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初级中学公开课教案
科学实验初一科学实验课教案
科学实验初一科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规范操作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手册、PPT等;2. 学生准备:实验册、笔记本、笔。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步骤二:引入实验概念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实验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作用。
步骤三:实验规范与安全知识1. 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时需要遵守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求,如穿戴实验服装、佩戴实验眼镜等;2. 教师向学生普及实验安全知识,强调实验中的危险因素和应急处理方法。
步骤四:实验步骤与方法1. 教师给学生演示一项简单实验,详细解释每个步骤的意义和操作方法;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严格按照实验手册的要求进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步骤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 学生交流和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2.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步骤六:实验报告1.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内容;2. 学生向全班展示实验报告,分享实验心得和体会。
步骤七:实验总结教师对本堂实验课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进一步思考和发现,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拓展阅读。
四、课堂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科学实验展示;2.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比赛,鼓励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堂的科学实验实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思考,培养了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提高了科学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同时,一对一的学生合作和讨论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实验内容,提供更多实验设计的机会,培养学生更广泛的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中学教案模板
实验中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2)培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3)提高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通过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的科学依据。
2. 实验器材:介绍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设备,讲解其使用方法。
3.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的操作步骤,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流程。
4. 实验现象:观察并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的掌握、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技巧、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
2. 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学习。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4. 引导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实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验原理:详细讲解实验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科学依据。
3. 展示实验操作: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学习。
4.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6. 分析与讨论: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进行小组讨论。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实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0. 课后跟进:及时了解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给予个别指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2. 实验报告的质量,包括实验现象的描述、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对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5.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互助精神。
初中实验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实验课教案一、教案概述实验课作为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验课的开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因此,编写一份详细的实验课教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热传导现象,掌握温度的检测方法和热传导的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学科实践的兴趣和乐趣。
三、教学重点1. 温度的检测方法;2. 物质的热传导;3. 热传导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难点1. 温度的检测方法的准确性;2. 热传导现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温度的定义和检测方法进行复习,引发学生对实验课内容的兴趣。
第二步:实验目的和步骤(10分钟)1.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探究材料的热传导速度与其性质和温度差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步骤:a. 将一段金属棒放在两个温度计之间,用夹子固定好;b. 记录下金属棒两端A、B点的温度差;c. 获取温度计上的温度数据,并计算金属棒两端的热传导速度;d. 更改金属棒的性质(如:铜、铝等)和温度差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第三步:实验数据处理(2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各种材质的热传导速度,并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影响热传导速度的因素。
第四步:实验总结(10分钟)1.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讨论热传导速度与材质和温度差的关系。
2. 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措施。
第五步:实验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并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六、实验设计与准备材料1. 实验器材:金属棒、温度计、夹子、计时器。
2. 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金属棒、温水。
实验中学教案模板
实验中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3)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交流实验结果;(3)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态度;(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与目的: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目的,使学生明确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2. 实验仪器与材料:介绍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及其使用方法,让学生熟悉实验环境。
