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10-22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 掌握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增强民族自豪感。

-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情况。

2. 提问:同学们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吗?胜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强调这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2.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3. 教师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等。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2. 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优质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优质课导学案_0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整体把握抗日战争的重要史实:能够说出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的意义、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中国人民抗战的著名战役。

2.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结合材料概括日军侵华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抗战胜利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提升对有效材料的选取和解析能力。

3.通过课堂互动环节体会到党派合作、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感受到战争对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抗日战争重要史实、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难点:提供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世界观和民族团结历史意识。

【学情分析】本节课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学生预习过程中的困惑,并且将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和世界近代史内容相联系,有助于学生建立全球史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学生预习初步把握抗日战争的经过;根据老师发放的史料,预学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2.教师:制作多媒体;把学生分三个学习大组分别搜集侵华日军、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战争中的资料,每大组中分三个小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意图:用许多体现战争残酷的照片来激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探究兴趣。

)课前播放关于抗日战争的图片,创设历史情境。

用巴以冲突中小女孩遇袭身亡的三幅照片,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探究兴趣:照片上3岁的小女孩和她怀有身孕的妈妈被战机轰炸身亡,她的父亲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抱着女儿一直在哭。

男子特别悲痛,想要自己的女儿活过来,他哭着祈求女儿能睁开眼睛,他一直呼唤着:“醒过来吧,我的小天使……”男子抱着孩子不断的亲吻,希望有奇迹发生。

最后男子终于接受了现实,绝望地放下了孩子,这是发生在2015年巴以冲突中的一幕。

而在80多年前的中国这样的场景在不断地上演,年迈的老人痛失子女,年幼的孩童失去父母,战争让千万个中国家庭支离破碎,让我们来回顾那段战火纷飞的沉痛岁月——抗日战争。

二、活动一:检查预习(设计意图:将中考考点以学案形式呈现,让学生课前自主完成学习提纲,达到掌握主干知识的目的。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全民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旧课思考、讨论、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七《保卫黄河》二段抗战歌曲: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经过八年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全民坚持抗战1.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进行,辅之以;加紧进攻;加强对占领区的和。

2.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建立。

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3.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共同抗敌。

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总司令上将壮烈殉国。

八年级历史上册10课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10课导学案
C还我青岛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2、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是()
A北京B上海C广州D南京
3、中共“二大”召开的时间是()
A 1921年B 1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年C 1923年D 1924年
4、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
A领导工人运动B领导农民运动
C领导学生运动D领导商人运动
5、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
课题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课型
新授课
编号
010
学科
历史
班级
八年级
领导签字
执笔人
侯顺才
使用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出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关系;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五四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3、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小组总结质疑:(各小组总结所学内容,并质疑)
四、反馈检测:(高效练习,体验成功)
1、最能体现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是()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B取消“二十一条”
3、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它是一次的运动,是中国的开端。
4、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等人在等地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导学案)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导学案)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部编RJ人教版初二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秋季(导学案)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对内、对外政策。

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

二、自主预习1.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2.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

清朝的统治结束。

3. ,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四、随堂演练1.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创举”是指()A.中华民国的成立B.辛亥革命爆发C.武昌起义的胜利D.《临时约法》的颁布2.民国建立之初,某人撰写了一副对联:“民忧是也,,国忧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结合对联可知,此时()A.中华民国政权已经覆灭B.封建制度已经被推翻C.袁世凯已经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没有颁布3.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且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A.成立中国同盟会并制定革命纲领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C.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4.20世纪初,有一首歌曲迅速成为时代歌声。

歌曲唱到“亚东开发中华早,集美追欧,旧帮新造,飘扬五色旗……”歌词中的“旧帮新造”是指()A.中华民国的成立B.维新变法的颁布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5.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导学案

简阳市初中历史学科导学案学校八年级上册(编号022)学生班级 _______ 学号________ 小组 _______ 姓名_________主编魏先勇审核主讲课题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型授新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式教育的出现和科举制度的废除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后期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的重大成就;学习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历史知识,分析认识时代背景对历史人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归纳主要知识点;通过列表,学习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通过探究历史背景与文艺作品的联系认识历史背景对历史人物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式教育的出现,认识历史的进程是无法阻挡的;通过学习文艺成就,认识背景对历史人物的影响。

【学习重点】新式教育的发展、文艺成就【学习难点】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笔记】※自主学习(结合教材,落实基础)一、新式教育的开端:1.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办开始于__________ 时期。

戊戌变法时,创办了__________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办最高学府。

2.洋务派大臣__________ 奏请停办科举,兴办学校。

清政府拟定了__________ ,建立起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系,并于__________ 年宣布废除了科举制。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家、艺术家:1.文学巨匠鲁迅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 、__________ 。

