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合集下载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制度,它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个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土地制度之一,盛行于商、周时期。

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方块,周围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农民必须为公田耕种,收入归国家所有。

这种制度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

2.屯田制:屯田制起源于西汉,是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而设立的。

国家将无主土地或收复的土地划为屯田,由军队或农民耕种,收成按比例分给国家和耕种者。

这种制度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

3.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即按人口分配土地。

男女老幼都能分到一定数量的土地,规定了土地的买卖限制。

这种制度旨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4.不抑兼并:宋朝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国家不再限制土地买卖,允许土地自由流转。

这使得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农民失地流离。

这些历代土地制度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特点。

中国古代田制的变化(一)

中国古代田制的变化(一)

中国古代田制的变化(一)1、西汉时期的土地制度有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国家土地所有制。

西汉政府将大量土地分给自由民耕种,允许其自由买卖,这就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土地的自耕农所有制。

西汉也沿袭了周朝的封建制,在分封诸国的同时也将部分土地分给他们,各诸侯国再租给农民耕种,是为封建租佃制。

另外,皇帝直接控制的土地,全国的荒地、森林、河流以及没收的土地,这些土地归政府所有。

2、东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前期沿袭西汉的土地制度,从中期开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好强地主所有的田庄制度最终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

田庄规模大、多种经营,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

且聚族而居,宾客相附,拥有一定的私人武装。

与自耕农经济相比较,具有很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3、三国时期,曹魏实行屯田制度,即将无主荒地分给流民耕种,分民屯和军屯。

民屯采用了军事组织的方式进行管理,将招募或强制迁移的流民“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

司马之上逐级为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中央则是大司马总领,自成一系统,不属郡县。

政府对屯田民收取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田租。

军屯主要由士兵及其家属耕种,大多设在有军队驻扎和“士家”聚集的地区。

孙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行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蜀汉只有军屯。

4、两晋时期实行占田制。

包括:(1)农民的占田和课田。

占田,是指农民向政府等级所占有的土地;课田指农民向政府交课税(田租)之田,亩收谷八升。

(2)户调式。

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户纳调绢三匹,棉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

(3)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

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

贵族官僚和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

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5、北魏时推行均田制。

主要内容是:(1)男子年15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农业、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 农耕时代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古代农耕时代,土地属于整个村落,由村社共同管理。

土地的使用权归农民所有,但不可贩卖。

2. 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

地主阶级拥有大片土地,并将其分给农民作为赋税的依据。

此时土地的所有权并不属于农民,他们只能依附于土地拥有者。

3. 宋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在宋明清时期,土地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土地的所有权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不是地主阶级。

具体的土地使用权由地主阶级拥有,并对农民征收赋税。

二、土地制度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古代土地制度为社会秩序提供了基础,稳定了社会关系。

土地的合理分配和规范管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2. 社会等级与阶级固化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导致了社会的等级固化,地主阶级地位的稳固化。

农民无法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造成了社会阶级的分化。

三、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变革1. 实施废除农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有农田私有制的废除或改革尝试。

例如,在秦朝时期,实施过土地的平均分配,但该政策随后被废止。

在明清时期,部分地区试行过土地的公有制。

2. 现代土地制度的建立经过近代以来的土地改革,中国逐渐建立了现代土地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农村土地改革和城市土地制度改革都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

四、受土地制度变迁影响的思考1. 社会公平与农民权益保护古代的土地制度存在着很大的不平等问题,进而引发社会动荡。

现代土地制度的建立应重视农民权益保护,追求社会公平。

2. 农村土地集约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发展的关键。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结语: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历程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历程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历程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历程:
1. 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属于整个部落或氏族共有,没有明确的土地私有制。

2. 耕地制度:尧舜时期(公元前2356年-公元前2181年),
出现了耕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人民,并规定了耕作方法和税收制度。

3. 封建社会时期:周朝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国家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官员,而底层农民只能作为农奴依附于土地的拥有者。

4. 秦汉时期: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期,实行了均田制,即按照人
口的多少分配土地,以实现社会平等。

