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清末新政

合集下载

第9课_清末新政

第9课_清末新政

三、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3、性质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 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 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 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三、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②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机构改革:“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先后修订《公 司法》、《破产法》等重要的法典、法规和律例。
修订《大清律例》,废除酷刑,①打破了“诸法 合体”的中国传统法律结构,根据西方近代司法 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 ②实现了 “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③编篡了刑法、民法、 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①改革教育: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 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 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 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 了彻底的脱钩。
清廷颁发《重订各级学堂章程》 设学部、推行新学制 全国兴办新式学堂到1909年达59117所,学生160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 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新 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 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 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 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 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 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09 清末新政

09 清末新政

一、起因 1、客观原因: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 、客观原因: 八国联军的打击, 八国联军的打击, 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2、主观目的: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主观目的: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二、过程: 过程: 1、1901年——1905年的新政措施 、 年 年的新政措施 (1)内容: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 )内容: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 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 改革官制、 (2)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但未触动政治体制。 但未触动政治体制。
——沈桐生 光绪政要 《近代 中国史料丛刊》 沈桐生 中国史料丛刊》
张之洞在总督署办公。 张之洞在总督署办公。张之洞 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 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 广总督。其间两次署理两江总 广总督。 督。
汉阳铁厂全景。 汉阳铁厂全景。汉阳铁厂 是张之洞创办的中国第一 家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家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二)改革兵制
(1)停止武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 )停止武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 (2)裁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 )裁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
(三)改革学制
(1)停科举。( )设学堂。( )奖游学。 )停科举。(2)设学堂。(3)奖游学。 。( 。(
(四)奖励工商
(1)制订和完善经济方面的法律。 )制订和完善经济方面的法律。 (2)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 )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
清末新政评价
观点一:清末新政“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 观点一:清末新政“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 洋人的喜欢罢了” 没有放一线光明” 洋人的喜欢罢了”;“没有放一线光明”;也“没有 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预备立宪”更是“ 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而“预备立宪”更是“一 个骗局” 个骗局”。 观点二:清末新政是在戊戌变法基础上“ 观点二:清末新政是在戊戌变法基础上“进一步引进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法律,实行了废除科举,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法律,实行了废除科举,建 立新军,起草宪法,设立资政院咨议局等重大改革” 立新军,起草宪法,设立资政院咨议局等重大改革”, 推动了中国工业、政治、军事、教育现代化,“成为 推动了中国工业、政治、军事、教育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一环,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一环,也为辛亥革命和民国时 期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期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创办大清银行,鼓励发展实业:“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20 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 倍与2.9倍。”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先后修订 《公司法》、《破产法》等重要的法典、法 规和律例修订《大清律例》,废除酷刑,并 编篡了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标志着 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厘订教育宗旨
1906 年学部颁布了“忠君” 、“尊孔”、 “尚公”、 “尚实”、 “尚武”的教育宗旨 五条之核心为“忠君” 。
针对中国之弊端:“私、弱、虚”



尚公:爱国如家、视人如己 尚实:学以致用,培养可农可工可商之才,下益民生、上裨 国计 尚武:养成守纪律、养威重、刚健耐苦的体格。
1903年清廷颁布《商律》,设立商部,以 “振兴商务”,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 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权利。

