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读后感精选5篇
读书心得《爱上数学》读后感 精选6篇
读书心得《爱上数学》读后感精选6篇(一)对游戏与数学游戏的一点思考假期根据研修班的安排,认真研读了《爱上数学》一书,在研读过程中,对数学游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一、数学游戏的意义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则是玩最好的载体。
对儿童而言,游戏贯穿于其日常生活始终,无论是跳皮筋、踢毽子等传统游戏,还是随着科技进步,现代社会更为常见的连连看、扫雷等手机、电脑游戏,儿童玩起来都是乐此不疲。
因此在课堂中引入数学游戏更符合学生的天性,合适的数学游戏在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渗透规则意识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
一切体制,不论是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宗教体制还是家庭体制,都被规则所统治,公司体制也不例外。
规则就是指参与者要想被体制接受并幸存下来就必须奉行的规范条例,规则在人的一生中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游戏是渗透规则意识的非常重要的载体,任何一个游戏,其顺利进行的基础就是参与游戏成员必须遵守规则。
数学游戏同样注重规则,例如传统“算24点”,虽然其规则简单易懂,但要想参与这一游戏,就必须遵守规则。
在游戏过程中,渗透规则意识,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2.增强活动体验“学校的第一要务,乃是鼓励孩子的每一个机会,让他们在活动和体验中成长”,小学阶段的教学,应以活动和体验为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数学课程的活动是什么?也许在学生心中,数学的活动就是习题,当然,随着新课程改革,数学课堂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加入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但我们反思学生的操作内容:小棒、图形……,这些活动真的丰富多彩吗?正是因为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单一、乏味,才会让学生感觉数学枯燥,一点都不好玩。
数学游戏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在数学活动中引进数学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活动更加丰富,数学游戏不仅有“算24点”这类纯计算类的,也可以设计让学生通过跳、跑,到操场去进行的游戏,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到操场上画出一个圆形,首先学生会动脑:我怎样画这个圆?其次学生不仅会动手,可能全身都会动;最后通过辨析,让学生体验等长这一圆的本质特征。
读书心得《爱上数学》读后感 精选3篇
读书心得《爱上数学》读后感精选3篇(一)奇妙的数学————读《爱上数学》有感数学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
《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把枯燥的数学变成可以演奏的活力乐章,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使数学学习变得其乐无穷,真的很奇妙。
新课程将数学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去数学对知识与技能关注较多,也注意到了过程与方法,但大都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些情景,一方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研究,在相互合作中感悟,能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我在教学《有趣的拼搭》时,学生很感兴趣,很喜欢这种课,觉得很好玩。
通过教学我发现要想让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好数学要做到以下几点:1.让数学变成好玩的,有意思的。
为什么学生喜欢这节活动课,因为这节课直观形象,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像玩游戏一样,有趣好玩。
所以,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数形结合,用动画片中的人物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等就是让数学变得好玩一点,学生积极性才高。
数学教学应该向语文课学习,让学生能感知数的灵动,让数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2.数学要多让学生操作。
数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操作,多动手。
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会更深。
滚一滚,如果要对低年级的学生说是很难说清楚的,但学生动手滚一下,不言自明。
包括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就是让学生多操作。
3.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有人说感觉器官用的越多,记得就会更牢固。
这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手去摸,动手去堆,用眼睛观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器官。
4.了解学生,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
低年级学生在用语言表达数学问题时,有时候不太准确,这时候就不要强求学生记住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等一等,现阶段只要让学生有所感知就行了。
爱上数学 读书心得
读《爱上数学》之后感掏出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书里写满了数字,并按照学年进度分为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每一课千篇一律地分为口头练习部分和书面练习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数字计算和应用题……这样的数学课学生从开始就预知了结束,枯燥早已代替了好奇心,又何谈爱上数学呢?安德森先生这本书《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不仅直接揭露出本质的问题,也带领我们走向数学革新的征程。
回想我们的课堂,不就是这样的吗?学生对乘法口诀掌握大都是从1×1=1,1×2=2……8×9=72,9×9=81记忆来的,课上老师抽考,回家家长抽背。
学生精神疲惫,身体僵硬,唯一的运动就是回答乘法口诀。
因为了无生趣,才会有“抗议”:我一点都不喜欢乘法!跟着安德森先生,第一次接触到“韵律和数字”的词,很好奇看似无关联的两者能碰撞出什么火花?借着数学的音乐,让数字从节奏中自然流淌出来:1-2-跳-4-5-跳-7-8-跳……我们找到跳跃的节奏,那便是3的乘法。
学生可以继续到30,60……数字变得更长。
再一次,我们结合四分之四的节拍,每遇到4的倍数就跳一下:1-2-3-跳-5-6-7-跳-9……原来乘法口诀还可以这样教,身心的运动使得乘法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印象,而不是纯粹的死记硬背一系列的数字!数学不再是静止的数字,不再是呆板的符号,数学也可以是跳动的音符,是活动的乐章。
隔着书本,我都能感受到学生的喜悦和沉醉。
游戏虽简单,我们要体会的不仅是数字,还有数字之间的那有待发现的空间。
我们用节奏和脚步走出这些数字的间距:3-6-9,4-8-12,很快发现数字的间距拉长了。
那5的倍数,6的倍数呢?现在所得到的体验,会给以后的思考打下基础,使思考变得活跃而生动。
孩子通过活动观察,看到一个又一个明显的数学事实,这就是这些游戏的价值所在。
很喜欢丹麦作家哥戎维的一句话“什么是思考,但情感意识到自己,就变成思考”。
跟华德福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活动中经历情感体验,再到达思维生活,这是儿童发展所需要了。
