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小说的情感色彩和法律因素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艺术表现。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艺术表现。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英国著名的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
人道主义思想:1.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的关注:狄更斯的小说作品经常关注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
他揭示了当时工业化社会中的社会阶级分化、经济剥削和人民苦难,呼吁改善社会条件和对穷苦人民给予同情和关爱。
2.对儿童权益的捍卫:狄更斯对儿童权益的关注也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
他对儿童劳工、贫困孤儿的描写和关注,揭示了社会对儿童的虐待和忽视,呼吁为儿童提供教育、庇护和保护。
3.倡导人性的善良和慈悲:狄更斯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善良和慈悲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冷漠和自私的社会中展现出卓越的善行。
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狄更斯强调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慈悲的重要性,倡导个人和社会的悲悯之心。
艺术表现:1.丰富的人物形象:狄更斯的小说中有丰富别致的人物形象,他们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各种社会类型和性格特征。
他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具体,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命运。
2.夸张和讽刺手法:狄更斯经常使用夸张和讽刺手法来揭示社会的不公和虚伪。
他用幽默的笔触刻画出各种古怪和荒诞的情节和人物,既引人发笑,又让人反思。
3.细腻的社会描写:狄更斯对社会环境和场景的描写细腻而生动,使读者能够如同亲身体验一般感受到社会的氛围和风貌。
他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描述,再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面貌。
4.情感和情节的张力:狄更斯的小说情节曲折多变,充满悬念和紧张感。
他善于运用情感的表达和紧凑的叙述,使读者情感共鸣并紧跟故事的发展。
狄更斯通过人道主义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将社会问题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
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画,通过情感激荡和思想启迪,深深打动了读者,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狄更斯作品解读其人道主义精神
从狄更斯作品解读其人道主义精神一、狄更斯作品中的契约伦理思想——公正、自由、民主人道主义是一种对于人本身做出探讨的思潮和理论,它强调人的本质与使命,注重价值的发掘和个性发展。
15世纪以后,人道主义思想开始广泛渗透于文学艺术领域,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学思潮。
狄更斯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对当时英国现实社会不公正、专制、伪民主的批判、痛斥,对公正、自由、民主伦理价值的追寻。
(一)对社会不公的抨击,对公正社会的向往狄更斯对于当时社会不公的批判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这种批判通过小说中人物的遭遇,直指维多利亚时代在婚姻、教育、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重大问题。
在狄更斯最负盛名的《大卫·科波菲尔》中,这种对于社会不公的批判通过反面人物希普的塑造显现得淋漓尽致。
希普是一个彻底的伪善者,他嘴里不停地说着“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卑微的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奸诈、极度自私、玩弄阴谋的卑鄙小人。
他通过伪造证件与签名骗取威克菲尔的家产,他用尽手段占有安妮斯,挑拨勃朗特夫妇的关系。
这些卑劣的行径反映出了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浸润下的社会,对于经济的向往压倒一切,对于占有的渴求甚至遮蔽了善良、正直的美德。
在《匹克威克外传》中,匹克威克在狱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司法审讯足见英国政治制度的黑暗。
监狱沦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工具,因为匹克威克无权无势,只能受尽欺侮,这种监狱迫害好人,是狄更斯对于社会不公的真实写照。
然而,在他的这几部作品中,害人者无疑又被送入监狱,这种对于监狱的矛盾心理,实际上是狄更斯对于公正社会向往的表达,是其惩恶扬善的一种方式。
(二)对专制社会的痛诉,对自由社会的希冀狄更斯对于专制社会的痛恨,尤其体现在《游美札记》中。
狄更斯将矛头直指美国的黑人奴隶制度,他用大量的篇幅叙述了从波士顿到洛厄尔的火车上,黑人白人一定要分开的场景。
费城的监狱之中,白人儿童与黑人儿童也受到了截然相反的对待。
狄更斯对于维护奴隶制者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分成三个类型:“一类是把人当牛马而态度温和、心里明白的主人;一类是不顾一切占有、蓄养、买卖奴隶的人;还有一类是不甘心居于别人之下,也不允许别人和他们平起平坐的娇气的文雅绅士,他们把倨傲在奴隶身上得到满足,靠凌虐黑人而显示他们的价值。
论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浪漫主义倾向
年 时狄更 斯 的父 亲 被捕入 狱 , 狄更 斯 只好 去 当童工 , 这使 狄更 斯 很 早 就 体 会 到 了人 间疾 苦 、 人情冷 暖。 年轻 的狄 更 斯 先 后 干 过 书 记 员 、 速记 员、 记 者 等 职 业, 他 还积极 投 身 于 戏剧 表 演 艺 术 。丰 富 的生 活和 职业经 历 为 狄 更 斯 的浪 漫 主 义 创 作 奠 定 了重 要 基 础 。同时 , 狄更 斯也 是 一 位 有着 浪 漫 气 质 的现实 主 义 作家 , 丹纳 说 过 , 狄更 斯 的想 象 力极 强 , 他 的想 象 力延 伸 到 哪 里 , 哪里就会被 他的想象力所感染 。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0 1—1 2 密 切联 系 , 艺术创 作 中的瞬 间间歇 、 意识 中断 等就有 着 癫痫 的特 征 , 许 多伟 大 作 家 都有 癫 痫 病 的倾 向 。狄 更 斯 与福 楼拜 、 但丁、 陀 斯绥 耶夫斯 基等作 家 一样都 是癫 痫病 患者 , 带 有 幻想 、 梦游、 癫 痫 等 浪 漫 主义 特 质 。此外 , 狄 更 斯 是 精力 充 沛 的人 , 他 多 愁 善感 、 情 感细腻、 性 情多 变 , 很 容 易受 到外 部 环 境触 动 , 在 文 学 创作 中 , 狄 更斯 不 自觉 地 将 这种 性 格 特 征 融人 艺 术 创作 之 中 , 形 成 了独特 的浪漫 主义倾 向。
、
狄 更斯 小说 的浪 漫 主义渊 源
浪 漫主义 是 盛 行 于 l 9世 纪 前后 的 西方 文 学 流 派, 它常 以奔 放 的语 言 、 夸 张 的 手法 、 瑰 丽 的想 象 抒 发 作 家 内心 的理 想 与激 情 , 表 达 作 家对 理想 生 活 和 美 好 事物 的追 求 。狄更 斯 小说 的浪 漫 主义是 带有 现 实 主义 色 彩 的浪 漫主义 , 这 与狄 更斯 的性格 、 经历 和 生 活 的时 代环 境等 密切 相 关 。 1 . 独特 的经历 与性 格 狄 更斯 是一 位 阅历 丰 富 、 精 力 充 沛 的作 家 。 童
狄更斯小说的社会批判
