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教程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fb1c4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6.png)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 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提高我国教育的
国际影响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建议
推进教育公平
未来,我国应继续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和地区 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接管和改造旧教育,建立社会主义 教育制度,确立党对教育的领导地位,为新中国教育事业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普及与提高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通过普 及小学教育、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了全民族的 文化素质。
教育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 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素质教育推 进等,促进了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
义等道德品质。
教育方法
汉代儒学倡导经世致用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在教育方法上,除 了传统的讲授、诵读等 方式外,还引入了辩论 、讨论等互动形式,提
高了教学效果。
03
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对教育影响
佛教传播及其寺院教育模式
佛教传播路径
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佛教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 的中国佛教体系。其传播路径主要包括经典翻译、僧侣流动 、寺院建设等。
寺院教育模式
寺院不仅是佛教信仰的中心,也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寺院通 过讲经、诵经、禅修等方式,培养僧侣的宗教素养和知识水 平。同时,寺院还吸引了大量世俗信徒前来学习,推动了佛 教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道教思想及其在教育中体现
道教思想核心
道教以“道”为核心思想,强调自然、无为、清静等观念,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 世俗的境界。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PPT课件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8ff875aaea998fcc220eaf.png)
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私学在教学时各自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伦理 观念等,形成不同的思想体系,发展成为不同的学派,各 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我们常称为“诸子百家”。各家 各派之间因立场和解决社会问题上方法的不同,相互争辩, 相互批评,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7
三、私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对教育影响最大的为四家:儒、墨、道、法。 儒家私学和墨家私学并称为“显学”。(玄学) 显学强调存在就是现实,显学根于对现实世
界的理解提供治理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1、儒家私学(孔子、孟子、荀况) 孔子是儒家私学的创始人 2、墨家私学(墨翟dí) 3、道家私学(老子、庄子) 4、法家私学(商鞅、韩非、李斯)
8
第三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简介:
所谓“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
淄博市)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
稷下学宫,历史悠久,早在齐桓公时期就已
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食、兵都可以去,民信不 可失。孔子强调通过教育取得民众的信任,使之 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片面性) ⑷与行政、法律的关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解释) 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15
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
11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1、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
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
造性。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12
第四节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
陬邑人(公元前551-公元前
479)。自30岁左右,开始私人
讲学,长达40余年。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23820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a.png)
总结词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学教育思想强调内心修炼和自我完善,与儒家教育思想有所不同。
详细描述
蔡元培主张“科学与人文学科并重”,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结合。他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统治,主张通过教育和文化启蒙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注重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认为教育应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谢谢聆听
现代教育
03
现代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新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古代教育
教育目的: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贵族成员,以维护奴隶制社会的稳是家庭教育,由父亲传授给儿子,注重家风和家族传统的传承。
教育内容: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以德、行、艺、仪为主要内容,注重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同时强调军事和祭祀方面的教育。
总结词:萌芽阶段,教育内容以德、行、艺、仪为主,重视祭祀和军事教育。
详细描述
总结词: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术自由。
详细描述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 录
中国教育史概述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中国教育史概述
教育学311参考书目
![教育学311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8b50377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0.png)
