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的回归分析
居民收入与消费对我国GDP影响的定量分析

F—s t a t i s t i c
l O 4 3 . 7 5 8 P r o b( F—s t a t i s t i c ) O . O O O o o O
方法研究居民收入与消费二者的关 系,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 明,收入与消费对我 国 G D P影响程度不同,其 中居民消费对 G D P的贡献较大,其他要素如进 出口贸易和政府投资等 因素也影响 G D P 。因此 ,需要 不断调整投资和 消 费的 关 系,提 高城 乡 居 民消 费能力 ,达到 经济 平稳发展 。 [ 关键词]G D P ;收入与消费;协整检验 ;计量模型 [ 中图分类号】F 8 3 0 . 5 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5— 6 4 3 2( 2 0 1 3 )2 l 一 0 0 8 3— 0 4
对影响我国 G D P的其他 因素 建立 行 多 元 回归 模 型 ,用 逐 步 回归 法 筛 选 出 影 响 较 突 出 的几 个 因 素 ,并 确 定 最 终
结论 。
C X 2
R—s q u a r e d
一 1 7 4 2 2 . 2 9 3 4 3 9 . 9 7 7 I 一 5 . 0 6 4 6 5 2 0 . 0 o o o l 5 . 4 4 5 6 3 0 . 3 5 1 9 1 1 I 4 3 . 8 9 0 7 2 O . O O o o
0 . 9 8 41 6 3 S. D.d e p e n d e n t v a r 1 0 8 4 3 9 . 3
回归分析练习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

1 下面是7个地区200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消费水平的统计数据:求:(1)人均GDP作自变量,人均消费水平作因变量,绘制散点图,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态。
(2)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
(3)求出估计的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
(4)计算判定系数,并解释其意义。
α=)。
(5)检验回归方程线性关系的显著性(0.05(6)如果某地区的人均GDP为5000元,预测其人均消费水平。
(7)求人均GDP为5000元时,人均消费水平95%的置信区间和预测区间。
解:(1)可能存在线性关系。
(2)相关系数:系数a模型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t Sig.相关性B标准误差试用版零阶偏部分1(常量).003人均GDP.309.008.998.000.998.998.998 a. 因变量: 人均消费水平有很强的线性关系。
(3)回归方程:734.6930.309y x=+系数a模型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t Sig.相关性回归系数的含义:人均GDP没增加1元,人均消费增加元。
%%%%%%%%%%%%%%%%%%%%%%%%%%%%%%%%%%%%%%%%%注意:图标不要原封不动的完全复制软件中的图标,要按规范排版。
系数(a)模型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t显著性B标准误Beta1(常量)人均GDP(元)%%%%%%%%%%%%%%%%%%%%%%%%%%%%%%%%%%%%%%%%(4)模型汇总模型R R 方调整 R 方标准估计的误差1.998a.996.996a. 预测变量: (常量), 人均GDP。
人均GDP对人均消费的影响达到%。
%%%%%%%%%%%%%%%%%%%%%%%%%%%%%%%%%%%%%%%%%注意:图标不要原封不动的完全复制软件中的图标,要按规范排版。
模型摘要模型R R 方调整的 R 方估计的标准差1.998(a)%%%%%%%%%%%%%%%%%%%%%%%%%%%%%%%%%%%%%%%%(5)F检验:Anova b模型平方和df均方F Sig.1回归.6801.680.000a 残差5总计.7146a. 预测变量: (常量), 人均GDP。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分析[精品文档]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分析[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0706dae9ec3d5bbfd0a74db.png)
计量分析软件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分析姓名:学号:学院:专业:联系电话:年月日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分析一、研究背景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人均GDP 依然很低,全球排名87位,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明确提出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提高,但消费水平依然很低,消费量占GDP比重依然很小。
为此,本文旨在根据全国经济宏观政策、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指数、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普通中学及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卫生机构数和基本设施铁路公路货运量等因素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判断是否能使居民消费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1978-2010年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因素数据的分析,找到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原因,通过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来建立合理的模型,探讨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长期趋势规律,并给政府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二、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宏观经济模型)++GDP-+=,经济发展应该紧紧抓住消费这一GCX(MI驾马车,而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受制于多种因素。
凯恩斯消费理论认为居民消费主要受收入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一直很低,消费意愿不强,本文通过计量分析找到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从根本上改善消费不足,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包括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
本文结合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列出了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指数、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普通中学及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卫生机构数和基本设施铁路公路货运量等相关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得到回归模型。
三、居民消费水平模型的总体分析框架(1)多元线性回归法OLS概述[1]回归分析是计量经济分析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在现实问题研究中,因变量往往受制于多个经济变量的影响,通过统计资料,根据多个解释变量的最优组合来建立回归方程预测被解释变量的回归分析称为多元线性回归法。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回归分析与预测

