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水稻养鱼技术

水稻养鱼技术

水稻养鱼技术一)稻田养殖的条件与方式一、稻田养鱼的条件:稻田的水源和土质要好,保证在养鱼后不怕缺水,其次是稻田的地形地势保证在雨季中不会被大水淹没,同时要肥料(主要有机肥料)充足,而且要选种耐大肥、茎粗壮不易倒伏的水稻品种。

稻田为作养鱼水体来看,其特点不同于池塘、湖泊等水体,稻田水极浅,一般水深只有1—2寸,最深3—4寸左右,由于水浅,水温受气温的影响甚大,在夏季烈日照射下,有时水温可高达40℃。

在饵料条件方面,稻田中主要是杂草和底栖动物较多。

而浮游生物较少,所以稻田最适宜养殖耐浅水、高温,而又是杂食或草食性等鱼类。

在我们的通常养殖鱼类中,鲤、鲫鱼及草鱼,(当年鱼种)等是符合这些条件的,因而是主要养殖对象。

有些地区也少量搭配鲢、鳙。

二、稻田养鱼主要分四种类型1.单季稻田养殖鱼:主要放夏花鱼种,一般早稻田中,3 月中旬播种,4月下旬插秧,插后10天左右放鱼苗或鲤夏花或放鲤鱼卵,孵化育苗(田水至少6cm深),当鱼苗长成2cm 时,便挖通田埂,让鱼苗自行游散四周,稻田中,这方式成本低,但鱼产量不高。

2.冬闲田养鱼:它是利用晚稻收割以后到翌年春季早稻生产前的一段稻田休闲期养鱼,也有在水稻插秧后就放鱼,一直养到农历春季前起鱼,冬闲田养鱼,应选择蓄水深、当阳避风、靠近住宅、便于管理的稻田。

冬闲田养鱼,水温低,天然饵料少,除重施基肥,及时追肥外,还要投喂菜饼、糠饼、棉饼、熟红薯之类的精饲料。

此外还应搭棚防寒。

(二)养鱼稻田工程建设为了防逃、护鱼、便于饲料管理和捕鱼起水,养鱼稻田而要按要求修建和制备一些简易设备和工具。

一、加高加宽田埂鱼类有跳跃的习性,如鲤鱼有时就会跳越田埂;另外,一些食鱼的鸟也会在田埂上将鱼啄走;同时,稻田时常有黄鳝、田鼠、水蛇打洞穿埂引起漏水跑鱼。

因此,农田整修时,必须将田埂加高增宽,必要时采用条石或三合土护坡。

田埂高度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稻田而定:丘陵地区应高出稻田40一50cm,平原地区应高出稻田50一70cm,冬闲水田和湖区低洼田的田埂应高出稻田80cm以上,田埂顶宽50cm以上。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田间工程: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进排水口一般设在稻田的两对角,以保证水流畅通。

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应进行检查,夯实进排水口,防止漏水。

此外,需要开挖好鱼沟、鱼凼,并加固田埂,可在坡边和田埂种植三叶草等植物护坡稳坡。

2. 苗种选择及放养:从正规苗种场选购活力好、体表完整、规格整齐的优质苗种。

根据鱼种的规格确定放养密度。

3. 饵料投喂:正常情况下,按“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饵法投喂饵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量的2%~3%,遵循“三看”(看鱼、看水、看天)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4. 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查,主要观察水色、水位和鱼的活动情况,及时加注新水。

5. 病害防治:投放鱼苗前,可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等对田块进行消毒。

此外,还包括稻渔综合种养总体要求和病害防治等方面。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稻渔综合种养相关论文或请教该领域专家。

稻田养殖青田鱼技术

稻田养殖青田鱼技术

稻田养殖青田鱼技术
一、稻田情况和鱼种放养
1、稻田情况及放养前的准备:水源充足,光照条件好。

近似于长方形.面积570平方。

田中央开挖鱼凼1个并与“十”字形鱼沟相连,鱼凼上设置高1米的遮阳棚,遮阳布四周临水,呈正方体倒扣于鱼凼上。

田埂加高至50cm。

在进排水口设两层拦鱼栅,拦鱼栅用竹篾条编制。

2、鱼种放养:6月17日投放规格为5~8cm/尾的青田鱼鱼苗150尾.7~9cm的草鱼苗100尾。

鱼种放养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5分钟。

二、日常管理及饲料投喂
1、日常管理:早上巡田,查看水质、水位是否异常,以便及时调整水质水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平时还要注意驱赶水鸟、水蛇以防侵害鱼类。

2、饲料投喂:饲料用麦麸、玉米、米皮糠、油巴配成配合饲料加工捏团投喂,另外投喂菜叶、浮萍、嫩青草等。

具体投喂量根据当天的天气、水质、头天吃食情况而定。

为防止肠道疾病,每半月用大蒜头捣碎加食盐拌料投喂,用量为50kg鱼用大蒜头250g,食盐100g,连用3天。

三、小结与讨论:1、稻田养殖青田鱼是适宜的.建议大面积推广。

2、在鱼凼上搭建遮阳棚是必要的。

3、稻田养鱼,管理是关键。

4、少用或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

必须用农药时,先加深水位,喷雾器喷头呈45角喷向水稻。

麦穗鱼-甲鱼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技术规程

麦穗鱼-甲鱼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技术规程

麦穗鱼-甲鱼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技术规程1. 引言麦穗鱼-甲鱼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将麦穗鱼和甲鱼放养于稻田中,利用其互惠互利的生态关系进行养殖的方法。

