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与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因材施教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研究
步具体说明“ 无违 ” 就是父母生 前死 后都要按礼 的规定对待
他们 , 不能违反。 针对学生不 同年龄层次的特点 , 孔子也有不同 的教学侧重点。“ 少之时 , 未定 , 血气 戒之在色 ; 及其壮也 , 血气 方刚, 戒之在斗 ; 及其老也 ,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 ( ) 三 孔子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起来
20 0 9年第 6 期 第 8卷( 总第 4 ) 5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U N FS A G I O A IN LA D T C NC O LG O K A O H N QU V C TO A N E H IA C LE E L L
Vo18.N o. . 6
D ec 。 0 . 20 9
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 子日:闻斯行之。” “ 公西华 目:由也 “ 问闻斯行诸 , 日,有父兄在 ’求也问 闻斯行诸 , 日, 闻斯 子 ‘ ; 子 ‘ 行之 ’ 。赤也惑 , 敢问。” 子日:求也退 , “ 故进之 ; 由也兼人 , 故退 之。 囡 子路问 :闻斯听到一个很好 的主张要立即去做 吗?孑 ”m “ ”L 子回答说 :家里有 父兄 , “ 怎么能 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 问同样 ” 的问题时 ,L 孑 子却 回答 :当然应该去做! “ ” 在一旁 的公西华很不
关键 词 : 因材施 教; 高职学生 ; 专业特性 ; 个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 : 4 G
一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8 2 (0 9)6 0 9 — 2 17 — 17 20 0 — 0 6 0
、
职业院校学生因材施教 问题 的提 出
理解 , 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 。 孔子说 :子路遇事轻率鲁莽 , “
从孔子“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分层教学中的实证探讨
从孔子“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分层教学中的实证探讨【摘要】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一直对教育领域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思想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分层教学中的实证效果。
首先分析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因材施教的应用,接着对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强调了音乐专业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紧接着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因材施教在音乐专业分层教学中的具体效果,为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证据支持。
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因材施教在教育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本研究对于提升高职高专音乐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分层教学、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实证探讨、可行性、未来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音乐艺术素质的更高需求,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音乐素养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个性化教学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孔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因其人性关怀和个性化教学特点,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在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进行实证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探析,结合音乐专业教学的特点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探讨因材施教在音乐专业分层教学中的效果,并对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分层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为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音乐艺术能力的重要教育领域,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发展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艺术素养的音乐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分层教学中的实证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听起来好像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它是贴近生活、贴近工作的一条捷径。
咱们常说,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那职业教育就是帮助你直接拿到那把钥匙的“专车”。
而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在这条路上,给你加点油,顺风顺水地走下去。
别看它有“高等”两个字,其实它并不遥不可及,它就像那种你熟悉的小巷子里的美食店,走进去,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最好的。
说到人才培养模式,咱们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像学校里的那些课本,教给你一大堆枯燥的理论。
真正的高职教育应该是什么呢?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像老母鸡的炖汤一样,味道浓郁,营养丰富。
现在的职教,得有这种“手把手教”的功夫,要让学生们学到真本事,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的“天才”往往就是那些从细节中找到突破口的人。
所以啊,培养模式得灵活,不能死板,得根据行业和市场的需求,随时调整。
这可不像照着菜谱做饭,做错了一道菜就可以重做,人才一旦培养出来,就得看他们能不能用得上。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条路上给学生们指明方向,让他们走得更稳、更远。
咱们总会看到一些人对高职教育有些偏见,觉得它没有那么光鲜亮丽。
可实际情况呢?其实我们身边不乏那些通过高职教育改变人生的例子。
你说那些大企业的技术骨干,不就是从这样的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吗?现在的很多技术工种,咱们一说起来就会知道,它们对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