五大臣出洋考察
……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 国民不 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议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 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置。 …… *臣民有合于法律命令之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在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自由; *非照法律规定,不得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财产及住宅无故不加侵扰; ……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
第9课 清末新政 (1901-1911)
慈禧:“小李子,已经两天了,又饥又寒的,能弄点吃的来吗?” 李莲英面呈难色:“老佛爷,这荒村野店的……” 慈禧:“没有吃的,有口水喝也好……” 李莲英实在不忍心了,说:“奴才这就去找……” 一个太监眼尖,叫道:“那边好像有个水井!” 李莲英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喜道:“可不是吗?快,你们俩跟我来!” 李莲英伸着脖子往井里看。 他往后一仰,恶心得几乎吐出来。 井水面上浮着一颗人头… 前面探路的一名内侍踅回来:“禀老佛爷,怀来县令吴永在前面接驾!他还准备 了三锅绿豆小米粥” 慈禧:“我和皇帝都饿了,快喝粥吧!” 光绪、皇后和格格们一拥而上。 忙乱中,谁叫道:“没有筷子……” 一个衙役从路边捡了根枯枝,折成两截,递过去。 慈禧接过,在衣服上擦拭一下,便用来喝粥。 其他人纷纷仿效,一时间,只听得争饮豆粥,喋喋有声…… 慈禧大哭起来。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三、清末新政的评价: —— ①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②本质具有落后性; ③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④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 清末新政以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界标,分为两个 阶段。前一阶段为新政发起,后一阶段是清廷“预备 立宪”;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深化。目的是 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清除统治危机。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 自救运动。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清末新政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 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 发展、取得了相应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在直接影响方面, 它引起人民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 离心,削弱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高涨;在根本 影响上,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新 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发 展,为辛亥革命奠定的之异同。 参考答案: 同:希望通过实行立宪使中国强大起来。 异:以康有为为代表资产阶级立宪派希望在中 国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 代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亲贵立宪派载泽的 目的在于消除革命派的威胁,使清朝统治长久 延续下去;实权派官僚张之洞的目的主要是消 除外国势力的威胁。
3、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异同。 相同点: (1)都发生在两次大战(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战争)之后, 民族危机、阶级矛盾尖锐;都有挽救民族危机,缓和阶级矛 盾的意图。 (2)都是由最高统治者主持和领导。 (3)都是自上而下的运动。 不同点: (1)变法以救亡图存为主,新政以应付危机为主要目的。 (2)编发的实际领导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清末新是以慈禧为 首的清政府。 (3)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新 政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抵抗革命高潮的运动。 (4)历史地位不同:变法发生在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其主张 符合中国历史状况,是爱国和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 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政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即将爆发之时, 其客观积极性无法抵消其对革命的反动性。

第9课清末新政

第9课清末新政
应对世界现代化潮流和国内局势的重要改革举措 改革的深广度与成效超过了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新政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并培育了各种反清力量
清政府的动机是实现王朝自救结果却加速了灭亡
从1906年的“立宪改官”到1911年“皇族内阁”的 出笼,统治集团中的各种势力和派别,围绕着权力 的再分配展开了残酷的争夺。一方面是掌握着最高 权力的皇室贵胄唯恐大权旁落,“鼎祚潜移”,而 拼命想借“预备立宪”之名推行中央集权,另一方 面则是地方督抚要“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权限”实 行责任内阁制,以削弱君主与王公大臣的权力;一 方面是皇室贵胄拼命排挤汉族官僚,剥夺汉族官僚 的某些职位和权力,另一方面则是汉族官僚竭力培 植各自的势力和各种社会关系,与之对抗。结果愈 改愈乱,愈革愈糟,从内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体。
出现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奠定现代法律体系基础
官制 除旧布新
经济 奖励实业 军事 军制改革 废武举扩新军 习俗 允准满汉通婚 禁缠足禁鸦片
触及近代政治体制改革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推动中国军制的现代化 军队成分发生变化 促成社会生活方式变革
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 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
后中国社会改革运动与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源与社会基础,也正主要是他们直接成为旧社 会的裹尸者与掘墓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 集权制下的改革运动,几乎成了不断搬起石头 砸自己脚的社会动员过程„„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动力之一,这 需要政府的保护与鼓励。„„并按投资现代工商 业数额多少与贡献大小而分授不同等级的勋号与 官阶品衔,凡投资2千万元以上者可封一等子爵、 一品顶戴及双龙金牌,1千万元以上封男爵,10— 30万元者分授三、四、五品衔„„这一举动的确 非同寻常,杨杏佛曾感叹地说:“中兴名臣曾国 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 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励创 办实业之工商,一扫数年贱商人陋习,斯诚稀世 之创举”。——忻平