狄更斯小说的社会批判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一位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通过他作品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狄更斯小说中融入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他借助小说这一载体,表达了对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法律不公等现象的深刻批判。
本文将从狄更斯小说中的社会批判角度出发,探讨他作品中所体现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狄更斯小说对贫困阶层的关注狄更斯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贫穷潦倒、苦不堪言的人物形象。
《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奥利弗、《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底层劳动者、《孤星血泪史》中的被虐待的儿童等等,这些形象无一不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底层民众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狄更斯透过这些形象向读者展示了贫困阶层的艰辛生活,以及他对于社会给予这些人的不公感到愤怒和不满。
通过这些鲜活形象,狄更斯成功地唤起了读者对贫困阶层命运的关注,并借此呼吁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和帮助。
对法律和道德的质疑除了关注贫困阶层外,狄更斯在其作品中还着力揭露了当时法律和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他笔下,法律体系常常被描绘成腐败和不公正的。
例如,《雾都孤儿》中法庭上对奥利弗进行虚假指控,《远大前程》中经济利益凌驾于正义之上等情节,都展现了当时司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狄更斯作品也充满了对于那些道貌岸然实则阳奉阴违之人物的批判,例如《双城记》中那些勾心斗角、见利忘义的贵族和官员形象。
社会制度下对人性本质的剖析另外,狄更斯小说还在对社会制度进行批判时,深入挖掘了人性本质。
在《双城记》中,以革命与复仇为背景交织出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离奇故事。
狄更斯通过呈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人们如何保持理智与公正,在极端环境下表现出来内在品格以及道德感也表达出自己关于人性美好部分。
作家通过揭露法国大革命及个人复仇行为所表现出来人类自私与欲望得结合点,来铸定全世界一种共同价值观。
狄更斯小说的社会批判
狄更斯小说的社会批判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以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而闻名。
狄更斯的小说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贫富差距、人性丑恶等问题的描写和批判,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社会现实。
本文将从几部代表作品入手,探讨狄更斯小说中的社会批判。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具有社会批判色彩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孤儿奥利弗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面。
在小说中,狄更斯通过对孤儿院、贫民窟、贫民生活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贫困阶层的艰辛生活和受到的不公待遇。
他通过奥利弗这个天真善良的孩子,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道德沦丧。
在小说中,贪婪、残忍、虚伪等各种丑恶现象被狄更斯描绘得淋漓尽致,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另一部著名的作品《双城记》也是狄更斯的社会批判之作。
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法国和英国两国的社会现实。
通过对贵族、平民、革命者等不同阶层人物的刻画,狄更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和社会动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狄更斯通过小说表达了对革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正和平等。
除了以上两部作品,狄更斯的其他作品中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比如《大卫·科波菲尔》描写了主人公大卫从孩童时期到成年的成长历程,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荒凉山庄》则揭示了乡村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狄更斯的小说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批判,他通过作品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关爱弱势群体,追求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精神。
总的来说,狄更斯的小说是对19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他通过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正和平等。
狄更斯的社会批判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努力改变社会现实,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狄更斯小说的社会批判
狄更斯小说的社会批判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以描写19世纪英国社会的贫困、不公和不道德而闻名。
狄更斯的小说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对社会问题的探讨,狄更斯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反思。
狄更斯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是贫困与社会阶层的不公。
在他的作品中,贫困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通过描绘贫困者的生活状况和遭遇,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苦难。
《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奥利弗、《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等主人公都是贫困的代表,他们在社会中遭受着各种不公和欺凌。
狄更斯通过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呼吁人们关注贫困阶层的生存状况,反思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除了贫困问题,狄更斯的小说还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丑恶。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坏人和恶棍,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肆意欺压他人,使得社会充满了欺诈、虚伪和邪恶。
