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选择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数学建模——中国就业问题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中国就业问题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摘要本文围绕我国就业人数的影响问题,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运用现实经济数据,建立了影响我国就业人数的模型,并据此对2012 年和2013 上半年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
第一,社会就业情况的衡量指标:我们选择就业人数作为社会就业情况的衡量指标。
再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并结合经济学理论,首先确定了部分可能对就业人数产生影响的因素,然后通过相关统计技术分析最终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出口总额,GDP 和科技投入确定为影响就业人数的主要指标。
第二,建立了就业人数和其影响因素的多元对数回归模型:由于经济序列的非平稳性,我们对变量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并据此建立了就业人数和其影响因素的多元对数回归模型。
考虑上述回归模型仅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我们借助ECM 模型对变量间短期波动和长期稳定关系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建立脉冲响应函数,并进行了方差分解。
第三,建立分地区的就业人数影响模型:由于在问题二建立的模型使用的是全国平均数据,为了避免这种平均化处理造成的数据丢失,从而建立更加精确的模型,我们将省作为地区划分的标准,建立分地区的就业人数影响模型。
为了不失一般性,我们又分别从东部,中部,西部各取一个样本构建面板数据,并据此建立了分地区的就业人数影响模型。
第四,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在问题二建立的模型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并结合当前经济运行数据,对2009 年和2010 年上半年的就业状况进行预测,得出09年大约新增就业1040 万。
第五,我们从建立的模型和就业前景仿真结果,提出了提高就业人口数的三项政策建:(1)继续保持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发展; (2)积极发展高质量对外贸易;(3)合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关键词:分析和预测就业人数协整ECM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VAR模型1、问题的背景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数学建模:大学生择业模型
毕业生就业的选择姓名:刘家涛学号:10140101030班级:应数一班院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大学生择业模型一.摘要当今社会,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向有多种,并且还要考虑多种因素。
我们应用层次分析法,将决策问题分为3个层次,首先是目标层:选择职业,其次是准则层: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经济情况、发展前途、住房条件,最后是方案层:政府机构、中外合资/外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自主创业。
通过比较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及各方案对于每一准则的权重,之后将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权重及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进行综合,最终确定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权重,α=(0.1979,0.1057,0.3102,0.0444,0.0734,0.2684)’,即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顺序依次为:政府机构、中外合资/外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自主创业。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一致性检验,归一化二.问题重述面临毕业,高校大学生常常徘徊在人生的岔路口,不知如何选择,就是就业、考公务员从政还是考研,假如你就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你如何考虑这些方案?根据那些依据进行选择?一般的依据有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经济情况、发展前途、住房条件等因素。
能否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将政府机构、中外合资/外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自主创业等各种可能的方案排序?三.问题分析首先,我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用成对比较法得到第二层对第一层的矩阵为A, 计算出权向量β,并且做一致性检验。
其次,我们用成对比较法得到第三层对第二层的矩阵为B1,B2,B3,B4,B5,计算出权向量w1,w2,w3,w4,w5,并作出一致性检验,最后得出第三层对第一层的组合权向量α,并作出组合一致性检验。
四.模型假设1.假设主观数据真实可靠。
2.假设大学生择业时,只考虑到题中五种因素。
五.符号说明D1:社会地位D2:工作环境D3:经济情况D4:发展前途D5:住房条件P1:国有企业P2:中外合资/外资P3:政府机构P4:民营企业P5:事业单位P6:自主创业α:组合权向量β:第二层对第一层的权向量Wi: 第三层对第二层的权向量(i=1,2,3,4,5,6)λ:Bi的最大特征值。
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研究 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研究一、绪论(一)研究背景自2003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2007年,在全国495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五分之一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仅为70%。
2009年达到611万人,高校毕业生数量首次突破60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为87%。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比2010年的630万多30万人,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局面,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然而,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发愁,而另一方面企业为招不到合适的优秀人才而苦恼,于是在企业和毕业生之间产生了一条难以跨越的就业鸿沟,究其原因,则是因为毕业生大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需要之间存在差距。
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部分大学生表现得茫然而不知所措;二是大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在校期间将所有精力放在学习上面,但是却缺乏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力,缺少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大学生缺乏自我认知的能力,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没有对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不清楚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适合做什么工作;四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达不到企业用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五是大学生就业心态不对,找工作的时候缺乏自信心、不够主动或眼高手低,没有正确的择业观等。