第9课清末新政

第9课清末新政

第9课清末新政主备课顾月仙次备课王赞逸、刘赛帅【内容主旨】以王朝自救为目的清末新政,最后以失败告终,从某种程度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清末新政发生的原因、举措,出现预备立宪的发展和皇族内阁的成立。

以上述史实为依据推断理解清末新政既促进发展,又被动迟缓,来不及挽救清的灭亡命运。

2、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变法上谕、《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和政策举措情况的讲解和师生问答,分析清政府新政的意图与局限。

(2)通过对师生清末新政成效的史料证据列举与寻找,确认清末新政的进步效果,了解寻找史料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对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相关史料的阅读,了解清朝宪政改革的困境和局限。

3、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支持改革进步和辨证唯物的历史价值观,增强以法治国的观念。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清末新政的作为2、教学难点:理解清末宪政难以摆脱专制的困境【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百年前,清帝国在短短半个世纪内,进行了第三次改革——清末新政,这对于一个保守和传统的国家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事。

既然有三次,那么前两次改革分别是?(学生呼应)●1861年——1895年洋务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这两次改革的结局如何?失败,洋务运动因甲午战争而溃败,戊戌变法因慈禧政变废除新法而脆败,清帝国没有踏上真正的富强之路,难怪需要第三次改革自我挽救。

但有趣的是不同于前两次改革在中国近代史书上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这次改革却常遭忽视,乃至完全负面的评价,如“(新政)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出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陈天华这一观点还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引用认同,而美国历史学家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一书中称其为黄金十年,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1901年的中国面对的是怎样的历史状况?学生回答: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无疑,外有列强,内有民众反抗,慈禧太后虽流亡西安也已明白拖延不得。

高二历史《清末新政》课件

高二历史《清末新政》课件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 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 “新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 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另外一种观点是否有可取之处? 试评价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 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 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 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 改革。”
北洋官立造纸厂试办章程
“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 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 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 资产阶级》
3、“新政”举措 (1901-1905)
◆官制改革
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下级吏员。
◆习俗改革
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第9课 清末新政 (1901-1911)
一、清朝后期第三次新政——“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1、为何三年前镇压变法,而如今主动变法?
①、客观原因: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②、主观目的: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2、拉开“新政”的序幕:
成立“督办政务处”,具体负责变法。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 二条折》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 一条折》
江楚会奏三疏
3、“新政”举措 (1901-1905)
◆教育改革
废科举、兴学堂、遣留学等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902年,颁布 “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 1905年,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第二单元第9课清末新政

第二单元第9课清末新政

对清末新政评价
对资产阶级民主人士而言,原先对君主立宪 抱有幻想的立宪派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 使清政府更加孤立。原先就反对专制统治的 革命派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民主革 命成为时代的主流,他们领导的反清武装斗 争终于在辛亥之年结出丰硕成果。
义和团运动震荡 客观原因 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 主观目的: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废科举、办学校、派留学 新政第一阶段 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 清末新政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新政第二阶段 预备立宪 清廷上谕仿行宪政 《钦定宪法大纲》 假立宪真集权 大失民心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未触动政体 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经济
1902年2月23日,清政府颁布上谕,申明“工商业 为富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 1903年清廷设 立商部,以“振兴商务”,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 人投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权利。 “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 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 2.9倍。”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1903年在北京设铸造银钱总厂,1905年在天津办户 部银行(大清银行) ,至1911年,全国共有30家 银行,保险公司14家,投资公司1家。
南方改良派士绅的活动:南方改良派士绅如 张謇(1894年科举的状元)、何嗣焜(举人, 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陈三立(戊戌维新 时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等人,欲说服刘坤 一、张之洞谋南方独立。 南方革命党人的起义:1900年10月,孙中山 领导的革命党人在广东惠州发动起义。
化解危机,以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立宪派
随着“新政”的推行,资产阶级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 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也积极行动起 来。他们认为,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要实现君主 立宪。 立宪派又分为海外和国内两个部分。海外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戊戌政变后,康、梁逃亡海外,在华 侨中建立保皇会,宣传保皇、立宪,反对革命,在国 内外有相当的影响。国内以较大的商办企业主,商办 路、矿公司的主持人以及与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有联 系的知名人士代表,如大生纱厂和通海垦牧公司的主 办人张謇,浙江铁路公司总经理汤寿潜,首倡湖南 “铁路股东会”的谭延闿等,都是立宪派里声名显赫 的人物。同身居国外的立宪派比较,他们有较强的政 治、经济实力,是国内立宪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清末新政(1901-1911)新政举措A 预备仿行宪政A 皇族内阁A一、“新政”的原因:1、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照旧统治。

