 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 ;头孢拉定 1-2g ;头孢呋辛 1.5g ;头孢曲松1-2g ;甲硝唑 0.5g 。
3.对β -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时,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我院 I 类手术切口推荐预防用抗菌药物列表手术名称一线抗菌药物二线抗菌药物颈部外科手术(含甲状腺)头孢呋辛克林霉素头孢美唑乳腺手术(包括乳腺癌)同上克林霉素周围血管手术同上克林霉素腹外疝手术同上克林霉素或克林霉素 +氨曲南一般骨科手术(无植入物)同上克林霉素骨科手术(有植入物)同上万古霉素头孢曲松去甲万古霉素注:药物预防应用常用剂量:头孢呋辛 1.5g ;头孢曲松1~2g;克林霉素 1.2g ;氨曲南 1~2g;万古霉素0.5g ;去甲万古霉素0.4g ;。
介入诊疗操作预防医院感染措施
介入诊疗操作预防医院感染措施一、建筑布局(一)设置在相对独立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人、物流向符合感控要求。
(二)保持恒定的温度及湿度,湿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40%—60%。
(三)地面、墙面、天花板等应光滑、无孔隙、防潮、易清洁消毒。
每日手术开始前和手术结束后应对墙面、地面、各种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湿式清洁、消毒。
二、人员管理(一)工作人员进入介入手术室应更换室内专用工作服、鞋子,戴口罩、圆帽外出时更换外出鞋、穿外出衣。
非工作人员不准随意进入介入室。
(二)手术人员应按照手术人员要求进行外科手消毒、戴口罩和帽子、穿防辐射铅衣及用品、穿无菌手术衣、戴外科手套。
(三)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原则,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三、手术管理(一)手术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保证介入穿刺部位的皮肤清洁与完整,使用合格的皮肤消毒剂,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直径满足手术要求,并采取最大无菌保护屏障。
(二)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和基础疾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三)手术使用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符合《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无菌体液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达灭菌水平。
(四)传染病患者或者其他需要隔离患者的手术应当安排最后实施。
实施手术时,应当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有关要求,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基于疾病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手术结束后,应当对手术间台面及地面、仪器等进行终末消毒。
四、物品管理(一)介入性诊疗的器械必须符合法定技术标准、质量标淮和安全标准。
不得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被淘汰的医疗器械。
(二)使用的介入材料及时做好登记,登记信息详细,可追溯。
(三)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可重复使用器械、器具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处置。
(四)无菌物品应存放于无菌物品存放柜中,使用无菌物品时,应当检查外包装的完整性和灭菌有效日期,包装不合格或者超过灭菌有效期限的物品或肉眼可见污染的物品不得使用。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及疗程
腮腺手术3~5d
舌下腺手术3~5d
舌癌+颈清术+游离前臂瓣手术7~10d
牙龈癌+颈清术+游离皮瓣手术7~10d
口咽癌+颈清术+游离皮瓣手术7~10d
颌骨骨折手术3~5d
普通拔牙术2~3d
复杂牙拔除术3~5d
牙周感染手术5~7d
口腔小肿物切除术3~5d
颌面部小肿物切除术2~3d
耳前瘘管切除手术3~7d
鼻内镜复查术3~7d
耳前瘘管感染切开排脓术1xx
头颈部皮脂腺瘤切除术3~7d
扁桃体脓肿切开排脓术> 7d
鼓膜穿刺术或置管术3~7d
xx完全切除≤3d
附件切除≤3d
剖宫产3~4d
静脉预防用药疗程
手术名称/外用预防用药疗程/静脉预防用药疗程
眼内手术及植入物植入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
3.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围术期抗菌药物用药疗程
义眼座植入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
眼睑整形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
巩膜硅胶垫压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
巩膜环扎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
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
介入诊疗操作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介入诊疗操作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介入手术室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分开的基本要求。
2、诊疗操作间内部设施、温度、湿度等符合环境卫生学和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术中保持手术间门关闭,请出无关人员。
3、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灭菌介入穿刺包,血管导管、导丝等一次性无菌物品应在有效期内。
4、根据操作需要备齐所有物品及个人防护用品,操作者戴外科口罩、帽子完全遮盖发际线;操作过程中穿铅衣、围脖等防护用品,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情况,应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对怀疑或确诊需要采取空气隔离患者行介入手术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患者也应做必要的个人防护。
5、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铺无菌台并打开各无菌包,对穿刺点进行消毒,经桡动脉路径消毒范围上至前臂,下至五指间及指缝间。
经股动脉路径的消毒范围双侧腹股沟上至平脐线下至膝关节上十厘米,即消毒范围均应以穿刺点为中心并大于15厘米。
铺无菌巾,遵循无菌屏障最大化(覆盖患者全身)。