《爱上数学》读后感
读《爱上数学》有感第一次拿到《爱上数学》这本书,我立刻被副标题《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吸引住。
游戏教学在当下数学学习中,已经越来越被重视,一些学校甚至专门成立了游戏课程开发小组。
游戏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探索的积极性,学生对数学的合理的实际应用等,相比传统教学,都有着更大的优点。
翻开《爱上数学》,导言中笔者所描述的自己印象中的小学数学老师,在讲述关于7的乘法口诀时,在黑板上写下()×7=(),然后在前面括号里随机写上一些数字,请学生来回答得数。
笔者感慨:在课堂上,我们唯一的运动就是站起来回答乘法口诀。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课堂上,在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时,用“开火车”的形式请学生快问快答,学生看似热情高涨,实则觉得了无生趣。
反思,这样的所谓的游戏,其实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有的时候,我们貌似为了游戏而游戏,而这个游戏对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和作用,并没有好好思考和探究。
《爱上数学》一书中,设计了很多适合小学低年级学段数学的游戏,让我大开眼界,收益颇丰。
原来数学还可以这么玩!例如在教授《认识100以内的数》这一部分,我们知道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数,所以在作业当中会经常出现类似这样的要求:从小到大,1个1个的数,2个2个的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
或者,一排数中,给出其中一部分,要求学生找出规律,补充另一部分数。
然而,批改作业中发现,会的孩子对答如流,不会的孩子练习了很多次之后,有可能还是会漏洞百出。
每每遇次情形,也许我们会在心里默默感慨一下这个孩子怎么有点笨,讲了这么多遍都没有会。
很多时候没有静心思考,这个孩子为什么不会数数,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让他真正学会数数,能体会中数数中的乐趣和喜悦。
在《爱上数学》中,巧妙的将枯燥的“数数”活动设计为“跑数”的游戏,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感受很深!这个跑数的游戏,不再让孩子们绝限于传统的课堂,不仅让孩子们动起来了,关键是孩子们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了思考问题的需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爱上数学 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 读书心得
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学校的目的是让孩子具备今后融入社会和担任工作所需的品质,使他们将来能够达到合理的要求。
但学校的第一要务乃是使儿童有机会成长为和谐、幸福和善良的人。
”这段话来自1960年“丹麦学校的教育大纲”。
相对来说数学课堂略显“枯燥”,我们这时候就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一些游戏环节,让孩子们可以在快乐中学习。
我今年任教的是一年级,这些孩子刚刚从幼儿园来,对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适应是有个过程的。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教学知识点,设计一些游戏环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讲知识的理解,达到教学目的。
下面,我来说说在实际课堂中,我是怎样带着孩子们,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的。
在教学“数一数”时,文本给了几张图片,上面有树木,气球,鸟儿,还有小朋友,图片上的小朋友在玩旋转椅。
教学任务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学会如何数数。
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数。
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搭过积木,于是在这一课时,我给孩子们准备了许多各种形状的积木,让每个小组玩“搭积木”的游戏,在拼拼搭搭中向孩子们介绍这些积木的形状,让孩子们在比赛哪个小组搭着漂亮的同时,还要准确说出所用积木形状的名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对物体的形状有了基本的认识。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设计了一个接力赛游戏。
苹果有8个,桔子比苹果多3个,桔子有多少个?然后请4名学生来参加这个接力赛,一人完成一个任务。
任务一: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谁和谁比?任务二:多多少?任务三:如何解决?如何列式?任务四:如何计算?设计这个游戏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一问一答中,了解我们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认识一百以内的数”,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环节,先准备一把小棒,让学生猜猜有多少根。
再猜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多了,少了,再添几根。
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手脑并用,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游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游戏中,,学会思考。
《爱上数学》读书心得月牙湖二中王惠蝶阅读了陈少旭老师的《爱上数学
《爱上数学》读书心得月牙湖二中王惠蝶阅读了陈少旭老师的《爱上数学》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如此博大精深,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启迪。
这本书集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特别实用。
书中从抽象、晦涩难懂的数学定理到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应用,从数学历史到数学未来,从数学的美妙到数学的文化,包罗万象。
读完这本书,让我有了以下几点的感想。
一、选点,培养孩子爱上数学的兴趣。
正如中国科学家童第周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联想到现在数学学困生,我有了新的兴趣课构思。
(1)从数学谜语开始,训练学生简单的逻辑思维。
(2)搜集一些数学成语、数字地名、数字与民俗等知识,串烧起来,体会数学的文化内涵。
(3)加入一些趣味数学与算式,如同头尾十、同尾头十等,或数独等问题,初步体验数学的美妙。
其实,我认为数学不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它是一门打造思维方式的必备学科。
学数学不是简单的1+1=2的知识,而是培养在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逆向思维能力,有了这些思维,孩子做事才会有条理,遇到问题会思考,会变通。
因此,我想下学期自己开设相关的兴趣课,选点去激发孩子们的数学兴趣。
二、选线,激发数学课堂的光彩。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可以选一些主线来让自己的课堂生趣。
比如,每节课可以用最后2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制作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展示并解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还可以,以史引课。
比如,无理数的产生可以自制一个小微课;弦图可以让孩子自制一张海报或手抄报展示;黄金分割与华罗庚优选法可以课前印发下去,让孩子体验数学的奥妙......因此,要重点选一些主题线,多种方式让数学课堂生彩,数学知识的前世今生,才能让孩子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真正内涵。
