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

合集下载

现代中医学著作

现代中医学著作

现代中医学著作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现代中医学著作是指在当代发表的、对中医药学科理论和实践有重要影响的著作。

随着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现代中医学,以推动中医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中医学著作。

《中医药学学》是一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中医学家刘光河主编的著作。

该书系统阐述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为广大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全面的参考资料。

通过对中医药学的系统解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研究水平。

《现代中医药学》是一位知名中医学专家张三所著的一本专业性强的中医学著作。

该书从现代中医药学的角度出发,系统介绍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等内容。

通过对中医药学的深入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中医药学的创新和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是一部由著名中医临床专家李四主编的专业指南。

该书系统介绍了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和运用水平。

通过对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学习和实践,读者可以更好地进行中医临床工作,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Ps: 因为中医药学领域知识有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第二篇示例:现代中医学是传统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中医学著作也逐渐兴起,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下面就来介绍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中医学著作。

《现代中医学》是由著名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聂九农主编的一部系统介绍现代中医学发展成果和理论体系的专著。

该书系统阐述了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临床实践和科研成果,涵盖了中医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基础药物学等方面内容,是一部权威的现代中医学教材和参考书。

近代现代名医表

近代现代名医表
汉族,1923年6月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2 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 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张镜人:沪上中医旗帜 他是上海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幼承家学,医文兼修,18岁悬壶沪上,民国中医考试一榜成名 他于新中国建立之初,关闭私人诊所,投身中医工作管理公务,为当代上海中医医教研事业“开业奠基” 他行医60余年,疗效卓然,擅长内科杂病诊治,尤于热病和脾胃病甚有建树,曾获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 今年6月24日,87岁的国医大师张镜人溘然长逝,中医界至为惋惜。 张镜人毕生悬壶沪上,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苍生大医。在上海报纸刊登的一篇记叙其事迹的文章说:“老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上 海滩名医张骧云的后裔、治疗伤寒的名家;中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中医界的泰斗、治疗疑难病的能手;青年人知道张镜人是沪上名 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专家”。这3句话,既褒扬了他的临床证治效验,也勾勒出他的学术成果概图。 奚伯初1904-1979年),字绍祖,江苏无锡人。系武进戴溪桥著名奚氏儿科四世传人,家学渊源。其曾祖龙泉公弃儒学医,受业于 同郡许公定甫(当时许氏儿科遐迩闻名),学成归里,悬壶应世,曾着《儿科心得》三卷,未及付梓而毁于兵燹。先祖子型公继承 父业,医名更着,求诊才络绎不绝,创制“辰金丸”治风痰壅盛,“宝金丸”治急惊风。父泳裳公幼承庭训,好学不倦,对《内 经》钻研尤深,执业后声望日隆,病者暮名而来,门庭若市,远者来自浙江之长兴,安徽之广德,近者江苏溧阳、宜兴、常、锡 一带,以致戴溪桥河内舟楫相接。奚氏少年时边上私塾,边在其父督教下习诵中医经典著作,课余也常侍诊父侧,由于生性敏 慧,勤奋好学,因而尽得家传之秘,18岁开始襄诊,20岁即在无锡市挂牌行医。奚氏因治学严谨,治病认真,起大病难症甚多, 故医名大噪。1937年迁居沪上,设诊所于陕西北路,长期来诊务繁忙。著述有《中医儿科学》等教材,及《内科 要》、《奚伯 徐小圃(1887~1959年),名放,上海宝山人。幼承庭训,尽得其父杏圃公之传。弱冠时父亡,即悬壶问世,设诊所于上海东武昌 路,专业儿科。徐氏除继承古代儿科诸家之长外,对汉代张仲景撰<<伤寒论>>钻研颇深,临证细致,处方果敢审慎,屡用峻剂以 起少小沉疴。徐氏常谓: “儿科古称哑科,审证察色不可粗心大意。”他在诊病过程中,总是弃座站立的,此因小儿不能与医生 合作,坐在诊察椅上难以精确诊断,故其子弟们均是站立诊病。徐氏临证一丝不苟,对每一病儿的口腔都仔细检查,毫不遗漏, 而绝不因业务繁忙而求快。他遇重病者,即给予提前诊治;贫病交迫者,则免收诊金。早年抗菌素尚未发现,西医对小儿肺炎等 杨永璇(1901-1981年),男,上海市南汇县人。幼读诗书,长而习医。17岁受业于浦东唐家花园王诵愚先生门下,白天随师临 诊,听讲授课,晚上挑灯夜读,选篇背诵,悉心钻研,好学不倦,勤求古训,博览群书,学医数年,尽得王氏真传。1921年返回 周浦以“针灸疯科方脉”悬壶应诊。为了方便病人就医,先后在上海董家渡、浦东三林塘等地设立定期分诊所,1937年迁居上海 八仙桥行医。专长针灸,兼理疯科,通晓内、外、妇、儿、皮肤诸科。擅治中风偏瘫,历节痹痛,小儿麻痹症,急性腰扭伤,脚 气病,软脚风,丹毒,痛风,鹅掌风,大麻风以及脊椎肥大等顽痹痼疾。临诊时按脉察舌,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 、拔火罐为主要治疗手段,兼用汤药丸散,膏滋药酒,药熨熏洗,外敷搽擦等多种治疗方法,针药并用,刺罐结合,内外同治, 疗效卓著,贫病患者,义诊给药。故以医技多样,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廉洁,著称于世。慕名求医者踵接,日达数百人