美术大师徐悲鸿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

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的代表作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2.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赵树理的__________ 、__________,丁玲1.学生独学看书,通过填空(填表)梳理基础。

2.教师应将教材整合归纳,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呈现。

教师提供素材、设置探究问题,学生对学、群学,合的__________都是优秀的小说作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导学案

22 《孟子》三章同步作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围)B.池.非不深也(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在疆域内,居住)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寡助之至.去后乃至.B. 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 委而去.之与人期行,相委而去.D. 三里之.城何陋之.有3.下列各项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切问而.近思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康肃笑而.遣之C.环而攻之而.不胜出淤泥而.不染D.夫环而.攻之人不知而.不愠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多助/之至,天下/顺之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译文:方圆三里的小城,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

译文: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接下来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深入论证“得道”即“人和”,“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论述了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宁国市河沥溪初中“五航远行”教学模式八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1.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下图)。

材料二: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以后,威逼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材料三: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发表《解职词》。

他说,他的辞职“并非功成身退,实欲以中华民国国民之地位,与四万万国民协力造成中华民国之巩固基础。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的“大中华民国”成立于何时?“孙文”是谁?
(2)材料二中袁世凯得到了孙中山的什么保证?从材料二中找出有关辛亥革命成功和不成功的两方面的信息。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后建立起了中华民国,但孙中山却说大功还没有告成呢?
2.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突出成就是( ) A.用暴力方式推翻了清王朝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D.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八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导学案参考答案说明:1、教学参考只提供课堂导学和基础达标的参考,其中“课堂导学”只提供部分课时的思路,课本较明显部分要麻烦教师们备课时补充。

2、请教师们在使用本导学案之前要认真进行第二次备课,在根据本校实际进行补充的同时完善重难点、讲课思路、板书设计和小结。

3、有疑问请加入“历史替龙”QQ群(414267064)发问求解。

第1课鸦片战争一、※课堂导学提示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使英国通过鸦片打开中国市场的阴谋破灭。

不对。

因为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

2.略。

林则徐为什么能说动道光皇帝禁烟:因为林则徐把鸦片的危害与清政府的统治联系在一起。

3、表现是英国是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封建社会后期。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略)4、我们说《南京条约》是“丧权辱国”的条约,这里的“丧权”指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从条约内容是看出包括了贸易、关税、领土主权。

对中国社会性质影响:(略)二、※基础达标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B DCBACBABD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堂导学提示1、略。

2、略。

3、因为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加剧了农民的贫困。

不同在失败原因是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二、※基础达标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CBDBCCDC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堂导学提示1、英国、俄国都采用通过代理人(阿古柏)的方式进行侵略;俄国还直接占领我国领土。

2、“为什么能收复新疆”是指原因。

略二、※基础达标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DDCCBB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导学案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堂导学提示(略)二、※基础达标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BBDADCAB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堂导学提示1、义和团是什么性质的运动?(略)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导学案-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导学案-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英民中学八年级历史导学案(汤追然)班级:姓名:小组: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建立民主政治,巩固革命成果的过程。

其中重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进步性,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的各种历史资料,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陈述交流本组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能很好的解决难点,还有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对历史资料的解读和运用,知识点间的灵活过度等。

通过改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人教版历史社会八年级上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导学案

新人教版历史社会八年级上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导学案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前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从新式学堂的出现到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的基本史实,认识迫于形势的压力,清政府终于艰难地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

b5E2RGbCAP2、了解中国近代后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涌现出以鲁迅、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的一批巨匠;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plEanqFDPw二、重点难点1、重点①科举制度废除。

②近代文艺成就。

2、难点①知识点杂乱,头绪多;②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思想性。

【课中探究案】(一)新式教育的开端1、清朝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学校以___________ 为教材,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样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

DXDiTa9E3d2、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_______________ 。

3、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这是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府,也是的重要成果。

RTCrpUDGiT4、清政府迫于形势,拟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_______ 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5PCzVD7HxA(二)民国时期的文化及其文学家列表归纳民国时期文学艺术成就【课后延伸案】1•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产生于哪一时期()A.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D •新文化运动2•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它今天发展为()A.北京大学 B •复旦大学C •金陵大学 D •清华大学3•科学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它开始设立和最终废止的朝代是A.汉朝、明朝 B •隋朝、清朝 C •唐朝、清朝D •隋朝、明朝4•某班准备举办鲁迅小说读书会。

请你帮助他们从下面选择完全正确的一组来阅读,应该是()A.《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药》B.《屈原》《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C.《孔乙己》《阿Q正传》《药》《李有才板话》D.《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小二黑结婚》5.下列文艺作品中,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抗战斗志的是()A.《狂人日记》B.《英雄交响曲》C.《最后的晚餐》D. 《义勇军进行曲》jLBHrnAlLg6•《义勇军进行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斗志,成为不朽民族战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和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材料补充,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