本技术规程旨在指导农民进行麦穗鱼-甲鱼稻田养殖,提高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2. 选址与土壤要求2.1 选址要求: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的地区进行麦穗鱼-甲鱼稻田养殖,避免水源淤积、草木过密等问题。

2.2 土壤要求:选择酸性土壤,pH值在5.5-6.5之间,土壤粘性以壤土为宜。

3. 水质管理3.1 水源选择: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源,待用水需经过过滤、消毒等处理。

3.2 水质监测:每月定期检测稻田水质,保持水质清洁、适宜。

4. 种养管理4.1 麦穗鱼养殖管理:4.1.1 麦穗鱼品种选择:选择适应稻田环境的麦穗鱼品种进行养殖,如中华鲮、罗非鱼等。

4.1.2 麦穗鱼放养密度:根据稻田面积和水体容积,合理确定麦穗鱼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放养3-5万尾。

4.1.3 饲料管理:根据生长阶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浪费和水质污染。

4.1.4 疫病防治:定期检查麦穗鱼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防治。

4.2 甲鱼养殖管理:4.2.1 甲鱼品种选择:选择适应稻田环境的甲鱼品种进行养殖,如中华鳖、黄鳖等。

4.2.2 甲鱼放养密度:根据稻田面积和水体容积,合理确定甲鱼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放养300-500只。

4.2.3 饲料管理:根据生长阶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浪费和水质污染。

4.2.4 疫病防治:定期检查甲鱼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防治。

5. 稻田管理5.1 稻种选择:选择适合于麦穗鱼-甲鱼共生的稻种,如早稻等。

5.2 施肥管理:定期施加有机肥料,保持稻田土壤肥沃。

5.3 杂草管理:定期除草,保持田间整洁,避免杂草对麦穗鱼-甲鱼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5.4 农药使用:农药使用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避免对麦穗鱼-甲鱼和稻田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稻鱼混养工程方案

稻鱼混养工程方案

稻鱼混养工程方案一、前言稻鱼混养是一种集约化养殖方式,通过在水稻田中同时培养鱼类,实现农田的多功能利用,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养殖污染,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稻鱼混养的原理、技术及实施方案。

二、技术原理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主要是依靠稻田外的池塘或河流来养鱼,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又难以管控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等问题。

而稻鱼混养则是利用稻田内部的水域来养殖鱼类,在池塘、河流等外部水域减少养殖密度,减轻了外部水环境的压力,也能够有效利用水稻田的水资源。

稻鱼混养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随粮养鱼: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而这些养分正好是鱼类生长所需要的,通过鱼类的排泄物和残饵的分解,可以为水稻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从而实现“稻肥鱼、鱼肥稻”的良性循环。

2. 生态浮筏:利用生态浮筏可以增加水中氧气含量,为鱼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能够增加水稻的养分吸收效率。

3. 水质调控:合理控制鱼类的密度,防止饵料残渣的过多积累,利用水稻的根系吸收有机废物,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4. 配套设施:在稻鱼混养中,可以根据养殖规模和水体形态,选择适当的配套设施,如生态浮筏、水利设施、渔具饲料等,提高养殖效益。

三、技术实施1. 选址选择:选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易于灌溉,周边环境无污染源的农田作为稻鱼混养基地。

2. 土地准备:清理农田、修建水田坝、整平水田地,为后续的养殖和种植工作做好准备。

3. 水稻种植:根据水稻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合水田种植的水稻品种,合理施肥、灌溉、植保等管理措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4. 鱼类引种:选购鲫鱼、鲤鱼等适合水稻田混养的鱼类种苗,适时投放到水稻田中,并定期投喂饲料,控制养殖密度和水质调控。

5. 配套设施:根据需要安装生态浮筏、水利设施、渔具饲料等配套设施,确保养殖环境的良好。

6. 定期管理:定期对水稻田和鱼类进行管理,如除草、防治病虫害、水质调控等,保证水稻和鱼类的生长健康。

浅谈稻田养鱼生态系统及高产养殖技术

浅谈稻田养鱼生态系统及高产养殖技术

浅谈稻田养鱼生态系统及高产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是一种集水产养殖和农田种植的复合生态系统。

它利用农田水田的生态环境,通过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相结合,实现了粮食生产和水产养殖的双丰收。

稻田养鱼的生态系统优势明显,通过良好的生态循环,不仅为农田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还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减少农业污染,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稻田养鱼已经成为一种理想的农业生产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稻田养鱼生态系统及高产养殖技术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稻田养鱼生态系统稻田养鱼生态系统是一种以水稻为主要植被,鲫鱼、鲫鲤等为主要养殖鱼类的复合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水稻作为主要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系统,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同时释放氧气,为水田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

利用水稻田的生态环境,可以开展鲫鱼、鲫鲤等鱼类的养殖生产,实现了农田的粮食生产和水产养殖的双丰收。

在稻田养鱼生态系统中,水稻的生长周期与鱼类的生长周期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

水稻的生长周期一般为3-4个月,而养殖鱼类的生长周期一般为6-8个月,这就为稻田养鱼提供了良好的时间窗口。

在水稻生长期间,其充足的茎叶和根系系统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环境,养殖鱼类则可以有效地清除水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保护了水稻的生长。

在水稻收割后,水稻田的水位略微上涨,适合鱼类生长,同时秸秆腐烂后,释放出大量的有机物质,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促进了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二、稻田养鱼高产养殖技术1. 种鱼选种。

