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

合集下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召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第七次工作会议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召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第七次工作会议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召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第七次工作会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2.06.05•【文号】国中医药医政综合便函[2012]94号•【施行日期】2012.06.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召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第七次工作会议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综合便函〔2012〕94号)各有关单位:为加快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根据“治未病”工作的总体安排,定于2012年6月19日-20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第七次会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内容(一)总结五年来“治未病”工作进展情况,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二)讨论修订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指南;(三)讨论修订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指南;(四)讨论修订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指南;(五)讨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六)成立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协作组。

二、会议时间2012年6月19日-20日,会期2天,6月18日报到。

三、会议地点广州市东方宾馆(广州市越秀区流花路120号电话:************)。

四、参加人员(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处、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局长或医政处负责同志;(二)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各1名(名单见附件2);(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预防保健重点专科培育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各1名(名单见附件3);(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预防保健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各1名(名单见附件4);(五)“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地区相关负责同志各1名(名单见附件5);(六)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准入试点地区相关负责同志各1名(名单见附件6)。

五、其他事项(一)请参会人员务必于2012年6月13日前将会议回执(附件1)反馈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处(综合处)电子邮箱**************和广东省中医院电子邮箱yjb3030@,我们将根据会议回执安排住宿;(二)会议不安排接站,请参会人员自行前往(宾馆交通路线图见附件7);参会人员食宿费自理,会议适当给予补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为了促进人民健康,提高国民素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制订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

该方案将综合运用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手段,旨在从预防疾病的角度出发,提高人们的自我养生意识和能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一、背景与目标1.背景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健康问题。

传统中医药学注重“治未病”,强调预防和调理,为人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健康理念。

面对当前的健康挑战,借鉴中医药学的预防理念非常有必要。

2.目标该工程的目标是提高人们对健康保健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推广中医药学中的预防理念,以达到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减少疾病发生的目标。

二、主要内容1.提高公众健康意识2.健康体检与评估建立健康体检对照系统,通过常规体检指标与中医体质辨析等手段,对个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健康建议,以帮助人们掌握自身健康状况,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3.中医药预防保健指导组织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指导活动,通过中医药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个体提供针对性的养生策略和中医药保健方案。

以中药调理、针灸、拔罐等方法,帮助人们减轻疲劳、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中医药养生体验中心建设在各地建设中医药养生体验中心,提供中医药保健服务。

包括推拿按摩、中药蒸汽浴、草药泡脚等项目,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让人们亲身体验中医药的魅力。

5.“治未病”中医药研究与推广加大“治未病”方向的中医药研究力度,鼓励科研单位和中医药专家深入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应用于临床实践,为人们提供更好的预防保健服务。

三、实施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大众媒体、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对该工程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公众对健康预防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凝聚社会共识。

3.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将中医药预防保健纳入国家卫生保健体制。

整合现有资源,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搭建医患沟通平台,实现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互补发展。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和管理指南[修订版][4]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和管理指南[修订版][4]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

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

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治未病工作计划

治未病工作计划

肥乡县中医院预防保健(治未病)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治未病”理念和实践,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的重要动力。

为深入开展“治未病”工作,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我院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要求,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二、加强组织领导(一)成立“治未病”即预防保健科工作领导班子。

治未病科主任:李强成员:钟涛吴虹雨代勇蒋丽母鹏程何飞主要职责: 1、建立质量管理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做到有人管, 有人抓质量管理工作。

2、制定“治未病”科发展方针、目标、任务,营造“治未 病”理念及内涵文化。

3、制定质量管理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任务,严格考核。

(二)成立由名老中医和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 开展和指导全相关工作三、基本原则1、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从中医整体观、辨证观出发,认识人的健康状态及其和谐发展,研究规律,创新技术。

2、坚持以个体人的健康状态为核心。

以身心健康及其与环境和谐一致为目标,注重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研究预防和保健技术方法。

3、坚持以实践为核心。

科研来源于需求,成果服务于实践,提高“治未病”服务的技术水平。

四、实施计划措施1、初步构建“治未病”工作平台 设立“治未病”科,建立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购置计算机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制订相应管理制度。

2、初步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开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治未病”服务各环节、全程的“治未病”服务。