三、选面,深拓自己专业的知识。
其实,作为一个数学专业出身的我,一直以来,都是一点一点地积累数学知识,夯实数学技能,反而没有去深思所学过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读书心得《爱上数学》读后感 精选6篇
读书心得《爱上数学》读后感精选6篇(一)对游戏与数学游戏的一点思考假期根据研修班的安排,认真研读了《爱上数学》一书,在研读过程中,对数学游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一、数学游戏的意义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则是玩最好的载体。
对儿童而言,游戏贯穿于其日常生活始终,无论是跳皮筋、踢毽子等传统游戏,还是随着科技进步,现代社会更为常见的连连看、扫雷等手机、电脑游戏,儿童玩起来都是乐此不疲。
因此在课堂中引入数学游戏更符合学生的天性,合适的数学游戏在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渗透规则意识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
一切体制,不论是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宗教体制还是家庭体制,都被规则所统治,公司体制也不例外。
规则就是指参与者要想被体制接受并幸存下来就必须奉行的规范条例,规则在人的一生中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游戏是渗透规则意识的非常重要的载体,任何一个游戏,其顺利进行的基础就是参与游戏成员必须遵守规则。
数学游戏同样注重规则,例如传统“算24点”,虽然其规则简单易懂,但要想参与这一游戏,就必须遵守规则。
在游戏过程中,渗透规则意识,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2.增强活动体验“学校的第一要务,乃是鼓励孩子的每一个机会,让他们在活动和体验中成长”,小学阶段的教学,应以活动和体验为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数学课程的活动是什么?也许在学生心中,数学的活动就是习题,当然,随着新课程改革,数学课堂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加入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但我们反思学生的操作内容:小棒、图形……,这些活动真的丰富多彩吗?正是因为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单一、乏味,才会让学生感觉数学枯燥,一点都不好玩。
数学游戏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在数学活动中引进数学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活动更加丰富,数学游戏不仅有“算24点”这类纯计算类的,也可以设计让学生通过跳、跑,到操场去进行的游戏,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到操场上画出一个圆形,首先学生会动脑:我怎样画这个圆?其次学生不仅会动手,可能全身都会动;最后通过辨析,让学生体验等长这一圆的本质特征。
读书心得《爱上数学》读后感 精选3篇
读书心得《爱上数学》读后感精选3篇(一)奇妙的数学————读《爱上数学》有感数学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
《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把枯燥的数学变成可以演奏的活力乐章,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使数学学习变得其乐无穷,真的很奇妙。
新课程将数学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去数学对知识与技能关注较多,也注意到了过程与方法,但大都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些情景,一方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研究,在相互合作中感悟,能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我在教学《有趣的拼搭》时,学生很感兴趣,很喜欢这种课,觉得很好玩。
通过教学我发现要想让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好数学要做到以下几点:1.让数学变成好玩的,有意思的。
为什么学生喜欢这节活动课,因为这节课直观形象,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像玩游戏一样,有趣好玩。
所以,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数形结合,用动画片中的人物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等就是让数学变得好玩一点,学生积极性才高。
数学教学应该向语文课学习,让学生能感知数的灵动,让数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2.数学要多让学生操作。
数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操作,多动手。
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会更深。
滚一滚,如果要对低年级的学生说是很难说清楚的,但学生动手滚一下,不言自明。
包括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就是让学生多操作。
3.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有人说感觉器官用的越多,记得就会更牢固。
这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手去摸,动手去堆,用眼睛观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器官。
4.了解学生,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
低年级学生在用语言表达数学问题时,有时候不太准确,这时候就不要强求学生记住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等一等,现阶段只要让学生有所感知就行了。
《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读书心得
《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读书心得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亨宁.安德森的《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收获很多。
书中精彩的游戏与活动,让孩子和老师及家长发现数学教育并不是枯燥的定理和公式,数学可以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可以像跳动的音符一样印刻进孩子心里,在活动和游戏中掌握数学美丽的韵律与节奏,爱上数学并不难。
“数学已经在孩子们心中埋藏下了什么?要滋养这些已经存在的东西,我们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这本书并没完整地讲述斯坦纳学校在小学低年级是如何教授数学的。
本书的唯一目的在于探讨数学中那些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展开的部分,通过这些教学去满足孩子的需要,即在所做的一切事情中体验心灵的特质。
书里提到“我们更容易犯一个错误——将儿童视为成人的缩小版。
”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在数学书中看到的动物总是那么古怪,为了显示奇数和偶数的区别或为了展示数学中的其他关系而要求孩子们将不同形状的帽子与相应形状的头连接起来时,成人也许觉得好玩,孩子却想不通,大人们为什么要糟蹋纸张和印刷厂的油墨,这些人体部位的形状并不是真正准确的几何体。
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没有美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说明,教育者没有找到一种完全符合儿童本质、本身就能激发儿童兴趣的方式。