你想啊,电焊工、数控机床操作员、汽车修理工……这些职业说实话,不是每个人都能干得好的,它需要扎实的技术和动手能力。
而这些,恰恰是高职教育最能提供的。
所以,培养模式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也不能盲目跟风,得根据每个行业的特点,来设计专门的课程和训练。
就像做菜一样,食材不同,做法也得跟着变化。
说到教育的核心目标,咱们不能忽略了“学生”的个人发展。
你说现在的社会,信息更新得飞快,不少年轻人刚毕业就感觉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其实吧,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过于“书面化”,跟实际工作脱节了。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结合高等教育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
关于孔子,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对孔子有各式各样的封号,但是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影响最深远的,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清朝康熙皇帝所题孔庙大成殿匾额“万世师表”,从称号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都将孔子看做为老师,教育家。
不可否认,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在使用,而且在不断地发展。
一、“因材施教”的思考“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教育原则,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论语.先进篇》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给以不同的解答,这个案例就是孔子对因材施教最好的解释。
二、“因材施教”的启示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教育和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及当时要解决的问题做出恰当回答,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
避免盲目性;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
既要了解掌握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又要了解掌握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既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类型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
在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以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点是任课教师只了解掌握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学习基础、学习倾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而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思想品德、身心特点知之不多,从而影响着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
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的 , 生永 远 是 对 的 , 在 的问 题在 于应 当 怎样 针 对 学 生 的 学 现
教一 个 四五 岁的 孩子 学骑 白行 车 。刚 开始 孩 子肯 定 不会 骑 ,
母 亲怕 孩 子受 伤 , 孩 子扶 着 自行车 转 了一 圈又 一 圈 。 人 给 两 别别 扭扭 。 累得 满头 大汗 , 可孩 子 还是 不得 要 领 。 时 过来 一 这 个 同龄 的 小朋 友 。 几句 话 几 个 动作 , 子 自己歪 歪 扭 扭 地 骑 孩
举 一个 日常生 活 中的 例子来 说 明 这个 问题 , 位母 亲 在 一
从 整体 上来 说 , 他们 与普 通 本科 院校 的 学生 的整 体 素质 还 是 有 差别 的 。这 不仅 仅 是高 考 时成 绩较 差 的问 题 , 是学 习能 而 力 、 习习惯 都 有一 定 差距 。那 么他 们 是不 是 就 比过 去 的 中 学 专学 生素 质更 好 呢 ?笔者 认 为很 难得 出这个 结论 。 去 的 中 过 专学 生 大 多是 比较 优 秀 的初 中毕 业 生 。 源 素 质很 好 , 们 生 他 的学 习能 力 、 习 习惯 都是 很好 的 。如 果就 他 们所 掌 握 的知 学
医药教育
2 年月 1 第期 0 4第6 8 0 9 卷
论 高等卫生职业教 育 中的因材 施教
王 光 霞
( 山东 省 淄博 科技 职业 学 院 , 山东淄 博 2 5 1 ) 5 34
【 要】 质教 育必 然强 调 因材 施教 。高等 卫 生 职业 教育 不 是 医学 本 科教 育 的缩 略 版 本 , 不 是过 去 中专 教 育 的 摘 素 也 继续 。教 育必 须 要针 对教 育对 象 因材 施教 , 针对 高 等卫 生 职业 教育 对 象 的特 点 , 师 要转 变 教 育观 念 . 培 养应 教 从 用型 人才 出发 , 更新 教 学 内容 , 发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面 提升 学生 素 质 , 激 全 以适 应 未来 工作 的需要 。 【 键词】 关 高等 卫 生职 业教 育 ; 因材施教 ; 质教 育 ; 学改革 素 教 【 中图分类号】R 9 13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 7 — 7 12 0 )4 b 一 1 — 2 6 4 4 2 (O 90 ( ) 1 0 0
浅析职业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方略
学生的智力水平大致分为超常, 中常( 一般 ) , 低常三等。一般 智
力水平 占据 学生 中的大多数 , 智力超 常和低常的是 少数。 智力超 常的学生优 势很明显 ,但他不一定把精 力放在 学习上 ,
因此 须 对他 们 因势 利 导 , 提 出相 应合 理 的要 求 , 以 施展 出他 们 的特 殊 才能 。对 于绝 大 多数 智力 一般 的学 生 , 种种 原 因使 他 们 对 学 习 失
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 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和特殊性 。这主要 现 、 一贯情况和心理状 态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 , 从 中发现学生 中 是 受 先 天( 如遗 传 和 生理 因素 ) 和后 天 所 受教 育 、 个人 经历 、 主观 努 力 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学生对待 学习都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 , 有 等影响而形成不同的心理状态、个性特点 以及不同的才能和特 长。 自发式的, 有被 迫式的, 有应付式的, 有破罐破 摔式的。如何探求学
、
因材施教的主要含义及重要性
《 论语》 中有很 多地 方记载孔子和 学生谈话之事 , 颜渊、 闵子骞 、
冉伯 牛、 仲 弓长于德行 ; 冉有、 季路 长于政事 ; 子游 、 子夏 长于文学。 不管问仁问孝 . 孔子的答 问总是“ 因人而异” 的。 这说 明, 早在我 国古 代教育者就善于 因材施教 , 并收到 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因为有 了“ 孔 子教人 , 各因其材” 的说 法, 后有“ 因材施教 ” 这一成语。“ 因材施教”
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现状是怎样的?
