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村调查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城中村的旅游开发____以黄埔古村为例

城中村的旅游开发____以黄埔古村为例

城中村的旅游开发____以黄埔古村为例城中村的旅游开发━━━以广州黄埔古村为例05历史(1)班200530870110 李宗华摘要:近年来,在诸多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乡地区,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城中村”现象,黄埔村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本文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黄埔村进行了实地调查与研究,着重分析黄埔村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并提出了黄埔村旅游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旅游开发;黄埔村;广州1 城中村概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乡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在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城中村”、“城镇边缘村”等问题。

城中村顾名思义是指位于城乡边缘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也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

城中村的基本特征是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结构并存。

城中村虽然分布大江南北不同的城市,却有共性━━毗邻宽广整洁的马路和漂亮的高楼大厦,但是村内却横七竖八、杂乱分布着破旧的平房或楼房,狭窄的街巷横流的污水和随处乱扔的垃圾,满满当当的外来低收入人口和较大的安全隐患,甚至有些还是“黄赌毒”的聚集地……然而,城中村的改造并非一件易事。

在经济方面,城中村的居民,绝大部分都有数量不等的私房出租,他们不用工作,每天打打麻将、喝喝茶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租阶层”。

在社会方面,城中村的建筑杂乱而稠密,出租屋租金低、隐蔽性强,管理松散、人口密度大,这种环境为犯罪分子藏匿提供了方便;此外,这些“食租阶层”,不愿劳动,这种风气严重影响了下一代。

在环境方面,城中村是城市“脏、乱、差”的代名词,绝大部分城中村城市规划落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

各种管线杂乱无章,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成堆、蚊蝇滋生、生活条件恶劣;高密度的建筑和人口,使城中村存在巨大的消防隐患和疫情隐患。

除了这些非常严重问题之外,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到政府、业主与开发商三方的利益,其中政府代表的是公共利益,业主代表的是集体利益,开发商代表的是个体利益,如何平衡这三者的利益,是一个非常艰巨的问题,也是目前有关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村落科学发展研究——以广州黄埔村为例

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村落科学发展研究——以广州黄埔村为例

谐社会的建构 。历史与 现实 的强烈反差以及黄埔村这个 已纳 村村 民变为城市居民。转制 后的农 民主要靠出租房屋 、 摆摊 、 入城市的历史村落发展 ,这个具 有代表性的案例提供了广 阔 外出打工获得微薄 收入 ,村中一切可以营商的资源被 自发 的
的思考与探索空 间。

开发与利用 , 店铺 、 地摊 、 排挡 、 网吧 、 出租屋 、 出租厂房 、 简易

黄 埔村 的历史 及现 状
仓库 、 发廊 、 摩托车修理行 等林 立于街 头巷尾 , 呈现 一种无序
黄埔村是现代黄埔潜名 称的由来 。由于地处珠江水道 由 状态 。
外 洋进入广州的咽喉部 ,自宋 代以来即成为岭南丝绸之路的
进而 , 黄埔村 在城 市化进程 中原 有历史环境的衰败问题 、 开始显现 。 由于无力 维修 , 历史建筑遗存大部分处 于自生自灭 重 要港 口。清康熙二十 四年 ( 8 年 )清政府设江 、 、 粤 ]5 , 6 浙 闽、 少! U 也 四海 关 , 关在黄埔村 设黄埔挂 号 口和税馆 、 粤海 夷务馆 、 买办 的境遇之中。 部分被歹 为海珠 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 , 仅 仅是现状保存的状 态 , 没有进一步维护 的措旎 。新 建 、 扩建 的 馆 。乾 隆二 十二年 (7 7 , 15 )清廷 实行粤海关“ 口通 商 ”广州 一 , 出租屋 、 店铺未加 限制 , 村落 、 巷景观受到 严重影 响 。 街 成为全国唯一的外 贸通 商口岸。更由于 “ 凡载洋货之外国商 住宅 、
探 讨 了城 市 经 营的 三种 可能模 式和 相应 的规 划设 计 内容 。
关键词 : 市化 城
历史村落
科学发展
前者 为货运及航运中心 , 而后者则为交易 在 我国当前高速度的城市化及城市扩张 的进程 中 ,昔 日 廷商行 贸易的两极 : 位 于城市边缘或近郊的历史村落正逐渐被 城市 包围 ,转化为 中心。黄埔村港在 当时中国对外 贸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不 言

康泽恩学派视角下广州黄埔古村形态特征及演进研究

康泽恩学派视角下广州黄埔古村形态特征及演进研究

康泽恩学派视角下广州黄埔古村形态特征及演进研究摘要:本文采用德英康泽恩学派城市形态学理论分析方法对广州市黄埔古村地区的各类城市形态要素进行对比研究。

在对黄埔村地区多方面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平面类型单元、建筑类型与土地使用类型,进而叠加得到形态区域划分图,从而能够获知黄埔村地区形态演进的基本规律,探讨推动其演变的动力因素。

关键词:城市形态;形态区域;动力因素;黄埔村1 引言岭南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可上溯至远古及先秦时期,在中国传统村落里独树一帜且自成体系,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人文价值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丰富的内在文化价值。

在这其中,广府地区的传统村落涵盖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内的村落,其鲜明的布局模式深受风水文化及宗族制度的影响,深刻地内化为村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与街道尺度之上。

新中国建立直至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城市化水平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建成区的日益扩张造成村内原本低矮的传统建筑、良好的街巷尺度被破坏,混乱不堪的城乡二元景观使得原来具有鲜明特点的传统村落沦为“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尴尬境地。

自80年代起,随着国外城市保护规划编制被引入国内,一大批学者、专家及规划从业人员丰富了国内有关传统村落保护的空白,对于如何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展开了讨论。

自2000年始,广州市开始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计划,把此类传统村落的城中村改造列入了“一年小变,三年中变,五年大变”的具体任务。

2002年,城中村改制基本完成。

2009至2011年,广州市政府发布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农村集体土地转变为国家建设用地的方法与基本的改造原则。