经济预测与决策题目姓名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论文)题目指导教师教师职称论文评语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回归分析与预测07级经济学1班李栋指导教师米娟摘要: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名词,也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从理论上分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因素,建立一个经济模型,对了解和掌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力图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消费价格指数回归分析经济预测1.引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PI虽然是一个滞后指标,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如果CPI的增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和中国的进一步融入,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内、国际的关注,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
尤其在面对国内经济在市场宏观的调节下,消费水平、利率、商品价格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因此,对CPI的分析预测已经显得越发重要。
2.影响因素分析和数据的搜集整理2.1有关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构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和当前的经济政策,具体到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中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消费水平指数。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居民消费水平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关系十分密切和直接,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自然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进而导致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
计量经济学GDP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

GDP 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想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研究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
当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居民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水平也就上升:反之,若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居民的收入减少,消费能力降低,消费水平也就降低。
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数据和公式直接告诉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息息相关,并且还可以预测未来的数据,所以为了底稿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可以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式来做到,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国内生产总值 居民消费水平 问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息息相关,而国民收入又是反映国家经济的重要指标,整个国家的经济越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上升,国民收入也就提高,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也就提高,购买力上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提高;反之,当一国的经济越差,国内生产总值也就下降,国民收入也就降低,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也就降低,购买力下降,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降低。
二、理论综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三、模型设定国家的经济越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上升,国民收入也就提高,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也就提高,购买力上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提高,设定模型:ii i X Y μββ++=21四、 数据收集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数据年份居民消费水平 (Y 元)国内生产总值 (X 亿元) 2001 3887 108068.2 2002 4144 119095.7 2003 4475 135174.0 2004 5032 159586.8 2005 5573 183618.5 2006 6263 215883.9 2007 7255 266411.0 2008 8349 315274.7 2009 9098 341401.5 2010 9968 403260.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址:/tjsj/ndsj/2011/indexch.五、 模型的估计与计量由以上数据可以做散点图该散点图大致呈线性,对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水平”(Y )与解释变量“国民生产总值”(X )进行回归分析,且方程形式设定为一次型可以建立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ii i X Y μββ++=21根据上述数据可得到模型估计的结果为:i i i u X Y ++=-Λ1010*11.2034.1652(91.80038) (3.75*10-10)t = (18.00) (56.39) R 2=0.9975 9972.02=-R F=3179.75 怀特检验由上表可知: nR 2=7.02,由White 检验知,在α=0.05下,查χ2分布表,得到临界值χ20.05(2)=5.9915,同时X 的t 检验值也显著。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关系分析

个人报告课程宏观经济分析二级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专业:经济学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时间:2013年11月10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消费关系简析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水平随之提高。
当前,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分析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息息相关,从而以提高国民经济为出发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居民消费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断加快,而国外进口需求的恢复不尽如人意,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降低,以往靠出口拉动GDP快速增长的模式将一去不复返。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消费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因此,分析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对于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探寻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均GDP 、人均消费、实证分析、协整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1978—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加,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1978年的141.7倍。