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理念和现状是怎样的?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
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
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
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
什么是职教理念?事当遵循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教育更是如此。
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
总结起来,职业教育的本质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学管理,四是文化塑造。
以人为本,一是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家、以教为乐、以师为荣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材施教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照搬、不教条,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感兴趣、出门以后用得上的课程,摘那些“跳一跳就可以摘得到的桃子”。
纵向比,时刻都在进步,不必委曲求全;横向比,术业各有所长,评判不拘一格。
简单地说,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无法磨具化生产;传道、授业、解惑,塑造人的灵魂,是学校的根本职责所在。
所以对教育来说,关于科学管理,“管”,最为简单,定出条条框框,强行入轨即可,军事化就是典型的例子;理”,最有难度,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因材施教”与“因势利导”
刘冰 李晓 晖 ( 北政法 河 职业学院)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育模式 , 教育 目 苦” 其 有畏难情绪 , 苦读书” 对“ 还不习惯 , 使得学 习的心态极为浮躁 , 缺 标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 比较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要求我们 的教师在完成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乏学习的持久性。 任务的同时 , 还要 树立 “ 以学 生为本“ 的理念 , 真正 了解学 生的需求进行“ 因 113学 习的认知能力偏差 , 习的探究性有待引导 高职 院校 .. 学 材施教” 了解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进行“ 、 因势利导” 。 的学生学 习的认知策略、知识的迁移 、记忆策略等相对而言较 为缺 关键 词 : 等 职 业教 育 关 键 因材 施 教 因势 利 导 高 乏 , 得 学 习效 果 不 佳 , 习 的 自信 心 由 此 发 生 动 摇 , 使 学 自我 心理 压 力
一
题。在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 的新形势下, 高职 院校要想 自我突破 , 求 是 , 寻 要根据 高职 院校学生的特点来组 织我们 的教学大纲 、 有针对性 进 一步 的发 展 , 造 竞 争 优 势 、 植 和 增 强 竞 争 实 力 , 保 健 康 可持 的来 实 施 我 们 的 教 学 计 划 。 “ 创 培 确 因材 施 教 ” 仅 涉 及 到 教 学 方 法 的 问 不 续地 发展 , 要着 力在办学理念 、 就 办学机制 、 战略定位 、 师资队伍建 题 , 更重 要 的 是 关 系 到 了教 学 思 想 和 教 学 理 念 的 问题 , 现 出 了 其 体 设、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创 新和改革。 在培养富有高素质和创新 教育 管理 的人性化。在我们 高职教学 中一个最 大的弊端 问题 是在 能力 的“ 师型 ” 师 , 高 学生 的知 识 运 用能 力、 双 教 提 实践 创 新 能 力和 整 教 育 教 学 中 以 “ ” 中 心 的 问 题 , 案 很 简 单 : 以 学 生 为 教 学 中 谁 为 答 应 体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通过 “ 因材施教” 的教学手段和 “ 因势利导” 的 心。我们 的生源是专科 二批 A或 B, 处于享受高等教育学生中的较 实训途径 , 保证高职学生具有较 强的参与社会经济建设、 迎接就 业挑 低 的层 次 ; 我们 的培养 目标是 既掌握 一定 的法 律基本理论 , 又具 备 相应 的实践技能及较 强的实际工作 能力的高级技术 应用型专 门人 才。对 此 , 如果我们的教 师仍是 拿着 原来教 大本、 大专的教案来 教 11高职 生的学 习现状 和特点 高职 生一般是在专科层 次录取 我们 的高职院校学生 , . 这就在教 学 目标上 出了问题 , 教学效果最 终 的 , 们大 多属 于 智商 较 高 、 商 较 差 , 他 情 自尊 心 、 上进 心较 强 而 学 习能 也 就 难 以保 证 。 力、 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中有些是因为农村的基础教育 薄弱而影 学 其 也许有人会说“ 因材 施 教 ” 理 论 上 没 有 问题 , 在 实 际 教 学 当 在 可 响 了学 习的质 量 ,有 些 是 因 为家 庭 的 变故 或 父母 疏于 管教 而 耽 误 了 中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对 肩负“ 传道、 授业 、 解惑 ” 之责任 学习, 有些则是因为自己的任性 或贪玩而曾中止或放弃过 学习。 他们 的我 们 政 法 类高 职 教 师 提 出 了更 高 的 要求 , 我们 的 教 师 应充 分 了解 、 虽 然在 文 化基 础 知 识 方 面学 得 确 实 不够 扎 实 ,但 毕 竟经 过 了十 几 年 分析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 在完成教学任 基础 文化 知识 的强 化 训 练 ,也 属 同 龄 人 中 的佼 佼 者 ;他 们 一 般 求 知 务 之 外 还 应 为 我们 的 学 生 想 的 更 多 、 的更 多 , 学 生 能 学 有 所 得 、 做 使 欲 、 习热情 较 高 , 心专 接 本 、 升 本 、 学 关 专 自考 本 、 语 和 计 算 机 过 级 学 有 所 长 、 有 所 用 。要 实 现 “ 英 学 因材 施 教 ”笔 者 认 为应 从 以下 几 个 方 , 等考试信息 , 但对 自己的前途未来和社会定位却较为迷茫和无助。 面 进 行 积 极应 对 : 高 职 生生 源 质 量 的 现状 ,表 明 了他 们 在 中 学 学 习 阶段 存 在着 一 121 帮助 学 生 明确 学 习 目标 , -. 引导 学 生 树 立 人 生 远 大 理 想 高 定的学 习障碍 ,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大学学习阶段在学 习上仍存在着 职院校学生既是高等职业教育 的对象 , 又是 自我教育的主体 。 由于我 普遍 性 的 问题 : 们 的学 生 学 习 目的 不 太 明确 ,所 以欠 缺 把 学 习 目的具 体 细 化 到 现 实 111 学 习 的 动 机 和 目的 不 甚 明 确 ,学 习的 主 动 性 有 待 加 强 .。 学 习中 的 能 力 , 也迷 失 了学 习 的积 极 性 和 动 力。 