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

合集下载

捐纳制度与清末新政

捐纳制度与清末新政

维普资讯
3 2
宜宾 学 院学 报
20 06年 8期
德价值观逐渐瓦解, 大量正途出身的官员和想考取功名的绅士 年的时间内, 两广共捐集款银 7 万 6 6 6 两。接着奉天请 3 千 百 8 得款 30万两 , 0 奉天 由此受保举达 1 0余 3 0 产生了被剥夺感, 他们对 自身的阶级不断背离 , 其最终结果 当然 捐一年也得到恩准,
时有关铨选制度, 可以说无一不可以通过捐纳可得。 不可否认, 捐纳的实行成全 了一部分社会精英进入统治集
的涌现, 堵塞了许多科举出身的官员的仕途, 了他们之间怨 造成 恨和斗争。正如文人孙兆雄所说“ 豪杰未免灰心 , 有志者竞不得
舒展其志, 官不安于未 秩, 士不安于读书, 开侥幸之风, 害人才
政府到了无可挽救之势。当时有识之士, 无不引为忧虑。冯桂芬
在《 变捐例议》 中指出:近十数年来 , “ 捐途多而吏治益坏; 吏治坏
而世变益亟; 世变益亟而度支益蹙; 度支益蹙而捐途益多, 是以乱
召乱之道也。u 呼吁朝廷下诏停止开捐。19 年, ” 85 新疆巡抚
史载: 汉两代, 秦、 每逢军兴、 河工或灾荒, 统治者多行卖 官爵之

朝统治的最后十年相始终。从近代化的进程看, 清末新政部分实 重。如果说在康、 乾强盛之时, 雍、 清政府还能控制铨选 , 捐纳还 现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然而从结果看 , 清王朝 不致于造成全局的危害。但道、 咸以降, 日蹙、 国势 民生凋弊、 内 却落得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不仅没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 , 反而在 辛亥革命的风暴中结束了统治。清王朝灭亡的原因很多, 但其中
团的行列, 如晚清的薛福成、 日昌、 丁 刘锦棠 、 张荫桓、 邓世 昌、 谭收 稿Biblioteka 日期 :0 6—0 —0 2o 3 2

清朝灭亡原因探析

清朝灭亡原因探析

清朝灭亡原因探析清朝于1644年建立后,经过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曾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

但这个王朝在18世纪后半期,明显地落后了。

这一时期,西欧已经开始划时代意义的工业革命,而中国还在封建社会里徘徊,特别康乾盛世以后,清王朝正无可挽回地沿着历代王朝曾经显现的轨迹,在由盛向衰的路上迅速下滑。

到了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加剧。

是什么造成清王朝政治的腐败导致军队的腐败。

清政府的正规军八旗兵与绿营兵,总数不少于八十万,但战斗力已远不能与当初相比。

乾隆年间皇帝南巡时,已亲眼目睹过八旗兵的衰败。

嘉庆年间镇压川楚陕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绿营兵的无能亦已暴露无遗。

据一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人揭露,当时外省的军队,骑兵往往没有马,操练时临时雇用。

水兵不习水,遇有检阅,则花钱雇渔民、船户冒充。

武器也锈烂不堪。

各级军官采取吃空额等方式贪污成风。

作者云,这种情况不知从何年开始的,总之递沿相习,到鸦片战争前夕已愈演愈烈。

(陈庆镛:《武营积弊疏》)闭关锁国政策也成了限制中外交往的政策。

这种政策产生之初,或许是基于反对外来侵略,在制定对外贸易和外交方面政策时的一种倾向。

但推行开来的结果,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带有与世隔绝和盲目排外的一种政策倾向。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妄自尊大的“天朝大国”意识,西方殖民主义的东来及其种种不法活动和侵略行径,等等,都构成闭关政策产生的直接原因。

清王朝统治者的专制、愚昧与腐败,使这种政策在防范外夷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事实上闭关政策并不是对付外来侵略的有效手段,更不是最好办法,在加大中国与西方经济实力差距方面却起了非常恶劣的作用。

闭关政策的推行,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打击了中国工商业者的利益,破坏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成长的环境。

人类社会的科技文化,总是在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中不断发展进步的。

捐纳为官的清朝“官二代”-精选资料

捐纳为官的清朝“官二代”-精选资料

捐纳为官的清朝“官二代”清亡百年,不仅历史学界在研究探讨,且民间反思分析也一直很热烈,但皆众说纷纭。

如果从吏治来看,清廷大规模给“官二代”卖官鬻爵,导致整个官场沦陷,则为罪魁祸首。

一、清朝流行捐官做有清一代,民间谚语:“捐官做,买马骑”。

可谓一语道破清廷选拔官员的实质。

自隋唐实行科举取士以来,历朝历代莫不遵循。

但到了清代,选拔官吏除了沿袭科举取士制度外,还有两条最重要的途径:一为荫袭保举。

此举实质上就是世袭制,凡清朝有功之臣或皇亲国戚的后人,都可以世袭前辈官位。

此举为皇亲贵戚“拼爹”晋身,数量极少。

二为捐纳。

此举就是卖官鬻爵,这是“官二代”晋身官场最主要渠道。

回溯清廷出台卖官鬻爵制度肇始,是在立国之初。

其起因则为战乱频繁,平叛维稳军费开支巨大入不敷出,无奈才出此下策。

史载:顺治六年(1649 年),户部以“师旅繁兴,岁入不给,议开监生、吏典、承差等援纳”。

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一直将其视为权宜措施,且捐纳的官职有一定的限制,是文职和武职的小官员和虚职。

