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廓,呈朝南偏西方位。
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银川古代空间形态的形成,主要是为政治军事目的服务的,但其中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
东北5km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8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是为“新城满营”(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侧,
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城市在原有旧城基础上向周围发展,具有相当大的风险,而且旧城所在地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城市发展不占农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
4)改革开放后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
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总体空间呈“一城两区四片”的布局形式(其中“一城”指银川旧城,“两区”指城区和新城区,“四片指旧城、开发区、新城、新市区)。
2.建国后银川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的阶段及特征
1)1951年----1995年城市重心西移
建国以前,银川的发展像是在一个矩形框内画了一个三角形。三角形以东南的主要建成区为底向西逐渐变小,至西关相交于三角形的顶点。当时银川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旧城区,以两条主要街道的交会点为中心向外发散,东南部分为主要建成区,西北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西南散乱地分布一些政府机构,东北则主要为军队所占。总体来说,当时的城市空间布局很不合理,其发展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满足银川市城市建设的需要,于1951年将新城(金凤区)正式规划归银川市管辖,1955年在此设新城镇,自此新城称为银川市向西发展的依托。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为满足银川市各项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银川市开始开发包兰铁路以西沙丘荒漠为城市用地,定名为新市区(西夏区),占地27平方公里,1961年新城镇设置新城区辖新市区。
最终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从城市总体布局来看,银川市建成区东西约25公里,自东向西按建成时代分为旧城、新城、新市区三部分,先后始建于公元678年、1739年、1958年。城市布局相当分散,尤其东西两城间还横亘着一条约5公里长的城乡结合部,形成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再形象些说,当时的银川城活像人肩膀上一根扁担(东西贯通的银巴路)担着俩萝筐,“一头(东)大,一头(西)小”。
这样的格局形成后,新市区由于绿化好,并且有行政办公、大专院校和工业区及其配套居住功能,尽管旧城区在当时还算不上拥挤,但其愈来愈差的环境条件,例如由于黄河泥沙淤积致使城区排水功能出现一系列问题,不少人,特别是在新市区工作的人,逐渐将居住地选择在新市区,城市结构趋于分散。此时的城市结构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后,城市发展速度开始加快,但是表现在三个城市区间却是非常的不均衡。由于新市区的市政设施相对薄弱,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市区的建设发展,造成城市活力大大减弱。相反,旧城区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城市各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齐全,从而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房地产开发热。面对条件改善后的旧城区和功能薄弱的新市区,很多的人又选择搬回旧城区,这一现象在1995、1996年两年中达到高峰。随后几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纪检委、自治区团委、妇联、工会以及自治区人大等行政机关渐次搬回旧城区。人口的回流使得旧城区的城市结构逐渐集中,城市空间紧凑度上升,地价也随之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新市区居民和机关的迁移,原本发展就比较脆弱的新市区商业遭受致命打击,新市区的建设陷入窘境,不得不说,这是对“城市西移”目标的一个重大的打击。
从1951年至1995年,即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时期,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从“哑铃状”到“带状组团式”的改革,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总体空间呈“一城两区四片”的布局形式(其中“一城”指银川旧城,“两区”指旧城区和新城区,“四片”指旧城、开发区、新城、新市区)。
2)1996年——2010年银川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重心西移失败后,针对城市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银川市政府提出对原有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这就是《1996年——2010年银川城市总体规划》。
通过对银川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的分析,结合国家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宏观政策和银川市特点,该规划制定了银川城市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的策略、目标以及城市性质和功能。银川市城市性质确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宁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东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遵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城市建设规模的精神,尤其是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指示及对银川城市规模科学详细的预测,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规模为:城市人口
规模7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