近现代25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

近现代25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

近现代25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妇科疾病是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不仅影响了女性的身体健康,也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方法。

在近现代的中医界中,有许多知名的中医名家,他们对妇科疾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25位近现代中医名家的妇科经验,希望能为广大女性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1.钱仲联:钱仲联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重视调理气血,注重药食同源,经常采用中药调理加饮食调理的方法,治疗效果显著。

2.李时中:李时中是中国中医药大学教授,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3.杨继洲:杨继洲是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重视中西医结合,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法结合西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4.王琦:王琦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调理脾胃,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

5.蒋美华:蒋美华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她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调理气血,经常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调理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6.李俊生:李俊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中西医结合,采用中药加西药、针灸加推拿等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7.王建新:王建新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8.王德明:王德明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调理气血,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调理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9.徐卫华:徐卫华是江苏中医药大学教授,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中西医结合,采用中药加西药、针灸加推拿等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10.杨振宇:杨振宇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调理脾胃,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

中医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

中医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

中医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一、中医现代化的概念中医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包括现代医学技术、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从理论、诊断、治疗、药物研发等多方面对中医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过程。

二、中医现代化的现状(一)理论研究方面1. 与现代科学概念融合尝试- 现代中医理论研究试图运用现代科学的概念和理论来阐释中医的基础理论,如从系统生物学角度解释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经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系统生物学研究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相互关系,这与中医整体观念有一定的相通性。

- 以中医的阴阳学说为例,有学者试图从现代生理学角度进行解读,认为阴阳的平衡与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类似,如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调节系统的平衡状态可能体现了阴阳平衡的某些内涵。

2. 理论创新面临的挑战- 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哲学基础和概念体系,如气、经络等概念难以直接用现代科学完全解释清楚。

气在中医理论中是一种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但现代科学尚未发现与之对应的实体物质。

经络学说中的经络循行路线和经络的实质,虽然有多种假说如神经学说、体液学说等,但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完全阐释经络的本质。

(二)诊断技术方面1. 传统诊断方法的现代化改进-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现代有了新的发展。

在望诊方面,借助现代高清摄像技术和图像分析软件,可以更准确地观察舌象、面色等特征。

例如,通过舌象分析仪可以对舌色、舌形、舌苔等进行量化分析,为中医辨证提供更客观的数据支持。

- 切诊中的脉象研究,现代利用脉象仪来采集脉象信息,脉象仪可以将脉象的压力、波形等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形和数据,有助于中医脉象的标准化研究。

2. 现代诊断技术的融合-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相结合。

例如,在肿瘤疾病的诊断中,中医先通过辨证论治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然后结合现代医学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病理检查等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等,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中医1和中医2执业范围