时至今日,部分原来的传统村落被完全拆除,成为城市功能新区;而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村落成为城市新名片。

由彼时安静的传统村落,到脏乱差的城中村,再到富有岭南特色的城市名片,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对于传承与发扬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广州黄埔古村概况2.1区位特征黄埔古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岛东部,与黄埔区长洲隔江遥望,面积63.57公顷,东接新洲,南望仓头,西连琶洲(如图2-1)。

广州黄埔村调查研究报告

广州黄埔村调查研究报告

广州黄埔村调查研究报告第一篇:广州黄埔村调查研究报告广州黄埔村调查研究报告——根据黄埔村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2015年6月10日目录一、黄埔村的概况 (3)二、黄埔村的旅游资源 (3)三、黄埔村的现状及问题 (6)四、对黄埔村的建议与措施 (6)建议 (7)措施 (9)五、总结——对黄埔村未来发展的定位 (9)摘要:本文基于对黄埔村进行的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分析黄埔村的历史及其现状,以此提出一些保护性规划的建议和措施。

一、黄埔村的概况广州黄埔村位于海珠区新窖镇东部,旧属番禺县茭塘司管辖,其西面是琶洲岛,东面是珠江水域。

这里在宋代时就是天然的良港,明代更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清康熙年间,粤海关在广州设置九个挂号口,黄埔村就是其中一个。

据《重修北帝庙碑记》记载,该村至迟不晚于宋代就已经建成,村里有冯、梁、胡、罗四大姓,以及关、黄、卫、等小姓。

原来在村的北面村口石额上分别刻有“ 凤蒲”、“凰洲”。

据《清嘉庆一统志》记载,早在元代以后,由于珠江前河道河水甚窄,不便航行。

原来繁荣昌盛的扶胥古港,今南海神庙逐渐衰落,后航道河水较深。

到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港口就迁到了黄埔村和琵琶洲一带的水域。

黄埔村也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

特别是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置粤海关,并在黄埔村南端的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后,黄埔村就成为中外贸易的必经之地和向外国商船征收关税之所。

顿时中外商舶云集,贸易繁盛,进入黄金时代。

1757年清政府撤销江、浙和闽海关,仅保留粤海关,所有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进行,黄埔挂号口作为贸易必经之地而闻名。

鸦片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的首要地位为上海所取代,黄埔古港也逐渐失去昔日的繁盛。

酱园码头也由于逐年淤塞,终于因不利于海舶的停靠而被放弃。

清同治年间,黄埔海关迁至长洲岛,但仍沿用“黄埔”之名。

随后,黄埔村的经济逐渐衰退,由商业贸易为主转为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村庄。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村里凭借着改革开放的有利政策,逐步引进一些外商来村投资办厂,使村的发展逐步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现代城中村模式。

保护古建筑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古建筑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古建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全面介绍了各种广州古黄埔村的历史背景、遗址现状及价值。

评价了古黄埔村传统建筑精髓及对当今建筑的反思。

为保护古建筑,传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针对古黄埔村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标签:古黄埔村传统精髓保护与发展0 引言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梁思成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而座落在今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石基村一带水域的古黄埔港是清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至今仍保留了大量遗迹和文物。

然而广州黄埔村的开发远远落后,目睹今天的黄埔村,很难想象它是近代中国海上贸易黄金时期的重要口岸。

古老的侨乡、历史名人、古港口和许多弥足珍贵的古老建筑,在敲敲打打的拆建声中渐渐远离我们。

鉴于古黄埔港遗址已经并正在遭受着各种破坏,必须立即着手进行保护、抢救和前期研究,进行合理的规划、修复、开发和利用。

1 古黄埔村的区位及历史背景广州的黄埔村位于海珠区新窖镇东部,旧属番禺县菱塘司管辖。

其东、南、北面是珠江水域,这里在宋代时就是天然的良港,明代更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清康熙年间,粤海关在广州设置九个挂号口,黄埔村就是其中一个。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主要贸易港口是在古广州港,包括黄埔古港在内的的珠江水域沿岸的所有卫星港。

据《重修北帝庙碑记》记载,该村至迟小晚于宋代就已经建成。

村里有冯、梁、胡、罗四大姓,以及关、黄、卫、陈等小姓。

原来在村的北面村口石额上分别刻有“风蒲”、“凰洲”。

据《清嘉庆一统志》记载,早在元代以后,由于珠江前河道河水甚窄,小便航行,原来繁荣昌盛的扶青古嗽今南海神庙)逐渐衰落;后航道河水较深,到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港口就迁到了黄埔村和琵琶洲一带的水域,黄埔村也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

2 文物、遗址的价值与现状2.1 古码头遗址黄埔古港原称酱园码头,现与陆地连接在一起,昔日曾是洋船海泊停靠的地方,因为附近有一酿造酱油的酱园而得名。

黄埔古港调研报告

黄埔古港调研报告

产业结构
黄埔古港主要以人文景观 为主自然景观次之。
1·粤海第一关纪念馆 2·黄埔古港历史陈列馆 3·胡氏大宗祠 4·镬耳屋
人古港 Thank You !
值得每一个广州人去的地方
黄埔古港
3 个方向
自然条件
地处位置 占地面积 自然资源
组织结构
石基居委会 NGO
人文风情
历史文化 风俗习惯 人文景观
古港简介
黄埔古港旧址所在的黄埔村中保留的 大量遗迹和文物,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 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见证了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世代繁盛,见证 了黄埔古港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也见证 了广州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在文物专家 的眼中,黄埔村俨然是一座“古代海上丝 绸之路”活的博物馆。黄埔古港地区分为 四个功能区,即纪念展示区、古港公园区、 栈道餐饮区及村头广场区,集展示、传播、 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公园型景区”。 参观黄埔古港既加深了对广东历史发展的 了解,品味历史,学习历史,扩展见识。
古港简介
黄埔古港码头所在的黄埔村位于海珠 区,可坐229路公交、 262路公交或旅游 公交3线到琶洲石基村总站(黄埔古港站) 下车。黄埔古港占地面积为1.23平方公顷, 该社区现总人口户数2400户,但多数本人 人口外出工作,现今社区人口多为外来人 口,老龄化比例大。2006年,为迎接哥德 堡号,广州市政府决定兴建黄埔古港景区 (包括重建古港码头),其总面积达6000 平方米,内设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古码头、 亲水区、“哥德堡号”访问广州纪念碑、 园林区等。
黄埔古港
石基居委会
石基居委会是石基村村 民群众的意愿所推举出来的 村办事处,是全村人民群众 集体利益的体现,也是全村 的权力集中表现,其主要职 责是领导本村村民改革开放 发展经济,召集村民会议并 报告工作,领导下属各委员 会和村民小组的工作,做好 救济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 负责全村的日常事务。

