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有哪些

合集下载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一种由于非进展性脑损伤或异常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婴幼儿期出现。

脑性瘫痪造成的运动和姿势问题会导致肌肉不协调、肌肉紧张或过度活跃等症状。

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是脑部受损,可以是在孕期、出生过程或出生后的早期几年内发生。

脑损伤可以由多种情况引起,例如胎儿缺氧、早产、胎儿感染、出生时窒息、脑膜炎或脑出血等。

这些损伤会影响脑部的运动控制中心,导致肌肉无法正常工作。

脑性瘫痪有多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常见的类型包括痉挛型、强直型、扭转型、混合型和轻度型。

痉挛型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的肌肉呈紧张或僵硬状态,常伴有肌肉痉挛和震颤。

强直型主要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造成关节僵硬和不协调运动。

扭转型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扭转运动,肢体运动不协调。

混合型是多种类型的结合,表现多样。

轻度型是指病情相对较轻,症状较轻微。

脑性瘫痪的症状除了运动和姿势障碍外,还包括智力障碍、听力或视力障碍、语言障碍、精神障碍等。

这些障碍的程度因患者的脑部受损程度而有所不同。

目前并没有治愈脑性瘫痪的方法,但通过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运动和功能能力。

物理治疗通过训练肌肉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来改善患者的运动技能。

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则帮助患者克服语言障碍和学习生活技能。

总之,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脑部受损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通过康复治疗和支持,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帮助。

脑性瘫痪健康宣教

脑性瘫痪健康宣教

脑性瘫痪健康宣教(一)脑性瘫痪的定义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是指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一个月内,由于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而受到损害或损伤引起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严重病例还伴有智力低下,抽蓄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

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二)脑瘫的病因1、出生前: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母孕期受病毒感染、一氧化碳中毒或妊娠中毒症、胎盘异常等致胎儿期脑形成异常、脑损伤。

2、出生时:分娩过程不顺利,有早产、产时窒息、脐带绕颈、外伤史等均可致脑损伤。

3、出生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脑病、头部外伤、心跳停止;新生儿期呼吸障碍、惊厥;高胆红素血症(核黄胆)、新生儿低血糖症;脑血管病。

常见的危险因素:为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脑缺血缺氧、产伤、先天发育异常、核黄疸和先天性感染。

(三)常见脑性瘫痪的典型临床症状1、痉挛型:发病率高,占全部病人的60%-70%。

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

患儿表现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

2、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患儿的20%,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及无效的运动增多。

3、强直型:此型很少见,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活动减少。

主要为椎体外系症状,使其四肢做被动运动时,主动肌与被动肌有持续的阻力,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严重智力低下。

4、共济失调性:表现为小脑症状,步态不稳,摇晃,走路时两足间距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

5、震颤型:表现为四肢震颤,多为静止震颤。

6、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很少,本性常为婴幼儿脑瘫的暂时阶段,以后大多数转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

仰卧位时四肢呈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6.震颤型 锥体外系相关的静止性震颤。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7.混合型 同时兼有上述两型以上的特点。两种或两 种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时,可能以一种类型 表现为主,也可以大致相同。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 脑瘫的主要特征是: ①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②某种固定的运 动模式;③抗重力运动困难;④分离运动 困难;⑤发育不均衡;⑥肌张力不平衡; ⑦原始反射残存;⑧存在异常的感觉运动; ⑨联合反应和代偿运动。
一、评定的目的
明确患儿的发育水平、障碍的程度、 异常姿势与反射的状态、异常肌紧张的 范围与分布、正常的自律反应出现与否、 有否变形与挛缩等,为设计合理的康复 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返回
二、评定的原则
强调整体评定的重要性,重视脑瘫 患儿异常发育特点即脑的未成熟性和异 常性,注意原发损伤和继发障碍。以正 常儿童整体发育对照,进行身心全面的 评定。
一、脑瘫的分类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 此型在脑瘫患儿中最常见,占 50%~60%。是大脑皮层损害的结果,呈锥 体束受损的体征。病因多为脑缺氧、缺血、 出血、脑损伤等。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较 同龄儿明显落后、异常姿势、肌张力增高、 紧张甚至痉挛、僵硬、强直。下肢检查时 可见折刀征、膝腱反射亢进。
返回
返回
三、评定的内容
(2)生理反射 矫正反射
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射 生理反射
背屈反应
牵张反射
返回
三、评定的内容
(3)病理反射 锥体系受到损害时可以存在Babinski征 及Babinski等位征。但此类反射在婴幼儿是 可以正常存在的,在两岁以后依然存在有 病理意义,说明存在脑损伤。