在稻田养鱼中,选择适合养殖的鱼类对于产出和效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鲫鱼、鲫鲤、鲢鱼等是比较适合在稻田中养殖的鱼类,它们对生活环境要求不高,生长期短,适应性强,能够充分利用水稻田的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

2. 稻田管理。

在稻田养鱼的过程中,合理的水稻田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是要合理施肥,充分利用鱼类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养分。

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稻田养鱼技术方案一、稻田养鱼类型1、麦(油、蔬、果)稻田(一季中稻轮作)在稻作期间,3~5厘米鱼种下田培育2个月~3个月,尾重可长到30克~50克,亩产鱼种10千克~15千克,不妨碍水稻产量。

2、冬囤水田养鱼冬囤水田在稻作期间投放鱼种,稻作期间套养夏花鱼种,加深田水。

水稻收割后可亩产鲜鱼100千克以上。

二、生态条件1、稻田水质条件水源条件好,保水力强,水质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田内水体溶氧24小时不低于3毫克/升,PH 6-8.5。

2、土壤条件土壤保水力强,适宜稻作生长。

三、技术要求1、鱼田工程(1)田坎高0.8米~1米,顶宽0.5米以上,不漏不垮。

提倡用石料、水泥板、三合土护坡。

(2)注、排水口注、排水口要用石料修建,宽0.8米~1米。

每田各一个,排水量大的田块应增设能保持正常水位的排洪缺。

(3)拦鱼设施拦鱼设施用竹条或其他材料制作,长度为排水口宽度的3倍以上,成弧形安置于排水口的迎水面,牢固插入田泥中,高出田坎20厘米以上。

排洪量大的田,在拦鱼设施增设一道拦渣设施。

(4)鱼凼和鱼沟①养鱼稻田要开挖鱼凼和鱼沟。

洪水冲击的正冲田养鱼应修建排洪沟。

②鱼凼建于田中部或僻静处,占本田面积的10%~15%,凼深1米以上,凼顶高出田底20厘米以上,凼内壁用石料或三合土铺砌,防止垮塌。

凼与鱼沟相接处开一缺口,使凼沟相通,并安装拦鱼栅。

③栽秧前挖好鱼沟,宽0.8米,深0.5米。

可根据田块面积大小开挖“一”、“十”、“井”、“田”型鱼沟。

2、水稻栽培(1)水稻要选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的推广品种。

(2)水稻栽插按NY/T 5117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进行。

3、鱼种投放(1)稻田消毒鱼种放养前,对鱼凼按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0克或漂白粉20克,兑水均匀泼洒,7~10天后放鱼。

(2)鱼种消毒鱼种下田前用2%~4%食盐水或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等药物浸泡10分钟~20分钟。

(3)鱼种投放①麦(油)——稻田以培育大规格鱼种为目标,每667平方米(亩)放3厘米~5厘米鲤、鲫或草鲢、鳙等鱼种800尾~1000尾。

稻田养鱼的科学施药及防病技术

稻田养鱼的科学施药及防病技术

稻田养鱼的科学施药及防病技术稻田养鱼是指在稻田中同时养殖鱼类和种植水稻,这种生产方式既能够提高稻田的养分利用率,还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然而,稻田养鱼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病害防治和施药难度等。

本文将介绍稻田养鱼的科学施药及防病技术。

一、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1. 白斑病白斑病是稻田养鱼中常见的病害,主要是因为水质不好导致的。

白斑病的症状是鱼体上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有时伴有黑色边缘。

白斑病的传播速度很快,如果不及时控制就会导致大面积的鱼群感染。

防治方法:控制白斑病的关键是要保证水质干净,及时清理鱼舍和池塘,减少有机废弃物和底泥的积累。

同时,可使用双氧水或甲醛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在发现病害时,应立即将受感染的鱼隔离,采用药浴或喂食药物进行治疗。

2. 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稻田养鱼中较为常见的病害,由于病因复杂,防治起来也比较困难。

细菌性疾病的症状包括鱼体表面出现糜烂、溃疡、红肿等症状,严重的话还会导致鱼的死亡。

防治方法:防止细菌性疾病的发生,需要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水中有机废弃物和污染物的积累。

在发现鱼群中出现症状时,应立即将受感染的鱼隔离,采用静脉注射、饮水和药浴等方式进行治疗。

3.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也是稻田养鱼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由于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多样,使得防治更为复杂。

寄生虫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鱼体出现白点或黑点,鳃片糜烂等症状。

二、施药技巧稻田养鱼的施药技巧和其他养殖方式有所不同,下面将介绍一些施药技巧。

1. 选择适当的药物稻田养鱼的施药需要选择适用于鱼类的药物,避免对水稻造成伤害。

一些低毒、高效的药物如大虫胺、氧氟沙星等可选择。

2. 施药时机施药的时机是至关重要的,药物使用不当会造成药物残留、严重污染、金藻暴发等后果。

建议在清晨、晚上等日光不强的时候进行。

在高温和降雨天气中应谨慎使用。

3. 施药剂量施药剂量需要根据药物种类、水质条件和鱼群密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建议根据厂家说明书或专业兽医建议进行。

双季稻养鱼技术规程

双季稻养鱼技术规程

双季稻养鱼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双季稻养鱼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田间工程与建设、品种选择、双季稻养鱼关键技术、生产记录等相关技术规则。