黄埔古村

黄埔古村
延伸;是一块块累积岁月的古砖铺成的一条条历史之路……
当我们正品味着蕴蕴古香时,周边的 居民建筑却闯进了我们的视线……
V S
这是多么突兀!这让人不禁想起我国关于古建筑被为了谋利的商人们执意破坏,然后建起一栋 栋金钱堆积起来的高楼大厦等等新闻……实在让人为历史的血汗鼻酸!
在此,我们应该呼吁国家加强对古建筑的重视,保护我们的历史产物,让 他们向未来我们的子孙见证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历史!
——黄埔古村调研报告
最后,请大家一起品味醇醇古香……
分析: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因此古村的墙较薄屋面较轻, 木材用料也比较细,建筑外形相应轻巧玲珑。
自在堂 雅致厢房
湖边小亭
——黄埔古村调研报告
小组成员:
陈 佩 琦 黄 铄 蔡 慧 妮
装 饰
1

4 5
——黄埔古村调研报告
晴朗的天气,蔚蓝的天空,
这天,本小组成员来到了著 名而典雅朴素的黄埔古村……
——黄埔古村调研报告
——黄埔古村调研报告

埔古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石基村,
北临新港东路,南隔黄埔涌与仑头相望,
西临东环高速公路, 东隔珠江与长洲、深井相望。黄埔古港见证 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黄埔古港地区分为四个功能区,即 纪念展示区、古港公园区、栈道餐 饮区及村头广场区,集展示、传播、 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公园型 景区”。
平 矮古 的色 屋顶 古 是香 南的 方建 建筑 筑︐ 的 特 色
黄 埔 古 村 调 研 报 告
走进古村的小路里,入眼的是蜿蜒的河岸线,青葱的绿叶和点点黄花;是视觉上高低远近的

黄埔村古祠堂文化旅游与发展研究

黄埔村古祠堂文化旅游与发展研究

埔村保护存在的问题遥
关键词院传统村落曰古祠堂曰传承和发展曰活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院F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献识别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19921/ki.1009-2994.2021.01.09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袁传统村落日益衰落尧消亡遥 近 年来袁在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下袁开始重视对传统村 落价值的挖掘袁传统村落也日益成为人民居住尧旅游尧休闲的热 点遥 黄埔村位于海珠区内的琶洲岛上袁空间格局为野前港后村袁港 村一体冶遥 晚清时期袁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关后袁因靠近省城袁黄埔 村抓住机遇与世界紧密连接遥如今袁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高速发 展背景下袁如何有力挖掘和发展黄埔村文化旅游袁成为海珠区发 展和改造的其中一个重点对象遥 [1]
殊使用遥 此次调研袁主要调查了祠堂在平日生活中的常态状况袁 了解其教育培训尧休闲娱乐尧文化展览等功能类型遥
1.休闲娱乐要 要要以晃亭梁公祠为例 晃亭梁公祠建于清代袁坐向为乾兼亥遥 现为黄埔村华侨港澳 同乡联谊会会址袁平日会举行书画活动袁书画会挂出展示遥 2.文化展览要 要要以文堦冯公祠尧梁氏祠堂为例 文堦冯公祠在五六年前由海珠区政府请罗一平先生进驻遥 房 租水电全免袁仅要求书院建成之后要对外开放参观袁宣传文化遥 悦 乐书院现已建成袁书院的书架的开放式摆放缩短了来访者和书籍 的距离袁书馆内部平日会举办艺术圈的私人沙龙袁暂无面对公众 的讲座和展览遥 文堦冯公祠的功能主要为教育家族子弟袁一直起 到文化传承作用遥 新中国成立后它化身幼儿园尧小学袁后被区政府 征收为文化活动中心遥 文堦冯公祠立有激励后生上进的牌坊袁在 此被表彰是很高的荣誉袁 这也是唯一一个设立在祠堂内的牌坊遥 在叶广州黄埔村祠堂建筑使用状态调查及其改善策略曳文章中袁其 作者调研分析资料显示文堦冯公祠的使用现状是用于拜祭尧宗亲 会袁且仅在节庆日活动开放袁但通过此次调研走访我们发现文堦 冯公祠的现状情况与 2017 发表的 叶广州黄埔村祠堂建筑使用状 态调查及其改善策略曳文章有出入袁文堦冯公祠的这个变化也见 证了海珠区政府对村内祠堂的开放及活动改进的引导遥 梁氏祠堂 本为宗族祠堂袁现改造成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遥 展览馆运用 图片尧实物尧模型等手段袁还加入了 3D 动画尧幻影成像尧电子沙盘 地图等多种方式展示黄埔村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遥 3.教育培训要 要要以胡氏宗祠尧化隆冯公祠为例 胡氏宗祠建于乾隆年间袁坐向为子兼癸遥 内部展有胡氏宗族 名人事迹遥 据祠堂老人所说袁19 年胡氏宗祠被租下袁现在每周都 有咏春拳的教学班开展活动遥 化隆冯公祠现为广州木版年画的 实践工作室袁 印沁堂年画艺术馆内藏有各地的木版年画精品及 其衍生品袁 馆内还设有面向学校和民众的木版年画公益体验课 程遥