因此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研究目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它不仅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大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IS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系统构建与分析
基于IS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系统构建与分析何永清;张庆普【摘要】The difficulty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has always been the concern of the society.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environment,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s becomes more severe.Graduates’ employment system is put forward from the angle of syste%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构建了大学生就业系统,在对系统各要素进行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详细研究,得到了大学生就业系统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图。
对模型的进一步分析指出,大学生自身状况是影响就业最直接的因素。
针对模型结果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若干政策和建议。
【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年(卷),期】2011(013)004【总页数】5页(P26-30)【关键词】系统;大学生就业系统;解释结构模型;可达矩阵;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图【作者】何永清;张庆普【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945.12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而企业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减,部分企业开始裁员,使得该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大学生就业通用胜任力模型建构与验证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dimensions,including 2 1 competency items.Dimension of self-enhancement
included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learning from others,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past,being open—minded,willing to star from the grassroots,accepting opinions of
existing yet now,a performance questionnaire for graduates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task performance-contextual performance model at first.
From the studies above,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obtained: (1)The general competency model of graduates’employability was composed of
(2)The general competency of graduates’employability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performance:self-enhancement capacity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had the most
II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General Competency Modeling and Validation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就业决策模型
定义
因素 i 与因素 j 相同重要 因素 i 比因素 j 稍重要 因素 i 比因素 j 较重要 因素 i 比因素 j 非常重要 因素 i 比因素 j 绝对重要 因素 i 与因素 j 的重要性的比较值介于上述两
个相邻等级之间
依据上述标度构造:
1 1 57
准则层逆称矩阵:
1 A= 1/5
1 1/3
3 1
0.4432
0.3832 0.1217 0.0519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就业决策模型
B1, B2 , B3, B4 .的权重向量 Wbi (bi1,bi2,bin )T 分别为
Wb1 0.5954 0.4286 0.1429
Wb2 0.4286 0.2764 0.1283
Wb3 0.4286 0.4286 0.1429
不同的人对于工作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强调经济方面,有的强调地理位置,因此作出 的判断矩阵可能不同。模型根据当事人的主管意愿作出判断矩阵,然后给出决策。模型较好 地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具有普适性。
模型不足:
当方案较多时计算量大,对此可提出简化方案,直接从各个工作方案出发对每个因素进行打
分 x1, x2,xn 。然后带入表达式 (x1, x2 , xn )(a1, a2 ,an )T 计算出每个工作方案的得分,
A 的维数
123
45
67
89
R I
0.00 0.00 0.58 0.96 1.12 1.24 1.32 1.41 1.45
显然:
(1) 当 max n 时,有: C I 0 , A 为完全一致性 (2) C I 值越大,主观判断矩阵 A 的完全一致性越差,即: A 偏离 A 越远(用
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引起的误差越大)
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建构与验证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通 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前人研究成果,明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然后采用 问卷调查法,以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大学生为样本,了解其就业能力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最后通过访谈法,邀请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深 入交流,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建构与 验证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模型的建构
03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 模型的验证
04 四、结论与建议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 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建构与验证,以期为高 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四、结果与讨论
1、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的 构成要素
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主要包括专业知 识与技能、可迁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素。其中,专业知识与技 能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包括专业课程成绩、实验技能、项目经验等;可迁移 能力是大学生在不同岗位和行业中所需要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 力、创新能力等;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在职场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包括 自我评估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学习与适应能力等。