教育学311参考书目教育学考研311统考参考书有:《教育学》、《教育学基础》、《现代教育论》、《教育学原理》、《当代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简明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教程》、《外国教育史教程》、《中国教育史》等。
1、《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全书共12章,包括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课堂教学、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学生评价、教师的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与发展。
2、《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
2009年修订以“重写”为主,力求更新理念与资料,反映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特征与新的需求;也兼顾“修改”,借助原《教育学》(新编本)为人熟知的体系、规范与方法。
3、《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儒德、陈琦。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教学需要,在每章之前设立内容提要;每章之中突出重点概念;每章之后罗列关键术语界定与思考问题等。
内容包括学生与教师心理、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
4、《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
本书主要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5、《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
分为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和现代教育史三编,共25章。
其中古代六章,客观地展示外国古代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发展的轨迹和古代世界教育的多元化;近代九章和现代十章,论述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演变。
6、《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
主要面向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材。
自出版之后,许多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及学位课程先后采用本教材。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教育发展史及对当下教育的启示等内容。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教学课件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d97a5302d276a201292eb9.png)
秋
第 三 节
战 国 时 期
的
教
育
百诸 家子 争蜂 鸣起 。,
稷
诸
春
下
子
秋
学
百
战
宫
家
国
与
私
时
私
学
期
学
的 发
的 教
学习内容
展
育
变
革
壹
官学衰落 私学兴起——背景
经济上
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 生产力。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 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
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 会政治生活。
叁
稷下学宫与私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
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 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刚
稷下学宫——官家主办 私家主持的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高等学府 集讲学、著述、育才和咨政为一体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私学的意义
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 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 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 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 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 的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们活跃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舞 台上,针砭时弊,探索创新,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 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上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4年)是社会急剧 动荡时代,官学衰废,奴隶主贵族子弟享有世俗特 权,不需学习也能成为统治者,这样原来的官学失 去了存在的阶级基础,官学名存实亡。西周时期的 礼乐典章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各 国统治者急需“贤人”辅政。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fd43cd2cc58bd63186bd98.png)
卷头语
感觉历史,就好像感觉那遥远的星空,神秘而 令人神往,
人类宝藏就在其中蕴藏, 研究历史,不是在故纸堆中翻翻捡捡, 就像是推开一扇尘封的大门, 人类的文明就在其中荧荧闪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周密,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
“六k-w”学习法:
know-what know-why know-who
Know-how
know-when know-where
“六结合”学习法:
1、古今结合(历史与现实联系)
2、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考证与思辨)
3、中外结合(中外异同比较)
4、史实结合(历史与实践联系)
按不同标准,教育科学可分为不同类别。 这里介绍两种:
一、教育科学的分类
1、教育空间: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
2、教育层次: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 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 教育学
3、教育与社会子系统的关系:教育经济学、 教育政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伦理学、教育 法学、教育生态学、教育人类学
1、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明显分工 3、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 4、阶级的形成(教育的分化)
关于学校的萌芽,在古籍中记载颇多, 而且众说纷纭。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1、成均
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 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成均,均为 五帝之学。”
八、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