6、按照外科手消毒的方法进行手卫生,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进行动脉穿刺置管。
7、操作结束,拔出针头,穿刺点再次消毒,贴上无菌敷料,局部加压按压包扎;对需要留置动脉、静脉鞘管及介入用导管继续观察或治疗患者应尽量缩短其留置时间,拔除鞘管后选择合适的灭菌敷料加压包扎。
8、诊疗操作完成后脱手套再次进行手卫生,用适宜的消毒剂或消毒湿巾等对使用的仪器设备、台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室内空气紫外线照射或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清洁消毒。
9、介入手术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应于介入术前0.5到一个小时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10、操作结束后,对用后物品无害化处理,重复使用的器械等由供应室回收处理,一次性医疗器械一人一用一弃,严禁复用;铅衣等防护用品使用后擦拭消毒,晾干备用;患者的床单、被套、枕套一人一用一更换。
常见介入手术分类特点及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常见介入手术分类特点及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常见介入手术分类特点及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一、血管介入手术(一)血管造影、血管成形术、溶栓术、动脉闭合器植入术、支架植入术等诊断性血管造影、常规血管成形术、溶栓术等归于清洁手术,术前无须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感染发生率一般在4-8%,通常是无症状的,常见的术后感染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如果确实发生感染,感染源通常是在使用之前被污染的血管造影导管。
此外,再次穿刺或留置鞘的重复导管被认为是增加围手术期感染的风险因素之一。
动脉闭合器植入术,包括胶原栓塞治疗和缝线介导的闭合装置,越来越多地用于心脏和外周血管的治疗。
使用这些装置后,已经报告的感染性并发症包括腹股沟蜂窝织炎和股动脉内膜动脉炎。
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糖尿病、肥胖症和在过去6个月内放置经皮缝合闭合器,在考虑使用经皮闭合装置的患者时应慎重。
目前没有足够的数据表明这类手术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支架感染是血管内治疗的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这可能继发于多种因素,包括异物的存在和支架植入部位的炎症存在。
尽管感染是一种统计上的低风险事件,但严重的并发症与这种感染有关。
目前尚无理论支持血管支架植入常规应用抗菌药物,但对于高危患者应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高危因素包括:主动脉、髂动脉、肾动脉、冠状动脉和骨下动脉部位支架置人部位存在炎性反应;支架感染主要风险因素为7天内重复介入手术,短时间内反复局部穿刺或局部保留血管鞘超过24小时,可能还与支架的类型有关。
(二)血管移植物手术血管移植物手术虽然是清洁手术,假体移植物感染是罕见的事件,但一发生,具有高死亡率。
因此常规推荐血管移植物置入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血管移植手术后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表皮金黄色葡萄球菌。
外周血管移植物介入手术也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例如股浅动脉再通和血液透析采用血管移植物时)。
(三)下肢浅静脉血管功能不全相关手术目前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方法包括血管内热消融,硬化治疗和动态静切开。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含介入诊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
第六条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医院相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适应证第八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如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一)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多者;(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内手术、心脏手术等;(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不包括在内;(四)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高危因素包括:年龄超过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介入放射科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草案)
介入放射科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草案)作者:倪才方狄镇海程永德介入放射学技术在我国开展已有30年历史,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一些三级甲等医院相继成立了独立的介入放射科。
介入放射科医生走到了临床一线,并在使用药物方面有了自己的主导权和责任。
抗菌药物的使用是介入放射科诊疗中常用药物之一。
然而,大部分介入放射科医生在抗菌药物的使用当中并未接受规范训练。
抗生素在外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泛滥,为了保证术后不发生伤口感染,围手术期尤其是术后应用抗生素相当普遍,甚至达到滥用的地步。
随着抗生素抗菌活性的提高,临床多重耐药菌株同时反而增多,多数抗生素对这些菌株不敏感,使得临床感染病例的治疗非常棘手。
多个大宗病例的研究报告显示,这些不良后果与抗生素的滥用有直接关系。
介入手术是目前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介入手术创口、创伤较小,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同外科手术一样,预防其术后感染是保证其手术成功的重要的管理环节。
2010年美国介入放射学会提出了介入诊疗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近几年来,我国卫生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抗菌药临床使用规范和政策,如《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年)等。
外科根据手术切口不同将手术进行相应的分类,并根据手术分类提出了相应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规范。