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课文、图表和历史材料,理解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权,并使学生学习论证历史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歌曲:《走向共和》主题曲《曙色》,并出示歌词: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一座座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抚摸着伤痕昂起头吞咽下屈辱心如火/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一滴滴水滴石穿/粉身碎骨志向永不舍/一曲曲浩荡长歌/起伏回响悲壮动心魄/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苦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

引导学生重复“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

“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设问:(1)歌词中“风吹过,雨打过”是指中国哪段历史?(2)近代中国是如何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展示课题“中华民国的创建”。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中华民国的建立1.1911年,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成立,以1912年为,改用。

选举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二课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二课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十二课导学案课题: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备课:蒋碧云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火车和轮船的传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掌握有线电报、电话、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业在中国的出现。

学习重点: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变革,大众传媒的影响。

学习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学习过程:一、课前小测:(温故知新)A、中国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年代,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

近代人称状元实业家的是。

他和一起人称“南张北周”。

B、19世纪末,身为状元的张謇弃官从商,在他的家乡江苏南通创办了。

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是在后,特别是期间。

其中业和业发展最快。

二、新知探究(在书上相应地方画记并背记)1、阅读“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思考回答:(1)、交通:___、___、___、___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2)、通讯:近代____的开办和_____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3)、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_____、_____、______等成为娱乐新时尚。

2、阅读“大众传媒的影响”思考回答:19世纪中期以后,_____事业产生并得到发展。

______、_____等大众传媒,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3、阅读“社会习俗的变化”思考回答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______期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成为社会潮流。

三、基础演练()1、随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

这是发生在A鸦片战争前B鸦片战争后C清朝晚期D民国时期()2、下列哪些是近代时尚的交通工具①飞机②电话③火车④汽车⑤电报⑥轮船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④⑤()3、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包括:①照相②电影③电视④报纸的传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现在早晨或夜晚经常见到跳交际舞的人们,在近代传入我国的交际舞改变了人们A、娱乐方式B、休息方式C、锻炼方式D、生活方式()5、如果你处在近代中国,下列哪个现象不会遇到A、乘坐火车出远门B、看报纸了解时势C、看电影、照相D、发电子邮件()6、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辛亥革命期间的社会新风尚A、行三跪九叩大礼B、易服饰C、剪发辫D、改称呼()7、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关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且最快捷的是A、乘飞机B、发电报C、坐火车D、坐轮船()8、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

八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10

八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10

八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五四运动和共产党诞生的简单经过。

2.能背诵和写出五四运动和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共产党的诞生
【学习难点】
理解五四运动和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
【使用方法】学生自主看书画出重点内容,然后完成自主学习内容,之后小组讨论完成合作与探究问题。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2)阅读课文第二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完成下列表格
三、合作探究
1.分析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彻底地体现在:
斗争口号中哪一个体现了反帝反封建: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四、课堂小结-正确认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为目的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其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是五四爱国运动【课后反思】。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优质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优质课导学案_0
为了进一步约束袁世凯,孙中山1912年3月11日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活动:小记者报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国家主权
国家权利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从这部宪法中,反映现代民主几大原则呢?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所以体现出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
2、和平妥协、权力交接
二、讲授新课
一、革命,一种选择
1、暴力革命,民国建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武昌起义,属于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方式,暴力革命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尽其数,我们发现它们大多在一个怪圈中循环,被迫开始,继而造成分裂混乱,最后一个胜出,仍然建立专制政体,过程中导致人民无辜受难,陈奎元《辛亥革命打开中国进步的闸门》讲到暴力革命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很多,而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它的斗争场景并不是特别的壮观与惨烈,但它的地位与意义不同寻常…………这种非同寻常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1、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2、查阅有关袁世凯的资料,通过“孙中山该不该让位于袁世凯”的辩论,学会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
3、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2、能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材料2:临时政府重申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
——《告各友邦书》
一幅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全套导学案44页Word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全套导学案44页Word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了解我国远古居民生活的概况。

2、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人,生活在距今约年,位于今天的省·县,属于流域。

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遗址位于今天的的山洞里,距今约年至年,北京人生活在流域,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生活,形成了早期的社会。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还会保存。

3、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

4、山顶洞人遗址位于的洞穴里,距今约年,山顶洞人生活在·流域,他们仍使用石器,但已掌握和。

山顶洞人已会,靠、为生,还会,用缝制衣服。

5、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结合起来的。

在一个氏族内他们使用·工具,共同,共同,没有的差距。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我国最早的人类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第二子目:北京人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二、三。

第三子目:山顶洞人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动脑筋”四3、探究:下面是一名同学想象的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共有5个明显的错误,请你指出并给予纠正和解释。

