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_罗珠珠

合集下载

报告人简介-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室

报告人简介-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室

报告人简介1.卢光辉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土壤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水土资源保育、水土资源保育、雨水资源利用、环境规划与管理、集水区经营、都市气象学、环境污染防治。

2.郑粉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国家土壤侵蚀研究实验室博士后,《美国土壤学大百科全书》撰稿人,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是土壤侵蚀过程、预报和侵蚀环境效应评价。

3.李锐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973首席科学家,世界水土保持学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4.蔡强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监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土壤学会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协会”召集人。

主要研究方是土壤侵蚀、养分流失、水土保持、流水地貌、流域侵蚀产沙模拟、坡地改良利用,农林复合业、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5.李载鸣台湾省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地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

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资源管理、毒物生态学和湿地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6.吴瑞贤台湾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主要从事非点源模型、土地使用与水资源供应与环境资源保育研究。

7.郑明国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和两项国家973计划专题。

主要研究方向是侵蚀产沙及遥感信息提取。

8.蔡元芳台北教育大学教务长,社会与区域发展学系教授,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日本筑波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地理环境灾害、地理资讯系统、区域防救灾计画、水土保持、环境资讯应用、环境水文方面工作。

9.孙莉英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沙环境风险分析与控制。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SHAN Yong - jie 1 ,BAI Zhong - ke2
(1 .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 ronment Sciences ,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 Li nfen 041004 , China ; 2. Department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ique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 Science , Beijing 100083 , Chi na ;
了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 : 原地貌 、采矿后 、复垦初期和复垦 8 年后土壤质量分别为 4 级 、6
级 、5 级和 4 级 。
关键词 :黄土区 ;大型露天煤矿 ; 土壤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S1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 1006- 8759 (2008) 0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042 - 04
STUDY O F T HE L A RGE - SCAL E O PE NCAST MINE O F L O ESS AREA SO IL QUAL ITY IND ICATO RS
第 22 卷第 2 期 2 008 年 4 月
监 测 与评 价
能源环境保护
Ene rgy Enviro nme ntal Protectio n
Vol. 22, No. 2 Apr . , 2008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陕永杰 1 ,白中科 2
(1.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4 ; 2.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系 ,北京 100083)
收稿日期 : 2007 - 08 - 15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0471132/ D0124) ; 国家 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 (00149) 第一作者简介 : 陕永杰 (1975 - ) , 男 , 山西临汾人 ,硕士 , 讲师 , 主 要从事土壤学 、土地规划与土地复垦研究 。

黄土高原地区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黄土高原地区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B i e ja a nu n 一,Z e gF ni ,D n i ,DigXio i W h n el o gLl i n a bn
( .SaeK y L b rt y o S i E o i n rl d F r n n L e s lt u I s tt o S i a dWa r o s r t n h n s A a e yo 1 tt e a oao f o rs n a d D a amigo o s P a a , nt ue f o n t n ev i ,C i e c d m f r l o y n e i l eC ao e
Absr c I r e o ca iy t e c n e nd lv lo o lq a i n t e wa e — n r so e i n o h ta t n o d rt lrf h ha g s a e e fs i u l y i h trwid e o i n r go ft e t
L e sPae u ae ,ti p p re tbih d aMii m D t e MD )frs i q ai ses n yte o s lta ra hs a e s l e nmu aa S t( S o ol u ly assme t h a s t b
21 0 0年 6月 8 3):8 3 ( 2-7
中 国 水 土 保 持 科 学
S inc fSola d W ae n ev to c e e o i n l rCo s rai n
V0 地 区水蚀 风 蚀 交错 带 土壤 质 量 综合 评 价
Bejn ;3.Colg fReo re n vrn n ,NotwetA&F Unvri iig l eo su csa d En i me t e o r h s iest y,7 2 0 1 1 0,Ya l g,S an i ngi n hax;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室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室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指南一、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土壤侵蚀和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环境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尤为突出。

本实验室是以黄土高原侵蚀环境调控和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为研究方向,以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问题为目标,主要研究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机理、土壤侵蚀预测预报、侵蚀环境演变机制及其提高生产力途径,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侵蚀与干旱逆境下作物生理生态和土壤水分、养分循环机制及其调控,发展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新领域及其交叉学科,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持续发展及黄河治理服务。

二、基金资助范围本实验室主要资助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又具有创新意义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课题。

主要资助如下研究方向:方向一、土壤侵蚀⏹ 变化环境下土壤侵蚀动态过程与机制研究中小流域景观异质性对侵蚀产沙过程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研究生态修复、生产开发建设项目及气候变化等驱动下的土壤侵蚀演变过程、调控机制及耦合效应;阐明黄河水沙时空分异特征及对变化侵蚀环境的响应机制。