因此 , 职 院校 在 实 高 高 职 院 校 学 生 学 习 的积 极 性普 遍 不 强 , 有 一 个 基 本 的 学 习 目的 虽 施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 中,应针对学生 的这一特点在尊重和平等 但具 体 目标 或达 到 目标 的途 径 并 不 明确 , 少 学 习的 源 动 力 。 同时 缺 的 前 提 下 , 学 生进 行 良好 的 沟通 交 流 , 助 学 生树 立 更 加 远 大 的人 与 帮 由于 就 业 的压 力 比 较 大 , 习的 实 用 主 义 心理 较 为 突 出 , 常 具 有 学 通 生 目标 ; 同时, 还要加强对学生学 习困难心理的研究 , 采取 各种 富有 较为鲜 明的机 会主 义倾 向。许 多学生片面 重视 实训 、 实践课程 的学 成效的措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指导学生制定切 实可行的阶段性 习 , 忽 视 了基 本理 论 知 识 的 夯 实 。导 致 他 们 在 学 习某 些 基 础 理 论 而 学 习 目标 , 高他 们 的 学 习效率 和 学 习水 平 : 提 对学 生 进 行职 业 生涯 规 课程 或专业理 论课程时情绪低迷 , 的甚 至表示就是 不喜欢学 习 , 有 划和激励 教育 ,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 自觉性 , 鼓励学生达到学习 有 的 有厌 学 情 绪 。 面 对 某 些 较 难 的 专 业 课 程 的 学 习或 考 试 存 在 一
职业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新加坡“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职业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新加坡“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袁玉娟;向国红
【期刊名称】《职业时空》
【年(卷),期】2014(010)008
【摘要】“因材施教”是新时期新加坡制定各项教育政策所围绕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中国最受关注的教育观念,二者结合比较符合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收的学生参差不齐,差别很大,采取分层施教、教育方式多样、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可以较好地体现特色,培养更多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袁玉娟;向国红
【作者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莫让"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成为"空中楼阁"——从新加坡"因材施教"理念得到的启示 [J], 王威
2.新加坡职业教育理念对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启示 [J], 凌世寿
3.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J], 吴志清
4.“因材施教”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J], 平雪花;
5.新加坡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J], 李小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职业教育具有什么特点
职业教育具有什么特点与基础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本质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第二,因材施教;第三,科学管理;第四,文化塑造。
职业教育是指旨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或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适应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需要的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也叫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有什么特点?1.适应性第一,职业教育体系的适应性。
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包括办学方向、办学水平、教学内容、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管理等。
并应始终积极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职业教育对象的适应性。
受过教育的人不应只具有过于狭隘的专业性质或局限于掌握一种技能,因为快速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所以未来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一定是让年轻人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第三,职业教育模式的适应性。
为适应市场需求,职业教育应从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传统封闭式办学模式向包括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学校在内的多元化混合办学模式转变。
针对上述说法,有人质疑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仍然是职业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2.中介性教育中介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地位。
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共同的”或“特殊的目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求和个人生存。
它促进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了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人格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人格更加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完善和更新的中介过程,是二者之间最基本的桥梁。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责任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但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职业化。
3.个体性职业育的立足点只能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