基于商业活力的历史街区科学发展分析——以广州黄埔村黄埔直街为例

基于商业活力的历史街区科学发展分析——以广州黄埔村黄埔直街为例

文章编号
1 0 0 0 — 0 2 3 2 ( 24
作者简介 华南农业 大学水利 与土木工程学院 ,副教 授 &华南理工 大学建筑学院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 点实验 室,
博 士 研 究 生 ,电 子 邮 箱 :4 2 5 4 3 1 7 0 @q q c o m ;。 华 南理 工 大 学 建筑学院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 室,教授 着




广 州 黄 埔 村 位 于 海 珠 区 新 窖 镇 东 部 ,其 西 面 是 琶 洲
筑 分

岛 ,东 面是珠 江水域 。宋代 这里是 天然 的 良港 ,明代是 对外 贸易 的重要港 口。清 康熙年 间,粤海 关在广 州设置 九个 挂号 口,黄埔村 是其 中之 一,并 因此 而繁 荣。清乾
Th e An a l y z e o f t h e De v e l o pm e n t o f Hi s t o r i c St r e e t b a s e d o n Co m me r c i a l Vi t a l i t y :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Th i s p a p er t a k e s Hu an gp u v i l l a ge Hu a n g pu s t r e e t o f Gu a n gz h o u a s t o o n t h e s p o t a n d p u b l i s h pa p e r s , an al y z i n g t h e da t a s o f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I n t r o du c i n g an d s t u di e s t h e c o m me r ci a l de v e l o pi n g s t a t u s o f Hu a n g pu Ro a d a t Hu a n gp u Vi l l a g e i n t h e c i t y o f Gu a n g z h o u . An a l y z e t h e e x pl oi t a bl e po t e n t i al o f Hu a n gp u Ro a d i n a n i mp e r s o n a l a t t i t u d e f r O m t h e p o i n t o f h o w t o s t i mu l a t e t h e c o mm e r c i a l v i t a l i t y pu t f or wa r d wi t h s t i r u p bu s i n e s s v i t a l i t y f o r c o r e o f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 KEY W O RDS pr o t e c t i o n; t r a di t i o n a l s t r e e t ; c ommer ci al v i t a l i t y; Hu a n gp u v i l l a g e

广州市黄埔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探讨

广州市黄埔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探讨

广州市黄埔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探讨摘要:本研究站在区域的高度,通过剖析黄埔区传统村落开发必要性及存在问题,在全面考虑传统村落保护的基础上,以多视角的观察,多方位的剖析,多思路的解决方案,对广州市黄埔区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并提出旅游发展模式,望能从更广阔的视角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提供拓展性的思路,促进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良好发展,为黄埔区的城市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黄埔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模式广州黄埔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南门户,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

拥有传统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南海神庙,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黄埔军校,改革开放前沿地——广州开发区,岭南文化中心地——横沙书香街、玉岩书院,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中最有特色的“四地”缩影。

黄埔区现有依然保留村落特征的自然村落约为118条,大部分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遗产及生态资源,其中不乏已列入黄埔区古村落名单的传统村落,虽然保留着较为完整的风貌建筑和特色的传统的街巷格局,除极少数能够得到较好保护外,黄埔区大多数村落仍处于“散落乡间无人识、无钱修”的状态,几乎不为人所知,得不到有效保护,破败较为严重。

一、黄埔区传统村落开发必要性1、改善传统村落发展滞后情况国家为促进旅游发展,推出一系列旅游相关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将为旅游市场迎来新契机;另外,国家各部门推出发布印发一系列文件,包括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文件,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息息相关,旨在改善村落发展滞后状况,夯实村落产业基础,完善村落服务功能,优化村中生态环境,建设完善美好的村落环境。

在以上政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尤为必要,宜赋予传统村落以旅游功能。

2、传承与发扬宝贵的文化遗产黄埔区的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据有关资料显示,黄埔区共有500多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这些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包括5大类别,包括古遗址类、古建筑类、古墓葬类、近现代重要遗迹及代表性建筑类、石窟寺及石刻类。

广州黄埔村调研

广州黄埔村调研

《中国建筑史》调研报告(2013 -2014学年第二学期)调研报告题目:广州黄埔村学生:王杰广州黄埔村学生姓名王杰摘要:黄埔村作为现代黄埔港名称的由来,南宋时期已是“海舶所集之地”,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海鳌塔,就是为外来船舶导航而设,如今仍屹立于珠江河畔。

黄埔港之所以闻名世界,是与其逐步发展成为清朝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梳式布局、镬耳山墙、宗祠、岭南特色、1. 村落历史“黄埔”的名称源自一个叫黄圃的孤岛。

从秦朝开始,人们在岛上聚族而居,才开始出现了村落。

明代初期因为陆地面积不断增大,才改名为黄浦;明代末期又改为黄埔,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黄埔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岛东部,靠近珠江。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这里的酱园码头设粤海关黄埔挂号口、税馆、夷务馆,从此黄埔村逐渐成为一个几千人的港口。

1757年,因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在此后的八十多年里,广州一直处于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黄埔村也因此成为世界贸易大港而走向繁华的颠峰。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五处通商口岸。

广州的龙头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酱园码头也因日渐淤浅,于同治年间(1862-1874年)迁址长洲岛。

黄埔村近两百年辉煌的历史就此终结。

现存的古建筑以祠堂为主,并有少量居住房。

2. 民俗文化值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各姓族人联合在北帝庙筹办大型庙会”沙湾飘色”,沙湾飘色起源于明代中叶至晚明时期,由沙湾北帝诞迎神赛会娱神节目发展而来。

其内容包括上匾、舞龙、出色、搭棚做大戏等庆祝活动。

它集合了材料、力学、音乐、造型、装饰等工艺,以色柜作为展示舞台,色柜上坐立着的人物造型称为“屏”,凌空而起的称为“飘”,二者由中间的色梗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此表现除恶扬善的神话、小说、戏剧人物。