对介入手术,在以上出台的规范(或指导)方案中仅提到“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视同一类切口,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但对不同的介入手术未进行分类和抗菌药物使用指导。
现根据美国介入放射学会有关介入诊疗中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南,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我国介入放射科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如何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提出指导意见。
1介入手术相关感染定义介入手术相关感染是指介入术后30天内发生在穿刺部位、手术目标区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围术期预防性使用原则
围术期预防性用药使用原则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要规范用药品种与给药方案,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或某些新品种以及耐药后果严重的药物作为预防用药。
一、一类切口预防性用药指标1、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素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
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0%3、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术和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4、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适应证: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外科防手术部位感染(SSI)作用是肯定的,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
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适应症有:2、H类(清洁一污染)切口及部分皿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消化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的手术;A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臵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臵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臵换术等;B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C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检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病原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皿类(污染)切口及W类(污秽一感染)切口手术(如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应在手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性应用。
手术切口分类见附表1。
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分析
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分析周劲梅;杨银山;黄明;丁荣;吴浩【摘要】目的探讨肝癌介入化疗栓塞后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至2017年1月86例原发性肝癌行介入化疗栓塞的患者.其中38例肝癌患者在介入化疗栓塞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另外48例肝癌患者在介入化疗栓塞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观察两组肝癌患者术后发热、感染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的完成了治疗.使用抗菌药物组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6%,未使用抗菌药物组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4.16%(P>0.05).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肝癌介入栓塞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感染发生率低.在术后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7(015)024【总页数】2页(P20-21)【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作者】周劲梅;杨银山;黄明;丁荣;吴浩【作者单位】云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云南昆明 650100;云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云南昆明 650100;云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云南昆明 650100;云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云南昆明 650100;云南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云南昆明6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原发性肝癌是恶性肿瘤的一种最为常见的类型,肝癌介入栓塞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1]。
肝癌介入栓塞术后能使用的抗菌药物较为广泛,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国家加强了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肝癌介入术后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争议较大,为了解肝癌介入治疗手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2],使介入栓塞术的患者合理、安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现对介入科2013年5月至2017年1月86例原发性肝癌并行介入栓塞术的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分析,以指导肝癌介入栓塞术后合理使用地抗菌药物。
常见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推荐
乳房手术
头孢唑啉,头孢呋辛