据《清史稿》记载,“捐途文职小京官至郎中,未入流至道员;武职千把总至参将”。

同时明确规定,捐纳的“官二代”官员,不得分用于吏部、礼部等中央核心部门和道、府这些地方机关,且不得授实缺正印官,就是不得任一把手。

恰恰到了为后世称道的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间,则“开行常例捐纳”,即常年卖官鬻爵,还以此作为朝廷常年性收入。

可怕的是,出卖的官位,不再局限于贡监、衔封等虚职,扩大到“实缺捐纳”,即包括实职官位,且竟然以出卖实职官位为主。

这可谓完全不顾斯文。

令人吃惊的是,史书记载,当时现职官员的加级、记录、保举等考核,都需要捐金钱。

更可怕的,革职降级官员的开复(即复职),更要收钱!清朝有民谣说:“遍天底下买卖,只有做官的利钱最好”。

乾隆时期,规定捐白米20 石可任县丞,北京城里几乎所有的“官二代”旗人,无论年龄大小文化程度如何,都拿多年的积蓄买官。

到嘉庆年间,捐生人数达到了22 万。

清朝的衰败与社会动荡

清朝的衰败与社会动荡

清朝的衰败与社会动荡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衰败和社会动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探讨清朝衰败和社会动荡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一、政治原因1.1 外患与国土失地在清朝后期,中国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如英国的鸦片战争、法国的侵占广州等。

清朝政府缺乏坚定果断的对策,导致大量领土的丧失。

这不仅削弱了清朝的国力,也削弱了统治者在人民中的威信。

1.2 政治腐败与权力失衡清朝政府内部腐败盛行,官员贪污受贿、奢华豪华。

一些官员贪婪权力,导致权力失衡。

而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权力失衡,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地应对国内外的挑战,从而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二、经济原因2.1 内外贸易不平衡清朝时期,国内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贸,尤其是对西方列强的贸易。

不对外贸易进行合理调控,导致中国的贸易逆差严重,境外市场的控制也丧失在外人手中。

这进一步损害了清朝政府的财政状况。

2.2 封建经济体制的束缚清朝历来实行封建经济体制,坚持官僚地主阶级的封建专制统治。

这导致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农民生活极为贫困,无力支付过高的赋税和缴纳苛捐杂税。

这种经济体制的束缚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三、社会原因3.1 民族矛盾激化清朝统治的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满族统治阶级对于其他民族持有歧视态度,并对其进行强行同化。

这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引发了一系列的民族抵抗与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白莲教起义等。

3.2 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清朝社会阶级划分明确,康乾盛世后官僚地主阶级日益壮大,与农民形成鲜明的对立。

土地兼并、苛捐杂税使得农民生活更加困苦,农民起义也接连不断。

此外,商业资本阶级的兴起,引发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矛盾。

这些社会矛盾无疑加剧了清朝社会动荡的程度。

结语清朝的衰败与社会动荡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种种弊端以及各种矛盾的积累。

不仅与外患有关,也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

清朝的衰落为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与革命运动的兴起,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王朝腐败周期律:专制帝国如何灭亡的

王朝腐败周期律:专制帝国如何灭亡的
第一个原因,套用现代用语,就是官场中人的“信仰”不断丧失。
所谓的信仰,在古代官吏的身上体现为对儒家道德的认同,对仁、义、礼、智、信的个人操守的坚持,对廉洁奉公、为民做主的执政理念的实践。在王朝建立之初,新政权的君臣们因为亲身经历了前一个朝代的覆灭过程,或深受其害,或是前朝的背叛者,因此,他们对腐败问题和人亡政息的关系有着深刻认识,对个人操守比较坚持,再加上社会刚走出混乱,百废待兴,他们的进取心也比较足。所以,王朝在建立初期往往政治清明,君臣廉洁。
这样的“腐败周期律”并不只存在于清朝,放到其他朝代也同样有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周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乾隆时期,腐败现象走出谷底,开始强劲上扬。乾隆四十年以后,腐败公行,“州县有所营求,即有所馈送,往往以缺分之繁简,分贿赂之等差。此等赃私初非州县家财,直以国帑为夤缘之具。上司既甘其饵,明知之而不能问,且受其狭制,无可如何”。官场已经和市场无异,政务也变异成了商品。
康熙年间,天下欣欣向荣,国库开始充盈,但朝廷继续保持相对廉洁。当时的宫廷人员只有明朝的1/10—1/20,花费只及明朝的1/8,廷苑规模只有明朝的3/10,甚至还出现了于成龙这样堪比海瑞的一代廉吏、万古楷模。接下去的雍正年间,腐败问题有所抬头,但雍正皇帝雷厉风行,严刑峻法,自上而下对腐败保持高压,处罚了上至亲兄弟,下至地方胥吏的腐败分子。因此,腐败势力在清康、雍、乾盛世的前期,还不敢公开抬头。
在实践中,权力越大,皇帝就越辛苦。高度专制的君主政体对皇帝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首先,皇帝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因为他要日理万机,每天翻阅如山般的奏折和文件。从汉武帝开始,每天就有太监不断地把竹简抬过来让他批阅,到雍正皇帝时虽然竹简已经改为纸张,但他每天还是要挑灯夜战批阅文件,只能在凌晨的时候睡上几个小时。每天面对文山、案牍是非常枯燥无聊的工作,没有超强意志力和职业道德的人是接受不了这份终身职业的。比如明朝的正德皇帝就为要不要按时上班和开会,和大臣们闹了一辈子的矛盾,而万历皇帝则干脆拒绝履行皇帝的职责,躲进深宫几十年不出来。其次,皇帝还要有健壮的身体和极强的能力。既然不断地把权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就要承担越来越大的工作量。

