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社会福利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简述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历史
历史起源
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起源于17世纪初,当时社会贫富差距较大,贫困 人口众多。为了缓解社会矛盾,英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社会救济措施,如《伊 丽莎白济贫法》等。这些救济措施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但为后来 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英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加大对社会 保障的投入,先后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和《养老金法》等重要法律。这些法律 标志着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进入了全新阶段。
国家福利:含义、来源及享受条 件
国家福利是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失业救济、住房 补贴、残疾人津贴等。这些福利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会鼓励社会 力量的参与。
想要享受这些福利,申请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标准。例如,申请失业救 济的人需要证明他们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申请住房补贴的人则需要证明他们的 收入无法承担当前房租。
结论: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启示
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首先,政府应该承 担起制定和实施福利政策的主要责任,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政府与社 会的协同机制。其次,福利政策的制定应该基于深入研究和调查,确保政策能够 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最后,我们需要持续监测和评估福利政策的实施效果,根据 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参考内容
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研究:从社会 保险到国家福利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位年迈的妇人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她一边享 受着温暖的阳光,一边感叹着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不断完善。在她的身后,一位 年轻的母亲正带着孩子玩耍,也在享受着这份安逸。然而,这背后是英国近一个 世纪以来对福利政策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英国从社会 保险到国家福利的政策发展历程。
英国社区照顾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启示
英国社区照顾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启示作者:孙乔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5期摘要:中国目前养老服务的社会化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仍然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传统家庭养老在如今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可能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形势下的社区养老模式是解决中国未来养老问题的关键。
本文以英国的社区照顾基本模式为参照,在对其全面系统的梳理后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提出了借鉴性的建议。
关键词: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借鉴一、英国社区照顾的发展历程英国的社区照顾首先产生于“院舍照顾”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而二战以后出现的“反院舍化”运动正是是社区照顾产生的导火线。
“院舍照顾”通常以方便管理为主,将需要得到社会照顾的对象进行集中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孤儿院、敬老院、精神病院等。
在这种照顾模式下被照顾者长久地被集中在院舍里,失去了同外界交流沟通的一个机会,而长期生活在这种不正常的氛围里,会让他们过分依赖他人,并慢慢地丢掉适应社会的能力。
并且通常情况下院舍照顾的对象众多,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又存在着严重的主观性,所以很难对每一位受助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照顾,因此也就很难做到使被照顾对象重新学习生活技能并积极的再次融入社会,正是“院舍照顾”在运行过程中所暴露的种种弊端,使人们不得不再次积极探求用一种新的方法对社会中需要救助的对象进行救助。
在这之后便是“正常化”运动和公民权利的兴起。
“正常化”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沃尔芬伯格提出的,之后英国学者沃克等人在对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后发现,这个概念可以被用于所有被照顾对象的身上,因为它规定了个体在被照顾过程中的权利:根据具体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尽量过上常人的生活。
“正常化”运动的兴起使民间团体以及政府组织开始积极转变在社会救助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遵从的救助理论,特别是对一些大型的福利院舍与被照料者的生活脱离,脱离受助者所生活的社区而把他们置于一种非正常的环境中,使他们失去了与正常人进行交往并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从而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严重社会后果,崇尚人权的英国社会便发出了“让住院者回归社区”的呼声,让服务对象尽量在家里或者社区中进行正常的生活,并且积极维护他们作为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
瑞典英国福利制度改革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瑞典英国福利制度改革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欧洲诸国家的福利制度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继承与发扬,可谓比较完善。
但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隐藏于旧福利制度中的弊端充分暴露,迫使政府或多或少进行了改革。
以西欧北欧的典型代表英国瑞典为例,比较分析了两国改革的背景及主要措施,并由此提出对我国的启示。
标签:福利国家;改革;比较研究1引言福利国家是指这样一种国家,它有着集全面性国家性、集体性、义务性于一身的社会保障计划以应对工业社会里个人可能遭遇到的不幸与缺憾。
它对全体公民,无论工作与否,无论城乡差别,一律提供保障。
英国瑞典都是典型的福利国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福利国家事业在二战后得到迅猛发展并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颠峰,但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使福利国家陷入重重困境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两国政府不得不进行了福利制度改革。
分析了它们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这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
2英国、瑞典改革背景与主要措施2.1英国20世纪初期,在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指导下,以《贝弗里奇报告》开始了英国创建福利国家的序幕。
以《国民保险法》《国民救济法》等五部法律的通过为标志,英国于1948年宣布正式建成福利国家,其目标是:收入均等化福利普遍化就业充分化等。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繁荣,其福利事业也得到大力发展,于20世纪50、60年代达到巅峰。
