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一词多义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1.词语的古今义解释在七年级下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语的意义、用法或者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在古代指学府,而今义则指实施教育的机构;又如“国家”,在古代指帝王统治下的地域,而今义则指具有主权和领土的国家。

2.词语演变的原因分析古今异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二是社会发展导致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发生了变化;三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使得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3.如何在阅读中识别古今异义词阅读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今异义词。

一方面要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词语在文中的实际意义。

识别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通假字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讳、美观或者音韵的需要。

例如,“孔子曰”中的“曰”通“日”,意为“说”。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通假字的规律,如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等;二是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表,以便在阅读中进行对照;三是通过语境和字义来判断字是否为通假字。

3.通假字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不要慌张,要学会根据字义和语境来判断。

同时,积累通假字,形成自己的词汇库,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举例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司马迁迁”中的“迁”意为“贬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山高水长”中的“长”意为“生长”;动词活用作名词,如“夫子不鼓盗钟”中的“盗”意为“偷钟的人”。

2.词类活用的辨析方法辨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原始词类,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来判断。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5.中心语 + 而 + 定语 + 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至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这么大的天下,有多少个呢
翻译要点:要把定语放回中心词的前面
三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谁何奚、安曷胡恶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 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 + 宾 疑问代词 + 动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苏轼〉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以膏泽斯民, 使……得到好处
四、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 主语 认为 宾 语 怎样或 主语 把 宾语 当作什么,
1.形容词用作意动, 形容词不能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认为……小
2.名词的意动
如: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客人
▪ 13、乃我困汝, 困:使……处于困境,使动用法
▪ 14、头发上指, 上:向上,名词活用为状语
▪ 15、吾得兄事之, 兄:像兄弟一样,名词活用为状语
▪ 16、手巾掩口啼 巾: 用手巾 ,名词活用为状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特殊句式 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 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 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 称为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词性活用为特定环境临时的词性
一、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之间的词性转换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乳二世
沛公军霸上,
喂奶 驻军
2.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燕赵之收藏, 收藏的珠宝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高二语文上册《师说》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理解

高二语文上册《师说》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理解

高二语文上册《师说》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理解
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高二语文上册韩愈《师说》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理解分享,希望对同学们的理解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有帮助!
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2.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不拘于时-被动
4.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5.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7.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 为师)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高二语文上册韩愈《师说》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理解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

"氓"——诗经1、通假字: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摆脱,脱身〕淇那么有岸,隰那么有泮。