《双城记》中的莫尔克夫人、《雾都孤儿》中的费金等反面人物都是狄更斯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揭露。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狄更斯警示人们要警惕人性的丑恶,呼吁人们珍爱善良和正义,远离邪恶和罪恶。
此外,狄更斯的小说还关注了当时社会的教育问题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受教育程度低下的人们被剥削和欺压的情况,他们无法获得公平的对待和机会。
《荣耀与耻辱》中的尼克尔比等人物就是这样的代表,他们因为缺乏教育和知识而被社会边缘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狄更斯通过这些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呼吁社会应该关注教育问题,改善法律环境,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总的来说,狄更斯的小说是对19世纪英国社会的尖锐批判,他通过对贫困、不公、道德沦丧、教育问题和法律制度的揭示,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从悲喜剧看狄更斯作品的感伤情调
从悲喜剧看狄更斯作品的道德情调《圣诞颂歌》一个吝啬的老商人,名叫斯克路奇先生。
他对可笑的庆祝活动如圣诞节不屑一顾,在圣诞除夕的那一天,他还让他的雇工一直干到最后一分钟。
到了夜里,三个小精灵来扰乱他的休息:过去圣诞精灵,现在圣诞精灵,未来圣诞精灵。
这三个精灵带着他周游全市,让他瞧一瞧穷人家庭和睦友好的气氛,给他看一看铁石心肠的人下场如何,结果斯克路奇忏悔过去,带着强烈的愧疚悔过心理,变得慷慨大方,充满感情,真心的对人对事,主动的关心人帮助人。
让我们看到是人与人之间所需要的信任和爱。
关于改变与转变穷苦生活到发财的那以后,改变了斯克路奇先生的善良、真诚、热情和奋发向上,关心人的柔情,关怀儿童的善意良知。
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相继地离去,亲人爱人伙伴,留不住也无心留,被金钱冲晕头脑,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这难道是上帝太公平公正,得到必须得以失去为前提,得到了财富却失去人心。
斯克路奇是可恨的可他也是可怜的,拥有那么多的财富,却成为金钱的奴隶,终日为它奔劳算计,得不到片刻的享受,挣扎于其中,算计被人也在算计自己。
狄更斯塑造的斯克路奇在最严寒的冬日,也只用一小块炭,不冻死便满足。
在守财和吝啬中给自己画上一个牢牢的笼,将自己和所有人都隔绝在笼外,笼里是他守护的钱,他最高的崇拜者。
圣诞节是童话中的节日,故而选择在圣诞这天转变这个钻进钱胡同里的可怜人,实在是一件美丽的重生励志感人净化的故事。
斯克路奇在圣诞节见到了一个鬼魂三个精灵。
一个是自己过往的伙伴合伙人马利,马利劝他放下执着,述说着自己曾经的后悔“只为钱而活的生活就像生活在枷锁中,是沉重的负担”。
接着,三只精灵,过去、现在、未来带领他重温了往昔的温馨暖人现在的冷漠无情和未来的残酷落寞。
于是顿悟前非,大力帮助穷人,成为一名慈善的好人,一夜变矣,改变花了半身,而转变只是一念之间。
大爱真情是永恒不变是照亮人世是解蔽心灵是开放胸怀是关心人生的终极主题,让善的人更善,让恶的人重回正路,找回自己丢失的本性。
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倾向解读
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倾向解读摘要:《远大前程》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小说中,他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式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具有丰富的浪漫主义倾向,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关键词:狄更斯;《远大前程》;浪漫主义一、狄更斯的浪漫主义根源狄更斯出生于生活比较富裕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富裕的家庭生活使得幼年狄更斯养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在童年时形成的意识形态,是他作品富含浪漫主义倾向的重要原因。
童年时狄更斯的父亲被捕入狱,狄更斯不得不去当童工养活自己,因为吃尽了生活的苦头使得狄更斯对人生百态有了深层的感受和独到的看法,这也推动了他在文学创作中角色塑造能力的形成。
后来,狄更斯继承了一笔遗产,摆脱了贫穷的窘境,重新回到了学校。
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使狄更斯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浪漫主义的积极特质,对他未来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追忆过去的浪漫主义倾向《远大前程》以第一人称来讲述了主人公皮普的成长的故事,在小说开篇通过皮普回忆儿时往事叙述了其成长的经历和体会。
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塑造出了一个富有童真皮普形象,而且也从成年人的角度告诉了读者成年皮普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
在这种情况下,作品出现了两个皮普,一个经历故事,一个叙述故事,通过浪漫主义写作的手法展现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批判。
这种以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对过去经历和感受的回忆、对现实的批判的手法,虽使作品略显阴郁,但却极富浪漫主义特色。
三、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倾向浪漫主义作家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厌恶工业社会和物质文明,他们经常会对现实社会中的腐败和堕落进行批判,而对自然界中的迤逦风光、山光水色等充满了向往。
对于大多数浪漫主义流派的作家而言,他们的灵魂就寄托在这水色山光之中。
在《远大前程》中,狄更斯让经历人生波折的主人公重新返回到纯朴的自然中,表达了作者对“回归自然”的理解。
而且,狄更斯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还集中体现在他对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对比描写。
狄更斯的创作内容
狄更斯的创作内容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社会评论家,他的作品广受赞誉,对19世纪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描绘人性的复杂性、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人道主义的呼吁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狄更斯的创作内容。
一、人性的复杂性狄更斯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各个层面。
例如,在《雾都孤儿》中,小孤儿奥利弗的善良和纯真与邪恶的社会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在《双城记》中,卡尔顿律师的自我牺牲和赎罪精神也彰显了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狄更斯展现了人性的光明面和阴暗面,使读者对人性产生深刻的思考。
二、社会问题的关注狄更斯的作品深刻关注了19世纪英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他揭示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问题,以及工人阶级的困境和不公平待遇。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他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和对教育的渴望。
他通过小说中的社会描写和人物塑造,呼吁社会关注这些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