外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

内忧:义和团运动的震荡。

2、主观目的: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二、“新政”的开始:慈禧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1901.1):拉开新政序幕“江楚会奏三疏”(张之洞、刘坤一1901年7月)成为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育才兴学(教育改革)(4条)《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致治、致富、致强(改革中国之成法)《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采用西法(11条)新政机关:督办政务处(1901年)三、“新政”的过程:1、“新政”的内容(1901-1905):政治:改革官制,改革法制经济:发展实业(大清银行)军事:扩编新军(废武举)文化教育:废科举、新学制、派留学生社会风俗:禁缠足、禁鸦片、满汉通婚2、如何评价?未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实际作用有限(局限性)涉及面广,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3、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1905-1911):背景:资产阶级立宪派奔走活动;“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过程(1)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2)清廷上谕“预备仿行宪政”(1906)原则:决定权掌握在清廷之手目的: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步骤: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等期限:等取得成效,再行宪政(未定)结果:略作调整,无实质性变化(3)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成立谘议机关(4) “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实质:假立宪真集权,大失民心.。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9课 清末新政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9课  清末新政

一、教学目标1、史实:“预约变法”上谕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2、史能:(1)比较辨异: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措施之异同。

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美国1689年《权利法案》对君权界定的差异。

(2)归纳整理: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3)分析理解: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3、史识:(1)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

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要点1、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如何合理评价新政措施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导入:庚子年是哪年?“庚子国变”指何历史事件?“庚子赔款”又是怎么回事?1、庚子年:1900年2、“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3、庚子赔款:1900年(庚子年),义和拳运动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

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也就是中国史称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

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人称为“拳乱赔款”(Boxer Indemnity)。

一、原因1、客观原因: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义和团运动在动摇清朝统治的同时招致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深重,《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清政府大失民心,无法照旧统治下去,改革势在必然。

2、主观原因:通过改革,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第9课:清末新政

第9课:清末新政
1) 1、原因: (1)传统社会受到冲击,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2)社会危机,为实现王朝的自我救赎 2、新政的举措: (1)经济:奖励实业,发展资本主义 (2)政治:改革管制,修订刑律 (3)文化:废科举(1905年)、办学校、派游 学 (4)军事:废武举,遍练新军,采用洋操 (5)习俗: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3、性质: 地主阶级顽固派的自救运动 4、评价: (1)从主观目的上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 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取悦于列强 (2)从活动本质上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 “中体西用”的范畴 (3)从客观影响上看,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 发展资本主义,废科举,推行新学制等促进中国 的近代化。 (4)从实际作用上看,具有背离醒,遍练新军成 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在 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奖励实业为辛亥 革命奠定经济基础。
二、预备立宪 1、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一次尝试(知道 清政府立宪过) 2、并未真正实行,没有进行实质改革(顽固 派的阶级本性决定的) 三、皇族内阁 1、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破产的标志 2、严重违背宪政精神,清政府假立宪真专制 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3、推动辛亥革命的到来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知识结构:概念诠释:1.清末“新政”的背景与评价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