〔泮,通畔,岸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

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4、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宾语前置〕5、一词多义夙夙兴夜寐〔早〕夙夜忧叹〔日〕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采薇"——诗经1、通假字:岁亦莫止〔莫通暮〕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孔棘〔棘通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常之华〔华通花〕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2、古今异义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顿〕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太阳等〕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3、词类活用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屈原1、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2、古今异义;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善于投机取巧今:技艺巧妙〕3、词类活用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动词使动用法,可译为“赶着"""走在"""〞〕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加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长余佩之陆离兮〔长,使…..加长,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余虽好修姱以几羁兮〔几羁:名作动,约束〕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形容词作动词〕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动作名,淫荡的事〕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4、虚词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唯)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于彼,在那里〕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5、句式〔1〕倒装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吾知:不知吾,宾语前置〕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岌岌、陆离分别作定语,后置〕〔2〕被动句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虽体解吾犹未变兮6、一词多义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以为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唯,只是〕善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修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美好〕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孔雀东南飞"并序一、实词1、通假字终老不复取〔“取〞通“娶“〕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嫁妆〕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摧藏马悲哀〔“藏“通〞脏“〕合葬华山傍〔〞傍“通旁〞〕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虽与府吏要〔要通邀〕槌床便大怒〔槌通捶〕感吾区区怀〔区区通拳拳〕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可怜体无比〔古义:得意;今义:同情,怜悯〕千万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再三叮嘱〕叶叶相交通〔古义:交织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感吾区区怀〔古义:真挚的情义;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X;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共事二三年〔古义:一起过日子;今义:在一起工作〕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分决定〕便利此月内〔古义:吉利;今义:方便〕多谢后世人〔古义:多多劝告;今义:多多感谢〕便可白公姥〔白:古:告诉,今:常指一种颜色〕槌床便大怒〔床:古:坐具今:睡觉的地方〕蹑履相逢迎〔逢迎:古:迎接今:常指奉承、拍马〕再拜还入户〔再:古:两次今:下一次〕自可断来信〔来信:古:使者,指媒人今:书信〕渠会永无缘〔渠:古:他今: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3、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孔雀东南飞〔方位名词“东南〞作“飞〞的状语;朝东南〕手巾掩口啼〔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用手巾〕卿当日胜贵〔名词“日〞作“胜〞的状语;一天天〕晚成单罗衫〔名词“晚〞做“成〞的状语;在晚上〕昼夜勤作息〔昼夜:在白天黑夜里,名词作状语〕②名词作动词仕宦于台阁〔名词“仕〞作动词;任官〕头上玳瑁光〔名词“光〞作动词;发光〕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马,车:名作动,骑马,乘车〕事事四五通〔事事:每试穿一件衣服,名词做动词〕③动词作名词留待作遗施〔动词“遗施〞做名词;遗施之物,纪念品〕④形容词作动词千万不复全〔形容词“全〞作动词;保全〕兰芝惭阿母〔惭,形容词做动词,惭愧地说〕⑤使动、意动用法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使动;使—-荣耀〕以此下心意〔“下〞名词使动;使—-委屈〕戒之慎勿忘〔“戒〞,动词意动用法,“以—为戒备〞〕逆以煎我怀〔煎:使…煎熬,使动用法〕4、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公姥:偏姥〕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作〕5、一词多义①适:始适还家门:适,出嫁处分适兄意:适,适合,依照适得府吏书:适,刚刚适彼乐土:适,往、到②为为诗云尔〔做;动词〕非为织作迟〔是;动词〕始尔未为久〔算;动词〕阿母为汝求〔替;介词〕时时为抚慰〔作为;介词〕自名为鸳鸯〔叫做;动词〕③谢家来贵人〔辞别;动词〕阿母谢媒人〔辞谢;动词〕多谢后事人〔劝告;动词〕④假设今假设谴此妇〔如果;连词〕腰假设流纨素〔像;动词〕君既假设见录〔如此;代词〕⑤故大人故嫌迟:故,仍旧故作不良计:故,成心知是故人来:故,旧的君何以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老交情⑥得幸复得此妇:得到汝岂得自由:能够⑦应汝可去应之:容许六合正相应:适宜零泪应声落:随着以我应他人:应许⑧举举动自专由:动作莫令事不举:成功举手长劳劳:举起举言谓新妇:开口,发言举身赴清池:跃身,纵身⑨区区何乃太区区:愚蠢感君区区怀:情意真挚〔10〕相誓不相隔卿〔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的动作〕叶叶相交通〔副词,互相〕儿已薄禄相〔名词,命相〕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动词,帮助〕二、虚词1、相及时相谴归〔代“我〞;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会不相从许〔代“你〞;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好自相扶将〔代“她〞;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登既相许和〔代“它〞;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动作〕誓不相搁卿〔代“你〞,与“卿〞复指;衬词,无意〕儿已薄缘相〔xiang\ 相貌,名词〕相间常日稀〔相互、彼此;副词〕六合正相应〔相互、彼此;副词〕叶叶相交通〔相互、彼此;副词〕枝枝相覆盖〔相互、彼此;副词〕黄泉下相见〔相互、彼此;副词〕2、且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四体康且直〔又;副词〕3、自自可断来信〔既;副词〕本自无教训〔是;副词〕好自相扶将〔亲自;副词〕物物给自异〔无意;助词〕不图子自归〔自己;介词〕自君别我后〔自从;介词〕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4、何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隐隐何甸颠〔何等;副词〕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1、汝是大家子〔判断句〕2、非为织作迟,君家难为妇〔2〕被动句今日被驱谴〔被动句〕[以“被〞为标记]为仲卿母遣〔被动句〕[以“为----所〞为标记] 〔3〕倒装句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仕宦于台阁〔状语后置〕誓天不相负〔宾语前置〕君既假设见录〔宾语前置〕亦自缢于庭树〔状语后置〕〔4〕省略句省略主语十三能织素〔省略主语吾〕相见常见日稀〔省略主语吾〕便可白公姥〔省略主语汝〕结发同枕席〔省略主语吾与汝〕嬉戏莫相忘〔省略主语汝辈〕还部白府君〔省略主语某人〕勿复怨神鬼〔省略主语汝〕摧藏马悲哀〔省略主语人〕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省略主语吾愿母〕愁思出门蹄〔省略主语兰芝〕转头向户里〔省略主语府吏〕省略介词出置〔于〕南窗下窈窕艳〔于〕城郭长叹〔于〕空房中严霜结〔于〕庭兰我命绝〔于〕今日徘徊〔于〕庭树下自挂〔于〕东南枝"短歌行"——曹操1、通假字契阔谈讌〔讌通宴〕2、词类活用、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方〕3、特殊句式何以解忧〔宾语前置:“何以〞为“以何〞〕"兰亭集序"——王羲之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虽趣舍万殊〔趋:趋向,取向〕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2〕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贤:贤才)不知老之将至:〔老:老年〕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老者〞〕况修短随化〔修、短: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大事)〔3〕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4〕数词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3、一词多义修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茂林修竹(形容词,高)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之仰观宇宙之大〔助词,的〕不知老之将至〔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及其所之即倦〔V.向往,追求〕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一一觞一咏〔一边〕假设合一契〔数词,一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视为同等〕其致一也〔一样〕夫夫人之相与〔句首发语词〕悲夫〔语气助词〕二、虚词1.以(1) 介词,把。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方: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讲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讲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一)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二) 1.语言方面:简洁、准确。

