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题东坡诗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2023年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精)一后来才知道,这些诗文,包括那一小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

黄州是一段艰难岁月。

在这里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仿佛从了这两首词的境地。

但我读了两遍《苏东坡传》后,对这两句词有了另一层感慨。

以前只觉得潇洒自如、乐观畅达是他天性使然,读完他一生的坎坷沉浮,才明白他的豁达其实来自于修养和境地——假如只有天性早就被磨平了。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消失、间或相伴的神奇人物:奇妙道士吴复古。

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消失一下。

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拘束,仙风道骨。

他的存在令人奇怪,假如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能依旧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

吴复古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淡忘营营、超然世外。

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由于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

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

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或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

超然出世,只是他的自我纾解。

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也许才是他内心所向。

不得不成认,有些人生来便有过人的天赋,天赋即使命。

有使命的人必定有使命感,苏东坡是这样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尽管他看上去没有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气质。

如今我们对吴复古所知甚少,但记住了苏东坡的欢乐和得意。

对兄弟,他有“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这般美妙的愿望,悼友人时先想到“失笑喷饭满案”的故事,又“废卷而哭失声”。

他致力于疏通水利、对饥饿未雨绸缪。

历经磨难,他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爱人而为人所爱。

林语堂以“thegaygenius”形容他,不能再贴切了。

所以年轻就是简单被浪漫情怀蛊惑,体会不到人生真正困难处。

看得到出世心,看不到入世事,还是不了解苏东坡。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20211110033515)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20211110033515)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下边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 增前坡牧儿骑牛,甚存心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 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 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川。

③ 野次:野外。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怀,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本诗前半写画,富裕田园气味;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纳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义殷切。

(2)前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联合全诗简析。

【答案】( 1) B( 2 )①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怀,语言风趣风趣。

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危峰兀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特别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难免步履踉跄的样子。

② 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全部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想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分析】【剖析】( 1) B 项“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错误。

从本诗小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 增前坡牧儿骑牛,甚存心态”中能够看出,这幅画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从诗歌正文后四句来看,这幅画的四个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元素是“牛”,四个元素并不是均匀使劲。

应选B。

(2)本诗诗序中的“戏咏”是轻松玩笑地吟诗,即怀着一种轻松戏谑地写诗,而非正襟危坐地写诗。

这种感情态度主要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用词。

用“峥嵘”形容石头的奇特,用“阿童”写牧童的稚气,用“幽篁”写竹的茂盛,更妙的是用“觳觫”写牛的老态,语言轻松风趣,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欢。

黄庭坚《题东坡诗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黄庭坚《题东坡诗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

(14分)东坡居士极不惜书 ,然不可乞 ,有乞书者 ,正色责之 ,或终不与一字。

元祐中锁试①礼部 ,每来见过案上纸 ,不择精粗 ,书遍乃已。

性喜酒 ,然不能四五龠(yuè)已烂醉 ,不辞谢而就卧 ,鼻鼾如雷 ,少焉苏醒 ,落笔如风雨 ,虽谑弄皆有义味 ,真神仙中人 ,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

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

③谑弄:开玩笑,嘲弄。

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有乞书者()②不择精粗()③书遍乃已()④虽谑弄皆有义味()(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东坡居士极不惜书 ,然不可乞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幼时记趣》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B.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然不能四五龠(yuè)已烂醉10. 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正色责之 ,或终不与一字。

(2分)译文:(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2分)译文:11. 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概括)①②答案:8.(1)①……的人②选择③停止、止④即使【解析】这四个字的解释虽然来自课外的材料,但根在课内。

“者”,很常见,如“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择”,来自“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

“已”来自“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不能自已”(《一面》)。

“虽”见“虽乘奔御风”(《三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口技》)。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3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考点培优训练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3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

练案53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一、(2023·湖北高三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岸贫①梅尧臣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

烧蚌晒槎沫②,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③。

此诗作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当时北宋边患严峻,朝廷每年供给契丹、西夏大量的绢币。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破败流徙。

②槎沫:水上漂浮的零枝断梗。

③犊鼻裈:短裤,或称围裙,因形如犊鼻,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岸边贫苦人家失去了土地,无法耕种与收获,也没有办法饲养鸡豚。

B.他们用晒干的断梗枯枝烧蚌蛤吃,用“野芦”“青蔓”搭建居住的地方。

C.小孩子们把荷叶穿在身上充当短裤,刻画了小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形象。

D.全诗只描绘场景,客观直白,未加任何评论,让读者自己思考。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6分)二、(2023·河北沧州校联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念奴娇·垂虹亭朱敦儒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

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

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

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

深夜悄悄鱼龙,灵旗收暮霭,天光相接。

莹澈乾坤,全放出、叠玉层冰宫阙。

洗尽凡心,相忘尘世,梦想都销歇。

胸中云海,浩然犹浸明月。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放船纵棹”三句,写出词人在金秋之际乘舟泛江,“放”“纵”二字表现出无拘无束、随心而行的情趣。