由各姓族人联合组织,每次出20-30板色,以八音锣鼓伴奏,在主要街巷巡游表演。

广州黄埔村低保户住宅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

广州黄埔村低保户住宅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
Lio J a n a iwe
Ab t a t Th eds r e fh r l n io me t f e rs na ied lng wnngb W- c mefmiisi a g u sr c ef l v yo te ma v n n r p e e tt wel so i y l i o a le Hu n p i u e r o v i O n n Vi a eofGu n z o sc n u t d u d rte c n to fn tr lv n i t n i u l g a g h u wa o d c e n e o di n o au a e t ai n s mme . tr v ast a e i o r l h i l o r I e e l h t h t nd o
tm p rtr nt etse o msfu t ae e eau ei h e tdr o l cu tswi i h er n eo 2  ̄ 3 7a dt eh m ii ae s‘ a ”i m o t f i e By t nt a g f 9 h 6 n h u d t tsa ' mp n yr d so t m .
u i h h ema mo e o “ r dce sngtet r l d l f P e itdM e nVo e .t S o n ha h ma h r l e s ini bewe n“ ih yWa n ’ n a t” ii f u dt t u ntema n a o s t e Sl t s t gl H 'a d “ am”i h u n a sa di e e n‘ u r l n d“ i hl W r nt es n yd y n sb t e ‘ ta”a w Ne Sl tyW am”i h a yd y . g r nter i n as

黄埔历史文化古村历史背景及修缮情况简介

黄埔历史文化古村历史背景及修缮情况简介

黄埔历史文化古村综合整治情况汇报一、简介黄埔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部、古琵琶洲的东南面,总面积60公顷,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黄埔古港位于黄埔村的南面,地理环境优越,自古就是“海舶所集之地”。

古黄埔村和黄埔古港是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黄埔村尚存大量历史建筑,共有文物建筑51处,其中祠堂16处,家塾2处,宫庙1处,园林建筑1处,民居29处,商业街2处。

黄埔历史文化古村保护建设范围约18.60公顷(279亩),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分为两期实施,第一期建设范围约6公顷(90亩)。

主要工程包括:旅游石板路铺设约2万平方米,立面整饰约8万平方米,三线下地、雨污分流等市政工程共约3千米,景观节点建设包括公园2个、水体整治7个、绿化小景十余处,古建筑修缮9个(包括有梁氏宗祠、胡氏宗祠、左垣家塾、日本楼、子牙居、潮江胡公祠、姑婆屋、梁询故居、端生家塾),新建南门楼和展览馆,水利河道整治约2600米等。

二、各古建筑和景观节点简介(一)南大门牌坊南大门是黄埔村的大门,当年的门楼就在此地,现状有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牌坊,匾额为梁广尭先生所赠,原有的古代的“凤浦”匾额立于牌坊边上。

牌坊两侧有两个考古遗迹,是当年的村落围墙和门楼的遗迹。

经过考古挖掘,门楼是一个面阔9.2米、进深7.2米的建筑,建筑的墙体是由灰砂、蚝壳、黄泥夯筑而成的。

对于门楼予以复原,采用古代的样式,利用原有的“凤浦”石匾额,梁广尭先生所赠的匾额则用在门楼的后面,以记录捐赠的这一段历史。

修缮拟在门楼的两侧各建一组建筑用于导游、存包、旅游管理等旅游服务,建筑的形式采用传统样式,遮挡形状两侧杂乱的现代建筑。

(二)黄埔公园改造黄埔公园为岭南特色园林,经过改造后仍作为开放公园,另沿主游线和水上游线开辟一系列公共绿地,供村民、游人休闲、娱乐。

(三)梁氏宗祠位于阜康里7号东侧。

是清代建筑。

尚存一进(尚存头门及天井),砖木石结构。

坐西向东,面街为宽敞广场,北侧青云巷。

文化·传承·凝聚广州黄埔村冯氏宗族组织发展和宗亲活动现状研究

文化·传承·凝聚广州黄埔村冯氏宗族组织发展和宗亲活动现状研究

文化·传承·凝聚:广州黄埔村冯氏宗族组织发展和宗亲活动现状研究吕晓澄,刘京雨,李伟梁,茹文俊,凌楚岚(华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摘要]为了更好了解华南地区现今宗族组织的发展及宗亲活动现状,本次调查选取广州市黄埔村冯氏宗亲会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开展田野调查,尝试梳理冯氏宗族的发展历程、冯氏宗亲会的发展历程、冯氏宗亲会所开展的活动以及冯氏宗亲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黄埔古村冯氏宗亲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修复祠堂、举办敬老节等活动,有效传承宗族文化并凝聚族人,缓解现今社区所存在的个体原子化趋势以及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

与此同时,冯氏宗亲会如今仍面临新生力量不足、缺少官方承认等可持续发展困境。

[关键词]黄埔古村;宗族组织;田野调查[中图分类号]C195 [文献标识码]A1 导言在宗族文化兴盛的岭南地区,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影响力逐渐提升,成为社区中的重要力量。

宗族组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提、对传统关系纽带的再度连接,某种程度上使个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原子化情况得到了缓解。

在对黄埔古村内四大宗族进行考察发现,四大宗族分别有发展对应的宗族组织,尤其是冯氏宗族。

冯氏宗亲会通过自身组织发展以及举办相关活动(修复祠堂、举办节日),团结族人并凝结其力量,对黄埔古村村内文化建设有较大积极效用。

以往对于黄埔古村的探究仍主要集中于对建筑、整体社区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作为宗族文化兴盛的岭南村落,黄埔古村现存宗族古祠堂较多,对其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清查后,发现古祠堂职能已经逐渐从传统宗族功能转向现代社区功能(赵建华、曾梓韵、赵晓铭,2017),对此有部分学者从古建筑修复(孙宇澄,屈寒飞,2004)、活化(赵建华、曾梓韵、赵晓铭,2017)甚至整体空间布局(孙宇澄,屈寒飞,2004)提出相关的见解。