毛毛是个10岁的孩子,说是孩子,其实在北京人当中算是中青年了,因为北京人生活环境恶劣,人们的寿命都不长。

这天一大早,毛毛走出小木屋,他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镰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10-22课导学案第11课北伐战争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读图析图再现情景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辛亥革命缺陷→孙中山创黄埔军校→国共紧密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讨论探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思想意识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三.学法指导1.运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解北伐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史料和图片,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四.知识链接叶挺在北伐战争前后叶挺(1896—1946年),广东惠阳县人,出身农民。

他从小立志从军报国,先后就读于广州陆军小学、武昌陆军预校和中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22年,他任孙中山卫队团的营长,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他率部苦战,保护孙中山和孙夫人脱险,受到褒奖。

1924年,他赴苏联东方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他回国,曾参加东征陈炯明的战斗,后调至正在组建的第12师第34团即后来的独立团任团长。

他既管政治又管军事,在艰苦的训练中身体力行,尤其注重加强政治教育,使这个团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奉命开拔,在跨越五岭山脉的艰苦行军中,叶挺把自己的雪花白马让给病号骑,坚持与战士一起徒步行军。

在北伐战场上,他率领的独立团发挥了尖刀作用,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第四军也因此获得“铁军”称号。

叶挺由于战功卓著,被破格晋升为少将团长,时人誉称为“北伐名将”。

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他升任第四军第25师副师长兼第75团团长,随后又升任第11军第24师师长兼武昌卫戍司令。

1927年5月,他率部粉碎夏斗寅叛军进攻,保卫了武汉国民政府。

1927年,他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伐战争目的____________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胜利进军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时间: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性质____________六问题探究1.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2.结合教材,请分析一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3.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

但为什么国民革命却最终失败了呢?4.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始的标志是什么?5. 南京国民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府?其反动政策有哪些表现?七、目标检测1.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的主要不同点是()A.共产党人任教官B.重视军事教育C.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D.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2. 北伐的主要战场是()A.山东、山西B.广东、广西C.湖南、湖北D.河南、河北3. 北伐军攻克下列地点的正确顺序是()A. 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南京B. 贺胜桥—汀泗桥—武昌—南京C. 汀泗桥—贺胜桥—南京—武昌D .贺胜桥—汀泗桥—南京—武昌4. 在北伐战争中,赢得“铁军”光荣称号的是()A.第一军B.第四军C.第六军D.第七军5. 1926年的北伐战争胜利的最主要表现是()A. 完成了全国的统一B.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C. 彻底解除了北洋军阀统治D.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6.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的事件是()A.北伐战争的胜利B.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C.工农运动发展D.国民党在各地“清共”7..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深刻的教训是()A. 要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B. 要和农民保持巩固的联盟C. 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D. 共产党必须有明确的革命纲领8.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A. 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B. 共产党和革命群众遭到屠杀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9.阅读下面材料:“帝国主义及其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建立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惟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具有被帝国主义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

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北伐宣言》(1)据材料,国民革命出师北伐的原因是什么?(2)北伐的总司令是谁?(3)从北伐宣言中看,北伐的目的是什么?(4)宣言中所指卖国军阀主要有哪些?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1.记忆和理解第11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知识要点掌握“反抗→受挫→开辟新路→星火燎原”这样一个历史进程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再现情景从课文和插图中体会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特点,理解以退为进策略的正确性,认识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精神的宝贵价值论从史出评价事件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典范讨论探索秋收起义的队伍进军井冈山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崇敬革命前辈业绩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道路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前辈为此作出了伟大贡献,他们的业绩永远值得后人崇敬思想意识必须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斗争策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教学难点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理解各个子目的要点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本课的知识结构。

2.指导学生认识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斗争策略的正确性,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创造性。

四、知识链接毛泽东: 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年)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年)。

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

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高尊敬。

1981 年6 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出全面、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地点:___________ 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南昌起义领导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人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七会议:地点:____ 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通过的总方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 时间:____年____月领导人:________ 部队: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井冈山会师:时间:____年____月领导人:______ 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问题探究1.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2. 为什么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3.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七、目标检测1、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党从中吸取的最大教训是()A.必须反对帝国主义 B.必须坚持武装斗争C.必须建立统一战线D.必须坚持党对革命的领导权2、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来源于( )A.南昌起义B.武昌起义C.秋收起义D.广州起义3、下列人物中参加了南昌起义的是()①朱德②贺龙③周恩来④邓小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中国革命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湘赣革命根据地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5、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决定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朱德D.贺龙6、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 )A.国民革命军第四军B.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C.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D.工农革命军第四军7、请看下面的歌谣,回答问题: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和,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红军歌谣: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材料三: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寓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