2.内容方面: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3.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即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和现代语境中,词义有所不同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这类词语非常常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我们需要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辨识方法。

1.词语的古义与今义对比例如,“走”在古代意为跑,而今义为行走;“病”在古代意为生病,而今义为生病或缺点。

通过对比古今义项,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2.古今异义词的辨识方法(1)联系上下文:根据句子所在的语境,判断词语的意义。

(2)课文迁移:通过已学过的课文知识,推断词语的古今义。

(3)查阅词典:利用词典查找词语的古义,进行对比。

3.练习与解析(1)下列词语中,古今异义词是:A.走B.病C.朋友D.读书答案:B。

病在古代意为生病,而今义为生病或缺点。

(2)解释下列句子的古今异义词:“刘备走马荐诸葛。

”答案:走在这里意为跑,与现代汉语中的行走不同。

二、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占有较大比重,掌握通假字的识别技巧对我们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

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起到了丰富语言表达和避免文字重复的作用。

通假字的存在使得文言文更加简洁、优美。

2.通假字的识别技巧(1)形声字代替形声字例如:“狱”通“圄”,“详”通“祥”。

(2)同音字代替同音字例如:“夜”通“液”,“道”通“导”。

(3)异体字代替本字例如:“广”通“旷”,“辟”通“避”。

3.练习与解析(1)下列字中,哪个是通假字?A.狱B.祥C.夜D.道答案:A。

狱是通假字,通“圄”。

(2)解释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刘备狱诸葛亮。

”答案:狱在这里通“荐”,意为推荐。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文言文中,词语根据语境的不同,改变其词性的现象。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掌握词类活用的种类及辨别方法对我们阅读和写作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例子(1)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舟楫”意为船和桨,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划船。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特点是书写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句式特点与现代汉语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下面将为你总结并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

1. 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文言文中,主谓宾的句式结构被广泛使用。

主语通常位于句子开头,接着是谓语动词,最后是宾语。

例如:“吾以身犯险”,其中的“吾”为主语,“以身犯险”为谓语动词,宾语则未明确说明。

2. 并列句并列句是一种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

通过使用逗号或者“而”、“乃”等连词来连接两个相对独立但意义相关的句子。

例如:“斧钺之利,斤斫之厉”,其中两个并列的句子分别使用逗号连接。

3. 现象反问现象反问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被用作修辞手法,用于表达反讽或者强调的语气。

可以通过让一个事实与相反的情况对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外有暴风雨,而内能能安如山川乎?”4. 修辞问句修辞问句在古代文言文中也常见,用于增加修辞效果。

一般是通过提问来表达陈述句的意义,进而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天地之气,见乎贞白;日月之处,见乎其光;人道之行,见乎相亲;于此可否乎?”5. 状语倒装状语倒装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特点。

通过将状语移动到句首,以突出某种感情或情绪。

例如:“如斯人者何!”中的“如斯”作为状语被放到句首,起到强调的作用。

6. 排比句排比句是一种句式特点,通过多个相同或类似结构的短句排列在一起,以增强修辞效果。

例如:“凛冽寒风,淅淅沥沥冰雨,严寒刺骨,冰天雪地”。

7. 并列动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之一是将两个或多个动词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生死考验,成败之判”。