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现状

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现状

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同时经常伴有其它智力低
下 、语言障碍 、癫 痫等并发障碍 。4J 脑 性瘫痪的患病率在不 ,L 同国家流 行病 学调查结果不尽相 同 , 国际卫生组织报道 1 o 5 %一 ‰ ,我 国六省 ( 流行病 学调查脑瘫患病率为 1 % 一27 o 区) . o . 。我 2 % 国现有脑 瘫患儿 4 0~5 0万 ,致残 率为 4 %一4 % ,每年新 0 0 2 5 增脑 瘫患儿 3 万 , 4 已成为新的临床 、 公共卫生和社会 问题 。因
小儿脑性瘫痪 的病 因研 究现状
布力布力克孜 ・ 阿不都米吉提 ’ 阿布力克木 ・ 库尔班
( .新疆和 田市人 民医院。新疆 1 和田。8 8 0 ;2 4 0 0 .新疆和 田地 区人民医院 ,新疆 和 田,8 8 0 4 0 0)
【 要 】 小儿脑性瘫痪病因具有复杂性、多 摘 样性,目 前公认的脑瘫病因主要有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疽及迁
延性黄疽 、 产、未熟儿。新 生儿痉 挛、新 生儿脑血管 障碍 。作者认 为 , 早 应把 脑瘫病 因学研 究转入胚胎发 育生物学领域 ,重视对孕 期孕母相关环境 、遗传 因素及相 关疾病等 多种 因素的探 讨。 【 关键词 】 小儿脑瘫;病因;危险因素
4 J 脑性瘫痪(eer as.C ) ,L c rba pl l y P,简称脑瘫 ,是指患儿 自 出生前后 1 月内 ,因各种原 因所致 的菲进行性脑损伤 ,主要 个
究主要集 中在三个方 面 :
1 产前 因 素 :包 括 宫 内感 染 、宫 内发 育迟 缓 妊娠 期 外 伤 、多胎 妊 娠等
产前 因素 近年来 , 内感染( 、羊膜炎) 宫 绒膜 是脑瘫 的高危 因 素 ,已引起许 多患者 的关注 ,免疫学 机制在脑瘫发病 中起主导 作用 ,典型 的神经 学病 理基础是 Gb o isn等通过 给孕兔注射一定 剂量 的大肠埃 希菌引起宫 内感染 ,发现幼兔有脑损伤 ,这一实 验结果证 明, 孕妇 的宫 内感染 可引起 新生儿脑 白质损害。 oue K sg 分析 8 l例 因绒膜羊膜炎 而于 3 2周左右 出生 的4 J 在 1 ,L . 时 5岁 出现 6例脑瘫 ,2例智力低下 ,2例脑瘫伴智力低下 。Y o on发 现脑 瘫患儿 的母 亲羊 水 中有高浓 度 的肿瘤坏 死 因子 T F a N-, I- 、L 8 细菌 、 L 6 I一 , 病毒侵入羊膜腔刺激胎儿 单核 细胞产生 I _ 、 L 6 I- 等 细胞 因子 ,这些细胞 因子使胎儿 血脑 屏障通透性增 高 , L8 从而使感染可 直接播及胎儿脑组织 ,产生炎性反应 。致使胎儿

脑瘫的康复

脑瘫的康复

检查方法
肌肉形态 安 静 肌肉硬度 时 伸展性
摆动度 活 姿势变化 动 时 主动运动
望诊:肌肉的外观 触诊:肌肉的硬度 过伸展检查,被动检查 摆动运动检查 姿势性肌张力检查 主动运动检查
评定
肌张力增强
肌张力低下
丰满
平坦


活动受限抗阻力 关节过伸展抗阻力↓
振幅减少 肌紧张
振幅增加 无肌紧张变化
过度抵抗
脑性瘫痪康复
第一节 概 述
一、疾病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
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 陷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 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惊 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二、病因与流行病学
(一)病因 脑瘫的直接病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造成
第二节 康复评定
2.不随意运动型 可根据肌张力的变化程度,分 为紧张性和非紧张性两种类型。可表现为手足徐 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也可同时具有上 述几种表现,约占脑瘫的20%。
第二节 康复评定
3.强直型 较为少见,由锥体外系损伤所致,主 要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减少。被动运动时, 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现铅管 状或齿轮状增高。无腱反射亢进,常伴有智力落 后、情绪异常、语言障碍、癫痫、斜视、流涎等。 此型一般临床症状较重,护理较难。
第三节 康复治疗
脑瘫康复应遵循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综 合性康复,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符合儿童发育 特点及需求等原则。
一、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的基本原则: ①遵循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促进运动发育; ②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运动模 式的诱导; ③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

