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壤形成与分类
环境化学 -1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1(2)
Ellipsometric Search for Vapor Layers at Liquid-hydrophobic Solid Surfaces. Y. Takata, J.-H. J. Cho, B. M. Law, and M. Aratono pp 1715 - 1721; (Research Article) DOI: 10.1021/la052599s
Langmuir, 2006, 22 (4), pp 1715–1721
Figure 2 Three rough surfaces in superhydrophobic Cassie’s state. A) Microstructure model; B) Nanostructure model. c) Hierarchical micro-and nanostructure model; Blue:water; gray: solid; white: air.
硅铝粘土层 准三层,d001~2.17 nm
硅铝粘土层 倾斜立式,d001~2.21 nm
图4-7 经CTMAB交换后的蒙脱石的层间距
探针
表面
原子力显微镜
7.88 [nm]
10.00 nm
bent
2 1 . 0 5 x 2 1 . 0 5 n m0 . 0 0
内蒙膨润土二维形貌与三维形貌断面线性轮廓AFM图
斥
力
作用区域
吸
引
感觉到表面
力
“feel” the
surface
环保应用 水合氧化铁、氧化铝——汤鸿霄院士(生态中心)
典型Al13硫酸盐与转化为Al30硫酸盐沉淀晶体形貌图像
铝总量, % 平均电荷
平均电荷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地理学的一部分,土壤学研究着土壤的形成、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土壤的基本知识点。
一、土壤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自然过程。
在形成过程中,地球上的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分解、破碎,并与气候、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土壤。
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物理作用主要包括风化、水浸、温度变化等;化学作用则涉及酸碱性、氧化还原等反应;而生物作用则是指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部分组成。
固体部分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
其中矿物质占主导地位,通常由硅酸盐矿物、氧化物和碳酸盐矿物组成。
有机质则是指土壤中残体、粪便等有机物的积累形成的黑色或棕色物质。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液体部分是指土壤中的土壤溶液,其中溶解有机物和无机物质。
气体部分则包括土壤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三、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
物理性质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结构以及孔隙度等。
土壤的颗粒大小可分为黏粒、粉粒和砂粒三类,土壤颗粒的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土壤的结构可以是块状、粒状或块、粒状结合而成的块粒状结构。
土壤孔隙度则是指土壤中的孔隙空间占总体积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
化学性质指土壤的酸碱性和养分含量等。
土壤的酸碱性通过pH值来表示,对不同植物生长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生物性质主要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在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的分类土壤的分类主要有三大系统,即土壤类型分类、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类型分类。
土壤类型分类是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地貌地质特征进行的分类。
第4章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
• 第一节 概述 • “土壤结构”一词早已在国内外土壤学界以及农业生产 土壤结构” 实践中使用,但至今还没有一致的认识。所谓“ 实践中使用,但至今还没有一致的认识。所谓“土壤结 应包括“土壤结构体” 土壤结构性” 构”应包括“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两个方面 的含义。 的含义。 • 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颗粒通过各种团 聚作用而形成的不同类型、大小和不同性质的团聚体。 聚作用而形成的不同类型、大小和不同性质的团聚体。 •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大小、类型、数量和质量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大小、类型、 等结构体本身的性质以及结构体的排列方式、 等结构体本身的性质以及结构体的排列方式、孔隙分布得法(Yoder) 约得法(Yoder) 约得法测定土壤结构的原理与步骤基本上与沙维诺夫法相似。 约得法测定土壤结构的原理与步骤基本上与沙维诺夫法相似。只是测定水稳性团 聚时,采用团粒分析仪(振筛机)。 聚时,采用团粒分析仪(振筛机)。 1.仪器设备 1.仪器设备 土壤团粒分析仪构造:分析仪外部为不锈钢铁皮筒,有一铁架,铁架能载4 土壤团粒分析仪构造:分析仪外部为不锈钢铁皮筒,有一铁架,铁架能载4-5套套 每套共有6个直径为13cm 13cm、 5cm的土筛 每套土筛的孔径为5,3,2,1,0.5 的土筛; 5,3,2,1,0.5及 筛,每套共有6个直径为13cm、高5cm的土筛;每套土筛的孔径为5,3,2,1,0.5及 0.25mm,底部有底盒。振筛机所连结的套筛一般有四组,可同放入一个大水桶中, 0.25mm,底部有底盒。振筛机所连结的套筛一般有四组,可同放入一个大水桶中, 也可以将四组套筛分别置四个小水桶中。每次可测4个土样。筛的上、 也可以将四组套筛分别置四个小水桶中。每次可测4个土样。筛的上、下振幅为 3.2cm,振速为每分钟30 30次 3.2cm,振速为每分钟30次。 2.测定步骤 2.测定步骤 与沙维诺夫法相同,取干筛后的各级团聚体配制成50g土样( 与沙维诺夫法相同,取干筛后的各级团聚体配制成50g土样(每级团聚体均按一 50g土样 定的比例,分取倍数为F)。将土样置入每组套筛最上部的筛网上 将土样置入每组套筛最上部的筛网上。 定的比例,分取倍数为F)。将土样置入每组套筛最上部的筛网上。往振筛机铁皮 筒内徐徐注水(以便排出土样中空气),注至超越筛面4 5cm。开动振筛, ),注至超越筛面 筒内徐徐注水(以便排出土样中空气),注至超越筛面4-5cm。开动振筛,上下往 返震荡,连续振30分钟。再将套筛从水桶中取出,静置,使水沥干。将各级团聚 返震荡,连续振30分钟。再将套筛从水桶中取出,静置,使水沥干。 30分钟 体土样分别洗入烧杯中(或蒸发皿中),在电热板或水浴上蒸干,在置入105℃ ),在电热板或水浴上蒸干 105℃烘 体土样分别洗入烧杯中(或蒸发皿中),在电热板或水浴上蒸干,在置入105℃烘 箱中烘至恒重(两次称重的差值<0.01g)。 箱中烘至恒重(两次称重的差值<0.01g)。
第四章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四、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和 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 的分布 ;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 质地、土壤厚薄的差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3)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状况也不相同。
