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角度分析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原因_叶蕾2008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

摘要:在政策过程中,政策执行连接了政策规划和政策评估,是将政策由设想到落地的关键过程,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终阶段。

然而,现实社会中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不仅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同时产生了不亮的社会影响和资源浪费。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行为,分析原因并探讨防治这些偏离行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执行偏差;路径选择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调动政策资源,进行科学配置,采取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由设想到落地,达到实现政策目标的动态过程。

政策方案的落地生根,有赖于科学高效的政策执行。

一、政策过程与执行偏差分析〔一〕公共政策过程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模式就是从公共政策的由推行到终结的各阶段的环节出发,将公共政策视为多环节紧密衔接的动态系统,通过对各环节的分析与提炼,探索其内在规律。

一般来说,从政策过程角度出发,包括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功能并产生一定的活动效果。

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紧密衔接的,离开科学高效的执行,终归是海市蜃楼,镜花水月,无法发挥其强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正是因为影响政策执行的原因复杂多变,经常会出现政策执行结果与目标背离的情况,〔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与危害。

政策执行偏差,一般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效果偏离实际目标,出现执行与目标之间出现差距,甚至偏离原目标,并产生不良社会结果的政策现象。

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实践中,学者们一般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公共政策上,假设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一定会符合既定目标。

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效果不佳。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政策随意、机械执行政策频繁调整,稳定性得不到保证。

政策执行缺乏大局观念破坏了政策的稳定性。

2.公共政策的执行者可能会根据个体的风险偏好与利益需求对政策内容进行取舍,影响公共政策的完整性。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企业家天地2009年8月公共政策执行,简言之,是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为了达到预定的公共政策制定的目标,而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调整的对象,使公共政策具体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陈振明教授认为“所谓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措施,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行为过程。

”[1]260“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事关政策的成败。

”[1]254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公共政策执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策自身质量、政策资源、执行主体、目标群体、制度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全局性和长期性”[2]333,制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常被定义为“人类在其中相互影响的框架”[3]195或“一系列人为设定的行为规则”[4]16。

本文将着重探讨以制度因素为重点的阻碍我国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多种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不力的表现形式公共政策执行不力是指,公共政策执行往往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政策的执行与政策制定时的初衷相违背,有时甚至出现过度偏离的现象。

也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执行阻滞,例如丁煌认为:“政策执行阻滞是指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凝聚合流所形成的妨碍政策顺利实施乃至造成政策执行过程停滞不前,进而导致政策目标不能圆满实现甚至完全落空的阻力合力及其运作方式。

”[5]32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1、政策表面化。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只是被宣传一通,而未被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性措施,使政策所产生的作用大大低于政策目标的要求。

2、政策局部化。

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中对政策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任意进行取舍,有利则执行,不利则曲解、抛弃,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出现与初衷相悖的结果。

3、政策扩大化。

政策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一些原政策目标所没有规定的不恰当内容,致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影响了既定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制定了大量的公共政策,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政策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发展。

但有些政策由于执行中各种制约因素而大打折扣,从而导致政策执行的效力不尽人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故而,剖析政策执行过程,分析因果联系,探讨解决对策,是有效执行政策的关键,对保证我国公共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执行过程的角度研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公共政策、政策执行、执行偏差、对策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公共政策内容转变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本质上是遵循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也可以说,公共政策执行既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许多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偏差现象。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的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下面分析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并给出纠正偏差的建设性对策。

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一)公共政策本身不合理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失败,首先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看,敏感的政治性政策、直接涉及人们利益分配和调整的经济政策、竞争性和敌对性的外交政策及军事政策、涉及领域众多的综合性政策,创新性较强的政策等,大部分都属于比较复杂的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相当的重要。

首先,政策内容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缺乏可行性、目标僵化和目标缺乏前瞻性。

其次,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影响政策的执行成本和公正公平。

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紧密相连,若政策执行犹豫不定,不但是使政策执行成本增加,而且会影响政策的公正公平,使政策失去公信力。

最后,政策的配套影响政策执行的整体性。

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它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与之相配套,形成完整的政策执行体系。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原因分析(大全)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原因分析(大全)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原因分析(大全)第一篇: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原因分析(大全)谓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为,将政策观念形态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