无感染高危因素、小手术无需用药
胸外科(食管,肺)手术
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胃、十二指肠、空肠手术
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替坦
经皮内镜胃造口术
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替坦
远段回肠手术
头孢呋辛甲硝唑,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替坦
阑尾、结肠、直肠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甲硝唑;或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替坦
择期手术的口服抗生素预防:新霉素1g或红霉素1g甲硝唑1g,手术前1日1pm,2pm,11pm
腹膜透析管置入
头孢唑啉
肝胆系统手术
头孢呋辛,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适用于感染高危病人:高龄,有反复感染史,急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胆管结石
髋、膝关节置换术
头孢唑啉,头孢呋辛
MRSA高发的医疗机构,可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接受可能引起一过性菌血症的侵入性操作(如困难的拔牙术)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625mg,头孢呋辛酯0.5g
1.术前1h po
2.主要针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2年内的病人
来源:《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2013年版
常见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推荐(2013版)
手术种类
用药推荐
备注
颅脑手术
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MRSA感染高发的医疗机构,可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脑脊液分流手术
头孢唑啉,头孢呋辛
MRSA感染高发的医疗机构,可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头颈部(含甲状腺)手术
头孢唑啉,头孢呋辛
无污染、无感染高危因素者无需用药
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规定
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规定为加强我院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第一条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患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三条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由分管药品副院长负责,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务部负责本院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四条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五条严格掌握用药指征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围术期原则上不能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尤其是对体表肿物手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手术、疝高位结扎术,不涉及眼底的眼科手术,无植入物的骨显微外科手术、整形手术、妇产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和腔镜下I类切口手术等,以及介入造影、治疗(包括各种穿刺活检)原则上不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包括口服和注射)。
仅在下列情况下,经经治医生审核后,方可考虑预防性用药:(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多;(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三)异物植入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医院介入手术室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医院介入手术室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心血管介入技术是一种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病的重要手段。
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特点,在临床已经广泛开展,但由于它是一种有创操作,过程复杂、时间长,导管器械应用种类多,存在着许多感染的危险因素。
因此,控制医院感染是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关键环节。
必须加强防范意识,才能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一、血管介入术后感染相关的主要因素1.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患者手术部位的皮肤如有潮湿、破溃、感染等情况存在,将会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
穿刺部位皮肤是否经过彻底消毒、消毒范围及使用的消毒剂浓度等,都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因素。
2.心血管介入室的隔离条件心血管介入治疗一般是在放射科进行,其人员、物品、消毒、隔离等管理还没有形成像外科手术室那样完整的管理体系,布局不够合理,清洁区和污染区没有严格区分,工作流程杂乱,洁净区的细菌含量不达标等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3.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一些手术切口为清洁切口,如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选用广谱的,无针对性的,或者联合使用,或无指征滥用,则易造成耐药菌群产生,发生二重感染,也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4.设备再使用前的清洁由于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多,常有接台手术,因而就存在设备再使用前的清洁消毒问题,这是医院感染最关键的危险因素。