但这种高福利模式却存在许多弊病,简言之就是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太强调公平公正均等就会影响效率,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弊端在石油危机后充分暴露,滞胀局面,一方面国家经济停滞不前,无力负担日趋增长的公共福分支出,国家财政严重赤字。
另一方面,通胀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不得不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和提高福利标准,这又进一步增加政府社会福利支出,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举步难艰,在这样背景下,英国开始了福利制度的改革。
英国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撤切尔政府阶段和布莱尔政府阶段,具体上说两者的改革没有实质区别有一定连续性,只是后者做法更加温和而己。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借鉴与创新
年的劳工 介绍法 ,9 1 的国 民保障 法 , 90年和 13 11 年 12 90年 划 。14 98年颁布 国民救 济法 , 并设 立社 会保 障基 金 , 立 了 建 的失业保 障法 ,9 4年 的失 业法 等 。英 国经 济学 家庇 古 的 西欧第一个“ 13 福利 国家” 。各 种社会 保障 措施 形成 一个 巨大 福利经 济学理论和 凯恩斯 主张 国家 干预 、 证充 分就 业 、 保 刺 的网络 , 覆盖 了全社会 公 民基本 生 活需求 的各 方 面 , 已基本 激有关 需求的观点 , 为英 国建立和 完善社会保 障制度提供 了 形成 了一套“ 从摇篮到坟 墓” 的社 会保障制度 。
● 孙 健 夫 张 士 军2
(. 1 河北 大学 管 理 学 院 ; , 北大 学 日本研 究所 河 北 保 定 2河 0 10 ) 7 0 2
[ 内容提要 ] 英 国社会保 障制度 以“ 全民保 障, 面保障” 全 为特征 而为西方 国家所效仿 , 本文考察 了英 国社会 保障制度
群。
负责考 察 研 究英 国 现 行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和 社 会 福 利 问 题。 14 9 2年 l 2月该 委员会 以《 社会 保险 及其有 关福 利 问题 报告
( ) 一 社会保 障制度的起源和理论基 础
英 国社会 保 障制 度最 早 可追 溯 到 1 0 6 1年伊 丽 莎 白的 书》 为题发表研究报 告 , 即对 英 国乃至西 欧各 国 建立社 会福 “ 济贫法” 贫 民救 济是 英 国社会 保 障 制 度 的初 始 形态 。l 利制度都产生 了巨大 影响 的“ , 9 贝弗 里奇报 告 ” 。该 报告 在对 世纪 中期 , 以贫 民救济 为表 现形式 的社会保 障制度进 入萌芽 英 国社会保 险和福 利制 度进行了尖锐批评 的基础上 , 出以 提 阶段 。2 0世纪初 到第 二次世界大 战前是 英 国现代社 会保 障 消除贫困 、 疾病 、 肮脏 、 知 和懒 惰等 五大 社会 疾病 为 目标 , 无 增 提 制度 的奠基时期 , 逐步 由以教会 为主的贫 民施舍 变为政府 全 推行 了一个 以扩大 保 险范 围 、 加保 险人 数 、 高 津贴标 准 方位 的社会保 障体 系 。政府 对社 会保 障制 度 的 内容和形 式 等社会保 险内容为核心 的全面的社会保 险计 划 , 为英 国政府 作 了扩 充调整 , 广泛介 入贫 困、 病 、 业等 重要 社会 问题 , 提 供 了一 份 战后 社 会 福 利 制 度 的 实 施 大 纲 。 14 疾 失 9 5年 7月 工
西方福利模式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启示
西方福利模式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启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然而,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福利模式,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西方福利模式鼓励公平分配。
在西方国家,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来确保收入的公平分配。
社会福利项目,如医疗保险、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等,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基本保障。
中国可以借鉴这种模式,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以减轻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的经济压力。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社会稳定,还可以激发国内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西方福利模式强调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国家致力于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并鼓励人们不断提升自身技能。
中国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此举不仅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薪资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此外,西方福利模式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统一,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增长。
西方国家通过制定环境法规和政策,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和绿色技术,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
中国可以学习西方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加强环境监管,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
中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平衡的地区发展差距,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改革体制、推动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努力。
此外,西方福利模式也并非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国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中国可以从不同国家的经验中吸取精华,形成适合本国实际的福利模式。
综上所述,西方福利模式给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通过公平分配、教育培训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改革,中国可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福利国家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启示
福利国家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启示[摘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普遍为公民提供了广泛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纷纷建成福利国家,英国、瑞典、日本是其典型代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福利国家理论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不断加深,研究西方福利国家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应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速度;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劳动者就业水平,保障充分就业;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扎实逐步地向高福利国家推进。
[关键词] 福利国家;理论;模式及困境;启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更多的关注如何解决民生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障如养老、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关注社会保障事业,要追根溯源,考察国外有关发展社会福利的理论,充分理解并运用加以借鉴,这无意对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是有启示的。