脑瘫的初始表现

脑瘫的初始表现

脑瘫的初始表现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

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病因与危险因素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

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

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

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

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病理病理改变与病因及发育中的脑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损伤性有关。

妊娠早期致病因素主要引起神经元增殖和移行异常,可发生无脑回、巨脑回、多小脑回、脑裂畸形及神经元异位。

在早产儿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脑室周围出血性梗塞。

足月儿中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常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关。

大理石状态则是在基底节和丘脑中出现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增生,并伴有髓鞘化增加,从而呈现出大理石样纹理,是核黄疸的典型改变,也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治疗“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是由国内北京总政医院小儿脑瘫研究所,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的脑瘫治疗新技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脑损伤功能。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完整版)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报道的患病率为0.15%~0.40%[1,2,3]。

临床中发现,脑瘫被普遍作为"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的"伞式"诊断,其中不乏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

尽管早产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被公认为脑瘫的病因,但多达1/3的脑瘫患儿缺乏传统高危因素、存在潜在某些神经系统遗传病或代谢病,对这部分患儿需要积极查找、识别和确定病因,避免因延误诊断而造成的不适当管理和不利后果。

近年来快速进展的神经科学和遗传学为脑瘫患儿提供了精确诊断、精准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机会[4]。

大量文献报道,高达30%的脑瘫患儿存在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或单基因变异,但由于研究的样本量小、验证性研究少以及受遗传异质性的影响,有些变异的致病性还很难得出明确结论[5,6]。

一些临床管理指南并不推荐将遗传学检测作为脑瘫的常规性检测项目[7],有关脑瘫病因学诊断方面还缺乏一致性的可操作流程。

我国脑瘫防治工作尚在初级阶段,康复机构复杂多样,人员资质和诊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脑瘫的临床规范化诊断及病因研究流程上存在较多问题。

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自2018年6月成立专家组,参考近10年来有关脑瘫病因学、遗传和代谢组学技术进展、脑瘫诊断与鉴别诊断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历经8个月的时间讨论并提出中国脑瘫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以期规范脑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思路及相关医疗行为,避免漏诊和误诊,指导脑瘫和类脑瘫疾病的科学规范管理、预后评估及遗传咨询。

一、脑瘫的定义、分型及临床诊断信息脑瘫是一组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持续存在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导致活动受限,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沟通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8]。

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综述)

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综述)
安徽 卫生职业 技术 学院学报
2 0 1 4年 l 3卷第 1 期

1 7・
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综 述)
周 陶成 - 王
【 中图分类号】 R 7 4 2
【 文章编号】 1 6 7 1 — 8 0 5 4 ( 2 0 1 4 ) 0 1 — 0 0 1 7 — 0 2
【 关键词 】 脑性瘫痪
危险 因素
病 因学
脑性瘫痪( c e r e b r a l p a l s y , c P ) 简称脑瘫 , 是 自受
素 。同性 别双 胎也 是更 明显 于不 同性 别双 胎 的双胎
孕开始 至婴儿期 非进行性脑损 伤或发育缺陷所导 致 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 常 伴有感觉 、 认知 、 交流 、 感知和 / 或行为障碍 , 和/ 或 癫痫 , 和/ 或继 发 性 肌 肉骨 骼 障 碍I 】 1 。研 究 发 现 C P 的病因病理相当复杂 ,目前大多数学者将 C P的危 险 因素分 3 类: 出生前因素 、 出生时因素 、 出生后因 素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脑瘫的危险因素中以 出生前 因素在发病中起着更大作用回 。 1 出生前 因素 1 . 1 宫 内感染 宫 内感染所致 的脑瘫约 占患儿 的 5 % ~1 0 %, 其 中以 T O R C H常见, 这 些 病 原 被 认 为 是 嗜神 经性 ,特 别是 胚 胎 早期 易 导致 脑 发 育 畸形 。 宫 内感 染 后 炎 症 因 子 过 量 表 达 直 接 抑 制 神 经 元 前 体细胞分化 , 凋亡增加 , 易引起脑瘫的发生 ; 感染后 母 体 内高水 平 的细胞 因子 还 可 以刺 激子 宫 收缩 , 引 起早产I 3 J , 导致患脑瘫的危险度增加 。 1 . 2 遗传 有认 为 7 0 %~ 8 0 %的 C P与遗传 因素有 关[ 2 1 , 约有 1 0 %的脑瘫患儿合并有基 因染色体病。 C P 的单 核苷 酸 多态性 候选 基 因包 括载 脂蛋 白 E、凝 血 因子 V、 I L 一 6 、 I L 一 8 、 一氧化氮合成酶等 。 李晓捷等嘲 报 道载脂蛋 白 E的 e 4等位基 因与脑性瘫痪 的发 病相关 , 是脑性瘫痪发病的遗传易感 因子。 据国外 的 项研究【 6 ℃ P 患儿中合并先天畸形的占 1 1 %一 3 2 %, 正 常人 群 先 天性 畸形 者仅 2 % ~3 %,间接证 明 了遗 传与C P的相关 性 。 1 . 3 多胎 妊娠 多胎 妊娠 易 导致 胎 儿低 体 重 、 胎 儿 宫内窘迫甚至胎死宫内, 脑瘫 的发病率相应高于单 胎 。多 胎妊 娠 中 当双胎 之 一死 于 宫 内 , 存 活 的另 一 胎脑瘫风险大约增高 1 0 %n 。欧洲多人群基础研究 发 现无论何类双胎儿 , 均可见更低出生体重的更 高 C P风险 , 说 明低 出生体重是双胎儿 C P 重要危险因