3. 实验步骤与方法: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4.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实验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掌握;(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3)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实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2)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实施过程性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2)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学习;(3)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性、数据处理能力等;2. 终结性评价:实验报告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表达准确性等;3.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讲解与演示:详细讲解本节课的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并进行实验演示。
闽侯县实验中学公开课教案
闽侯县数学公开课教案班级沪屿中学九年级()班任课教师谢标日期2008三第节所在单位闽侯实验中学课题九年级上册圆的切线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知识技能1、回顾圆的切线的有关性质与定理;2、熟练运用圆的切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解决数学问题;3、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常用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
过程方法运用圆的切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圆的切线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解决数学问题活动,拓宽解题思路,从而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借此形成知识体系,教育学生用动态的眼光、运动的观点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运用圆的切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解决数学问题教学难点综合型问题分析和论证的思维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教学设想一、温故而知新:1、动画展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总结圆与直线的几种位置关系,通过图表信息加深认识。
通过回忆已知:PA 是⊙O 的切线,A 为切点, AB 是⊙O 的直径 , BC//OP 交⊙O 于点C 。
求证:PC 与⊙O 相切。
三、牛刀小试:1、你来说一说,相信你能行(例2变式题)已知:如例2图,已知PA 、PC 是⊙O 的切线,A 、C 为切点, AB 是⊙O 的直径。
求证:BC ∥OP 。
思维点拨:1、要证BC ∥OP 只要证∠B=∠POA 或∠BCO=∠POC.由OB=OC 得∠B=∠BCO;所以只要证∠POA=∠POC ,显然由切线长定理结论易得。
2、由AB 是AB 是⊙O 的直径,连AC ,则∠ACB=90°,所以PO ⊥AC ,显然从切线长定理结论易得。
3、接2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得。
2、 如图(1), 直角梯形ABCD 中 , ∠A=90°, AD//BC, E 为AB 的中点, 以AB 为直径的圆与边CD 相切于点F 。
求证:(1)DE ⊥CE (2)CD=AD+BC,DCBA如图(1) 如图(2)3、如图, 直角梯形ABCD 中 , ∠A=900, AD//BC, 且CD=AD+BC, 以AB 为直径的圆与边C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 四、拓展延伸:已知,如图,D(0,1),⊙D 交y 轴于A 、B 两点,交x 负半轴于C 点,过C 点的直线:y=-2x -4与y 轴交于P . (1)试猜想PC 与⊙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判断在直线PC 上是否存在点E ,使得S △EOC =4S △CDO ,若存在,点,建立数学分类思想点拨一题多解提高综合解题能力突出圆中常用辅助线的添法ABCDEF分析:欲证PC 是⊙O 的切线,点C 是⊙O上的点,所以只要连OC 证OC ⊥PC 即证∠PCO=90°,由切线的性质可知PA ⊥AB 得∠PAB=90°,只要证∠PCO=∠PAB 因此只要证△PCO ≌△PAO 。
实验初级中学公开课教案说课材料
[学生4]:
[学生5]
讨论1:细菌的结构特点是:具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叶绿体。有遗传物质──DNA。
[学生6]
讨论2:由于细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的营养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实验初级中学公开课教案
实验初级中学公开课教案
(二○○六至二○○七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者
林小妹
科目
生物学
年级
05级(5)
课题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教法
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
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教师]
回答的很好!巴斯德实验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巴斯德做了一个特殊的曲颈瓶装置,使肉汤虽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曲颈瓶的弯曲处,四年过去,肉汤都没有腐败,从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我们称这个伟大的实验为“曲颈瓶”实验。
教师小结
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学生]
细菌由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DNA、鞭毛和荚膜构成。
[教师]
对,这里出现了几个新的词,鞭毛是细菌游动工具,也就是说鞭毛具有游动的作用。多数球菌无鞭毛,有些杆菌生有鞭毛,螺旋菌都生有鞭毛。荚膜是细菌细胞壁外面胶状的黏液层,对细菌有一这的保护作用,具有抗吞噬作用和抗干燥作用。
教师出示植物的细胞结构图,要求学生上下桌相互讨论,找出植物细胞和细菌结构的异同点,后回答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1、2题
实验初中教案
实验初中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结构,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板书课题《春》,引导学生朗读。
2. 提问:你们对春天有什么印象?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解决,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生字词。
三、课堂讲解1.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总写春天的美好、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赞美春天。
2.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四、合作探讨1. 让学生分组讨论,品味课文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情感表达。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教师点评本节课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提问:你们对春天有什么新的认识?二、课堂讲解1. 分析课文中具体的景物描绘,如花、草、树等,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 讲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合作探讨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的春天。
2. 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教师点评本节课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
实验初级中学公开课教案(2)
(2)Does she enjoy playing table tenni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核对答案。)
2. (让学生听录音并跟读。)
T:Open your books, listen to 1a again and repeat.