从事职业教育的主体和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式和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蓬勃发展的阶段,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喜人的成果,但是我们还要看到高等教育蓬勃发展背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更关键的是我们要直面这些问题,积极探索执行性较强的应对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着手,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一线工作者的视角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措施。
《民办教育研究》本刊宗旨:多元集纳,博采众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各学科学术研究,探索、研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途径、方略,为创建中国特色民办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繁荣教育科学做出贡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国家教育部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在相关文件中均给予了明确规定。
但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明显问题作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们应该都有一些共同的认识。
而在这些问题中最明显的就是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普遍不高。
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专业技能掌握不够扎实,势必会影响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后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
这样一来,就会造成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中的认同感比较低的局面。
社会认同感低了又反作用于高职学生的就业,让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处于比较不利的局面。
当然,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我们国家目前的升学招生体制下,国家教育部门从政策上将高职招生批次和分数段上定位为"低分学生进高职"的局面先天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基础普遍低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段的学生,自然这些基础偏低的学生在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之前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普遍不及高分数段的学生;其次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需要教育经费做职称,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校在教学实训环节上的投入,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不足,不能通过实训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专业技能的实用价值和实际应用乐趣,就不能有效地去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也就实现不了预期的技能培养目标了;再就是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形势喜人也逼人,直接体现就是有些市场紧俏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对于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更是资源严重不足。
浅析高职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知识薄弱, 这对教与学都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兀疑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同时来 自社会上
对 高职学生存在 的一 偏见, 给高职生造成丁 大的心理 力, 甚至产生 自卑感, 认为在高职院校学习低
作 苦简介 : 夏云( 9 6 )女 , 1 6一 , 江苏 泰州人, 士, 硕 讲师
维普资讯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2期
影响, 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一 , 他们 中火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 家庭长辈们长期 的溺爱, 形成饭来张 几, 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 使得相 当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强, 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生在
关键词 : 学生; 教育; 才能 中图分类号 : 7 G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6 104 (06 0— 0 30 17 — 12 20 )2 04 — 3
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是千差万别的, 情感差异影响一时一事 , 认知差异影响一个 阶段 、 一个方向 , 个性 差异可能影响一生… 南宋教育家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说过“ 。 孔子施教, 各因其材 ” 从此“ 。 因材施
( ) 二 因材 施教 的对 象 学生是施教 ̄x象 , - , 是学 习的主体 。 t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
源保障, 高职高专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逐年提升。在校学生的可塑性很大 , 应当把学生 的个别差异作为教
育教 学展 开 的前提 。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情况十分复杂, 不仅受到教师的直接影响, 还受到社会 因素和家庭环境的
个学生的兴趣 、 爱好 、 知识储备 、 智力水平以及思想 、 身体等方面的特点 , 都要充分了解 , 以便从实际出
高职教育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的教育 , 满足多种学习需要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的需要 。
以人为本。把每个人的发展放在一切 工作之首 , 这正是优质教 的主要月务方向。 艮 因此 , 高职院校要对现有经济 社会状态 , 包括
育的内涵。
主要产业结构 、 发展规划和 方向、 发展动态、 现有人才的状况及
2“ .以人为本 , 因材施教” 是职业教育“ 多样性 的本质体 各类人才需求的情况等进行分析 ,结合自身发展的历史积累 、