清朝时期捐官有什么制度 什么官都可以买卖吗

清朝时期捐官有什么制度 什么官都可以买卖吗

清朝时期捐官有什么制度什么官都可以买卖吗本文导读:捐纳是清代选拨官吏的一条途径,说到底捐纳就是官方认可的卖官鬻爵,只要是能掏得起钱,就能谋得一个官职。

清代是捐纳最泛滥的一个朝代,基本贯穿了整个清代。

按说,捐纳并非善政,可为何历代统治者都奉行不移呢?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整个捐纳制度竟是在康熙手上开创并得以大范围施行的。

在顺治年间,由于清初战乱导致了国库开支剧增,因此通过捐纳充实国库的想法就曾萌生。

康熙十二年,三藩作乱遍及数省,朝廷军饷捉襟见肘。

因此,鼓励富商豪门捐官便开始兴起,不过,这时的捐纳尚在小范围内进行,广西是第一个被全面开放捐纳的省份。

其后,在康熙中晚年,都曾掀起了几股捐纳的高峰,终其根本都是为了筹集更多的银子用于出兵或是赈灾。

康熙帝自己也很清楚,一旦捐纳横行,将会给大清带来致命的后果。

所以终康熙一朝,捐纳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但康熙毕竟开了这个头,其后的雍正、乾隆两朝捐纳一直存在。

由于捐纳有悖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因此被冠上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曰:“其始固以搜罗异途人才,补科目所不及。

”尽管这个借口听起来有点牵强,但客观地说,在社会稳定、人口增长迅速的时期,通过捐纳这一制度可以把更多的人才吸收到官员队伍中来。

朝廷开捐纳主要的目的还是通过卖官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在国力比较强盛的康乾盛世,当时捐纳者主要获得的还是虚衔、封典以及贡生、监生等头衔,这只是一种荣誉地位的象征,并且也没成泛滥之势。

到了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战争开支、战后赔款等需要大量财政支出,清政府日益拮据。

在救穷的各种办法中,捐纳就占了重要地位。

咸丰之后,国家财政更加困难,吏治也更加腐败,其后的光绪、宣统两朝把卖官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还根据不同的情况减价大拍卖,因而就出现了打八折的知县、四折的州同等名堂。

所幸,朝廷对捐纳为官者设置了一些门槛。

捐纳事项向来有户部负责,收钱之后发给执照作为凭证。

同时,户部咨文送到吏部,55日之后,初捐人员可以获得参加铨选的资格。

清朝官员工作制度

清朝官员工作制度

清朝官员工作制度一、引言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官员工作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清朝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晋升等方面入手,详细解析清朝官员工作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二、选拔与任用1.科举制度清朝官员的主要选拔途径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成熟于宋,至清朝达到了顶峰。

清朝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试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和时务策。

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

进士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进士及第后,即可进入朝廷任职,成为官员。

2.捐纳制度除了科举制度外,清朝还实行捐纳制度。

捐纳制度是指通过缴纳一定数量的银子,即可获得官职。

这一制度使得许多富商、大地主有机会进入官场。

但捐纳制度也导致了官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清朝政治的稳定。

3.荫补制度荫补制度是指根据官员的功绩和世袭关系,给予其子弟一定的官职。

这一制度保证了清朝官员队伍的世袭性,但也使得官员队伍中出现了许多无能之辈。

三、考核与晋升1.考核制度清朝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分为三年一次的“大计”和五年一次的“京察”。

大计主要考核官员的政治表现、政绩和品德,京察则是对官员的全面考核。

考核结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官员可以得到晋升和奖励,下等官员则可能被降职或撤职。

2.晋升制度清朝官员的晋升主要依据考核结果和官员的职位空缺。

官员晋升分为逐级晋升和超品晋升两种。

逐级晋升是指官员按照官职等级依次晋升,超品晋升则是指官员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直接晋升到更高的官职。

四、工作内容与职责1.中央官员中央官员主要负责国家政务、军事、司法等方面的工作。

吏部官员主要负责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和晋升等工作;户部官员主要负责财政、税收、人口等方面的工作;礼部官员主要负责礼仪、科举、外交等方面的工作;兵部官员主要负责军事、国防等方面的工作;刑部官员主要负责司法、刑狱等方面的工作。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作者: ————————————————————————————————日期:ﻩ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摘要: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清王朝面对内忧外患局势而被动进行的一次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自我改革,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它对推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满清王朝的灭亡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新政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

传统的观点认为,满清王朝的覆灭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对人民的过度剥削压榨、人民生活贫困造成的。

但本文认为,清朝的灭亡与清末新政有直接的关系。

1901~1911年的新政,是清政府最后10年间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但这次改革最终不仅没能克服危机,反而成为大清帝国灭亡的助推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事之秋,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一个急剧变痴时代,一切都在变化、发展和转型之中。

其间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无疑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特别是其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更引人注目,“庚子”奇变后,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清廷西逃西安。