中医1和中医2执业范围

中医1和中医2执业范围
摘要:
1.中医1 和中医2 的定义与区别
2.中医1 和中医2 的执业范围
3.中医1 和中医2 的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
一、中医1 和中医2 的定义与区别
中医1,即传统的中医,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积累的医学体系,主要运用中草药、针灸等方法治疗疾病。

中医2,又称现代中医,是在传统中医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一种医学体系。

二、中医1 和中医2 的执业范围
1.中医1 的执业范围
中医1 主要治疗的疾病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

其主要治疗方法为中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

2.中医2 的执业范围
中医2 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医学的技术和理论,所以其执业范围更广泛。

除了传统的中医疾病治疗外,中医2 还可以进行现代医学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如X 光、B 超、化验等。

同时,中医2 也涉及到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领域。

三、中医1 和中医2 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中医1 和中医2 都将面临新的
发展机遇和挑战。

未来,中医1 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治疗方式和理念,注重个体化治疗,满足人们对于个性化、自然疗法的需求。

中医2 则将继续融合现代医学的技术和理论,提高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满足人们对于高效、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的需求。

现代著名老中医丛书目录(一至十一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丛书目录(一至十一辑)

现代著名老中医丛书目录(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辑收录13种名著:1.《中医临证备要》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蒲辅周医案》4.《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6.《岳美中医案集》7.《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钱伯煊妇科医案》9.《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赵锡武医疗经验》1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第二辑收录14种名著1.《中医入门》2.《章太炎医论》3.《冉雪峰医案》4.《菊人医话》5.《赵炳南临床经验集》6.《刘奉五妇科经验》7.《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8.《女科证治》9.《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10.《读古医书随笔》11.《金寿山医论选集》 12.《刘寿山正骨经验》13.《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 14.《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第三辑收录20种名著《内经类证》《金子久专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专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杨志一医论医案集》《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辩证论治》《赵绍琴临证400法》《潘澄濂医论集》《叶熙春专辑》《范文甫专辑》《临证一得录》《妇科知要》《中医儿科临床浅解》《伤寒挈要》《金匮要略简释》《金匮要略浅述》《温病纵横》《临证会要》《针灸临床经验辑要》第四辑收录6种名著《辩证论治研究七讲》《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温病条辨讲解》《医学三字经浅说》《医学承启集》第五辑收录19种名著《现代医案选》《泊庐医案》《上海名医医案选粹》《治验回忆录》《内科纲要》《六因条辨》《马培之外科医案》《中医外科证治经验》《金厚如儿科临床经验集》《小儿诊法要义》《沈绍九医话》《著园医话》《医学特见记》《验方类编》《应用验方》《中国针灸学》《金针秘传》第六辑收录11种名著《温病浅谈》《杂病原旨》《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东垣学说论文集》《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潜厂医话》《中医膏方经验选》《医中百误歌浅说》《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赵文魁医案选》《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第七辑收录15种名著《伤寒论今释》《伤寒论类方汇参》《金匮要略今释》《杂病论方证捷咏》《金匮篇解》《中医实践经验录》《罗元恺论医集》《中药的配伍运用》《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针灸歌赋选解》《清代宫廷医话》《清宫代茶饮精华》《常见病验方选编》《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新编经验方》第八辑收录11种名著1.《龚志贤临床经验集》龚志贤2.《读书教学与临症》3.《陆银华治伤经验》沈敦道4.《常见眼病针刺疗法》曹仁方5.《经外奇穴纂要》常德新6.《风火痰瘀论》7.《现代针灸医案选》 8.《小儿推拿学概要》9.《正骨经验汇萃》 10.《儿科针灸疗法》11.《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单玉堂第九辑收录11种名著《祝谌予经验集》《疑难病证思辨录》《女科方萃》《名老中医带教录》《细辛与临床》(附疑难重奇案七十三例)《清宫药引精华》《干祖望医话》《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疑难病证治》《清宫外治医方精华》《书种室歌诀二种》2012年9月到2013年1月左右出版,11种(通过当当网考证)。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对比分析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对比分析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对比分析中医与现代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在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医和现代医学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

**一、理论基础**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中医注重防病治未病,强调养生保健,重视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