多年 的学习探 索和实践 , 笔者认为 应坚持 “ 以人 为本 , 因材施 要月务于学生 , 务于教师 , 务于教学 。 艮 月 艮 月 艮 教育教学工作要以面 教 的教育理念。 当我们将 “ 以人为本 , 因材施教 作为高职教育 向全体学生 , 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为宗
一
方面满足个 人特长和职业偏好需求的高职教育整体。 科学准
展。” 以人为本 , 因材施教 “ 作为一种价值取 向 , 其根本 所在 就 确的办学 定位 是一所高职院校快 速 、 定、 康发展的重 要保 稳 健 是以人 为尊 , 以人为重 , 以人为先。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 证, 是学校作好各项工作的前提。 关于学校的定位, 在国家教学
3以人为本 , . 因材施教要求 高职教育承担多层次人才培养
出不 同的特点。多 元智力理论 的核心 是承认人 才的多元 性 , 强 的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 调正确看待个 体差异。 每个 人都 是独 特的 , 又都是出色的 。 我们 比例来培养各种不 同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 才 , 最大限度地满足 的教育应该注重 学生个性 潜能的挖掘 和优 势智力特长 的发挥 。 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 促进经济结构 、 产业结构 、 技术结构与高
高职学生因材施教与成才教育探析
济文化 教育情 况 ,学生 的家庭情 况 ,学 生的 兴趣爱 好, 学 生 的就业意 向及就 业能 力 , 学 生的 基础 知识 强
观点 , 但在实 际教学 中几 乎都 把备课 看做 是备 教案 ,
不 了解 学生 的个性 差别 , 在课 堂上 灌输 书本 知识 , 学 生 能理 解多 少 , 掌握 多 少 , 多数 老 师完 全不 考 虑 , 并
每个 学生 的独特 特征 的充分 了解 和尊重 个性 上 。学 生 的特点 千差万 别 ,因此教 学和管 理 的方法 应各 有 不同, 教学 和管理 的方法 内容 应各有 侧重 。 作 为新 的
们 的高职教 育有重 大 而深远 的意 义 。 作为 职业教育 工作 者 ,我们 必须 承认高 职 高专
第3 3 卷第1 期 2 0 1 3 年2 Y J
V0 1 . 3 3 No . 1 F e b . 2 0 1 3
河北 民族 师 范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高职学生因材施教与成才教育探析
林 国智 , 赵静 杰 2 /
( 1 . 河北旅 游职业 学 院 , 河北 2 . 河北 承德市农 广校 , 河北 承德 承德 0 6 7 0 0 0 0 6 7 0 0 0 )
摘要 : 只有做好 因材施教 才能 更好的发挥人 才的优 势 , 培养 出优 秀的人才 , 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教育管理 方法 , 提
— —
“ 一切 为 了学生 , 为了一切 学生 , 为 了学生 的一 切 ” 的 理 念 。树立 “ 严 格 管理 , 服 务至上 ” 的思 想 。目前 高 职 高 专的生 源 问题 ,一方 面是 高考考 生人 数在 逐 年减 少 ,另一方 面我 们 的高职高 专 的成 才教 育 问题 存在 严 重 的不 足 , 其实, 我们 的教 育忽 略 了最 根 本 的内涵 建设 , 与高职 高专培 养人才 的标 准和作 用不 相符 。 当 前 我们 的高 职高专教 育 又到了关 键 的时期 ,创 新 人 才 培养模 式 ,提高高 职高专 学 生综合 能 力是 必须解 决 的关键 问题 ,因材 施教 的成 才教育 模 式就被 重 新
高职教育“因材施教”的内涵剖析
据 此 , 职 院校 不 仅 要 依 法 办 学 , 要 自主 办 学 , 动 异 的 变化 。这 显然 不 符合 目前高 职教 育 的教 学要 求 , 高 还 主 也 走 出校 门 , 向社 会 、 业 、 场 , 入 开 展 各 行 业 对 人 不 符 合高 职 教 育 “ 走 企 市 深 因材 施 教 ” 的原 则 。 要解 决 好各 类 高职
高职教育“ 因材 施 教 ” 则 的 前 两 种 内 涵是 从 高 职 原
匝
■啊
维普资讯
高职 论坛
院校 的办 学 宗 旨角 度 来 剖析 。 下从 学 校 内部 角 度来 剖 以 获得 好 的效 果 。高 职 教 育发 展 到 现 在 , 不能 停 留在 实 践
( 以下 简称 三类 生 ) 成 向 既有 普 通 高 中 生 又 有 三 类 生 构
的多样 化 趋 势 转 变 。很显 然 , 高等 职业 教 育 本 身 的使 命 标 , 以 此为 标 准实 “ ” 并 施 高职 “ ” 。国 内外 高等 职业 教 育
和 生 源 多样 化 使 得 因 材 施 教 的重 要 性 更 加 突 出 了 , 因 此 , 必要 对 其 内涵进 行 剖析 。 有
过程 。
业, 而是 学 校有 什 么 师资 和设 备条 件 就 办什 么 专业 。这
样 的办 学 思 路 , 不仅 背 离 了 高等 职 业 教 育 的 办 学 宗 旨 , 而 且还 背 离 了高 职 院校 “ 因材施 教 ” 的基本 原 则 。
涵
三 、 配 备双 师 型教 师 的 必要 性 剖析新 因材施 教 内 从
高 等 职业 教 育 在 我 国的 发展 一 开 始 就 与 地 区 经 济
为据 制 订各 专业 培 养方 案 , 求各 门课程 的教学 大 纲做 力
论“因材施教”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顾 明远先生在2 0 0 7 年发 表 的《 因材施教 与教育 公平 》 一
文 中指 出. 应从个 体本位 的角度 , 从 个体 发展 的差异来 讲教 育差 异 . 真正 的教 育公平 不应该 也并 不是平 均 主义 , 而是 为
的积 极性 。针 对第一种 原因产生 的问题 , 老 师应 该注重从生
活、 科研 中引进 更多 的现 实问题来解决 。而对第二种 原因导
致 的问题 , 老师需要改变 教学方式 , 活跃课堂气氛 。
2 . 不敢学 。“ 不敢 学” 的原因 主要 是基础 差 . 或 者缺乏理 论 方面 的学习天 赋。大部 分职业 学院 的学生 的文化 课基础 都较差 . 有 的甚 至连初 中水平 都达 不到 , 他们 对理论 较为 复
论“ 因材 施教 " 在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邓 立 新
( 湖南 信息科学 职业学 院 电子 信息系 , 湖南 长沙 4 1 0 1 5 1 )
摘 要 : 本 文针 对职业 学院 学生构 成复杂 、 学 习水平 和能力参差 不齐的特 点 , 研究“ 因材施教 ” 方法在教 学 中的应 用。通
教” 。 笔者 以《 网络工程 与综合 布线》 课程 教学为例 , 探讨“ 因材 施教” 在高等职业学校教学 中的应用 , 可从 四个方 面着手 。
一
、
把 脉
杂的课程 第一反应 是学 不会 。即使有 一部 分学生 知道专业
课 程 的学 习对今 后的工作 很有 用 ,希 望加深 对专业 知识 的 了解 和掌握 , 但 基于 以前有 关文化 学 习不 愉快 的经验 , 对 学
因材施教在职业教育中的强化作用和实施探讨
别 是 在 目前职 业教 育 大 力 发 展 , 教 生 源 素 质 不 断 下 降 , 职 而社 会 对 职 教 各 类 不 同 的 毕 业 生 需 求 旺盛 的今 天 , 应 该 结 合 职 教 学 生 的 心 理 学 特 更 点 , 因材 施 教 作 为 职 业 教 育 过 程 中的 一 种 必 须 的 教 学 手 段 来 推 广 和 应 用 , 把 以提 高 毕 业 生 的 专 业 技 能 。
才 , 在 社 会 上 没 有 得 到应 该 有 的地 位 。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相 比 , 却 与 明显 竞 争 力 处 于弱 势 。造 成 这 一 现 象 的原 因很 多 , 主 要 集 中 在 生 源 “ 质 ” 但 素
4 实 现 因材 施 教 的 方 法 探 讨 .