⏹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发流域、区域土壤侵蚀模型,集成坡面、流域、区域模型并开发应用软件,使其成为国家和地区土壤侵蚀调查、水土保持规划和江河水沙预测的工具。

方向二、旱地农业⏹ 抗旱节水的生物学基础通过从分子到个体不同层次研究碳氮平衡、水分养分传输、物质转运等过程,揭示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物学基础。

⏹ 作物地上群体-根际过程互馈关系及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研究地上群体对根系和根际过程、根层养分水分对根系及地上群体的互馈效应,构建旱作可持续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

⏹ 作物模型设计与创新开展作物-水分关系模拟研究,开发适用于黄土高原的作物模型,创建可持续耕作模式和高效农业用水模式。

方向三、水土过程⏹ 关键带水碳循环过程及模拟研究黄土高原关键带水碳过程与耦合机制,明确黄土高原地下水补给途径和方式,构建多尺度植被-土壤水相互作用和水碳耦合模型,探讨植被恢复背景下的水碳演变过程、效应及模拟。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7 m) 3 u 单作 是 西部 黄 土高 原地 区 的主要 种植 方式 , 春小 麦 种植 之前 土 壤 一 般进 行 三 耕 两耱 的耕作 措 施 , 获 时作 收 物秸 秆通 常被 全 部移 出农 田 。同时 , 地 区 降水 主要集 中在 7 该 —9月 份 , 期 降水量 一 般 达 到或 超 过年 降 水 量 的 该 6 , 成雨 季 与农 田的休 闲期重 叠 , 与作 物生 长期 严重 错 位 。这 种休 闲 一春小 麦 单作 体 系 、 度耕 作 结 合作 0 造 而 过
第2卷 O
第 4期




1— 1 O
Vo . O。 . 1 2 No 4
A CT A PRA T ACU LTU R AE N I SI CA
21 O 1Leabharlann 8月 长 期 保 护 性 耕 作对 黄 土 高原 旱地 土 壤 物 理 质 量 的 影 响
张仁 陟 , 罗珠 珠 , 立 群 , 高 宝 蔡 黄 , 玲 玲 , 军红 李 谢
关 键 词 : 统 耕 作 ;免 耕 ; 秆 还 田 ; 壤 物理 质量 传 秸 土
中 图分 类 号 :1 2 4 ¥ 5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5 5 (0 1 0—0 11 10 —7 9 2 1 )40 0—0
土壤 是人 类赖 以生 存 和发 展 的物质 基 础 。随着 经济 的发 展 , 口一资 源 一环 境 间的矛 盾 E趋尖 锐 , 壤质 量 人 l 土 问题 正在 不断 得 到世界 范 围 内的共 同关 注 。土壤 质 量是 土壤 在 生 态 系统 范 围 内 , 持生 态 系统 生 产 力 和动 植 物 维 健 康 而不 发生 土壤 退化 及 其环 境 问题 的能 力[ , 常 包括 土壤 物理 质量 、 1通 ] 化学 质 量和生 物质 量l 。土壤 物理 质 量 2 ] 深 刻影 响着土 壤 的化学 质 量和 生物 质量 , 因此 , 在 土壤 质量 的研 究 中起着 关键 作用 l 。土地利 用方 式及管 理 措 其 2 ]

极端干旱区黄土土壤容重的测量及其古气候意义

极端干旱区黄土土壤容重的测量及其古气候意义

年洛川风尘沉积通量进行了研究 , 重建了风场强度 。 孙有斌 、安芷生[ 10] 对灵台风尘沉积序列的土壤容重 以及碳酸盐含量进行了测量 , 建立了最近 7 Ma 黄 土高原粉尘沉积通量的时间序列 , 并成功地反演出 晚上新世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历史 。
同黄土高原地区的研究相比 , 中国西北内陆极 端干旱区的黄 土堆积序列土壤容重的 研究相对较 少 , 尤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黄土沉积 , 土壤容 重的研究还是空白 。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堆积的 昆仑山黄土 , 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同期相关沉 积[ 1 1] , 对其进行的土壤容重测量 , 无论对于理解不 同环境条件下的土壤容重的古气候意义 , 还是对于 重建极端干旱区粉尘通量的时间序列 , 进而恢复亚 洲内陆干旱化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 本文对 昆仑山黄土一期环境钻探获得的 207 m 岩心进行 了土壤容重的测量 , 提出了极端干旱区黄土土壤容 重的合理测量方法 , 并对其古气候意义做了初步的 探讨 。
2 土壤容重的测量方法
目前 , 黄土高原地区测量土样容重的传统方法 是将天然风干后的黄土样品加工成立方体 , 由卡尺
或封蜡排水法间接求得样品的体积 , 并计算质量和 体积的比值 , 从而求得样品的容重[ 2-3 , 6-7] 。 但由于 土样形状的不规则性及易散性 , 使容重样品的加工 和测量带来很大的误差和难度 。 此外 , 间接求得的 样品体积由于仪器精度和人为因素 , 也会产生很大 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 从而传统方法测得的土壤 容重的稳定性和精确度都不高 , 致使由容重值所反 映的古气候高频变化信号的可信度大为降低[ 4] 。为 了解决这一问题 , 孙有斌等[ 4] 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提出了于油中测量土壤容重的新方法 ———浸油法 。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的开题报告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的开题报告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黄土高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片特殊区域,属于半干旱地区。