5. 徭役制度:在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土地逐
渐归于中央政权所有,农民被迫劳作于大规模的徭役制度下,导致了社会的衰败。

6. 分田制度: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实行了
分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户,并对土地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和登记,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

7. 均田制复兴: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均田制重新复兴。

宋神宗时期(公元1067年-1085年)实行了均田制度,土地按照人口分配,以实现公平与稳定。

8. 土地私有化: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逐渐被私有化,土地的买卖和流转成为常态。

地主阶级逐渐崛起,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

以上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变化历程,不同朝代和时期有着不同的制度,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专题一一、土地所有制形式: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内容: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

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

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三种形式▲屯田制:目的: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

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实行过。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井田制: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
时已发展很成熟。

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

2.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 年)实行的按
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3.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4.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是唐时实行的
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

5.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

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

6.一条鞭法:明朝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 年)在全国推行的税费
改革,简化了税制,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银两。

这些土地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的复杂过程。

从原始社会的共有制到封建社会的私有制,土地制度在不同朝代不断变迁,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进行分析。

1. 原始社会的土地共有制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阶段。

在这个阶段,土地是属于整个部落、氏族或社会群体所有的,而非个人私有的。

人们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没有地权的概念。

2. 奴隶社会的土地私有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

土地逐渐被个人或贵族所占有,并形成了私有制。

土地所有权对于统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土地是获取财富和控制人民的重要手段。

3. 封建社会的土地专有制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土地所有权进一步集中到少数贵族的手中,形成了土地专有制。

贵族拥有广阔的封地,上有天子、下有百姓。

封建土地制度以封建君主为核心,土地被封建领主掌控,并以土地赋税的形式进行控制和剥削。

4. 唐代的均田制在唐代,中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均田制的土地制度。

根据均田制的原则,国家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将大片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以缓解土地不平等和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

均田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劳动积极性,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5. 宋代的土地所有制变迁宋代是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重要时期之一。

宋代改革了封建土地制度,提倡自由买卖土地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私有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大量土地由地主阶级、富商和贵族所占有。

这种土地制度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但也加剧了土地不均和社会阶级矛盾。

6. 明清时期的土地私有制明清时期,土地制度进一步演变为私有制的形式。

土地集中到地主和富商手中,形成了大地主与小地主的区别。

农民的土地被剥夺,并且出现了大量的地租和苛捐杂税,导致农民生活困苦。

这使得农民起义频繁,最终推翻了封建统治。

7. 现代土地制度的建立在中国近代,土地制度经历了彻底的改革。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对土地的分配、使用与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这些制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 土地私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制是主要的土地所有权形式。

土地的所有者可以将土地流转、租赁给他人使用,或者直接自己耕种。

土地的所有权通常是由地主、贵族、官僚以及寺庙等富有的组织或个人所持有。

而在广大农民中,土地的拥有者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农民只能以佃农的身份依附于土地所有者,交纳租金或者农作物的一部分作为土地使用费。

2. 封建地主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地主阶级占有着大量土地资源,并依靠这些土地资源获取丰富的财富。

地主拥有土地不仅是为了自己生产农产品,更是依赖农民的劳动和缴纳地租来维持其财富和地位。

地主在土地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农民有着较大的控制权和决策权。

3. 丞相、井田制度北宋时期推行了丞相、井田制度,这是一种农田耕作制度。

按照这个制度,王朝领导层将国家所有的耕地划分成几个区域,并由各个区域的农民共同负责开发、经营和缴纳税收。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增加国家的收入,促进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的福利。

4. 均田制唐代开始实行的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分配制度。

根据均田制,官府按照每户人口的多少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各个家庭。

这种制度有助于减轻贫富差距,也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土地使用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均田制度逐渐出现了问题,导致土地不平均分配和失去效果。

5. 公地到私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在不同朝代和时期下也发生过一些改变。

在一些时期,公地被允许私人占有。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将土地从公有制转化为私有制。