B.“与我成三客”化用李白《月下独酌》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意境有别,韵味各异。

C.“叠玉层冰宫阙”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冰清玉洁的景象,表达出词人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

D.这首词清畅旷达,想象奇特,文采斐然,在皎洁莹白的水月光影中,营造出高远超凡的艺术境界。

4.本词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都描写了月下泛舟的情形,抒发了词人的情思,请比较其情感的异同。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3)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3)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黄庭坚诗词阅读练习答案

黄庭坚诗词阅读练习答案

黄庭坚诗词阅读练习答案黄庭坚诗词阅读练习答案黄庭坚写词不像写诗那样谨严用力,今存词约180余首,艺术琢炼颇不平衡。

部分作品接近柳永,多写花月艳情。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

此处代指世外桃源。

②拂金徽:指弹琴。

1.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

2.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下阙共四句,每一句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请任选一句.进行评点赏析。

参考答案1.一是写出了花丛中的仙露之晶莹欲滴;二是间接写出了桃花丛色彩之美艳夺目。

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环境之美。

2.①写了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逸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一一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玉石、玉枕、金徽”等高洁不俗的事物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也寄予了词人高洁的人生理想。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一一言外之意,是倾慕李白的飘逸旷放,感叹缺少这样的人生知音,他不以今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一一以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人趋时的妾妇(桃花),也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一一表现词人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和放浪自得之志,也让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黄庭坚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①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③。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北宋)苏轼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北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

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

“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

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

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文阅读(甲)临皋闲题苏轼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苏轼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歇不得处 A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甚时也不妨熟歇 B(丙)纵笔三首(其一)苏轼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

(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①与此孰胜(________) A.通“熟” B.谁,哪一个 C.成熟②思欲就林止息(________) A.完成 B.即使 C.靠近③若人悟此(________) A.好像 B.如果 C.你(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和“酒红”B“误喜”和“一笑”(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熟歇”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B;C;B(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3)A处,示例1: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示例2: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酬和类 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酬和类 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酬和类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①苏辙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乐与野农共食却嫌尉卒扰人,其背后的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2.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寄满子权王令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注】满子权: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点明地点和时间,下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从而为全诗奠定基调。

B.颔联诗人触景生叹,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暗含了诗人对人世的感喟。

C.颈联诗人向友人倾诉自己境况,表达了即便怀才不遇,志向也定会实现的信心。

D.本诗中所选的意象如“暮蔼”“平林”“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

4.“楼上人愁意思深”一句中“意思深”包含哪些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②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文言文《东坡诗文》的翻译及阅读答案

文言文《东坡诗文》的翻译及阅读答案

文言文《东坡诗文》的翻译及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东坡诗文》的翻译及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1.欧阳公:指欧阳修。

2.谓:说。

3.尝:曾经4.虽:即使【试题】⒈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⒊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⑴ ① 像② 这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⒊要点:开阔的胸怀。

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译文一: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就被人们传诵。

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前前后后就像这样。

一天与欧阳棐谈论文章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也不谈论我,不传颂我的名声了!”崇宁、大观年间,苏轼在岭南作的诗很流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这时候朝廷即使曾经禁止(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贯,但是禁得更严密传送更多,经常凭借(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多相互夸赞。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5)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5)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北宋)苏轼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北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

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

“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

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

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黄庭坚)(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黄庭坚)(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黄庭坚)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次元明韵寄子由黄庭坚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①?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注】①凌烟:阁名,在唐代长安太极宫内。

唐太宗曾令著名人物画家阎立本将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像画在阁内,以表彰他们的勋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人认为半辈子的交情和亲情都如同流水般逝去,有谁的画像能被画在凌烟阁上永垂不朽呢?B.颔联只是具体说春天到来,风吹雨落,花开花谢,江北江南,波浪滔天,无一字涉情,但令人感到兴象高妙,情深无边。

C.颈联转入议论,以虚词领句,以作转折。

一方面表示自己对苏轼的人品仰慕,并恰到好处地进行颂扬,一方面又表明自己的心意志向。

D.这首诗中间两联,一写景,一议论,写景时流丽绵密,议论时疏朗有致,轻重虚实,对比分明。

2.“凌烟阁”在黄庭坚的这首诗中具体代表了什么意义?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登巫山县楼作[注]黄庭坚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宋玉台头,暮雨朝云几许愁?飞花漫漫,不管羁人肠欲断。

春水茫茫,欲度南陵更断肠。

[注]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正月,放逐在蜀中已近六年的黄庭坚遇赦,从江安登舟,顺长江下三峡出川。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两个问句:“何处是”即“是何处”,“几许愁”实形容愁多。

B.上片以君王与文臣对举,虽是说古事,却不无现实的寓意。

C.六年的放逐给词人留下了太深的伤痕,故他仍自称“羁人”。

D.这首词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情感深沉。

4.这首词词人情感抒发较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寄上七兄①黄庭坚学得屠龙长缩手,炼成五色化苍烟。