(4)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 的作用。
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支配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 (1)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和物质的淋溶过程。 (2)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4)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 布规律。
A B
C R
A1 A2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二、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1、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2、农业土壤中的发生学层次
(1)耕作层(A) (2)犁底层(B) (3)心土层(W) (4)底土层(C)
4.1.1.3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母质、 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方向的。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出露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 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 成土过程。 二、腐殖化过程 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其 是在土体表层所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三、粘化过程 是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粘 粒在土体中淀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四、钙化过程 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的淋溶淀积的过程,多发 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4章 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
第四章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引言本章的注意任务是运用土壤分类理论和野外调查技术,认识调查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特性,找出它们的分布规律,确定相应的分类系统。
在此基础上,应用所学的野外测绘技术和制图原理,通过完成调查地区的各种制图任务,熟悉并掌握各类土壤草图和有关基础图件的测制过程及其编图技术,为调查地区的土壤利用改良规划等提供科学资料。
第一节几种主要土壤分类体系简述引言土壤分类与土壤制图是紧密相连的两个学科分支,一方面土壤分类是土壤野外制图的基础,一幅土壤图本身就是该区土壤分类单元的平面分布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土壤野外制图也是发展土壤分类的基础。
因此,在土壤调查中对土壤分类给予较高重视。
土壤是由无数个体(单个土体)组成的复杂的群体系统,土壤个体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土壤分类就是选择土壤的某些性质作为区分标准,按照它们反映出来的特性及彼此之间的相似和分异性,将土壤群体中的个体进行分类或归类,归纳整理出一个系统,使其能够比较客观地揭示土壤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各学派土壤科学工作者对土壤认识的观点不同,虽然是对同一个土壤客体,但归纳综合的原则、方法、方案也就不同。
目前还没有世界统一的土壤分类系统。
当前国际上土壤分类主要有:俄罗斯的土壤发生学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FAO/UNESCO)、以及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和由这一组织发展为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其中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影响越来越大。
无论是哪一种土壤分类制度,共同的识别方法程序都是通过野外景观记载分析,对单个土体剖面形态描述,室内比土评土,再经过样品化验等程序来完成的。
一、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体系195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以G.D.史密斯为首的土壤科学家着手建立新的定量化的土壤分类系统。
这个分类系统经过一系列的草案,在广泛征求国际同行意见,反复试用修改后,于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一书。
第四章 土壤类型(课堂PPT)
15
第四章
中 国 土 壤 系 统 分 类 中 14 个 土 纲 检 索 简 表
16
第四章
(二)形态特征
1 腐殖质层 2 铁铝层 3 母质层
17
第四章
五 分类
(一)砖红壤 1 砖红壤 2 红色砖红壤 3 黄色砖红壤
(二)砖红壤性红壤
1 砖红壤性红壤 2 黄色砖红壤性红壤
18
第四章
(三)红壤 1 红壤 2 黄红壤 3 褐红壤 4 紫红壤
(四)黄壤 1 黄壤 2 表潜黄壤
19
第四章
主要富铝土在我国的分布
砖红壤:北纬22°以南的雷州半岛、海南 岛、台湾、云南的南部;
砖红壤性红壤:北纬22°至 25°,包括滇 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 南部及台湾的中南部;
富铝土分布区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成土母质为 各种酸性和基性岩,并以富铝风化壳为主。
12
第四章
三 成土过程
富铝土是脱硅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过 程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 (一)富铝化过程 特点: ① 硅酸盐、铝硅酸盐原生矿物强烈分解, 产生以高岭石为主的次生粘土矿物和铁、 铝氧化物。脱盐基-脱硅-富铁铝 ② 不同热量带的富铝化程度不一样。
教学重点
1. 掌握富铝土和淋溶土的形成条件、主导成 土过程。
2. 了解富铝土和淋溶土的诊断特性及在世界 的分布。
3. 掌握富铝土和淋溶土在中国的分布。
6
富铝土
本纲土壤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 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 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其 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因而称之为富铝土。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
价交换和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外,各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强
弱,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 电荷数,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强;