脑性瘫痪病因学研究进展

脑性瘫痪病因学研究进展

【 Ke y wo r d s 】 c e r e b r a l p a l s y ; c h i l d; e t i o l o y g
脑性瘫痪( c e r e b r a l p a l s v , C P ) 简称脑瘫 , 是 儿 童 常见 的导 致肢体 残疾 的原 因 ,它不 是 一种单 独 的疾
r e s e a r c h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c a u s e s o f c e r e b r l a p a l s y a r e mu l t i f a c t o r i a l ,i n c l u d i n g a n t e n a t a l ,i n t r a p a r t u m a n d p o s t n a t a l f a c t o s. r Ma n y s t u d i e s h a v e r e v e le a d t h a t a n t e n a t a l f a c t o r s p l a y mo r e i mp o r t a n t r o l e s .T h e s t u d y o n e t i o l o g y o f c e r e b r a l p ls a y s h o u l d f o c u s o n t h e p r e n a t l a f a c t o s. r
南 通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 )

2 0 4・
J o u ma l o f Na n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f Me d i c l a S c i e n c e s 1 2 01 3 :3 3( 3

小儿脑瘫的治疗及护理

小儿脑瘫的治疗及护理

小儿脑瘫的治疗及护理引起小儿脑性瘫痪的原因目前知道的不下百种,最常见的原因有几项,分别是是早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黄疸等常见新生儿疾病。

1、早产。

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不少胎龄只有28周、体重在1千克以下的宝宝都得到抢救成活。

但是由于胎龄小,胎儿的大脑发育很不成熟,容易出现脑损伤。

如果损伤后出现了中枢性运动障碍,就可能形成脑性瘫痪,即小儿脑瘫。

早产儿脑瘫发生率一直居高。

因此,做好预防早产工作,能有效预防小儿脑瘫。

2、新生儿窒息。

除了早产外,新生儿窒息是造成小儿脑瘫的第2位原因,尤其是重度窒息。

由于缺氧,新生儿未发育完善的脑部很容易出现脑水肿和颅内出血,致使脑组织损伤。

现代研究已经发现重度窒息的患儿在出生前已经存在脑损伤,由于其脑损伤的存在而导致孩子不能很顺利地娩出。

所以新的观点认为:胎儿脑损伤导致新生儿窒息,窒息反过来加重新生儿脑损伤。

如果在此期不进行干预,那么很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伤,出现人们担心的脑性瘫痪症状。

3、新生儿黄疸。

大部分宝宝出生后都会面临新生儿黄疸的考验,许多宝宝顺利痊愈,但有些宝宝却不幸留下后遗症,严重的会导致小儿脑瘫。

一般存在以下情况应引起注意: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有重症黄疸症状,即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205.2-256.5毫摩尔/升;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

新生儿黄疸如果治疗不及时,胆红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尾状核等部位堆积,就可能导致核黄疸,而出现智力障碍或脑性瘫痪。

此外,双胎、多胎、从事有毒物质工种的孕妇、孕妇居住环境严重污染、饮用不合格水等原因均会导致小儿脑瘫,孕妇在孕期就必须引起重视,远离不利于胎儿健康发育的恶劣环境。

...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脑性瘫痪的本质是原始反射残存及中枢性协调障碍所引起的正常反射途径被阻断,而异常反射途径被固定下来的姿势和运动异常。

专家指出,小儿脑瘫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如肌胡力、姿势和反射异常。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基本与小儿脑瘫同义。