”从定义中不难看出,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方案付诸实施,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最直接、最重要、最经常的行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共政策问题能否解决、方案能否实现以及解决和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因此,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

政策执行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的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得政策执行出现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现象:1、政策敷衍。

公共政策执行者在执行中只做表面应付,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等方面没有真正到位。

只制订象征性的执行措施,或执行起来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敷衍塞责,使严肃的政令在形形色色的花架子下变成一纸空文。

2、政策附加。

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加进原来政策所没有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导致政策扩大化。

3、政策损缺。

“断章取义”。

公共政策执行部门对上级或中央的政策选择性执行,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使一个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没有完全贯彻落实,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从而政策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

4、政策歪曲。

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利用政策的某些抽象性,借口本地区或部门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解释。

5、政策抵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实际上是钻政策的空子。

公共政策执行者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上级或中央政策,这是执行者主观上、行动上反对政策的一种表现,损害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分析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因而政策实施中的失控原因也较复杂。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主体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主体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动态活动过程 。【 共政 策的 目的在于解 决一定 的社会 问题 , 1 忪 政
策 执 行 作 为 其 中重 要 的 组 成 部 分 , 政 策 目标 得 以 实 现 的关 键 所 是 在 。没 有 执 行 , 策 就是 一纸 空 文 ; 有 执 行 , 策 就 得 不 到 检 验 ; 政 没 政 没 有 执 行 , 策 就无 法改 进 ; 有 执 行 , 政 没 政策 目标 最终 将 无 法 实 现 。 正 如 美 国著 名 政 治 学 者 G 艾 利 森 所 说 的 那 样 ,在 实 现 政 策 目标 . ” 的 目标 的过 程 中 , 案 确 定 的 功 能 只 占 1% , 其 余 的 9 ̄ 取 决 方 0 而 0 0 /
人 的 行 动 最 根 本 的 动 因就 是 利 益 , 为执 行 主 体 的 组 织 最 终 作 也 都 是 由具 体 的 执 行 者 组 成 。 就 公 共 政 策 执 行 者 而 言 , 们 具 有 他 双 重 身 份 , 社 会 成 员 当 中 的特 殊 群 体 。他 们 既 承 担 着 社 会 公 职 、 是 行 使着 公 共 权 力 、 维 护 社 会 公 共 利 益 的义 务 和 职 责 , 有 又是 具 有 与
我 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主体 因素分析及对 策研究
岳 子 成
【 摘 要 】 共 政 策 执 行 是 公 共 政 策 的 重 要 部 分 , 是 政 策 目标 得 以 实 公 也
( ) 械 性 执 行 , 是 执 行 主 体 在 执 行 政 策 时 生 搬 硬 套 , 根 五 机 就 不 据 具体 情 况 进 行 具 体 分 析 , 顾 公 共 政 策 的 时 效 性 、 对 性 , 能 不 针 不 将 公 共 政 策 的 原 则 性 和 灵 活 性 有 机 的 结 合 , 成 原 本 不 适 应 现 实 造 状 况 的 政 策 机 械 地 执 行 , 者 当 情 况 出现 时 总认 为 没 有 适 用 的 政 或 策 , 使 许 多 问题 的解 决 错 失 良机 , 低 了 执 行 效 力 , 费 了公 共 致 降 浪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

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偏差及對策摘要:在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期,政策執行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

政策的執行成敗直接決定政策的效益和價值實現。

然而,政策執行是一項極為複雜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政策實施的實際過程中,常常會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導致執行偏差。

這使公共政策目標落空,政策問題得不到有效地解決,政府的形象嚴重受到破壞,甚至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正常運行。

因此,我們要針對我國現實的國情,採取正確的對策,防止執行偏差的出現,維持社會秩序。

關鍵:公共政策、政策執行、執行偏差、對策公共政策執行的含義公共政策執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採納之後,把公共政策內容轉變現實的過程,也就是政策目標得以實現的過程。