不 同 的院 校 开 设不 同 的专 业 , 有 着 不 同 的 培养 目标 和 培 养 方 式 。 也
差 , 育 水 平 低 , 业 生 能 力 不 够 强 等 方 面 。 何 提 高 职 业 教 育 的教 学 其 因材 施 教 的 方 法也 可 以 不 尽 相 同 。 面 探 讨 两 种 具 体 不 同 的 实 施 方 教 毕 如 下 质 量 , 多更 好 地 向社 会 输 送 高 技 能 人 才 是 亟 待 解 决 的 一 个 问 题 。经 法 : 更 过 长 时间 的研 究 和 分 析 ,不 少 事 例 说 明 职 业 院 校 生 源 考 试 分 数 低 , 而 41 层 教 学 的模 式 .分 分层 教 学理 论 的理 论 基 础 为 布 卢 姆 的掌 握
乎 所 有 的学 生 都 能 完 成 学 习任 务 或 达 到规 定 的学 习 目标 。 ” 与 此 相 关 的 是 掌 握 学 习 的 目标 , 进 行 一 个 教 学 内容 , 有 明 确 每 均 它 小 个 同伴 帮 助 、 个 从 近 些 年来 职 业 院 校 录取 的 学生 考 试 分 数 较 低 的 情 况 看 , 结 合 的 可 操 作 性 的 目标 。 将 集 体 教 学 、 组 教 学 、 别 辅 导 、 并 学 生 进校 后 的实 际来 考 察 , 以及 部 分 毕 业 生 在 社 会 中 表 现 出 的 社 会 成 人 自学 等 多 种 教 学 形 式 相 结 合 , 分 使 用 教 学 评 价 , 证 教 学 始 终 以 充 保 评 定 作 为 衡 量 的 标 准 , 好 地 解 决 了 统 一 教 学 与 学 生 个 别 差 异 性 的 矛 较 就 , 以 知道 职业 院校 的不 同类 型 的学 生 有 以下 几 个 特 点 : 可 盾 。 重 视 反 馈 矫 正 策 略 , 予 教 学 评 价 新 的意 义 。 握 学 习 理 论 调 和 它 赋 掌 根 22部 分 学 生 学 习能 力 或 智 力 、 忆 能 力 , 升 学 考 试 分 数 较 高 的 了传 统 教 学 理 论 与 现 代 教 学 理 论 之 间 的 对 立 和 矛 盾 。 据 这 一 理 论 的 . 记 与 设 想 和 要 求 逐 步 发 展 起 来 的 分 层 教 学 思 想 很 好 地 将 传 统 教 学 理 论 与 学生相比 , 一定差距 ; 有 在 23 分 学 生 虽 然 智 力 并 不 差 , 对 以课 堂 、 本 为 主 的 灌 输 知 识 现 代 教 学 理 论 统 一 起来 , 保 证 学 校 教 学 效 益 的 基 础 上 克 服 了 班 级 授 .部 但 书 课 制 的某 些 固有 的 不足 . 学 校教 学 改革 提 供 了新 的 思路 。 为 的教 育 接 受 方 式 不 适 应 或 很 不 适 应 , 习 效 果 不 好 ; 学 分 层 教 学 的具 体思 路 是 : 2 . 至 少 数 学 生 有 巨 大 的 潜 力 可 挖 掘 。 迪 生 、 因 斯 坦 等 人 就 4甚 爱 爱 在 一 年 级 组 织 分 层 教 学 , 常 分 为 A、 C三 个 层 次 。 三 种 操 作 通 B、 有 是 被 称 作 “ 写 困 难 症 ” 。 际 上 有 研 究 认 为 , 症 并 非 疾 病 , 不 是 读 者 国 此 也 一 而 学 习者 智 力 低 下 或 不 健 全 ,而 是 对 常 规 教 育 的读 写 理 解 方 式 不 能 适 方 法 : 是 按 层 次 组 成 固 定 的教 学 班 . 按 不 同 的 层 次 制 定 不 同 的 要 这 便 应 。 国报 道 也 有 2 %的儿 童有 此 症 候 。此 类 人 可 能 需 要 特 殊 的 教 学 求 组 织 文 化 基 础 课 的教 学 , 种 操 作 方 法 较 简 单 , 于 学 生 管 理 和 教 美 0 学 管 理 ; 是 跟 班 方 式 . 在 同一 时 间 内开 三 个 不 同层 次 的 同 一 门 课 二 即 方 式 。 解 决 此 类 问题 后 , 常显 示 他 们 特别 聪 明或 具 有 创造 力 。 常 学 这 25大 部分 学 习成 绩 不 太 好 的学 生 具 有 某 些 方 面 的 特 长 . 比如 空 程 . 生 根 据 自己 的 基 础 选 择 相 应 的层 次 学 习 , 种 方 式 的好 处 是 学 . 21 分 学 生 自身 刻 苦 钻 研 精 神 不 够 ; .部
职业教育之教学方法建议
职业教育之教学方法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而教学方法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着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建议展开,希望能够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有所启发。
一、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每个学生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注重实践教学,强调技能培养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
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而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课程有效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有时学生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觉得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感到有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式,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果。
只有通过提高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因材施教”与“因势利导”成
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因材施教”与“因势利导”成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教育目标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因材施教”、了解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进行“因势利导”。
标签:高等职业教育关键因材施教因势利导0引言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即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高职院校承担起了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前人说过,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
这一名言充分说明了理念领先的重要性。
在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学院的改革和发展,是所有发展中的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和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想自我突破,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创造竞争优势、培植和增强竞争实力,确保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就要着力在办学理念、办学机制、战略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在培养富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和“因势利导”的实训途径,保证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社会经济建设、迎接就业挑战的能力。
1高职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使“因材施教”成为必须1.1高职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高职生一般是在专科层次录取的,他们大多属于智商较高、情商较差,自尊心、上进心较强而学习能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其中有些是因为农村的基础教育薄弱而影响了学习的质量,有些是因为家庭的变故或父母疏于管教而耽误了学习,有些则是因为自己的任性或贪玩而曾中止或放弃过学习。
他们虽然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学得确实不够扎实,但毕竟经过了十几年基础文化知识的强化训练,也属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一般求知欲、学习热情较高,关心专接本、专升本、自考本、英语和计算机过级等考试信息,但对自己的前途未来和社会定位却较为迷茫和无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因材施教”与高等职业教育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使每个人都学有所得,所以应根据学生的个人基础和学习目标,实行差异化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尽可能多的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基础差别;目的差异;因材施教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01-02所谓“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成长规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条件和方式下成长、成才,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在幼儿园里接触到的第一个数学方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分辨单数和双数。
乍一看到这个问题时对于同样是一名老师只不过是高职教师的我来说感到十分的无从下手。
我的“无从下手”主要表现在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跟一个没有任何数学知识,也就顶多会从一数到一百的幼儿园小朋友来解释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
按照普遍的教学方法来说,凡事能被“2”整除的就是双数,反之就是单数,但是对于此阶段的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除法”运算,所以这种方法用在幼儿园小朋友身上根本就行不通。
最终令我惊讶的是没过几天我的女儿就会区分单数和双数了,方法很简单,比如你问她“5”是单数还是双数啊?她就会伸出五个手指头,然后两两并在一起找朋友,能并在一起的就是找到了朋友,如果最终有没找到朋友的手指头存在的话此数就是单数,反之若所有的手指头都找到朋友了那么该数就是双数。
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通过此事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理解和实施“因材施教”,对于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合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关系密切。
因此,对孔子的“因材施教”必须有新的理解,并有所发展和提高。
一、高等职业教育“因材施教”的必要性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因材施教”思想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
作为为国家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要顺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还应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我认为,高职高专“因材施教”的“材”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学生自身具备的“才”;另一方面是指社会需求的人才。
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的不同,实施个性教育;也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