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同价离子中,离于半径越大,水
化离子半径就越小,因而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土壤中一些常见阳离子的交换能力顺序如下: Fe3+>Al3+>H+>Ba2+>Sr2+>Ca2+>Mg2+>Cs+>Ru+>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b.潜性酸:
其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当这些离
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通过离子交 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 H+ 浓度, 使土壤 pH 值降低。只有盐基不饱和土壤才有潜性酸度,其 大小与土壤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有关。据测定土壤潜性酸
②水解性酸度: 用弱酸强碱盐 (如醋酸钠)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
以将土壤胶体吸附的 H+ 、 A13+ 代换出来,同时生成某弱酸
(醋酸)。此时,所测定出的该弱酸的酸度称为水解性酸度。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③活性酸与潜性酸的关系:
土壤的活性酸与潜性酸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强度,
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土 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土壤胶体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一般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顺序是: 腐殖质土>枯土>砂土。 土壤的可变电荷越多,缓冲能力越强。土壤缓冲能力 越大,对酸碱污染物的容量就越大。但是,土壤的缓冲能 力的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这个限度,土壤的酸碱度 会发生强烈的变化。
1 2 3 4 5 6
第四章地质环境和土壤
第四章地质环境和土壤1. 引言地质环境和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环境包括了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质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而土壤则是由岩石、水、空气和有机物质等因素经过长时间作用和转化形成的。
地质环境对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地质环境和土壤的关系,探讨地质环境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土壤的特征和分类。
2. 地质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2.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中各种构造形式和构造作用的总称。
地壳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是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例如,地震和地壳运动会造成土壤的破碎和重新堆积,从而影响土壤的结构和成分。
此外,断裂和褶皱的形成也会改变地下水位和水流方向,进而影响土壤的湿度和养分含量。
2.2 岩石类型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对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会对土壤的质地、颜色、养分含量等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石灰岩中含有丰富的钙质,容易形成碱性土壤;花岗岩则富含硅酸盐和矿物质,是土壤发育的理想基质。
2.3 地质历史地质历史是地质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地质历史可以了解土壤形成和演变的过程。
地质历史中的地质事件如冰期、古地震等会对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冰期的到来会造成土壤冻结和融化的循环过程,从而影响土壤质地和养分循环。
3. 土壤的特征和分类3.1 土壤的特征土壤是由岩石、水、空气和有机物质等因素经过长时间作用和转化形成的,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质地:反映了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包括沙粒、粉砂、黏土等。
•颜色:与土壤中的铁氧化物和有机质含量相关,不同颜色的土壤反映了不同的氧化还原环境和养分含量。
•湿度:反映了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pH值:表示土壤的酸碱程度,不同酸碱程度的土壤适合生长不同类型的植物。
3.2 土壤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土壤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土壤发生学分类
土壤发生学分类土壤发生学分类是土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对土壤形成、演化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的性质和功能。
土壤发生学分类主要是根据土壤的形成因素、发育过程和特征来进行分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土壤发生学分类的相关内容。
一、根据土壤形成因素进行分类1.气候型土壤: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型土壤是根据气候条件对土壤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气候型土壤又可分为热带土壤、温带土壤和寒带土壤等不同类型。
2.植被型土壤:植被是土壤形成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植被类型会对土壤的形成和特性产生影响。
植被型土壤可以分为森林土壤、草地土壤、荒漠土壤等不同类型。
3.地形型土壤:地形是土壤形成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形型土壤是根据地形特征对土壤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地形型土壤可以分为山地土壤、平原土壤、河岸土壤等不同类型。
二、根据土壤发育过程进行分类1.原生土壤:指在原始状态下没有受到过明显干扰和改变的土壤,通常具有较好的土壤结构和肥力。
2.次生土壤: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下发生了明显变化和演化的土壤,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和土壤退化现象。
三、根据土壤特征进行分类1.有机质含量: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可以根据有机质含量的不同分为有机质富集土壤和有机质贫瘠土壤等类型。
2.颗粒组成:土壤的颗粒组成对土壤的结构和透气性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可以根据颗粒组成的不同分为砂土、壤土、粘土等类型。
3.PH值:土壤的PH值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土壤可以根据PH值的不同分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和中性土壤等类型。