西方福利国家理论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一个蓝图,它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思路,尽管福利国家理论根植于西方,但是,我国仍然可以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的成果,为我所用。
一、福利国家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脉络(一)福利国家理论的提出1941年,威廉·坦普尔第一个提出“福利国家”的概念,用以区别纳粹德国为统治者服务的“权利国家”,但当时他对概念的解读较为浅显,未对这一概念有着明确的界定。
1942年,素有“福利国家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主持制定了《贝弗里其报告》,这份报告对福利国家的蓝图有了大致的规划,指出了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对于英国发展的重要性。
报告对福利国家及社会保障的发展影响深远,标志着福利国家理论的成型。
福利国家是指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学术界对于福利国家的性质有着不同的见解,有观点认为福利国家是“管理公共物品的一种工具”;也有学者将其看作是一种社会政策,是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措施的结合;还有学者主张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
英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陈静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4期【摘要】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覆盖面广、体系完善、救济水平较高。
其发展历程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首先,我国应该重视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建立覆盖面广、救助形式多样、能够有效缓解贫困的社会救助体系。
其次,应强调政府的财政责任,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资金支持。
【关键词】英国;社会救助;福利国家;启示社会救助是国家与社会采取的以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款物和扶助的一种制度性生活保障政策。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的国家,其济贫传统和公共救助制度由来已久,并形成了社会救助制度中的“英国典范”。
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对我国救助制度的建设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一、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沿革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中世纪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行会的互助互济。
16世纪中期,亨利八世先后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和《贫穷法》,开启了政府负责救济贫民措施的先河。
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济贫法》,该法案规定由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每周向地方征税以救济贫民。
这种济贫方式开创了现代社会救助的先河。
1834年,维多利亚女王颁布了《新济贫法》,严格限制对贫民的救济,在济贫院或习艺所实行更加严格的苦役制度;并提高国家对救济的监管力度。
19世纪晚期以来,人们对贫困成因的看法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个人责任转变为结构因素学说。
20世纪30年代,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把原来的济贫制度系统化为新的“公共救助”制度,建立了新的公共救助服务体系,并在其后几年里陆续进行了完善。
到1936年,英国的贫困救助制度已基本健全。
二战后,英国进入了建设福利国家的新阶段。
1942年底,《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出台,确定了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
以其为基础,英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
其中,1948年颁布的《国民救济法》用新的国民救济制度代替了济贫法制度。
英国福利制度对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启示
英国福利制度对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启示作者:郭元飞宋青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7期摘要:西方福利制度最先起于英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造成的巨大损害,英国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且日益完善。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因此,借鉴英国的福利制度,分析其优缺点并加以改造利用,可为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英国;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对策中图分类号:D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73-02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起步晚,经过近来年来的持续努力,虽然进展迅速,但无需讳言,还很不完善,借鉴国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经验,是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英国是西方福利制度的发源地,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造成的巨大损害,英国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且日益完善。
因此,借鉴英国的福利制度,分析其优缺点并加以改造利用,为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
一、英国福利制度的演进与改革欧洲早期的福利救济多是由教会提供,而且福利也是作为一种富人对弱者的帮助形式体现的。
到1946年,社会福利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福利制度最终确立。
1946年的英格兰议会通过《国民保险》和《国民医疗保健》,以此为起点,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得以建立。
福利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制度,并且成为一种浪潮在欧洲国家推行开来[1]。
一战后,英国经济有所发展,但紧接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经济进入萧条期。
工人不断失业,贫困人口急剧增加,人们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出现了大规模的罢工潮,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自由经济思想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因此,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凯恩斯主义是经济危机的产物,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主要是从挽救资本主义角度出发的,但他有效地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具体的技术手段,这对实行社会福利是至关重要的,好比为三条腿的凳子提供了一条腿,使社会福利能够稳固地建立起来[2]。
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对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启示