本文件适用于XX省双季稻养鱼模式。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文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本标准中引用了以下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SC/T1135.8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第8部分:稻鲤(XX型)SC/T1135.1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471绿色食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755绿色食品渔药使用准则DB33/T2539稻鱼共生技术规范DB43/T876.5高标准农田建设第5部分:灌溉排水DB42/T633.1双季稻栽培技术规程第1部分:早晚稻机械化直播DB43/T194A级绿色食品水稻种植技术规程DB43/T634畜禽水产养殖档案记录规范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双季稻双季鱼模式在稻鱼共生模式的基础上,一年中种植早稻和晚稻,并在早晚稻期间各养殖一季鱼的种养模式,即在每年4〜7月和7〜10月种植水稻并养殖田鱼,于7月和10月收获两季水稻和成鱼的稻鱼种养模式。

在稻鱼共生模式的基础上,一年中种植双季稻养殖一季鱼的种养模式。

即在每年4月早稻移植成功后,投放鱼苗。

在7月中旬和10月下旬收割两季水稻,晚稻收割前捕捞成鱼的稻鱼种养模式。

4环境条件土壤以粘土为好,耕作层深,保水性能优良,pH6.5〜8.5,符合GB15618的规定;田块要水源充足,排灌便捷,位置开阔向阳,无污染,不受干旱、洪涝影响,符合GB5084和DB33/T2539的规定。

稻鱼共作生产技术规范

稻鱼共作生产技术规范

稻鱼共作生产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稻鱼共作的环境条件、田间工程、水稻栽培、鱼种放养、种养管理、病害防治和产品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稻田养殖鲤鱼、鲫鱼。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DB23/T020水稻生产技术规程3环境条件3.1 产地环境产地环境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

3.2 稻田条件作为准备养鱼的田块应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水质无污染,不受干旱影响和洪水威胁。

枯水、漏水或轮灌的田块及溢洪区、排水汇集地不宜选择。

稻田土质应保水性能好,耕作层浅的沙土田、沙泥田不宜选择。

稻田最好集中连片,单块稻田面积以0.3hm2~lhm2为宜。

4田间工程4.1 田埃对于土城,为防止坍塌和漫境跑鱼,田境加高到50Cnl以上,顶宽加到40CnI以上、底宽加宽到60Cnl以上。

另外,还要夯实田城,保证田境坚固。

水泥埋或其它坚固的田境境高应在50Cm以上,一般不需其它改造。

4.2 进排水口进出水口呈对角设置。

在进出水口均设置拦鱼栅,其富度和宽度分别大于进出水口20cm,拦鱼栅的两边及下端插入泥土中夯实,上端富出田境,以防跑鱼。

拦鱼栅用铁筛片制成,安置两层,两层间隔20cm~50cmo4.3 3鱼沟及鱼坑一般泡田整地后挖鱼沟,如果泡田整地前挖鱼沟,泡田耙地易导致鱼沟淤塞。

必要时水稻插秧后,还要对鱼沟清理一次。

4.3.2开挖方法在稻田内挖鱼沟或鱼坑均可,也可鱼沟与鱼坑相结合。

在稻田内靠近田填边挖鱼沟,距田堤底部Im以内。

鱼沟宽50cm~60cπi∖深40cm~50cπu可在一个田块内挖一条边沟、两条边沟(相通,呈L形)、三条边沟(相通)或四条沟(相通,呈口字形),不建议在田块中间部位挖鱼沟,如田字形、井字形鱼沟,以免影响机械插秧、机械收割。

稻渔种养技术操作规程

稻渔种养技术操作规程

稻渔种养技术操作规程一、选种1. 选择优质种子:选择具有高产性、抗病虫害能力强、生长势旺盛的稻种作为种子。

2. 种植密度:一般情况下,每亩播种量不少于150kg,以保证每亩稻田拥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二、土壤准备1. 土壤肥力:在种植稻谷前,需对土壤进行充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2. 土壤疏松:在耕地前进行深翻,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气性,有利于根系生长。

三、播种1. 播前处理:在播种前进行适当的浸种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2. 播种技巧:将种子均匀撒播在田间,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以提高产量。

四、田间管理1. 施肥: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适量的追肥,保证稻谷健康生长。

2.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稻田,防治病虫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灌溉管理:根据稻谷生长情况,及时进行灌溉,保证稻田的水分足够。

4. 除草:定期进行除草作业,避免杂草对稻谷的影响。

五、收获1. 收获时机:根据稻谷生长情况及成熟度,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收获。

2. 收获方式:采用机械收割或人工收割,保证收获效率和收获质量。

3. 收获后处理:将收获的稻谷进行干燥处理,避免霉变。

六、加工1. 碾磨:将收获的稻谷进行碾磨,去除稻壳,得到优质的大米。

2. 包装:对加工好的大米进行包装,保证大米的质量和卫生。

七、储存1. 贮藏条件:将包装好的大米存放在清洁、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潮湿和虫害。

2. 贮存时间:尽快将大米销售出去,避免长期贮存造成品质下降。

稻渔种养技术操作规程就是以上内容,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操作,可以保证稻谷的高产量和品质。

希望种植者可以按照以上规程进行操作,取得丰收的果实。

水稻生产新技术—稻田养鱼技术(北方水稻生产课件)

水稻生产新技术—稻田养鱼技术(北方水稻生产课件)