公共政策執行本質上是遵循指令所進行的變革,是為了實現政策目標而重新調整行為模式的過程,是將一種政策付諸實施的各項活動。

也可以說,公共政策執行既是實現政策目標的唯一途徑,也是檢驗政策品質的重要標準,然而,許多的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存在著偏差現象。

公共政策執行偏差,是指執行者在實施政策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其行為效果偏離政策的目標並產生了不良後果的政策現象。

下麵分析產生這些偏差的原因,並給出糾正偏差的建設性對策。

二、公共政策執行偏差的原因根據我國的特殊國情,政策執行偏差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幾點:公共政策本身不合理政策實施的成功與失敗,首先取決於政策本身是否科學合理。

就一般情況來看,敏感的政治性政策、直接涉及人們利益分配和調整的經濟政策、競爭性和敵對性的外交政策及軍事政策、涉及領域眾多的綜合性政策,創新性較強的政策等,大部分都屬於比較複雜的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內容是否科學合理相當的重要。

首先,政策內容不合理主要體現在政策目標缺乏可行性、目標僵化和目標缺乏前瞻性。

其次,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影響政策的執行成本和公正公平。

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緊密相連,若政策執行猶豫不定,不但是使政策執行成本增加,而且會影響政策的公正公平,使政策失去公信力。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原因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原因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原因当前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 有着主观或者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一、政策本身的原因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

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

政策执行偏误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 有漏洞可钻。

一般说来, 政策是否存在缺陷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一是政策是否合理。

如果一项政策规定的各项内容没有反映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 政策所规定的各项行为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那么政策本身便缺乏合理性, 导致其在执行过程中将表现出政策行为规范与客观实际的强烈冲突, 使政策执行失去了实践基础。

政策执行机关在执行这种缺乏合理性的政策时, 理所当然地会选择“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方式来敷衍。

二是政策本身是否明晰。

政策的明晰性, 要求政策方案要有严格的执行界限、科学的操作程序、准确的评估标准等。

缺乏明晰性的政策将使政策的可操作性减弱, 使政策执行者与政策目标群体无所适从, 同时, 缺乏明晰性的政策会引起政策的界限不清, 导致执行者有空子可钻, 对政策随意变通, 同时也为有关领导化解“风险”提供了口实。

三是政策是否“前后左右”协调一致。

现在, 有许多政策是政出多门, 莫衷一是。

面对众多相互冲突的政策时, 政策执行者不得不采取“优选法”———顶头上司的优先, 其他领导的靠后; 经济监督、杠杠部门的优先, 其他部门乃至党政机关的靠后; 领导个人交办的优先,集体名义布置的靠后。

这种做法违背了“政策面前人人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原则, 必然导致国家受损, 群众吃亏,正确的政策难以执行。

四是政策是否多变。

今天制定一个政策, 时隔不久, 情况发生了变化, 又匆忙出台一个新政策,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政策多变, 朝令夕改, 法无常规, 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就无法建立起政策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就很难使人遵从。

二、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任何一项政策最终要靠执行主体来实施, 现实中政策执行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造成的, 这表现在:1、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不高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公务员与发达国家公务员比较起来,素质普遍不高, 从而, 文化水平低导致行政决策水平低; 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滑坡; 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 理论水平低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

浅析公共政策制定后的执行偏差

浅析公共政策制定后的执行偏差

浅析公共政策制定后的执⾏偏差2019-06-08摘要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换的不断深化,公共政策的制定出现失误的可能性越来越⼩。

然⽽在政策出台后,执⾏过程中仍会出现各种状况,即公共政策制定后出现执⾏偏差。

本⽂将阐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后的执⾏偏差及其原因,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制定执⾏偏差政策问题的解决,很⼤程度上依赖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但除了政策本⾝的科学性之外,政策还需要及时有效地执⾏。

政策执⾏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政策⽅案正确与否的唯⼀标准。

同时,政策执⾏结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学者艾利森曾提出:“在达到政府⽬标的过程中,⽅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