旱地耕作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之一,其土壤质量对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多年的人为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普遍较差,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行旱地土壤质量评价和合理的耕作措施选择是提高黄土高原农业生产能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本课题将对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不同耕作措施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旱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针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特点和旱地农业生产需要,构建旱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测定和分析。

采集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的土壤样品,利用常规和先进的土壤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土壤质量测定和分析。

3. 旱地耕作措施效果比较分析。

通过对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耕作措施的效果并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方案主要包括:1. 样品采集与处理。

在黄土高原地区选择不同地形、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肥力等指标差异较大的地段进行采样,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各因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考虑到旱地生态和资源利用的特点,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同时考虑旱地生态系统面临的各种压力因素。

3. 耕作措施的选择与模拟。

在实验区域设置不同的耕作措施(如旋耕、免耕等)进行模拟,根据生产数据决定具体模拟比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预期成果与应用价值本研究将为探索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该区域的土壤质量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构建了适合该地区的旱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该区域土壤质量监测提供了科学指导。

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土壤质量现状评价

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土壤质量现状评价

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土壤质量现状评价作者:黄婷王旭东王彩霞岳西杰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21期摘要以长武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代表,研究了不同果园种植年限下的土壤质量现状,运用偏相关系数法确定权重,结合隶属度函数评价了该地区土壤的综合肥力水平,分析果树种植中土壤质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区果园土壤IFI值在0.22~0.70,其中有27%达到了2级土壤质量标准,64%达到了3级土壤质量标准,9%达到了4级土壤质量标准。

随着果树种植年限的增加,在0~20cm耕层,达到2级土壤质量标准的比例大小顺序是5~15年(44%)>5年以下果园(37.5%)=15年以上果园(37.5%),以5~15年果园的土壤质量相对较好,果园0~20cm土层的土壤质量优于20~40cm土层的土壤质量。

关键词果园;土壤质量现状;评价;黄土高原沟壑区中图分类号S158.2;S155.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1-0212-03土壤质量作为土壤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的综合量度,是土壤维持生产力、环境净化能力以及保障动植物健康能力的集中体现。

人类干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壤质量在时空尺度上变换的方向和程度,由此产生的土壤侵蚀、酸化、养分耗竭、污染和其他自然资源问题已影响了人类的发展[1]。

土壤质量评价是近十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在现行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中采用数学模型评价土壤质量的方法较为普遍,包括指数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和灰色聚类法等,其中模糊数学方法可以通过隶属度描述土壤质量的渐变性和模糊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可靠[2]。

长武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渭北与陇东高原结合部的过渡地带。

海拔高达1 200m,年均降雨量578.5mm,年均气温9.1℃,无霜期171d,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型季风气候,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

土壤为黄盖黏黑垆土,土壤养分含量、地貌特征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很好的代表性[3]。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质量评价研究浅析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质量评价研究浅析

Hans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土壤科学, 2020, 8(2), 118-122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journal/hjsshttps:///10.12677/hjss.2020.82017Analysis of Soil Quality Evaluation in theLoess PlateauYan Xu1,2,3,4, Chendi Shi1,2,3,41Key Laboratory of Degraded and Unused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China, Xi’an Shaanxi2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Xi’an Shaanxi3Insititute of Lan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Xi’an Shaanxi4Shaanxi Provincial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Xi’an ShaanxiReceived: Mar. 30th, 2020; accepted: Apr. 19th, 2020; published: Apr. 26th, 2020AbstractNumerous trenches developed in the hilly and gu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ontain abundant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However, due to the problems such as long-term disrepair of silt dams and inadequat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facilities, the use of trenches is difficult and inefficient.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project and gully control and land reclamation, the problem of soil eros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quality of newly added cultivated land and its productivity has also improv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and methods for soil quality evalua-tion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soil quality research after gully construction are summarized, and thi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improvement of soil quality after gully construction.KeywordsSoil Qua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Methods, The Loess Plateau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质量评价研究浅析徐艳1,2,3,4,师晨迪1,2,3,41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试验室,陕西西安2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3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4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徐艳,师晨迪收稿日期:2020年3月30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19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26日摘要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发育的众多沟道蕴藏着丰富的水土资源,但因已有淤地坝年久失修、灌排设施不配套等突出问题,沟道土地利用的难度大、效率低。