(引导学生根据词形猜出词义,可比较“outside”与“inside”。)
Ss: Yes.
(板书并要求学生了解。)
indoor
T:After he invented the indoor game, his students could playevenin bad weather.
2. (让学生读短文,完成文前习题,并核对答案。)
课时
1
教具
小黑板/图片/录音机/幻灯片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Step 1 Review第一步
复习关于道歉及其应答语的表达形式,导入本课部分生词。
1.(分组表演关于道歉及其应答的对话,教师可给学生一些提示语,让学生自己组织对话。)
Example:
(1) didn’t clean the blackboard
(2) smoking here
(3) dபைடு நூலகம்awing on the blackboard
(4) fight with sb.
(5) sing in the classroom
(6) throw litter around
(7) be late for class
S1:I’m sorry I didn’t clean the classroom.
实验中学教案模板
实验中学教案模板一、教案基本信息1.1 学科:语文1.2 年级:七年级1.3 课题:《春》1.4 课时:1课时1.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春》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阅读。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春》的朗读与背诵,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阅读。
3.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问答法、情景教学法等。
4.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生字词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引入对新课的兴趣。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春》,注意生字词的阅读和理解,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5.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中描述春天的特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5.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并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5.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填空题、选择题等,及时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情况。
5.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的理解。
5.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并背诵课文《春》,做好生字词的复习。
六、教学反思6.1 教与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但在生字词的学习上,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辅导。
6.2 教学方法的运用:6.3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春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实验中学教案模板
实验中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科学结论。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学会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索精神。
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培养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与目的: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
明确实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
2. 实验材料与仪器: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清单。
说明材料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实验步骤与操作:详细描述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方法。
提供实验注意事项和安全指南。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2. 问题驱动法:提出实验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四、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2.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评估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验教材和指导书:提供实验教材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实验原理、步骤和操作方法的指导。
2. 实验室设备:确保实验室设备齐全,能够支持实验教学的进行。
3. 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检查实验室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2.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科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实验目的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实验演示与操作: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讲解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学生按照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 数据分析与讨论: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课初中教案
实验课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生物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培养其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呼吸作用的定义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 实验原理: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3. 实验操作步骤:种子浸泡、呼吸作用装置的组装、观察气泡产生等。
4. 实验现象的解析:种子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和意义,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步骤,讲解实验原理,让学生初步感知种子呼吸作用的现象。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5. 解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种子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何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加深对呼吸作用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呼吸作用在生物体内的意义。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关注生命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种子、澄清石灰水、玻璃棒、培养皿等。
2.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实验桌、显微镜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事项。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个别辅导。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的价值,培养其热爱生命的情感。
综上所述,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和意义,培养其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生物现象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实验初中教案下册
实验初中教案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使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原因2. 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理解,折射定律的应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及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背后的原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然后提出问题:“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光的折射现象。
2. 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光从空气进入水、从水进入空气时,传播方向的改变。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2)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总结折射定律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正弦定律。
3. 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彩虹、透镜成像等,并运用折射定律解释这些现象。
4.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了光的折射现象,并总结出了折射定律。
学生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提高了科学素养。
5.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光的折射现象的示意图,并撰写实验报告。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初中生物实验课公开课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课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其构造及功能。
2. 培养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和叶片结构的能力,提高其生物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步骤。
2. 植物细胞和叶片结构的观察。
3. 实验报告的撰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观察植物细胞和叶片结构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历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理论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显微镜的构造及功能,包括目镜、物镜、镜筒、台座等部分。
3. 示范操作(10分钟)教师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示范,包括取镜、安放、对光、观察等步骤。