学习教育史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制度和 教育思想发展的源流,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 育发展观,扩大知识视野。尤其是我国作为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 化,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作为教育工作 者只有通过教育史的学习,才能更深刻地认 识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Biblioteka 九、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方法
《中国教育史》课程介绍
![《中国教育史》课程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056481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2.png)
《中国教育史》课程是一门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的学科,是教育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包括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各历史阶段的文教政策、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以及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和主要教育思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扩大教育知识眼界,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科打下基础。
《中国教育史》课程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它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做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通过学习《中国教育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理解教育的社会文化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本课程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当前教育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中国教育史》课程对于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教育研究者可以借助本课程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推动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中国教育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教育类专业基础课,对于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7cab4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2.png)
中国教育史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最早的教育活动起源于古代的 “六艺”教育,即礼、乐、射、 御、书、数。
发展
随着历史的演变,教育逐渐发展 壮大,从官学、私学,到科举制 度,再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国教 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主要阶段和特征
古代教育
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 心,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 养,强调“仁、义、礼、智、信
ERA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01
总结词:萌芽阶段
02
详细描述:夏商西周时期,教育开始萌芽,主要形式是贵族家庭教育 ,教学内容以宗教和品德为主,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
03
教学方法:以口耳相传和实践经验为主,尚未形成独立的教师队伍。
04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贵族子弟,平民子弟难以接受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总结词:百家争鸣
王阳明与心学教育思想
总结词
心学教育思想以王阳明为代表,主张"心即 理"、"知行合一",强调内在的体验和自我 修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内在自由 和全面发展。
详细描述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思想, 认为人的内在心灵和思想是最重要的,只有 通过自我修养和教育才能实现内在的自由和 全面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 尚道德情操和全面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仅仅 追求功名利禄和物质利益。
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思想 ,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04
中国现代教育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547806d69dc5022abea009f.png)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定稿)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b67b3597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c.png)
中国教育史的特点与贡献
02
中国古代教育
教育起源,主要为宗教、军事、政治服务,有专门学校和专职教师。
夏商时期
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学在官府”现象,学校体制完备,六艺教育发达。
私学出现,学术下移,百家争鸣,讲学之风盛行。
03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
02
01
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建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察举制盛行。
中国近代教育
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始于鸦片战争前,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私塾为主要教育形式,偏重于培养人才,而非普及教育。
总结词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教育主要以私塾为主,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以供朝廷使用。由于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教育主要面向精英阶层,而非普及教育。当时的学校多数由私人或宗族开办,规模较小,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详细描述
总结词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新式学堂开始出现,但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现代教育起步艰难。
详细描述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一些新式学堂开始出现,这些学堂主要教授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些新式学堂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同时,由于战后的不平等条约和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现代教育起步异常艰难。
鸦片战争后的教育