2005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试验室

2005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试验室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陈云明
吴芳
40.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陈云明
黄琳琳
41.
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生长及凋落动态研究
生态学
陈云明
高俊芳
2010年毕业硕士论文
序号
论文题目
学科专业
导师
硕士生
42.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坡面土壤侵蚀动力学过程试验研究
环境科学
黄明斌
王占礼
高素娟
43.
万龙
18.
近50年来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张晓萍
付艳玲
19.
近30年来长武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张晓萍
陈凤娟
20.
黄土高塬沟壑区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响应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张晓萍
张建军
21.
黄土坡面细沟水流输沙能力试验研究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王文龙
罗婷
9.
水蚀风蚀交错带人工豆科草地生源要素的水分和密度响应特征
环境科学
邵明安
李学章
10.
不同土石混合介质水分运动的试验研究
土壤学
邵明安
温明霞
11.
温度对土壤水分运动及参数的影响研究
环境科学
邵明安
高红贝
12.
利用坝地沉积旋廻研究黄土高原小流域泥沙来源演变规律
土壤学
杨明义
薛凯
13.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
植物营养学
李世清
徐洪敏
56.

黄土高原3种优势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抗旱性评价

黄土高原3种优势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抗旱性评价

合评价其抗 旱性 , 为黄 土高原生态 修复过 程 中选择合
适 的植物 种类提供理论 依据 。
壤水 分 条 件 下 均 表 现 为 7 , 5 , 3 , 5 > 5 > 5
( < 0 0 ) 每 种 植 物 在 同 一 生 长 阶 段 叶 片 相 对 含 声 .1。 水量 均差 异 极显 著 ( < 0 0 ) . 1 。从 相 对 含 水 量 的 数
3种 分布 广泛 的优 势种 白花 草木 樨 ( l ou lu ) 沙柳 ( a i h i p i ) 花棒 ( d s r Mei t s b s 、 l a S l c el hl 和 a o a He y a 一 “ so a i m) 土壤 干旱 胁 迫的 生理 响应 , 对其 抗 旱性 进 行 综 合性 评 价 。结果 表 明 : 着 土壤 Ⅲ cp ru 对 并 随
Absr c : ta t Phy i l gia a ito n o ghtr ss a ewe e s u e ft e o i n pe is,M e io “5 s o o c lv ra i ns a d dr u e it nc r t did o hr e d m na t s c e ll t
pe oxi ni n he s ub e p o en c nt nt The r s ls ho d bo h RW C nd t t r pr s r ng r de a on a d t ol l r t i o e . e u t s we t a he wa e e e vi
> M e io u b l l t sal a.
Ke r : m i n pe i s d ou y wo ds do na t s ce ; r ghtr ss a e; s e i t nc ubo d na e f r i t unc i n;c m pr he i v l a i to o e nsve e a u ton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连作玉米产量的水分承载时限研究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连作玉米产量的水分承载时限研究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连作玉米产量的水分承载时限研究谢军红;柴强;李玲玲;张仁陟;牛伊宁1;罗珠珠;蔡立群【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8【摘要】【目的】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有限降水持续高效利用为目标,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连作玉米(ZeaMay L.)的产量表现和水分利用特征,揭示其增产机理,明确不同覆膜方式下有利于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的连作年限,为试区高产、水分高效持续利用型玉米连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量化连作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年际平衡关系、产量稳定性;以持续高产和收获期不发生土壤干燥化为依据,确定适用于不同覆膜方式的玉米连作年限。

【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具有良好的保墒、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利于协调关键生育时期土壤-作物的水分供需关系,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

与半膜平作处理相比,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1.8%和33.4%,生物产量、单位耗水的干物质累积量、总产值、净产值、毫米水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21.8%、12.3%、31.2%、27.8%、21.1%和-3.2%;与露地栽培处理相比生物产量、单位耗水的干物质累积量、总产值、净产值、毫米水产值和产投比分别提高了24.9%、39.1%、225.5%、1423.9%、212.4%和93.5%。