也有学者关注到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可能性,但在“城改居”的剧烈转型下,黄埔古村呈现了无需、颓败的状态,由此提出应该与旅游经济相联动、与会展经济相联动、与区域产业相联动这三种经济规划策略(蔡凌,2008)。

黄埔古村道路设施现状浅析

黄埔古村道路设施现状浅析

图2-1黄埔古村街巷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资料绘制)
埔古村由来历史悠久,该村始建于北宋年在清朝时期作为作为中外商船停泊的地方。

村的发展历程与黄埔古港的发展密不可分,历史地位的凸显,则是发生在1757年,即乾年,当时清政府下令撤销江、浙、闽三海关,海关,指定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

在这
,、。

图2-2黄埔古村路网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资料绘制)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图2-3黄埔古村公共空间实景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资料绘制)
图3-1黄埔古村道路实景图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资料绘制)
图3-2黄埔古村巷道铺装图片来源:作者摄于黄埔古村)
图3-3黄埔古村道路硬化情况
从左至右分别为黄埔古村一级道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以及中心广场的道路硬化情况
(图片来源:作者摄于黄埔古村)
(3)黄埔古村的巷道排水设施多为暗沟排水,而临水的道路则为向着水系方向排水。

从图2-1就能看出,黄埔古村的的格局类似梳式布局,巷道既起到交通作用,也起到排水作用。

另外,村子远离水系的巷道则是使用暗沟排水。

广州黄埔村祠堂建筑使用现状调查及其改善策略

广州黄埔村祠堂建筑使用现状调查及其改善策略

赵建华 曾梓韵 赵晓铭*(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ZHAO Jian-hua, ZENG Zi-yun, ZHAO Xiao-ming *(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Agrica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广州黄埔村祠堂建筑使用现状调查及其改善策略*Investiga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Ancestral Temples in Huangpu Village摘要:祠堂是我国传统乡土礼制建筑,承载了我国传统宗族文化和儒家礼制思想,但现在却面临着弃置或使用不当等问题。

如何更新与利用传统祠堂,使之重新焕发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黄埔村为例,分析了传统祠堂的价值特征,对其使用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指出影响使用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从优化功能选择、创意性使用、完善配套设施、明确管理主体四方面提出了祠堂从传统宗族纽带向现代公共社会职能转变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祠堂建筑;现状调查;活化与再生;古黄埔村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4-0048-06 收稿日期:2017-06-28修回日期:2017-07-11Abstract: The ancestral temples a kind of traditional rural ritual architecture which carries out our traditional clan cultures and Confucian rites. But now many ancestral temples are abandoned or improper used. How to update and use the traditional ancestral temple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aking Huangpu Villag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and uses status of ancestral temples, then points out the main effect factors of using satisfaction.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four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o enhance use value: optimization of functional selection, creative use, improving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clear management.Key words: Ancestral temples; Investigation; Activation and regeneration; Ancient Huangpu Village祠堂作为我国传统乡土礼制性建筑,是宗族文化和儒家传统礼制思想的传承载体。

广州市黄埔区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广州市黄埔区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广州市黄埔区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州市黄埔区农村城市化问题备受关注。

目前,黄埔区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整合的关键阶段,农村城市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然而,由于缺乏全面的研究和科学的指导,黄埔区农村城市化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如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不科学、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等。

因此,对黄埔区农村城市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提供科学指导,也可以为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广州市黄埔区农村城市化问题,包括当前存在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案。

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为黄埔区农村城市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分析黄埔区农村城市化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

(2)通过问题分析,探讨黄埔区农村城市化问题的原因。

(3)提出针对黄埔区农村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2.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了解当前国内外对农村城市化问题的研究现状。

(2)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黄埔区农村城市化问题的实际情况。

(3)统计分析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揭示黄埔区农村城市化问题存在的本质和规律。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黄埔区农村城市化问题,为加快黄埔区农村城市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同时,本研究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黄埔区特点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对于推动全国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五、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将为黄埔区农村城市化问题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解决方案,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研究成果也将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数据和理论支持。

参观广州黄埔军校实践报告

参观广州黄埔军校实践报告

参观广州黄埔军校社会实践报告—-从黄埔军校看祖国统一摘要:八十年“黄埔”凝聚了中国几代人的情感,争取祖国早日统一是黄埔人一直以来的心声.从黄埔军校的建校、曲折发展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合合分分、分分合合的关系的缩影,祖国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为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知识付之于实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我们小组8人组织参观了广州黄埔军校的历史遗迹,从黄埔军校的渊源与深远影响来探讨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为祖国统一提出一些建议.一、导言(一)调研目的与意义为响应我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的理念,学习祖国统一大业的知识,我们小组八个人组织参观了广州黄埔军校的历史遗迹。

(二)调研主题缅怀革命人物,学习黄埔军校的历史,探讨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二、研究设计(一)调研对象概述此次调研活动的选择对象是广州黄埔军校,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建立于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这为我们探讨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景提供了历史资料。

(二)调研时间2010年5月20日-2010年6月10日(三)调查形式与内容1、实地考察法:通过我们小组成员实地参观,近距离地感受历史遗迹2、文献查阅法三、广州黄埔军校之旅黄埔军校是国父孙中山在大革命时期,借鉴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而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培养军事和政治英才的摇篮,先后招生办学6期,秉承“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办校宗旨,和“亲爱精诚”的校训,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勇敢而顽强地生存,坚持为国家革命事业输送革命军事人才。

众多有志青年为共同的理想来到黄埔并同时加入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后来随着两党的彻底决裂,和彼此不同的理想分道扬镳,甚至从同学变成敌人。