5、就业心态:包括对就业的认知、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 心等。良好的就业心态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 对挫折不轻易放弃。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验证
为了验证上述模型的有效性,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以高校不同 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涵盖的五个方面均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显著影 响,且影响程度因专业而异。
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1]1
/view/45500a8483d049649b665846.html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2010-11-22 | 访问次数:132 | 编辑:rky | 【大中小】2010-11-22摘要:大学生就业率的持续下降,待业率的逐渐上升,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
据专家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不足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核心原因。
但大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到底包括哪些方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
基于此,本文意在通过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的方法,构建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包括六大方面的能力:个人特质、岗位适应能力、基础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关系建立能力、持续进步能力,此外,通过对收集的样本进行方差分析,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在专业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胜任力,胜任力模型一、引言“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07年,全国495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2008年全国毕业生达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仅为70%。
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
人保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
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问题也得到很多专家的关注和分析。
很多专家都认为造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大学生自己的就业胜任力不足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现阶段及今后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开发,使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具有可雇佣性,从而顺利进入各种不同的劳动领域内就业,是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
大学生就业指标体系构建模型
进行讨论,构建大学生就业指标体系图(见图1)。
图1大学生就业指标体系图
2层次分析模型
2.1数据收集与处理
通过收集遵义地区和贵阳市白云区近几年招聘人员岗位设置情况表,根据图1中指标体系要求,整理出如下数据(见表1)。
表1遵义地区和贵阳市白云区近几年招聘人员相关要求
2.2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下面根据表1统计的事业单位招聘中各指标人数统计情况,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它们对就业岗位选择的权重比例,为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提供参考。
表21-9尺度a ij 的含义
通过表1统计的人数比例情况,结合表2判断矩阵的标度目标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为:
根据同样的方法,得到准则层对方案层的判断矩阵为:
利用matalab 软件,计算得矩阵A 、B 1、B 2和B 3的最大特征根分别
λ=3.002,λ1=3,λ2=2,λ3=7.405,相应的特征向量分别为:
ω=(0.3490.4830.168)T ,ω1=(0.1380.2390.623)T ,ω2=(0.1670.833)T ,ω3=(0.0650.1550.0990.0650.0540.3180.244)T .
根据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要求[4-5],容易验证矩阵A 、B 1、B 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因此,可计算出各二级指标对就业岗位选择的权见表3)。
表3综合指标权重※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2012年教改项目“民族地区数学建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指标名称指标权重指标名称指标权重(下转第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
并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其它知识。
大学生就业反馈系统模型的构建
学生工作St udent W or k大学生就业反馈系统模型的构建邹金霞(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广州510640)摘要文章探讨了构建大学生就业反馈系统的有关问题,提出构建大学生就业反馈系统模型的基本指导思想,设计构建了大学生就业反馈系统模型雏型,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反馈系统模型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T he C ons t r uct i on of C ol l ege St udent s’E m pl oym ent Feedback Syst e m M odelZ O UJ i nxi a(M ent al H e a l t h Educ at i on and C ouns e l i ng C ent er,G uangdong I ns t i t ut e of Sci ence and T echnol ogy,G u angzhou,G uangdong510640)A bs t ra ct Th i s pap er di s cuss es t he c onst ruc t i on of c ol l e ge gra dua t es f eedb ack s ys t em,put f or w ar d t he ba si c gui di ng i deo l-ogy on t he const ruct i on of col l ege St ud ent s’em pl oym ent f eed back s yst em m odel,des i gns t he c onst ruc t i on of C ol l ege St u-dent s’f ee dba ck s yst em m od el,and i nt er pr e t s som e r e l at e d i ss ues.K ey w or ds col l ege st udent s;em pl oym ent f eed back s ys t em;m o del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通过建立就业反馈机制和就业反馈系统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进而改善其就业状况,已是众多学者的共识。
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的层次分析模型
【 关键词 】 大学 生就业; 层次分 权重 析; 分析; 性检验 一致 【 中图分类号 】G 4 【 6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63 00 1 18 0 0327( 1 1 — 3 — 2 2 )
1 问题背景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 民族 的希望 , 国的未 是 祖
措施层P I 选择A 单位
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又是经融危机 , 上这几年 的人 口高峰 加 期, 就业更是困难。 在此严峻 情况下 , 假设某 同学 今年需要 就业 , 共有 A、 、 BC 三个单位可供选择 ,请建立数学模 型来 帮助其选择一个单位
32 符 号 说 明 .
