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13号选手,本次说课的题目是:《免疫》,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展开我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课程标准中十个一级主体的最后一个就是“健康的生活”,一个人要健康的生活就必须懂得一些免疫知识,尤其学生在学习完“传染病”和“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后,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而且健康真的对我们很重要。学习本节课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又为下一章《珍爱生命》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传染病和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有关知识,具备进一步学习免疫问题的知识基础;同时青春期的孩子开始逐渐关注自我,对关于自身的一切知识都比较感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的疑惑: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知识比较生疏;
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订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描述免疫的功能;
(2)举例说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2、(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2)锻炼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及处理能力。
3、(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健康的生活,更加珍爱生命。
(2)、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策略:本节课涉及的概念多,专有名词多,而且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化抽象为具体,通过探究实验、组织观看flash动画、卡通图片等,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结合一系列具体的资料分析,探究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功能,从而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抗体、抗原、特异性免疫等较为抽象的概念更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通过查阅资料和设计调查问卷,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精神。在板书的设计上,应简洁明了,以重点突出概念性词语为主。
教学过程由6个教学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实验探究、
合作交流、延伸拓展、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传染病课程里面熟知的图片故事引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免疫知识,旧瓶装新酒,让学生耳目一新,也体现了初中生物核心素养中创新精神。
2、利用苹果皮来模拟人体的皮肤,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皮肤的功能。另外用苹果皮模拟人体的皮肤进行探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一些列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结合生动形象flash动画和图片,将抽象的免疫防线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另外以小组合为单位完成,践行合作学习的理念。通过查阅资料和设计调查问卷,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相互交流合作,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拓展延伸阶段,根据教学的推进情况及教学对象的学习接受水平,决定是否进行或适当的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一些前沿科学,知道失重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对宇航员太空生活的消极影响,以使学生对科学、技术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认识到超重和失重现象对于开发空间技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整理思路,巩固本节课所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复习本节知识,预习下节内容。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比较简洁美观而且条理清晰,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能够让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从而对本课程有比较深刻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升学生兴趣;通过探究实验、flash动画,联系生活,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人体免疫的功能;通过组织兴趣组设计调查问卷和分析问卷结果认识目前计划免疫存在的问题。在整个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目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