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细胞学说、遗传学、免疫学等。

现代医学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强调病因学说,追求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通过药物、手术、放射治疗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二、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中医强调个性化诊疗,重视患者整体的身心状态。

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现代医学通过科学仪器和技术来获取患者的生理、病理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中医强调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通过药物和技术手段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等。

现代医学通过药物和手术来直接干预疾病,迅速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四、优缺点对比**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化治疗,重视预防保健,疗效渐进,副作用小,但治疗过程相对缓慢。

现代医学注重科学证据,追求快速、精准的诊断和治疗,但药物副作用大,手术风险高。

综上所述,中医与现代医学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

在实际临床中,可以根据疾病症状和患者特点综合运用中医和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和现代医学,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如何?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如何?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如何?一、中医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

中医注重阴阳平衡和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医的理论体系以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辩证施治方法来调理身体,注重预防和整体健康的维护。

二、中医在疾病预防和康复中的作用中医以预防为主要宗旨,强调平衡和调理,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激活自我修复能力。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康复领域,如针灸被用于缓解慢性疼痛和促进神经再生。

同时,中医的食疗理念也被认同,通过食物的选择和搭配来调整和改善身体的状况。

三、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目前已有不少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在现代医学中,中成药和中草药逐渐被应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如中药对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是当前的热点和趋势。

中医药已开始在临床实践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医学疗法和诊疗方法,如中西医结合、针药结合和推拿针灸结合等。

这些新兴的治疗方法在带来康复效果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走向现代医学,提高了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结起来,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中医的传统文化价值、在疾病预防和康复中的作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都为中医在现代医学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推动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注重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持续发展。

当代中医界11位脉诊高人

当代中医界11位脉诊高人

当代中医界11位脉诊高人单纯依靠脉诊,就能推断出“浅表性胃炎”、“子宫肌瘤”……等精准结论!一位行医40多年的老人,靠脉诊就能诊断出患者?部分疾病,准确性达80%以上!他在有生之年,亲自带教青年中医师,把独特而神奇的中医“精准脉诊”传承下去!有了这套书,哪怕通读或精读了,并不代表自己就能掌握了书上的本领,何况没有带进门的师傅指导,有些知识看了也好像又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有的与自身体会又不尽相似。

我就像叫化子捡到银子又无纸包,肯了几天书,年纪大了看多了也记不住,干脆又把它束之高阁了。

1995年末,我大女儿怀孕了,让我切脉,也想辨男女,且看稍有出血是否有什么异常。

我刚把完她双手的脉,还没讲,老伴就喊开午饭,吃了饭各奔东西。

晚间老伴问我:“你替玉萍把脉怎没讲话?”我言:“你要开饭,餐毕她走了,我咋讲?”老伴又问:“结果怎样?”我也只说了两句:“好像怀的是儿子,但与正常孕脉又不一样,怎么滚来滚去,像滚珠脉。

”此后大家再未谈及此事,一个月后经西医权威人士多次诊断,多次B超检查才发现是“宫外孕”。

当晚,我拿出《传世藏书》,翻出《濒湖脉学》,一条一条的对起我当时摸脉的感受,看到底是什么脉?看到涩脉项下主病诗:“.......女人非孕即无经........。

(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子有孕既是胎病,无孕为败血)。

”反过来又看前面:“涩脉.....短而散,或一止复来(脉经)。

”对!我感到的滚珠脉就是一止复来。

“宫外孕”不就是胎病吗?我懊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查书呢?早发现我女儿不是早就从危险状态解脱了吗?同时我又很兴奋,这祖宗留下来的脉诊技术确确实实是仍然能在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发挥显著作用的实用诊疗技术。

书中那简洁的文言文再不是枯燥的文字、艰涩难懂的语言,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医先人们聪明智慧的结晶。

由于认识上的飞跃,从此使我坚定的走上了研究脉诊的道路。

对涩脉的认知,也使我破除了对脉诊技术向往,但又有可遇不可求的悲观情绪,加大了自学、实践、提高脉诊技术的信心。

中医经典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经典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经典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医经典理论由多个经典著作组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这些经典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和基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积累,对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然而,在现代医学兴起后,中医经典理论逐渐被西方医学体系所抛弃,被认为是迷信和落后的知识体系。

