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医》研究
一.概况
《现代中医》,民国二十三年元月(1934年1月)由余鸿仁、陈惠民创办于上海,全张纸印刷。初由余鸿仁任主编,陈惠民任发行人,社址在上海西门石皮弄亦仁里一号(近今河南南路),月刊(刊名由秦伯未题写),每月一日发行。民国二十六年初(1937年),余鸿仁因诊务繁忙,坚辞主编职,经内部协商、社务调整,陈惠民恳请其师丁济万出任社长,自任主编,于五月十五日恢复出版,又坚持发行三期,后因抗战全面爆发而停刊。前后合计共出39期,其中民国二十五年5至12期为两期合刊本。
余鸿仁(1915—1970),江苏常熟人,孟河医派传人,清末名医余听鸿(景和)之孙,余继鸿(振元、渭经)次子,193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因其系孟河丁济万的弟子,遂以“孟河余鸿仁”之名悬壶沪上。其兄余鸿孙(1906—1956)是余听鸿长孙,为孟河丁甘仁的学生,沪上名医。余氏求学期间,萌发中医革新思想,并注意收集相关资料,毕业不久即与同学陈惠民创办该刊,又因家学渊源,与前辈同道如秦伯未、陈存仁等多有接触交流,为办刊提供了资源方便。
二.主要内容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民心思变,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着泛科学化思潮,同时,西医的广泛传播对祖国医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医界的有识之士希望中医理论有所变革,以顺应时代的需要。如同主编余鸿仁所说:“创立一充满现代精神之医学学术,以运用并发展中医之本质。”所以,《现代中医》创刊伊始,就将“促中医进入现代化,助同道认识新思想”作为办刊宗旨(余鸿仁《“现代中医”解》,载1934年第1期第2页)。同时,许多中医家认为,祖国医学良好的诊疗经验值得继承推广,需要改良发展的是相对落后的理论知识。因此,《现代中医》刊物内容主要围绕“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和“改良中医学术理论”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如下:
1.学术探讨
主要包括“医事评论”和“学术评论”两个重要栏目,也是《现代中医》杂志的核心内容之一。期刊就中医科学化、改良国医国药、驳斥中医无用论等问题
进行理论探讨,其中又以对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的科学性探讨,以及对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若干问题的发凡最为集中。
如凌树人明确指出:“阴阳五行不足为中医累,中医的治病,并非完全靠阴阳五行,除此之外,亦自有其实验之学理。”他认为祖国医学以临床疗效见长,即使阴阳五行确实存在玄奥难解的问题,也“犹似白璧微瑕”,无损中医学本身(《中医科学化与现代化》,1934年第3期第3页)。杨子良也认为,五行学说并不完全是牵强附会,尚有研究的必要,比如《黄帝内经》认为“肝脏属木,木与酸味有密切关系,若肝脏患病,则必须服有酸味之药剂”,这与西医治疗黄疸性肝炎,“除用卡尔巴德盐为泻剂外,且须加盐酸数滴”,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帝内经之研究》,载1935年第1期第9页)
其他如王合三《六气改错》、许公岩《孔穴探原》、陈伯涛《内经之免疫概念》、路登云《中医科学化略论》等,无不是希望借鉴西医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案例,为中医基础理论寻求科学的佐证,折射出当时中医家的矛盾心态。其中许多观点有一定时代性和进步性。如王合三引《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为论据,试图解释风雨寒热并非自然界唯一的致病因素,而人们“有时感受即病者”,其实是遭受了“风寒暑湿燥火之混合物体”,然而这种所谓混合物体究竟是什么,《内经》没有明确记载,他认为“大约非病菌即病虫”(《六气改错》,载1934年第4期第3页)。这显然是受细菌病原致病说的影响,比吴又可的“戾气”说又进一步。
2.基础研究
主要有“生理学”、“病理学”和“疾病总纂”三个固定栏目。如前所述,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和改良中医学术理论是期刊内容的两个重要方面。《现代中医》开辟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两个栏目,所载文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介绍中医文献,结合西医基础知识,加以评述阐发。如郭荫昌《唾液之研究》、朱良春《谈大便之通与秘》等。另一类更多的是试图运用西医生理、病理学知识解释传统医学的名词术语。如王合三《余之三焦研究》,提出中医的三焦相当于西医解剖学的淋巴管(《余之三焦之研究》,载1934年第5期第8页)。王祥瑞则认为“营”即动脉血,“卫即人体回血管中之血,亦称静脉血”(《营卫新解》,载1935年第4期第10页)。他如黄仲贤《中医之肾脏观》、胡蜇庵《三阳经之探
讨》、王传华《诸气新释》诸文,皆有个人见解。
相比这两个栏目,“疾病总纂”的文章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实践,水平都要高出很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流行病疾控。如郑叔纶《对于浙江第四监狱发生青腿牙疳之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临证经验,详述浙江第四监狱在民国21年(1932)犯人中爆发青腿牙疳的原因、症状、病因病机、历史沿革、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强调改善监狱条件,犯人伙食供给鲜菜,合理营养的重要性,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原发病员。采取这些措施后,该监狱此后两年中未发生青腿牙疳,反映中医指导地域性流行病的防治效果良好。二是传染病治疗。涉及黑死病(鼠疫)、霍乱、白喉、细菌性痢疾、麻风等病症,通过所载文章可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尤其是疾病初起阶段作用显著。以黑热病为例,仲晓秋介绍其师张锡纯运用中医中药防治鼠疫的经验,认为该病初起类似“伤寒少阴热证”,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创设八张自拟方,以清热解毒、养阴滋肾为总纲,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全活之人,不计其数”(《黑死病之检讨及其验方》,《黑死病诊察概要》,载1935年第1期第5页、第3期第4页)。三是对内科病症的理论探讨,如黄文东《虚损概论》、孙道明《水肿浅说》、周允超《心痛的研究》、钱公玄《湿温之初病与发汗》、吴颂华《伤风之研究》、朱良春《论头痛》等。这些文章或剖析遣方用药,或进行鉴别诊断,对今日临床实践有一定启发作用。
3.药物方剂
主要介绍常用中药的产地、药性、功效、主治、验方和临床使用禁忌,如黄连、附子、桂枝、木通、萆薢、葛根等。连载章次公主编的《章编药物学》。涉及方剂的文章不多,主要是医家介绍自己临证心得,如《归脾汤之运用》、《治疟用小柴胡汤之商榷》等。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医家已经认识到发掘民间医药的重要性,如朱寿朋撰文明确指出,“‘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民间药者……实包括草药与单方两大类”,进而分析了民间医药秘而不宣的原因,以及官方如何加以利用等(《民间药之价值》,载1934年第3期第9页)。
4.临证各科
由于内科学知识已散见于“药物方剂”、“疾病总纂”、“医案专著”等栏目,所以该刊不再专辟内科专栏,而是设立“妇人科”、“小儿科”、“外科、咽喉科”、“伤科与针灸科”等几个固定栏目,主要包括各科常见病的探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