表
^i 拨 厦 机 会 : A : 专 业 匹 配 2
( 武汉 生物工程 学 院计 算机 与信 息工程 系 , 湖北 武汉 4 0 1 ) 34 5
【 摘 要 】 建立了 大学生 就业选择问 题的 层次 分析数学 模型并 对其进行 探讨。首 先通过问卷 调查, 统计出大学生 对不同
因素的关注度 , 建立判断矩 阵进行权 重分析 , 随后进行 一致性检验 , 最后根据计算结果给 出最合适的选择方案。
人, 20 比 0 7年增 加 6 人 , 幅为 1 . 4万 增 29 %。而 2 0 年 毕业 大 08
扰因素。
(3) 因素可以量化 , 各 单位之问的影响也 可以具体量化。
( 假 设该 同学 顺 利 毕业 并 需 要就 业 。 4)
且层 橱o
l
学生实 际就业率不到 7 %. 0 也就是说 。 超过 1 0万高校毕业生 5
点等等 , 从而选择一家综合优势最大 的单位。 为了简化问题 。 这 里不考虑诸如工作环境 、 安全需求之类的因素。虽然人的能力 有高有低 , 在这里也只取人 的平均能力 , 体分析各个 因素在 整 单位所 占的比例和比较各 单位 之间存在 的因素程度 , 综合以上 结果 , 从而选择最适合 自己的单位 。 将毕业生可能的考虑 因素归纳为 以下五种 :发展机会 , 专 业匹配 , 福利待遇 , 企业性质及工作地点 , 建立层次结构图如图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数学模型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数学模型-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大学生个人未来十年职业规划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你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能力倾向,以及自身所学的就业知识技能等”自身因素,同时考虑到各种外界因素,经过综合权衡考虑,来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一个职业目标与生活目标相一致的人是幸福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质上是追求最佳职业生涯的过程。
本报告基于麦可思公司的全国大学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针对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考取公务员、做公司职员、继承者、考研和其他方向做了调查统计,所用数据包括对201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调查和对2007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职业发展的抽样调查。
在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3.5%的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5%的毕业生自主创业;9.9%的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其中6.7%的毕业生准备继续寻找工作。
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约为575.4万人,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在调查时中国201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约480万人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约9万余人自主创业,约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国内外读研的比例2010届比2009届减少了1.1个百分点,而“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2010届比2009届减少了2.7个百分点。
由于就业形势转好,有更多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选择直接工作而不是刚毕业就读研究生。
尽管2010届研究生扩招了5.3%,但2010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得更快(8.3%),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较快可能也是读研比例下降的原因之一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职业规划很多时候等于就业问题,就业于个人家庭乃至国家都至关重要,就业是国家政治昌明与经济景气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市场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力结构模型构建及提升策略
通过对比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生的就业力相对较低。
03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力的评价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评价进行分析,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方面较为关注,认为这些方面是影响大学生
就业力的关键因素。
结论与启示
结论
市场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力结构模型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提高大学生就业力对于改善其就 业状况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不同专业大学 生的就业力存在差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 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方面较为 关注。
王亮,杨晓彤. 基于市场视阈的大学生 就业力结构模型构建及提升策略研究 [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1):3035.