土壤发生学分类是研究土壤形成和演化规律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土壤的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性质和功能,为土壤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本文介绍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内容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增进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章西藏主要土壤形成类型及利用改良
红壤
黄壤 具有雨 砖红壤 林,季雨林 成分的常绿 性红壤 阔叶林 雨林,季 砖红壤 雨林
南
热带、赤道
2、经度地带性土壤
主要是在草原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其中黑钙 土和栗钙土为最典型的草原土壤,黑土是向温带 湿润森林过渡的土壤。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 (1)、气候条件较干旱,土壤淋溶作物较弱,土 壤盐基作物丰富。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 的钙积层,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 (2)、有机质主要以根系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 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3)、土壤反应大部分为中性至碱性。除黑土外, 其他土壤类型地区可能有局部的盐碱化。这些特 点与森林土壤有明显差别。
(三)、土壤命名系统 • 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分级命名法。也就是 土类、土属、土种等都可以单独命名。习 惯名称与群众名称并用。高级分类单元中 的土类、亚类以习惯名称为主,如黑土、 黑钙土、栗钙土等,也可以从群众名称中 加以提炼,如砂姜土、黑垆土、白浆土等。 在基层分类单元中,尤其是农业土壤的土 种、亚种,主要采用经过整理提炼的群众 名称。
• • • • •
•
•
土纲 是根据成土过程的共同特点加以划分的。 土类 是根据土壤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剖面形态来划 分的,不同土类之间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 亚类 是在土类范围内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根据主导 土壤形成过程以外的另一个附加的成土过程来划分的。亚 类在土壤发生特征和土壤利用改良方向上比土类更为一致。 土属 是在发生学上有相互联系,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 分类单元。主要根据母质的类型与性质、水文地质地方性 因素来划分的。 土种 是分类的基层单元。根据发育成度和熟化程度来 划分的。土种不是一般耕作措施在短时期内所能改变的,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亚种 也叫变种。在土种范围内,根据表层或种层土壤 性质的差异来划分的分类单元。 各级分类单元之内具有发生上的联系。土类、亚类可以反 映出地区土壤在合理利用土壤改良和农业发展方向上的差 异。土种、亚种的区分则是为土壤利用改良和提高土壤肥 力的具体措施服务的。土属则介于两者之间。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是植物的重要生长基质,也是生物圈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
它是由岩石经长时间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物质体系,由无机物、有机物、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分类对于地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高一地理上学期的土壤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1. 岩石风化和物理变异:地球上的岩石经过日晒、雨淋、冻融等自然力作用,破碎并形成碎屑岩,然后逐渐分解成粉砂、粘土和砾石等颗粒。
2. 土壤的化学变化:岩石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成分,经由水、空气等的化学作用,矿物质发生分解和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
3. 有机质的堆积和分解: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经分解、腐殖、矿化等过程形成胶体稳定的有机物质,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壤的性质1. 颜色:土壤的颜色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成分、水分和微生物等有关。
通常有红色、黄色、褐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土壤,不同颜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肥力。
2. 质地:土壤的质地主要由颗粒大小决定,包括沙质土壤、粉砂质土壤、粘土质土壤等。
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通气性、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
3. 含水量:土壤中的土壤含水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 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的好坏对根系呼吸有重要影响,也影响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释放。
5. 肥力:土壤的肥力与土壤中有机质、矿质和微生物等相关。
良好肥力的土壤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三、土壤的分类1. 按照起源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母质土壤、演化土壤和沉积土壤。
母质土壤是直接由岩石经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演化土壤是在母质土壤基础上形成的经过长期演化和发育的土壤,沉积土壤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土壤。
2. 按照土壤的物理特征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沙质土壤、粉砂土壤、粘土土壤和壤土。
沙质土壤中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粉砂土壤与沙质土壤相比有更多的细颗粒,保水能力较沙质土壤更强;粘土土壤颗粒更细,保水能力较强,但通气性较差;壤土是由沙、粉砂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土壤。
土壤分类
三.土壤分类的主要发展阶段
1.古代朴素的土壤分类阶段 2.近代土壤发生学分类阶段 3.定量化的土壤系统分类(诊断分类)阶段
第二节 土壤发生学分类
一.苏联土壤发生学分类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每一土壤类型都是在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 由特定组合的基本成土过程所产生的。在鉴别、分 类土壤时,主要是按照土壤性质、成土过程和成土 因素来划分土壤类型的。