众所周知,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完整,旨在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既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它本身就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人们认知的特点而实施的一类教育。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有别于其他类别教育,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指出的一样,“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批热心工程技术、热心一技之长,拥有技能,愿意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回报社会的人。
”对于这类人才,应该采用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不少院校积极创新,探索各种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道路。
高等职业教育是因材施教的一类教育,不应误认为是某一层次的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可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如我们山东省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注重开设技能型的可以堪比本科教育的教育,培养出了大批“双证型”人才,深受社会欢迎。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因材施教”的成果。
2.“因材施教”是各类教育的普遍规律。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类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思想是古今中外都非常推崇的一个教育原则,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的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予以了实施。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也大力推行因材施教,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结构的多样性。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各种层次和门类增多。
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生源结构逐渐呈现多样化,所以在校的学生日趋显现出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社会心理素质等参差不齐,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针对各类学生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4.高职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使“因材施教”成为必须。
高职生一般是在专科层次录取的,他们大多属于智商较高、情商较差,自尊心、上进心较强而学习能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但是虽然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他们学得确实不够扎实,但毕竟经过了十几年基础文化知识的强化训练,也属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一般求知欲、学习热情较高,关心专升本、自考本、英语和计算机过级等考试信息,但对自己的前途未来和社会定位却较为迷茫和无助。
所以针对他们的学习现状和特点要“因材施教”。
5.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岗位需求的多样性。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针对职业技能岗位的需求而制定。
但现实中社会的岗位需求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除了少数用人量大的岗位可实行订单式培养外,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开设的现有专业无法囊括所有岗位。
即使相同专业的学生面对不同岗位,岗位知识、素质、技能要求也是不同的,同时,学生所具有的兴趣、爱好、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根据学生个性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做到“因材施教”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受教育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这是毋庸置疑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智力因素上,也体现在非智力因素上;不仅体现在发展速度上,也体现在不同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上。
另外,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同,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与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并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学习、实践,扬长避短。
2.要注重教学方案的灵活性。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是前提,但同时应该看到,即使是对同一专业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岗位需求,侧重点也是不同的,甚至是有较大差异的;另一方面,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不能用统一的模式来培养,不能“按履削脚”。
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专业应这样,相同专业也应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有所区别。
也就是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对学生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外,应该有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除分级分专业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开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等方式,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有可能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得到相对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3.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培养既有必要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和教育目标。
我院一直在实行的双证书制(既有毕业证书又有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一种模式,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相关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又通过培训鉴定具备了相关专业的岗位技能,这就是社会亟需的实用型人才。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应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应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
4.要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一开始就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特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以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为院校发展的动力。
因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表现出比普通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更强的亲和力。
也就决定了高职高专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为此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科和专业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
这就是要“因”高职院校所在地区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体系,实“施”高等职业“教”育。
5.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贯彻好高职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还必须根据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要求,在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中配备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师。
否则,即使我们明确了各种各类高职人才的能力要求,制订了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当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阶段实训时,就会出现因我们教师的现有实际实践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达不到社会的实际需要。
因此,只有我们切实提高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才能使高职教育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得以落实和保障。
6.要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应改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的状况,尽可能创造条件,结合实际,使两者融合在一起。
近几年来,顺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逐渐涌现出了工学交替、订单式和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使高等职业教育方式灵活多样。
总之,“因材施教”是中外教育家普遍推崇的教育规律,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比其他类别教育具有生源结构多样性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等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更应该且必须搞好“因材施教”。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毕业生岗位需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们在锐意进取、誓争一流的同时,也应当树立忧患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不断的更新我们的办学理念,创新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1]巫春英.我国“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价值取向演变评析[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4.[2]程争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因材施教[j].内蒙古教育,2008,(1).[3]侯书亭.伟人自传[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