这一改变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涵盖了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制度、丞相、井田制度、均田制以及公地到私地等多种形式。

这些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发展、社会秩序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土地制度的简要概述: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221年):封建制度•土地分封制度:国家领土被分为诸侯国,君主将土地授予贵族作为封地,贵族向君主效忠,提供劳役和军事服务。

2. 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6年):均田制•由秦始皇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实施均田制,取消封建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提高国家的税收和兵役动员效率。

3. 汉朝(206年 BC - 220 AD):推崇均田制,实际上逐渐演变为察田制•初始沿袭秦朝的均田制,后来逐渐演变为察田制,对土地进行测量,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分配给农民,但分配不再是绝对平均。

4. 三国时期(220 - 280 AD):分权制,实际上官僚和豪族占有大片土地•中央政权相对较弱,地方豪族和地方军阀掌握土地,形成分权制。

5. 隋朝(581 - 618 AD):均田令•为解决土地不均问题,推行均田令,但在隋朝后期,均田制逐渐瓦解。

6. 唐朝(618 - 907 AD):保田法•均田制逐渐被废除,唐代推行保田法,农田可以世袭,但一旦废弃,就会被没收。

7. 宋朝(960 - 1279 AD):均输法•宋代实行均输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重新分配土地的尝试,但并未解决土地不均的问题。

8. 元朝(1271 - 1368 AD):均输法的失败•元朝尝试推行均输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失败。

9. 明朝(1368 - 1644 AD):一揽诸法,后期实行“摊丁入亩”•明初推行一揽诸法,后期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10. 清朝(1644 - 1912 AD):三百年封建制度•保持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属于皇帝,由地方官员分封给地方豪绅,农民劳作,地主收取租税。

总体而言,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在不同的朝代都有过多次变革,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从井田制到初税亩:国有向私有的转变1、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1)时间:盛行于西周(2)内容: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归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并交纳贡赋,土地不得买卖和转让。

因道路渠道纵横交错将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故称“井田”2、初税亩:对私有的默许(1)时间:春秋时期鲁国(2)原因:牛耕和铁农具普及并应用,生产力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产,依然按井田征收田赋使得财政收入占农业产量的比重下降(3)内容: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4)意义:肯定了土地私有制,为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奠定基础,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关键一步;我国征收农业税的起点二、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的合法化(1)时间:战国时期商鞅变法(2)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不断,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纷纷采取变法以富国强兵(3)内容: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按各人所占土地多少平均赋税(4)意义: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三、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年年岁岁花相似1、均田制(1)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实行,直至唐末(2)内容:国家将自己掌握的无主地按人口分配给农民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3)意义:租庸调制实施的基础,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2、租(庸)调制(1)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实行,农民要向国家交租(粮食)和调(布帛)以纳税(2)租庸调制①隋朝:沿用租调制,并规定年满五十可以免征徭役,以庸(绢或布)代替②唐朝: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四、两税法:无奈的变革1、时间:唐德宗时代创立2、背景:土地兼并发展,农民失去土地逃亡,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加以急需军费,杂税林立,阶级矛盾尖锐,赋税改革势在必行。

3、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2)依财产多寡划分户等,依户等高地征收户税(3)地税按亩征收谷物(4)户税和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4、意义:(1)将极度紊乱的税制统一起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2)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3)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五、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千古文人改革梦1、时间: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2、背景:北宋建国之后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对立严重,政权内部官僚机构臃肿、军事体系庞大,财政支出极大,造成财政入不敷出、军队战斗力降低的“积贫、积弱”现象3、募役法:废除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由州县官府自行雇人应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4、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户土地的多少肥瘠征税5、评价: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变法失败六、一条鞭法:平庸朝代的伟大变革1、时间: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万历新政”2、背景:明中叶后地权高度集中,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日益显著3、内容:重新丈量土地,将力役改为雇役,政府雇人代役,费用由人民承担,将这部分款项归于地,同田赋一道按亩征收现银4、意义:削弱了农民的人身奴役关系,对商品生产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七、更名田和摊丁入亩:最后的封建盛世1、更名田(1)时间:康熙年间(2)内容: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的耕种人所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3)影响: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清朝前期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2、摊丁入亩(1)时间:雍正年间(2)内容:废除人头税,将丁银并入田赋统一征收(3)影响:人头税的废除有利于人口的迅速整张,对农民人身控制进一步放松;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