5.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为侵入性操作,导管植入前没有彻底灭菌、植入过程有污染、植入时间过长等因素均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6.手术穿刺部位的选择穿刺部位如果选在感染伤口附近,容易造成细菌移位,因此穿刺部位也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二、感染控制措施1.建立合理的布局和工作流程心血管介入室应设在清洁、安静的区域,布局要合理,工作流程要符合功能流程,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无菌区应符合卫生部制定的Ⅱ类环境卫生要求,清洁区是医务人员更衣、物品准备间,办公室等场所;污染区为手术后污染物品处理的地方。
三个区域应严格区分,标志明确。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及疗程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及疗程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注:1、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1.5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0.5g。
3、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得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围术期抗菌药物用药疗程临床手术名称/用药疗程/特殊情况疝修补术≤24h ≤72h (用补片)甲状腺次全切≤24h ≤72h (用引流管)乳腺肿瘤切除术≤24h(瘤直径≤2cm)≤72h (瘤直径> 2cm)乳腺癌根治术5~6d(≤6d)(用引流管)胃肠道手术5~7d胆道手术5~7d痔手术3~5d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d化脓性阑尾炎≥7d 穿孔与脓肿酌情延长体外循环5~6d(不需补片) 7~9d (置入人工器官或补片)纵隔肿瘤切除4~5d(不切肺)5~7d (如需切肺)输尿管镜碎石术(无感染者)≤3d 5~6d(伴感染者)前列腺曲切术( Turp) ≤3d肾切除术≤3d经皮肾穿碎石术( PCNL) 3~5d伴感染者酌情延长膀胱全切,前列腺癌根治5~7d肾上腺肿瘤切除术≤3d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及阴囊内容物手术1~2d阴茎癌根治5~7d肾切开取石术3~5d 5~7d (伴感染者)输尿管切开取石术≤3d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3~5d包皮环切术2~3d粉瘤2~3d脂肪瘤2~3d颅骨缺损钛网植入修补术、脑室腹腔分流术、脑积水外引流术、闭合性颅腔外伤开颅术、颅内肿瘤开颅切除术、经鼻垂体瘤切除术、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疤痕切除植皮与皮瓣移植术非植入性手术3~7d ,植入性手术大于7d,合并糖尿病,贫血,休克,低蛋白症等用药时间相对延长全身性感染术后一般需要用抗生素4d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7d开放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7d关节内手术(非人工关节类) ≤3d腕关节置换手术5~7d膝关节置换手术5~7d关节松解术≤3d脊柱手术(导体置入)≤5d开放性关节损毁重建术(人工关节,异体骨移植) 7~10d根尖周囊肿摘除术3~5d(不伴感染)巨大颌骨囊肿与上颌窦根治术5~7d腮腺手术3~5d舌下腺手术3~5d舌癌+ 颈清术+游离前臂瓣手术7~10d牙龈癌+ 颈清术+游离皮瓣手术7~10d口咽癌+颈清术+ 游离皮瓣手术7~10d颌骨骨折手术3~5d普通拔牙术2~3d复杂牙拔除术3~5d牙周感染手术5~7d口腔小肿物切除术3~5d颌面部小肿物切除术2~3d功能性鼻窦开放术2周(治疗用药)各型鼓室成形术( I~V 型) 7~10d(治疗用药)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7d扁桃体摘除术3~7d各种喉良性肿瘤支撑喉镜下摘除术3~7d喉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2 周(带术后引流等)腭咽成形或悬雍垂腭咽成形术3~7d颈部各种先天性囊肿摘除手术3~7d(有引流条)鼻颅底肿瘤切除+颅底重建术2~3 周耳前瘘管切除手术3~7d鼻内镜复查术3~7d耳前瘘管感染切开排脓术1周头颈部皮脂腺瘤切除术3~7d扁桃体脓肿切开排脓术> 7d鼓膜穿刺术或置管术3~7d子宫完全切除≤3d附件切除≤3d剖宫产3~4d静脉预防用药疗程手术名称/外用预防用药疗程/静脉预防用药疗程眼内手术及植入物植入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白内障囊外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玻璃体切割手术+ 硅油填充或气体填充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玻璃体切割手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角膜移植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结膜或羊膜移植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义眼座植入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眼睑整形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巩膜硅胶垫压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巩膜环扎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眼球摘除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72h小梁切除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24h虹膜周切除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24h胬肉切除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24h斜视矫正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24h眼睑肿瘤切除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24h 泪囊鼻腔吻合术入院即双眼滴抗生素眼药水/术后≤24h。
介入治疗分类及特点
必须的患者防护用品。
DSA设备的防护条件。
第四页,共16页。
介入的组成条件:
医学影像设备:
第五页,共16页。
介入组成条件:
高压注射器:
高压注射器针筒:
第六页,共16页。
介入常用耗材:
第七页,共16页。
血管鞘:
穿刺针:国外一般以“G”表示管径大小,数字越大,管
包括选择性造影术、经导管栓塞术、药物 灌注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插管技术 等。
2、非血管介入:穿刺技术、引流技术、消化 道胆道的支架植入、射频消融术等。
2、神经系统疾病介入:颈动脉支架、 椎动脉支架、颅内动脉瘤栓塞、颅内动 静脉畸形栓塞等
3、肿瘤和外周血管疾病介入:TACE、
TAC、及其他部位的肿瘤、肾动脉支架、
导管的外径,常以"F"表示,根据导管管壁的厚薄不同,相同F数的导管 内径也不一定相同。造影剂的速度与导管内径大小成正比,与导管长度 成反比,与管端开孔的位置和数量有关。