三、人道主义的呼吁狄更斯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呼吁。
他关注儿童的权益,揭示了贫困和不公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在《雾都孤儿》中,他通过小孩奥利弗的遭遇和成长,展示了社会对儿童的不公待遇,呼吁社会改善对儿童的保护和关爱。
此外,狄更斯还关注了女性和残障人士的权益,通过塑造形象和情节,让读者对这些群体有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狄更斯的创作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他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社会问题,如法律的不公、教育的重要性、人类的互助等等。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深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狄更斯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19世纪英国社会的面貌,思考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狄更斯的创作内容丰富多样,深入人心,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狄更斯与社会批判
狄更斯与社会批判查尔斯·狄更斯是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他的作品以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而闻名。
狄更斯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中见证了贫富分化、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以及社会不公正现象,这些成为了他写作的灵感源泉。
他通过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背景来批判社会的弊端,与读者分享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狄更斯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差异和不公平。
在他的小说《雾都孤儿》中,孤儿奥利弗成为了社会不公正的受害者。
他所面对的混乱和苦难揭示了贫穷人民在当时社会中的残酷生活。
通过奥利弗这个角色,读者看到了社会中富人对穷人的苛刻对待,以及社会的冷漠和不公平。
另一个例子是《双城记》,这部小说描绘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动荡。
小说中的主人公查尔斯·达能是英国贵族,他的生活豪华舒适。
与此同时,巴黎的贫苦大众则生活在饥饿、贫穷和社会不稳定之中。
狄更斯通过这个故事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利用小说表达了对暴政和社会不公的谴责。
此外,狄更斯关注儿童的权益问题,他对贫困儿童的生活条件进行了描绘和抨击。
在《荣耀时代》中,狄更斯通过描述孩子们在工厂中的艰苦生活,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儿童劳动的残酷现实。
他的小说引起了公众对儿童劳动问题的广泛关注,并推动了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改革。
狄更斯的社会批判并不局限于小说作品,他还通过报纸和杂志发表文章,对当时社会问题进行直接批评。
他关注贫困、教育和司法等多个领域的问题,在他的笔下,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得到了真实的呈现,引发了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关注。
总结起来,狄更斯是一位具有社会敏感性的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和文章都展现了他对社会不公和问题的深刻批判。
通过描绘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背景,他将社会中的问题和不公公之处展示给读者。
狄更斯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并对英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社会批判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并努力争取公正与平等。
论文—解读狄更斯《双城记》
“杯中窥人“———从双城记解读狄更斯提纲:(略)摘要:以狄更斯〈双城记〉为例,试从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塑造,采用的创作方法,结构,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方面,解读狄更斯的小说之艺术魅力。
关键词:狄更斯〈双城记〉人物性格道德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结构人道主义悬念象征正文:一、简介狄更斯及其生活经历狄更斯,英国作家。
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死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
后被迫到工场作童工。
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1836年开始发表《鲍兹随笔》,这是一部描写伦敦街头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写集。
同年,陆续发表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数期后便引起轰动。
这是一部流浪汉小说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画式地反映了英国现实生活。
此后,专门从事长篇连载小说的创作。
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13部半,其中多数是近百万言的大部头作品,中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数百篇,特写集一部,长篇游记两部,《儿童英国史》一部,以及大量演说词、书信、散文、杂诗。
他多次去欧洲大陆游历、旅居,两次访问美国,中年以后先后创办《家常话》和《一年四季》期刊两种,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
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
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
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
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二、〈双城记〉故事情节:《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
法国贵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霸占一农妇,几乎虐杀这个农妇全家。
医生梅尼特写信向朝廷告发此事,却反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达18年之久。
论狄更斯小说创作的情感教育倾向
论狄更斯小说创作的情感教育倾向狄更斯是十九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齐名。
其长篇小说乃批判现实力作,以锐利眼光透视社会生活,针砭时弊维多利亚时期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社会现象,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
他的著名作品《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董贝父子》《小杜丽》《艰难时世》《远大前程》等流露出的情感教育倾向,是以文学力量改造人、完善人的最有力武器,不仅描写青年人的成长成熟过程,也展现资本家、实业家等唯利是图的成年人之品行转变。