”此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

当时习惯称为“新政”。

它的历史背景是:(1)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

(2)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

(3)《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

(4)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

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

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2.清末的新军新军是清朝末年组建的近代化陆军。

1895年,由胡燏芬募集5000人,编为10营,号为“定武军”,由德国教官用西法训练,以新式枪炮装备,初驻天津马厂,后移屯天津小站。

旋由袁世凯接办,扩充为7000人,改称“新建陆军”。

同时,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江苏编练“自强军”两千余人。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逐步将新建陆军扩充为六镇(师),人称“北洋六镇”。

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义,设立练兵处,由奕劻任总理。

袁世凯为会办,掌握实权。

而后由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新军编练推广到全国,计划全国编练36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编制为12512人。

采取募兵制,应募士兵在年龄、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

第9课 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交议院协赞奏经钦定时,不以命令更改废止。法律为君上
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
立,故不以命令改废法律。
• 附臣民权利义务(其细目当于宪法起草时酌定)

一、 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
及议员。

二、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
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日俄战争
1905 年, 考察 宪政
1904 年,“ 立宪” 呼声
立宪改革
1906 年, “ 预备 仿行 宪政”
1908年 ,《钦 定宪法 大纲》
1911 年,
“责任 内阁” 成立
立宪派和 一些督抚 极力推进 立宪
1910 年,三 次国会 请愿运 动
立宪派 另寻出 路
载泽使团在英国伯明翰
1905年,端方(右起第三)在美国考,即首宜立宪”
——引自 《张謇与中国现代化》
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 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1905年,袁世凯和张之洞、 两江总督周馥电奏,请求立宪。 ”
——引自 《张謇与中国现代化》
张之洞:1904 年,任湖广总 督。
袁世凯:1903年任 练兵处会办大臣, 掌握实权 。
(载泽)上奏密陈:君主立宪有“ 皇位永固”、“外患渐轻”、 “内 乱可弭”三大好处。
——齐涛《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
《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员, 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内阁总理大臣 内阁协理大臣 民政部大臣 度支部大臣 海军部大臣 农工商部大臣 理藩部大臣 陆军部大臣 法部司法大臣 外务部大臣 学部学务大臣 邮传部大臣

第9课清末新政(1901-1911)

第9课清末新政(1901-1911)

早期新政(1901-1905年)
• 官制方面:改造行政机构 • 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实业 • 教育改革:废除科举,推行新学制,培养新式人 才 • 军事方面:编练新军,提高军队素质 • 法律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 • 习俗方面: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769 4476
1905
1906 1907
8277
23862 37888
258873
545338 1024988
2303
8064 19508 63556
1895——1913年间, 民族资本工业 发展速度年均15%, 比第一次世界大战 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 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
1908
1909 1910 1911
第9课 清末新政 (1901-1911)
பைடு நூலகம் 1901年1月29日,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发布
“预约变法”谕旨:“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
法也……。至近之人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 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原也。……中国不此 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行、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 自私身家之积习;舍其本原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
西逃的狼狈与屈辱
投资总额 生铁生产 铁路里程 机器采煤 内外航运 棉纺生产 20亿$ 100% 93% 91.9% 84.4% 76.6%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经济既尽,国家随亡,于是分割土地以为殖民地,中国完结矣!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控制中国命脉,严重的民族危机
人民起义次数 250 200 150 100 50 时间
假维新:消极方面
• 清政府在濒临灭亡之际颁布的《实行宪政 谕》中写到:“政地多用亲贵,则显戾宪 章;路事朦于佥壬,则动违舆论;促行新 治,尔官绅或借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 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民财之取已多, 而未办一利民之事;司法之诏屡下,而实 无一守法之人。驯致积怨于下而朕不知, 祸迫于前而朕不觉。

第九课清末新政

第九课清末新政
第9课 清末新政
一 清政府实施新政背景 “今日即孔孟复 Nhomakorabea,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 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 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 列强的武装、经济侵略侵略 (甲午、日俄战争) 人民抗争、资产阶级爱国运动
《 民 呼 日 报 》 刊 登 的 漫 画 《 官 与 民 之 担 负 》