病变常损伤锥体束和锥体外系。

该病与脑缺氧、感染、外伤和出血有直接关系,如妊娠早期患风疹、带状疱疹或弓形虫病,妊娠中、晚期的严重感染、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理性难产等可导致新生儿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原因1.中枢性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

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2.发育性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

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

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

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

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3.非进行性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

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

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

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

脑性瘫痪的实训报告范文

脑性瘫痪的实训报告范文

一、实习目的1. 了解脑性瘫痪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康复治疗原则。

2. 掌握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功能障碍特点、康复评定方法和康复治疗方案。

3. 培养学生具备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基本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二、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习地点XX医院康复科四、实习内容1. 脑性瘫痪概述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从而引起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脑性瘫痪的病因包括遗传、感染、早产、产伤、缺氧等。

临床表现主要有运动障碍、姿势异常、智力低下、癫痫等。

2. 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及功能障碍特点(1)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1)痉挛型:表现为肌肉紧张、僵硬,活动受限,常伴有姿势异常。

2)手足徐动型:表现为肌肉松弛,动作不协调,常伴有姿势异常。

3)共济失调型:表现为动作不协调,步态不稳,常伴有姿势异常。

4)弛缓型:表现为肌肉松弛,无力,活动受限,常伴有姿势异常。

5)混合型: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2)脑性瘫痪的功能障碍特点1)运动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是脑性瘫痪的主要表现,包括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迟缓、运动协调障碍等。

2)姿势异常:姿势异常表现为头、颈、躯干、四肢的异常姿势。

3)智力低下:智力低下表现为认知、语言、记忆、思维等方面的障碍。

4)癫痫:癫痫是脑性瘫痪的常见并发症。

3. 脑性瘫痪的康复评定方法(1)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runnstrom分期、Ashworth痉挛量表、Bobath平衡评定等。

(2)姿势评定:采用姿势分析法、姿势图等。

(3)智力评定:采用韦氏智力量表、画人测验等。

(4)语言评定:采用儿童语言发育量表、发音清晰度评定等。

4. 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方案(1)物理治疗:通过被动、主动、抗阻运动,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姿势。

(2)作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言语治疗:通过语言训练,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儿脑性瘫痪(针灸治疗学)

小儿脑性瘫痪(针灸治疗学)

主症
肢体瘫痪,手足不自主运动,智力差,语言不清。
分型
肝肾不足:兼见筋骨痿弱,发育迟缓,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 目无神采,面色不华,疲倦喜卧,智力迟钝,舌质淡嫩,脉细弱;
心脾两虚:筋肉痿软,头项无力,精神倦怠,智力不全,神情呆 滞,语言发育迟缓,流涎不禁,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痰瘀阻络:反应迟钝,失语,痴呆,手足软而不用,肢体麻木, 舌淡紫或边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或涩。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主穴
➢健脑益聪,化瘀通络。以督脉 ➢百会 四神聪 夹脊 悬钟 足三 及足少阳、足阳明经穴及夹脊 里 合谷 穴为主。
方义:
百会为督脉穴,督脉入络
脑,故能健脑调神。
01
夹脊穴通阳活络、强脊。
四神聪为经外奇穴,有 健脑益智之功。
合谷调理气血,化瘀通 络。
悬钟为髓会,可益髓补 脑,强壮筋骨。
10%葡萄糖注射液、 维生素B1、B12注射 液等,每次每穴注入
针刺,或用揿针埋藏或 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0.5~1毫升,隔日1次。
【附注】
针灸治疗本病 的轻型有一定 效果,可以改 善症状,并应 重视早期治疗。
针刺治疗的同 时要加强功能 训练和智力培 训。
Thanks.
足三里培补后天之本,化生
04
气血,滋养筋骨、脑髓。
2.其它疗法
(1)头针法
(2)穴位注射法
(3)耳针法
➢选额中线、顶颞前斜 线、顶旁1线、顶旁2 线、顶中线、颞后线、 枕下旁线。针2~4小 时,留针时可以自由活 动,隔日1次。
➢选大椎、足三里、阳 ➢选枕、皮质下、心、
陵泉、曲池、合谷。用 肾、肝、脾、神门。毫