服务对象面对社会所有人群,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和康复人群。

3、推广适宜技术。

“治未病”服务规范

“治未病”服务规范

仁寿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治未病”服务规范(总纲)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 年)》和《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要求,制定宜城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基本服务规范。

一、中医为体,中西兼用以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积极借鉴应用西医及其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二、三观并用,动态辨识、评估、干预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宏观体现于个体人的体质等,中观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症候等,微观体观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症候等,微观体现于理化参数、组织形态/功能“影像”和高危因素等。

从“宏、中、微”三观,辨识服务对象健康状态变量(参数)的时序改变和变化趋势(它们必然是个体的、动态的、系统的),并据此评估个体人健康状态的种类和风险。

在辨识、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其风险,应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调理体质、脏腑、阴阳、气血等),并应用健康管理方法和现代医学针对疾病的治疗手段,系统改善和提升服务对象的整体功能状态,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三、全程递进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前后贯通、循环运行、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其风险进行系统、全程跟踪,并循环递进地改善和提升服务对象整体功能状态,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细则)“治来病”科是一个复杂的公众场所,要使每个受访者在治未病科都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不仅取决于治未病科的硬件设施好,医疗技术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医护人员的高素质、高质量、优质服务,因此,治未病科全体医护人员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遵守服务规范,注意个人形象,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1、仪表仪容(1) 身体、头、面、手部必须卫生干净,梳理整洁,男性头发不宜太长,每天修剪胡子。

(2) 保持口腔清洁,上班前最好不吃异味食物(葱、蒜)。

(3) 女性上班可化淡妆.涂本色指甲油,带细项链、耳钉,不得浓妆艳抹、佩戴显眼饰物,留长指甲、涂鲜艳指甲油。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构建及推广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构建及推广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构建及推广摘要:中医药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基本预防及养生保健经验,这是我国在健康管理方面有着其它国家不能比拟的优势。

我国在结合时代转变带来新的健康管理理念、知识及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管理的各个要素之中,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从中医治未病和健康管理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对目前健康管理运行模式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的设想和建议,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健康管理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命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期望寿命的延长及慢性病、亚健康人群的上升,对健康维护及改善的需求日益增长,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理念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理念之中,已成为备受关注的保健新课题。

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以其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医药在多年的实践积累中已经完善了该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疾病预防及养生保健的经验,在健康管理方面有着其独特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念应用在新时代的健康管理中,并融入健康管理理念、知识及管理体系等各个要素,构建富有特色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将为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健康管理技术的融合与创新,为推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出重要贡献。

一、新历史文化背景下构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战略意义1.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民生需求。

当今,或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健康不断受到生态恶化的挑战,人类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健康与寿命问题。

随人类需求,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研究对象由“病”转向“人”,医学发展面临的根本任务逐渐变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个性化诊疗,而这些理念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国中医药发[2009]20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国中医药发[2009]20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正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国中医药发〔2009〕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局有关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中“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的要求,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在维护和增进群众健康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意义预防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长期以来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人们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目的调整,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实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是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全面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拓展对中医药的新需求,扩大中医药服务的新领域;是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最大程度实现人民健康权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生产力基础;是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实现调整后的医学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重要行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治未病服务方案

治未病服务方案

治未病服务方案治未病服务方案一、概述治未病服务方案是一种全面的健康管理方案,旨在预防疾病发生、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以及降低医疗成本。

本方案涵盖了预防保健、亚健康调理、慢性病管理、中医养生和康复治疗等多个方面,旨在为个体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

二、预防保健1.定期健康检查:提供定期健康检查服务,包括体检、生化检查、免疫接种等,以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2.健康咨询: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咨询服务,包括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指导,以促进个体维持健康生活方式。

3.预防接种:根据个体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提供必要的预防接种服务,预防传染性疾病。

三、亚健康调理1.评估与诊断:对个体进行全面的亚健康评估,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以识别潜在的健康问题。

2.个性化调理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亚健康调理方案,包括饮食、运动、作息、心理等方面的指导。

3.定期随访:对个体进行定期随访,监测调理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方案。

四、慢性病管理1.慢性病筛查:提供慢性病筛查服务,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2.个性化管理:根据慢性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慢性病管理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的指导。

3.定期随访:对个体进行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中医养生1.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个体的生理特征和体质类型,提供中医养生建议,包括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指导。