国民收入也大约增长了141倍。
表明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行各业都发展势头良好。
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增大大约1.8倍。
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上升了很大一个台阶。
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大,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高。
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
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我国GDP对居民消费影响计量分析[论文]
![我国GDP对居民消费影响计量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623e3da32d7375a417804a.png)
我国GDP对居民消费影响的计量分析摘要:从经济理论角度来看,消费与gdp具有正相关。
文章依据1990年到2010年的gdp数据和居民消费水平数据,分析得出gdp —消费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而1997年和2008年作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时间,对这两个时间断点分别做邹至庄检验,文章的最后综合全文,给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gdp—消费模型一元线性回归邹至庄检验虚拟变量模型1990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呈现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也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不断上涨。
从经济理论角度来说,消费是和gdp有正相关关系的。
而中国经济在1997年和2008年均发生了比较大的金融冲击,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都有可能会引起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因此,我希望能够在对消费和收入作出线性回归后,加入邹至庄检验,判断1997年和2008年是否发生了断点处结构性变化,并通过虚拟变量模型,判断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哪些发生了变化。
一、背景介绍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是直接相关的。
从经济逻辑上来讲,居民消费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整体经济活动越好,国内生产总值越高,那么居民消费就越高。
发生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
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二、实证分析1.数据收集从中国统计局里找到中国统计年鉴,在中国统计年鉴找到年度数据。
2.一元线性回归将数据输入eviews软件,对其做最小二乘法,得出一元线性回归的表达式:式(1)式(1)中,斜率系数的t值为36.38875,p值近似为0,说明回归系数高度显著,gdp对消费有显著影响。
我国人均GDP与人均消费的关系研究eviews

我国⼈均GDP与⼈均消费的关系研究eviews我国⼈均GDP与⼈均消费的关系研究⼀、理论介绍消费活动是既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是经济活动的重点,因此,研究消费⾏为具有重⼤的现实意义。
⾃1978年改⾰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均消费⽀出和⼈均GDP都呈⼤幅度增长趋势,那么是否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种稳定的函数关系。
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借助协整理论来进⾏分析师⽐较科学合理的.由于消费是所有经济⾏为有效实现的最终环节,唯有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才有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居民的消费⽔平在很⼤程度上⼜受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国内⽣产总值是⽤于衡量⼀国总收⼊的⼀种整体经济指标,经济扩张时期,居民收⼊稳定,GDP 也⾼,居民⽤于消费的⽀出较多,消费⽔平较⾼;反之,经济收缩时,收⼊下降,GDP也低,⽤于消费的⽀出较少,消费⽔平随之下降.改⾰开放以来,我国的GDP不断增长的同时,⼈民的物质⽣活也在不断提⾼.本⽂将利⽤Eviews 数学模型对我国⼈均GDP与⼈均消费进⾏回归分析,探讨我国⼈均GDP与⼈均消费⽔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建⽴回归模型Y代表消费,GDP代表⼈均GDP建⽴模型:GDP=a+bY得到回归⽅程为GDP = -1308.28436547 + 1.54381318505*Y ,即⼈均消费增加⼀元,⼈均GDP增加1.54元三、相关检验(1)⾃相关检验由表DW值可看出,通过查表得知,⽅程存在⾃相关性(2)平稳性检验两数据为同阶单整(3)协整检验残差平稳,⼆者具有协整关系(4)ecm误差修正经济含义:T检验量未通过,不可靠。
四、⾃相关修正图中可看出,⾃相关已经得到修正。
五、结语最终⽅程:GDP = -12168.655083 + 1.87029013314*Y + [AR(1)=0.973835504357]经济含义:⼈均消费增加⼀元,⼈均GDP增加1.87元,⼈均gdp与⼈均消费呈同向变动的关系。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案例

第二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案例一、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模型从总体上考察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关系。
表2.1给出了1990年不变价格测算的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P)与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0年为100)所见的人均居民消费支出(CONSP)两组数据。
1) 建立模型,并分析结果。
输出结果为:对应的模型表达式为:201.1070.3862CONSP GDPP =+(13.51) (53.47) 20.9927,2859.23,0.55R F DW ===从回归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拟合度较好,截距项和斜率项系数均通过了t 检验。
中国人均消费增加10000元,GDP 增加3862元。
二、线性回归模型估计表2.2给出黑龙江省伊春林区1999年16个林业局的年木材采伐量和相应伐木剩余物数据。
利用该数据(1)画散点图;(2)进行OLS 回归;(3)预测。
表2.2 年剩余物y 和年木材采伐量x 数据(1)画散点图先输入横轴变量名,再输入纵轴变量名得散点图(2)OLS估计弹出方程设定对话框得到输出结果如图:由输出结果可以看出,对应的回归表达式为:ˆ0.76290.4043t t yx =-+ (-0.625) (12.11)20.9129,146.7166, 1.48R F DW === (3)x=20条件下模型的样本外预测方法首先修改工作文件范围将工作文件范围从1—16改为1—17确定后将工作文件的范围改为包括17个观测值,然后修改样本范围将样本范围从1—16改为1—17打开x的数据文件,利用Edit+/-给x的第17个观测值赋值为20将Forecast sample选择区把预测范围从1—17改为17—17,即只预测x=20时的y的值。
由上图可以知道,当x=20时,y的预测值是7.32,yf的分布标准差是2.145。
三、表2.3列出了中国1978—2000年的参政收入Y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统计资料。