脑性瘫痪PPT课件

脑性瘫痪PPT课件
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严重智力低下、癫痫 等。
3.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患儿的20%。主要病变在锥体外 系, 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
运动时,不协调及无效的运动增多。随年龄增长多转变为 肌张力紧张型。智商较高,独立活动最为困难。
4.共济失调型:由于小脑、脑干损伤,表现为小脑症状,步 态不稳, 共济失调型:摇晃,走路时两足间距宽,四肢动 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言语徐缓。 眼球震颤极为常见。
并发椎体外系、小脑、脑干、脊髓损伤,常伴有智能发
育障碍和癫痫发作;
➢临床症状多始于婴幼儿期;
➢病情轻重不一;
➢多数患儿在出生后被家人扶起来才发现;
➢患儿常有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及认知、行为异常等
编辑版ppt
9
临床分型
1.痉挛型:占全部病人的60%~70%。 病变波及大脑皮层 运动区和锥体束系统。
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特点;临检查可见椎体束征。
其中,早产、低体重是目前公认的最主要的脑性瘫痪致病
因素,且孕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脑性瘫痪的患病率约
高。
编辑版ppt
3
主要危险因素
产前60%~70%
脑发育不良 宫内感染 胚胎发育不良 缺血缺氧 遗传因素 胎盘异常 母亲的疾病
产时10%~20%
出生时窒息 早产 低出生体重 产伤 颅内出血 严重脐带绕颈 异常分娩
①痉挛型双侧瘫痪:下肢重于上肢,患儿行走迟缓,肌张力增高明显。 本型患儿智力发育多正常,少有癫痫发作。
②迟缓型双侧瘫痪:运动发育延长,肌张力松弛,无肌肉萎缩,腱反 射正常或减弱,关节被动运动幅度增大,患儿智力低下。多发生于8 个月内的婴儿,病程至2岁左右,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增强、关 节过伸消失。 ③痉挛型偏瘫:右侧发病较左侧多,上肢受累较下肢重,瘫痪肢体自 发运动减少。患侧肢端生长发育迟滞、腱反射亢进、踝阵挛、病理征 阳性。部分由癫痫发作,约25%智力低下。

脑 性 瘫 痪

脑 性 瘫 痪

三、脑瘫病理变化
脑瘫病理变化可表现为脑弥漫性病变,大脑皮 质神经细胞性坏死、神经细胞减少、胶质细胞 增生、脑萎缩、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室管膜 下出血、脑室内白质软化、脑白质丧失,脑软 化囊腔形成,脑积水,各种脑畸形。 人脑病变部位与功能障碍相关,大脑皮质及锥 体束受损主要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在椎体外系基底核,共济失调型病主 要病变在小脑。
4、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
肌张力是指在安静状态下肌肉的张力度。通 过触摸、被动屈伸、摆动、旋转肢体以了解 肌张力情况。脑瘫小儿不同年龄及不同类型 肌张力表现有所不同,痉挛型脑瘫在新生儿 期大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增高, 少数表现肌张力增高。手足徐动型1岁以内往 往无肌张力增高,随年龄增长而肌张力增高。
脑性瘫痪
景谷县妇幼保健院 马琳
一、定义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月内发育时期各种原因 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 中枢性障碍及姿势异常。伴有或不伴有智力低下、 癫痫、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在脊髓灰质炎控制 以后,脑瘫成为引起 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是小儿 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发育。近几 年统计脑瘫的发生率达20‰—30‰。男孩多于女孩, 男女之比为1.13:1—1.57:1。脑瘫属中枢性,其病因 发生在脑的生长发育期,脑损伤为非进行性的,临 床症状一般在婴儿时期即出现。
伸手、抓取、握住、放松、指点、 拍打、叩锤、挤压、托起等,以二 指摘、三指拿、四指 抓等 (1)电疗 (2)湿热疗法 (3) (3)水疗; 5、音语疗法; 6、手术治疗; 7、肉毒素局部疗法。 2012年2月16日
谢谢大家!
2、作业疗法:
①上肢和手动功能训练:上肢和手 动训练是作业疗法中的重要内容之 一。

脑瘫 知识的介绍

脑瘫 知识的介绍

本月专题脑性瘫痪一:脑性瘫痪定义❝脑性瘫痪是指患儿在出生前或出生后1个月内大脑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以运动或姿势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小儿脑瘫是儿童时期伤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特效的治疗方法。

二:发病及发病机制❝脑性瘫痪的病因较为复杂,许多患儿甚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其发病与产前产时产后短期内诸多因素关系密切。

❝国内报道以早产,低出生体重和产时缺氧窒息,产后黄疸等较为常见三:临床表现❝由于不同的病因,类型,受累部位和程度,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主要症状有;❝肌张力异常增高与痉挛❝不随意运动和共济失调:患肢不自主运动,常见为手足徐动,手指常过伸或分开。

❝智力低下及情绪障碍:患儿智力受损轻者常以情绪障碍为主,如易惊,胆小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受损严重者常面无表情,反应迟钝,对简单的指令也不能执行,讲话不清❝其他:可伴有视听功能障碍,吞咽困难,流涎,牙齿发育不良,斜视,。

