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附录1无菌药品
GMP附录1
附录1:无菌药品第一章范围第一条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包括注射剂、眼用制剂、无菌软膏剂、无菌混悬剂等。
第二条本附录适用于无菌制剂生产全过程以及无菌原料药的灭菌和无菌生产过程。
第三条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和表面微生物等测试方法应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第二章原则第四条无菌药品的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的要求,应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
生产人员的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其工作态度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精心设计并经验证的方法及规程进行,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于任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
第五条无菌药品按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类:采用最终灭菌工艺的为最终灭菌产品;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为非最终灭菌产品。
第六条无菌药品生产的人员、设备和物料应通过气锁间进入洁净区,如采用机械连续传输物料时,应采用正压气流保护并监测压差。
物料准备、产品配制和灌装或分装等操作必须在洁净区内分区(室)进行。
第七条应按所需环境的特点确定无菌药品洁净生产区的级别。
每一步生产操作的环境都应达到适当的动态洁净度标准,以尽可能降低产品或所处理的物料被微粒或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第八条洁净区的设计必须符合相应的洁净度要求,包括达到“静态”和“动态”的标准。
第九条无菌药品生产所需的洁净区可分为以下4个级别:A级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敞口安瓿瓶、敞口西林瓶的区域及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区域。
通常用层流操作台(罩)来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
层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指导值)。
应有数据证明层流的状态并须验证。
在密闭的隔离操作器或手套箱内,可使用单向流或较低的风速。
B级指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A级区所处的背景区域。
C级和D级指生产无菌药品过程中重要程度较低的洁净操作区。
以上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规定如下表:注:(1) 为了确定A级区的级别,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不得少于1m3。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及附录一无菌药品(2010年修订,2011年3月施行)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卫生部令第7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 79 号令《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已于2010年10月1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部长陈竺二○一一年一月十七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
该体系应当涵盖影响药品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确保药品质量符合预定用途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部活动。
第三条本规范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等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药品。
第四条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本规范,坚持诚实守信,禁止任何虚假、欺骗行为。
第二章质量管理第一节原则第五条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药品质量管理要求的质量目标,将药品注册的有关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所有要求,系统地贯彻到药品生产、控制及产品放行、贮存、发运的全过程中,确保所生产的药品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
第六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确保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不同层次的人员以及供应商、经销商应当共同参与并承担各自的责任。
第七条企业应当配备足够的、符合要求的人员、厂房、设施和设备,为实现质量目标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节质量保证第八条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企业必须建立质量保证系统,同时建立完整的文件体系,以保证系统有效运行。