4. 学生实践(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观察植物细胞和叶片结构。
5. 讨论交流(5分钟)学生相互交流观察结果,讨论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6. 实验报告撰写(10分钟)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显微镜使用操作的准确性。
2. 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和叶片结构的细致程度。
3.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
七、教学资源1. 显微镜及植物切片。
2. 实验报告模板。
八、教学建议1. 提前为学生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在学生实践环节,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驿路梨花》教学设计____________仁寿县城北实验初级中学李晓丽一、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在阅读方法上要求重点学习略读,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驿路梨花》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展开,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运用插叙,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点明本文的主旨: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
二、学情分析我们每年都有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的主题活动,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理解的学习这样的精神就只是捐款,甚至有孩子认为这就是形式,通过解读课文,希望能唤醒助人为乐的美德。
在阅读方法上,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的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本学期的精读等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有所提升,本单元要求的略读,是一个相对较高的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检测。
学生的概括能力有所提升,但是概括时语言不够不够简洁,因此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依旧是今后语文教学的重点。
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章既设置悬念和误会,又运用插叙的手法,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用以指导今后的写作。
三、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2、体会巧妙的构思,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激发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情,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四、教学重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五、教学难点:体会巧妙的构思,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七、教具准备PPT课前准备1.收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相关资料。
化学科普实验初中教案
化学科普实验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2. 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学习。
2. 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探究。
3. 实验安全常识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1. 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学习:(1)教师讲解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包括仪器的使用、试剂的取用、实验现象的观察等。
(2)学生观看实验操作视频,加深对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理解。
(3)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二氧化碳能否燃烧?能否支持燃烧?”(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实验安全常识的教育:(1)教师讲解实验安全常识,包括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事故的处理方法等。
(2)学生观看实验安全事故案例,提高安全意识。
(3)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严格把关,确保实验安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学生对实验安全常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操作视频。
3. 实验安全事故案例。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强调实验安全,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 定期进行实验回顾,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5. 结合实验,讲解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强化实验安全意识,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所有实验初中教案
生物所有实验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 植物生长的条件。
3. 实验操作步骤。
4. 实验结果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条件,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实验结果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过程和条件。
2. 采用实验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采用总结讲解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它们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过程和条件。
2. 讲解:介绍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条件,如种子萌发、根的生长、茎的延伸等。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生长实验,分组进行,每组选取一种植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4.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变化。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植物生长的条件和过程。
6. 结果分析:讲解实验结果,分析植物生长的条件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植物生长。
7. 总结讲解: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强调植物生长的条件和过程,提醒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学生实验观察的细致程度。
3. 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参与程度。
4.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植物生长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条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植物受到损伤。
同时,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生物实验公开课教案初中
生物实验公开课教案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2. 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原则;3. 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4. 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实验器材、生物实验教具、投影仪等;2. 教学材料:生物学教科书、实验指导书等;3.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思考生物实验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引入本节课的话题:生物实验公开课。
Step 2: 介绍生物实验公开课1. 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生物实验公开课,让学生能够通过观摩别人的实验,提高自己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2. 老师解释生物实验公开课的定义和目的,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实验水平和科学素养。
Step 3: 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原则1. 老师向学生介绍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提出、假设设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结论总结等。
2. 老师解释实验设计的原则,如可行性、重复性、控制变量等。
3.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Step 4: 学习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1. 老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操作的基本安全规范,如佩戴实验服、戴手套、注意用火安全等。
2. 强调实验操作的常见危险和防范措施,让学生养成安全意识。
Step 5: 观摩生物实验公开课1. 学生分成小组,观摩其他组的实验公开课。
2. 学生在观摩过程中,记录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思考等。
Step 6: 实验总结和讨论1. 学生回到自己组内,就所观摩的实验进行总结和讨论。
2. 学生分析实验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份生物实验设计的作业。
2.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3.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初级中学公开课教案
教者课题重点难点课时
[ 新课引入 ]
[互动 1] [学生 ]
(二○○六至二○○七学年度第一学期)
林小妹科目生物学年级05 级( 5)
讨论法归纳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法
法讲授法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1课时教具挂图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道了细菌有杆状、球状和螺
旋状。
细菌很小,那么,你的手上衣服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
上、钢笔上有细菌吗?(有)。
对,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细菌打交道,那么你们了解细菌吗?