土类划分的具体标志是:1.具有相同的 水热状况特征;2.具有相同的生态条件和植 物类型;3.具有作为确定土壤发育过程的土 壤发生层次的相同土壤剖面构型;4.由水热 状况及有效的植物营养元素浓度所决定的土 壤自然肥力也大致相同。
二.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
(一)分类的基本原则
伊万诺娃的分类系统以土壤发生学为理 论基础,以土壤形成条件、过程和属性(包 括土壤形态和微形态特征、土壤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矿物以及生物特征等等)相结合 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
(三)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土壤参比
三.中国土壤分类的展望
(一)土壤分类定量化的趋势
1.我国传统的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带来许多 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要使分类具有可以共同比较的标准,必 须依据土壤本身的性质作为分异特性来划分土壤。 2.传统的土壤分类系统缺乏定量的分类标准。 3.地理、环境、农业工程等相关学科都对土壤分类提出要求, 需要有一个定量化的土壤分类系统供他们使用,以便于学科之 间的知识交流和生产经验的有效转移。 4.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壤学研究与实践,为 了使信息处理和传 输标准化,也必须建立统一标准的定量化的 分类系统。 5.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要求土壤分类有共同的语言。
1.无机化合物(如原生矿物)不断分解,同时 另一些新的无机化合物(如次生矿物和新生体)形 成。 2.有机化合物(如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另一 些新的化合物(如胡敏酸、富啡酸)的形成或转变 为活的有机物质(微生物体和高等植物)的过程。 3.各种风化过程及土壤形成过程的产物从土体 中淋出或在土体中迁移,以及通过生物循环过程将 大气和风化壳中的各种元素(如氮、各种灰分元素 )带入土壤。
第四章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一步分解,并不断增加粘粒和有机质。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和成土过程大大加快,为高等绿色植物 的出现和生长奠定基础。
(二)有机质的累积和消耗过程 有机质的累积过程是在木本和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 积累的过程,该过程在各种土壤中都存在。 1、漠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2、草原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3、草甸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4、林下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5、高寒草甸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6、泥炭聚集过程: 有机质的消耗过程是当自然土壤被开垦后,有机质被微生物分 解,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过程。
b、植物具有集中养分的能力。
c、植物具有累积养分的能力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重的作用 a、微生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把空气中的氮素还原为氨,从而 丰富母质中的氮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微生物能使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循环进行,使养分能循环利用
c、在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也是一个微生物所主导的生物化学过程
动物对土壤形成所起的作用:
湿度和温度并不是单独作用于成土作用的速度和方向,而是两 者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过程
在热带地区,在高温条件下,如果水分条件充足,则矿物的风
化程度深,土壤向着砖红壤的方向发展,如果高温条件下,水 分不足,则矿物的风化程度弱,土壤向着燥红壤的方向发展。
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也是受水热条件的共同影响,温度在 45—50℃,湿度在60—65%,有机质的矿质化最大,有机质的分解 可达总量的90%,温度和湿度都超过上述范围时,矿质化受阻,可 促进腐质化作用,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
函数”的概念 s=f(cl,o,r,p,t……)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所起的作用
1、母质 首先,母质的矿物组成、理化性状、 在其它因素的制约下,直接影响着成
土壤发生与分类
土壤发生与分类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天然资源,它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是土壤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土壤的发生和分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壤的发生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主要包括岩石风化、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积累、水分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1. 岩石风化岩石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基础过程。
岩石在长时间的作用下会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最终形成颗粒状的岩石碎屑,这些碎屑就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2. 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积累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积累是土壤形成的重要过程。
植物和动物的残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会逐渐转化为有机质,并且积累在土壤中。
有机质的分解还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为土壤提供养分。
3. 水分和气候水分和气候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
降水量的多少和分布情况会影响土壤的湿润程度,而温度和日照时间则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质的分解速度。
二、土壤的分类土壤的分类是根据其形成过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等方面来划分的。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土壤分类系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所制定的世界土壤分类系统。
1. 根据形成过程的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将土壤分为物理性土壤和化学性土壤。