同时,孩子需要艺术,不需要娱乐,艺术能既能提供相关训练,也能让孩子们得到快乐,但娱乐会让人躁动不安,不利于孩子成长!《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里指出,“仅仅指向思维生活的纯粹知识无益于儿童的成长,不仅仅因为这对孩子来说太难了,而且还因为,儿童是通过活动和体验来发展的。
”孩子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书中介绍了许多在教学中帮助孩子学习的简单而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对这些游戏乐此不疲,总是有“再玩一次”的欲望,“新授的知识”、“旧知的巩固”、“新知的发现”,环环相扣,逐次深入,直至最本质的数学问题。
读到这,不由自主地回想过往自己的教学。
课前,费尽心机的教学设计、动画制作;课堂上,孩子们一个个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跟随着老师费心创造的情境努力地幻想、猜想、“探究”。
爱上数学教学第一辑读后感
爱上数学教学第一辑读后感以前我总觉得数学教学是件枯燥的事儿,就像硬要把一堆干巴巴的数字塞到学生脑袋里。
但是这本书啊,就像一阵清新的风,把那些陈腐的想法都吹走了。
书里那些教学实例特别接地气,感觉就像是身边发生的事儿一样。
比如说有个例子讲怎么让学生理解复杂的几何图形,老师不是干巴巴地讲定理,而是拿了一堆生活里常见的东西,像盒子啊、金字塔模型啊来做类比。
这一下就把那些抽象的图形变得活灵活现了。
我就想,这就像是给数学披上了一件有趣的外衣,让学生们能一眼就认出这个“老朋友”。
这让我突然明白,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只是以前我没找对方法把它从那些角落里揪出来展示给学生看。
而且书里还强调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我之前老是着急告诉学生答案,想着让他们赶紧把正确的解法记住就得了。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有多傻。
就像书中说的,要让学生像探险家一样自己去摸索数学的奥秘。
比如说在教代数方程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每个变量代表什么,就像是在解一个神秘的谜题,而不是直接把答案丢给他们。
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学会怎么在数学的丛林里自己找路,而不是只跟着老师这个“导游”后面瞎走。
再说说书里提到的关于营造课堂氛围的事儿。
那可太重要了!一个充满活力和乐趣的课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能把学生们的注意力都牢牢吸住。
我记得书里有个老师把数学竞赛变成了一场超级有趣的“数学大冒险”,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冒险小队,要去攻克各种数学难题这个“关卡”。
学生们那叫一个积极啊,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似的。
我想我要是学生,肯定也特别喜欢这样的课堂。
这可比那种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课堂强太多了。
这本书就像一位贴心的导师,在我耳边悄悄告诉我数学教学的那些小秘密。
现在我就盼着能赶紧把书里学到的这些妙招用到我的课堂上,让我的学生也能像我现在一样,发现数学教学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有魅力,让他们也能真正地爱上数学。
读书心得《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读后感精选5篇
读书心得《爱上数学》读后感精选5篇(一)在游戏中体验数学——读《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有感“数学不是静止的数字,不是呆板的符号,数学是跳动的音符,是活动的乐章”封面上的这段简短却又极具魔力般的话,带我走进了《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这本书。
这是由丹麦作家亨宁.安德森所著,书中描述了华德福学校(也称斯坦纳学校)教授数学的特殊方式。
华德福教育讲究心、脑、手的协调,书中从方方面面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游戏和绘图学习数学,这些游戏即满足了孩子对身体活动的渴求,也满足了他们对数字世界的好奇心。
强调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一定是以身体运动为基础,以自己的感觉作为认知的前提,以无数次游戏作为大量运算的水到渠成的铺垫,更是先感觉、感知后认知的过程。
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人大卫.科尔博完整提出。
他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即“体验式学习圈”,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体验式学习是个过程,是既令人兴奋又富有挑战性的,它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比如肢体上的挑战,游戏,模拟练习等有组织的互动。
在所有的活动中,学生们是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且能够从体验中产生有意义、相关的见解。
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本质。
在学生学习知识之前,可以先让他们获得一种来自事物本质的体验。
比如,几何中柏拉图多面体之间的关系,希腊人把它们与宇宙及四大元素联系起来,体会到数字和形状的世界与人类心灵密切相关。
在整个古代,人们在体会柏拉图多面体时都会联想到球形的圆融一体。
其实,儿童与数学中这些质的方面有着深厚的联系,就像人类早期思想中所体现的一样,但由于他们是孩子,他们无法用言语表述自己的体验,也无法把这些体验与柏拉图多面体这些深奥的知识联系起来。
但是,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一样的,只是在表达自己时用的是与其年龄相应的语言。
出于这样的宗旨,我们可以让孩子体验相对简单的正多边形及外接圆。
读后感 读《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感想
读后感——读(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有感(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描述了华德福学校〔也称斯坦纳学校〕教授数学的特别方法,从方方面面深刻探讨了如何通过游戏和绘图学习数学。
这些游戏满足了孩子对身体活动的渴求,也满足了他们对数字世界的好奇心。
(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不仅写给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也写给需要在校外带着孩子做游戏的其他人士。
有特别需要孩子的父母和教师会在(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中发觉许多有用的建议。
书中精彩的游戏与活动,让孩子和老师及家长发觉数学教育并不是枯燥的定理和公式,数学可以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可以像跳动的音符一样印刻进孩子心里,在活动和游戏中掌握数学漂亮的韵律与节奏,爱上数学并不难。
我一直以为,不喜欢数学可能是天生的,可现在想想,其实一般孩子的智力都差不多,之所以有的孩子数学成绩好,有的数学成绩差,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学生的兴趣所在。
如果想让孩子从小爱上学数学,我们可以这样做:一、学会做打气筒,树立孩子学习信心。
孩子学习数学遇到困难时,教师首先要保持外表轻松,给他信心。
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理解孩子对某些问题理解的缓慢。
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想,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表情要轻松,暗示孩子,学数学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告诉孩子,每个孩子在最开始学习数学的时候都会觉得难,别人可以学好,他也能,树立孩子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不要加强和扩大孩子的弱项。