古代经济政策及赋役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土地制

古代经济政策及赋役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土地制
(2)主要目的是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通过屯田解 决了军粮问题,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条件;在曹 魏形成了屯田制度。 (3)热衷于买田置地。古代以土地为根本的经济思 想的影响,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经营可以获取较 高稳定的收益。 考向二 以古代封建赋税制度的调整与中央废除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为角度命题 立意分析:费税改革是古今中央政府调整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是高考的重要考试方向。
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④土 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规律。 知识点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1.发展变化 (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 内容:春秋时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后鲁国 开始实行“初税亩”。两者都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 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实质:承认土地私有。 (2)编户制度
2 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阅读下列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图四土地改革
图五农业生产合作社
(1)从上述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并指出图一、图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明朝我国农业生产商品化进一步发展,以图三中的有关信息加以说明。 (3)图四和图五分别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历史上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上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上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下面是一些主要的朝代和其土地制度:
1. 夏商周时期:在这个时期,土地是由贵族和王室掌控的,土地的分配和使用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

2. 秦汉时期:秦朝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并规定每户的土地面积不得超过30亩。

汉朝继续实行“均田制”,并且规定每户的土地面积不得超过20亩。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土地制度比较混乱,土地多由豪门世族掌控,而普通百姓只能依靠租佃土地维持生计。

4. 隋唐时期:唐朝实行“均田制”,并规定每户的土地面积不得超过30亩。

唐朝还实行了“租庸调制”,规定农民要向国家交纳租税,同时也要服劳役。

宋朝继续实行“均田制”,并且规定每户的土地面积不得超过50亩。

5. 明清时期:明朝实行“民田制”,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但是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和征税仍然非常严格。

清朝继续实行“民田制”,但是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和征税更加严格,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土地兼并和高利贷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封建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同时也经历了从土地均
田制到土地自由买卖的转变。

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土地制度

古代的土地制度

古代土地制度是指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具体介绍: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属于全体部落成员所有,这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形式。

当时,人们生活在氏族和部落中,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生产出足够的物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集体协作来获取食物和其他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被全体部落成员共同拥有和管理。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和国家的出现。

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土地被国家所控制,成为国有土地。

国家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诸侯,他们则向国家效忠并交纳赋税。

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是国家对土地拥有主权,而个人则只有对土地的使用权。

在奴隶社会中,土地的占有和使用都是以阶级为基础的,奴隶和平民无法拥有土地。

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时期,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开始拥有自己的土地,成为自耕农或半自耕农。

这种土地制度的特点是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并且可以将土地出租或出售给其他人。

然而,封建社会中的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国家仍然对土地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国家通过征收赋税、徭役等方式来获取财政收入,同时也会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土地的买卖和转让。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私有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秦汉时期,国家推行名田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向农民征收赋税。

然而,这种制度并没有很好地实施下去,反而导致了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的问题。

在唐宋时期,国家开始实行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对土地的买卖和转让进行了限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均田制也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化成为趋势。

在明清时期,国家开始推行“一条鞭法”等税收制度,进一步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转让。

总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

中国各朝土地制度表

中国各朝土地制度表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多次变迁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土地制度表述,但请注意,这只是对历史演变的一种概括,具体情况可能因朝代不同、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

先秦时期:
1. 夏商周时期: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为地主劳动,徭役制度初现。

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分封制度逐渐确立。

秦汉时期:
1. 秦朝:实行均田制,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取消分封制。

2. 汉朝:实行均田制的同时,逐渐演变成井田制,引入政府对土地的直接管理,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时期:地权逐渐私有化,豪族土地所有权增强。