吴迪,赵蕾. 大学生就业力结构模型的 构建与提升策略[J]. 教育与职业, 2021(4):77-83.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加强实践教学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实 际的工作经验,提高其就 业竞争力。
完善职业规划教育
学校应提供完善的职业规 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 己的兴趣和优势,制定职 业发展计划。
建立校企合作
学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 合作关系,提供实习和就 业机会,以帮助学生顺利 进入职场。
企业层面的实践建议
研究不足与展望
要点一
研究局限性
要点二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主要针对市场视阈下大学生就 业力结构模型构建及提升策略进行研 究,但不同行业、地区和类型的高校 在就业力需求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因 此需要进一步细分研究领域,提高研 究的针对性。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未来可以深入研 究以下方面:1)不同群体大学生就 业力的比较研究;2)就业力提升与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系;3)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力的互动机制等。
最新-大学生就业质量结构模型创建 精品
大学生就业质量结构模型创建一、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理论构想与初始问卷编制1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界定就业质量的概念缘起于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这一概念。
体面劳动的最初定义是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
体面的工作是一种生产性的劳动过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其享有社会保险的权益等。
可见,体面的,有质量的就业是自由而安全,平等而有尊严的工作,其实质包含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但是以就业质量为主。
党的十八大提出更高质量就业的提法后,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就业质量的关注。
不少学者就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也有不少研究者开始对更高质量就业做出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更高质量就业就是不仅要满足于大家都有事情干、有岗位呆、有报酬拿,更要干得舒心、呆得称心、拿得开心。
也有的学者认为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指找份收入高、压力小、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的工作。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指出,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宏观层面讲的,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
[3]还有研究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考察更高质量就业含义,认为就劳动者个体而言,就业质量是与劳动者个人工作条件相关的要素,而就国家或地区而言就业质量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劳动者的就业状况或者工作条件的优劣程度[4]。
以上对更高质量就业内涵的解释虽然很具体但是并没有体现出就业质量的本质含义。
在《辞海》里质量的含义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如工作质量、教学质量、服务质量等。
就业指的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活动,说明就业是有一定的劳动能力的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动;另一个是报酬,说明就业能给劳动者带来一定的收入,这里的收入除了是让人们生活得更丰裕的物质收入外,更重要的是就业带给劳动者的那种受尊重、受认同、受重视以及实现自身理想的满足感。
大学生就业问题综合模型(1)
大学生就业问题综合模型摘要本文主要从大学毕业生薪资变化趋势及拟定期望薪资的合理度入手建立综合模型。
(1)针对问题一毕业生未来薪资的预测,根据实际数据特点,建立灰色理论GM(1.1)模型在数值模拟过程中,得出专科,本科,硕士起薪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拟合度高,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0.01为一级精度;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9,为一级关联度;均值方差比与小误差检验精度均为1级。
由此验证了此模型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出预测三种学位毕业生在2011年的起薪为:专科本科硕士2011年1830.127 2677.279 3601.602(2)对于问题二大学生期望薪资的合理确定,建立相关成分分析模型。
通过整体数据统计把多期望月薪,求职失败次数,是否参见就业指导等相关因素划为综合指标,通过Matlab编程计算出各相关因素对于中心变量实际起薪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影响因素期望月薪求职失败次数是否参加就业指导贡献率0.46 0.34 0.20然后将较为繁琐且不同属性的相关成分进行规范化,压缩至0-1以内的数值,通过构建函数,整合各相关成分的贡献率,简单计算得到每个个体的整体评定指数。
以表现中心变量实际起薪的合理程度。
(3)对问题三确立研究生是否应该参加就业指导,通过数据统计以及集合问题2中的模型求解结果,计算出研究生的综合评定指数,并与本科生中已参加和未参加就业指导的部分,分别作出平均水平对比,得出研究生的求职能力整体水平高于本科生,而研究生参加就业指导也是更合理和有必要的。
关键词:灰色理论相关成分影响度模糊评定定量至定性转化一、问题重述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3月8日在北京表示,近几年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年底就业率基本上能够达到90%以上。
今年高校毕业生有660万人,总量的压力非常大。