(三)放养密度与时间
鱼种放养时间越早,养鱼的季节就越长,因此应尽量争取早放养, 尤其是当年孵化的鱼种,待秧苗返青后即可放入。放养隔年鱼种则不宜 太过早,约在栽秧后20天左右放养为宜。放养过早鱼会吃秧,过迟对鱼、 稻生长不利。晚稻田养鱼,只要耙田结束就可投放鱼种。
(四)鱼种投放前的稻田消毒
养鱼稻田一定要清田消毒,以清除鱼类的敌害生物(如黄鳝、老 鼠等)和病原体(主要是细菌、寄生虫类)。
(五)鱼种投放前的鱼种消毒
首先对鱼种进行疫苗注射,然后再用3%食盐水浸泡5-10分钟。鱼 种成鱼的稻田在6~7月份应套养500-1000尾夏花。夏花放养前一般用 2%~3%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消毒,再缓缓倒入鱼溜中。
(六)注意事项
1.放鱼种时必须注意水温差 2.放鱼种之前需要在稻田里化肥毒性消失后再放鱼种 3.保护好鱼种,待鱼苗长到不被误食时撤去围栏 4.选择水稻品种时应考虑耐肥力、抗倒伏性、和抗病性,要选择耐
(二)稻田回沟式(鱼沟鱼坑式)
此种方式要求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50-7Ocm,顶宽50cm左右。 田内开挖鱼沟或鱼溜,沟深30-50cm,沟的上面宽30-50cm。沟的设 计形式为在稻田内距田梗30cm处开挖一条环沟,面积为1亩以上的稻田 还要在田中央开挖"十"字形中央沟
(三)垄稻沟鱼式
此种养殖方式较为科学。方法是在稻田的四周开挖一条主沟,沟宽 50-100cm、深70-80cm。垄上种稻,沟里鱼一般每垄种六行左右水 稻,垄之间搭垄沟,沟宽小于主沟。
(四)稻田养鱼安全度夏五项措施
1.经常疏通鱼沟、鱼溜 2.保持稻田养鱼水位 3.做到“四定”投饵 4.搭好凉棚 5.合理施肥
稻田养鱼是人工的稻鱼共生生态结构,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 把两个生产场所重迭在一起,充分利用这个生态环境,发挥水稻和鱼类 共生互利的作用,获得稻鱼双丰收 。

稻田养鱼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

稻田养鱼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

稻田养鱼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一、稻田养鱼水稻栽培的背景和意义稻田养鱼是一种将养鱼和种植水稻结合起来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可以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养鱼可以促进稻田中的生态平衡,减少害虫的发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稻田养鱼水稻栽培技术1. 稻田鱼塘建设鱼塘的建设需要选择地势较高,水源充足的地方。

鱼塘的大小要根据养殖的鱼种和数量进行合理规划。

鱼塘的底部可以铺设一定厚度的塑料膜,用以防止水渗漏。

还需要建设好水源引入和排水系统。

2. 养殖鱼种选择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常用的鱼种有鲤鱼、鳜鱼、草鱼等。

选择鱼种时要考虑水质适宜、耐寒耐高温、抗病能力强等因素。

3. 水质管理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合理的水质管理十分重要。

要保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避免鱼类患病和死亡。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调整水质的pH值、氧气含量等,保持适宜的水质条件。

4. 饲料投喂管理在稻田中养鱼,需要合理投喂饲料,使鱼类得到充分的营养。

饲料的投喂量要根据鱼的种类和生长阶段进行科学控制,避免喂养过量或过少。

5. 疾病防治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鱼类容易发生疾病,需要及时进行防治。

可以采用定期检查、隔离治疗、合理使用药物等方法,预防和控制鱼类疾病的发生。

三、稻田养鱼水稻栽培管理1. 稻田水稻栽培技术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水稻的栽培技术同传统的水稻栽培相似。

需要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合理施肥、灌溉、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

2. 鱼类对稻田的影响稻田养鱼可以增加水稻的养分供应,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鱼类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同时,鱼类的活动还可以松土、促进水稻的生长。

3. 稻田养鱼水稻的布局设计在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需要合理设计稻田的布局。

可以采用分区域养鱼的方式,使水稻和鱼类养殖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

4. 稻田养鱼水稻的经济效益评估稻田养鱼水稻栽培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稻田养鱼的管理

稻田养鱼的管理

稻田养鱼的管理稻田养鱼是以稻为主,以鱼为从,在摆正两者关系之后,再来决定如何管理。

稻田水与池塘无法比,因为水稻不喜欢深水,所以决定了鱼(虾蟹)只能在很浅的水中生活,另外稻田每一块都不大,鱼沟、鱼溜又仅占稻田面积的6%〜7%,所以鱼类活动空间十分狭窄。

更与池塘不同的是,稻田种植期要施肥、喷药、晒田,怎样正确处理好稻和鱼之间的主从关系,同时利用好它们之间的互助关系,正是管理工作的重点。

稻田养鱼是一种古老的养殖方法,它利用稻田不深的水体,把种稻与养鱼相结合,发挥稻和鱼的互利作用,实现鱼稻双丰收。

我国有0.25亿公顷稻田,至少有半数稻田可以发展养鱼、养虾、养蟹,是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场所。

稻田是一个综合生态体系,以稻为中心与它共生的有昆虫、杂草、敌害生物等。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人们要向稻田施肥、灌水等生产管理,但是稻田许多营养却被与水稻共生的动、植物等所猎取,造成水肥的浪费。