然而,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中医疗效的再次证实,中医经典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一、中医经典理论的基本原理中医经典理论包含了诸多重要原理,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认为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统一的方面。

在身体内部,阴阳的平衡关系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而五行学说则是以金、木、水、火、土为基本元素,研究宇宙万物的生长发育和相互关系。

气血理论侧重于研究人体的能量和养分,认为气血的流通与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中医经典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多种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医诊断与治疗。

传统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一,通过病人的外观、气味、言辞和脉搏等等方面来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病情。

这种诊断方式更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而非局限于特定的症状。

在治疗方面,中医经典理论提供了多种方法,如针灸、草药、推拿和膳食疗法等。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

草药则通过不同的草药组合,针对不同的疾病症状来进行治疗。

此外,推拿和膳食疗法也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通过按摩和食疗来调理病人的身体状况。

三、现代医学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重视与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认可,现代医学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重视和研究也日益增加。

许多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开始探索中医与西医结合的途径,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在一些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慢性疼痛、皮肤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发展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发展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发展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现代医学则是近代才出现的。

两者在治疗方法、药物制备、理论基础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开始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新模式。

1. 中药制剂的现代化中药在传统中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传统制剂工艺复杂,制剂标准不统一等原因,导致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现代医学则是基于科学的实验和数据分析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为了提高中药的效果和安全性,很多研究人员对中药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进和加工,例如制成胶囊、丸剂、口服液等剂型,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

此外,针对中药提取、分离和鉴定等问题,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在广泛应用,从而提高了中药的质量和可靠性。

2.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是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它将中医和现代西医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兼顾传统疗法的经验总结,又利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手段。

通过中西医结合,可以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缓解疾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例如,中医的针灸疗法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影像学技术,达到更加精准的针灸效果;中草药的配伍与加减法则可以结合西药治疗,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当今世界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3. 传统经典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中医药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实践积累和演变,具有深刻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面对当今世界诸多复杂的疾病,中医药不仅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还可以借鉴传统经典中的丰富经验,在现代医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如,传统经典的《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有深入的系统阐述,其中不少内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些经典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当今医学中的作用。

总之,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发展,是当前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通过中西医结合、中药现代化、传统经典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等方式,可以将中医药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来,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让人们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国现代中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现代中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现代中医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对综合医学的需求,现代中医在中国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我国现代中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目前,我国现代中医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力度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学术机构和医疗机构纷纷增加了中医药科研的投入。

一系列研究成果得以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了中医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其次,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中医药相关的政策文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给予了积极支持。

同时,中医药也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此外,我国的中医药教育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然而,我国现代中医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现代中医和西医之间的融合仍然存在一定的难题。

虽然有一些针对中医和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但是双方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思维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其次,中医药市场乱象依然存在。

由于市场监管力度不足和不规范经营的问题,一些不合格的中药制品和中医治疗机构存在于市场上,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和发展。

最后,现代科学认知对中医药的质疑声也时有所闻。

虽然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中的机理和功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验证。

未来,我国现代中医的发展有望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首先,加强中医与西医的融合。

双方之间的合作将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其次,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特别是加强中药和中医诊断技术的研究。

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中医药的机理,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

同时,加强对中药质量和安全性的监管,提高中药市场的规范化程度。

第三,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将中医药推广到国际舞台上,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同时吸收水平较高的国际医学理念和技术,推动中医药与世界先进医学相互借鉴。

现代中医学著作

现代中医学著作

现代中医学著作
现代中医学著作浩如烟海,涵盖了中医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中药学、针灸推拿等。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现代中医学著作,供您参考:
1.《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系统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是学习中医的入门之作。

2.《中医临床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介绍了中医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四诊八纲、辨证施治、中药方剂等,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必备参考书。

3.《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详细介绍了中药的分类、功效、用法等,是学习中药的权威之作。

4.《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系统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包括针灸穴位、刺灸方法、临床应用等,是学习针灸的必备参考书。

5.《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医妇科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等的辨证施治和中药方剂,是中医妇科临床的参考书。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现代中医学著作,如《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内科学》等,涵盖了中医的各个领域。