少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此患儿常合并小头围,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但膝反射亢进。

四:脑瘫的分类❝按临床表现将脑瘫分为5种类型:❝ 1.痉挛型脑瘫是最典型和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表现为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 2.迟缓型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低下,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 3.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多有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

患儿表现为手足远端出现不间断的不自主运动,成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

常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 4.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迟缓。

❝ 5.混合型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点。

五:脑瘫的治疗❝迄今既无有效的病因学治疗也不可能治愈,但可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去帮助患儿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改善,发挥其代偿潜能,改善自理能力。

❝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康复训练。

脑性瘫痪有哪些并发症新

脑性瘫痪有哪些并发症新

脑性瘫痪并发症有哪些脑性瘫痪是指婴幼儿大脑未发育成熟之前由于受到损害,引起非进行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为主,同时伴有智力、语言、行为等障碍的综合症疾病。

专家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非常复杂,根据发病时期可分为产前、产中、产后等原因。

产前期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主要包括母亲怀孕时受到感染、母亲和胎儿血型不合、妊娠高血压、环境因素以及多种原因引起的早产等;产中期原因包括难产、低体重、缺氧、产道损伤等;产后期原因包括新生儿肺炎、高热、头部外伤、病理性黄疸等。

大多数脑性瘫痪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与脑功能受损有关。

大量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

患儿常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有的有快活感、情绪不稳定等,手足徐动型患儿较为常见。

此外,多数脑性瘫痪患儿表现有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

偶见患儿用手猛击头部、下颌等自身伤害的“强迫”行为。

大多数脑性瘫痪儿童言语很少,情况严重的甚至没有言语,即使在别人大声呼喊他的时候也不做任何应答。

有些虽然可以发声,但是却无法完成情景交流,只能发出简单重复的声音。

还有些脑性瘫痪患儿会表现为说话声音很小或者发音不清晰,只有和他熟络的人才能理解他的意思。

另外有些还会在先前表现为言语能力正常,但在3岁至4岁半的时候出现言语能力的突然衰退,从而失去了情景交际的能力。

孤独离群,不与其他人建立联系。

脑性瘫痪患儿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或自己在地上转圈,喜欢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对有故事情节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

一些脑性瘫痪患儿坚持每天走同样的路线去幼儿园,如有变动就会有大哭大闹等明显情绪不满的反应。

脑性瘫痪儿童喜欢不理他人。

对父母没有依赖性,有些脑性瘫痪患儿在婴儿时期就有反应,不喜欢别人抱,在别人抱起时便会哭闹。

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不与他人产生目光接触。

百度马凡氏综合征

百度马凡氏综合征

百度马凡氏综合征百度马凡综合征,又称大脑瘫痪后躯体障碍或脑瘫大型躯体障碍,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导致的脑性瘫痪患者出现的一系列运动和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运动迟缓、协调障碍、肌力不足等一系列症状。

本文将从该症候群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相关研究和临床资料进行论述。

一、病因百度马凡综合征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大脑疾病:大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瘤等;2. 大脑损伤:外伤性脑损伤、缺氧性脑损伤、出生时损伤等;3. 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脑发育不良、染色体异常等;4. 遗传因素:如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二、病理生理机制百度马凡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发现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以及躯体障碍区域的神经回路异常有关。

一般来说,大脑损伤会引起神经元损伤和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导致神经回路的错乱和异常运动控制,进而引发瘫痪和躯体运动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百度马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肌张力障碍:患者常出现肌肉过度紧张、肌肉痉挛和肌张力增高等症状,导致肢体活动受限。

2. 运动迟缓和协调障碍:患者的运动速度较慢,动作笨拙,缺乏协调性,常常出现意向性震颤和不稳定性姿势。

3. 肌力不足:患者肌力减退,常常无法完成简单的肌肉收缩动作,导致日常生活功能受损。

4. 平衡障碍:患者常常出现平衡困难,行走时需依赖外界支撑。

5. 躯体障碍:患者常伴有其他躯体障碍,如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呼吸障碍等。

四、治疗方法目前,百度马凡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以康复治疗为主,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治疗百度马凡综合征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运动训练、功能训练、神经发育训练等手段,帮助病人改善肌力、协调性、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辅助康复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肌肉松弛剂、抑制运动神经元兴奋的药物等。

脑瘫的诊断标准

脑瘫的诊断标准

脑瘫的诊断标准
摘要:
1.脑瘫的定义与病因
2.脑瘫的早期症状
3.脑瘫的诊断标准
4.脑瘫的治疗与康复
5.脑瘫的预防措施
正文:
脑瘫,即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大脑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脑瘫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的各种原因。