2.中药调理:根据个体的情况,提供中药调理服务,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等。

3.针灸推拿:根据个体的情况,提供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缓解疼痛和不适。

六、康复治疗1.康复评估:对个体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以确定康复治疗的需求和目标。

2.物理疗法:提供物理疗法服务,包括理疗、按摩、水疗等,以促进个体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3.职业康复:针对个体的工作能力和需求,提供职业康复服务,包括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帮助个体重返工作岗位。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成为了当下医药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为了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我国提出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本文将从背景、目标、重点和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全面解读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医药创新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医学所具备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特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赢得了广泛关注。

然而,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临床疗效不确定、质量控制不规范等。

因此,中医药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其次,中医药创新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三个目标:建立中医药创新发展战略体系、构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和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通过建立战略体系,将中医药融入国家医疗卫生发展的大格局中,使中医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中医药的临床效果和科学性,增强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通过推进产业发展,实现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第三,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点是什么?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五个重点领域: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药物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加强中医药理论研究、药理学研究等基础领域的研究工作;在临床研究方面,要推进中医药临床试验证据的积累,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在药物研究方面,要加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合理使用的研究工作;在技术创新方面,要推动中医药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中医药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最后,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实施措施是什么?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措施。

首先,要加大政策支持。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

其次,要加强科研合作。

重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中医药单设一章

重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中医药单设一章

重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中医药单设一章本公众号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共八篇二十九章,为中医药单设一章,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规划纲要》要求遵循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

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明确“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

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一章中要求,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

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

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促进民族医药发展。

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

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

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

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

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规范

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规范

体质辨识与评估
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等方法,对患者的体质、脏腑 功能、气血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 。
制定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体质辨识和评估结果,结合中医 理论和临床经验,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治未病 治疗方案。
选用适宜技术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中医治未病技术 ,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到培训要求。
07
总结与展望
规范实施成果总结
服务流程规范化
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了规范化的 服务流程,包括问诊、体质辨识、健康评估、干预方案制 定等环节。
干预手段多样化
根据个体差异和疾病风险,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采用了多 种干预手段,如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拔罐等,以满足 不同人群的需求。
团队协作
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提高非专业技术人员 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协作 能力。
考核方式与标准
01
理论考核
采用笔试或在线考试等方式,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和非专业技术人员对中
医治未病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02
实践考核
组织专家对专业技术人员和非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评
估。
03
综合评价
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成绩,对参训人员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是否达
健康管理效果显著
通过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的实施,有效降低了人群的疾病 发病率和复发率,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服务普及率不足
当前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的普及率仍然较低,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公众对中医 治未病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专业人才缺乏
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需要专业的中医医师和健康管理师,当前相关人才较为缺乏,需要加 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国中医药发〔2009〕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局有关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中“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的要求,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在维护和增进群众健康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意义预防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长期以来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人们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目的调整,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实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服务),是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全面继承与创新,进一步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拓展对中医药的新需求,扩大中医药服务的新领域;是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最大程度实现人民健康权益,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生产力基础;是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实现调整后的医学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健康文化的重要行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当前,中医“治未病”理念尚未得到普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量较小、面较窄,服务模式尚需不断完善、推广,服务不规范,质量不高,手段和形式单一,专业技术队伍缺乏,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发展。

中医治未病·科研项目管理专家共识

中医治未病·科研项目管理专家共识

中医治未病·科研项目管理专家共识孟健,张哲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 110032摘要:《中医治未病·科研项目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并在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综合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通过文献检索、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专家征求意见、同行评议等步骤,最终形成专家共识意见。

本《共识》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科研项目的项目承担单位条件和职责、项目立项、实施管理、验收管理、成果管理、经费管理、绩效管理、档案管理、科研不端行为审查处理等方面的基本原则,供中医治未病项目相关管理部门参考使用。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中医治未病;专家共识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1)06-0008-05DOI:10.19879/ki.1005-5304.20201144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xpert Consensus for TC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MENG Jian, ZHANG Zhe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 China Abstract: Expert Consensus for TC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onsensus”) was approved by the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CM and organized by the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t was implemented under the direc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he expert group of TCM standard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revision, as well as the expert guidance group. Through literature retrieval, expert questionnaire survey, expert demonstration meeting, expert advice seeking, and peer opinions, the expert consensus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consensus, condi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project undertaking unit, project approval,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acceptance management, results management, funds manage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rchives management, and review and handling of misconduc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ere put forwar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departments of TC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TC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expert consensus“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出台