第九条质量保证系统应当确保:(一)药品的设计与研发体现本规范的要求;(二)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活动符合本规范的要求;(三)管理职责明确;(四)采购和使用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正确无误;(五)中间产品得到有效控制;(六)确认、验证的实施;(七)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生产、检查、检验和复核;(八)每批产品经质量受权人批准后方可放行;(九)在贮存、发运和随后的各种操作过程中有保证药品质量的适当措施;(十)按照自检操作规程,定期检查评估质量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GMP(2010年修订)——附录1:无菌药品
附录1:无菌药品
第十五条 隔离操作器只有经过适当的确认后方可投入使用。确认时 应当考虑隔离技术的所有关键因素,如隔离系统内部和外部所处 环境的空气质量、隔离操作器的消毒、传递操作以及隔离系统的 完整性。 解读:隔离操作器使用前应当经过密封性检查/确认、灭菌等。
第十六条 隔离操作器和隔离用袖管或手套系统应当进行常规监测, 包括经常进行必要的检漏试验。
B级
C级 D级
1.处于未完全密封(1)状态下的产品置于完全密封容器内的转运; 2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器具灭菌后处于密闭容器内的转运和存放。
1.灌装前可除菌过滤的药液或产品的配制; 2.产品的过滤。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器具的最终清洗、装配或包装、灭菌。
注: (1)轧盖前产品视为处于未完全密封状态。 (2)根据已压塞产品的密封性、轧盖设备的设计、铝盖的特性等因素,轧盖操作可选择在C级或D 级背景下的A级送风环境中进行。A级送风环境应当至少符合A级区的静态要求。
D级
注:
(1)此处的高污染风险是指产品容易长菌、灌装速度慢、灌装用容器为广口瓶、容器 须暴露数秒后方可密封等状况; (2)此处的高污染风险是指产品容易长菌、配制后需等待较长时间方可灭菌或不在密 闭系统中配制等状况。
附录1:无菌药品
洁净度级别 B+A 非最终灭菌产品的无菌生产操作示例 1.处于未完全密封(1)状态下产品的操作和转运,如产品灌装(或灌封)、分装、压塞、轧盖 (2)等; 2.灌装前无法除菌过滤的药液或产品的配制; 3.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器具灭菌后的装配以及处于未完全密封状态下的转运和存放; 4.无菌原料药的粉碎、过筛、混合、分装。
附录1:无菌药品
洁净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1)如下:
洁净度级别 A级 B级 C级 D级 <1 10 100 200 浮游菌 cfu/m3 沉降菌 (90mm)cfu /4小时(2 ) 表面微生物 接触(55mm) cfu /碟 <1 5 25 50 <1 5 —— —— 5指手套 cfu /手套
GMP附录1:无菌药品
附录1:无菌药品第一章范围第一条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包括无菌制剂和无菌原料药。
第二条本附录适用于无菌制剂生产全过程以及无菌原料药的灭菌和无菌生产过程。
第二章原则第三条无菌药品的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的要求,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
生产人员的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其工作态度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精心设计并经验证的方法及规程进行,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于任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包括无菌检查)。
第四条无菌药品按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类:采用最终灭菌工艺的为最终灭菌产品;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为非最终灭菌产品。
第五条无菌药品生产的人员、设备和物料应通过气锁间进入洁净区,采用机械连续传输物料的,应当用正压气流保护并监测压差。
第六条物料准备、产品配制和灌装或分装等操作必须在洁净区内分区域(室)进行。
第七条应当根据产品特性、工艺和设备等因素,确定无菌药品生产用洁净区的级别。
每一步生产操作的环境都应当达到适当的动态洁净度标准,尽可能降低产品或所处理的物料被微粒或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第八条洁净区的设计必须符合相应的洁净度要求,包括达到“静态”和“动态”的标准。
第九条无菌药品生产所需的洁净区可分为以下4个级别:A级: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和与无菌制剂直接接触的敞口包装容器的区域及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区域,应当用单向流操作台(罩)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
单向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指导值)。
应当有数据证明单向流的状态并经过验证。
在密闭的隔离操作器或手套箱内,可使用较低的风速。
B级:指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A级洁净区所处的背景区域。
C级和D级:指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程度较低操作步骤的洁净区。
以上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规定如下表:注:(1)为确认A级洁净区的级别,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不得少于1立方米。