其中,出生前因素主要包括胎儿缺氧、感染、出血、发育畸形等;出生时因素包括难产、窒息、产伤等;出生后因素包括缺氧、感染、颅内出血、脑部疾病等。

脑瘫的早期症状通常表现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

第一种症状是身体发软或运动减少,这些说明是脑瘫的早期症状,需要及时检查。

第二种症状是身体发硬,这是由于肌张力亢进的表现,肌张力亢进会持续在4 个月以上。

第三种症状是反应迟钝,一般具体表现为智力下降或骨骼发育障碍。

脑瘫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发育史和神经系统检查。

一般来说,脑瘫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婴儿期内出现症状;2)症状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3)症状持续至少4 个月以上;4)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

脑瘫的治疗与康复主要采用综合措施,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手术矫
正、药物治疗等。

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防止并发症。

康复训练是脑瘫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早期干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

脑瘫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胎儿缺氧、感染等;2)减少难产、窒息等出生时因素;3)及时治疗新生儿缺氧、感染等疾病;4)加强儿童健康管理,早期发现和干预异常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脑瘫的直接病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很多原因可以构成高危因素,简单的可将其分为先天因素和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期的伤害因素,大致归纳如下:
1.遗传因素
受精卵含有父母双方的DNA遗传物质,它们组成基因呈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当染色体出现数目畸变或结构畸变,基因突变或先天性代谢缺陷时就可产生先天性畸形,表现出个体的发育异常,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中影响越来越大,某些患儿可追溯出家族遗传病史,在同辈或上辈的母系及父系家族中有脑瘫,智力障碍或先天畸形等。

2.妊娠期因素
(1)母体遭受感染:母体在胚儿期遭受风疹、巨细胞病毒、弓形体病、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感染通过胎盘侵及胎儿产生先天性感染与畸形。

(2)妊娠时的环境因素: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如物理、化学或生物因子的影响,尤其对8
周以内的胚胎更为敏感,引起胚胎的分化发育障碍,产生先天性畸形。

a 物理因素最常见的物理性致畸因子有射线、机械因素、高温、严寒、微波、缺氧等
1)射线X线和放射性同位素的α、β、γ射线对人胚神经系统发育有致畸作用,当小于3个月的胎儿受辐照的剂量超过25cGy时,可增加胎儿畸形或死亡的危险。

2)高温对早期胚胎神经系统发育有致畸作用。

当受精后20~28天期间,孕妇如发烧至39℃以上时,胎儿容易出现后头部脑疝畸形,而在妊娠4~14周时孕妇接触高温后,胎儿出生后可出现精神呆滞,肌张力低下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b. 化学因素许多药物和环境污染物对胎儿发育有致畸作用。

这和药物的性质、毒性、剂量、给药方式、作用时间等有关。

也和胚胎月龄有关致畸药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抗肿瘤药、抗凝血药、有机汞、酒精等。

(3)母体患慢性疾病:妊娠期的低氧血症、营养障碍,是直接或间接导致脑性瘫痪的原因。

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休克、重度贫血、胎盘异常、糖尿病、肺结核、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

3产时因素
(1)滞产:如头盆不称、骨盆狭窄、胎位不正、高龄初产、巨大儿、子宫收缩乏力等使产程延长,发生滞产,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未能及时处理者;
(2)手术操作不当:如高位产钳、胎头吸引、臀位产后出头困难;
(3)脐带血流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颈等;
(4)胎盘异常: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梗死或胎盘功能不良等;
(5)新生儿窒息、巨大儿等。

4 新生儿期疾病影响
(1)新生儿期呼吸障碍、惊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肺不张、肺透明膜病、肺水肿及持续惊厥抽搐,都可影响脑组织的供血供氧,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
(2)高胆红素血症:如母儿血型不合、新生儿败血症等造成核黄疸,脑组织细胞的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作用发生障碍,脑细胞能量产生不足而变性坏死造成小儿脑瘫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脑炎、脑膜炎、败血症、头部外伤等感染引起的新生儿休克等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

(4)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引起颅内出血等。

总体上讲,脑性瘫痪的出生前原因约占20%左右,围产期与分娩原因占70%-80% 出生后的原因为15%-20%。

一般认为,窒息、早产、重症黄疸为脑性瘫痪的三大主要致病因素。

但近年来,重症黄疸引起的脑性瘫痪减少,未成熟儿脑性瘫痪发病也减少,出生前因素导致脑性瘫痪的比例有增
多趋势。

发现有脑瘫,要及时到医院接受“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