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对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启示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在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社会福利保障、教育体系和法律保护。
通过学习英国的经验,我们可以提高我国儿童福利保障的水平,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英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为儿童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
英国政府通过儿童福利津贴、无障碍教育政策、医疗保险等手段,确保儿童在物质层面上得到照顾。
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加大对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的救助力度,对需要帮助的儿童进行持续的关爱和帮助,确保他们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利。
英国的教育体系为儿童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英国政府通过公立学校和免费教育计划,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教育资源的投入,保证他们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权利。
加强教育质量的监管和提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合适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英国的法律保护为儿童提供了权益保障。
英国政府通过制定儿童保护法律,确保儿童免受虐待和剥削,并设立了专门的儿童保护机构,对儿童权益进行保护和维护。
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加大对儿童权益保护的力度,完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加强对虐待、剥削等侵害儿童权益的惩治力度,确保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英国的儿童福利制度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英国的儿童福利体系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富裕家庭的孩子得到更多的福利支持,而穷困家庭的孩子则得到较少的帮助。
英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在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英国的儿童福利制度为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我国可以加大对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的救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教育资源的投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加强法律保护,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与此我们也需要注意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儿童福利制度,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对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启示
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对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启示近年来,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备受关注,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历程、政策措施和成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历程为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发展为社会福利制度的一部分。
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其中包括了儿童福利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为儿童提供了经济支持,还为他们的健康、教育和福利等方面提供了保障。
我国可以借鉴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发展的历程,建立起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福利制度。
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政策措施为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英国政府为了提高儿童福利的质量和效率,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他们建立了统一的福利机构,例如英国福利局,负责管理和分发福利金。
他们将儿童福利金和其他福利金分开发放,确保每一位儿童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怀和支持。
英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儿童保护政策,例如儿童虐待防治法和儿童福祉法等,以提供全面的儿童保护。
英国儿童福利制度取得的成效为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由于英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不断完善,他们的儿童福利制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根据相关数据,英国全国有接近10%的家庭靠儿童福利金生活,减少了社会的贫困率。
英国的儿童保护政策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儿童的生存率和健康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些成效对于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改革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借鉴英国的经验,加强儿童福利金的发放和儿童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提高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实效性。
英国NGO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NGO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英国的慈善组织在英国,官方和大众媒体较少使用“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术语,而更多的使用传统用语“慈善组织”(Charity Organization),近年来比较通用的是“志愿和社区组织”(V oluntary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一词。
后者和前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除了包括民间公益性组织以外,还包括各种形式的互益性组织,而慈善组织则主要强调公益性的一面。
英国的专家把“慈善组织”定义成为:为了广泛的公共利益而设立,非营利、非政府、从事各种慈善性公益活动的组织。
考虑到“慈善组织”一词在中国一般具有较为狭义的用法,本文多使用“民间公益组织”一词,泛指英国的慈善组织。
英国的民间公益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12-13世纪,英国就出现了约500多家民间志愿性的公益慈善组织。
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关民间公益组织的法规——《慈善法》,该项法规不仅划定了公益慈善组织的范畴,强调了这类组织所具有的公益性、慈善性和民间性等原则,而且提出了政府鼓励和支持民间慈善事业的法定框架,给出了进行各种形式社会募捐以筹措公益资源的法律依据。
这项法规对于英国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8世纪以后,伴随英国工业化的进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性的非营利组织:一批成功的工厂主或企业家出于博爱目的纷纷成立慈善组织;市民们基于社区互助与自我服务的目的也纷纷设立自己的慈善组织;越来越多的人们关心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许多知识分子、政治家、工会活动家、社会活动家等也纷纷成立影响公共政策的各种公益性的游说组织。