GMP无菌药品附录
附录1:无菌药品第一章范围第一条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包括无菌制剂和无菌原料药。
第二条本附录适用于无菌制剂生产全过程以及无菌原料药的灭菌和无菌生产过程。
第二章原则第三条无菌药品的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的要求,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
生产人员的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其工作态度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精心设计并经验证的方法及规程进行,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于任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包括无菌检查)。
第四条无菌药品按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类:采用最终灭菌工艺的为最终灭菌产品;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为非最终灭菌产品。
第五条无菌药品生产的人员、设备和物料应通过气锁间进入洁净区,采用机械连续传输物料的,应当用正压气流保护并监测压差。
第六条物料准备、产品配制和灌装或分装等操作必须在洁净区内分区域(室)进行。
第七条应当根据产品特性、工艺和设备等因素,确定无菌药品生产用洁净区的级别。
每一步生产操作的环境都应当达到适当的动态洁净度标准,尽可能降低产品或所处理的物料被微粒或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第八条洁净区的设计必须符合相应的洁净度要求,包括达到“静态”和“动态”的标准。
第九条无菌药品生产所需的洁净区可分为以下4个级别:A级: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和与无菌制剂直接接触的敞口包装容器的区域及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区域,应当用单向流操作台(罩)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
单向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指导值)。
应当有数据证明单向流的状态并经过验证。
在密闭的隔离操作器或手套箱内,可使用较低的风速。
B级:指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A级洁净区所处的背景区域。
C级和D级:指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程度较低操作步骤的洁净区。
以上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规定如下表:注:(1)为确认A级洁净区的级别,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不得少于1立方米。
欧盟GMP附录1无菌药品
欧盟GMP附录1无菌药品布鲁塞尔,2008年2月14日欧盟药事法规第4卷欧盟人用与兽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南1 附录无菌药品生产文件历史日期前一版本从2003年5月30日开始实斲 2003年9 月修订调整洁冷室分类表,包括模拟介质指南,生物负荷检测以及冶2005年11月至2007年12月干瓶的轧盖1开始实斲以及终止日期 2009年3月1日1 1 说明:冶干瓶的压盖将于2010年3月1日开始实斲。
附录1无菌药品的生产原则无菌药品生产以特殊要求为条件,以使得微生物,微粒和热源污染的风险最小。
其很大秳度上要叏决于所涉及到人员技术水平,培训不态度。
质量保证特别重要,这个类型的生产,必须严格遵守小心建立的幵经过验证的生产斱法和工作秳序。
不能单独依靠无菌不其它质量斱面测试来叏代最终过秳或成品测试。
1 / 22注:本指南没有觃定测定空气,表面等微生物不微粒洁冷度的详细斱法。
请参阅例如EN/ISO标冸的其它文件。
总则1. 无菌产品生产应当在洁冷区域内进行,进入这些区域内的人员,和/或,设备不物料,应当通过气闸室。
洁冷区必须保持一定的洁冷级别标冸,空气必须通过适当效率过滤器供给。
2. 各种部件冸备,产品冸备不灌装,应当隔离的洁冷区进行。
生产操作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品最终灭菌型,第二类是部分过秳或全过秳的无菌操作型。
3. 无菌产品生产洁冷区,按照所需要的环境特性进行分级。
每一步生产操作,在操作状态,对环境有相应的洁冷级别的要求,以使对所处理的物料或产品造成粉尘或微生物的污染最小。
为达到"动态"的条件,这些区域在设计上要达到"静态"安装状态的空气洁冷度。
"静态"设备已经安装幵运行中,生产设备就位但是没有操作人员在场。
"动态"是指在设备正常运转状态下和有觃定的工作人员在场的情冴下。
应当对每个清洁室或每套清洁室都分别确立"静态"和"动态"。
GMP附录术语汇总
GMP附录术语汇总现行GMP除正文外共收载5个附录,分别是:附录1-无菌药品、附录2-原料药、附录3-生物制品、附录4-血液制品、附录5-中药制剂,现将上述附录中术语整理汇总如下。
附录1:无菌药品(一)吹灌封设备指将热塑性材料吹制成容器并完成灌装和密封的全自动机器,可连续进行吹塑、灌装、密封(简称吹灌封)操作。
(二)动态指生产设备按预定的工艺模式运行并有规定数量的操作人员在现场操作的状态。
(三)单向流指空气朝着同一个方向,以稳定均匀的方式和足够的速率流动。
单向流能持续清除关键操作区域的颗粒。
(四)隔离操作器指配备B级(ISO 5级)或更高洁净度级别的空气净化装置,并能使其内部环境始终与外界环境(如其所在洁净室和操作人员)完全隔离的装置或系统。
(五)静态指所有生产设备均已安装就绪,但没有生产活动且无操作人员在场的状态。
(六)密封指将容器或器具用适宜的方式封闭,以防止外部微生物侵入。
附录2:原料药(七)传统发酵指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或用传统方法(如辐照或化学诱变)改良的微生物来生产原料药的工艺。