地膜覆盖增大了玉米全生育时期的耗水量,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作和半膜平作耗水量较露地栽培增幅分别为15.5%—29.2%、10.0%—20.8%和4.2%—12.6%。

单季较高的耗水量导致3种覆盖处理在连作第二年收获期土壤贮水量较连作开始期分别降低了37.3%、33.5%和30.9%,第三年降低了29.6%、27.5%和23.9%,造成土壤水分亏缺;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水分亏缺累计,出现土壤干化现象,引起产量波动,不利于土壤水分的持续利用。

【结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全膜双垄沟播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是理想的玉米种植模式;当年降雨量在320 mm左右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连作不宜超过2年,全膜平作、半膜平作玉米的连作时间不宜超过3年。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质量评价初探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质量评价初探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质量评价初探
包继祥;张启凡
【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年(卷),期】1989(000)001
【总页数】9页(P49-56,40)
【作者】包继祥;张启凡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
【相关文献】
1.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 [J], 万冰;宋俊学;张登越
2.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质量评价研究浅析 [J], 徐艳; 师晨迪
3.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修复研究现状分析 [J], 曹婷婷;周航
4.黄土高原地区基于Meta分析的地形调控土地利用方式转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张彦军;党水纳;任媛媛;邹俊亮;梁婷;鞠学良
5.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J], 黎雅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耕地质量评价

黄土高原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耕地质量评价

黄土高原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耕地质量评价摸清土壤养分变异规律,划分耕地质量等级,是实施精准农业的重要依据。

本论文以黄土高原区耕地为对象,依据15578个样点的调查化验数据和其它相关数据资料,应用GIS技术和模糊评价方法,对全区耕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和耕地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取得以下成果:(1)土壤OM含量在1.41~38.24 g/kg,平均值为15.14 g/kg;TN含量在0.03~2.34g/kg,平均值为0.95 g/kg;AP含量在0.51~94.9 mg/kg,平均值为18.46 mg/kg;AK含量在14.00~478.00 mg/kg,平均值为182.3 mg/kg;pH平均值为8.28。

变异系数AP>AK>OM>TN>pH,分别为78.12%、47.27%、43.55%、42.96%和3.74%。

(2)各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OM与TN、AP、AK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其中OM与TN相关性系数最大,达到0.806,pH和OM、TN、A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0.387、-0.136,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五种养分的Moran’s I和Z值均表现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空间聚集特征,其中pH的空间自相关性大于其它养分。

有效磷和速效钾分维数较高达到1.934和1.944。

(3)研究区的OM面积占比以四级为主,为65.05%;TN三、四级面积占比较大,为32.86%和30.69%;AP 二、三级面积占比较大,为34.34%和45.83%;AK一、二、三级面积分别为35.38%,34.73%、26.05%;pH在8.0-8.5区间内面积占比最大,为64.96%。

(4)黄绵土养分含量低,褐土、黑垆、潮土养分含量较高,灰钙土养分含量一般,黑钙土属于研究区最为肥沃的土壤类型,栗钙土养分稍次于黑钙土,风沙土的平均养分含量很低,属于最贫瘠的土壤。

刘玉等荣获2018年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奖学金

刘玉等荣获2018年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奖学金

刘玉等荣获2018年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奖学金6月22日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隆重举行了2018年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奖学金颁奖仪式。

山仑院士、邵明安院士、水土保持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穆兴民研究员、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重要方向负责人、部分导师代表及获奖研究生参加了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由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明义研究员主持。

按照实验室主任奖学金评审规定,经本人申请,评定委员会严格审核、评选及公示,评选出了2018年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奖学金获得者,其中刘玉博士获特别奖学金;唐庄生等5位博士和郭玥微等3位硕士获一等奖学金,朱丽霞等10位博士获优秀奖学金。

在颁奖仪式上,李世清常务副主任宣读了“关于授予刘玉等19名同学获得2018年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奖学金的决定”,山仑院士、邵明安院士、张岁岐副主任分别为奖学金获得者颁发了证书及奖金。

山仑院士和邵明安院士分别为毕业生赠送了祝福和勉励的寄语。

山院士在寄语中指出,“同学们在攻读博、硕士学位阶段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大家为学校、水保所和实验室赢得了珍贵荣誉;希望同学们在新的岗位上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祝愿同学们取得更加优异的成就!”。