不要一味地批判孩子,这种说法大大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和学习的信心。
不要以为孩子小,对待那些负面的东西睡过一觉就忘了。
三、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夸奖。
这种夸奖,不肯定是物质上的,往往精神上的作用最大,影响也最大,教师的夸赞胜过一切。
四、和孩子一起学习。
让孩子爱上学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习。
教师要与孩子一起学习,与孩子一起游戏,让他感觉到你对数学的喜欢,渐渐的他就爱上了。
教师可以让孩子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回去教家长,比比谁教的最好。
教师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
【读书心得】 《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读后感
读《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有感数学这门学科的确有许多“枯燥”的方面,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但只能是在孩子到达一定年龄,获得充分发展以后。
因此,数学教学不仅涉及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判断孩子在特定年龄有何需要。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在小学的头几年,儿童的意志和情感生活远比智力重要,但这并不是说,孩子们不能够欣赏诸如数学这样的学科,相反,人类心灵中意志和情感的层面可以在数学中获得极好的呼应。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1、孩子是有数理敏感期的,有些比较早的孩子在4岁到4岁半之间就会到来,有些晚的5岁甚至更大。
所以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时间表,早的孩子也不用兴奋,慢的孩子也不必着急,请爸爸妈妈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而是要根据孩子自己的发展来进行我们的帮助。
2、第二段话其实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纠结,是不是散养慢养就是什么都不学,任其发展,没有规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看电视玩苹果都随便?答案当然是不是的,但不是的结果是:对父母的要求高了,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敏感期,需要长时间的,固定的陪孩子一起玩,需要看大量的相关书籍,以至知道我们该如何做,这其实包括了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阅读,游戏,等等,不光是数学而已。
学习对于0-5岁的孩子,不是知识性灌输,而是用丰富的游戏让他们了解生活的原貌,锻炼他们的意志,巩固建立家人间的情感,让他们成为丰富的,幸福的人。
3、书中精彩的游戏与活动,让孩子和老师及家长发现数学教育并不是枯燥的定理和公式,数学可以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可以像跳动的音符一样印刻进孩子心里,在活动和游戏中掌握数学美丽的韵律与节奏,爱上数学并不难。
我一直以为,不喜欢数学可能是天生的,可现在想想,其实普通孩子的智力都差不多,之所以有的孩子数学成绩好,有的数学成绩差,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学生的兴趣所在。
总之,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孩子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一切都事半功倍了!!。
《爱上数学》读后感
《爱上数学》读后感《爱上数学》读后感01对于我这种文科生来说,数学简直就是噩梦!我至今能回想到读高中的时候,一看到代数题就心里发慌。
每次考代数时。
我就像被诅咒了一般,怎么做都是错。
但凡父母都是这样的德行,自己不会的内容,犯过的错误,都希望孩子能够规避。
我就是这样的妈妈,希望孩子今后不要像我一样,一遇到数学就是头大,怕怕。
不求成为数学家,甚至不敢说爱上数学,只求能够正视数学,接受数学。
如果按出生时间,毛球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了,尽管我和他爸爸都觉得孩子的身心都没有准备好上小学,同时也给请了假,但是家人还是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小学知识的灌输,美其名曰提前适应,为小学入学作准备,周围更是有好多“好心人”“热心肠”的人主动承担起教学的职责。
与其让周边人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灌输培训,还不如让我自己进行系统的走心的方式进行启蒙,即便内力不够精纯,但和孩子相处的时光,肯定是亲子关系非常和谐美好的时光。
02秉着这种想法,我翻开了《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作者是丹麦的亨宁*安德森。
这本书不厚,看起来不但不费劲,而且妙趣横生,直击人心,对于时下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可谓一针见血。
书籍里面提及的游戏和内容比较适合小学低年级段数学的导入。
对尚未入学的毛球来说,这本书可以用到的内容不多,但是此书对家长的格局和眼界的开拓很有好处。
我近期也在回顾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对比书中的一些方法,好多问题迎刃而解。
03下面谈谈关于传统观念中对数学教学的错误理解。
01将儿童视为成人的缩小版。
书里提到“我们更容易犯一个错误——将儿童视为成人的缩小版。
”我们以为降低难度,让孩子坐在桌边,舒舒服服地数纸上用简笔画风格印制而成的苹果,香蕉,就可以让孩子理解1+1=2了,然后辅以大量的习题,进行题海战术攻击,认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熟能生巧。
当孩子跨过1、2年级,开始四则运算的时候,就可以彻底告别了这些幼稚的图画了。
其实这些幼稚的图画,成人自己也是非常的不屑。
《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有感
读《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有感《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作者:(丹麦)亨宁·安德森内容简介前言第一章导言——关于儿童数学教学第二章人类本质的三个层面第三章数字的本质和秘密——精神数第四章韵律与数字第五章乘法表第六章更多乘法表——数字之间的关系第七章绘图与数学第八章作为量的数第九章结束语——记忆、游戏和数学从方方面面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游戏和绘图学习数学。
这些游戏满足了孩子对身体活动的渴求,也满足了他们对数字世界的好奇心。
下面浅谈个人遐想:一、突出学生在游戏中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在游戏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设计游戏活动,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成为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然而在具体的运用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怕学生年纪小,偏离预定的轨道,而对学生大加干涉,游戏中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是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进行的,学生只被动地参与,没有任何的自由与选择权,这样的游戏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没有让学生快乐地玩,主动地学。
这样的游戏是失败的。
师生在游戏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与关系,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也是数学游戏活动的主人。