8. 具体事例的描写古代文言文中,具体事例和描写被广泛运用。

通过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以突出文中的某个观点或意义。

这样的描写常常伴随着具体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总结起来,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丰富多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沁园春长沙》1.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鄙视。

《短歌行》1.契阔谈讌“讌”同“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通假字列缺霹雳:“列”通“裂”。

(二)古今异义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古义指实在,副词,今义是书信,名词。

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今义是熄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三)词类活用1.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3.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均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战栗”、“使……惊骇”。

4.云青青兮欲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四)名词用作状语1.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2.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3.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五)句式:省略句1.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2.对此欲倒(于)东南倾;3.一夜飞渡(于)镜湖月;4.(我)脚著谢公屐;5.(我)且放白鹿青崖间。

《琵琶行》(一)句式1.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也可以叫“异义对应”)(译: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3.省略(1)初为《霓裳》后《六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2)本长安倡女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3)使快弹数曲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4)送客湓浦口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5)感斯人言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6)沉吟放拨插弦中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4.状语后置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5.介宾短语后置(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向。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文言特殊句式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2.用“者”表判断。

3.用“非”表判断。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5.无标志词表判断。

二、被动句1.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2.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3.用“被”表被动。

4.无标志词,意念上的被动。

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或介宾结构。

5.谓语动词的省略。

6.兼语式的省略。

7.承前省和蒙后省。

8.某些固定格式中缺少成分。

四、倒装句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动宾倒装)。

3.定语后置(定后倒装)。

4.介词结构后置(状后倒装)。

5.多置句——前置和后置同时存在。

6.成分省略句——倒装的同时还有省略。

7.特殊倒装句式——“倒装”以避让。

8.“之”“是”的妙用——“倒装”以求活。

9.“倒装”的特殊作用——以求音韵协调。

10.语法结构与实际词序不一致——“倒装”以合逻辑。

11.“倒装”用于长句之中,用于反问句之中。

12.固定结构中的“倒装”。

固定格式倒装,不能随意安排。

13.其他特殊固定结构的倒装。

有的句子已经形成习惯,成为固定格式,必须要这样安排,才能符合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

如“是以”等。

14.有无“倒装”皆可,以合语感为要。

(正常语序读起来不顺,有滞涩感,就得考虑“倒装”。

)。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实用版】目录一、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二、一词多义三、通假字四、词类活用五、特殊句式正文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将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详细总结。

一、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文言文,这些文言文中包含了许多古今异义词。

比如,“之”字,在古代的意义是“的”,而现代汉语中则常常用作连词。

这种古今异义的现象,需要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加以留意和区分。

二、一词多义在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许多词汇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

例如,“其”字,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连词;“而”字,既可以表顺承,也可以表转折。

这些一词多义的现象,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仔细分辨其具体意义。

三、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止”通“只”,“尔”通“耳”等。

对于通假字,我们需要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其意义。

四、词类活用在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词类活用也是常见的现象。

例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等。

对于词类活用,我们需要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结合语法,准确理解其意义。

五、特殊句式在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例如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等。

对于这些特殊句式,我们需要在阅读时,加以识别,并准确理解其意义。

总的来说,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既有古今异义词,也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活用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活用