用“传统发酵”生产的原料药通常是小分子产品,如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和糖类。
(八)非无菌原料药法定药品标准中未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原料药。
(九)关键质量属性指某种物理、化学、生物学或微生物学的性质,应当有适当限度、范围或分布,保证预期的产品质量。
(十)工艺助剂在原料药或中间产品生产中起辅助作用、本身不参与化学或生物学反应的物料(如助滤剂、活性炭,但不包括溶剂)。
(十一)母液结晶或分离后剩下的残留液附录3:生物制品(十二)原料指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生物材料和化学材料,不包括辅料。
(十三)辅料指生物制品在配制过程中所使用的辅助材料,如佐剂、稳定剂、赋形剂等。
附录4:血液制品无附录5:中药制剂(十四)原材料指未经前处理加工或未经炮制的中药材。
欧盟发布新版GMP附录一《无菌产品生产》
附录1 无菌产品生产文件日期:2020-02-20目录•文件结构图• 1 范围• 2 原则• 3 药品质量体系(PQS)• 4 厂房• 5 设备• 6 公共设施•7 人员•8 生产和具体技术•9 活性微粒及非活性微粒的环境监测和工艺监测•10 质量控制(QC)•11.术语1 范围无菌产品的生产涵盖多种无菌产品类型(原料药,无菌辅料,内包装材料和成品制剂),包装规格(单剂量到多剂量),工艺(从高度自动化系统到手动工艺)和技术(如生物技术,传统小分子生产和密闭系统)。
本附录提供了运用质量风险管理(QRM)原则的所有无菌产品生产应施用的一般性指导,以确保最终产品中无微生物、微粒和热原污染。
QRM缩写适用于本文件全文,不会在具体段落中加以说明。
在列出具体限度或频率时,这些限度或频率应视为最低要求。
这些陈述是由于监管历史经验,即曾出现这些问题并影响了患者的安全。
本附录的目的是为无菌产品的生产提供指导。
然而,一些原则和指导,例如污染控制策略、厂房设计、洁净室分类、确认、监测和人员更衣,可用于支持其它非无菌、但有必要控制和减少微生物、微粒和热原污染的产品(例如某些液体、乳膏、软膏和低生物负荷的生物中间体)的生产。
如果生产商选择将本指南应用于非无菌产品,生产商应清楚地记录已施用了哪些原则,并应证明符合这些原则。
2 原则2.1 无菌产品的生产应符合特殊要求,以尽量降低微生物、微粒和热原污染的风险。
应考虑以下关键领域:i.应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指南的相关章节优化、确认和验证设施、设备和工艺设计。
应考虑使用适当的技术(例如,限制进入隔离系统(RABS),隔离器,自动系统,快速微生物检测和监测系统),以增强对产品的保护,防止潜在的外来微粒和微生物污染源(例如人员、物料和周围环境),并帮助快速检测环境和产品中的潜在污染物。
ii.人员应具备合适的资质和经验,培训和态度,尤其是生产、包装和发运过程中无菌产品保护所涉及的原则。
(2010年版)GMP无菌药品附录
无菌药品附录第一章范围第一条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包括无菌制剂和无菌原料药。
第二条本附录适用于无菌制剂生产全过程以及无菌原料药的灭菌和无菌生产过程。
第二章原则第三条无菌药品的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的要求,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
生产人员的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其工作态度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精心设计并经验证的方法及规程进行,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于任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包括无菌检查)。
第四条无菌药品按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类:采用最终灭菌工艺的为最终灭菌产品;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为非最终灭菌产品。
第五条无菌药品生产的人员、设备和物料应通过气锁间进入洁净区,采用机械连续传输物料的,应当用正压气流保护并监测压差。
第六条物料准备、产品配制和灌装或分装等操作必须在洁净区内分区域(室)进行。
第七条应当根据产品特性、工艺和设备等因素,确定无菌药品生产用洁净区的级别。
每一步生产操作的环境都应当达到适当的动态洁净度标准,尽可能降低产品或所处理的物料被微粒或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第八条洁净区的设计必须符合相应的洁净度要求,包括达到“静态”和“动态”的标准。
第九条无菌药品生产所需的洁净区可分为以下4个级别:A级: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和与无菌制剂直接接触的敞口包装容器的区域及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区域,应当用单向流操作台(罩)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
单向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指导值)。
应当有数据证明单向流的状态并经过验证。
在密闭的隔离操作器或手套箱内,可使用较低的风速。
B级:指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A级洁净区所处的背景区域。
C级和D级:指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程度较低操作步骤的洁净区。
以上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规定如下表:注:(1)为确认A级洁净区的级别,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不得少于1立方米。
新版GMP-无菌药品附录1知识讲解
无菌制剂——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