在稻田生态体系中,我们放进鱼(虾、蟹)后,整个体系就发生了变化,因为鱼(虾、蟹)几乎可以食掉在稻田中消耗养分的所有生物群落,起到生态体系的“截流”作用。

这样便减少了稻田肥分的损失和敌害的侵蚀,促进水稻生长,又将废物转换成有经济价值的食鱼(虾、蟹)。

实践证明,稻田养鱼,水稻可增产10%,每667平方米增产鱼10〜15千克。

稻田是一类特殊的水体,在水稻种植期有浅水与深水两个阶段。

浅水期水深3〜4厘米,深水期也只有12〜15厘米,所以稻田是一个浅水环境。

水浅水温变化就大,日夜温差有时达18℃,最高水温可达41℃,最低仅20℃,这是一大特点,另外相对来讲,浅水中鱼类的饵料种类多,水中溶氧也比较高。

A.放鱼时间稻田养鱼的放鱼时间应该在不影响禾苗生长的前提下尽量早放,目的是延长鱼类生长期。

通常是早稻放养鱼苗或夏花,可在整田或插秧后立即放鱼,原因是这时鱼体小,活动力弱,不致造成浮秧。

如若放养10厘米左右鱼种,则需在插秧后,待秧苗返青后再放鱼,以避免因鱼的活动造成浮秧损失。

SCT1135-2017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

SCT1135-2017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目录前言 (1)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2)第1部分:通则 (2)1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术语和定义 (3)4 技术指标 (4)5 技术要求 (4)5.1 稳定水稻生产 (4)5.2 规范水产养殖 (5)5.3 保护稻田生态 (5)5.4 保障产品质量 (6)5.5 促进产业化 (6)6 技术评价 (7)6.1 评价目标 (7)6.2 评价方式 (7)6.2.1 经营主体自评 (7)6.2.2 公共评价 (7)6.3 评价内容 (7)6.3.1 经济效益分析 (7)6.3.2 生态效益评价 (8)6.3.3 社会效益评价 (8)6.4 评价方法 (9)6.4.1 效益评价方法 (9)6.4.2 技术指标评估 (9)6.5 评价报告 (9)a) 经济效益评价情况; (9)b) 生态效益评价情况; (9)c) 社会效益评价情况; (9)d) 模式技术指标评估情况; (9)e) 优化措施建议。

(9)附录A(资料性附录) (10)附录B(资料性附录) (10)附录C(资料性附录) (11)前言SC/T 1135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拟分为6部分:——第1部分:通则;——第2部分:稻鲤;——第3部分:稻蟹;——第4部分:稻虾(克氏原螯虾);——第5部分:稻鳖;——第6部分:稻鳅。

本部分为SC/T 1135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淡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56/SC 1)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稻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朱泽闻、李可心、陈欣、成永旭、王浩、肖放、马达文、何中央、唐建军、金千瑜、王祖峰、李嘉尧。

稻田综合种养规范化宣传内容

稻田综合种养规范化宣传内容

稻田综合种养规范化宣传内容(一)稻鱼共作1.养鱼稻田的准备。

按SC/T1009《稻田养鱼技术要求》的规定执行,开挖鱼沟、鱼凼,建好防逃设施。

2.水的管理。

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深应保持在5~10厘米;随水稻长高,鱼体长大,可加深至15厘米;收割稻穗后田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深在50厘米以上。

3.防逃。

平时经常检查拦鱼栅、田埂有无漏洞,暴雨期间加强巡察,及时排洪、清除杂物。

(二)稻鳖共作1.种稻鳖池改造每口池面积在10亩以上,池底泥土保持稻田原样,只平整不挖深。

四周挖深30厘米,浇灌混凝土防漏防逃。

上面采用砖砌水泥封面,地面墙高1.2米,能保持水位1米。

进排水渠分设,进水渠在砖砌塘埂上作三面光渠道,排水口由PVC弯管控制水位,能排干池水,排灌方便。

2.稻田改造以不破坏耕作层为前提,在稻田四周加固、夯实田埂,田埂截面近直角,并在内侧用水泥浇筑。

或四围修筑堤埂,不渗水、不漏水。

田埂或堤埂高度以0.8米~1米为宜,方便蓄水;顶面宽40厘米~60厘米。

防止各稻田的养殖鳖相互间爬行混杂,影响科学饲养。

若条件许可,进、排水水渠设在堤埂中间,并在稻田相对成两角的田埂上留有进排水口,方便排灌。

进水口用60目的聚乙稀网布包扎;排水口处平坦且略低于田块其他部位,设一拦水阀门方便排水;并设聚乙烯网拦防止中华鳖逃脱。

沟坑的开挖,养鳖稻田的沟坑的数量视稻田的面积大小确定,位置紧靠进水口的田角处或中间,形状呈长方形,面积控制在稻田总面积的10%之内,深度50厘米-70厘米。

四周可用条石、砖或其他硬质材料和水泥护坡,沟坑埂高出稻田平面40厘米-50厘米。

3.水稻栽培技术一般选用单季稻为好。

中华鳖养殖过的田块较肥,水稻品种选择以水稻生育期偏早、耐肥抗倒性高、抗病虫能力强、且高产稳产的早熟晚粳稻品种为宜,尤其是生产高品质米且栽培上要求增施有机肥和钾肥的水稻品种为好。