一路的悲惨经历使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最高统治集团,第一次真正认真地考虑通过进行体制创新与变革来实现富强目标,这是促使清廷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因。

为了挽救其垂危的统治地位,清王朝被迫推行新政,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自我救赎。

新政内容涉及编练新军、筹饷,废科举、兴学堂,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振兴商业、奖励实业等方面,它是晚清政府为自救而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刘坤一、张之洞联名上奏的“江楚会奏三折”上奏后,西太后认为“事多可行”.朝廷下诏:“刘坤一、张之洞会奏整顿中法以行西法各条,其中可行者,即著按照所练,随时设法,择要举办.各省疆吏,亦应一律通筹,切实举行。

清末灭亡的原因和启示300字

清末灭亡的原因和启示300字

清末灭亡的原因和启示300字
清朝灭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政治日渐腐败,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

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

曾经的八旗铁骑早已堕落。

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相继爆发白莲教和天理教起义以及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给满清的统治带来严重影响。

清朝统治阶层早已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

对外闭关锁国,对内恐怖统治、愚民政策。

所以在面临外国侵略和内部起义的打击下,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启示是,中国清朝首先“闭关”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几乎完全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总之,封闭保守导致落后、衰败,历史的教训值得反思。

改革开放是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清代官制之五——捐纳

清代官制之五——捐纳

清代官制之五——捐纳捐纳之风,由来已久,秦汉时就有纳粟拜爵的规定了。

清初实行捐纳制度,但以捐虚衔(例如捐七品衔,就可以戴七品顶戴,以示荣耀,但不能做实官)、封典、贡监为限,捐实官是后来的事;咸丰、同治以后,捐例大开,于是大家都以此为做官的捷径。

捐纳筹款,主要是为了军需、河工、赈灾和营田的需要。

但实际大部分收入却饱入官吏的私囊,政府收入是有限的。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发生,当时海防重要,需饷浩繁,政府财政困难,于是有“海防事例”的规定;光绪十三年,河南郑州黄河决口,因需款治河,又颁布了“郑工事例”;光绪十五年,海军衙门因为需款筹办海防,又颁布了“新海防事例”;光绪二十六年,晋陕一带旱灾,为了赈济,又实行了“秦晋实官捐”:这几种办法,都是鼓励人民出钱捐官,在当时是范围较大的。

其余因各项需要而规定捐纳的条例很多,不能细述。

捐官的到京里交银,叫做“上兑”。

由户部填发取得某官资格的证明,叫做“执照”(部照)。

至于在外省捐官的,由布政司先发给“实收”,作为收款的凭据,然后再咨请户部发给执照。

官员补缺,本有种种班次;自从实行捐纳办法后,又有所谓“捐班”。

海防事例公布之后,就有海防新班先用、海防新班即用、海防新班遇缺先、海防新班遇缺间、海防新例本班尽先各项名目;郑工事例公布之后,又有郑工新班遇缺先、郑工新班分缺先、郑工新班分缺间、郑工新班尽先各项名目。

这些统通叫做“花样”。

捐官之后,如想得缺,必须再捐花样。

捐官,花一笔钱;捐花样,还要花一笔钱。

捐官,只是取得做某一品级官员的资格,并不能马上就有实缺,所以有钱的人往往替孩子也捐一个官,好等长大了再想法补缺。

凡是以八成银子上兑的,叫做新班遇缺先,也就是所谓“大八成花样”,是有优先补缺之权的。

当时规定,以每五个官缺为一轮,第一、二人用郑工新班遇缺先,第三人用海防先,第四人由海防新班即用和海防先分班轮用,第五人由郑工分缺先,郑工分缺间轮用。

新海防事例公布之后,又以新海防先代郑工遇缺先,以下再挨次铨补。

花钱买官的清朝捐纳制度

花钱买官的清朝捐纳制度

花钱买官的清朝捐纳制度“捐纳”就是买官卖官,清朝叫“捐纳”。

清朝做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正途,就正常正当的途径,是科举考试。

先考秀才,完了再考举人,举人完了再参加会试,取得贡士的资格,完了再参加殿试,取得进士的资格,进士以后就可以分派官职,派到县里面就可以做七品知县,考中进士,在清朝前期基本上都可以有一个官做,这是正途。

我说过,这个正途是很难的,道光之后四万万人,每三年考一次,一次取三百来人,平均一年取一百人,清朝268年取了26846个人,平均一年101个人都不到,大部分人想要做官,或者经过努力没考取,或者努力了,也没考取,怎么办?就是清朝的选官还有另外一条途径,叫“异途”,主要是捐纳,就是花钱。

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当然还有其他途径,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能一一说了,捐纳做官,官员的比例在清朝是很大的,多的时候到60%,就是60%的官是捐纳,40%的官是科举考试的,但是这主要是中下级官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清朝捐纳制度也说一说。

我们中国出现捐纳秦朝就有了。

史书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

秦朝统一了天下,开始让百姓纳粮食、赐以爵,就是用粮食来买官爵。

到了汉朝,也还有捐纳,汉武帝曾经下令,可以卖武功爵,史书记载八个字:叫做“盐铁富贾,相率而至”,就是史书记载,汉朝的卖官,西汉的捐纳,盐铁富贾,相率而至。

当时的盐、铁是专营的,有钱的人相率,纷纷来买官爵。

大家都知道很有名一个文人叫司马相如,史书记载说四个字,说司马相如“以赀为郎”,花了钱买了郎。

汉朝以下唐、宋、元、明都有捐纳,到清朝捐纳成为制度。

为什么要捐纳?清朝的钱,收支有定数,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是定数。

地,它是固定的;丁,康熙五十年以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又“摊丁入地”,丁后来就不拿丁银了,所以收入它是个定数。