物理性土壤主要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颗粒较大,通透性较好;化学性土壤则是由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氧化还原作用形成的,颗粒较小,含有较多的养分。
2. 根据物理性质的分类根据土壤的物理性质,可以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粉土和黏土。
砂土颗粒较大,通透性好;壤土颗粒中等,保水能力适中;粉土颗粒较小,保水能力较强;黏土颗粒最小,保水能力最好。
3. 根据化学性质的分类根据土壤的化学性质,可以将土壤分为酸性土壤、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
酸性土壤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如硫酸和硝酸;中性土壤的酸碱度适中;碱性土壤则是由碱性物质如碳酸盐所主导。
4. 根据生物性质的分类根据土壤的生物性质,可以将土壤分为生物活性土壤和生物不活性土壤。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四章:土壤类型
第四章土壤类型第一节冻土冻土是指地表至地表100厘米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多边形土或石环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
包括的土类有冰沼土(冰潜育土)和冻漠土。
一、地理分布冻土分布于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上部,其中冰沼土广泛分布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极北部分和北冰洋的许多岛屿。
这些地区冻沼土东西延展呈带状分布,在南美洲无冰盖处亦有一些分布。
据估计,冰沼土的总面积约59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5.5%。
冻漠土广泛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
此外,在世界各地的高山,如南美安第斯山,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等亦有分布。
二、成土条件(一)气候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
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
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 ℃。
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冻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月。
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母质融化,砂土达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
(二)植被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苔藓、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都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
高山冻漠土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
(三)地形、母质冻土发育的地区,因刚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当完整。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1、土壤圈: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
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物质的能力。
主要元素O、Si、Al、Fe、C、Ca、K、Na、Mg、Ti、N、S、P等。
2、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
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产物,由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构成。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是土壤形成的标志,土壤肥力的表现。
土壤水分:来自大气降水和灌溉土壤中的空气:成分与大气相似,不连续,二氧化碳比氧气多。
3、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4、土壤中存在着由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细菌组成的生物群体。
5、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层次,分别为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6、土壤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和不可逆性。
7、岩石化学风化分为氧化、水解和酸性水解三个过程。
8、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根据土壤中H+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两大类。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根据测定潜性酸度的提取液不同,可分为代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代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KCl、NaCl等) 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Al3+离子交换。
用强碱弱酸盐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代换出来,同时生成弱酸,此时测定该弱酸的酸度称水解性酸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时间
在其它各种成土因素相同的基础上, 时间长短不同,土壤发育的程度和 阶段不一致。 ☻ 时间越长,土壤性质及肥力的变化 也越大。
☻
• 每个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 用都有各自的特点: • 1.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 2.气候中的热量要素是能量的最基本 来源; • 3.生物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将无机物 转化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 化学能,并以无限循环的形式把他们 保存下来,改造了母质,形成了土壤。
(二)气候
气候对发生和演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降雨 和温度。 1.温度 温度的差别直接影响土壤中的物理作用、 化学作用及物理化学作用及生物化学作 用的强度和方向(物质的转化和运动)
寒冷地带,矿物质及有机质的化学分解作用微 弱,植物生长缓慢,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分 解困难,土壤中养分转化缓慢。 热带地区,微生物活动快,养分转化快,土壤 形成过程也快。
(一)原始成土过程
☆
原始成土过程是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岩石 矿物开始风化,只有低等的植物和低等微生 物参与成土过程。
(二)有机质聚积过程
有机质的聚积过程是指在各种植物和水、热等 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土体中特别是土层
上部大量积累有机物的过程.