一词多义: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自富阳至桐庐自:从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2、庭下如积水空明如: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像如鸣佩环如:像,好像环:玉环3、腰白玉之环环:玉环四面竹树环合环:环绕4、水尤清冽清:清澈以其境过清清:冷清,凄清回清倒影清:清波5、参差披拂:飘荡,轻轻掠过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6、参差披拂披:披拂,摇动被坚执锐被:同“披”,穿着7、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明灭可见可:可以可以一战可:可以不可久居可:可以不可知其源可:可以8、潭中鱼可百许头许:多一百许里许:多杂然相许许:赞同遂许先帝以驱驰许:答应(同杂然相许)9、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念无与乐者乐:游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乐:快乐并怡然自乐乐:快乐以中有足乐者乐:快乐10、不可久居居:停留居庙堂之高居:处于(和“不可久居”不一样)11、隶而从者从:跟从,跟随战则请从从:跟从,跟随从乡之先达从:跟从从流飘荡从:随着,跟随从民欲也从:听从,顺从民弗从也从:顺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表示起点,相当于“自”12、欣然起行行:行走,动词行收兵行:行军,动词行深山巨谷行:行走,动词行道之人行:行走,动词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行:行走行拂乱其所为行:做事商旅不行行:通行,行走然后施行行:做,执行,动词性行淑均行:品德,品行,名词1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行列,名词行阵和睦行: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14、盖竹柏影也盖:连词,原来是,表推论原因盖追先帝之殊遇盖:副词,表推测原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盖: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气,大概15、故虽有名马虽: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虽然故余虽愚虽:虽然虽不能察虽:虽然虽欲言虽:即使16、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今或闻无罪或:有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或:有人或以二者之为或许17、闻水声闻:听到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1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欲:想要,动词从民欲也欲:愿望,名词19、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得:能,能够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得:捕捉得到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得:得到,看到20、策之不以其道策:鞭策,动词执策而临之策:马鞭21、执策而临之临:走到跟前临表涕零临:面对把酒临风临:对着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临:临近,将近2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动词无敌国外患者患:名词,忧患,祸患由是则可以辟患患:名词,忧患,祸患,灾祸无冻馁之患患:名词,忧患,担忧23、主人日再食再:两次一鼓作气,再而衰再:第二次(不同于“日再食”)24、无奔走之劳永之人争奔走焉奔走:指忙于某件事25、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驻扎,旅行或军队在途中停留26、会天大雨会:适逢与皆来会计事会:集会27、扶苏以数谏故数:屡次数有功数:屡次广故数言欲亡数:屡次,多次卒数万人数:几28、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以为:认为吴广以为然以为:认为29、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亡:逃跑今亡亦死亡:逃跑广故数言欲亡亡:逃跑国恒亡亡:灭亡30、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连词,果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确实31、为天下唱为:替俱为一体为:是众议举宠为督为:担任为屯长为:担任士卒多为用者为:被为坛而盟为:筑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为:作,制成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为:做故为之说为:做,写32、乃行卜行:行走引申为前往 33、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3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旁祠中次所:驻地35、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往往:到处卒中往往语往往:到处 36、卒中往往语语:谈论37、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广故数言欲亡数:屡次广故数言欲亡欲:想要 38、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固:本来39、急湍甚箭甚:超过,比……厉害可爱者甚蕃可爱:古今异义甚:很,副词貌若甚戚者甚:很,副词未若复吾复不幸之甚也甚:厉害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甚:胜过,超过,比……厉害渔人甚异之甚:很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甚:很40、猿则百叫无绝绝:断绝,消失哀转久绝绝:消失天下独绝绝:独一无二4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以为:把……作为 42、去死肌去:去除去国怀乡去:离开43、若毒之乎若:你更若役若:你的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如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若:作比喻、举例、比较,都可以译为如同,像甚:厉害,谓语动词44、而吾乡邻之生日蹙生:生活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活45、虽鸡狗不得宁焉虽:即使今虽死乎此虽:即使46、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甚:超过孰:同“谁”孰视之孰:仔细47、浩浩汤汤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48、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极:直到此乐何极极:尽头感极而悲极:达到极点,尽头初极狭极:极其49、一碧万顷一:一片而或长烟一空一:全5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思想感情此之谓失其本心心:思想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或异二者之为为:心情51、一鼓作气作:振作而后作作:兴起,指有所作为 52、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53、自以为不如以为:认为全石以为底以为:把……作为撰长书以为贽以为:把……作为吴广以为然以为:认为愚以为以为:认为54、私我也私:偏爱不宜偏私私:有私心55、皆以美于徐公以:认为咨臣以当世之事以:用不以物喜以:因为何以战以:凭借56、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以:因为以光先帝遗德以:来,表目的以塞忠谏之路以:以致57、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闻水声闻:听到58、间令间:暗中间进间:偶尔安得广厦千万间间:量词又何间焉间:参与59、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又弗如远甚甚:很王之蔽甚矣甚:厉害君美甚甚:很60、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使:假使使内外异法也使:致使61、行拂乱其所为行:做事行道之人行:行走62、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的办法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用……的办法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表原因6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在国内出:在国外64、弗敢加也加:虚夸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增加 6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亡:灭亡66、宜多应者应:响应67、帝感其诚诚:诚心诚宜开张圣听诚: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副词,实在,确实6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内:都城外:外面使内外异法也内:宫中外:府中69、引喻失义引喻:称引,譬喻而后喻喻:(人们)明白,理解70、若有作奸犯科若:假如,连词若无兴德之言若:如果,假如,连词71、有所广益:益:好处斟酌损益益:增加益慕圣贤之道益:副词,更加72、性行淑均行:品行必能使行阵和睦行阵:军队73、恐托付不效效:动词,有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效:有成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任务74、以遗陛下遗:给予深追先帝遗诏遗:遗下的75、面刺寡人之过者过:名词,过错人恒过过:动词,犯过错特殊句式(不全面,仅举例)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句2、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标志3、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4、弗之怠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5、祭以尉首状语后置句6、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7、庙堂之高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似与游者相乐(鱼)似与游者相乐省略句9、触草木,尽死(蛇)触草木,(草木)尽死省略句 10、负势竞上(高山)负势竞上省略句11、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式 1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式13、忠之属也判断句式古今异义1、走送之走:跑,古今异义2、则久已病矣病:困顿不堪,古今异义3、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古今异义4、谤讥于市朝谤讥:谤:指责别人过错;讥:讽刺。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沁园春长沙》1.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鄙视。