本文以狄更斯的长篇小说为主体,在把握情感教育广义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风貌进行文本分析,以探究倾向来源和艺术特色,及其具有的极高普适性的现实价值。
论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十九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小说的教育倾向。
借助论述文明社会中个体健康成长的必然性引出文学作品中教育倾向之重要性,包括完善人格、塑造品行等;通过梳理十八、十九世纪相关作品,包括《潘登尼斯》《情感教育》《无名的裘德》《爱的教育》等,总结教育小说之狭义内涵与广义内涵,再将狄更斯的创作与之比较,突出其作品中情感教育倾向对广义内涵的践行及独特性。
第二章,叙述情感教育倾向在狄更斯作品中的具体呈现。
对良知回归者、品质低劣者和道德中坚者等角色之不同人生历程进行展现,体现狄氏爱憎分明的创作特点。
情感教育倾向是其从道德角度批判社会生活的最有力武器,通过善恶有报的结局和创作风格,他鼓励民众与人为善,唾弃拜金虚伪风潮;激发人性的正能量,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第三章,阐释狄更斯情感教育倾向艺术表现的主要特点。
结合文本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热衷于将情感世界外化于相貌和语言,使得角色相由心生、心口合一;并善于运用夸张的风格和诙谐的描写把人物和情节的突出特点无限放大,产生强烈艺术效果,具有极大感染力;因其自身经历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作品既充满对穷人的关爱,也流露出渴望调和阶级矛盾的博爱思想。
外国文学史结合双城记,谈谈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的认识
外国文学史结合双城记,谈谈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的认识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其作品《双城记》被认为是他最具人道主义色彩的代表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跨越英法两国的故事,揭示了社会不平等和人性的复杂性。
首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强调了对穷人和受压迫者的同情和关怀。
小说展示了19世纪末英国社会的社会阶层差异和不公正,尤其揭示了法国大革命前后贫富悬殊的问题。
他通过描绘贫苦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对他们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平待遇的深切同情。
例如,在小说中,贫穷的法国妇女吉奥赛特勇敢地承担起保护家人的责任,表现出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气。
其次,狄更斯在小说中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普遍性。
他通过塑造各种角色,展示了人类的善良、邪恶、悲伤和复杂的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恶名昭著的斯卡雷特律师赫斯特、复仇心切的恩瓦尔德夫妇以及善良而牺牲自我的塞蒂莉亚等。
通过这些角色的故事,狄更斯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使人们能够对人性的光明和黑暗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传达了对人道主义理念的追求。
他通过描写捍卫正义的人物和揭示社会阴暗面的情节,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改变现状。
小说中的一名主要人物,医生曼尼特,以其积极的行动和同情心,展现了人道主义的价值。
他的努力和奉献,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对其他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狄更斯试图激发读者的同情和关心,促使读者反思社会问题并提出改变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狄更斯的《双城记》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社会不平等、人性的复杂性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积极的社会意识和关怀。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反思和号召。
双城记狄更斯的社会动荡与人性救赎
双城记狄更斯的社会动荡与人性救赎狄更斯的《双城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通过描写众多角色的命运和矛盾冲突,展现了社会动荡与人性救赎的主题。
本文将从社会动荡、人性困境以及人性救赎三个方面,对狄更斯的《双城记》进行分析。
一、社会动荡《双城记》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动荡局势。
革命引发的广泛骚乱和暴力行为,使得社会秩序丧失,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都受到极大的威胁。
小说中,狄更斯生动地描绘了巴黎的动荡景象,比如民众街头示威、冲突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及各种不人道的法庭审判,这些场景无不彰显出社会动荡带来的恐怖和混乱。
二、人性困境社会的动荡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冲突和暴力,更深层次的是人性的困境。
小说中,狄更斯刻画了一系列深受动荡影响的角色,他们的生存处境不堪,面临着巨大的艰难和困境。
比如主人公达内尔医生,他被不公平的法庭判决而遭到囚禁,无辜受罪;另一个主角卡尔顿则深陷爱情的痛苦中,因为无法实现与所爱之人的幸福而感到绝望。
此外,小说中还有一些贵族家庭,他们在革命中丧失了财富和地位,陷入了贫困和困顿之中。
狄更斯通过这些角色的遭遇,展示了社会动荡对于人性的摧残,使得人们的内心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煎熬。
三、人性救赎尽管整个小说充满了动荡和痛苦,但狄更斯也赋予了一些角色以人性救赎的机会。
乔治主,一个革命前期显得冷漠无情的人物,通过与卢西亚这样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孩相交,逐渐发生了心灵的转变。
他慢慢意识到了自己先前的错误和冷漠,最终决定为了他的亲人和所爱之人,付出一切去拯救他们。
此外,狄更斯还通过曼特和小女孩英莎的形象,展示了人性中善良和友爱的力量。
曼特是一个善良且坚定的人物,他无私地投身于保护卢西亚和达尔尼先生,最终为他们赢得了自由。
而英莎则是一个象征纯洁和希望的形象,她的出现让人们重新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通过这些角色的故事,狄更斯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息:尽管社会动荡会对人性造成摧残和伤害,但人性中依然存在着希望和救赎的力量,只要人们能够坚守善良和正义,就能够克服困境,追求幸福与自由。
狄更斯小说中的意象分析
狄更斯小说中的意象分析狄更斯是英国晚期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著名。
在其小说中,意象是其语言艺术的核心之一,能够深刻地表达人物心理、反映社会现实,使读者对故事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狄更斯小说中的意象,即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和象征意象。
自然意象在狄更斯的小说中,自然意象经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感受或者反映整个社会的状态。
在《雾都孤儿》中,孤儿欧利佛看到了城市中的腐败和黑暗,他感到很害怕和无助。