教师要从全新的角度把握游戏的大致方向,而对游戏的细节不做过多的要求与限制,要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这样才能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让学生感受到更多自由的气息,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游戏活动的激情,而且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让课堂成为展现学生个性的舞台,实现学生创造性地玩与学。
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游戏要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游戏是一种手段,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爱上数学》读书有感
《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读书心得在研修班期间读了《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这本书。
“学校的目的是让孩子具备今后融入社会和担任工作所需的品质,使他们将来能够达到合理的要求。
但学校的第一要务乃是使儿童有机会成长为和谐、幸福和善良的人。
”以上这两句话引自1960年“丹麦学校的教育大纲”,也就是所谓的教育“蓝皮书”。
比较一下之前丹麦学校法案中的措辞以及关于教育目的的说法,就会发现第二句话中所说的“第一要务”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以前,教育的“第一要务”是传授基础知识,而现在的“第一要务”则涉及到人这一存在体的完全不同的方面。
这非常激动人心,也非常有意思!不过,如果翻到同一本蓝皮书中关于算术和数学的部分,读一读这门学科的目的,您还会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我们会发现,这门学科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和练习学生跨出学校之后在家庭、社区及行业中所需要的技能,培养学生对于几何和算术基本规则的信心。
看了这些文字,我感慨万千,我从小就是个对数字既定的公式没有感觉的人。
可能和以前我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很多是老师直接讲解的,根本就没有做过数学游戏。
还有一个就是,“学校的目的是让孩子具备今后融入社会和担任工作所需的品质,使他们将来能够达到合理的要求。
但学校的第一要务乃是使儿童有机会成长为和谐、幸福和善良的人。
”这里是说了教育的目的,那我就要来思考一个数学学习的目的了,那以前我一直以为数学和生活无关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基本没用途的,那后来我发现实在谬误之极。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光我们的生活,那样都离不开数学啊,只是这些都潜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根本看不见,一个产品的设计,我们的生活要人性化,那就要符合人体力学啊。
由此我就知道了.数学绝对不只是公式,不仅仅是定理,而是更为丰富的,那么现在这本书也会开启我的数学头脑,在课堂上多做些数学游戏,比如算24点(促进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整合运用):算九宫格,让学生体验数字与图形的整合;做一些数学黑洞的计算,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奥秘(也许他们长大之后能解开一些未解之谜)……。
《爱上数学》读书心得
《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读书心得《爱上数学一一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这本书,看起来不但不费劲,而且妙趣横生,直击人心,对于时下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可谓一针见血。
书籍里面提及的游戏和内容比较适合小学低年级段数学的导入,对家长的格局和眼界的开拓也很有好处。
下面谈谈我读了本书之后的一点心得体会:本书从方方面面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游戏和绘图学习数学。
这些游戏满足了孩子对身体活动的渴求,也满足了他们对数字世界的好奇心。
《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一书不仅写给小学数学教师们,也写给那些热爱教育、关注教育并寻求解决之道的有心人士,大家会在书中发现许多有用的建议。
本书用了六个章节“数字的本质和秘密”、“韵律民数字”、“乘法表”、“数字之间的关系”、“绘图与数学”、“作为量的数”,通过具体的案例,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了孩子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相识、相知的过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六章:更多乘法表—数字之间的关系这一节中,通过“跑数”的游戏方式,让学生探索4的乘法表,5的乘法表等。
通过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站起蹲下不断重复而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数学知识经验。
又或者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在数学中使用球,球的滚动和拍打发出的响声也可以让我们听到乘法表的节奏。
当然这样的活动过程也是重复进行的。
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认为一次练习就能让孩子们学会,那我们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希望学生“理解”某个练习,这意味着我们忘却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活动中一次次的重复,对于孩子来说,就像呼吸那么重要。
孩子们需要体验,也需要活动,这就是重复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原因。
思维可以在一次性的练习中获得满足,但在孩子所生活的“感觉”和“活动”的世界里,这一规则是不适用的。
在理解这点之前,我们不可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决不应该持“学一次就够”的理念,尤其是如果我们考虑到孩子们内心隐藏的愿望。
这些愿望会改变我们关于重复以及孩子感官的见解。
爱上数学 读书心得
游戏 + 数学 = 享受刚看到《爱上数学》我把重点放在了“上”上面,是“喜欢上了数学”还是“喜欢上(上课)数学”?后来再想,其实两者意思不是一样吗?都是“爱数学”!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奇来创造奇迹?让我们都能爱上数学,原来是“游戏”!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的人是生而知之的,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要学而知之。
所以我们的授业解惑就变得尤为重要,怎么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开心地学习?记得有人说过,孩子是小蜗牛,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成人的缩小版,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说“人类极大的美德是能够等待,不慌不忙,直至一切成熟”,我们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前一天刚播下的种子,第二天就指望有收获,我们应该不慌不忙地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去发现并指引孩子成长的完美韵律,让一切教育过程都在“孵化器温度”中进行,我们要让数学课不论对孩子还是老师都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当游戏与数学相遇,就会变成享受,准备游戏有时需要很多材料,而本书探讨的游戏,在数学教学中都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展开,这样就地取材我觉得更方便,在小学阶段,低年级比高年级的孩子更需要游戏教学,当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适合所有的小朋友,最重要的是判断孩子在特定年龄有何需要。