《短歌行》1.契阔谈讌“讌”同“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通假字列缺霹雳:“列”通“裂”。

(二)古今异义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古义指实在,副词,今义是书信,名词。

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今义是熄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三)词类活用1.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3.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均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战栗”、“使……惊骇”。

4.云青青兮欲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四)名词用作状语1.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2.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3.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五)句式:省略句1.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2.对此欲倒(于)东南倾;3.一夜飞渡(于)镜湖月;4.(我)脚著谢公屐;5.(我)且放白鹿青崖间。

《琵琶行》(一)句式1.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也可以叫“异义对应”)(译: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3.省略(1)初为《霓裳》后《六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2)本长安倡女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3)使快弹数曲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4)送客湓浦口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5)感斯人言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6)沉吟放拨插弦中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4.状语后置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5.介宾短语后置(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异义词150例( 一)词义扩大(1)把ba[古义]动词。

握住,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今义]①握住。

②把持。

③介词,将。

④量词。

(2)股gu[古义]名词。

大腿。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今义]①大腿。

②事物的一部分。

③量词。

(3)竟jing[古义]①动词。

完毕,结束。

②副词。

终于,最后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或竟成痼疾。

(《狱中杂记》)[今义]①完毕。

②终于。

③居然。

④全。

(4)履[古义]①动词。

践踏,踩。

②名词。

鞋子。

①足之所履,(《庖丁解牛》)②郑人有欲买履者。

(《郑人买步履》)[今义]①践踏,踩。

②鞋子。

③脚步。

④实践。

(5)再zai[古义]数词。

两次,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今义]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

②继续,还有。

(二)词义缩小(6)夫fu[古义]①名词,成年男子。

②丈夫。

③夫子,对老师的称呼。

④指从事体力劳动或奴役的人。

⑤读fú,文言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

⑥读fú,指示代词,这那种等。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论积贮疏》)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口技》)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④渔夫、夫役③今若焉,悲夫。

(《黔之驴》)⑥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今义]丈夫。

(7)购gou[古义〕①动词。

悬赏。

②动词。

购买。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②于购三百盆皆病者。

《病梅馆记》[今义]指购买物品。

(8)或huo[古义]①不定代词,有人,有的。

②副词,也许。

③有时,间或。

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

③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今义]①选择连词,或者。

②副词,也许。

(9)君jun[古义]名词。

①封建帝王,一国之王。

②对有地位的人的尊称。

③对人的敬称。

⑥[君子] 指称有才德的人。

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原君》)②今君与廉颇同列。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今义]对人的敬称。

(10)劝quan[古义]动词。

①鼓励。

②劝说。

①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论贵粟疏>>)②肃劝权召瑜还。

(《赤壁之战》)[今义]规劝(11)狱yu[古义]①名词。

监牢。

②名词。

官司。

诉讼案①狱中成法,质明启钥。

(《狱中杂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今义)监牢。

(三)词义转移(12)科[古义]①名词。

法律条文。

②名词。

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分。

③动词。

征税,判刑,摊派。

④戏曲术语,多指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搞的舞台提示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出师表》)②登科。

③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④卜儿哭上科(《窦娥冤))〔今义]①课程或业务的分类。