”由此可见政策执⾏的重要性。

政策执⾏若是出现偏差,将严重影响政策效能的发挥,以致政策问题难以解决。

本⽂将对公共政策制定后的执⾏偏差实例进⾏阐述,对执⾏偏差出现的原因进⾏分析,并提出建议。

⼀、公共政策制定后的执⾏偏差具体表现及实例公共政策执⾏偏差,主要是指政策执⾏⽅在实⾏政策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实施效果背离政策⽬标,且产⽣了消极后果的状况。

改⾰开放以来,我国⼀直存在政策执⾏背离既定⽬标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政府的管理效率,同时降低了政策实施后的民众绩效评价。

(⼀)公共政策执⾏的象征执⾏在政策执⾏过程中,政策执⾏主体过于注重执⾏的程序化,仅做表⾯功夫,对政策⼤⼒宣传,开始时阵仗颇⼤,最后雷声⼤、⾬点⼩,并未将政策真正地落实为实质措施。

这种敷衍塞责的执⾏⽅式使得政策的效能⼤⼤低于原定⽬标,最终使某些公共政策停留在表⾯。

以我国环保政策为例,2015年年底,世界⽓候⼤会在巴黎举⾏,举世瞩⽬,与此同时,京津冀等地区却再度陷⼊重度雾霾。

从我国现有⽴法及政策来看,多部法律法规及公共政策涉及雾霾污染。

从国家层⾯来看,政策是科学⾼效的,然⽽在地⽅的具体实施状况却不尽如⼈意。

部分地⽅政府为了地⽅GDP,表⾯坚决拥簇环保新政出台,但实际并未让环保不达标的⼯⼚和企业进⾏停业整顿,只是象征性地进⾏警告或是轻微处罚,导致雾霾仍蔓延在城市中,最终使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置身于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去。

这也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今,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偏误,即政策执行者在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

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公共政策执行偏误政策失真一、引言公共政策执行是在政策方案接受之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将其内容转化为现实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

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这表明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政策目标不能预期实现。

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 (1)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 (1)

一、政策执行者阻滞政策执行的原因分析(一)政策执行过程存在利益冲突,执行者缺乏原则性现代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认为,在政治环境中犹如在市场活动中一样,个人也会最大限度地追求某种个人利益。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就表明,政策执行者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受一定利益驱动的。

同时也反映了有些政策执行者本身的道德水平不高,原则性不强,过于重视局部利益、个人利益,从而导致公共政策的失真、失效。

公共政策是宏观的,在执行过程中执行者需要将其具体化从而便于执行。

有的执行者正是抓住了宏观变具体这之间的弹性,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部门谋取利益。

当上级政策可能会有损于该区域的局部利益,尤其是该区域执行主体——地方政府官员个人的自身利益时,这些执行者就会千方百计地在“灵活变通”的幌子下,制定一些与上级政策表面一致而实质相悖的对策,出现上下政策的貌合神离,进而造成政策执行表面化的政策执行阻滞情形;当上级政策只是部分地使本地区受益、部分无益时,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下级政府就会试图对政策实现局部具体化、操作化,局部“流产”,从而显现政策内容缺损,导致政策执行局部化的政策执行阻滞情形;当上级政策虽对本地区能带来利益但仍无法满足区域利益的要求时,作为下级执行主体的地方政府就会试图在政策的具体化、操作化过程中附加、增添超越上级政策要求的政策措施,出现政策执行扩大化的政策执行阻滞情形。

可以说,作为政策制定主体的上级政府与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下级政府之间存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是导致政策执行阻滞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各种法律制度的“空隙”和“漏洞”,给具有“经济人”理性的部分公共政策执行者提供了谋取私利和小团体利益的客观条件。

2.政府体制不完善首先监督机制上,主要表现为有些监督缺乏必要的独立性,直接影响其监督作用的发挥。

例如,作为行政系统内的专门监督的行政监察,由于它与行政机关有着行政隶属关系,使得这种监督在实践中很难真正履行其监督职责,以致弱监、虚监、失监现象相当严重。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摘要】公共政策是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对社会公共利益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对于每一个公共政策来说,执行是其运行当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政策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环节中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其顺利执行的因素,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而造成这些原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政策执行者所谓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一个政策能否顺利执行直接影响到它既定目标的实现,甚至影响到它存在的意义,可以说执行时实现政策的唯一途径。