第十二页,共16页。
介入常用对比剂:
离子型
非离子型
第十三页,共16页。
对比剂:
指被注入人体后,利用其吸收X线的能力与机体 组织器官形成的差异,从而显示病变的形状和器 官功能的各种药物。
第十四页,共16页。
介入治疗的特点:
1、具有微创性。
2、可重复性强。
3、定位准确。 4、疗效高,见效快。 5、并发症发生率低。
6、各种技术的联合应用,简便易行。
第十五页,共16页。
第十六页,共16页。
第十页,共16页。
介入常用耗材:
第十一页,共16页。
指引导管:
附录3 特殊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肿瘤的物理消融术(包括射频、微波和冷冻等)
不推荐预防用药
14
经皮椎间盘摘除术及臭氧、激光消融术
建议使用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15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建议使用1次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
16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或支架植入术
建议使用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霉素类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一般不推荐预防用药;如为感染高危切除(大面积切除,术中穿孔等)建议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
4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
建议使用1次
第一代头孢菌素
5
心脏射频消融术
建议使用1次
第一代头孢菌素
6
血管畸形、动脉瘤、血管栓塞术
通常不推荐,除非存在皮肤坏死
第一代头孢菌素
7
脾动脉、肾动脉栓塞术
建议使用,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
第一代头孢菌素
8
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
建议使用,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18
经皮内镜胃造瘘置管
建议使用,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19
输尿管镜和膀胱镜检查,尿动力学检查;
震波碎石术
术前尿液检查无菌者,通常不需预防用药。但对于高龄、免疫缺陷状态存、在解剖异常等高危因素者,可予预防用药
氟喹诺酮类,或SMZ/TMP,
或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或氨基糖苷类
9
肾、肺或其他(除肝外)肿瘤化疗栓塞
不推荐预防用药
10
子宫肌瘤-子宫动脉栓塞术
不推荐预防用药
11
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介入手术分类特点及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一、血管介入手术
(一)血管造影、血管成形术、溶栓术、动脉闭合器植入术、支架植入术等
诊断性血管造影、常规血管成形术、溶栓术等归于清洁手术,术前无须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感染发生率一般在4-8%,通常是无症状的,常见的术后感染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如果确实发生感染,感染源通常是在使用之前被污染的血管造影导管。
此外,再次穿刺或留置鞘的重复导管被认为是增加围手术期感染的风险因素之一。
动脉闭合器植入术,包括胶原栓塞治疗和缝线介导的闭合装置,越来越多地用于心脏和外周血管的治疗。
使用这些装置后,已经报告的感染性并发症包括腹股沟蜂窝织炎和股动脉内膜动脉炎。
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糖尿病、肥胖症和在过去6个月内放置经皮缝合闭合器,在考虑使用经皮闭合装置的患者时应慎重。
目前没有足够的数据表明这类手术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支架感染是血管内治疗的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这可能继发于多种因素,包括异物的存在和支架植入部位的炎症存在。
尽管感染是一种统计上的低风险事件,但严重的并发症与这种感染有关。
目前尚无理论支持血管支架植入常规应用抗菌药物,但对于高危患者应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高危因素包括:主动脉、髂动脉、肾动脉、冠状动脉和骨下动脉部位支架置人部位存在炎性反应;支架感染主要风险因素为7天内重复介入手术,短时间内反复局部穿刺或局部保留血管鞘超过24小时,可能还与支架的类型有关。
(二)血管移植物手术
血管移植物手术虽然是清洁手术,假体移植物感染是罕见的事件,但一发生,具有高死亡率。
因此常规推荐血管移植物置入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血管移植手术后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表皮金黄色葡萄球菌。
外周血管移植物介入手术也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例如股浅动脉再通和血液透析采用血管移植物时)。
(三)下肢浅静脉血管功能不全相关手术
目前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方法包括血管内热消融,硬化治疗和动态静切开。
与这些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通常是轻微的,包括感觉异常和浅静脉炎。
更严重的不良事件主要涉及血管内热消融,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和皮肤烧伤,该类介入手术属于清结切口,风险很低,大约在0-0.1%,术后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表皮金黄色葡萄球菌,无证据表明需要预防
性使用抗菌药物
(四)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的感染在临床上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文献报道该手术术后败血症的发生率也不是非常高,当置入静脉滤器时,建议采用新的静脉通道置入滤器,对于幸感染患者目前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五)开放中心静脉通路
该类介入术后属于清洁手术,一般情况下无须常规预防性抗感染,当导管相关感染确实发生时,最常见的致病菌是由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
微生物进入导管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导管的污染可导致微生物的定植,对于免疫功能较差并且即将接受化疗且有静脉通路感染史的患者,推荐使用1g头孢唑林静脉给药。
(六)栓塞术和化疗栓塞术
栓塞术属于清洁手术,但如有胆、肠手术史则可能为清洁-污染手术。