2. 南北朝时期:地主豪族土地所有权愈发集中,农民负担重,出现大量失地农民。

隋唐时期:
1. 隋朝:实行均田制,但地主豪族土地所有权依然强大。

2. 唐朝:推行府兵制度,一定数量的农田归府兵占有,府兵成为一种新的土地所有者。

宋辽金元时期:
1. 北宋时期:推行均田制,但地权逐渐私有化,地主豪族再度崛起。

2. 南宋时期:实行府兵制,形成大量军户,府兵对土地的占有成为社会特征之一。

3. 元朝:实行均田制,但土地私有化严重,地主豪族日益壮大。

明清时期:
1. 明朝:推行均田制,实施一次土地调查,但地权仍然私有化。

2. 清朝:实行均田制,但在实际执行中,地主豪族对土地的占有严重,农民状况较为艰苦。

以上只是对中国历史上几个主要时期土地制度的简要概括,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土地制度的演变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及变革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及变革
兴国土地法
1929年4月
毛泽东
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并提出“抽多补少”。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出,生的不补, 死的不退, 租借买卖, 由他自主。
改变了《井冈山土地法》中关于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
明、清时期
一条鞭法
推行全国的一条鞭法是从嘉靖九年(1530)开始的。万历初首辅张居正执政时期,经过大规模清丈,才在全国范围推行。
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地权高度集中,加以官绅包揽、大户诡寄、徭役日重、农民逃徙,里甲户丁和田额已多不实,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针对这种现象,不少人提出改革措施,国家从保证赋役出发,遂逐渐把编征徭役的重心由户丁转向田亩。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作用的上升,也为这一变革创造了条件。
太过理想,而没能实行下去
中华民国
平均地权
孙中山
(一)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由政府进行土地管理及征税事宜;(二)私地由地主报价,国家就价征税,必要时依价收买。(三)国家当给佃农以土地,资其耕种
也没能实行下去
国民革命期间
耕者有其田
1924—1927
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反对军阀统治
①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起义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多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常。②空想性: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后来太平天国被迫实行“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实现,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③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演变。

以下是主要的几个阶段:
部落社会阶段:早期的中国,人们生活在氏族和部落组织中。

土地所有权属于氏族和部落,土地分配是按照世代相传或共同耕作的方式进行,土地经营主要采用共有制。

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分封制度形成,土地开始按照封建等级和亲属关系进行分配。

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和封建地主享有土地所有权。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领取封地以供生活和缴纳租税。

地租和赋税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形式。

秦汉传统土地制度:秦统一六国后,推行半封建制度,将土地私有化,取消封建等级,实行以县为基础的乡里制度,土地分配由官府进行,农民成为土地的承包者,向国家缴纳租税。

隋唐均田制:隋朝和唐朝推行了均田制,以公平分配土地,实行土地的均贫富,农民土地持有比例逐渐增加。

均田制的核心是实行面积相等的田赋制,农民按照自身劳动力或人口数量分配土地。

宋元两代土地制度:北宋时期,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土地制度。

南宋推行保甲法,实行义务劳动和土地承包制,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逐渐紧密。

元朝时期,
逐渐形成了官府占有大片土地的情况,出现了官田和私田并存的土地制度。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从部落共有制到封建地主制、均田制和一些特定制度的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朝代的更迭,土地制度也随之调整和变化。

这些土地制度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秩序。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演变。

以下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发展阶段:
1. 原始社会时期:这个阶段土地属于公有制,人们在自然环境下平均分配土地资源。

2. 奴隶社会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集中到贵族和王室手中,成为私有财产。

奴隶负责农耕劳动,土地制度逐渐形成。

3. 封建社会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均田制”,将土地按户均分,实行个人领土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逐渐为贵族和官僚所有,出现了著名的“富国强兵”的千秋万代制。

4. 唐宋时期:唐朝时期实行赋税制,农民按照一定比例交纳税收,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的流转和交易开始逐渐活跃。