然而,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存在许多阻碍政策能够顺利运行的因素,造成了公共政策不能够按照既定的规划有效地进行,从而使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

1.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1政策执行过程中下级敷衍上级。

由于政策的执行者经常不能够真正了解该政策的重要意义,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在组织工作、资金、管理等方面到位,或者只做必要的宣传而不去做真正的执行工作,亦或是做工作时前紧后松,应付上级的检查。

1.2机械的执行政策。

我国基层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却普遍存在机械执行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无视公共政策的精神实质,不考虑客观环境条件,机械地照搬公共政策。

二是无视公共管理组织与公共管理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机械地照搬其他地区部门或行业的公共政策。

三是无视公共管理中各种新情况、新特点,机械照搬陈旧的过时的公共政策。

1.3政策执行中的缺损执行。

一项政策往往是由相关的若干个小部分组合而成,一些政策执行者却往往对政策进行断章取义,对于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就严格保证其执行,而对于其中不利于自己的部分则虚与委蛇,使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

基于执行主体角度的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探析

基于执行主体角度的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探析

基于执行主体角度的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探析摘要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复杂的环境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偏差,而其中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最后的成败。

本文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偏差行为的表现入手,探析产生这些偏差的主体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以保证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关键词执行主体政策执行偏差原因对策一、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偏差行为表现形式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行为就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失真现象。

学者宁骚将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归结为以下几种:象征性政策执行;附加式政策执行;或缺式政策执行;替代式政策执行;观望式政策执行;照搬式政策执行;规避式政策执行。

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中,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常常偏离既定的政策目标,使政策执行受阻,这不仅侵害了公共政策的权威性,还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了政府在社会中的威信。

1.政策执行主体存在官本位思想。

公共政策的执行依赖政府机构的组织实施,然而,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由于其科层制特性,极易产生官僚主义,进而阻碍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部分执行者自身定位不准确,对执行相对人采用的方法不当,严重破坏了政府依法行政的形象,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政策难以执行,公共目标难以实现,甚至威胁到政府执政的合法性,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2.在政策执行中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

政策执行不力主要表现为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经常对政策本身的原有内容继续部分扭曲变形或完全改变原有政策内容或实质目标。

3.机械性地执行政策。

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不结合本地实际,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领会政策精神,只是对上级制定下达的政策机械地照搬照抄。

这样呆板的政策执行往往不但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相反还会容易形成推脱,把责任推给政策本身,推给政策制定者,认为政策问题之所以不能得到解决,是政策本身质量有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离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离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离的原因及对策探析摘要: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实施过程的重要部分,也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虽然我国公共政策以维护社会公平和优化资源配置为根本目的,但由于受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仍有不少偏差,影响了我国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

本文分析了公共政策执行中偏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保证了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对策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为了达到预定的公共政策制定的目标,而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调整的对象,使公共政策具体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美国学者艾得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因此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公共政策偏差产生的原因分析1.1政策执行的监控制度不健全在政策执行活动中,因监督制度不到位而导致政策执行偏差的情形时有发生。

一方面是各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力。

我国公共政策监督者的身份不够单一,他们既是政策的监督者,又往往是政策执行所调整的对象,都有自身特殊的利益要求。

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有破坏政策执行的“价值中立”的要求。

另一方面,与政策执行人员相比,监督者由于具体专业的生疏,对政策执行人员违背责任的行为很难监督。

由于大多数的监督无法进人专业领域,又没有高度的优先权和独立的权威,对专业化导致的执行偏差监督常常无能为力。

1.2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存在不足信息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资源,是防止执行偏差的必要条件。

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会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严重偏差。

公共政策是一个执行—反馈一再执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少不了完备的信息对执行活动的指导。

一方面,由于在对公共政策解释的时候,不明晰、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政策接受者在政策实施时往往对政策内容和目标一无所知,或者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因而难以在短期内认同这一政策,政策执行难度和风险必然加大。

公共政策执行障碍的原因探究与策略选择——从执行主体视角

公共政策执行障碍的原因探究与策略选择——从执行主体视角
维普资讯
8 3 LF<中 YH LF SNUC L M EF P O N P S E AC J 8. o . u 2. l o 第 第 JUAOTEATC OOLH 学报I‘OM P 公 共 行 政 V1 N3 卷 期J H O AMNP m C_ R 山市委党校 I》 新 O C _ - 且 J ^ .