总结词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开始逐渐走向现代化,教育体制逐渐完善,但仍然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详细描述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开始逐渐走向现代化,教育体制逐渐完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被引入中国,如科学、民主、平等、自由等。同时,中国的现代教育也开始逐渐普及化,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然而,这一时期的教育仍然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动荡、经济贫困和文化保守等。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5fd51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d.png)
孟子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教化民众,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 懂得礼仪廉耻。
学习方法
孟子提倡深造自得、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主张自反、内省、改 过迁善等修养方法。
荀子与儒家教育思想
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的目的是化性起伪,通过教化来改变人 的恶性,使人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教育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 普遍性和平等性。
秦汉时期教育
秦朝教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教育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规范 。
汉朝教育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 位。同时,汉朝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学体系,包括太学、郡县学等。
近现代教育思想
介绍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包括蔡元培、陶行知等人的 教育思想和实践。同时分析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优势。
02
古代教育
夏商周时期教育
夏朝教育
初步的教育形态,以传授生产和 生活技能为主,强调礼仪和道德
教育。
商朝教育
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以培养官吏和贵族子弟为主,教 学内容包括祭祀、卜辞、武艺等
从近代到现代,介绍中国近现代教育 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学制改革、 教育行政机构改革等。
秦汉至明清时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 的教育制度变革及其原因和影响。
中国教育思想演变
儒家教育思想
介绍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 育思想。
墨家、道家教育思想
探讨墨家、道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 影响。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汇报人: 2023-12-13
耿红卫新著《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评析
![耿红卫新著《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312ee619e8b8f67c1cb9c0.png)
国语 文 发 展 史 教 程 》 是 紧随时代发展 、 追 逐 读 者 需 求 而
诞 生 的 产 物
《 语文教育 学》 、 曹 洪顺 与 冯 守 仲 的 《 语 文 教 育 学 》、 王 松
泉等人 主编 的《 中国语 文教育 史简 编》 等著作 , 从 而 提
出 自 己 的 分 期 观 点 。 此 书 将 中 国 语 文 教 育 史 分 为 古 代
程 度 上 抑 制 了可 能 引 起 的争 议 与 分 歧 。 全书分 为先秦 、 秦汉、 魏晋 南北 朝 、 隋唐 、 宋元 、 明 清、 近现代 、 当代 、 今 代 等 九个 章 节 , 每 个 章 节 大 致 又 分
为 识 字 与写 字 教 学 、 阅读 教 学 、 写作教 学 、 语 文学 习、 语
以 下 四个 方 面 的 感 受 。
教育语 文课 程标 准 ( 实验 稿 ) 》 注 重 评 价 的 整 体 性 和 综
1 .结 构 严 谨 , 勇 于 创 新
《 中国语文教 育史教程》 在 历 史 分 期 上 斟 酌 得 比 较
细致、 严 谨 。 纵 观 中 国语 文 教 育 史 发 展 历 程 , 将 中 国语 文 教 育 相 关 著 作 中 不 同 的 分 期 观 点 进 行 横 向 比较 . 对 近 些 年 来 比 较 典 型 的 语 文 教 育 历 史 分 期 作 了 详 细 的 归 纳与总结 , 包括叶苍岑 的《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通 论 》、 陈 必 祥 的《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 》 、 顾 黄初的《 现 代 语 文 教 育史札 记》 、 张 隆 华 的 《中 国 语 文 教 育 史 纲 》、 陈 学 法 的
摘要: 《 中 国语 文教 育 史 教 程 》 是耿 红卫教授 又 一新 的 力作 , 全 书 重 新 梳 理 了 中 国语 文 教 育 发 展 历程 . 将其 分为 先秦 、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 隋唐 、 宋元 、 明清 、 近现代 、 当代 、 今代 等 九个阶段 。 本 书 勇 敢 地 提 出“ 今代说 ” 。 是 对 中 国语 文 教 育 史 阶 段 划 分 的 一 个 尝 试 与创 新 。 关键 词 : 中 国语 文 教 育 史 ; 今代说 ; 创 新 中 图分 类 号 : G 2 5 6 . 4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7 2 5 7 ( 2 0 1 3 ) 0 4 一 叭1 0 — 0 2
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拓新之作——评耿红卫新著《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
![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拓新之作——评耿红卫新著《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967219db3186bceb19e8bbc0.png)
线, 而 忽 略 了 比如 像 l 9 o 4年 语 文独 立 设 科 等 对语 文 教 育
而 言 具 有 划 时 代 意 义 的 事 件 。 在 这 方 面 做 得 比较 好 的 也
不 乏 其 人 。陈 必 祥在 《 中 国现 代语 文 教 育 发 展史 》 中将 中 国语 文 教 育 史 分 为 古 代语 文 教 育 期 ( 清 末 语 文 独 立 设 科 之前 ) 、 近代 语 文 教 育 期 ( 语文独立设科至五四运动) 、 现 代语文教育期 ( 五 四运 动 后 ) ; 顾 黄初在 《 现 代 语 文 教 育 史 札 记 》 中将 中 国语 文 教 育史 以 语 文独 立设 科 为 界 线 , 分 为 传 统 语 文 教育 期 和 现 代语 文 教 育期 , 现 代 语 文 教 育
1 9 4 9年 新 中 国 成 立 为 现 代 语 文 教 育 期 , 1 9 4 9年 至 2 O世
纪末为 当代语 文教 育期 。 2 0 0 0年 以 来 为 今 代 语 文 教 育
期 。纵 观 各 种 历 史 分 期 , 本 书 中用 到 的 “ 今 代” 一词 , 乃 为首次 . 对 今 后 的 各 种 分 期 都 有 十分 重 大 的借 鉴 意 义 。
法 ,又 大 胆 地 进 行 创 新 ,形 成 以前 为 古 代 语 文 教 育 期 , 1 8 4 0年 鸦 片 战 争
至 1 9 0 4年 语 文 独 立 设 科 为 近 代 语 文 教 育 期 。 1 9 4 年 至 0
关键 词 : 语文; 教育史; 今代; 体例 ; 应 用 性
中图分类号 : G 2 5 6 . 4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7 2 5 7 ( 2 0 1 3 ) 0 4 — 0 1 1 2 - 0 2
中国教育史课件
![中国教育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c60839580216fc700afd4e.png)
2、教育对于个人的作用