做出散点图,建立财政收入随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计量经济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解决自相关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较快地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居 民的消费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居民消费(C)、投资(I)、 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NX)有关。所以,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探究这二者间的关系,有利于探寻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的规律性,还可以预测 未来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趋势。
第 1 页 共 7 页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6,457 6,835 7,199 7,902 8,670 9,450 10,600 12,400 14,259 16,602 20,337 23,912 25,963 30,567 36,018 39,544 43,320
R 2 =0.984176,F=2052.388,DW=1.337929
其中, Yt Yt 0.879802Yt 1 , X t X t 0.879802 X t 1 。
(5.08)
由于使用了广义差分数据,样本容量变为 35,解释变量是一个,在显著性 水 平 =0.01 下 , 由 DW 统 计 表 可 知 : d L 1.195 , dU 1.307 , 模 型 中
图 5.01 回归结果
估计结果: Yt 371.0737 0.348627 X t Se = (65.19090) (0.004230) t = (5.692110) (82.41654)
R 2 =0.995019,F=6792.485,DW=0.167457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分析[精品文档]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分析[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0706dae9ec3d5bbfd0a74db.png)
计量分析软件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分析姓名:学号:学院:专业:联系电话:年月日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分析一、研究背景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人均GDP 依然很低,全球排名87位,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明确提出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提高,但消费水平依然很低,消费量占GDP比重依然很小。
为此,本文旨在根据全国经济宏观政策、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指数、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普通中学及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卫生机构数和基本设施铁路公路货运量等因素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判断是否能使居民消费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1978-2010年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因素数据的分析,找到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原因,通过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来建立合理的模型,探讨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长期趋势规律,并给政府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二、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宏观经济模型)++GDP-+=,经济发展应该紧紧抓住消费这一GCX(MI驾马车,而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受制于多种因素。
凯恩斯消费理论认为居民消费主要受收入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一直很低,消费意愿不强,本文通过计量分析找到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从根本上改善消费不足,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包括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
本文结合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列出了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指数、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普通中学及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卫生机构数和基本设施铁路公路货运量等相关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得到回归模型。
三、居民消费水平模型的总体分析框架(1)多元线性回归法OLS概述[1]回归分析是计量经济分析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在现实问题研究中,因变量往往受制于多个经济变量的影响,通过统计资料,根据多个解释变量的最优组合来建立回归方程预测被解释变量的回归分析称为多元线性回归法。
浅析我国GDP与人民生活水平

浅析我国GDP与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总体经济水平不断上升,表现在中国GDP世界排名不断攀升,国力不断增强。
不可否认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随之不断提高。
但对于GDP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增长是否能保持一致,值得我们探索与深思。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瞩目的经济统计数字,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时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二、关于我国GDP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分析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逐年稳步上涨,同时人均GDP也平稳攀升由中国统计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提供的我国自1978—2008年GDP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逐年稳步上涨,同时人均GDP也平稳攀升,可见中国经济正突飞猛进增长。
总GDP 反应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人均GDP则能较直接的反映一个国家人民富裕程度与人们生活水平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总GDP增长了80多倍说明中国的经济繁荣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大经济体,人均GDP 也增长了60多倍,中国人民也逐渐富裕起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国家总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增强,如此良性循环,经济越发展越繁荣。
2、由于人口关系,我国GDP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国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2006—2009年世界各地GDP总排名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从2006年到2009年中国总GDP呈增长趋势,世界排名稳中有升。
而且2009年中国总GDP已位于世界第三名,给了中国人极大的鼓舞与信心。
据报道, 10年中国总GDP增长势不可挡,将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这样优异的成绩很让中国人欣喜,但也引发我们思考:我国GDP增长就一定意味着国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吗?不可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确提高很快,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质的飞跃。