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 执行 主体 为
了实现既定 的政策 目标 而采取 的一 系 列行 动。公共政策 目标 的达 成取 决 于一 系 列 因
本地 方之外 的商品实行高税制 , 设定 种种 障
碍和壁垒。 3“ . 假公 济私 ” 的政策 附加 。政策 执行
素的相互影响。其 中, 政策执行 主体是公 共
政策得到正确 有效 执行 的关键 性 因素。从
主体在 执行 政策过程中 , 在既定 的政 策上附
加了一部分 政策 , 而使 既定 政策 的 目的 、 从 政策对 象和具 体措施 发 生 了变化。这种 借 助既定的尤其是 上级 政策 而附加 一部 分 政 策 , 以更好地掩饰政策执行 主体的私利 目 可 的, 获得政策对 象 的认 同和配 合执行 , 理 顺 成 章地 获得了相应的“ 合法性 ” 。 二、 从政策执行主体视 角分析政 策执行
和政治 价值 观渗透到现实的政治生活 中. 指
导 和约束政治 行为 人的 政治 实践 。存 古希 “ 哲人治 国” “ 人 政治 ” 贤 , 方 静 、 徐桂庭 知 识 是 最岛 的 “ , 好的统 治 就 是 由有 知识 的 人托 知 善” 最 阶级思 想家更多地从人 与社会 、\ 『 l与 家的

方面 , 公共 政 策 执行 主体 日出裁 譬捉 宿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失控问题及对策分析[1]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失控问题及对策分析[1]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失控问题及对策分析内容摘要: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置身于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去。

这也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今,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的失控,即政策执行者在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其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失真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控现象时有发生,而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政策、失控、对策分析一、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表现公共政策执行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都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上,似乎公共政策一旦制定,其政策执行的结果符合政策目标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事实上,公共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政策失控也正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具体来讲,公共政策在执行中的失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敷衍。

这是指公共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来贯彻执行该政策,而是将政策束之高阁,阳奉阴违,从而使严肃的政令在形形色色的花架子下变成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实现什么政策目标。

这样做的后果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政策资源,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2.政策利用。

公共政策成了某些地方政府手中的资源,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通过分配“特殊”政策,从而控制企业行为。

政策的分配结果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分配者的意志,企业却可以通过各种关系与手段来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政策。

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请您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与原因:一、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就是:1、政策敷衍指公共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将政策束之高阁, 阳奉阴违, 敷衍塞责, 从而使政策变成了一纸空文, 根本谈不上解决具体问题,实现具体目标。

2、政策选择执行一些政策执行主体往往对政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 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就不执行,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 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

3、政策附加政策附加的主要特点就是执行者在原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设置“土政策”, 打着结合地方实际的旗号另搞一套, 自行其就是, 谋取私利, 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变形。

4、政策歪曲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与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 从而导致政策失真, 甚至被替换为与原政策完全不同的“新”政策。

5、政策抵制公共政策执行者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 从而产生抵制情绪, 使公共政策不能够执行到位,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6、野蛮执行公共政策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滥用行政手段的现象,有的公共政策执行人员对执行对象动辄命令、强制, 使执行对象从心理上与行为上难以接受。

行政手段在执行中扭曲变形, 演变成野蛮执行, 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极大地影响了执行效果。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1、政策本身的原因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就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

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就是否科学合理。

政策执行偏误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就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 有漏洞可钻。

政策就是否存在缺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就是策就是否合理;二就是政策本身就是否明晰;三就是政策就是否“前后左右”协调一致;四就是政策就是否多变。

2、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任何一项政策最终要靠执行主体来实施, 现实中政策执行偏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造成的, 这表现在:1)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不高由于历史种种原因, 一些政策执行者文化水平低导致行政决策水平低;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滑坡; 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 理论水平低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所谓公共政策,即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它的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

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对于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资料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一)公共政策内容的偏离。