洁净区动态检测
悬浮粒子
其他洁净区
–B级可用与A级相似的监测,也可调整采样频次和采样量 –在A级和B级洁净区,连续或有规律地出现少量≥5.0µm的 悬浮粒子,应进行调查 –生产结束自净(15-20分钟)后可达到静态标准 –必要时,对C级和D级洁净区进行动态监测
微生物动态监测
监测
–日常监测的采样量可与确认时不同 –系统应考虑采样管长度和弯管半径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温度、相对湿度等参数根据产品等制定,不应对洁净度 有影响
A级洁净区
–关键操作全过程监测,包括设备组装 –频次和取样量,能发现人为干预、偶发事件及损坏 –允许灌装点≥5.0µm的悬浮粒子出内现部不资料合内部格未资经的料允情未许经况允不许得拷不得贝拷贝
B级
指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A级区的背景区 域
C级和D级
指无菌药品生产中重要程度较内低部的资料内洁部未资净经料允操未许经作允不许区得拷不得贝拷贝
无菌制剂——第三章洁净度级别及监测
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
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立方米
洁净度级别
静态
动态(3)
≥0.5μm
≥5μm(2)
≥0.5μm
≥5μm
无菌药品生产洁净区可分为4个级别
A级
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敞口 包装容器的区域及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区域 单向流操作台(罩)来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 层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 0.36-0.54m/s(指导值) 应有数据证明层流的状态并经过验证 在隔离操作器或手套箱内,可使用较低的风速
产品特性
工艺
设备
内部资料内部未资经料允未许经允不许得拷不得贝拷贝
新版GMP附录1无菌药品考试及抢答题和应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附录1 无菌药品考试题部门:姓名:日期:分数: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1.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包括无菌制剂和。
2.无菌药品的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的要求,应当、和的污染。
、及其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
3.无菌药品生产的人员、设备和物料应通过气锁间进入洁净区,采用机械连续传输物料的,应当并监测压差。
4.洁净区的设计必须符合相应的要求,包括达到和的标准。
5.无菌药品生产所需的洁净区可分为那4个级别::A级区单向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
6.生产操作全部结束、操作人员撤出生产现场并经自净后,洁净区的悬浮粒子应当达到表中的“静态”标准。
7.评估无菌生产的微生物状况的监测方法有、和等。
8.无菌生产的隔离操作器所处的环境至少应为洁净区。
9.凡在洁净区工作的人员(包括清洁工和设备维修工)应当定期,使无菌药品的操作符合要求。
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和方面的基础知识。
未受培训的外部人员(如外部施工人员或维修人员)在生产期间需进入洁净区时,应当对他们进行特别详细的是。
10.从事无菌药品生产的员工应当随时报告任何可能的异常情况,包括污染的类型和程度。
11.工作服及其质量应当与及相适应,其式样和穿着方式应当能够满足保护产品和人员的要求。
12.A/B级洁净区的着装要求:应当用将所有头发以及胡须等相关部位全部遮盖,应当塞进衣领内,应当戴以防散发飞沫,必要时戴防护目镜。
13.个人外衣不得带入通向B级或C级洁净区的更衣室。
每位员工每次进入A/B级洁净区,应当。
14.无菌生产的洁净区内禁止设置水池和地漏。
15.气锁间两侧的门同时打开。
16.关键设备,如灭菌柜、空气净化系统和工艺用水系统等,应当经过,并进行计划性维护,经方可使用。
17.无菌原料药精制、无菌药品配制、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器具等最终清洗、A/B级洁净区内消毒剂和清洁剂配制的用水应当符合的质量标准。
欧盟GMP附录1(征求意见稿)无菌药品-中英文对照
Annex 1 Manufacture of Sterile Medicinal Products 附录1 无菌药品的生产Document map文件结构图Section Number 章节号General overview 总览1. Scope 1.范围Additional areas (other than sterile medicinal products) where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annex can be applied.可适用附录总则的额外区域(无菌药品除外)2. Principle 2.原则General principles as appli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medicinal products. 适用于药品生产的总体原则。
3. Pharmaceutical Quality System (PQS) 3.制药质量体系(PQS)Highlights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PQS when applied to sterile medicinal products.强调应用于无菌药品时,PQS的具体要求。
4. Personnel 4.人员Guidance on the requirements for specific train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Also gives guidance to the qualification of personnel.有关具体培训、知识和技能要求的指南。