慈善组织数量越来越多,就业规模越来越大,对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公益慈善部门逐渐成为英国社会中与政府公共部门、私人企业部门相平行、相独立和相辅相成的民间公益部门。
最近半个世纪,英国的政府公共部门、私人企业部门和民间公益部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流派之一,以萧伯纳、悉尼·韦伯等人为代表的费边主义者致力于研究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出版书籍,进行公开演讲,力图实现社会改革。
其中,费边主义者关于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主张,如实行地方公有制、提倡八小时工作制等,对日后英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
而费边主义者的一些基本社会福利思想更是对中国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标签:费边主义;福利思想;启示一、费边主义的历史沿革费边主义是近现代社会主义流派之一,费边社产生于19世纪末的英国,最初是为了讨论美国学者托马斯·戴维逊的一些观点而建立的一个社会主义团体,随后,在戴维逊返回美国后费边社便分裂成两个组织,一个称作新生活联谊社,仅存在几年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另一个比较注重实际的、战斗的和政治的组织则发展成为后来的费边社。
Fabian一词源于公元前203年古罗马的一位将军的名字,他在战斗中计划周密、打击敌人、取得胜利,所以费边社的建立者们希望效仿费边将军,等待时机,伺机而发,有效实行社会改革。
费边社的发起人包括专业人员和高级职员阶级中的一批有教养的人士,如高级文官、证券经纪人、新闻记者和一般的资产阶级,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萧伯纳、悉尼·韦伯、悉尼·奥利维尔和格雷厄姆·华莱士。
这些发起人也决定了他们建立费边社的最终目的,即“是要尽可能根据最高的道德标准争取重建社会”。
他们通过出版刊物、发表演说等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还有就是通过对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和决策权的领导人物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实现费边社的社会主义纲领。
在英国1892年的普选中,反对派自由党的领导人针对爱尔兰自治问题就证明了费边社的主张的正确性。
二、费边主义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从1887年通过的费边社纲领中可以看出,费边社成员除了十分关注政治问题,也格外重视民生问题,希望把对人本身的关注当作一种社会福祉广泛推广开来,惠及全民,他们是福利国家论的早期倡导者。
试论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启示
试论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启示作者:刘伊东儿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1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福利保障的重要性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重要,人们的福利需求也越来高。
社会福利的改革和完善也成为人民关心的重要问题。
我国当下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社会转型加速,各种矛盾冲突有加剧的趋势,因此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进程和得失成败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顺利进行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英国福利制度;发展;启示一、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1.发展(1)济贫制度时期在英国前福利国家时期,济贫法是其主要社会保障制度。
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社会严重贫富差异和两极分化,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失业工人,变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政府的出面和管理。
旧济贫法即伊丽莎白济贫法是英国济贫法制度的基础,即通过立法强制穷人进工厂劳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
1834年英国议会对旧济贫法进行了修正,通过了新的济贫法,但济贫法已经不能满足于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预防贫困而仍是单一的救济,因此亟需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险制度时期.随着工业革命进程不断深入,社会财富进一步增加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欧国家在改进社会保障方面具备了更加优厚的条件。
同时,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是密切相关的,德国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也正发展壮大,为稳定社会秩序,俾斯麦主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保险制度,这为英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20世纪初期,英国又相继建立了国民保险法、养老保险法、健康保险法,由此,英国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蓬勃发展时期。
(3)福利国家时期。
1942年《贝弗利其报告》作为社会保障领域全民福利的象征提出了“福利国家”一词,并提出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
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庇古《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模式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
英国社会保障存在问题两次改革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政府的高额税收除了对人 们工作和投资积极性产生 消极作用外, 还引起大量 的逃税现象
二、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撒切尔夫人政府对社会保障 制度的改革
一方面通过直接降低一些社 会保障项目的津贴标准, 以达到明显降低政府社会 保障支出,减轻国家的责 任与重负的目的;
保障,在风险与保障、国家责任与
个人责任之间建立了新的平衡
三、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社会保障的范围与标准 要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 应。要有一定的限度,过度的 无所不包的社会保障制度未必 是件好事,它会带来很多的负
面影响。
其次,既要体现社会福利的 公平,同时也要追求社会经 济效率会保障
开支更是占到了50%。
2、过分追求公平,经济缺乏效率
以“ 均等化” 为目标的福 利分配必然造成劳动市场和资 本市场上的动力不足,行为扭 曲,从而引起经济效率
的损失。
3、政府干预过多经济深受其害
•英国的社会保险费征收较低,其 “ 福利国家” 的维持主要是通 过财政预算增加政府的一般税收 进行的。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存 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问题
1、福利增长过快,政不堪重负
英国在福利国家建设中增加了 更多的社会保障项目,范围一再 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其结果是社
会福利开支直线上升,国家财
政日益困窘。
1949年英国福利开支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 , 1966年便达到14.4%,1978 年 进一步提高为27.3%。
另一方面,强调个人在社 会保障中应该承担的义务 和责任,推行
社会保障私有化。
2、布莱尔改革
政府将自由市场同基本 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 强调在市场经济
英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及对本国的启示
英国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及对本国的启示工业革命后,受《济贫法》的影响,英国社会对残疾人的救助主要体现在为残疾人建立收容所或者救济院。