如今,黄埔校友为了实现“亲爱精诚”校训,实现祖国统一,依然在不断奔走努力。

黄埔军校的一行则让我们领略了当年黄埔师生的风姿和黄埔军校的渊源与深远影响. (一)第一站—中山纪念碑在黄埔军校的后山上,我们看到了孙中山纪念碑,碑顶塑有的孙总理铜像,与石碑两边交叉而上的阶梯,构成了一个“文”字形.在碑座的正面刻着“亲爱精诚"四个大字,这就是黄埔军校的校训.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但这座纪念碑却坐南朝北,它表达出了孙中山先生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黄埔村调查研究报告——根据黄埔村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2015年6月10日目录一、黄埔村的概况 (3)二、黄埔村的旅游资源 (3)三、黄埔村的现状及问题 (6)四、对黄埔村的建议与措施 (6)建议 (7)措施 (9)五、总结——对黄埔村未来发展的定位 (9)摘要:本文基于对黄埔村进行的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分析黄埔村的历史及其现状,以此提出一些保护性规划的建议和措施。

一、黄埔村的概况广州黄埔村位于海珠区新窖镇东部,旧属番禺县茭塘司管辖,其西面是琶洲岛,东面是珠江水域。

这里在宋代时就是天然的良港,明代更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清康熙年间,粤海关在广州设置九个挂号口,黄埔村就是其中一个。

据《重修北帝庙碑记》记载,该村至迟不晚于宋代就已经建成,村里有冯、梁、胡、罗四大姓,以及关、黄、卫、等小姓。

原来在村的北面村口石额上分别刻有“凤蒲”、“凰洲”。

据《清嘉庆一统志》记载,早在元代以后,由于珠江前河道河水甚窄,不便航行。

原来繁荣昌盛的扶胥古港,今南海神庙逐渐衰落,后航道河水较深。

到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港口就迁到了黄埔村和琵琶洲一带的水域。

黄埔村也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

特别是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置粤海关,并在黄埔村南端的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后,黄埔村就成为中外贸易的必经之地和向外国商船征收关税之所。

顿时中外商舶云集,贸易繁盛,进入黄金时代。

1757年清政府撤销江、浙和闽海关,仅保留粤海关,所有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进行,黄埔挂号口作为贸易必经之地而闻名。

鸦片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的首要地位为上海所取代,黄埔古港也逐渐失去昔日的繁盛。

酱园码头也由于逐年淤塞,终于因不利于海舶的停靠而被放弃。

清同治年间,黄埔海关迁至长洲岛,但仍沿用“黄埔”之名。

随后,黄埔村的经济逐渐衰退,由商业贸易为主转为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村庄。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村里凭借着改革开放的有利政策,逐步引进一些外商来村投资办厂,使村的发展逐步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现代城中村模式。

二、黄埔村的旅游资源。

黄埔村古建筑建造精良,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是黄埔村最为独特的旅游资源。

古建筑营造的村落空间环境反映了岭南地区明清时期民间民居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自然环境与空间层次古黄埔港是内河港口,因此黄埔村的地形也具有明显的水滨城镇特征,南临黄埔涌,在水路交通为主时期是进村的主要入口,为防御的需要,村外围环村开挖了护城河。

此外,村内祠堂前面一般都有风水池塘,构成了村内丰富而有层次的自然环境。

(2)典型的明清古港城镇格局黄埔村现在仍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格局。

从保留着的昔日城镇的坊、街、里、巷的名称可以看出以前等级分明的道路系统。

这些道路基本上是棋盘式格局,主要街道铺有长条形的花岗岩石块,可通马车。

在村里形成两大商业中心:东市和西市,东市即黄埔直街,主要为黄埔村人所用;西市即今石基村海傍街,专为来往的海舶服务。

村庄建筑布局合理,与一般农村格局有明显不同。

村中原有30多座祠堂,现存有10多座,这些祠堂不仅是村人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一种体现,也是封建宗法制度及道德观念在民居规划布局中的体现。

村内原本还有不少神庙,如圣母宫、北帝庙、天后庙、洪圣殿等等,洪圣和天后、圣母都是海神"为沿海城镇人民出海活动时祈求保佑平安而供奉,说明古黄埔村确实具有中国古代港口城镇的特征。

此外,村中还有一些类似大和日式的奇特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3)典型的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特色黄埔村现有民居建筑,经调查主要分布在申明大街、来燕里、横辰里、永康里、长乐里、黄埔直街、沙桐大街、夏阳大街、中和里、太平里等处。

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民居建筑有73处,其建筑形式与风格基本是粤中地区的三间两廊式。

(4)岭南传统儒学文化的影响封建礼教始终是岭南建筑的设计思想。

黄埔村的布局也不例外,以祠堂为中心,层层拱卫布置住宅。

村间水系道路,村头牌楼小店,村中庙树木,均安排有序,其规划几乎都是血缘宗族之家族长老根据族谱族规、乡约宗范组织完成的。

黄埔村人杰地灵,是著名的侨乡,如被称为“黄埔先生”的胡漩泽,一身兼任中国、俄国和日本三国驻新加坡领事,还荣获澳大利亚封的男爵和英国授予的CNG三等星爵位,一生为新加坡的开发出了不少力,贡献颇大,在黄埔村现在的胡氏大宗祠中,其后裔为他重新造了新的牌坊。

另有与詹天佑齐名的胡栋朝,中国经济史学奠基人梁方仲等。

在例如端午等传统节日黄埔村会进行大型的巡游。

诸如此类的历史与人文也是黄埔村的特色资源之一。

黄埔村充满广东特色的独特饮食文化,例如姜撞奶、黄埔蛋、盆粉、炖蛋、艇仔粥以及当地特色的农家私房菜等等,也是其独特的旅游资源。

三、黄埔村的现状及问题黄埔村现有房屋200余幢,充满中国滨海古城镇特色。

除了现存的古民居、祠堂、神庙外,还有多处古码头遗址。

其中1911年前的古建筑占绝大多数,有较高保存价值的古建筑近50幢。

黄埔古港,原称酱园码头,现与陆地连接在一起,昔日曾是洋船海泊停靠的地方,因为附近有一酿造酱油的酱园而得名。

现在岸边仍保留一条“海傍东约”古贸易街,它是昔日古港旁的闹市街道门楼。

码头附近散落着大量的石碑和外国海员、商人的墓碑,并有多种文字的碑文。

码头附近新民房大量重建,街道特色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因码头地势开阔,古树参天,加上旧石板堤岸,仍然保留有古港遗风,有较高的修复和利用价值。