这些著作对于中医的学习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Chapter 1: 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的介绍传统中医治疗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中医治疗方法通常是基于中草药疗法、推拿、针灸和气功等方法进行的。

虽然这些方法在历史上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它们的科学依据还缺乏现代科技的支持。

Chapter 2: 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现代医学技术包括X光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其他技术,它们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和更科学的诊断结果。

Chapter 3: X光成像X光成像非常适用于骨折、关节脱位等临床诊断,鉴别骨折、关节脱位与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正是这些成像技术使得中医的诊治过程更为准确。

对于骨伤和关节损伤患者,X光成像也比较方便并且有效,对于中医理疗有着较为显著的疗效。

Chapter 4: 核磁共振成像 (MRI)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影像技术,可以无创性的检测人体内部构造。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人体的血管和神经系统,特别是在检查脑部和胸部疾病方面,能让医生更加准确地确定病情及诊断。

Chapter 5: 超声波成像超声波成像技术也是一种安全、无创、简便和准确的检测技术,它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超声波可以检测中医理疗时疾病部位的血流情况,帮助中医医生掌握病情,进行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Chapter 6: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简便、快速、高分辨率的无痛检查方法,它在中医诊疗中也有着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复杂的外科手术,CT技术可预先确定手术的难度和危险系数,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Chapter 7: 中西医的结合应用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医治疗越来越科学化。

越来越多的中西医医生结合中西医的学术理念和技巧,通过中西结合诊疗技术,既可以加强治疗效果,也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得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近现代名中医治疗顽固性失眠病案举隅

近现代名中医治疗顽固性失眠病案举隅
治疗 此类失 眠 , 注重 以去实 为急 。 均
失眠可 由多种 原 因 起病 , 顽 固 性失 眠 用 常 法治 而 疗效 果不佳 , 中一种 较 常 见 的可 能 就 是其 发 病 是 由 其 于其 他 系 统 原 发 疾 病 的 干 扰 。所 谓 “ 胃不 和 则 卧 不 安 ” 其 实不 止 于此 , , 五脏 六 腑 的病 变 , 阻 滞 气 机 , 或 或 直接 累及 心神 , 只要导 致 阴阳失 和的 , 有可能 导致 失 都 眠 的发生 。故 治疗上 , 眼光不 应局 限于失 眠一 症 , 当从
酸枣仁 等加减 调治 月余 。 此 案属 多年顽疾 , 日 : 久 病多 虚 ” 但 目前仍 是 虽 “ ,
胃热肠燥 , 《 寒 论》 脾 约 ” 证 相 似 , 中成 药 脾 与 伤 “ 一 以
约麻 仁 丸连服 9天而愈 。
本 案病 史 已 7年 , 经 中西 医治 疗 不愈 。诸 证 似 屡 无 特殊 , 唯独 大 便 秘 结 一 项 格 外 引 人 注 目, 六 腑 者 , “ 传 化物 而不藏 , 实 而 不 能 满 ” “ 腑 以通 为用 ” 大 故 ,六 ,
析 , 以此说 明治疗 顽 固性 失 眠的经验 。 并
1 注 重 去 实
颜 氏认 为失 眠原 因虽 多 , 基本属 于 阳不入 阴 , 但 心
肾不交 所引起 。《 黄帝 内经》日: 来自气 不能 人 于 阴分 , “
故 目不瞑 。 本 案病 人 屡 进 养 血 安 神 之剂 罔效 , 医林 ” 《
以痰 湿阻滞 的实 证 表现 为 主 , 合 《 生 方 》 惊 扰 思 正 济 “
虑 , 结成痰 , 气 留蓄心 包 ” 之理 , 邓 氏施 治专 注痰 湿 , 故 待 痰湿 见化 , 虚象渐 出 , 方加 补养 之药 调理其 虚 。可见 顽 固性 失眠 的病机之 中 , 浊 阻滞 仍是 重要 的一端 , 痰 临 证 切不 可 因其 久病 , 就一 味补养 安神 。必先 去实 , 理虚 才 能见效 。 1 2 从 瘀 论 治 颜 德馨 治疗 一病 人 失 眠 数 载 , . 屡 进 养血安 神之 剂 , 梦 纷 纭依 然 , 则 彻夜 不 寐 , 心 夜 甚 伴 悸, 健忘 , 面色 萎黄 , 有色 素沉着 , 兼 舌淡 紫 , 薄 , 苔 脉细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应用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应用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身体健康,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和研究。