邵院士回忆了当初设立主任奖学金的往事,“对获奖同学们表示了祝贺!看到学生们越来越优秀,表示由衷的高兴,同时也感谢学生们对实验室做出的贡献。

”获奖者代表刘玉博士在颁奖仪式上发言。

刘玉博士在代表获奖学生的发言中,真诚的感谢培养他们的老师们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前沿的学术思想、进取的科研精神,引领他们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勇敢探索,大步向前;感谢仍在攻读学位以及已毕业的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及时给予的指点和帮助,像兄弟姐妹一样共同成长;感谢重点实验室热心友善的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为他们的顺利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付出的辛苦劳动,并在新的工作岗位抓住机遇,克难奋进,不断求索,不忘感恩,用优异的成绩报答导师、家长和重点室对他们的期望和栽培。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黄土沟壑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_以长武县耕地土壤为例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黄土沟壑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_以长武县耕地土壤为例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概况 本次研究主要在长武县北部塬区进行, 长武县 位于陕西省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 属于渭北与 陇东高原结合部的过渡地带。海拔高达 1 200 m, 年 均降雨量 578. 5 mm, 年均气温 9. 1 , 无霜期 171 d,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型季风气候 , 是典型的雨养农 业区。土壤为黄盖粘黑垆土 , 土壤养分含量、 地貌特 征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很好的代表性
)、 碱解氮 ( 0. 775*
*
)之
间有很高的相关性 , 结合四者的 Norm 值大小可以将 有机质和碱解氮被剔除, 此外活性有机质和磷酸酶 ( 0. 829* * ) 、 脲酶 ( 0. 628*
*
) 等也有很高的相关性,
因此, 最 终进入 MDS 的第一 组参数 包括活性 有机 质、 全氮、 磷酸酶、 转化酶、 CEC 、 pH 。在第二组里 Fe 和 Mn( 0. 844*
*
)、 Cu( 0. 837*
* *
*
) 有很高的相关性, 因
此 Mn 被剔除掉。在第三组里, 全磷和 速效磷的相 关系数是 0. 646 , 故选择速效磷进入 MDS, 第四组 和第五组只有过氧化氢酶和粘粒各一个。定量评价 土壤质量宜选择中度、 高度敏感的指标 , 变异系数< 10% 为 不 敏 感 界 限 , 由 于 pH ( 2. 4% ) 、 全钾 ( 5. 8% ) 的变异系数小于 10% ( 表 2) , 所以 pH 和全 钾被剔除。综上所述 , 最终进入评价指标最小数据 集 MDS 的土壤参数有活性有机质、 全氮、 速效磷、 速 效钾、 粘粒、 CEC 、 Fe 、 Cu、 Zn 、 过氧化氢酶、 磷酸酶和 转化酶等 12 项指标。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240
地球环境学报
第6卷
样地 农田
草地
植被 类型
灌木林 山杨林
混交林
辽东栎林
表 1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样地信息 Tab.1 Sites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ypes
经纬度
海拔(m) 坡向
坡位 坡度(°) 盖度(%) 优势植被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241表2主成分贡献率和土壤质量指标的权重tab2valuesofcomponentcapacityandweightsofeachsoilqualityindicator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第四主成分土壤质量指标负荷量权重负荷量权重负荷量权重负荷量权重口h03200101002000080299o09902000070ec036701160065002401250041o0340012wc032101010123004504360144o1510053bd0338o107o1140042o04100130263o092cs00120004059502190358011802670094wsa01080034043701610351011603300116ic0327o1030345o1270119003900350012oc0276008702860105一o304010004240149mbc03020095006700250088002903460121mbn0302009502550094040001320191o067tp00960030039001440409013505910207tn03990126001800070102003400230008方差贡献率4677713731113019322累计方差贡献率46777605087180981131表3土壤质量指标隶属度值tab3valuesofsoilqual时indicator万方数据地球环境学报第6卷144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的计算采用加权乘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评定指标的改进及分级标准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评定指标的改进及分级标准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评定指标的改进及分级标准
段建军;王小利;张彩霞;高照良;李锐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2007(21)6
【摘要】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普遍存在的特殊土壤水文现象,研究其现状、成因、防治、调控措施等对科学认识区域植被承载力、土地生产力以及低效林草改造和可持续植被建设等有重要理论与生产指导意义,而合理通用评判指标与分级标准是开展土壤干层研究的基础。

目前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尚无统一评判指标与分级标准,给区域土壤干层研究带来困难。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用土壤有效水饱和度/不饱和度作为土壤干层评判指标,并给出其分级标准。