《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出台

总649期第八期2018年8月
河南科技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出台
为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科技创新丰富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种类,拓宽服务领域,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与水平。

意见提出,以健康促进和慢性病防治为重点,开展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干预,中医健康管理策略、模式和过程管理工具等研究,构建中医药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三级防治体系,形成适用于个体、社区及特定群体的健康促进与慢病防治模式。

随着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信息科学技术成果的结合日益紧密,中药和中医医疗器械有望更好满足百姓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

意见提出,突破中药新药发现、中药复方质量控制、中药活性成分制备、新型制剂、安全性评价等瓶颈问题,研发一批创新中药。

同时,根据意见,智能脉诊仪、舌诊仪、中医推拿和康复机器人以及中医智能养老设备等一系列产品被列为重点研发方向。

关于发展目标,意见提出,到2030年,建立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为核心的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产学研医用”协同创新机制,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驱动能力显著提升。

(来源:/html/chany/swyy/
2018/0814/482916.html)
政策要闻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养生保健专业人才不足,缺少专业培训
Page ▪ 6
人员配备
区域 中医医院
专职医护人员不少 于6人,中医类别 执业医师不低于 70%,其中应有一 名具有大学本科以 上学历且具有副主 任以上专业技术职 务任职资格的中医 类别执业医师
区域 综合医院
应当有一名具有副 主任以上专业技术 职务任职资格的中 医类别执业医师
培训要求
4. 区域专业站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每年接受80学时以上 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知识与技能在岗培训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管理人员每年接受40学时以上在岗培训
5. 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从业人员加强职业技能培 训并取得相应资质
Page ▪ 16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Page ▪ 9
培训机构要求
培训:目的
理解“治未病”理念的主要内涵; 了解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意义; 掌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技能; 使区域非医疗性从业人员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
Page ▪ 10
培训:原则和内容
“治未病”理念的主要内涵,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意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主要 内容及其基本技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建设规范、运行规范、服务规范、服务质量监 测;健康检查、健康调养和健康管理、营养学、心理学等“治未病”相关知识与方式
Page ▪ 12
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 远程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执业医师与职业技能人员相结合
上岗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 长期与短期相结合
职业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
培训要求
1. 全员培训
非中医类别(中医预防保健知识、中医预防保健基本技能) 中医类别(技能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工作逐步深入,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民群众欢迎,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一批成果。

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包括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构建尚不完善,技术方法的科学筛选与集成不够,技术标准和评价方法尚未系统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缺乏有效机制,科技支撑的作用有待更好发挥等。

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制定本《纲要》。

指导思想以为人民健康服务和促进人民身心健康为目标,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中医理论的内涵和特点,突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的优势和特色,以理论提升为基础,技术集成为核心,效果评价为抓手,服务应用为重点,案例示范为引导,机制创新为保障,为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基本原则(一)坚持以民众健康需求为导向。

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项目组织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统筹作用,面向民众对健康的多元化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研发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技术、产品,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

(二)坚持技术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并重。

在重视理论知识、技术、产品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把科技支撑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同步推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发展。

(三)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

坚持传承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同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有关最新成果,丰富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和实践。

(四)坚持有效整合资源,支持协同创新。

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推动创新成果向服务机构集聚,向现实服务转化。

目标到2020年末,系统整理和诠释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建立理论体系框架;优化集成一批效果明确、经济实用的中医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建立相对系统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和规范;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体系。

提升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持续推动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主要任务(一)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研究1.系统整理中医治未病理论系统整理保存于民间、中医古籍、方志及各种典藏文献中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和方法,梳理中医治未病基本理论。

2.阐释中医治未病理论科学内涵归纳总结既往的中医治未病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阐释中医治未病概念、原理、观点、方法等基本理论要素和科学内涵。

3.探索建立中医治未病理论构架在全面继承中医治未病科学内涵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积极吸纳引入当代生命健康与预防保健领域的新成果,建立由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具体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理论构架,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二)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技术、产品研究1.健康状态辨识技术方法研究(1)健康状态检测方法和辨识指标体系研究。

采用多学科方法,从宏、中、微观三个层次分析健康状态构成要素,通过集成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工具,开展健康状态检测方法研究,制定主观和客观互参、定性和定量兼容的健康状态辨识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个体人整体健康状态。