每年正常的支出也是个定数,碰到特殊情况打仗,黄河决口,大的灾荒,那没钱怎么来呀,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捐纳。

清朝历史小故事

清朝历史小故事

清朝历史小故事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鸦片战争到它的灭亡这段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那你知道清朝历史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清朝历史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历史小故事:开科取士,加强统治清入关后,凭借其强大的武力确立起对整个中国的统治,同时实行剃发、圈地、逃人、迁海等民族高压政策,导致清初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康熙继位之后,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也被清军消灭了,清王朝开始出现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康熙四年到六年(1665到1667年),废除窝主刺字的规定,并减轻对窝主及左右邻居的处罚。

康熙十一年(1672年),撤销督捕衙门,地方各省有关逃人案件,除宁古塔仍听该审理之外,其它各省均由各省督抚审理,而不再让王公、等满族人来处理。

圈地是清入关之初,为重建农奴制庄园而采取的野蛮手段,农民的土地大量被圈占,许多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无业游民,社会生产力亦遭到严重破坏,引起广大汉族人民的强烈不满。

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下令,永行禁止圈占土地民房。

修订“逃人法”,停止圈地,使顺治年间一度非常尖锐的民族矛盾缓和了下来。

顺治年间,对汉官极为歧视。

朝官中,同一官职,满官品级却高于汉官。

如满洲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等官居一品,而汉大学士只有五品,尚书、左都御史为二品。

在其他职务中也都是这样。

这种明显的歧视,打击了汉官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积极性,使他们备感耻辱。

他们不愿意为清王朝出力办事,不少汉族官员仅是应付差事,混日子而已。

康熙帝亲政后,即下令将满汉官员品级划一。

尽管实际上在每个衙门中仍是满官作主,但形式上满汉官员则平等了。

在康熙帝亲政前夕,他又下令“各省督抚,不论满洲、汉军、汉族人,应简选贤能推用。

至于提督总兵官,系防守地方,亦应不论满洲、汉军、汉族人,简选贤能推用”。

此旨一下,清初地方总督、巡抚多由满族人充任的局面才有所改变。

当然,这不完全是民族歧视的结果。

说说清朝政府的“卖官”

说说清朝政府的“卖官”

说说清朝政府的“卖官”作者:张一溪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21期【摘要】能够谋取功名,为社会服务是古代大部分人的愿望,而在清朝时期,做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正途,另一种方法捐纳。

这两种方法一直伴随着清朝的官员制度,但是也正是由于捐纳制度的存在,才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

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清朝政府的“卖官”,以此来为众多的研究者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清朝政府;卖官;捐纳1.两种途径分析1.1正途简述清朝做官正途的程序一般是首先通过科举考试先考秀才,再考举人,然后参加会试,参加会试就能够获得贡士的资格,最后参加殿试,殿试考中之后,才能取得进士的资格,唯有取得进士才能分派官职,一般可以到县里任职,做个七品知县。

在清朝时期,能够考中进士便可以有官做。

但是在清朝时期,通过正途考中进士是很难的,根据相关的数据记载,在清朝通过正途获得功名的人仅为0.26%。

由此可见,在清朝想要通过科举制度,然后正途进入国家机关的成功人士屈指可数,大多数人通过这种方法是无法达到做官的目的的。

1.2捐纳简述由于正途做官无法得到社会人士的满足,但是想要做官的人比较多,而且有众多的人是迫切需要官制的,因此在清朝就诞生了另外一种选官制度,那就是捐纳,捐纳通俗点讲就是通过花钱的方式以获得官制,也就是所谓的买官卖官。

捐纳制度在清朝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与科举制度两者是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的,两种方式的选拔制度一直伴随着清朝的一生。

一直以来,可以说通过捐纳获取官职的人员要远大于通过科举获取官职的人员。

一般科举制度和捐纳制度的人所占的比例为4:6。

捐纳制度其实可以延溯到秦,那个时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有相关的法律来允许百姓可以以粮食来换区官爵,到了汉朝,这种制度仍旧存在,那个时候主要是以卖武功爵,后期的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有捐纳制度的存在,而且捐纳制度在所在的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之所以捐纳制度一直存在,其实也跟当时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清朝时候,国家的收入只是一个定数,如果遇到了不确定因素,比如战争、饥荒、洪水等灾害后,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运行,所以捐纳制度也就相应存在。

我看清末新政

我看清末新政

我看“清末新政”软工9班胡磊2009302580280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到中国人民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为了达到占领中国的目的,开始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显然是在内外交织的压力之下开始的。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戊戌变法,康梁的改革主张颇合光绪皇帝的心意,可是却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强烈反对,结果变法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喋血京城而告终。

可是,形势比人强,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了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起逃亡西安。

在强烈的刺激之下,大清的高级官员认识到,大清帝国若要强大,就必须进行改革。

不改革就不能自强,不自强就无以抵御外辱。

所以,京城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在1900年底纷纷上书,陈述他们对行政、军事、教育、财政等各方面的改革意见。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变法,声称三纲五常虽为万世不易之理,但政府的统治方法则应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必要的改革。