该评判指标计算简单,具通用性和可比性,可望成为土壤干层的通用评判指标。

【总页数】4页(P151-154)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干层;评判指标;土壤有效水饱和度
【作者】段建军;王小利;张彩霞;高照良;李锐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1;S152.7
【相关文献】
1.板桥铰缝评定指标及分级评定标准的简化 [J], 王一品;潘智勇
2.陕西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特点及其对植树造林的影响 [J], 张成生;杨琉;侯会延
3.陕西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的特点及其对植树造林的影响 [J], 张成生;杨琉;侯会延
4.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对土壤干层影响研究进展 [J], 李琪;李志萍;马雅静
5.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干层问题探析 [J], 魏佳英;冯丽;莫保儒;蔡国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林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排序方法探讨

黄土高原林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排序方法探讨

黄土高原林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排序方法探讨
李宝林;李香兰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1995(9)1
【摘要】该文对黄土高原林区土壤的生物化学、化学、物理学特性,枯枝落叶层及肥力的46项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排序,对诸多因子作用的综合评价排序问题进行了探讨。

综合评价排序采用了模糊聚类和相对系数两种方法。

林区土壤肥力评价排序结果与材积量排序相吻合,从而论证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自肥力强的树种辽东栎居首位,山杨次之;而六盘山林区山杨居首位,辽东栎次之。

【总页数】7页(P64-70)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排序;林区
【作者】李宝林;李香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4.8
【相关文献】
1.施工企业的综合评价及排序方法的探讨 [J], 杨永铎;;;;
2.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肥力研究 [J], 孙晓霞;王孝安
3.施工企业的综合评价及排序方法的探讨 [J], 杨永铎
4.施工企业的综合评价及排序方法的探讨 [J], 张芳;杨雷生
5.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类型区果园地土壤肥力特征综合评价及其区域差异特征研究[J], 居玛汗.卡斯木;张丽娜;范鹏;曹裕;李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旱井集雨补灌工程的评价指标

黄土高原旱井集雨补灌工程的评价指标

黄土高原旱井集雨补灌工程的评价指标
郭乃平;张子瑜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年(卷),期】2002()2
【摘要】黄土高原属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干旱是制约这里农业发展
的主要自然因素。

因干旱水平梯田产量低而不稳,经济林果生长状况相对较差,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很低,生态环境恶劣。