水稻应选择栽植分蘖数大的,比较壮实的秧苗,适时早栽;适宜插秧时间为4月底~5月中旬,10月底水稻收割,能实现有效避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洒,不宜施入鱼沟鱼溜内, 施肥少量多次。 稻田耕作时要求亩施基肥 500 - 1000 公斤, 施中层肥过磷酸钙 10-30
公斤,较瘦的田块施尿素 5-10 公斤(灵活掌握),放鱼后每星期施入经过发酵的农家肥
70 公斤,如肥料不足
需要施用化肥的,须把田水加深 2 寸,每亩每次施用尿素不超过 10 公斤;钙镁磷肥不能超过 20 公斤;施用生
3、是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养殖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殖方式的调整,二是品
种结构的调整, 品种结构的调整主要原因在市场, 养殖方式的调整主要应是开拓新的养殖水域,
而稻田养鱼这
种生产方式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是调整养殖业结构乃至调整整个渔业结构的有效措施。 总之,稻田养鱼是一项一举多得,利国利民、振兴农村经济的重大举措,是带有方向性、全面性的重要工
2、土质肥沃 稻田土质肥沃有利于稻田内天然饵料繁殖生长,而且保水能力强,田底、田埂不渗漏,能 控制稻田内适当水位,保证稻鱼正常生长。另水稻要选种耐大肥、茎粗壮抗倒伏的杂交品种。
二、养鱼稻田的设施
1、加高加固田埂
加高加固田埂,目的在于灌水后提高水位和防止鱼外逃,田埂一般加高
0.5-1.0 米,
加宽 0.5-2.0 米宽为宜,视稻田原有地势和饲养成鱼或培育鱼种作适当调整。田埂应捶打坚固牢实,做到不裂
不一样,体瘦萎缩。 鳃 :正常鱼的鳃是鲜红色,鳃丝软骨间布满毛细血管。病鱼鳃有的鳃盖呈透明洞状,内部鳃组织腐烂带泥,
或粘液过多,软骨外露,是常见的烂鳃病就是这类症状。 内脏 :鱼体内部组织器官,尤其肠道是各种寄生物的活动场所。检查肠管时,先把肠管周围的粘膜、脂肪
等组织去掉,然后剖开观察,若有病原体侵入,可以发现溃疡、肠壁发炎、 有的在肠壁中可发现的丝状胞囊或挂着大型白色带状,条状的寄生虫。
危害鱼类。
五、水稻水浆管理 自 秧苗移栽后,先是浅水
3-5 厘米保分蘖,一个月后深水
8-12 厘米控苗(水稻分蘖高峰期,灌深水控制
无效分蘖),再深水保穗(中期水稻拔节孕穗期耗水量为最大),最后潜水壮籽(中后期水稻扬花灌浆后), 田面维持水深 5 厘米左右。
六、防病
稻鱼工程鱼种放养密度大,投饵施肥量大,水质容易污染,在日常管理中除经常换新水调节水质外,还要 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发现鱼病及时防治。
2、稻田养鱼通过合理安排与调整稻田的平面与主体布局,实现了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 现了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了农业生产系统与农业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关系的相 互协调,达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兼容与统一。另外,由于养鱼的稻田少施化肥和农药,对保持地 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有积极意义。可以说稻田养鱼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好方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好典型。
双季稻田养鱼、 半旱式稻田
1、双季稻田养鱼
在同一块稻田里种双季稻,即早稻和晚稻。以早稻栽插后即开始养鱼,直到晚稻收
割时再捕捞。这种方法养殖时间长,产量高、效益好。在我县海拔
800 米以下的勐往乡,打洛镇可适用此法。
2、冬闲田养鱼 冬闲田只种一季水稻, 不种小春而冬天闲置, 亦称冬水田。 一般是在栽插后即进行养鱼,
3、开好注、排水口及设置拦鱼设备
开挖注、排水口要对角,可使田内水流均匀流转。拦鱼栅用竹箔制
作,拦鱼栅上端要超过田埂 30 厘米,下端要扎入田底以牢固为准。拦鱼栅做成弧形,凸面朝向田内,增加过
水面,避免水大时冲垮拦鱼栅,水温变化幅度很大,特别是海拔
800 米以下的区域,田中水温可高达
一般主养鲤鱼或罗非鱼, 每亩投放 50 克大规格鱼种 50— 100 尾,花白
3、放养时间 新水之后再放鱼。
秧栽插 7 天后,待秧苗转青后才能放养, 进行化学除草的田块要在化学除草 10 天后更换
第四节 稻田养鱼的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工作是稻田养鱼成败的关键
,有收无收在于养,收多收少在于管。田间管理工作有施肥、投饵、
左右,因此,应结合当地条件,在鱼溜上搭遮荫棚,避免高温时引起鱼类的死亡和影响其生长,也可在鱼溜埂
39℃
上种丝瓜、苦瓜、南瓜等蔬菜,棚架搭在鱼溜上遮荫面不宜超过鱼溜的三分之一。
第三节
稻田养鱼的方法及放养技术
一、稻田养鱼的方法
稻田养鱼的方法有鱼稻混养和鱼稻轮养两种。
鱼稻混养又分为单季稻田养鱼、
养鱼、秧田养鱼和冬闲田养鱼。在我县主要开展的有冬闲田养鱼和稻鱼轮养两种。
二、稻田养鱼放养技术 稻田养鱼放养技术包括放养种类、放养数量、放养时间等。
1、放养品种 适合在稻田里养殖的鱼类主要有鲤鱼、 罗非鱼、 鲫鱼、 禾花鱼、 草胡子鲶 (田埂用砖支砌) 、
鲢鱼、鳙鱼(水位较深的冬闲田养鱼)、草鱼(水稻栽插一个月分蘖或后投放
3 寸左右的小规格苗种)以及罗
氏沼虾等名优品种。
2、放养数量 放养数量应根据稻田的生态条件及饲养管理水平来定, 10 朝以上大规鱼种 300-500 尾或斤两鱼种 10-20 公斤。冬闲田养鱼每亩到 鲢 70 尾,草鱼 20 尾。
二、经济、社会效益
1、稻田养鱼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我县扶贫工作任务艰巨,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脱贫致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增收脱贫关键一条是要有好的生产门路和收入渠道。
稻田养鱼, 一般可
收入几百元、上千元,且都是现金收入,对丰富菜篮子、活跃市场经济、改善膳食结构、增加动物蛋白、增强 人民体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稻田养鱼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好方式。稻田养鱼不仅不破坏农田的基本结构,不破坏粮食的生
产能力,并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且稻田养鱼具有明显的增水、
增收、 增粮、 增鱼和节地、 节肥、 节工、
节支的“四增四节”效益,被形象地誉为“四小工程”,即小水窑、小肥料厂,小粮仓、小银行。它是融种稻、
养鱼、蓄水、增肥为一体,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好模式。
剂量和方法。首先,养鱼稻田应施用高效低毒农药,如敌百虫、杀虫脒、乐果、稻瘟净、呋喃丹等。粉剂农药
应在早晨有露水使用;水剂农药要在稻叶无水的情况下,尽量喷洒在稻叶上
.养鱼稻田施用农药方法有三种。
1、干水施药法
即施用农药前将田水放掉,让鱼集中在鱼沟鱼溜中,然后施用农药,待药物毒性消失
后,再将田水灌到应有深度。