这种福利思想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对残疾人人权的忽视,即通过忽略残疾人在劳工市场的权利,以经济剥夺的形式把残疾人群体作为公民的合法权益排除在外。
不仅如此,隔离教育、特殊培训学校等区分行为都加剧了这种不平等。
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形式逐渐转变为一种“社会模式”,即不再把残疾看作是个人的缺陷而是社会认同的损失。
1970年的《慢性病和残疾人法》把社会保障集中在了就业,经济救济,社区护理和社区医疗支持等领域。
自此英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逐渐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内涵。
英国现行残疾人福利政策内容丰富,以各种形式的补贴为主。
有学者将英国现行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大致分为三大类:社会保险、社会津贴和社会救助。
[1]现行英国残疾人福利政策呈现出如下特点:福利对象包括个人、家庭以及残疾人照顾者;救助理念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救济观念,以残疾人自身发展的角度,从就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各个方面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参与能力。
这种福利供给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英国人残疾人社会福利以发展为导向的福利思想。
因此本文将以发展性社会工作作为理论视角,分析英国现行残疾人保障制度。
一、英国对残疾人的界定和权益保障1995年颁布的《残疾歧视法案》(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 1995)是英国残疾人权益保护上最重要的一个法律文件。
她旨在结束许多残障人士面对的歧视问题,覆盖了从相关定义、就业、其他领域的歧视(货品,设施及服务)、康复、教育到公共交通等各个方面,残疾人的各项权利被更细化的确定和落实下来,并且有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2010年,英国又通过了《残障歧视法案》的升级版——《平等法案2010》,将残障人士的权利平等与性别、宗教、种族等权利平等放到统一框架内。
《平等法案2010》规定,如果个人的身体或精神障碍对其进行正常活动的能力产生“实质性”和“长期性”的负面影响,则将其视为残疾。
英国福利政策
英国福利政策【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英国福利政策的概述1.英国福利政策的定义2.英国福利政策的历史背景二、英国福利政策的主要内容1.全民免费医疗服务 NHS2.免费国家健康服务3.育儿福利政策4.其他福利政策三、英国福利政策的启示1.鼓励生育的政策2.优良的教育环境正文一、英国福利政策的概述英国福利政策是指英国政府为了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通过各种制度和政策向国民提供一系列福利和服务。
这些福利和服务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多方面。
英国福利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由于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恶劣,政府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开始实施一系列福利政策。
二、英国福利政策的主要内容1.全民免费医疗服务 NHS英国的全民免费医疗服务 NHS 是英国福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持有超过 6 个月以上签证在英逗留的人都可以享受这一服务。
NHS 主要提供免除大部分诊疗费用的医疗服务,药费按照处方定,每个处方收取 7.1 镑。
2.免费国家健康服务在英国,学期超过六个月的学员有权享受免费国家健康服务。
学员可以向与所在学院挂钩的医疗机构办理注册,以便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
此外,学员还可以获得免费的牙医服务。
3.育儿福利政策英国政府通过育儿福利政策鼓励生育。
孕妇可以享受免费的医疗和看牙服务,直至宝宝一岁。
此外,英国政府还提供育儿补助,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前往英国。
4.其他福利政策英国政府还提供其他福利政策,如社会保障、住房补贴等,以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
三、英国福利政策的启示英国福利政策在鼓励生育、提供优良教育环境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第1页共1页。
英国社会救助体系借鉴与启示
缴费 型津贴在 失业者失业 后 的 2 6 周 内支付 ;而缴 费型 法》 公 布实施法定社 会基 金 , 为有资 格 申领补贴 性 收入 求职者 津贴是 在非缴费 型期满 之后支付 。英 国 1 9 9 5年 和求职者津贴 的公 民进行补充性 的救助 , 这种补充 性 的 《 求职 者法》 规定 了 申请求职者 津贴需要 符合 的条件 : 一 救助分 为三类 : 第 一类是 居 民经常性 的补 贴需要 , 如水 是 1 8岁 以上 , 退 休 年龄 以下 , 有工 作能力 ; 二 是有劳 动 费 、 取 暖费 、 食 品券等 ; 第 二类 是居 民一次性 的需 要 , 例
如家具、 家电、 房屋维修等; 第三类是危机借款 , 即当受 助者遭遇经济危机时 , 可 以向政府 申请一 笔一次性 给付 的救助款 , 由社会基金承担 。《 社 会保 障法 》 规定社 会基 金的管理 由英 国救济金局组织专 门受培训 的小组 负责 , 此外 , 社会 基金在特定情况下也可 以 向一些 处于紧急 状 态 而需要救 助的居民发放 , 而不管 他们是否享 受补贴性
因此建议我国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保障绝对贫困群体最低生活以外尝试建立劳动税收抵免制度以保障游离于贫困边缘的在职贫困者同时让劳动税收抵免区间尽可能合理地涵盖低收入在职群体由此产生积极的就业刺激从而将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和经济增长有机结合在一起
英国社会救助体系借鉴与启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1 1 7 )
关键词 : 社会救助 ; 福利政策 ; 贫困
中图分类 号 - C 9 1 3 . 7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0 . i s s n . 1 6 7 2 — 3 3 0 9 ( x ) . 2 0 1 3 . 1 0 . 3 7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3 0 9 ( 2 0 1 3 ) 1 0 — 8 1 — 0 2
西方福利模式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启示
西方福利模式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启示近年来,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亟需改革。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福利模式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社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西方福利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旨在提高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
这一模式注重政府的积极参与,通过国家财政的投入和政策的制定来实现公民福利的保障。
与此相关的是,西方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保险等,为公民提供了稳定的福利待遇。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从西方福利模式中汲取宝贵的经验。
首先,中国应当加强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投入和规划。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还不完善,人口老龄化和社会问题的增加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政府应当加大对福利事业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其次,中国应当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整合和协调。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分散性、碎片化的问题依然存在。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社会保障制度各不相同,导致公民权益难以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也存在困难。