(三)粘化成土过程
二、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分类系统的级别 在现行的我国土壤分类级别上,大都采 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主要供小 比例尺土壤图确定制图单元用;基层分 类级别:土族和土系,主要供大比例尺 土壤图确定制图单元用。其划分依据如 下:
植物吸收养分是靠根系进行的。根系 在土壤中分布是重量自上而下减少, 长度是自上而下增加,越往下根的长 度和须根数量大为增加。根系能把分 布在土壤底层的养料向上运输,集中 到土壤表层来。
3.生物固氮作用
原始土壤中缺乏氮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通过生物的固氮作用,把空气中的氮素吸 收、固定,使土壤具有氮素。
★
(十一)熟化成土过程
指人类定向培育土壤肥力的过程。熟化 成土过程兼受自然因素 和人为因素的 综合影响,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
熟化成土过程可分旱耕熟化过程(旱作条件下熟化 成土过程)和水耕熟化过程(水田条件下熟化成土过 程)。 1、旱耕熟化过程 该过程为旱作条件下土壤的熟 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一是改土阶段;二 是培肥阶段。 2、水耕熟化阶段 该过程为在平整畦田的基础上, 通过灌排、耕作、施肥等措施,定向培育高度肥沃 水稻土的过程。
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
粘粒在土体中淀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
程.
粘粒的形成可通过物理性破碎和化学分
解,使颗粒逐渐变小成为粘粒,也可由矿
物的化学分解产物再合成.
• 粘化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土层中粘粒 受水的机械淋溶淀积过程为淀积粘化过程。 • 二是指土体中的矿物未经迁移就地风化形成粘 粒,称为残积粘化过程. • 粘化的形式又分为: 1、残积粘化
• 4.地形限制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 间接对土壤起着不同的作用; • 5.时间因素是土壤形成过程的一个条件, 任何一个空间因素和它们的综合作用 效果都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六)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具有两重性: 1、对母质的有利影响 对母质的不利影响,如污泥进入土壤 2、对地形的有利效果,如保护、改造 对地形的不利效果,如水土流失 3、对气候的有利影响,如保护环境 对气候的不利影响,如破坏环境 4、对有机体的有利效果,如增施有机肥 对有机体的不利效果,如化肥农药对土壤生物 的伤害 5、对时间的有利效果 对时间的不利效果
通过生物的选择性吸收,集中保蓄及生物固 氮作用,使生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从无到有, 由少到多,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足见聚集丰富 起来。
(四)地形因素
地形是指地表的起伏状态、坡向及其外 貌形态。 地形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1.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 2.地形对热量的再分配 3.地形对母质的再分配
♣
♣
(十)潴育化成土过程
指土体处于季节性积水,在土体中交替发生 的氧化还原过程。 ★ 形成实质是土壤浸水经常移动,干湿交替导 致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渍水时变价的铁 锰被还原成低价状态,并溶解在水中随水迁 移;在土壤干燥时,这些已被还原的物质又 被氧化形成高价氧化物并在土壤中淀积。 ★ 在这种干湿交替下,潴育化土体中可出现锈 纹、锈斑、黑色铁锰结核,红色铁锰胶膜及 鳝鱼斑等新生体。
2、淀积粘化 3、残积—淀积粘化
(四)盐化成土过程
★
盐化成土过程是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
下,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毛管蒸发而在表土
层累积的过程。
★
它在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的地
方经常发生,此时含盐的地下水通过毛管作用上升
至地表,水分蒸发后,随水分上来的盐分则残留在地
表的土壤中,使表土盐分愈积愈多,当含盐量达到
2.降雨
干旱地区,母质中盐份不易流失而积累 起来,土壤形成过程中发生盐渍化及碱 化土作用。 湿润气候条件下,母质中盐基成分受强 烈淋洗,土壤呈盐基不饱和状态。
(三)生物
♠
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 中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 的。
1.绿色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植物具有选择吸收的性能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主动地吸收它所需要的营 养元素,经生物代谢作用合成有机物,组成自
三、土壤剖面的发育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 的垂直切面。 土壤有着统一的形成过程,其土体构型也 有共同的规律性。自然土壤土体构型一般 模式如下页图:
A00 自 然 土 壤 层 的 次 发 生 学 淋溶层A A B C R A1 A2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八)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
☆
铝硅酸盐类矿物发生强烈的水解, 释放了盐基及游离硅酸,并发生强 烈的淋失,而铁、铝氧化物淋溶作 用较弱,在土层中相对的富积。
(九)潜育化成土过程
♣
在指土壤长期受水浸渍,在土体内所发 生的还原过程。
该过程的实质是土壤处于静水封闭中,因长 期缺氧,加上分解有机质的参与,便形成低 价化合物状态。通常若以低价铁为主,土壤 呈兰青或黑色,若以低价锰为主,土壤则呈 红棕色或稍带紫色。 总之,潜育化是土壤长期浸没于不流动的地 下水或托水层中发育的,潜育性土壤pH值一 般在7左右,且往往含较多的易溶性磷。
(七)灰化成土过程
灰化成土过程是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 植被和湿润条件下,土壤中的铁铝与有 机酸性物质螯合淋溶淀积过程。
在这样的成土条件下,针叶林残落物富含单 宁、树脂等酚类物质分解后产生酸性很强的 富里酸及其他有机酸作为有机络合剂使表层 土壤中的矿物质蚀变分解,且与金属离子结 合为络合物,使铁铝等发生强烈的螯迁,到 达B层,使亚表层脱色,只留下极耐酸的硅 酸呈灰白色土层(灰化层),在剖面下部形 成较密实的棕褐色腐殖质铁铝淀积层。
第二节 土壤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 ♪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 二、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
土壤分类就是根据各种土壤之间成 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的差 异和内在联系,通过科学的归纳和 划分,把自然界的土壤进行系统排 列,建立土壤分类系统,使人们能 更好的认识、利用、改良、保护现 有的土壤资源。
4.生物小循环的性质
生物小循环非常重要,是建立在地质大循环 的基础之上的。 (1)使土壤母质中有限的矿质元素发挥无限 的营养作用; (2)通过植物的生长改造作用,使营养元素 组成更趋向合理; (3)通过生物吸收,把分散的元素集中到土 壤表层。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
自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 地形、时间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 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己的躯体,当死亡后,留在土层中,可逐渐调整
或消除母质层中各种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的现
象,为植物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地壳中钠为2.40%,钾为 2.35%,土壤中钠为0.58%,钾 为0.95%,植物生长需要更多的钾, 岩石风化形成母质后,植物对钾的 吸收增加,使土壤中钾的含量提高。
2.植物有集中养料的能力
1、地质大循环
♣
岩石矿物经风化作用所释放的可溶性养分和
粘粒等风化产物,受雨水的淋溶,使其随雨水
流入江河,汇入海洋,沉积以后,经过漫长的地 质年代,又重新形成岩石。这种由岩石
风化产物
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我们
称之为地质大循环。
2、地质小循环
♠
♠
♠
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 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 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 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 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 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 是风化释放出来的无机养分转变为生物 有机质,再转变为无机养分的循环。 在生物小循环过程中土壤养分得到固持 富积。
第四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土壤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
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三、土壤剖面的发育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 土壤形成学说的主要内容为: (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 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 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的统一。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 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以生物为主导,包括母 质、气候、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