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
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
一、细菌的发现
[ 教师那么人类是怎样发现细菌的?给五分钟时间同学们阅读P58-59,回答引导 ]几个问题:谁发现了细菌?怎样发现的?谁又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为什么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呢?叫同学们回答,看谁答得快,答
得好!
[学生 1]17 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 . 虎克利用自已制作的能放大200-300 倍的放大镜发现了多种微小的生物,这些就是细菌。
[教师]也就是说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这说明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生 2]
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因为他用“曲颈瓶”实验证明了细
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巴斯德还发
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是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
手术感染的方法,所以他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
[ 教师 ]回答的很好!巴斯德实验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
巴斯德做了一个特殊的曲颈瓶装置,使肉汤虽与空气
相通,但细菌只落在曲颈瓶的弯曲处,四年过去,肉汤都没
有腐败,从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
在的细菌产生的。
我们称这个伟大的实验为“曲颈瓶” 实验。
教师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
小结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互动 2]
同学们一听到细菌、真菌的时候都会认为是肮脏的、对人类
有害的,是不是全都是这样呢?不是的话举个例子来。
[ 学生 ]不是,比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还有上节课讲到的乳酸细菌等都是对人类有利的。
[ 教师 ]对了,所以你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互动 3]
我们整天都在接触细菌,但却看不到它,那么它的形态和结
构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看他的形态,细菌的形态是怎
样的?
[ 学生 ]细菌的个体微小,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
[ 教师 ]对,细菌的个体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
小米粒那么大。
要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细菌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等不同形态,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
胞,种类不同,形态不同,但基本的结构相同。
同学们看书中
细菌的图,细菌的结构由那几部分构成?
[ 学生 ]细菌由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DNA 、鞭毛和荚膜构成。
[ 教师 ]对,这里出现了几个新的词,鞭毛是细菌游动工具,也就是
说鞭毛具有游动的作用。
多数球菌无鞭毛,有些杆菌生有鞭
毛,螺旋菌都生有鞭毛。
荚膜是细菌细胞壁外面胶状的黏液
层,对细菌有一这的保护作用,具有抗吞噬作用和抗干燥作
用。
教师出示植物的细胞结构图,要求学生上下桌相互讨论,找出植物细
胞和细菌结构的异同点,后回答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1、2 题
[ 学生 3] :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
[学生4]:
不同点:无成形的细胞核,有DNA集中区域,有的细
菌还有鞭毛和荚膜,没有叶绿体,所以只能靠
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学生5]
讨论1:细菌的结构特点是:具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叶
[学生 6]绿体。
有遗传物质── DNA。
讨论 2:由于细菌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三、细菌的生殖
[互动 4]
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
是怎样繁殖的?
[学生]
分裂生殖
[ 教师 ]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
细菌形成芽孢是一个体眠体,对不
良的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小而轻的芽孢还可随风飘散各
处,落在适当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 教师 ]细菌,有多快呢?请同学们做技能训练,把结果算出来,看谁算得快!
[ 教师 ]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练习题的 1 题,同学们做一下,回答问题。
作业练习 2、3
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列文 . 虎克—发现了细菌的存在
形态:杆状、球状和螺旋状,微小,单细胞个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揭示了细菌体
产生的奥秘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
无成形的细胞核,有DNA
集中区域,
结构:附属结构鞭毛和荚膜,
有的会形成芽孢
三:细菌的生殖
生殖的方式:分裂生殖
特性: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
教学本节课以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为主。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反思的兴趣,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得出知识点,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归纳的作用,起到较
好的教学效果。
时间: 20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