古祠堂,据有关部门考证,全村原有祖祠36座,现有19座,有17座被毁。

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化隆冯公祠,是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之一,建于清同治十三年;云隐祖冯家祠,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重建于清道光九年,其建筑面积和规模宏大,共有99个门;胡氏宗祠,建成至今有270年,祠堂内阔三间,深三进,是村中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

其余还有梁氏宗祠、梁晃亭公祠、罗氏宗祠等。

古民居,由布局而看,大多傍水而建,基本是市镇的型制,与一般农村差异较大。

村子呈平面网格布局,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即广府乡村的“梳式布局”。

由巷子的排列和走向,推断黄埔村的朝向大致为坐西北向东南。

具有风格特点的古民居很多,保存的比较完整的住宅就有数十幢,多数民居工艺制作上乘,如高大的锅耳山墙、青砖磨缝砌筑、多种多样的门帘和窗罩用的灰塑样式(雕塑、壁画、花基、门洞、灰塑门联),无不体现传统的岭南特色民居。

其中有些民居已无人居住管理,年久失修,需要加以保护并进行开发。

从前的“八大第”(大夫第、资政第、都尉第、观察第、中议第等)已被拆毁,无不为一大损失。

昔日黄埔村有“一殿、三宫、二庙”,即洪圣殿、玉虚宫(北帝庙)、天后宫、三圣宫、华佗庙、侯王庙。

建于宋代的玉虚宫,于破四旧时,被村民用泥土将玉虚宫匾额糊上,才使得玉虚宫匾额得以存留。

其中有一面被石灰封住的墙,铲除石灰后,显露的八块石碑上写有“黄埔税口”等字样,为考古提供了重要依据。

除玉虚宫因文革时被用作卫生站而幸存外,其余全部被毁。

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文物遭到破坏,也是一大遗憾。

总之,今天,黄埔村作为中国古代滨海城镇的总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村内大部分古民居与祠堂、神庙等近代建筑及其整体风貌尚存,虽然2010年黄埔村旅游开发悄然开始,但部分建筑仍因年久失修以及部分地区建设规划缺乏管理,原有的近代古港风貌受到破坏。

在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中,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色,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梁思成,而黄埔村的古建筑极富岭南特色,如若黄埔村的古建筑遭破坏而消失殆尽,那将是极大的损失,因此急需加以保护。

另外黄埔村部分地区环境脏乱差,尤其是餐馆,露天的就餐环境,夏日严重影响食客体验,加之环境脏乱差,厨房不洁净,卫生问题突出。

四、基于现状问题提出的建议与措施建议:近几年,有关城中村的整治与规划保护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能反应广州17-19世纪外贸名城历史的遗址开发却很少,而古黄埔村可以填补衔接这段历史。

同时,黄埔古港作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大约200年,又是著名侨乡,黄埔村与海外华侨的联系紧密,在海外的影响颇广,保护好古黄埔村,对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较大的意义。

1.改善黄埔村的环境风貌部分古民居与祠堂、神庙等近代建筑因年久失修,建议保护并修缮村内的传统民居,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布局形态及居住功能,适当增加部分旅游和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功能,对部分新建建筑物进行改造,严格控制新建筑的高度,色彩,外观形式,以达到环境的统一。

加强黄埔涌的治理,疏浚河道,再现当年黄埔古港的风貌与景观。

修缮道路,保证村内主干道宽度能够达到顺利通行大型车辆(消防车)的需求,以免成为消防隐患,同时又能改善景观,提高游客行走的体验。

规范村内市场环境,改善餐饮环境,市监局与卫生局等相关部门需要对黄埔村规范与加强监管。

2.保护黄埔村的整体空间格局保护当前黄埔村的格局以及蛋形的形态,保护棋盘式道路网络、以黄埔涌和大小池塘等构成的自然空间环境为背景的黄埔村外部空间,构筑黄埔村的自然开放系统。

保护古黄埔村内传统的商业街市——黄埔直街和海傍街。

加强保护及整理梁、胡、罗、冯四大姓氏家族的祠堂,使其集中放映清民俗民风的传统街区,作为观赏、旅游、休憩的地域。

保护申明大街、来燕里、横辰里、永康里、太平里等传统街区,成为真实留存岭南传统居住空间的地域。

3.保护黄埔村的近代建筑黄埔村的保护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⑴改变用途,使用不当。

不恰当地改变建筑的使用功能,难免造成对建筑的损害,而业主或使用者的每一次更换,更易导致大拆大改。

⑵新旧穿插,不相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村民拆旧建新,原有的传统街区风貌受到破坏,近代建筑分布分散,不利于成片保护。

⑶年久失修,破坏严重。

有些建筑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但因年久失修,许多建筑的门、窗、墙体和挂落都损坏严重,特别是一些集中体现岭南装饰艺术特色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⑷市政设施落后,安全隐患堪忧。

由于新建、加建建筑及层数增加,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增加,原有的道路系统不堪重负,市政设施的建设不完备、不规范。

这种状况对黄埔村文物建筑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也是影响文物建筑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措施:针对以上问题,在充分认识黄埔村在我国对外交流史及对外贸易史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保护黄埔村独具特色的城镇格局和反映清朝及民国初年岭南特色的建筑风貌景观,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继续加强对黄埔村的调查研究,保护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作为古港城镇的黄埔,已有几百多年的历史,其间有不少变迁,古黄埔村到底有多少建筑,这些建筑在历史上究竟做什么用,屋主是谁,是否转手过,原来是什么样子,都需要做出准确、详尽的研究。

确定保护规划和修复设计。

黄埔村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既要保护其历史风貌,又要发展以适应今天的需要,要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必须确定黄埔村整体风貌的保护规划和每幢建筑的修复设计,在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该地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