管栓塞术发生血流感染的风险高于普通血管造影,在45例接受检塞治疗的前性研究中,没有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有32%发生了菌血症,尽管没发生临床败血症,分离的致病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和棒状杆菌属。
若梗死为目的肿瘤和/或实体脏器栓塞治疗(肝、肾、胖脏)时,可预防性使抗菌药物。
控制出血时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现点尚不一致。
血管畸形、动脉瘤、血管栓塞术通常不推荐使用抗菌药物,除存在皮肤坏死,建议使用1g头孢唑林静脉给药。
脾动脉,肾动脉栓塞术推荐头孢唑林1g,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化疗栓塞术(肾、肺及除肝脏外肿瘤化疗)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肠道菌,一般认为不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如患者体质差,免疫力低下曾经进行过胆道手术,术前可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由于早期手术,括约肌切开或胆管引流而导致没有完整奥迪括约肌的患者,随后的脓肿形成的风险增加。
栓塞治疗感染的风险可以通过在治疗前一晚的肠道准备和保证相关菌群的覆盖(例如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而降低
(七)子宫动脉栓塞术
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rey embolization,UAE)已成为子宫切除术或肌瘤切除术治疗症状性平滑肌瘤的理想选择。
文献认为感染的风险很低,据报道发生在0.2%-1%的患者中,在UAE引起感染的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属等,与其他实体器官榜塞的情况一样。
(八)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
的原理是采用特殊的介入治疗器械,在X线视导引下,经颈静脉入路,建立肝内的位于肝静脉及门静脉主要分支之间的人工分流通道,并以金属内支架维持其永久性通畅,达到降低门脉高压后控制和预防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促进腹水吸收。
该手术属于清洁、清洁-污染切口,术后感染主要分为围手术期败血症与外支架感染和TIPS支架感染,前者感染率约17%,后者感染率约为1.7%-5.1%;主要的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属、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肠球菌属,。
二、非血管介入手术
(一)经皮穿刺活检术、经皮穿刺囊肿硬化术
非经直肠经皮穿刺活检术和非感染性囊肿的抽吸引流/硬化术为清洁介入手术,一般无须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经直肠手术为污染介入手术,最常见的是前列腺活检,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主要致病菌为肠球菌属、大肠埃希氏菌、脆性芽孢杆菌、其他厌氧菌。
胆道引流术:通畅的胆道不存在细菌,当存在胆道疾病时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特别是进展期胆道疾病患者,包括胆石症。
主要致病菌包括肠球菌、念珠菌、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菌、假单胞菌等。
(二)尿系统介入手术(经皮肾造痿置管、换管术及支架植入术)
对于不存在感染和泌尿道梗阻患者常规置换引流管可以不用抗菌药物预防。
对于存在感染症状或为高风险患者(高龄、糖尿病、膀胱功能不全、保留导尿管、输尿管肠吻合史、菌尿症及结石)术前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对于泌尿系统梗阻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应持续到梗阻缓解为止。
输尿管镜和膀胱镜检查、尿动力学检查、震波碎石术:术前尿液检查无菌者,通常不需预防用药。
但对于高龄、免疫缺陷状态、存在解剖异常等高危素者,可予预防用药。
该类手术通常为污染手术,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和肠球菌属。
(三)肿瘤射频消融术
肿瘤射频消融术属于清洁、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胆肠吻合手术、胆道支架植入、奥迪括约肌切开、胆道手术史的患者术前应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甚至在消融术后继续使用一段时间,其他情况下肿瘤射频消融前可以不用抗菌药物预防,但需要注意术后随访,早期发现有利于脓肿早期治疗,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等;在进行胆肠吻合术的情况下,考虑致病菌为与肝/胆道感染类似的病原体,如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属等。
(四)脓肿引流术
该类手术的患者由于需要手术部位已经存在感染,通常在手术前已经使用了抗菌药物治
疗,因此术后需要继续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细菌培养结果用药。
腹腔内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是肠杆菌、肠球菌和厌氧菌,特别是大肠埃希氏菌、脆弱杆菌和肠球菌属;化脓性肝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肠杆菌属和厌氧菌;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肠球菌、肠杆菌等。
(五)经皮椎体成形术、椎间盘介入手术
椎体成形术全称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属于微创手术,是通过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或人工骨达到强化椎体的技术,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和病理性椎体压缩性疼痛。
该类手术属于清洁切口,术后感染常见,主要可能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六)经皮胃肠造瘘术,包括经皮胃造瘘术、经皮胃十二指肠造瘘术和经皮空肠造瘘术
该类手术经过口咽部,形成清洁-污染切口,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胃造口置管的感染,感染率发生的概率为4%~30%,常见的致病菌是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
(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ere-atography,ERCP),是目前微创治疗胆胰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将内镜经口插入十二指肠降部,经十二指肠乳头导入专用器械进入胆管或者胰管内,在X线透视下注射造影剂造影、导入内镜/超声探头观察、进行脱落细胞/组织收集等操作,完成对胆、胰疾病的诊断,并在诊断基础之上实施相应介入治疗的总称。
该类手术属于清洁-污染切口,常见的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