清末新政的发起
1901年1月29日上谕的发布标志着晚清最 后十年改革时期的开始,史称 “清末新 政”、“光宣新政”、“庚辛新政”、 “辛丑新政”、“新政”等。
新政的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 2、军事方面,改革军制 3、经济方面,奖励实业 4、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兴学堂、奖游学
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开车生产,这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个 棉纺织厂。 “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1904年初《奏定商会简明章程》: “凡设立公司赴商部注册 者,务须将创办公司之合同、规条、章程等一概呈报商部存 案。”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 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 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员, 即与齐民无异,倘 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 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十三、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 得置议。 十四、皇室大典,应由君上督率皇族及特派大臣议定,议院 不得干预。 --《钦定宪法大纲》
“国会请愿运动”的高涨与“皇族内阁”的出现
对立宪运动的评价 正面,开创了第一次的立宪活动,对法制的发 展有积极的意义,使当时的人民接触到了法 制的思想。 反面,只不过是清的统治者为了减轻国内矛盾 的做法,而且所谓的立宪保留了很多特权, 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在形式上看起来像, 本质上没有变化 。

最新华师大版第5册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

最新华师大版第5册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

最新华师大版第5册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预约变法”上谕,清政府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了解: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比较两者之异同。

2.过程与方法: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比较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比较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英国《权利法案》对君权的界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

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近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要点: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阶段的假立宪、真集权。

三.教学过程:学习导论:1.国旗简介:黄龙旗-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旗-青天白日旗满地红旗-锤子镰刀旗-四色旗-五星红旗学习导论:2.光绪帝的3次改革:同光新政—百日新政—光宣新政强调:清末新政名称:维新新政-辛丑新政-光宣新政清末新政时间:①1901年-1905年;②1901年-1911年。

学习导论:两大主题:①“清末新政”;②立宪骗局第9课清末新政一.重点探究:1.清末新政开始的标志西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1901年)——开始标志(观图)资料:“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

……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著(内外臣工)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西太后“预约变法”上谕一.重点探究:2.清末新政的原因①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请政府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观图)资料:“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
清末新政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 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一、起因
1、客观原因: 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2、主观目的: 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二、过程:
1、1901年—1905年的新政措施 (1)内容: 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 制、修订刑律等 (2)作用:
• 一个不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损害 人民根本利益的、内部不断衰败的政权, 不能够,也不可能吸引和团结新兴的社会 力量为振兴国家和民族奋斗,在这种情况 下,这个衰败的政府即便进行了某些层面 的改革,也仍然无法避免其灭亡的命运。 ——《世界文明史》马克垚主编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但未触动政治体制。
2、1905年——1911年的预备立宪
(1)过程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设谘议局和资政院 “皇族内阁”的成立 (2)影响: “皇族内阁”暴露了清政府假立宪真集权 的骗局,使其大失民心。
这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 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有利于近代军队建设; 其目的是加强对人民的镇压。

材料一: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慈禧太后在他们出发前接见大臣时说:“立宪一事,可使 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失。”
• 材料二:载泽等密奏清政府,建议仿行宪政。他强调立宪 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保“皇位永固”:二是能使“外患渐 轻”;三是“内乱可弭” 。 • 材料三:《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其中维护君权的就有 14条,如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 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奉诏令 批准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 议院不得干涉。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 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权利。 材料四: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 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说明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典礼
院会同礼部各衙创作“国乐”,声称声 词壮美,定为“国乐”(国歌)。 其歌曰: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 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臬,帝国苍穹 保,天高高,海滔滔。 今译曰:保牢疆土,靠老天庇佑,百姓 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 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 佑,象天不会坍下,象海不会枯干。
内容
1902清上谕价
清 末 新 政 内 容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近代工业, 在实施中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 的剥削,激化了民族矛盾。
1904通过《癸卯学 制》,分学前、小、 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中、大、职等教育 其目的是培养封建统治人才。 层次;派遣留学生; 1905废科举 编练新军,仿照西 方设立警察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