由此,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揭开了序幕。

其新政主要有以下几点主要内容:筹饷练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总体上看,清政府确实改变了许多地方,然后我感觉却是全而不精,完全没有联系时间,从深远利益出发,就如第一条筹饷练兵,陆军部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拟于2—5年内,除近畿4镇、四川3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1—2镇。

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又4标及禁卫军1镇,约16万人。

还有改革管制,整顿吏治,1901年9月19日,清政府宣布停止报捐实官。

1905年7月18日宣布停止捐纳武职。

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

清代捐纳制度

清代捐纳制度

清代捐纳制度1. 你知道清代捐纳制度吗?那可真是个特别的存在啊!就好比现在有人花钱去买个特别的身份一样。

比如,有人捐了钱就能当个小官,这多神奇啊!2. 清代捐纳制度啊,就像是打开一扇奇怪大门的钥匙!你想想,捐点钱就能进入官场,这不就跟游戏里充钱买装备差不多嘛!像那个谁,不就是靠捐纳得了个官做。

3. 嘿,清代捐纳制度可真是有意思!这简直就是给有钱人开的一道后门呀!就好像考试考不好没关系,有钱就能搞定,比如那个富家子弟不就这么干的嘛!4. 清代捐纳制度呀,这算不算是一种另类的“捷径”呢?好比走路走累了,突然有条好走的小道出现了。

像那个谁,走了这条“捷径”,轻松就当官啦!5. 哇塞,清代捐纳制度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啊!这不就是花钱买机会嘛,就像去市场买东西一样。

比如那个穷书生,就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靠捐纳当官。

6. 哎呀呀,清代捐纳制度可太特别了!它就像一个魔法盒子,打开就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像有的人捐了钱,马上就身份不一样了,你说神奇不神奇!7. 清代捐纳制度啊,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呢?简直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嘛!你看那个没啥本事的人,就因为捐了钱,居然也能当官,太离谱了吧!8. 嘿哟,清代捐纳制度这东西,可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就跟雾里看花似的。

比如那个商人,靠捐纳摇身一变成官员了,这变化也太大了吧!9. 哇,清代捐纳制度,这可真是个怪现象!就好像搭了个特别的梯子往上爬。

像那个没啥学问的家伙,靠捐纳也能爬到一定高度呢!10. 清代捐纳制度呀,真的是历史中的一个独特存在!它就如同一条特殊的通道。

像有的人,就是通过这条通道,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我觉得清代捐纳制度有利有弊,它一方面给了一些人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官场的混乱和腐败。

清朝选拔人才的制度

清朝选拔人才的制度

清朝选拔人才的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选拔人才的制度在历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将从六个方面介绍清朝选拔人才的制度。

1.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清朝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在各省举行,会试在京城举行,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优秀的读书人进入官场,成为清朝政府的重要官员。

2.特科特科是清朝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遇到重大灾害或战争,清朝政府会通过特科选拔特殊人才。

特科考试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被选拔的人才可以直接进入官场,成为皇帝信任的重要官员。

3.荫袭荫袭是清朝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在清朝,官员的子弟可以荫袭父辈的官职。

但是,这种制度逐渐被捐纳和保举所取代。

4.捐纳捐纳是清朝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在清朝,一些官员是通过捐纳钱财而获得官职的。

这种制度虽然能够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也容易导致腐败和不公。

5.保举保举是清朝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在清朝,一些官员是通过保举而获得官职的。

保举通常是由高级官员推荐人才,被推荐的人才经过考核后可以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能够选拔出一些有才能的人才,但也容易导致腐败和不公。

6.八旗选官八旗选官是清朝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在清朝,八旗是军事组织,也是政治组织。

八旗选官是指从八旗中的优秀人才中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能够选拔出一些有军事才能的人才,但也容易导致腐败和不公。

综上所述,清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科举考试是主要途径,但特科、荫袭、捐纳、保举和八旗选官等制度也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作用。

这些制度为清朝政府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清朝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这些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如容易滋生腐败、压制人才等。

这些问题和缺陷也为清朝政府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隐患。

论清末税务政策改革

论清末税务政策改革

论清末税务政策改革阳宏润【摘要】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frequent outbreak of peasant uprisings as well as war reparations for foreign countries posed a huge economic burden to the Qing government's finance. Thus,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problem, the Qing government initiated a series of fiscal reforms, among which the reform of tax system was given a priority. This, on an objective level, accelerated the modernization pace of China's tax, and at the same time, alleviated the fiscal predicament of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Based on the point, this thesis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reform of tax polic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make objective comments on it.%清朝末年,连续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和战争失败导致的赔款给清王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和财政上的压力。

当时清廷竭力采取一系列改革以化解这场内忧外患的深刻危机,特别是在财政管理上的改革,其中税制财政体制是整个财政改革的过程中的重点。

这一改革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税收现代化的进程,改善了当时的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内容提要】捐纳,又叫赀选,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

一般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化。

清代捐纳始于顺治、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冗滥于咸丰、同治,终于宣统。

开办原因主要是为了河工、镇压农民起义、海防等筹集资金。

捐纳虽对科举具有补充作用,但“以官为市”,“害国体、害政事、害民生、害官方、害人才”,是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捐纳制度、清朝灭亡庚子之后的10年,清朝国势垂危,曾大力推行新政,进行改革,企图以此来实现王朝的自救。