我国GDP对居民消费影响的计量分析

,
济危机 的影 响下,模型在 这一年确 实发生了 结构性变化 ,模型的斜率 项和截距 项都发生 了显著变 化。而 在 2 0 0 8 年全球金融危机 的影 响下 ,GD P 一 消费模型没有 出现显 著地结构 性变化,当然 ,这也可 能是因为 2 0 0 8年 以后
社 科 论 坛
我国 G D P对居民消费影响的计量分析
许 金 灿
中南财经政 法大 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 湖 北 武汉 4 3 0 0 7 3
摘要 :从 经济理论角度来看 ,消费与 G D P具有正相 关。文章依据 1 9 9 0年 到 2 0 1 O年的 G D P数据和居 民消费水平数 据,分析得 出 G D P 一 消费 的一元线 性 回归模型 ,而 1 9 9 7 年和 2 0 0 8 年 作为经济危机 的发 生时间,对这 两个 时间断点分别做邹 至庄检验 ,文章的最后 综合全 文,给出结论,并提 出相关 建议。 关键词:G D P ~消费模型 一元线性回归 邹至庄检验 虚拟 变量模型 1 9 9 0年 以来,我国国内生产 总值水平呈 现增长 的趋势 ,与此 同时 ,居 民消费水平也 随 着 人 均 收 入 水 平 的上 升 而 不 断 上 涨 。 从 经 济理论角度来说,消费是和 GDP有正相关关 系 的。而 中国经济在 1 9 9 7年和 2 0 0 8年均发
式 ( 1 )中, P值近似为 O ,说明回归系数 高度显著 ,G DP 对消费有显著影响。回归 系数 为 O . 0 2 4 ,说 明 GD P每增 长 1个 单位 ,居 民消 费绝对值会增
加 0 . 0 2 4个 单 位 。
著 ,d l * GDP变量 影 响显 著 ,表 明斜 率 项 有 显
我国GDP增长与人民就业及生活水平的关系分析

我国GDP增长与人民就业及生活水平的关系分析摘要:在中国经济发展重要阶段,对经济增长模式提出新要求的现在,我组本着经济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与人民就业及生活水平的关系的分析,对我国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作出粗浅的考查,再联系现实情况,引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绿色GDP。
关键词:GDP,名义GDP,实际GDP,绿色GDP,人民生活水平,消费,经济福利,就业人数,就业规模,投入,产出,资源,经济发展模式一、引言 GDP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采用,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既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它衡量一国的总收入与总支出①,其效应是多方面的,GDP的增长与人民物质生活得水平改善和丰富,就业情况的发展,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力及政治地位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被认为是社会经济福利最好的一个衡量指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8%的世界奇迹。
然而GDP增长的原因很多,有必然原因,有偶然原因,有可持续性增长,有破坏性增长。
对资源破坏性开发,对劳动力破坏性使用,都可能使GDP快速增长。
GDP 是经济运行的结果,这个结果只有定量意义,没有定性意义,不能反映经济运行的质量。
经济要以人为本,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十分重要关口,对经济增长模式提出新的要求的现在,我们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人民就业及生活水平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
模型的建立与修正本文采用了1978-2002年的我国国内GDP、就业和平均工资的相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如下表:年份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就业总人数职工平均工资 1978 3624.1 40152 615 1979 4038.2 41024 6681980 4517.8 42361 762 1981 4862.4 43725 772 1982 5294.7 45295 7981983 5934.5 46436 826 1984 7171 48197 974 1985 8964.4 49873 11481986 10202.2 51282 1329 1987 11962.5 52783 1459 1988 14928.3 54334 17471989 16909.2 55329 1935 1990 18547.9 64749 2140 1991 21617.8 65491 23401992 26638.1 66152 2711 1993 34634.4 66808 3371 1994 46759.4 67455 45381995 58478.1 68065 5500 1996 67884.6 68950 6210 1997 74462.6 69820 64701998 78345.2 70637 7479 1999 82067.5 71394 8346 2000 89468.1 72085 93712001 97314.8 73025 10870 2002 104790.6 73740 12422 变量设定:Y:GDP值 :全国就业总人数 :全国的职工平均工资 1模型的设定 (1)初始模型:最小二乘回归:(2)变换模型为对数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回归:lnY=-11.76329+1.338849ln+0.899991ln+ Se: (2.386913) (0.253883) (0.053772) t= -4.928243 5.273493 16.73724 =0.995761 =0.995375 F=2583.852 d=0.654905 可以看出:对数模型的拟合程度更好,具体分析对数模型拟合结果:和都很接近于1,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
回归分析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求:(1)人均GDP 作自变量,人均消费水平作因变量,绘制散点图,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态。
(2)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
(3)求出估计的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
(4)计算判定系数,并解释其意义。
(5)检验回归方程线性关系的显著性(0.05α=)。
(6)如果某地区的人均GDP 为5000元,预测其人均消费水平。
(7)求人均GDP 为5000元时,人均消费水平95%的置信区间和预测区间。
解:(1)可能存在线性关系。
(2)相关系数:(3)回归方程:734.6930.309y x=+回归系数的含义:人均GDP没增加1元,人均消费增加0.309元。
%%%%%%%%%%%%%%%%%%%%%%%%%%%%%%%%%%%%%%%%% 注意:图标不要原封不动的完全复制软件中的图标,要按规范排版。
系数(a)模型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t 显著性B 标准误Beta1 (常量)734.693 139.540 5.265 0.003人均GDP(元)0.309 0.008 0.998 36.492 0.000 a. 因变量: 人均消费水平(元)%%%%%%%%%%%%%%%%%%%%%%%%%%%%%%%%%%%%%%%%人均GDP对人均消费的影响达到99.6%。
%%%%%%%%%%%%%%%%%%%%%%%%%%%%%%%%%%%%%%%%%注意:图标不要原封不动的完全复制软件中的图标,要按规范排版。
模型摘要模型R R 方调整的R 方估计的标准差1 .998(a) 0.996 0.996 247.303a. 预测变量:(常量), 人均GDP(元)。
%%%%%%%%%%%%%%%%%%%%%%%%%%%%%%%%%%%%%%%%(5)F 检验:回归系数的检验:t 检验注意:图标不要原封不动的完全复制软件中的图标,要按规范排版。
系数(a)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t 显著性B 标准误 Beta1(常量) 734.693 139.540 5.2650.003 人均GDP (元)0.3090.0080.99836.4920.000a. 因变量: 人均消费水平(元)%%%%%%%%%%%%%%%%%%%%%%%%%%%%%%%%%%%%%%%%(6)某地区的人均GDP 为5000元,预测其人均消费水平为 734.6930.30950002278.693y =+⨯=(元)。
应用回归分析论文关于影响GDP的回归分析