也提供人员确认指南。
5. Premises 5.厂房General guidance regarding the specific needs for premises design and also guidance on the qualification of premises including the use of barrier technology.有关厂房设计的具体需求的总体指南,以及有关厂房确认(包括屏障技术的使用)的指南。
2010版GMP附录1无菌药品
洁净区 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
表面微生物 洁净度 级别 浮游菌 cfu/m3 沉降菌 (90mm) cfu /4小时 1 5 50 接触 (55mm) cfu /碟 1 5 25 5指手套 cfu /手套 1 5 -
A级 B级 C级
1 10 100
D级
200
100
50
-
第三章 洁净度级别及监测
第二条 本附录适用于无菌制剂生产全过程以及无 菌原料药的灭菌和无菌生产过程。
第二章
原则
第三条 无菌药品的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 的要求,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 原的污染。生产人员的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其工 作态度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无菌药品的生 产必须严格按照精心设计并经验证的方法及规程进 行,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于任 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包括无菌检查)。 明确了无菌药品的主要污染形式 强调了人员对保证产品无菌的重要性 强调了生产必须精心设计、严格按规定操作,效 果应经过验证
第五章 吹灌封技术
第十七条 用于生产非最终灭菌产品的吹灌封设备 自身应装有A级空气风淋装置,人员着装应当符合 A/B级洁净区的式样,该设备至少应当安装在C级 洁净区环境中。在静态条件下,此环境的悬浮粒子 和微生物均应当达到标准,在动态条件下,此环境 的微生物应当达到标准。 用于生产最终灭菌产品的吹灌封设备至少应当安装 在D级洁净区环境中。 吹灌封技术是另一种先进的密闭生产技术,是鼓 励采用的生产方法
28
第四章 隔离操作技术
第十四条 高污染风险的操作宜在隔离操作器中完 成。 …… 隔离操作器所处环境取决于其设计及应用,无菌生 产的隔离操作器所处的环境至少应为D级洁净区。 隔离操作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密闭生产技术,是鼓 励采用的方法 因产品暴露的环境与隔离操作器所处的环境相隔 离,其背景级别可降低
eugmp附录1 无菌药品生产原则
eugmp附录1 无菌药品生产原则1.引言1.1 概述【3.1 EDA在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中的应用】EDA(Electronic Data Analysis)是一种用于分析和预测化学分子性质的机器学习方法。
它通过建立多个层级的神经网络模型,从原子和分子的电子结构特征中提取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信息。
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中,EDA可以从分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出发,有效地预测和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是描述化学物质量大小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可以通过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质量之和来计算。
在传统的计算方法中,需要手动输入各原子的相对质量,并进行加和运算,这种方法在大规模分子的计算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准确性。
而利用EDA方法进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同时能够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EDA在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
首先,EDA可以通过学习分子的电子结构信息,快速准确地预测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与分子中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等密切相关,而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分子的化学式和结构来表示。
通过建立基于EDA 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将分子的化学结构与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关联,基于大量的训练样本,模型可以学习到这种关系并进行准确的预测。
其次,EDA还可以帮助分析分子性质对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分子的性质如电荷分布、键长、键能等与相对分子质量密切相关,而EDA方法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性质与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识别出对相对分子质量有重要影响的特征。
这对于深入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形成机制以及改变分子结构来调控相对分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EDA还可以在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中起到预测和筛选的作用。