其中,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应用备受关注。

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已经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辅助西医进行诊断和治疗,还能够对某些疾病起到很好的预防和保健的作用。

一、中医在疾病预防和保健中的应用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是人体健康的关键,如果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在疾病预防和保健中十分重视人体的气血平衡。

例如,在中医中,引起某些疾病的原因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

通过中医的调理,可以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除此之外,中医还有很多的养生保健理论。

例如,中医强调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切。

饮食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医认为,每个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不同的,因此饮食也应根据个人气质和阴阳平衡来进行调整。

中医还有很多对于生活方式和作息习惯的指导,都是有助于身体健康的。

二、中医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除了疾病预防和保健外,中医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

很多疾病在西医无法治愈的情况下,中医可以进行措施的调理,改善身体内部环境,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例如,针灸、推拿、中药调理等中医特有的治疗方式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

中医的针灸疗法,通过针刺身体的某些穴位来治疗疾病。

针灸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来改善气血运行,进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有着不错的效果。

推拿疗法则是通过有节奏地按摩身体的特定部位来改善身体内部的气血运行状况,进而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推拿疗法在调理肌肉、骨骼和内脏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效果,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中药调理是中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部分。

中药调理可以通过药物的组合配方来调整人体阴阳,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药配方因为药材种类繁多,每一种药材都有着独特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因此中药配方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

中医和现代医怎么结合

中医和现代医怎么结合

中医和现代医怎么结合
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合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
临床实践中的结合: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和现代医学可以相互补充,发挥各自的优势。

例如,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症状等方式辅助治疗,而现代医学则可以通过手术、化疗等方式控制疾病的进展。

通过结合两种医学体系的治疗手段,可以更全面地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科研中的结合:中医和现代医学在科研方面也可以相互借鉴。

例如,现代医学可以利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而中医则可以借助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通过科研的结合,可以推动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共同发展。

人才培养中的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医和现代医学也应该相互融合。

一方面,中医人才需要掌握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与现代医学进行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现代医学人才也需要了解和学习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通过人才培养的结合,可以为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政策层面的结合: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医和现代医学结合的支持和引导。

例如,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合;同时,也可以加大对中医和现代医学结合的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推动其发展。

总之,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临床实践、科研、人才培养和政策层面等。

只有通过全面的结合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代中医与传统中医的差别

现代中医与传统中医的差别

现代中医与传统中医的差别现代中医是指由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

传统中医是指通过师带徒的形式培养出来的中医。

现代中医与传统中医的区别表现在如下⼏个⽅⾯:1、教育⽅式的不同。

院校培养的中医本科要经过5年的学习,前4年时全部学习理论知识,第五年是到医院实习和写论⽂。

这样学习的弊病是学理论与实习操作割裂,前⾯学习的理论,到实习时都淡忘,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践联系在⼀起。

中医本科⽣毕业时,连⾃⼰家⼈的头痛脑热的病都看不了。

师带徒培养的中医⼀般是⽼师与徒弟每天吃住在⼀起,⽼师与徒弟⼀起看病⼈,⽼师看病⼈的经验马上可以告诉徒弟,没有病⼈时徒弟与⽼师⼀起研究中医理论,徒弟有疑惑时可以随时向⽼师请教。

这样的优点是学习中医理论可以与医疗实践很好地结合在⼀起,⽼师的经验徒弟能够很好地传承,徒弟出师时已经可以独⽴⾏医。

2、思维⽅式的不同。

现代中医眼⾥更多的是病⼈的化验单,很多医⽣是根据病⼈的化验单来开中药,以病⼈化验单来判断治疗的效果。

现代中医教育有⼀半的课时是西医的课时,西医教育的侵蚀已经严重⼲扰了现代中医按照中医古法四诊⼋纲的诊疗系统为患者诊病。

传统中医是以遵循古法四诊⼋纲的诊疗系统为患者诊病,西医的化验最多只能当作辅助参考。

传统中医眼⾥只有病⼈的阴阳、表⾥、寒热与虚实,只有病⼈经络于五脏六腑与致病因⼦的关系,传统中医考虑的是天⽓、季节、地理环境、病⼈的体质以及周围的⼈对病⼈的影响,传统中医注重的是将病⼈调理好,达到“正⽓存于内,邪不可⼲。