这个时候,狄更斯将黑暗、雨水和孤儿欧利佛的哭声等自然元素描绘得非常生动,使读者感受到欧利佛的彷徨与无助,同时也暗示了整个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另外,在《爱默生先生》中,狄更斯将自然景色描绘得十分美丽,这个时代的人们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改变和变革,狄更斯通过自然意象的出现,表达了他对自然、世界和人性的深刻感悟。
这种描写方式也被后来的诗人所称道。
社会意象狄更斯小说中的社会意象多数描述了人物面对的社会现实和人际关系,它经常用来表达社会的不合理和不公平。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写的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受到压迫的平民阶层爆发的反抗和自由渴求。
当星格对塞拉国家监狱的关押产生怀疑时,狄更斯用老鼠和女性的哭声等意象,描绘了监狱的残酷和无助的生存状态,暗示了法国社会在政治体制上的严重问题。
此外,在《艰苦回忆录》中,狄更斯通过意象表现了工厂女工和儿童的艰苦生活。
在这本小说中,自然景色(海岸)也被用来表达社会的现实情况和人物心理,例如潮汐的变化反映出主人公的命运如何随着社会体系的改变而变化。
象征意象狄更斯的小说中还经常使用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意象,这种意象常常有意深远,是人物以及作者的隐喻。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牵涉到一些象征性的动物。
例如,斗鸡代表着性格独立和坚韧,而且在小说中也成为了卡普迈诺的标志。
另外,章鱼也是这部小说的一个象征,代表着庸俗和怪异。
总之,狄更斯在小说中,通过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和象征意象等形式,描绘了场景、人物、情感、主题等各个层面的表现,措辞优美、具有独特的韵味,从而让读者更深入地体验小说情节的深度和底蕴,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思维模式和社会状态。
浅谈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文学情怀研究
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文学情怀研究《雾都孤儿》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中表现了狂热的爱、生死离别、复仇、英雄主义等情感和价值观念,故事情节紧张刺激,让读者深受感动。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定义随着欧洲大陆上升的花园式情调的声势,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传遍英国。
19世纪初期,盛行的文学流派是启蒙主义文化,而浪漫主义文学在反掉简明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基础,并将文学推向一个更为崇高和感性的方向。
它是一种具有艺术感性和自然感觉以及对于人性的根源意识的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体是个人的情感生活,它反对理性思维的单一主导地位,倡导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和真实表现。
二、小说情节《雾都孤儿》叙述了一个叫欧文·特威斯特的孤儿的故事。
欧文在伦敦的雾都当了一名学徒,每天忙于工作,不得有一点自由。
不久他认识了纯洁的安吉尔,两人相爱并订婚。
欧文突然被绑架到法国,途中得知了一个阴谋,有关他父亲遇害的真相,只有欧文才可以揭开谜底。
欧文旅途劳累,到了最后也快要无法动弹,危急时刻他激发出内心深处那股英雄主义精神,在无人知道的时刻完成了自己的复仇心愿。
小说最后,欧文与安吉尔重逢,两人凭借着对爱的热望,奋勇向前进。
这一情节展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个人英雄主义、真诚的爱、追求自由和开放的想象力。
它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化中的情感激情,以及对逆境中坚韧不拔和勇气的崇敬。
三、浪漫主义情感表现狄更斯小说中浪漫主义情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体现。
1.爱情的表达。
欧文与安吉尔的爱情,正是狄更斯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强调之一。
小说中,欧文很爱安吉尔,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与安吉尔重新相见,实现维系亲情之的生命愿望。
谈到爱,安吉尔说,“我曾经以为我会迷茫地在黑暗中彷四处走,现在我却拥有了宝藏。
”这样美好的爱情表达,彰显了狄更斯对爱情至高无尚的崇拜和追求。
2.孤儿生活的苦痛。
欧文是一个孤儿,他每天不得有一点自由,只能听从他人的命令去开展工作。
狄更斯小说中的意象分析
狄更斯小说中的意象分析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社会意义,更是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
下面将对狄更斯小说中的意象进行分析。
1.光与暗在狄更斯的小说中,常常利用光与暗的象征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社会环境的种种问题。
例如,在《双城记》中,城市的阴暗、脏乱的地下监狱象征着社会的黑暗面,而人物西德尼.卡尔顿则象征着光明、希望和正义,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真爱,为另一个人赎回了灵魂。
另外,狄更斯的小说中还使用了自然光和人为光来表现社会环境的不同。
例如,在《荒凉山庄》中,忏悔者的灵魂得以拯救,是因为自然光的照耀,而邪恶的黑暗则象征着罪恶和死亡。
同样,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光与暗的对比象征着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性。
2.花朵狄更斯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各种不同的花朵,如玫瑰、金银花和樱桃花等,这些花朵往往象征着爱情和美好的未来。
例如,在《雾都孤儿》中,鲍克摩先生所种的雏菊花园,象征着孩子们未来的美好和可能性。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花朵象征着少女们的美丽和清纯,充满了青春和活力。
同时,狄更斯的小说中的花朵还具有社会意义。
例如,在《双城记》中,绿树成荫的花园象征着复仇的和平和民主,在一个阴郁沉闷的年代,这样的意象充满了令人赞叹的力量。
在《荒凉山庄》中,庞提弗预备用钻石来覆盖母亲坟墓上的花朵,象征着尊重过去、珍视记忆的传统,也表达了一种对逝去亲人的不舍和思念。
3.时钟在狄更斯的小说中,时钟是非常重要的意象,它往往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命运的不可捉摸以及社会的持续变化。
例如,在《双城记》中,时钟象征着法国革命时代的动荡和不可逆转的时局,也象征着人物的命运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同样,在《大卫·科波菲尔》中,时钟象征着科波菲尔的青年和天真的时代逝去了,也象征着时代的转变和科波菲尔自己从青年成长为成熟男子的过程。
总之,狄更斯的小说充满了深刻的意象,通过这些象征性的手法,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社会、人性以及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注,值得我们在阅读中注意体会。
《双城记》读后感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的英国和法国,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狄更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级冲突、法律与正义之间的矛盾等。
这些问题和矛盾至今仍然存在,读来令人深思。