通过训练EDA模型,可以得到在相对分子质量上具有较高预测准确性的特征和模型结构,这些特征和结构可以用于筛选合适的计算方法和模型,提高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EDA方法在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M
灭菌
SCIP 接触部
2011-04
13
关键操作区 气流方向示例
使之不受操 作者的呼吸
影响。
Grade”B”
0.45± 20% m/s
Grade”A”
M
M
操作者不能进 入Grade”A”区
域。
SCIP
直接包材 接触部
灭菌
2011-04
14
第二章 注射剂质量控制
注射剂的研制和生产过程复杂,安全性及机体适应 性比口服制剂差、且成本相对较高。常规的注射剂 一般为澄清透明、以注射用水为溶剂的注射剂,如 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等;部分化学药具有亲酯性且难溶于水,可制成“ 水包油型”的脂肪乳注射液,它是用于静脉滴注的 乳状液型注射液。注射剂对澄清度、无热原、无菌 、稳定性、等渗和酸碱度等质量检查非常严格,其 中,细菌污染、热原反应和澄清度问题是注射剂生 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注射剂生产工艺
小容量注射剂分类:
按给药途径分类:小容量注射剂可分为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脊椎腔注射、肌 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等多种方式。
皮内注射是指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一次注射量在0.2ml以下,常用于过敏性试验或诊断。 皮下注射是指注射于真皮和肌肉之间的软组织内,注射剂量通常为1~2ml。 皮下注射剂主要是水溶性注射剂;由于神经组织比较敏感,脊髓液循环较慢、易出现渗透压紊乱并很快 引起头痛和呕吐,所以脊椎腔的注射产品应严格控制质量,保证渗透压与脊椎液相等,且注射量在 10ml以下。 肌内注射的-一次剂量一般在1~5ml, 水溶液、油溶液、混悬液和乳浊液的注射剂均可进行肌内注射 。静脉注射分为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前者用量较小,一般在5~50ml,后者用量较大,可多至数千 毫升。 静脉注射剂不得添加抑菌剂,且多为水溶液注射剂。非水溶液和混悬剂型注射液不能用作静脉注射, 肌内注射刺激性很大可考虑静脉注射。
第三章 注射剂生产工艺
水溶性大输液的工艺方框图
内包材
免洗或经清洗 外包材
原辅料 称量
复核称量 浓/稀配
过滤 灌封 灭菌 灯检 包装
注射用水
进行药液的配制。通常药液的 配制采用浓配工艺和稀配工艺 两个步骤,部分产品也只进行 稀配处理。在配制过程中,根 据原辅料的情况,企业会在浓 配罐中添加部分药用活性炭进 行处理,因加入药用活性炭可 能引入不可预知的杂质并带来 产品的质量风险,因此,需要 控制原辅料的质量和各个操控 步骤。应尽可能不使用或少使 用药用活性炭,采用钛棒过滤 器或其他合适的过滤器进行脱 碳处理,然后经过孔径为 0.45μm或0.65pm的聚丙烯粗 滤器过滤后输送到稀配罐进行 定容,再经过0.22μm除菌过滤 器进行过滤。
第三章 注射剂生产工艺
小容量注射剂分类:
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注射剂、混悬型注射剂和乳剂型注射剂;溶液注 射剂包括水溶液型注射剂和油溶液型注射剂两种,常见产品有氯化钠注 射液、葡萄糖注射液和黄体酮注射液。混悬型注射剂是指水难溶性药物 或注射后要求延长药效的药物的注射剂,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 菌溶液、乳浊液、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 或浓缩液;一般仅供肌内注射,常见产品有醋酸可的松注射液等。乳剂 型注射剂是指不溶于水但溶于油的液体药物注射剂,如静脉注射脂肪乳 剂等。
无菌药品
项目经理:严跃东
2020年2月
本附录包含的各章节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注射剂质量控制 第三章 注射剂生产工艺 第四章 脂肪乳注射剂 第五章 抗生素 第六章 注射剂配液系统 第七章 清洗与灭菌
第一章 概述
第一条 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 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包括注射剂、眼用制剂、 无菌软膏剂、无菌混悬剂等。 第二条 本附录适用于无菌制剂生产全过程以及无 菌原料药的灭菌和无菌生产过程。
❖明确了无菌药品的主要污染形式 ❖强调了人员对保证产品无菌的重要性 ❖强调了生产必须精心设计、严格按规定操作,效 果应经过验证
第一章 概述
第四条 无菌药品按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类:采用最 终灭菌工艺的为最终灭菌产品;部分或全部工序采 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为非最终灭菌产品。
第五条 无菌药品生产的人员、设备和物料应通过 气锁间进入洁净区,采用机械连续传输物料的,应 当用正压气流保护并监测压差。
1.产品灌装(或灌封); 2.高污染风险(2)产品的配制和过滤; 3.眼用制剂、无菌软膏剂、无菌混悬剂等的配
制、灌装(或灌封); 4.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器具最终清洗后
的处理。 1. 轧盖; 2.灌装前物料的准备; 3.产品配制(指浓配或采用密闭系统的配制)
和过滤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器具的最 终清洗。
第二章 注射剂质量控制
(1)澄清度:溶液型注射液应澄清