第一节 稻田养鱼的意义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鱼共生原理
, 把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在稻田水域空间中紧密地结合起来
, 最后达到
稻鱼双丰收的生产方式 。 一、生态效益
1、在稻田的生态环境中,鱼通过取食水中的浮游动、植物,底栖动、植物、有机碎屑、杂草及一部分害 虫等, 把在传统的耕作中注定要被流失、 遗弃而浪费的能量物质, 转化成鱼和鱼粪, 在鱼产量得到增加的同时, 使稻田土壤肥力得到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从而使稻谷产量也得到增加。
时视摄食情况、天气情况和水温情况来决定,做到吃多少投多少。天气闷热,水中溶氧量低,鱼群食欲不振, 而且残饵腐败快, 容易引起坏水, 应少投或不投, 鱼群浮头时停投。 在喂鱼过程中, 除上述原因少喂或停喂外,
不得中断喂鱼,否则会造成饲料浪费,即所谓的“一天不喂,三天白吃”。 四、施用农药
稻田养殖的鱼类能吃掉一部份害虫,但不能完全代替农药,为确保稻谷丰收,必须掌握施用农药的品种、
七、防逃 平时要经常巡视检查田埂,特别是大雨天要及时排水,以免水溢埂致鱼外逃, 符着物,以免阻塞,影响排水。同时,要防止田埂倒塌,如有发现及时修理。
并要经常消除拦鱼设施上的
八、防止敌害和防盗 养鱼稻田严禁放鸭,要及时诱捕水蛇(每亩用亚胺硫磷
0.5 公斤,加水拌匀后喷施在田埂周围,田中及附
近的蛇嗅到药味便会立即逃之夭夭,之后也极少在此间出没活动)和对田鼠的毒杀。防盗,平时可采用搭棚看 守相互组织看管。
三、常见病防治
充血、出血和发紫、 肛门红肿现象,
体色与体表: 病鱼的颜色一般不正常,色素增加、浓发乌、光泽减退、暗淡、有的鱼体出现斑点、化脓或局部溃疡,有 的鳞片脱落、体表充血、发炎、呈红色块状。 鳍条 :病鱼的鳍条一般组织腐烂,刺条互相分开,呈现软骨外露或折断,有的烂去一段参差不齐。 肌肉 :正常鱼的肌肉有色泽和弹性。有寄生虫时,肌肉可发现的点囊状物或其它溃疡,肌肉颜色与正常鱼
40-60 厘米,深 40-50
厘米, 根据稻田的大小和形状, 挖在稻田的周边, 连通注、 排水口, 或多条平行纵贯稻田。 鱼溜是在整地之后 ,
插秧之前挖成 , 鱼溜深 0.8-1 米 , 每亩占地 5-15 平方米, 沟溜面积占总面积的 7~15%(据饲养水平来定) , 要求沟溜相通。至于鱼沟、鱼溜所占的秧株,合理密插于四周,以免影响水稻产量。
1、田边观察
发病的鱼,在早上田边观察时发现离鱼群在田埂边,浮在水面静止或缓游、狂游、圈游;
体色与正常鱼不同,有的体表是灰黄色,有的体色发白,或部份体色发白,有的体色变黑;在天气正常的情况
下,食欲减退。这些都是异常情况跟鱼病有关,应引起注意。
2、取样检查 查方法是:
发现病鱼或死鱼时,要先捞起 2-3 尾病鱼,最好是刚死未腐烂的鱼进行检查,共主要检
石灰不得超过 7.5 公斤;过磷酸钙一次不超过 5 公斤;氯化氨对鱼生长不利,不宜放用。
三、投饵
饵类种类主要有米糠、菜饼、菜叶等,投喂量占鱼体重的
5-8% ,投喂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饵
时间为上午 8-9 点,下午 3-4 点,饲料应投在鱼溜中, 3 小时能吃完为宜,青饲料则以当天吃完为适度。投喂
用药,保持一定水位,防逃、防敌害等。 一、日常管理 每天要巡视,早晚要“三看”,即看天、看水、看鱼,雨季要防止洪水浸埂或冲垮拦鱼设备,防止鱼逃逸。
注意保持一定的水位,观察鱼群活动情况,发现伤、病鱼,应立即采取防病、治病措施。清除稻田周围杂草, 防止敌害生物如鸟类、蛇等危害养殖鱼,提高成活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