小说中的主人公卡尔顿·德南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他为了拯救自己所爱的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牺牲精神和爱情观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一个人的内心强大是多么重要。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魅力点。
比如,作者描写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动人的情感故事,让人感受到一种浪漫和温馨的氛围。
同时,小说还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真假等问题,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双重艺术风貌
每月一家2007.11文学教育狄更斯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双重的艺术风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微观视角和宏观视域的相互映照,单一明朗化和复合多元化的相辅相成,人性洞察和社会批判的恰当融合等。
本文就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微观视角和宏观视域的相互映照两个方面谈谈浅见。
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互映照1、现实主义的再现从根本上来说,狄更斯是一个批判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有十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由那个时代决定的。
19世纪英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社会的政治、宗教都发生了诸多的影响巨大的运动和改革,英国社会民主的潮流也逐渐形成较大气候,对于人的权利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自觉。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大进步以及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都没有带来穷人生活状况的改观,甚至使得他们的生活进一步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问题变得敏感而复杂,人们尤其是社会的中产阶级和有远见的上层阶级的心态变得焦虑,他们对许多社会问题都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工业化带来的竞争、道德的堕落、贫富差距、宗教问题等等让他们感到忧心忡忡。
社会问题的积累更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文学界出现了大量的所谓“社会小说”,这是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的特点之一。
他们以社会问题为题材,呼吁基督教的仁爱精神,以便寻求达成各阶层的相互谅解、互助互爱,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英国中上层阶级的平安和稳定。
许多大作家包括狄更斯都受到这些创作的影响。
自然科学理论的进步对于浪漫的神秘化的和神学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人们追求客观、现实的心理开始影响整个的社会科学,包括艺术和自然科学倡导的理性精神。
在这种情形之下,文学对于现实的关注也开始增多,浪漫化的抒情的力量已经失去了魅力,现实的大量血泪让作家无法回避,他们的笔也开始直接对准了那些来自底层的污瘦的面孔和浑浊声音。
出于作家本人的良知,同时受到时代和前辈作家的影响,狄更斯的创作其实从一开始就强烈地关注现实,这种精神一直持续在他整个创作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第4期2003年12月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 ol.5No.4 Dee.2003狄更斯小说的情感色彩和法律因素孙建芳(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贵州遵义563002)摘要:狄更斯的童年经历和人生轨迹使他的作品充满着情感和法律的交织与冲突。
作为一个温和的人道主义者,狄更斯主张“行善施爱”,极力宣扬人性中善对恶、美对五的最终胜利,将“爱”高置于法律之上;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认为“恶者必亡”既猛烈地批判资本主义法律的不仁不义,又否定“恶”对法律的肆意践踏,展示了善恶冲突中的情与法、罪与罚的复杂纠葛。
关键词:狄更斯;文学;情感;法律文学与法律渊源深厚:一抒写人情,一维护人权;一释放情感,一追究责任;一注重道德,一伸张正义;一追求真、善、美,一打击假、丑、恶。
近代西欧文学更是与法律有着不解之缘,文学一方面以社会的良心呼唤法律的公正无私,抒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人文理想;另一方面又以人性的情感张扬排斥着法律的铁面无私和冷峻无情。
情感与法律相依相存,相伴共生,它们既水火不容又水乳交融,既彼此悖离又相互吸引的特征给文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内容,也使文学将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罪与罚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狄更斯小说中的情感色彩和法律因素的交织缠绕既表现了十九世纪英国社会善与恶、情与理的深刻冲突,又体现了狄更斯“惩恶扬善”的道德追求和价值标准。
人性中的善恶美丑从来就是文学作品不朽的主题,是文学内在的核心。
黑格尔曾说:“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是善的这句话的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
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得多的思想”作为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创作对自由主义时代的英国社会作了广泛而真实的描绘。
狄更斯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爱”是他评判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个根本标准。
丹纳认为“狄更斯的小说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
”他主张用“爱”来陶冶、净化人的思想和心灵、用“爱”来缓和化解矛盾和纷争,用“爱”来感化和教育别人。
因此,他的小说充满了一种令人心醉的博爱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色彩,一种恒久不变的乐观态度。
他将“爱”置于法律之上,认为“爱”比法律更能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秩序,维护人间公正。
同时狄更斯又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邪恶、丑恶、罪恶,使他时时关注“恶”,并对人性中潜藏的兽性、贪欲、伪善、个人主义、极端利己等作了冷静的剖析,在对“恶”进行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的同时,他又常常不得不借助于法律并批判法律。
博爱的心灵与头脑,美好的理想不尽人意配搭现实,情感的色彩和法律的因素难解难分,错综交织,共同构成了狄更斯作品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狄更斯一生共写了14部长篇小说:《皮克威克外传》(1536一1838)、(奥列佛·推斯特)(1837一1838)、《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8一1839)、《老古玩店》(1841)、《巴纳比·拉奇》(1841)、《马T·朱什尔维特》(1543一15科)、《董贝父子》(2926一1945)、《大卫·科波菲尔》(1849一850)、《荒凉山庄》(1852一1853)、《艰难时事》(1854)、《小杜丽》(1855-1857)、《双城记》(1859)、《伟大的期望)(1860一1861)、《我们共同的朋友》(1864一1865)。