(2)无热源:临床上注射剂的热原反应时有发生 ,注射剂必须按药典规定的热原检查法或细菌内毒 素检查法检查热原。热原的污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 点。①从溶剂中带入②从原料中带入③从容器、用 具、管道和装置等带入④药液配制的污染⑤从输液 器具带入;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生产过程的控制, 同时更应重视使用过程中的污染,一次性全套输液 器包括插管、导管、调速、加药装置、末端过滤、 排除气泡及针头等须在输液器出厂前进行了彻底的 灭菌。
第三章 注射剂生产工艺
大容量注射液俗称大输液(Large volume parenteral, LVP), 通常是指容量大于等于 50ml并直接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液体灭菌制剂 。临床应用上,大输液产品的包装容器经历了三代 变化。目前,在我国输液市场上存在的包装材料主 要有玻璃瓶、塑料瓶、非PVC软袋和直立式软袋4 种形式。其中非PVC软袋的包装材料技术安全、有 效,符合药用和环保要求,是大输液包装技术的主 要发展方向。
第一章 概述
第三条 无菌药品的生产须满足其质量和预定用途 的要求,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 原的污染。生产人员的技能、所接受的培训及其工 作态度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无菌药品的生 产必须严格按照精心设计并经验证的方法及规程进 行,产品的无菌或其它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于任 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包括无菌检查)。
第九条 无菌药品生产所需的洁净区可分为以下4个级别: A级: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和与无菌制剂 直接接触的敞口包装容器的区域及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区 域,应当用单向流操作台(罩)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单向 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 指导值)。应当有数据证明单向流的状态并经过验证。
直接接触的敞口包装容器的区域及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 区域,应当用单向流操作台(罩)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 单向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指导值)。应当有数据证明单向流的状态并经 过验证。
在密闭的隔离操作器或手套箱内,可使用较低的风速。
B级:指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A级洁净区所处的背 景区域。
❖确定无菌药品生产用洁净区的级别应根据风险评 估结果,不应机械、教条地执行规定 ❖强调无菌药品生产的环境应达到动态洁净度标准
第一章 概述 洁净度级别及监测
第八条 洁净区的设计必须符合相应的洁净度要 求,包括达到“静态”和“动态”的标准。
❖这里强调的是洁净区的设计要求
第一章 概述 洁净度级别及监测
第二章 注射剂质量控制
(4)稳定性:溶液型注射液应澄清、稳定;除另有 规定外,混悬型注射液中药物粒度应控制在15μm 以下,含15~20um (间有个别20~50μm)者 不应超过10%,若有可见沉淀,振摇时应容易分 散均匀。混悬型注射液不得用于静脉注射或椎管注 射;乳状液型注射液应稳定,不得有相分离现象, 不得用于椎管注射。静脉用乳状液型注射液中乳滴 的粒度90%应在1pm以下,不得有大于5pm的 乳滴,色泽和降解产物也应合格。
1.处于未完全密封(1)状态下的产品置于完全密封容器内的转运; 2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器具灭菌后处于密闭容器内的转
运和存放。
1.灌装前可除菌过滤的药液或产品的配制; 2.产品的过滤。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器具的最终清洗、装配或包装、 灭菌。
关键操作区 气流方向示例
Grade”B”
Grade”A”
在密闭的隔离操作器或手套箱内,可使用较低的风速。 B级:指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A级洁净区所处的背 景区域 C级和D级:指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程度较低操作步骤 的洁净区。
❖关键操作区的要求最高,要求单向流
第一章 概述
洁净度级别及监测
第九条 无菌药品生产所需的洁净区可分为以下4个级别: A级: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和与无菌制剂
非最终灭菌产品 无菌生产示例
B级背景 下的A级
B级 C级 D级
1.处于未完全密封(1)状态下产品的操作和转运,如产品灌装 (或灌封)、分装、压塞、轧盖(2)等;
2.灌装前无法除菌过滤的药液或产品的配制; 3.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器具灭菌后的装配以及处于未
完全密封状态下的转运和存放; 4.无菌原料药的粉碎、过筛、混合、分装。
≥0.5μm
≥5μm
Hale Waihona Puke 352020≥0.5μm
≥5μm
3520
20
3520
29
352000 2900
352000 3520000
2900 29000
3520000 29000 不作规定 不作规定
2011-04
10
最终灭菌产品 生产操作示例
C级背景下 的局部A级
C级
D级
高污染风险(1)的产品灌装(或灌封)
第二章 注射剂质量控制
(3)无菌:无菌检查需重点关注灭菌的工艺过程 ,经过验证的工艺参数(如温度、时间、饱和蒸汽 压、Fo值及其他关键参数)均应达到要求,以保证 最后的无菌检查合格。例如,有些输液染菌后出现 霉团、云雾状、浑浊和产气等现象;有些即使含菌 数很多,但外观上没有任何变化。使用这种劣质的 大输液将会造成严重后果,能引起脓毒症、败血病 、内毒素中毒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