谁言游刃有余地,自信无功可补天。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含解析)

专题06 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含解析)

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I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全国·统考新高考I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4.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3·全国·统考全国乙卷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优化探究】2019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提素能11-2 Word版含解析

【优化探究】2019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提素能11-2 Word版含解析

1.(2019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黄庭坚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

黄庭坚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

黄庭坚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黄庭坚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一)寄黄几复【宋】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当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

黄几复,诗人朋友,于广东四会县任职。

【赏析】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抒写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此处化用了《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说明海天茫茫相距辽远。

后句是说通信颇为不易。

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但又说鸿雁南飞止于衡阳,而四会在衡阳之南,所以,想托鸿雁捎封信去也被谢绝。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进一步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深。

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

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

这两句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黄庭坚把寻常词入诗,创造出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

四立壁典故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三折肱,知为良医。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

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被重用,老要他在下面跌撞呢?尾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赞美友人认真读书、好学不倦。

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应。

在作者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春风”中把酒畅谈理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然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

全国通用十年2024_2025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5古代诗词阅读含解析

全国通用十年2024_2025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5古代诗词阅读含解析
专题05 古代诗词阅读
【2024年】
一、(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由,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看法。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但其生活也令人艳羡。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钦佩之情。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实力。
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子虽在山野也特别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憧憬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担当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实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但其生活也令人艳羡”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由,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逍遥自由,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艳羡。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逍遥自由,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由。故选C。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解析(3)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解析(3)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宋]黄庭坚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③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④寒挂屋山头。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

黄十七:黄介,字几复。

②沈:污染。

③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

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

④斗杓:指北斗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赠别几复[宋]黄庭坚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①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释: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0)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0)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0)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宋]黄庭坚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释】①此诗是黄庭坚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画而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两句中“吐”表明黄斌老创作动机非凡,故画出的竹气势峥嵘,不同凡响。

B.第三、四句把竹子比作“偃蹇”之卧龙,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隐喻诗人被贬的遭遇。

C.第五、六句描述黄斌老在晴明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D.第七、八句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突出黄斌老画技高超。

(2)黄斌老笔下的竹子为全诗的情感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材料原文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3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答案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2.⑴①像②这⑵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3.要点:开阔的胸怀。

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东坡诗文文言文参考译文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写成)就被人们传诵。

每当有一篇(东坡的)*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

一天欧阳修与儿子欧阳棐谈论*,说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道:“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不会谈及我!”崇宁、大观年间,苏东坡被贬海南所作的诗很流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这时候,朝廷即使曾经禁止,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但是禁得越严密,流传的诗文越多,人们经常凭借收集到的海外诗多相互夸赞。

士大夫没有诵读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

但有的人却说东坡的诗没韵律。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炼字题专练之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炼字题专练之虚词

诗歌鉴赏炼字题专练之虚词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

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

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一、虚词:这里的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如:《秋暮吟望》颔联“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两句中的“常”“偏”两字,“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中的“方”“始”有何表达作用?【答案】表现了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二、答题步骤: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范成大①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

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
不与一字。

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③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④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释)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
界联络。

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

③谑弄:开玩笑,嘲弄。

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正色.责之/征于色.,发于声
B.每来见过案.上纸/拍案.而起
C.虽.谑弄皆有义味/虽.我之死
D.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困于心,衡.于虑
4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45.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
概括)
【答案】
43. D
44.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45.为人率真(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行也要喝醉);书法技艺高超(酒醒后写的字潇洒飘逸)。

【解析】
4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色”都是“神色”; B.选项中的“案”都是“桌子”; C.选项中的“虽”都是“即使”; D.选项中的“衡”分别是“平衡”和“通‘横’,阻塞不通”的意思。

故选D。

44.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的意思是:客人还没辞别就躺下了睡着了,
鼾声如雷。

一会儿醒了之后,落笔如风雨般潇洒。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4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概括作答。

依据“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
与一字”可以看出,苏轼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依据“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可以看出,苏轼性格豪爽;依据“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可以看出,苏轼书法技艺高超。

综合起来看,苏轼是一个为人率真,性情豪爽,书法技艺高超的人。

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
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参考译文:
苏轼平时对自己的字很大方,但却不能问他要。

凡有求他写的,他必严肃地推辞别人,有的人到最后也没得到他一个字。

元丰八年,苏轼在礼部主持进士考试。

每次见到桌上有纸,不
管是什么纸,他都会在上面写个不停。

他喜欢饮酒,但喝不了四五杯就已烂醉如泥,客人还
没辞别就躺下了睡着了,鼾声如雷。

一会儿醒了之后,落笔如风雨般潇洒。

他戏谑嘲弄文章的意味和情趣,真是神人呀!这哪里是当今好书法之人能与他较量轻重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