另外还有一部未完成的《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1870)。
这些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了狄更斯一贯的人道主义温情。
他往往用抽象的善恶观点去认识社会问题,把罪责归咎于个别坏人和某些法律条文,以道德感化和惩恶劝善来解决社会矛盾。
他始终坚信“爱总能战胜恨”,所以特别醉心于描写那些善良的小人物,尤其是那些不幸的儿童,他们往往都是一些无家可归的孤儿,一无所有,孤苦无助,受尽欺压和凌辱—如《奥列佛·推斯特》中的奥列佛,《老古玩店》中的耐儿,《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伟大的期望》中的匹普等等。
他们饱受磨难,屈辱,但都洁身自好,积善行德,正直,忠诚,仁爱,最终大都苦尽甘来,幸福美满。
狄更斯以最温柔的怜悯、最感伤的情调描写了天使般善良纯洁的小耐儿之死,以至于被看作是矫揉造作的感情,常常为人所垢病,王尔德就有句名言“只有铁石心肠的人才能读了小耐儿的死而不哭”。
其实,正如有评论家所言:“为小耐儿哭泣,好比是为童工制和美国蓄奴制赎罪。
”狄更斯始终怀有“期诈永远不会兴旺”、“德行终于要胜利”的坚定信念,认为只要人间有慈爱、宽恕、正义和同情,就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因此,首先良知和善恶相报使他的小说爱憎分明,特别是充满喜剧色彩的“大团圆”结局,更如童话般温馨、浪漫、迷人而富于感情色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小说家杰斯特顿才说:“与其说狄更斯是一位小说家,不如说他是一位神话作家;他是最后一个神话作家,也许还是最伟大的神话作家。
”因为“童话是原始民族的体验、现代人的娱乐,是最后的神话和最早的小说(fiction),常见世面主题是善对恶的胜利。
”与此同时,这些作品又几乎无一例外地和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犯罪、逃亡;流浪、追捕;法院、监狱;法庭、律师;公证人、诉讼人;债权人、债务人;小偷、恶棍;流氓、无赖……《奥列佛·推斯特》通过遗产风波,抨击了当时的“新济贫法”,批判了人性的贪婪和残暴;《老古玩店》的结局虽然是善恶有报,但感伤中无疑谴责了法律的不公正,控诉了对仁爱精神的摧残;《马丁·朱什尔维特》以马丁家族凯觑遗产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为主要内容;《董贝父子》中是道德败坏,罪恶横行,是毫无人性、令人心寒的商业性婚约;《大卫·科波菲尔》中阴险卑劣的律师助手希普弄虚作假,胡作非为;《双城记》中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对贵族没有丝毫的约束力,对罪恶更是无能为力,反而被封建特权阶级肆意践踏;(伟大的期望》描写了资产阶级的金钱统治和犯罪行为;《小杜丽》通过小杜丽一家被囚禁在债务监狱的遭遇,着力揭露和抨击英国政府机构的昏暗无能;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而号称“惩恶扬善”、“人人平等”、“公正无私”的法律面对恶行败德,面对罪行、罪恶却显得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无能,既无法保护弱小,也不能伸张正义,几乎就是一纸空文。
这里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荒凉山庄》,作品针对英国法律制度和司法系统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小说一开始就浓墨重彩描绘了伦敦的泥泞和浓雾,它们象征着英国社会的污浊和昏暗。
雾的中心是最高法院。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贾迪斯遗产案,集中暴露了司法制度的腐败和吃人本质。
由于法律程序的僵化和司法人员的拘私枉法,案件拖了几十年仍无结果,庞大的遗产最后只够付诉讼费,案件双方的几代人为此消磨终生,有的倾家荡产,有的发疯,有的自杀。
小说的另一条线索也与法律有关:险恶的家庭律师利用偶然掌握的秘密,对婚前失贞、养下私生女的受害者步步紧逼,使之不得不离家出走,冰天雪地中死在情人的墓前。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小说中凡是与法律有牵连的人物都没有好下场。
腐败的法律犹如一架吃人的机器,一旦卷人进去,必定头破血流,家破人亡。
久悬不决的案件养肥的是司法界的寄生虫,那些讼棍们借此机会任意胡为:贪脏枉法,营私舞弊,为非作歹,饱肥私囊,敲诈勒索,谋财害命。
这部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揭露个别的坏人,而是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和司法系统进行了总的揭露。
为了突出这一主题,狄更斯用象征手法和死亡意象来增强它的鲜明性,如《小杜丽》中监狱的阴影,《我们共同的朋友》中散发着臭气的泰晤士河和垃圾山,《荒凉山庄》中弥漫在伦敦“大法官法庭”一带的大雾,都显然在说明法庭的迂腐,暗示世界就是一个大监狱,那个被谑称为“大法官法庭”的废品商店的自燃,更是以寓言的方式象征了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彻底崩溃。
荷兰著名的政治法律思想家、英勇的无神论者斯宾诺莎曾对“法律”这个名词的含义作过探讨和说明。
他说“律这个字,概括地来说,是指个体的一切事物,或属于某类的诸多事物,遵一固定的方式而行。
这种方式或是由于物理之必然,或是由于人事的命令而成的。
由于物理之必然而成的律,是物的性质或物的定义的必然结果;由人的命令而成的律,说得更正确一点,应该叫做法令。
这种法律是人们为自己或别人立的。
为的是生活更安全,更方便,或与此类似的理由。
”而19世纪英国分析法学的首创者、著名的资产阶级法理学家约翰·奥斯丁则断言法律的共同原则是功利,“自然理性”、“人类理想”是人类的一种感觉,实质就是功利。
立法的最高目的是“为最大多数人谋求最大量的幸福”。
对于实在法来说,功利是绝对的、普遍的原则。
所有的法律和规则都是严格的普遍的建立在基础之上的。
法律是基于人类的迫切需要提出来的。
人类所以需要法律就是因为它有用,它能给人类带来功利。
简言之,法律的出发点、作用和目的全在于功利,狄更斯曾一再强调说小说艺术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通过改变公众舆论来发行世界”。
他在《皮克威克外传》的序言中称自己的这部作品在“努力完成它自己的天职”—“希望我原称所披露的各种社会弊端,将来在这一版的每一卷里都能发现其中某条某项业已根绝……”这是作家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对现实的审视与理解,对未来的寄托与希望。
作为一个世所公认的人道主义者,狄更斯“小说的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但有三个基本的侧面。
首先,是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其次,是对伦理道德的提倡与弘扬,第三,是对人性广泛而深人的探索。
而贯穿这三个方面的是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基础与出发点,道德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对社会的批判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在人道主义思想的统率下,三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配合,共同形成一部复杂而又和谐的三重奏。
”狄更斯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一个举世闻名、堪与维克多·雨果、托尔斯泰、泰尔比肩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只要生活还要继续,只要社会还有罪恶,他在作品中探讨的许多问题就永远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他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法律的亲和与悖离完美地统一于小说中,他真诚地告诫人们—向善靠近,与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