结果,事与愿违。

1911 年,统治中国长达260多年的清朝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

清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捐纳制度的开办造成吏治的严重败坏,直接加速了它的灭亡。

鸦片战争后清朝捐纳的开办清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科举考试、荫袭保举、捐纳。

捐纳,又叫赀选,有时也称捐输、捐例、开纳,即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

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形成为制度。

1捐纳的开办并非始自清朝,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

据史书记载,秦汉两代,每逢军兴、河工或灾荒,统治者每多举卖官爵,以解决有关经费。

清朝捐纳的开办,始于顺治,完备于康、雍、乾3朝,冗滥于咸丰、同治两朝,终于宣统朝,前后存在了200多年。

一、清朝捐纳制度的兴起与发展1、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广开捐例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捐例的开办主要是用于筹措西北用兵的战费和河工的经费。

此外,由于人口膨胀,地主官僚子弟增多,而 3 年一度的乡会试录取名额有限,为了保持地主阶级内部的稳定,在科举考试之外,特另开捐纳途径,使相当一批地主阶级子弟能有一条获得一定官阶职衔的途径。

当时统治阶级认为这样做,具有“补科目所不及”的作用。

另外,在国家正常的赋税之外,另辟财源,还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

所以,即使在康乾那样经济繁荣的“盛世”,统治阶级1谢俊美《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也广开捐纳。

乾隆年间,捐纳一名道员,需银1万多两,捐纳一名知县,需银4、5 千两不等。

雍正年间,经办捐纳的官员竟公开“卖官卖法,贪污中饱”,而捐纳出身的官吏大多“收受陋规为职事”。

部分捐有官衔的纨绔子弟更是依“官”仗势,横行不法。

捐纳开办的原意是要消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结果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社会动荡。

乾隆末年,乾隆帝已看出这些问题。

1793年(乾隆58年)乾隆帝颁谕:“为治之要,首在用人,而人才究以正途为重。

前因军需、河务支用浩繁曾开捐例,……以致铨选壅滞,人才不兴,可见捐纳一事竟当不必举行。

”2下令停止。

他甚至要求子孙永远“奉之为法”,不再开办。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他的主观愿望为转移。

乾隆以后中国人口激增,地主阶级人口的大量增长,文化人过剩现象日趋严重,仕途日益狭窄,捐纳制度早已成为大批地主阶级子弟跻身统治阶级行列的捷径,统治阶级已无法将其停止。

2、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战费推行大捐1797年(嘉庆元年),嘉庆帝即位的当年,爆发了席卷川、鄂、陕、甘、豫5省的白莲教大起义。

为了筹措镇压起义的经费,嘉庆帝只好违背祖训,重开捐例,于次年开办了《川楚善后条例》。

道光帝即位后的第七年,也参照嘉庆年间的作法开办捐例咸同年间,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空前严重,农民起义连年不绝,清政府为了筹措镇压农民起义的经费,只得再次开办捐例。

1851年咸丰帝即位当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为了筹措军饷,咸丰帝仿照道光朝的办法,开办了《筹饷事例》。

《筹饷事例》原定1年,但因太平天国起义规模越来越大,一时无法扑灭,遂宣布无限期地开办下去。

这次开捐同以往开捐不同的是它是实官捐纳,即所谓大捐。

捐纳人员在交付所捐官职的银两、领到户部凭照后,即可由吏部直接签发到任。

由于条例纷繁,银数参差不一,经手官吏侵蚀贪冒,以致在推行中弊窦丛生,“侵蚀勒派,私行减折,诸弊并作”。

清军在扬州设立江北大营后,“钱江与同幕五人赴里下河督劝捐纳,不从者胁之以兵,时人畏之,目为五虎”。

3捐纳自此冗滥。

同治改元后,对筹饷事例重新进行增删,并继续无限期地开办下去。

咸同年间,因为捐例广开,加上军功、荫袭、保举,以致社会上“官多如鲫”,出现了大量的冗官冗员。

“花翎红顶,几遍城市”。

因官缺有限,还形成了庞大的候补队伍。

以江苏为例,1874年(同治13年)道员可由外补之缺不过二、三员,府、州、县、同(知)、通(判)可由外补之缺不过数十人;而此时候补道约有六、七十员,候补府、州、县、同、通约有一千余人。

“夫以千余人补数十员之缺,2柯劭忞《清史稿》中华书局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上海人民出版社已遥遥无期,即循资按格而求署事,亦非数十年不能得一年”。

文官如此,武官亦如此。

江苏有“借款补缺,有以提镇而权千总、把总者”,由于武职候补人员众多,以至一、二品大员无法安置。

因补缺无期,一旦署事,犹如饿虎入羊群,其贪得无厌,可想而知。

大量的冗官冗员还造成铨选壅滞,严重影响正途出身的官员即补升迁。

“正途人员几无到班之日,即补人员不但终身无补缺之望,几无终身差委之期,贫苦穷饿莫能名状,至有追悔不应会试中式者”。

43、捐纳制度与洋务运动捐例广开,以致捐员成份复杂,造成吏治严重败坏。

清政府也承认:“非但仆隶概与出结,以致市侩之徒,皆成暴贵。

……并闻有众商伙捐,一人出名赴任,众人随同牢利”。

同光年间,随着洋务新政的开办,大批捐员又进入各类洋务企业。

大批候补、候选捐员参与洋务新政,这对洋务运动的兴起固然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给洋务企业带来了浓厚的封建性。