与此相对照,西方国家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了公民的权益平等和连续性。
因此,中国应该在社会保障方面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和整合,构建一个全面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另外,中国也可以从西方福利模式中吸取关于公民参与的经验。
西方福利模式的实施是通过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政府提供福利待遇,公民也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公民参与的模式不仅能够增加政府的责任感,也能够提高公民的积极性。
在中国,我们应当倡导每个公民对社会保障的关注和参与。
公民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和谐建设,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并行使监督权利,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公正和透明。
然而,也要明确指出,西方福利模式并非完美无缺,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英国NGO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NGO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英国的慈善组织在英国,官方和大众媒体较少使用“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术语,而更多的使用传统用语“慈善组织”(Charity Organization),近年来比较通用的是“志愿和社区组织”(V oluntary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一词。
后者和前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除了包括民间公益性组织以外,还包括各种形式的互益性组织,而慈善组织则主要强调公益性的一面。
英国的专家把“慈善组织”定义成为:为了广泛的公共利益而设立,非营利、非政府、从事各种慈善性公益活动的组织。
考虑到“慈善组织”一词在中国一般具有较为狭义的用法,本文多使用“民间公益组织”一词,泛指英国的慈善组织。
英国的民间公益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12-13世纪,英国就出现了约500多家民间志愿性的公益慈善组织。
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关民间公益组织的法规——《慈善法》,该项法规不仅划定了公益慈善组织的范畴,强调了这类组织所具有的公益性、慈善性和民间性等原则,而且提出了政府鼓励和支持民间慈善事业的法定框架,给出了进行各种形式社会募捐以筹措公益资源的法律依据。
这项法规对于英国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8世纪以后,伴随英国工业化的进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性的非营利组织:一批成功的工厂主或企业家出于博爱目的纷纷成立慈善组织;市民们基于社区互助与自我服务的目的也纷纷设立自己的慈善组织;越来越多的人们关心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许多知识分子、政治家、工会活动家、社会活动家等也纷纷成立影响公共政策的各种公益性的游说组织。
慈善组织数量越来越多,就业规模越来越大,对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公益慈善部门逐渐成为英国社会中与政府公共部门、私人企业部门相平行、相独立和相辅相成的民间公益部门。
最近半个世纪,英国的政府公共部门、私人企业部门和民间公益部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国的启示---以英国为例
论文题目: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国的启示---以英国为例内容摘要: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举世闻名,英国作为西欧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高水平普惠型社会福利。
我国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应从中应汲取经验教训,从而实现社会福利制度的顺利转型。
关键词:西欧、社会福利制度、英国、启示一、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西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其后各国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的社会救助制度,此后逐步建立和发展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相关服务体系,从而使得主要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是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核心内容。
这一时期,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在西方国家都已经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到要求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地步。
社会问题原因与性质的变化决定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根本性质与目标的变化,传统社会救助制度与措施无法有效解决全面出现的失业、贫困、老年、健康和住房等问题。
新的社会发展时期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消极被动地对贫困者提供有限救济,而应是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预防贫困,于是,一种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即社会保险制度在西方国家应运而生。
这种社会保险制度的目的不再是对贫困结果的救济,而是通过国家实施的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防止社会成员由于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而导致贫困,这是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
虽然社会保险制度在19世纪末的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但社会保险制度真正开始在西方国家普遍出现却是在20世纪初。
在整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伤保险是在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社会保险制度项目,养老金制度、健康保险制度与生育保险制度是在西方国家比较普遍出现的社会保险制度项目,而失业保险制度则是在西方国家尚未普遍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项目,仅在英国、法国等少数几个西欧国家开始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社区照顾服务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启示
班级:09级劳动与社会保障姓名:卫欣然学号:0907111070
一、英国的社区照顾服务模式
英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发达的福利国家,同时也是人口高度老龄化的国家。
而英国家庭的养老功能已明显衰退,法律不再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而老年人也普遍认为子女有自己的生活,在英国将近80%的老年人没有与子女同住。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解决老年人问题只能走社会养老的道路。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就推行“住院式照顾”模式,即政府兴办大型福利院舍,同时花钱雇用大批工作人员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住院式集中照顾。
这种照顾方式虽然较好地解决了被照顾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但由于使他们脱离了长期生活的社区,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引起了某些人权主义者的批评。
同时,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
因此英国政府从5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改变这种住院式照顾的方式,推行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