在书中看到一道这样的题目:“完成计算题并把各个点相连”,计算当中有“减法”,“乘法”,“求比值”,把结果依次连起来的图画是一个小男孩躺在自行车上,这幅图属于数学以外的领域,其实,这些图画的存在更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数学本身是不好玩的,所以小学阶段的教学,应以活动和体验为基础,孩子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游戏活动教学还能培养孩子的意志和情感,在小学的头几年,儿童的意志和情感生活远比智力重要,我们从意志的活动出发,经过情感生活,到达思维活动,而后者应该是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果,当我们作为教师站在孩子们面前,我们或多或少总会播下一颗活动的种子,这颗小小的种子经历转化,就会变成了思考。
在活动中,老师总是举例“几个苹果”,因为苹果是智慧之果,在游戏中,小朋友们总是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形,原来在图形王国里面,圆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又到处是始是终。
玩数学、爱数学
玩数学、爱数学——读《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经过一年多的一年级数学教学,我发现在节拍声中孩子们数数的声音会特别洪亮,在游戏当中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会特别高昂,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答案就在《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这本书中,请随我来一起揭晓。
“在小学的头几年,儿童的意志和情感生活远比智力重要,但这并不是说,孩子们不能够欣赏诸如数学这样的学科,相反,人类心灵中意志和情感的层面可以在数学中获得极好的呼应。
”这是作者亨宁·安德森在前言中所阐述的本书的基本观点,也是作者在华德福从教多年的宝贵经验。
感恩作者能有如此宽广的胸襟,将自身经验集结融合为本书,供我们来学习和阅读。
回想起自己的小学时代,根本不记得当时学的具体是哪些知识点,只记得一年级教数学兼语文的姚老师经常给我“吃”“生姜拐”,每次“吃完”,我的小脑袋都要疼好一会儿。
还记得有次做眼保健操的时候,姚老师在扫地,我想着把自己脚下的垃圾用脚拨到小组间的“走廊”里,那样老师会方便打扫一些,谁知姚老师连着给我“吃”了两个“生姜拐”,可能是因为我没有一心一意地做眼保健操吧;记得三年级转学去上海,为了让我们能够跟上班里其他同学的进度,上海的英语老师让我们几个转入生放学留下来补课,单词默写满分的还能被奖励一块草莓味的夹心饼干呢,那是我到现在都喜欢吃的饼干。
不仅仅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诸位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不记得小时候具体学过什么,只记得当时做过什么。
因此亨宁·安德森在本书的第二章中指出:“学校的第一要务,乃是鼓励孩子的每一个机会,让他们在活动和体验中成长。
”让我们的孩子们从玩数学开始,爱上数学吧!在学习《认识“10”》这一课时,我以数字“9”欺负数字“0”,数字“1”挺身而出,帮助了数字“0”的故事引入了数字“10”,通过孩子们的眼睛,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数字“10”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书写中,没有一个人会漏掉数字“10”中的“1”或是“0”;在学习《认识10以内的数》这一课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准备了0~10的数字“吊坠”,10名学生每人脖子上挂一个大大的彩色数字卡片,听“发令人”说出“发令数字”,每人必须快速找到能和自己合成发令数字的朋友,否则将被淘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心得《爱上数学》读后感精选5篇(一)在游戏中体验数学——读《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有感“数学不是静止的数字,不是呆板的符号,数学是跳动的音符,是活动的乐章”封面上的这段简短却又极具魔力般的话,带我走进了《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这本书。
这是由丹麦作家亨宁.安德森所著,书中描述了华德福学校(也称斯坦纳学校)教授数学的特殊方式。
华德福教育讲究心、脑、手的协调,书中从方方面面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游戏和绘图学习数学,这些游戏即满足了孩子对身体活动的渴求,也满足了他们对数字世界的好奇心。
强调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一定是以身体运动为基础,以自己的感觉作为认知的前提,以无数次游戏作为大量运算的水到渠成的铺垫,更是先感觉、感知后认知的过程。
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人大卫.科尔博完整提出。
他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即“体验式学习圈”,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体验式学习是个过程,是既令人兴奋又富有挑战性的,它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比如肢体上的挑战,游戏,模拟练习等有组织的互动。
在所有的活动中,学生们是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且能够从体验中产生有意义、相关的见解。
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本质。
在学生学习知识之前,可以先让他们获得一种来自事物本质的体验。
比如,几何中柏拉图多面体之间的关系,希腊人把它们与宇宙及四大元素联系起来,体会到数字和形状的世界与人类心灵密切相关。
在整个古代,人们在体会柏拉图多面体时都会联想到球形的圆融一体。
其实,儿童与数学中这些质的方面有着深厚的联系,就像人类早期思想中所体现的一样,但由于他们是孩子,他们无法用言语表述自己的体验,也无法把这些体验与柏拉图多面体这些深奥的知识联系起来。
但是,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一样的,只是在表达自己时用的是与其年龄相应的语言。
出于这样的宗旨,我们可以让孩子体验相对简单的正多边形及外接圆。
这时,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圆里面画3条边、接着4条边、5条边甚至6条边,学生们非常清楚,要让图形美观,就要让各条边一样长,就像希腊人试图用正多边形搭出三维几何体时所发现的那样。
他们所做的努力是一样的,就是要寻求一致的感官印象。
亦可以先让孩子们画出一个圆,然后,给他们一些坚果,让他们“小心”的放在圆上,再连线,可以一个点接一点的连,也可以一个点隔一个连一个。
画完了,再加一个坚果,还是平均分,再次连线…。
在连线的过程中感受单数和双数的区别。
感受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区别,发现图形的神奇。
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可以带着学生到大厅里做一些游戏。
12个学生围成一圈,如果每逢第二个学生向前跨出一步或坐下,整个图景立刻就不一样了。
如果每逢第三个学生向前跨一步,我们会辨认出之前的正方形。
如果每逢第四个学生向前跨一步,我们就有了一个三角形。
在12个人围成的一个圈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美妙的方式进行着。
总人数可以不断的增加。
在这样的练习中,通过观察和判断,学生们锻炼了实际的数学技巧,而这也为今后思维层面的数学能力打下真正的基础。
在游戏中体验数字与韵律。
声学原理很清楚地表明了,数学和音乐是彼此相属的,在音乐中,人们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体验数学。
在这里数学从身体、手臂和腿脚开始。
在脚和韵律的帮助下,1-10的数数孩子能很快从不熟悉到熟悉,接下来数11—20时,孩子们能很快找到1与11,2与12,3与13…….之间的联系,此时,孩子们会感到自豪而快乐,游戏开始后,每个人都变得非常专注,疲劳的孩子忘记了疲劳,他们十分激动地跟着数数,这些数字可以用不同的声音、声调和语速说出来。