但黄土高原平均降雨443mm,是其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的9.2倍。

在地表水开发利用余地很小,地下水又开采过度的严酷现实面前,收集利用雨水成为黄土高原治旱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就旱井集雨补灌工程,提一粗浅的定量评价方案,以期对该工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页数】2页(P40-41)
【关键词】黄土高原;旱井集雨;补灌工程;生态环境
【作者】郭乃平;张子瑜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县水利水保局;山西省临县农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75
【相关文献】
1.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补灌玉米增产机理的研究 [J], 李兴;程满金;史海滨;崔彩;
勾芒芒
2.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补灌生态农业研究进展 [J], 赵西宁;吴普特;冯浩;汪有科
3.黄土高原西北部砂田西瓜集雨补灌效应研究 [J], 谢忠奎;王亚军;陈士辉;张志山;魏兴琥
4.推广旱井集雨补灌开发旱垣地区农业 [J], 王红霞
5.实施旱井集雨微灌工程是贫困山区稳定脱贫的重大战略举措 [J], 冯林春;樊秉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Based on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s at Dingxi in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gricultural meas-
ures on soil quality were studied using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A total of 6 agricultural measures with 2 tillage systems and 3 ground-cover forms were used. The agricultural measured included conventional tillage (T), no-tillage (NT), conventional tillage with straw incorporation (TS), no-tillage with straw mulching (NTS), conventional tillage with plastic-film mulch (TP) and no-tillage with plastic-film mulch (NTP).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wo rotation sequences. Sequence 1 started with pea followed by spring wheat (P→W) whereas sequence 2 started with spring wheat followed by field pea (W→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quality evaluation with integrated-weighted and addition-multiplication methods reasonably reflected actual soil conditions, and the effect of tillage variations on soil quality. The 8 most sensitive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from a total of 29 assessment indictors vial discriminative analysis. The selected indicators were used to evaluate soil physical quality, fertility, health and land productivity in the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年 2 月
第 20 卷
第2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Feb. 2012, 20(2): 127 137
DOI: 10.3724/SP.J.1011.2012.00127
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罗珠珠 1,2 黄高宝 2** 蔡立群 1,2
土质绵软, 土层深厚, 质地均匀, 贮水性能良好; 0~200 cm 土层土壤容重平均为 1.17 g·cm3, 凋萎含 水率 7.3%, 饱和含水率 21.9%。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传统耕作 (T) 、免耕 (NT) 、传统耕作秸 秆还田 (TS) 、免耕秸秆覆盖 (NTS) 、传统耕作地膜 覆盖 (TP)、免耕地膜覆盖 (NTP) 6 个处理 , 具体耕作 方法见表 1。结合小麦豌豆的年际轮作 , 为加快研 究 进 程 , 研 究 设 计 了 小 麦 → 豌 豆 (2002 年 小 麦 → 2003 年豌豆 →2004 年小麦 →2005 年豌豆 →2006 年 小麦 →2007 年豌豆 , 简称 W→P→W→P→W→P)和 豌豆 →小麦 (2002 年豌豆 →2003 年小麦 →2004 年豌 豆 →2005 年小麦 →2006 年豌豆 →2007 年小麦 , 简称 P→W→P→W→P→W)2 个轮作序列 , 4 次重复 , 共 48 个小区 , 小区面积 4 m×20 m, 随机区组排列。 供 试 作 物 春 小 麦 为 “ 定 西 35”, 播 种 量 187.5 T、 kg·hm2; 豌豆为 “绿农 1 号 ”, 播种量 100 kg·hm2。 NT、TS、NTS 处理用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免耕播种 机播种 , 春小麦行距 20 cm, 豌豆行距 24 cm, 播深 均为 7 cm。春小麦播期为 3 月中旬 , 豌豆为同年 3 月下旬。小麦各处理均施 N 105 kg·hm2、 P2O5 105 kg·hm2 ( 尿 素 + 二 铵 ); 豌 豆 各 处 理 均 施 N 20 kg·hm2、 P2O5 105 kg·hm2 (二铵 +过磷酸钙 ), 所有 肥料都作为基肥在播种时同时施入。 1.2.2 采样与试验分析 春小麦生育期为 2007 年 3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 , 豌豆生育期为 2007 年 4 月上旬至 7 月中旬。 作物收 获后 (2007 年 8 月中旬 ), 分 0~5 cm、 5~10 cm、 10~30 cm 3 个层次采集样品。 各小区随机取 5 个点 , 剔除石块、植物残根等杂物 , 混合装袋带回实验室 , 样品经风干后研磨、过筛分装以备测定土壤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性状。土壤容重、孔隙度、田间持水 量、饱和含水量用环刀法测定 [13] , 土壤团粒结构用 湿筛 法测定 [ 1 4 ] , 土壤饱和导 水率用圆盘 渗透仪法 测定 [15] , 土壤坚实度用 Agridry Rimik Pty Ltd 生产 的土壤锥形紧实度仪 (CP20) 测定 , 土壤水分用烘干 法和中子仪测定 , 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计测定 ( 每 天 14:00)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采用常规方法测 定 [16]。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 定 [17] , 土壤脲酶活性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 [17] , 土 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 [18] , 土壤 蔗糖酶活性采用 3,5-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 [19] ,
中图分类号 : S157.4+2; S158.2
文章编号 : 1671-3990(2012)02-0127-11
Assessment indicators of soil quality in rain-fed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
LUO Zhu-Zhu1,2, HUANG Gao-Bao2, CAI Li-Qun1,2, ZHANG Ren-Zhi1,2, LI Ling-Ling2, XIE Jun-Hong2
1
1.1
材料与方法
研究区概况 试验设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的定 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麻子川村。试区属中温带半干 旱区, 平均海拔 2 000 m, 年均太阳辐射 592 596 J·cm2, 日照时数 2 476.6 h, 年均气温 6.4 ℃ , ≥ 0 ℃积温 2 933.5 ℃ , ≥ 10 ℃积温 2 239.1 ℃, 无霜期 140 d。多 年平均降水 390.9 mm, 年蒸发量 1 531 mm, 干燥度 2.53, 80%保证率的降水量为 365 mm, 变异系数为 24.3%, 为典型的雨养农业区。 土壤为典型的黄绵土 ,
(1. 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2. Gansu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for Arid-land Crop Sciences; Faculty of Agronom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12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第 20 卷
semi-arid areas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se 8 indicators included soil aggregates,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vailable nitrogen, invertase activity, grain yield, net income and output/input ratio. Based on the 29 indicators, the order of soil quality index (SQI) ranked from high to low was NTS, TS, NTP, NT, TP and T in both rotation sequences. Again based on the 8 indicators, the orders of SQI ranked from high to low were NTS, TS, NTP, NT, T and TP in the P→W rotation sequence, and NTS, TS, NT, NTP, T and TP in the W→P rotation sequence. The results of the 2 assessment systems were similar and highly correlated.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8 indicators were sufficiently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il conditions in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 Key words Loess Plateau, Tillage system, Wheat/pea rotation, Soil quality, Soil health, Assessment indicator (Received Apr. 28, 2011; accepted Aug. 31, 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