关于影响GDP 的回归分析摘要:GDP 是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和人民群众客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为了研究影响GDP 的潜在因素,通过收集到的样本数据运用课本学过的回归分析知识,建立与GDP 有影响的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借助统计软件SPSS 对样本作初等模型,同时结合统计专业知识对初等模型作F 检验、回归系数检验、异方差性检验、假设检验等,确立最终的经验回归方程,回归方程对样本的是拟合度最好的。
最后通过对做出来的模型分析得出GDP 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提高GDP 具有一定得现实意义。
引言:在当今欧美主导的经济发展理论下,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看的不仅是国家的军事实力、国家影响力,而更看重国家的经济实力,而GDP 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当期新创造财富的价值总量,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最好体现,具有国际可比性,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为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并用于国际比较。
众所周知2008年我国GDP 跃居世界第三位,是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经济国,而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GDP 稳中求进,依然保持着9.0%的增长态势。
提高GDP 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潮流,利用国家的各种有限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经济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因为资源一直在减少,而人口一直在增加,要保持经济的增长就必要抓住主要因素,提高GDP 。
一、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理论首先是对线性回归模型基本知识介绍:随机变量y 与一般变量x1,x2,x3...xp 的理论线性回归模型为:01122...p p y x x x ββββε=+++++其中0β,1β,...,p β 是P+1个未知参数,0β称为回归常数,1β,...,p β称为回归系数。
y 称为被解释变量(因变量),而x1,x2,...,xp 是P 个可以精确测量并可控制的一般变量,称为解释变量(自变量)。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关系分析

个人报告课程宏观经济分析二级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专业:经济学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时间:2013年11月10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消费关系简析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水平随之提高。
当前,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分析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息息相关,从而以提高国民经济为出发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居民消费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升值步伐不断加快,而国外进口需求的恢复不尽如人意,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降低,以往靠出口拉动GDP快速增长的模式将一去不复返。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消费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因此,分析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对于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探寻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均GDP 、人均消费、实证分析、协整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1978—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加,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1978年的141.7倍。
国民收入也大约增长了141倍。
表明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行各业都发展势头良好。
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增大大约1.8倍。
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上升了很大一个台阶。
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大,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高。
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
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农村和城镇的人均居民消费对我国人均GDP的影响

农村和城镇的人均居民消费对我国人均GDP的影响农村和城镇的人均居民消费对我国人均GDP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均居民消费是指每个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活和消费的金额。
农村和城镇的居民消费存在差异,主要由于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和城镇的人均居民消费对我国人均GDP的影响。
首先,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通常较高,这对我国人均GDP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城镇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人均收入较高,城镇居民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
因此,城镇居民的购买力较强,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也较大。
这促使了城镇地区的商业活动繁荣发展,推动了我国的GDP增长。
其次,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但数量庞大,对我国GDP的增长也有着重要影响。
农村地区的人口众多,所以即使消费水平较低,其总和也相当可观。
农村居民的主要消费项目包括食品、衣物、住房、教育等,对这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直接刺激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居民消费市场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GDP增长。
此外,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不同,这也会影响我国人均GDP的增长。
城镇居民对于高端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更高,比如汽车、家电、旅游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更加偏向于基本生活必需品,如食品、衣物、住房等,这对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农村和城镇的人均居民消费对我国人均GDP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城镇居民的较高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的庞大和消费结构也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农村和城镇消费的平衡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促进我国人均GDP的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的回归分析1996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需求不振,物价持续走低,经济增长乏力的发展态势,从原来的持续高速增长状态走向缓慢增长阶段.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8次降息,但处于上扬趋势的居民储蓄存款屡创新高,国内消费需求依然疲软.其结果是,最终消费率从1990年的62%降至1998年的58.7%,1999、2000年略有回升,2001年又降至59.8%,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1991年的0.855下降至2001年的0.774。