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部门难免会考虑自身利益而偏离执行政策的内容。

擅自改动部分政策内容,选择性执行政策内容抑或延伸莫须有的政策内容,这些行为都对公共政策偏离预期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

执行对自己有利的内容,而擅自变动于自身不利的内容,严重影响党和围家的形象,极大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人民利益。

当地方政府单位注重自身利益大于国家时,执行机关便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筛选,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规定执行。

合利执行,不合利不执行,在执行中见黄灯便走,见红灯便绕道。

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极大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

当然,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也有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采取一些土政策,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

特别是一些地方,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另立一套规定,自行其是,谋取私利,严重阻碍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

公共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

公共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

公共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分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存在选择执行、歪曲执行、象征执行、"对抗"执行等不力表现.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中不良的"示范效应"、政策执行方式的偏差、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等,要推进政府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完善统筹兼顾的政府利益整合机制,健全政府的执行监控机制,从而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力.要推进政府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完善统筹兼顾的政府利益整合机制,健全政府的执行监控机制,从而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力.公共政策执行体制是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根本性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体制性原因主要是官僚制公共政策执行体制、公共政策执行参与体制和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存在问题所致。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需要公共政策执行体制创新。

公共政策执行不力问题探析地方政府利益整合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管理该文对目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难的原因做了较全面地分析,认为公共政策难以执行的原因主要是:公共政策主体的问题、公共政策对象的问题、公共政策自身的问题、公共政策环境、资源的问题以及体制的问题。

制度创新、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力、执行方式、统筹兼顾、示范效应、监控机制、二、公共政策执行的阻力因素(一)来自政策主体方面的因素1、成本-收益预期。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人都是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为动机的,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也就是公共政策执行主体与目标群体在互动中的利益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政府是经济人,会进行成本-收益预期,这将影响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思想和行为。

尤金·巴达克以博弈论来分析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他把政策执行过程视为一种赛局,在冲突和竞争的情况下,每一参加者都寻求得到最大的收获,并且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而每一项政策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取决于各方参加者的“战略选择”。

2、政策执行主体的自身利益需求。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人,有自身利益的追求和行为倾向,难以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一项政策威胁到自身利益,执行主体就有可能抵制这一政策,甚至恶意对某项政策进行歪曲、篡改。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及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及对策
套程度低 。政策执行涉及到各个 方面 的利益, 以, 所 它是一个复 境制约 。首先是社会资源 。影响政策执行 的社会资源大概可 以 杂的程序需要诸多方面的措施与之配套 。没有完备 的系统也是 总结为政治环境 、 经济环境、 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不稳定 的因素 会导致政策 执行 出现偏离。第 四, 政出多门。我 国政策 常常多 影响着政策 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经济环境条件具备与否制约着 头, 本身相互矛盾 , 因为我国各级政府部 门的机构繁多且臃肿 、 物质资源 : 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着政策是不是能让公众接受 。其 权责不明确 , 缺乏沟通 协调 。() 2 公共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 。首 次是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 的差异是人们无法提前预计 的, 它会 先, 权力配置机制 、 监督控制机制 , 信息沟通机制等几个方面都 制约政策 的顺利执行 。 直接影响着 政策执行 的具体运作的方式 。 权力配置机制 不科学 意 味着在地方各 级政府 间, 中央和地方之 间, 同一 行政组织 内 二、 解决公共政策执行偏 差的对策 () 1制定科学合理 的公共政策 。根据上文分析, 为解决公共
部等各个层次之 间存在执行权 的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其次 , 政 政策执行偏差存在的几个 问题 ,对此提 出以下几 点对策建议 :
策 实施 时民众们常对政策 内容毫不知情, 因而很难在一 定时期 第一 , 政策有 效执行 的前提是政策 内容的科学性。科技的迅速
内得到他 们的认同 , 从而政策执行的难度大。因此政策 在制定 发 展 使政 府 部 门的 工 作 日趋 走 向 专 业 化 规 范 的道 路 , 政 领 导 行 和执行过 程中缺乏公众 的广泛参 与,导致政策的透明度很低 。 不再是 以前 的通 才, 因此 , 在制 定政策过程 中应 该充分体现政 最后, 政策监督机 制没有强有力的保 障。 第一 , 监督机关一般实 策顾 问团的作用 , 使政 策做 到科 学合理 。要积极听取专家 的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管理
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角度分析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原因
叶蕾呼军艳
一、公共政策执行偏差
公共政策执行是在复杂的政策系统中进行的社会活动,受到来自执行子系统内部和环境的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所谓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员或组织,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政策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被赋予执行权的其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于这些机关的公职人员,即属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范畴。