由于历史条件和自身知识的限制,许多捐员仍用传统办法管理企业,把企业衙门化,使这些企业成效甚微。

不少捐员不学无术,对于洋务一窍不通,问其“何者为条约,何者为公法,何国为民主,何国为君主,何国为君民共主,均茫然莫应,又遑问天算机器之精微,国俗民风之同异”。

更多的候补、候选捐员把经办洋务当作贪污中饱的利薮,讲究排场,挥霍浪费,安插亲信,挂名支薪。

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岁糜数百万帑金,徒供千百万委员开支中饱之用”。

5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中,蠢币病公,假公肥己,钻营趋避现象尤为严重,捐纳人员的腐败行动不仅为守旧官僚提供了攻击洋务的口实,而且也造成洋务企业的经营腐败,“不但不能兴利,复多亏损,大多数企业最后沦于失败”。

4、捐纳制度与民族资产阶级在晚清捐纳制度的推行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民族资本家捐官的现象比较普遍。

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

在中国,官员的作用不仅是政治权威,而且也是教化的楷模,作养率教于先,是民众的榜样。

很多事情是老百姓仿效作官的。

民族资本家投身洋务活动,兴办近代新式工业大多是仿效洋务官僚的。

然而他们经营新式企业,却困难重重,外遭外国资本的排斥,内受本国各级封建衙门的干扰、刁难、勒索,各种捐税的摊派,使中小企业难以应付。

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便于同官场打交道和求得减免各种厘税的优惠,他们中多数人纳赀捐官。

据对1863——1885年间开设的32家民族资本企业的创办人政治身份的不完全统计,其中候补道2人,候补知府、候补知县、候补同知、候补通判4人,候补郎中1人。

甲午战争后,民4《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22,“吏政”5《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22族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主持人捐官的人数比战前更多。

1895——1900年间新开办的64家民族资本企业的创办人中,有卿、寺、布政使衔的5人,候补道9人,候补、候选知府、知州、知县17人,其他佐贰杂职28人。

6众多的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主持人捐官,虽然为他们的经营活动带来了诸多方便,如与官府办理交涉可省去不少麻烦,可以从官府那里获得有关工商业经营方面的信息,甚至还可以获得减免厘税的种种优惠,对民族资本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有益作用。

但它同时也给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因素。

大量的资金用来为自己、为儿孙捐官以及用于官场应酬、交际,使企业的资金不能用来购买新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既妨碍了资本积累,又严重阻遏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事实证明:不少民族资本企业经营不善、严重亏损,与企业创办人、主持人捐官有很大关系。

此外,捐官也扭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对封建官府的依赖和屈从。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主义的广泛联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同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主持人纳赀捐官、自身官僚化有关。

二、捐纳制度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光绪年间,清政府应洋务官僚的要求,开办了海防捐,以所得捐资作为北洋舰队主力舰只的常年维修费。

1887年(光绪13年)黄河在郑州决口,堵塞决口的费用一时无着,遂将海防捐停办,改为《郑工事例》。

此外,一些地方官僚,如江苏、福建等省也因开办新政,经清政府批准开办了捐例。

长期开办捐例,出售官爵职衔和实官,如前所述不仅造成了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冗官冗员,而且对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新政等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改良主义思想家冯桂芬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数十年来,捐途多而吏治益坏;吏治坏而世变益亟,而度支益蹙;度支益蹙而捐途益多,是以乱召乱之道也”。

文人孙兆熊则进一步指出,咸、同、光、3朝以来,广开捐例,捐员“视民生之休戚,地方之理乱,漠然不动于心,惟一已之囊橐是肥,吏治之坏,半由于此”。

他还把捐纳制度病国害民之弊,归纳为害国体、害民生、害政事、害人才、害官方等5 个方面:“绾符可买、夷袒官吏,轻量朝廷,……名器滥,有损圣朝体制,害国体也;惟知剥民,竭民之脂膏,敛民之货财,侵挪吞用以饱私囊,害民生也;市侩无赖,目不识丁,或胸无点墨,一6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和彭泽益《中国手工业史资料》两书有关部分统计旦出膺道府州县,于民事政事懵然无知,惟赖胥吏幕友舞文弄墨,肆行无忌,而政事不可问,害政事也;造成正途及保举人员拥挤,豪杰未免灰心,有志者竟不得舒展其志,官不安于末秩,士不安于读书,开侥幸之风,害人才也;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一旦捐纳得官,朝犹白丁,暮已列于仕版,俨然握印,律例不悉,民事不知,害官方也”。

因为捐纳制度弊多害重,所以一直遭到社会舆论的批评。

鸦片战争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从清朝在反侵略战争中一败再败,看到中国政治制度的腐朽,强烈要求变革封建政治,停止捐纳制度。

指出:“捐纳十羊九牧,官多民少,最为无策”。

“不废捐纳,天下终不得治”。

71898年戊戌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再一次强烈呼吁停止捐纳制度。

“多论中国变法必自官制始,而官制改革首在重人才,而人才之兴,首在停捐纳”。

是年7月9日,光绪帝接受维新派和部分官僚的建议,下令停止海防捐。

光绪帝指出:“一面裁员,一面卖官,有此政体乎?”但军机大臣借口北洋防费无着表示反对。

由于守旧大臣阻挠反对,捐纳最终未能停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