由于消费是所有经济行为有效实现的最终环节,唯有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才有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而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于衡量一国总收入的一种整体经济指标,经济扩张时期,居民收入稳定,GDP也高,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多,消费水平较高;反之,经济收缩时,收入下降,GDP也低,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少,消费水平随之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不断增长的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在不断提高.本文将利用Eviews数学模型对我国人均GDP与人均消费进行回归分析,探讨我国人均GDP与人均消费水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一、我国居民消费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也在不断地提高着,居民消费是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最终用于生活消费的所有货物和服务支出。
在我国,居民消费按用途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包括自有住房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实物消费、银行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其他等11类。
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比1978年扩大了11倍,年平均增长8.8%。
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相当于美国居民消费的 8.8%,2008年提高15.4%,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
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至2008年,我国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个和24个百分点。
下图为我国居民人均消费额不断增长的示意图:二、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一)初步估计并建立的模型建模目的:本文主要建立计量模型来说明居民人均GDP与居民人均消费之间的关系。
变量设定:以我国居民人均消费额(元)作为被解释变量(Y),以我国人均GDP(元)作为解释变量(X),简单地阐述了人均GDP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初步建模:又上图可以看出X与Y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所以根据建模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初步估计并建立的模型为:Y=a+bX。
(二)参数估计及检验应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进行分析得下表,从而辅助分析多个数值:分析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回归方程为:y=a+bx=0.305x+1202.523,常数项和GDP系数的参数估计分别对应系数为:1202.523和0.305023。
此外,残差平方和是13998.09,对数似然值是-50.40984,分别是最小二乘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目标函数的值。
1999年到2008年这十年的居民人均消费和人均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9,说明我国人均GDP与居民人均消费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关系,人均GDP的增长直接关系着我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的发展,我国人均GDP每增长一元,我国居民的人均消费就增加0.305元。
这符合我国的国情,也符合宏观经济理论框架。
在结果中,参数估计量的标准差分别是36.6557,0.002663。
对应常数项C和变量X系数两个参数估计的T的统计量分别是32.8059,114.5237,反映两个参数都是显著的。
回归结果中还提供了拒绝显著性检验的0假设的概率,分别是0.000和0.000。
都小于5%,因此,两个参数都具有显著性。
D-W检验主要用于检验随机扰动项有无自相关存在。
回归结果中,DW=1.825,D-W检验有效。
综上可得,上面的回归方程可作为最终确定的数学模型:Y=0.305X+1202.523Y:我国居民人均消费额(元)X:我国人均GDP(元)三、影响消费分因素由于分配机制和收入水平的变化,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在物质消费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用于休闲、娱乐和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和数量也逐步增加,存在一些多元化的影响。
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我国的居民的消费仍主要由我国的人均GDP决定。
所以,在研究居民消费的时候,就应该多研究如何提高我国的人均GDP,以真正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我国人均GDP增长因素(一)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轨迹的简要回顾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30年间,我国GDP 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1999我国GDP平均每年递增9.9%,其中有一半年份的年增长速度超过10%。
而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的GDP平均每年增长速度都在3%左右,亚太地区发展较快的国家或地区(如韩国、新加坡、泰国等)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都在5%~8%左右。
从这一时期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独领风骚。
然而,我国GDP 的高速增长并不是十分稳定的,经历了多次波动,且波幅亦显过大。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GDP 增长的每次波动伴随着国民经济“过热—过冷—过热”的频繁调整,影响了经济运行的质量。
那么,是哪些因素带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又是哪些因素造成了我国GDP增长的多次波动?以下部分是我们从供给、需求和地区分布等三个大的方面对此所作的剖析。
(二)我国GDP增长的供给因素分析从供给方面分析,我国的GDP增长由三次产业带动,其中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大。
在三次产业推动下GDP增长的轨迹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三次产业共同带动。
这期间,第一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19.8%~33.9%之间(1981 年因特殊原因贡献率为负),平均为21.2%;第二产业贡献率在18.3%~52.6%之间,平均为46.1%;第三产业贡献率在18.5%~47.7%之间,平均为32.7%。
第二阶段(1985~1991年):第二产业带动能力逐渐增强,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90.8%。