浅谈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浅谈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当代中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并正在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型。
从就业力的内涵出发,浅谈如何让构建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高校的逐年扩招,201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这一人数还会继续增加,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就业力的内涵就业力,是就业能力的简称,也可以被理解为就业竞争力或是可雇佣能力,即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并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
而大学生就业力就是指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具备从事该工作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等,并在所选择的职业中获得成功。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大学生就业指标评价体系,是对大学生教育目标、教学任务实现和完成程度、完成状况及完成水平所作的价值判断,也是对大学生宏观教育运行和微观教育过程的信息反馈。
教育部2013年8月16日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442所。
但是,由于这些高校在创建时间、教育基础、地域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就业教育发展不均衡。
构建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缓解这种不均衡。
通过这一指标评价体系,一方面,我们可以全面掌握我国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指标评价,发现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以便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及时的补救。
三、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处于研究阶段,指标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构建一套完整、高校、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说是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迫切需求。
(一)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由多个维度和因素组成,本文认为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保障各个维度共同发挥其影响力,二是各个维度及维度下的各因素均应体现大学生的个性和对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评价指标中的任何一个构成因素都具有可塑性,即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是可以被改变的。
毕业生志愿层次结构模型
毕业生志愿层次结构模型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青年毕业生志愿选择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列举若干准则,以毕业选择为目标层;以考研,留学,创业,打工四个选择去向为方案层;以社会贡献,期望收入,发展空间,家庭情况,生活环境5个准则为准则层建立层次结构。
再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矩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准则层开始,对于从属于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分别得到5个准则对于目标层的矩阵,方案层对社会贡献的矩阵,方案层对期望收入的矩阵,方案层对发展空间矩阵,方案层对家庭情况矩阵,方案层对生活环境矩阵。
接着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得到上述六个矩阵的权向量(见文中表二),最后利用求得权向量计算各方案对目标的权向量,比较创业、打工和留学在目标中的组合权重,最后得出志愿选择权重次序为:留学>创业>考研>打工。
此模型还可以利用选择旅游地,评选优秀学生生活实际问题。
关键词层次结构模型;成对比较矩阵;一致性检验;权向量一、问题重述大学生毕业即将都面临着去向的选择,是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的问题,继续深造的同学可以选择考研或者留学,找工作的同学可以选择打工或者自主创业,所以为大学毕业的青年建立一个选择志愿的层次结。
二、模型建立与求解①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首先,列出准则建立层次结构,最上层为目标层,即毕业选择志愿,最下方为方案层,有考研,留学,创业,打工4个供选择的志愿,中间层为准则层,有社会贡献,期望收入,发展空间,家庭情况,生活环境5个准则,各层次间的联系用相连的直线表示,如图1;图 1 青年毕业生选择志愿层次结构图②构造成对比较阵比较某一层n 个元素c 1,c 2,…,c n 对上层一个因素的影响,5个准则对目标的重要性,每次取两个因素c i 和c j ,用a ij 表示c i 和c j 对目标的影响之比,全部比较结果可用成对比较矩阵表示,则5个准则对于目标层的矩阵为:成对比较矩阵:11/21/41/51/7211/21/31/54211/21/453211/375431A ⎡⎤⎢⎥⎢⎥⎢⎥=⎢⎥⎢⎥⎢⎥⎣⎦毕业选择志愿C 1社会贡献 C 2期望收入 C 3发展空间 C 4家庭情况 C 5生活环境P 1考研 P 2创业 P 3打工 P 4留学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方案层对社会贡献的矩阵:111/51/23513821/3161/31/81/61B ⎡⎤⎢⎥⎢⎥=⎢⎥⎢⎥⎣⎦方案层对期望收入的矩阵:211/521/351531/21/511/531/351B ⎡⎤⎢⎥⎢⎥=⎢⎥⎢⎥⎣⎦ 方案层对发展空间的矩阵: 311/531/351731/31/711/531/351B ⎡⎤⎢⎥⎢⎥=⎢⎥⎢⎥⎣⎦ 方案层对家庭情况的矩阵:411/351/53171/31/51/711/85381B ⎡⎤⎢⎥⎢⎥=⎢⎥⎢⎥⎣⎦ 方案层对生活环境的矩阵:51331/51/3111/81/3111/85881B ⎡⎤⎢⎥⎢⎥=⎢⎥⎢⎥⎣⎦③计算特征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