执行主体掌握着实施政策的资源、手段和方法,是将政策贯彻于政策对象中去的施行者、组织者、管理者和责任者。

执行主体的组合状况以及执行人员的素质、政策水平、管理水平、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成败和政策目标的实现。

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学者宁骚将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归结为以下几种:(1)象征性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或缺式政策执行(4)替代式政策执行(5)观望式政策执行(6)照搬式政策执行(7)规避式政策执行。

可以看出,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产生的原因也就是复杂的,以下就从执行主体这一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二、公共政策主体对造成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
1.执行人员的趋利行为
执行人员的趋利行为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利益追求和行为倾向,要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绝对的“价值中立”,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

首先,行政人员的成本——
—收益预期促使了趋利行为。

其次,政策本身的弹性助长了趋利行为。

2.执行人员的角色错位
从“道德人”的角度来看,作为政策执行者,执行人员应扮演着“公仆”的角色,因为执掌公共权力的他们理应将这种来源于民众的公共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

然而,在现实中,他们往往会陷入政府行政机构代理人和普通公民的角色冲突之中。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当政策追求的整体利益或全局利益与执行者的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政策执行者往往会因公私角色的错位而致使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3.社会监督的严重缺失
社会监督是防止公共权力滥用、腐败、维护公正性的有力武器,是对政策执行人员“经济人”属性的一种有效约制。

但是,在我国政府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常常会因来自方方面面的行政干预而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监督者处于无权状态,监督往往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虽然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由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和社会监
--
137
新学术
督两部分组成,但实际能够发挥出一定作用的仅有内部监督,这使得行政人员们在政策执行的评估上更关注如何得到体制内部的肯定,而忽略民众对政策执行的真实评价和要求。

4.激励考评制度的僵化
我国政府现行的绩效考评制度具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考核结果的好坏主要是基于上级领导的主观评价,这就使得政策执行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常常以“上级偏好”为出发点,而忽视了公共利益。

三、纠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路径选择
1.创造良好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政策执行中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是高效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顺利成长和合理使用的基础。

在建立一整套法制化的管理规则和行为准则,提供一种理性、客观、公正的法治环境的同时还要改革政策执行体制,为政策执行中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利制度环境。

2.丰富政策执行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政策执行中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建立健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选拔、培训、激励、监督等运行机制,激励和挖掘人才的潜能,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政策执行中得到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在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提高政策执行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执行者的实际工作经验,随机应变和积极进取的执行政策。

3.改进政策执行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改变过去那种重考录轻培训、重使用轻管理、重组织管理轻个人参与的单一的封闭的管理方法,引进国外先进的政策执行理论与方法以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手段,促使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从传统的成本管理、经验管理、事务性管理、要素管理转变为效能开发、科学管理、战略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

4.建立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模式
以往政策执行偏重于政策本身而忽视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由此产生的人治现象和管理随意性较普遍。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凭经验主观断定人员配置的情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了。

政策执行中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符合政策目标,服务于政策执行全过程,形成规范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只有合理的进行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执行的个人和执行组织才会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完成政策目标。

提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执行力也不仅仅是公共部门组织的问题,更主要是依赖于合理的制度建设,只有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机制进行了更好的构建,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公共政策的目标才能优质高效的完成。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138
□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振明.(1999)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48.
2.宁骚.(2000)公共政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10.
3.孙柏瑛祁光华.(199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3. 4.欧文·E·休斯.(2001)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0.
5.张康之.(2001)公共行政拒绝权利[J].江海学刊.(4):12-14.
6.马小娟.(2004)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评析[D].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4.
--
1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