这期间,第一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3.3%~36.3%之间(1990年因国内市场出现疲软、生产滑坡,一产贡献率突然加大为36.3%),平均为9.2%;第二产业贡献率在44.5%~69.6%之间,平均为58.9%;第三产业贡献率在19.1 %~39.4%之间,平均为31.9%。
第三阶段(1992~1997年):二、三产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仍占绝对优势,第二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显著。
这期间,第一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4.1%~6.2%之间,平均为5.1%;第二产业贡献率在71.2%~76.6%之间,平均为74.4%;第三产业贡献率在19.2%~23.5%之间,平均为20.5%。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会略有上升,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会略有下降,第一产业贡献率将大体维持在目前水平。
(三)我国GDP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从需求角度分析,拉动我国GDP 增长的因素有三大块:最终消费(总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长时期考察,三个组成部分中对GDP 增长贡献率最大的是最终消费,占50%;其次为资本形成总额,占35.6%;净出口因素最小,占14.4%。
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最终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是我国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由于净出口占支出法GDP的比重仍然较低,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以内需拉动为主。
30年来最终需求增长对GDP 增长的拉动作用变化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三种类型:1.内需为主,消费主导型。
2.外需为主,出口主导型。
3.内需外需并重,投资主导型。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扩大,居民收入理性预期仍会有所增强,现有的“收入—储蓄”格局不会改变,城乡居民之间,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仍将明显存在甚至会有所扩大,因而不能期望最终消费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有多大的提高。
在东南亚金融风波以及国际区域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下,中国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因而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主导作用将继续保持。
(四)地区经济增长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很大,总的来讲形成了“东快西慢”、“南强北弱”的格局。
1979~1985年平均(注:由于缺乏1978~1985年海南和西藏的数据,改革以来20年的对比只能分段进行。
1978~1985年全国经济总量只包括28个省、区、市,1986~1997年则包括全国30个省、区、市。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全国GDP 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7%、30.5%和15.8%。
在东部地区中,南方5 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GDP 增长对全国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为30.3%,超过了北方5省(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的21.9%。
1986~1997年平均,东、中、西部地区对全国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1%、28.3%和11.6%。
东部地区中,南方5省GDP增长对全国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为35.2%,继续超过北方5省(22.3%)。
细分时期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全国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始终呈上升的趋势,西部地区呈下降的趋势,中部地区则小幅波动、基本保持稳定。
(五)若干思考1.关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问题。
经济总量的增长变化是与结构变化紧密相联的。
GDP每次快速增长都可以从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地区结构变化方面得到解释,GDP增长幅度的减缓,则是国家通过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等进行调整和引导的结果。
我们必须像重视经济总量增长那样重视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变动及影响,通过主动、微调结构的方式来保证宏观经济总量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关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关系问题。
从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增长波动变化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需求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超过产业结构的影响。
3.关于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
对外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源,也为我国引入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在调整我国出口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的同时,摆正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关系,正确对待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4.关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
作为中国经济总体的组成部分,各省区市的经济增长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密切。
五、对提高我国人均GDP从而提高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1.提高我国的人均GDP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从模型中不难看出人均GDP和人均消费的比例关系,说明人均GDP对人均消费起的是决定性作用,没有GDP的总量作后盾,根本不用谈消费的问题,有了一定量的GDP,消费水平的提高才有空间;2.重视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支出,在中国产业调整中,底单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因此重视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支出,就是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繁荣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3.应该把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我国GDP的提高兼顾起来,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或影响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很有可能成为我国GDP增长的阻力,而GDP是经济发展的命脉,这种阻力也势必影响到第三产业,所以如果把这两个协调不好,我国经济很有可能停滞不前,更不用说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