②机关企业分职办事的部门。

生物分类的等级之一。

(13)熙xi[古义]同“嬉”,开玩笑。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宴子使楚》)[今义]光明。

熙熙,和乐的样子。

(14)爷ye[古义]名词。

父亲。

阿爷无大儿,本兰无长兄。

(《木兰诗》)[今义]祖父,常重叠使用。

(15)窃qie[古义]私下,私意,“我”的谦词。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答司马谏议书》)[今义] 偷窃。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释例1.中心:今义:①文章的主旨;②主要场合或指挥机构;②事物的重心古义:心里。

例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2.中间:今义:当中。

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

,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3。

束手:今义:没办法。

古义:投降。

例如:近者奉辞伐罪,族麾南指,刘琼束手。

(《赤壁之战》4.指示: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古义:指给人看。

例如:壁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荫相如列传》)5.行为:今义,举动。

古义:行,品行;为,做。

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6.父兄:今义:父亲和长兄,泛指家长。

古义:有时偏指兄。

例如: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孔雀东南飞》)7.赤子:今义:小孩子。

古义:①百姓。

例如:皆我东南赤子膏血也。

(《方腊起义》)②初生婴儿。

例如:赤子之心。

(《孟子离篓》)8.以为:今义:认为。

古义:以,把;为,当做。

例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9.可以:今义:能够。

古义:可,可以,能够;以,凭,。

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10.从而:今义:连词。

古义,从,跟随;而,而。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之)而师之。

(《师说》)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义:终于达到。

例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12.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古义:刚刚开始。

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13.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祖辈和父辈。

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14.会计: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古义:会,聚会;计,商议。

例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一会计事。

(《陈涉起义》)15.不必: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古义:不一定。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16.作文:今义:语文中进行的写作训练。

古义:写文章。

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17.以往:今义:从前。

古义:而往……。

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18.感激:今义:深深的感谢。

古义:感,感动;激,奋激。

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19.因: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

古义:趁此。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0.具体: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例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21.智力: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古义:智,智谋;力,力量。

例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国论》)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古义:前,走上前去;进,奉献。

例如:相如前进岳,因跪请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23.或者:今义:选择连词或副词。

古义:有的人,有些人。

例如:或者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封建论》)24.即使:今义:表假设性让步关系的连词。

古义:即:就,让,叫。

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西门豹治邺》)25.弟兄:今义:①同辈之间;②[ 旧时军队称士兵。

古义:有时偏指兄。

例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省东南飞》)76.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亲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7.妻子:今义:(女方)古义:妻子和子女。

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78.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中原地区。

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79.非常:今义:很、大(副词)。

古义:意外事故(名词)。

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80。

所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①缘故(名词)。

②表示原因的虚词。

③用来,靠它来,表凭借。

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师说》)81.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例如: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82。

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不要说。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83。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世。

(《劝学》) 84。

稍稍:今义:稍微。

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85.更衣:今义:换衣服。

古义:上厕所。

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86.无日:今义:不如还有多少时候,很久。

古义:不久。

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87。

殷勤:今义:热情,周到。

古义:关切、问候。

例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赤壁之战》)88。

唧唧:今义:低声交谈,也是虫的叫声。

古义:①织布机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

③叹息声。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琵琶行》)89.豪杰: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古义:①有声望、地位的人。

例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起义》);②英雄人物。

例如:山东豪杰遂并起……(《过秦论》)90.往往:今义:常常。

古义:处处。

例如: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起义》)91.何苦: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古义:怕什么;怎怕。

例如:而山不知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92。

.肉食:今义:肉类食物。

古义:指掌权的大官;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93.鱼肉:今义:鱼的肉。

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94.卑鄙:今义:品质恶劣。

古义:卑,出身低微;鄙,为人粗野。

常用作谦词。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95.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古义:不超过。

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96.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

古义:①它的果实。

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宴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

例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赤壁之战》)97.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

古义:①年龄。

例如:天子春秋鼎盛。

(《治安策》)。

②一年。

例如:蝼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游》)。

②书名。

例如:孔于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滕文公》)98.垄断:今义:把持独占。

古义:山川阻隔。

例如: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愚公移山》)99.美人:今义:美貌女子。

古义:歌伎、官妃。

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100。

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

②控制(动词)。

古义:侍卫人员。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101.结束: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

古义:结扎束缚、整装。

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102.约束:今义:限制。

古义:盟约。

例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03.大风:今义:大的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