• ——性相近,习相远; (1)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内涵 (2)意义: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人人都必须受教育 (3)人性论中的矛盾 :“唯上智与下愚不
移”
• (二)论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 培养“士”、“君子”
• “君子之道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 者不惧。”
• 士:“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 可谓士矣。”
•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 字仲尼(BC551-479),鲁国陬邑人(山 东曲阜)
• 30岁办私学 • 50-54,任中都宰——后为司空——大司
寇 • 55岁开始周游列国 • 68岁整理《六经》
“有教无类”
• 孔子的办学指导思想。人不分种族、贵贱 都可以入学。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制 度,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推动了文化 的下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
• 婴儿在自己能吃东西的时候,要教他用右手进食。在 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先要教会他怎让应答大人的招呼, 男孩应声要直,女孩应声婉。男孩要佩革制衣带,女 孩要佩丝制衣带。孩子六岁,教他数数,并教认识东 西南北中的方位。七岁,男孩和女孩便不能坐在一张 席子上了,也不共用一份食具。八岁,开始进行礼让 训练。出入门户和吃东西时,都要让年龄长者先于己。 九岁,要教儿童学习计算日期。除教用自然数排列年 代、日期外,还要学习中国古代特用的天干地支相配 法。十岁,男孩外出上学,学习书写和计算,也可以 不再住在内室了。女孩子十岁不再出闺门,由保姆或 母亲教女德女工。学理麻、抽丝。
• 小学教育(8岁[王侯太子]、10岁或13岁[公 卿太子]、15岁,学习年限7年,学习道德行 为准则与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 大学教育(15岁[太子]、20岁),学习年限 为9年。
中国教育史第五章
![中国教育史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da8d5346e518964bcf847c7f.png)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第一节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一、科举制度的演变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和成熟,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途径,对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发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四方面:①扩大科举名额;②确定“三年一贡举”;③殿试成为定制:④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元朝科举制度具有三个显著特点:①民族歧视明显;②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③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明朝科举规定了八股文的考试文体。
二、学校沦为科举附庸由于立国之初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宋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却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
①学校教育受到冷落。
重科举选拔人才,忽视兴学校培养人才,完全割裂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②助长了士人名利之心,侥幸奔竞之风,不尚实才,不务实学,是学校成为“声利之场”。
③明清时期,从体制上将学校教育纳入科举考试制度的体系。
三、宋代“兴文教”政策宋初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纵观宋朝历史,“兴文教”的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概要地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重视科举,重用士人;②“三次兴学”,广设学校;③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四“苏湖教法”北宋学者胡瑗在主持苏州郡学、湖州州学时,改变传统教法,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分斋教学。
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
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这种教法史称“苏湖教法”或“分斋教法”。
胡瑗创立的分斋教法制度,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实行分科教学;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开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五、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北宋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中国教育史教程
![中国教育史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db85e04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9.png)
隋:“兴教为先,崇尚文治”(以儒为主干,佛道为 两翼)
唐:“重振儒术”(统一儒学内部,主导,兼容佛、 道)
宋:“尊孔崇儒”(封建社会持续发展,封建教育基 本模式形成,尚文抑武)
元:“遵用汉法”(征战讨伐——以文治国)
汉唐经学教育——程朱理学
明:“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文化专 制,尊孔崇儒推崇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
· 张之洞:洋务运动后期重要代表人物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具体教育改革措施: 派遣留学——日本 订立学制 广设学堂 变革科举
评价:能把“西学为用”作为教育方针具有一定的历 史进步性,然而由于其地主阶级立场的局限,并以此 来抵制维新派的改革运动更是开了历史的倒车
·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变科举”、“广游学”
实践,巩固所学)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与变革
· 一、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 传统封建教育逐渐向半
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洋务教育:洋务运动重要组成部分,提倡经世致用 自办学堂: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 留学教育:留美留欧,成果丰硕,科技人才、企业管
理人才、海军人才、外交人才
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 科举即分科举士,中国传统社会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 选拔政府官员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
· 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400多年
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 隋朝:初,察举有推荐程序,取决于文化考试。大业
二年“始建进士科” 唐:沿用隋朝,逐步调整创新,趋于健全 科目:常科和制科,后逐渐发展繁多 考试方法:主要为帖经、墨义、策问等
总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形而上学,有历史局限 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