所谓社区照顾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也就是不让被照顾者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
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
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他们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受到帮助。
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生活照料(饮食起居的照顾,打扫卫生,代为购物等)。
生活照料又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4种形式。
居家服务,是对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
具体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室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项目。
从事居家服务的工作人员有志愿服务者,也有政府雇员,这些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一般收费由地方政府决定,在老年人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不足部分由政府开支。
家庭照顾,是对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的老年人,在家接受亲属全方位照顾的形式。
政府发给老年人与住院同样的津贴,这样使家庭在照顾老年人时有了一定的经济保证。
老年人公寓,是对社区内有生活自理能力但身边无人照顾的老年夫妇或单身老年人提供的一种照顾方式。
老年人公寓由二居室组成,生活设施齐全。
公寓内还设有“生命线”,一旦老年人感到不适,只要拉动生命线就可获得救助。
老年人公寓收费低廉,但数量有限。
托老所,包括暂托所和老年人院。
因家人临时外出或度假,无人照料的老年人便可送到暂托所,由工作人员代为照顾,时间可以是几小时或几天,最长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而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又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则送入老年人院,即分散在各个社区中的小型院舍。
第二,物质支援(提供食物、安装设施、减免税收等)。
如,地方政府或志愿者组织用专车供应热饭。
为帮助老年人能在家独立生活,地方政府负责为他们安装楼梯、浴室、厕所等处的扶手,设置无台阶通道和电器、暖气设备等设施,改建厨房和房门等。
政府对超过65岁以上的纳税人给予适当的纳税补贴,住房税也相应减少。
第三,心理支持(治病、护理、传授养生之道等)。
如,保健医生上门为老年人看病,免处方费;保健访问者上门为老年人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等。
还有家庭护士上门为老年人护理、换药、洗澡等。
另外政府还规定了为老年人提供视力、听力、牙齿、精神等方面的特殊服务。
第四,整体关怀(改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予以支持等)。
如,由英国政府出资兴办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
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则由中心定期派专车接送。
同时,为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适当增加老年人的收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钟点场所——老年人工作室。
另外,也有一些志愿工作可供老年人参与。
二、我国的养老服务现状
在我国,老年人的照顾一直以来主要由家庭承担,机构设施照顾所占比例很小。
目前,我国城市有社会福利院,农村有敬老院负责供养和照顾。
邻里间一些自发的互助行为对散居老年人的照顾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增多使老年人对照料需求总量增多。
同时,老年人的观念也在变化,一些老年人不再依靠子女而转向社会养老设施。
20世纪80年代后,社区服务开始起步,也为老年人居家照顾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性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的最大功能在于,它不仅可以弥补现代社会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空巢和独居老人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以解决子女对老年人生活照顾的困难,从而对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起支撑作用。
同时,较之人院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受益大、收费廉、见效快等特点,由此还可以减轻人院养老的压力。
因此,社区养老服务播要大力和重点发展。
三、英国社会照顾服务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借鉴
(一)将市场化引入到我国的社会照顾服务中,重视合同在社会照顾服务市场化运作中的作用
原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要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
新办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价值规律调节、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法则进行运作,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政府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也要引人市场竞争机制。
要明晰产权关系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保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实现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
(二)采取多种社区照顾形式
要准确定位社区养老模式,构筑社区照顾服务体系。
从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结合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以居家养老照顾服务,即以上门照顾服务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护理院、托老所等照顾服务为辅的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层次不同、内容有别、形式多样、因人而播的照顾服务体系。
(三)发展第三部门组织的社会照顾服务,开拓提供服务的多元化渠道
要构造社会广泛参与机制,按照“社会事业社会办”、“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鼓励和引导国家、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的投人。
注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福利事业,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经济实体。
(四)突出家庭的作用
要积极探索并大力倡导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既需要照顾又不愿离开家庭的要求,这样,既有效地缓解了老年福利机构不足的矛盾,又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
它与福利机构养老方式相比,具有灵活廉价的优点,适用于包括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在内的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照顾服务,这种服务一般由老人自费购买,对特困群体由个人申请、居委会评定、政府出资提供购买,把家庭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五)把社会照顾服务作为促进就业的手段
加强社区老年工作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
与属地大专院校、卫生院校联合协作,对现有社区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社区老年照顾服务人员应掌握基本的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对考核合格者发给上岗证书。
要逐步推行培训上岗、竞争上岗制度,发挥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