宋朝时,土地的出租和抵押制度逐渐形成。

5.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以天地有用之论为依据,农民可以记名地使用土地,但不能转让土地。

清朝时期继承了明朝的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权更趋严格,土地政策更加专制。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由公有制到私有制的演变过程,从均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权的巩固,最终形成了封建特权地主和农民之间严重不平等的土地制度。

这种土地制
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并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继之后的北齐、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袭了这一制度。

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

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代中叶,均田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均田制实行的先决条件:均田制是授田给百姓,户籍正确为实行的先决条件,因此,实行之初先清查户籍,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以便于授田与征税2.意义:(1)均田制鼓励耕者有田,部曲.佃客自国家领得土地,向国家纳税,转为国家编户,政府收入增加,以自耕农为主的农业社会逐渐建立起来(2)均田是授田给人民,有为民置产的精神,授田的原则是依劳动力多寡,所以男女授田数量不同,而奴婢.牛也可授田(丁牛一头授田30亩),每户牛限4头,北魏时期奴婢授田人数不限制北齐才加以限制(3)由于奴婢也授田,豪强之家可藉畜养奴婢获得更多的田地,他们的利益并未被完全铲除,或许因此使均田制的实行并未遭遇强大的阻力(4)政府授露田与桑田,可说是土地公有与私有的折衷措施(5)劳动力与土地结合,奖励人民到人口稀少的地方开垦,耕地面积增加,有助于中原农业的恢复3.沿用:北齐.北周.隋.唐继续实行均田制,隋代所受露田加倍(丁男80亩.妇女40亩),唐代改称口分田与永业田,数量与隋相同,但妇女不授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1.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及国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屯田制:【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

【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3.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4.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作用】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2)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

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

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

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

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

二)、赋役制度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①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②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③租调制:西晋的占田法内容包括"户调制",规定每户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

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⑤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凋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作用在于:一、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三、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

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⑦黄册与鱼鳞图册:见教材P142⏹⑧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鉴于赋役沉重,农民铤而走险的历史教训,改革赋役制度,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这就大大增加了赋税中的货币比重。

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役归于地”“量地计丁”,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特点及影响:见教材P147⏹特点:(1)将田赋、杂税和徭役等“悉并为一条”,统一征收,简化征收手续。

⏹(2)将户丁负担的徭役,部分摊入地亩。

⏹(3)田赋征银。

⏹(4)废除里甲征解赋役办法,改为官办,差徭也一律改为“官为金募”,雇募劳力应役。

⏹影响:(1)解除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2)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3)使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4)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⑨摊丁入亩:171 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的地丁银。

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

摊丁人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重点提示】赋税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①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②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的变化;③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的简化;④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的变化。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三)、重农抑商政策:①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史统治都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②形成发展: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

以后历史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③主要表现:A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B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C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D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

④评价: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秦汉时期)B到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具体关注如:秦朝与西汉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内容及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关注历代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内容;关注各朝代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如:元明清时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四)、中国传统社会土地制度的变动趋势1、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2、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

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

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

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

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

3. 两宋时期导致土地私有化数量增长过快的原因见教材P107五、总结中国传统社会赋役制度的变动趋势中国传统社会赋役制度的发展变化,在地主制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经历了赋役并重、赋重于役、役并人赋的三个阶段.1.秦汉至唐代中叶为赋役并重阶段在这一阶段,地主制经济还不发达,自耕农大量存在, 国家赋役征课的对象主要是自耕农。

2.唐中叶至明中叶为赋重于役阶段唐代前期,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德宗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包括地税和户税。

赋税从主要征课自耕农,向主要与地主分割地租转移。

这是税制的一种进步。

3.明中叶的“一条鞭法”至清康熙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属役并入赋阶段明初,田赋沿用唐宋夏税秋粮两大名目,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各地赋役改革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将各种赋与役合为一条,统一征收银两。

康熙51年,清政府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人丁和丁银数的固定,为雍正朝的摊丁入亩准备了条件。

摊丁入亩是将役银归于赋银,人丁税并入土地税,一律按田亩征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