(2)健康状态评估技术方法研究。

开展健康状态评估技术方法研究,实现个体人健康状态量化评估及发病、传变、复发的风险预警,为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2.健康状态干预技术方法研究开展药物、非药物、生活方式等健康状态干预技术方法研究。

加强手法、拔罐、艾灸等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健康状态干预技术方法的熟化研究。

筛选、评价一批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关键技术并开展这些技术的适用范围、方案优化和技术规范等系统研究,为干预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收集整理和研究名老中医和长寿人群的养生经验。

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开展心理、饮食、起居、运动、环境等适宜养生方法研究。

梳理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开展养生、健身功法的研究和规范。

3.产品研发(1)健康状态辨识产品研发。

开发研制检测健康状态宏、中、微三观指标和评估健康状态及风险预警的仪器设备、应用软件,提高健康状态辨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健康状态干预产品研发。

加强以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指导的药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和新型诊疗设备、用品的研制,拓展健康状态干预方法,为公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一批健康产品。

(3)健康服务信息产品研发。

研发健康状态检测、体质辨识、健康风险评估、评估信息处理系统,服务信息全程监测、收集、动态分析的信息产品,建立知识库平台,完成适用于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的健康物联网关键技术开发,提高服务的实时性与便捷性。

(4)健康宣教产品研制。

设计、制作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宣教系列公益广告、视频、动漫、书籍等系列文化产品,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念的普及,促进公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方法和产品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三)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研究1.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化共性技术研究根据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特点,开展基于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的标准化原理、方法研究;开展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方法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化应用研究以及标准的运行与监管技术方法研究。

2.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通过概念体系建立、分类学研究、标准体系表的构建与优化研究,结合现代服务业标准化成果,开展包括服务基础标准、服务保障标准和服务提供标准等的构建研究。

3.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的研制围绕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理念、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按择重急需的原则,分批研制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通过示范性推广应用、评价效用与持续改进,逐步上升为行业(组织)、国家、国际标准。

(四)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成果应用研究1.集约化服务形式研究针对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系统集成、综合应用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技术方法研究成果,紧密链接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探索包含各服务要素的干预方案,形成服务包,以集约化服务形式开展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带动和引领科技成果在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不同服务领域的应用。

2.服务标准研制与推广基于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结合现代服务业规范化特点,示范性研制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

通过示范性推广应用,持续改进。

3.服务效果评价方法研究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自身特点,借鉴当代方法学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通过应用示范,围绕技术效果和卫生经济学等指标,建立科学评价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4.主要领域应用示范研究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开展有关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项目的研究,优先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健康保险服务、优质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等领域进行技术集成和集约化服务的应用研究,建立应用示范基地,探索适宜不同领域和人群使用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对样本人群进行服务效果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整体布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注重调查研究,做好顶层设计与整体布局,编制实施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加强统筹协调,整合优势资源,不断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落实各项规划任务和措施,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二)创新组织机制,产学研用结合针对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的特点,建立并实施能有效支撑其学术发展的组织机制。

充分依靠科研和临床机构,发挥治未病试点单位、中医预防保健重点专科的作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鼓励并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集成创新,完善技术创新链,保障科研与服务应用紧密衔接,促进科技成果向临床和现实服务转化。

(三)强化平台建设,促进开放共享适应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根据各自基础和优势方向,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建设一批支撑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发展基地,形成高水平、开放的临床研究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成果转化推广平台、人才培养平台等支撑体系,促进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

(四)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研究投入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完善科技经费保障机制。

在制定有关科技规划时,充分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安排一定经费投入,支持重点的研究方向。

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地方、企业和民间资金等多种渠道对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学研究的支持。

(五)提高人才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学研究的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结合承担课题研究工作,建设一支多学科、专业化的高水平科研骨干队伍,尤其注重具有科学研究与企业管理双重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之成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骨干力量。

(六)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快速发展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合作范围,加强与世界领先医疗科研机构、知名大学及国际医药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运用国际资源,推动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学术进步、技术升级和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速度和效率。

同时,积极推动中医药治未病“走出去”,扩大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

(七)重视科普宣传,加强环境建设建设科普知识宣传队伍和网络,拓展信息渠道,鼓励以多种形式传播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文化和知识,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普及,提高行业内外对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