他们可以数那么多数字,一个接一个,不会被人打断,去体会语言的声音带来的喜悦,去体会重复数数所带来的纯粹的快乐。
他们将第一次有机会与“无限”发生有意识的接触,这种体验非常重要。
是对数学拥有生动而实用的理解。
笔者将乘法表与音乐中的节拍相结合创造出乘法游戏,让孩子们站成一圈,把右手伸到圈外,一个跑数人绕圈子走,一边拍那伸出的手一遍说几的乘法表,每当说出这个数的倍数,他就暂停一下,而与他拍手的孩子则蹲下。
其余孩子形成一个合唱团,边拍边唱出几的乘法表。
孩子们天性都是爱玩的,这样的游戏与数学知识结合让孩子们真正体会了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使孩子在富有韵律的活动中掌握乘法口诀。
变换一下,游戏的队形,还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很多将来会有用的东西——与质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有关的知识。
所有这些体验都是将来恍然大悟的种子。
《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书中精彩的游戏与活动,会让你发现数学教育并不是枯燥的定理和公式,数学可以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可以像跳动的音符一样印刻进孩子心里,在活动和游戏中掌握数学美丽的韵律与节奏,爱上数学并不难。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是让孩子置身于由物体构成的物质世界中,然后立刻要求他们抽离出来,仅仅拾取物体的数量,希望孩子一下子就能够对周围世界进行抽象思维,这是不合常理的。
因为物体的数量并不存在于环境之中,而是存在于人类富有创造的内心生活中。
我们强迫孩子们进入逻辑思维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实际上属于老人,因为他们已经放弃了物质世界,上升到了思维的层面。
这些仅仅指向思维生活的纯粹知识无益于儿童的成长,不仅仅因为这对孩子来说太难了,而且还因为,儿童是通过活动和体验来发展的。
克鲁普斯卡娅说:“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娱乐,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还是孩子的生活。
”儿童以游戏为生命。
数学游戏为儿童学习数学提供了直观的感性材料和愉悦的学习平台,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生理特征。
数学游戏在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同时,游戏作为儿童自主能动性最佳的活动,极大地集中了小学生的注意力。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起来。
一个趣味数学世界的大门向我打开了,全新的理念与感受充斥全身, 原来,数学的教与学都可以在这样简单而有趣的游戏中完成,本书中的孩子们对这些游戏乐此不疲,总是有“再玩一次”的欲望,所有的设计环环相扣,逐次深入,直至最本质的数学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以课本中已有的数学活动为基础,把日常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游戏,融入到课堂中。
更希望自己能设计出更好更新鲜的数学游戏,让游戏带来的欢声笑语充盈着我的数学课堂。
(二)播下将来恍然大悟的种子——读《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有感最近,我阅读了《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感触挺多。
这本书文字朴实、娓娓道来、充满灵性,时不时点醒着阅读者。
作者以在华德福学校任教数学的经验和做法结合自身的体会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新的数学教学画卷。
首先,向我们阐述了儿童数学教学应关注人类本质,学校的第一要务,乃是鼓励孩子的每一个机会,让他们在活动和体验中成长。
正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人类极大的美德是能够等待,不慌不忙,直至一切成熟。
”其次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精神数、韵律与数字、乘法表、绘图与数学、作为量的数等实践案例,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游戏画面,富有实践指导性。
正如结束语中所说: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让一些宝贵的东西“镌刻在记忆里”。
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不免有些感伤。
未想书中亦有我清晰的影子:“我们喜欢我们的老师,也有点怕他,希望讨他欢心。
他的课并不激动人心(没有人指望这一点),但随着我们与他越来越熟悉,我们慢慢开始喜欢他。
无疑他时不时会梦想有一本不一样的数学书,但每天都会清醒过来面对现实,学校给什么,就用什么。
”似乎我们总是被一根无形的绳索捆绑着,而且它的力量是如些的巨大。
读到此处不禁反问自己:它是什么呢?来自于现形教育体制,我们的数学教学被切豆腐似地分成了一个个小方块,每节课我们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些规定的动作,上课总告诉自己我们来不得半点等待;来自于自我的偷懒艺术,我们在闲暇时,都很善于设计理想,也很会讲道理,对华德福学校这样的教育理念还是挺有兴致的。
可真正去做是不容易的,我常有这样的感觉,当我想去认真做一件为难而有意义的事时,却总能有一件简单甚至无聊的事来冲散我的意志;还来自于我们有的只是憧憬,没有方案,没有行动的抓手。
此书中大篇幅的介绍游戏内容着实给了一个很好的抓手,一个一线老师实践的操作平台。
在这样的反问中,继续地阅读着,心里点亮了一盏灯,孩子们需要游戏,需要这份身体与数学的链接,而不仅仅是大脑。
曾经有人说,在音乐中,最重要的不在于实际的音符,而在于我们灵魂如何努力从一个音符到达另一个音符。
实际上,在游戏中,正是孩子们那些无声的部分使我们的活动具有了内容。
有时我们全部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带领孩子们体验这些间距。
这种体验就是孩子们借助有形在数学世界迈出的成功一步。
就似那很早孩子就已经能够扶着桌子或妈妈的手站起来,但还不敢冒险向前走。
然而有一天,他站在那里,手里拿着一把发刷,突然就摇摇晃晃地穿过房间,安全抵达父亲身边。
这把发刷不是为了交给父亲,而是为了在行走这一动作中获得必需的支持。
游戏体验不正是这把发刷嘛!看完整本书如果只有感慨,亦只是欣赏别人。
能和书有一份共鸣,接上这份雅致,亦只是理想境地。
也许此时最应落实的还是行动。
将书本中的游戏先模仿过来,为我所用。
在游戏中体会真正的实践收获。
那时相信对此书将会有更加丰富的内涵理解。
爱上数学这也是数学教育人共同的愿望,愿所有人都能戒骄戒躁,沉下心来,相信孩子,给孩子们和自己一点时间,让孩子们在我们等待的过程中获得力量,让一切教育过程在合适的“温度”中前行。
将来学生恍然大悟时亦是我们快乐时。
(三)读《爱上数学》之感想——关爱生命发展《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告诉我们:数学不是静止的数字,不是呆板的符号。
数学是跳动的音符,是活动的乐章。
回忆起自己的学童生涯,至少有一本课本是我们觉得无趣之极的。
每天,我们都会从书包里掏出这本书,吃力地学习。
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书里写满了数字,并按照学年进度分为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每一课千篇一律地分为口头练习部分和书面练习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数字计算和应用题。
每一课都包括乘法口决,加法练习,后面也许是长长一串减法题,或者乘法和除法练习。
当然还有一个老师,老师的任务是在学年结束之前把课本讲到最后一页,这样一来,也就没有多少余地可以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了。
我印象中的老师是这样的。
他手里拿着书走进教室,直接走到黑板前面,挑一支粉笔,在黑板中央写下一个“7“字。
然后他的眼睛越过眼镜上的边缘看着他的30个学生,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知道今天要讲的是7的乘法口诀。
随后他在7的前面写一个乘号,又在乘号的前面写一对括号,最后在括号里写下一系列随机数字。
整个过程中,他都在用右手写字,而把脸朝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