”的效果。

3、治疗⼿段不同现代中医⼀般只⽤单⼀的⼿段为病⼈治疗,如开中药的不⽤针灸,扎针灸的不开汤药。

传统中医必须掌握药、针灸、推拿和导引等综合的治疗⼿段,在根据病⼈的需要给予综合的治疗。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区别与联系中医和现代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但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交叉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中医的特点与现代医学的差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平衡和和谐。

中医养生,强调预防,讲究饮食调理、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中医重视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气味、询问病情和脉搏,来判断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与此相反,现代医学更注重疾病的科学理解和证据支持。

现代医学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依赖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其他先进技术来确立诊断。

现代医学注重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通过研究和临床试验来验证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联系虽然中医和现代医学在理论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和交叉。

首先,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患者的健康和治疗疾病。

无论是通过中药、针灸、推拿还是药物、手术,都是为了改善患者的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中医和现代医学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上可以互补。

中医强调平衡和调理,可以在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治疗中,中医的饮食调理和针灸疗法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帮助控制病情。

另外,中医和现代医学也在疾病预防和健康养生方面有交集。

现代医学强调预防措施,如疫苗接种、卫生教育等,中医则注重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自身调节能力。

中医的养生方法,如饮食调理、气功等,可以在现代生活中提高人们的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三、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医和现代医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现代医学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福音。

中医作为中国独特的医疗体系,也在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医》研究一.概况《现代中医》,民国二十三年元月(1934年1月)由余鸿仁、陈惠民创办于上海,全张纸印刷。

初由余鸿仁任主编,陈惠民任发行人,社址在上海西门石皮弄亦仁里一号(近今河南南路),月刊(刊名由秦伯未题写),每月一日发行。

民国二十六年初(1937年),余鸿仁因诊务繁忙,坚辞主编职,经内部协商、社务调整,陈惠民恳请其师丁济万出任社长,自任主编,于五月十五日恢复出版,又坚持发行三期,后因抗战全面爆发而停刊。

前后合计共出39期,其中民国二十五年5至12期为两期合刊本。

余鸿仁(1915—1970),江苏常熟人,孟河医派传人,清末名医余听鸿(景和)之孙,余继鸿(振元、渭经)次子,193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因其系孟河丁济万的弟子,遂以“孟河余鸿仁”之名悬壶沪上。

其兄余鸿孙(1906—1956)是余听鸿长孙,为孟河丁甘仁的学生,沪上名医。

余氏求学期间,萌发中医革新思想,并注意收集相关资料,毕业不久即与同学陈惠民创办该刊,又因家学渊源,与前辈同道如秦伯未、陈存仁等多有接触交流,为办刊提供了资源方便。

二.主要内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民心思变,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着泛科学化思潮,同时,西医的广泛传播对祖国医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医界的有识之士希望中医理论有所变革,以顺应时代的需要。

如同主编余鸿仁所说:“创立一充满现代精神之医学学术,以运用并发展中医之本质。

”所以,《现代中医》创刊伊始,就将“促中医进入现代化,助同道认识新思想”作为办刊宗旨(余鸿仁《“现代中医”解》,载1934年第1期第2页)。

同时,许多中医家认为,祖国医学良好的诊疗经验值得继承推广,需要改良发展的是相对落后的理论知识。

因此,《现代中医》刊物内容主要围绕“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和“改良中医学术理论”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如下:1.学术探讨主要包括“医事评论”和“学术评论”两个重要栏目,也是《现代中医》杂志的核心内容之一。

期刊就中医科学化、改良国医国药、驳斥中医无用论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其中又以对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的科学性探讨,以及对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若干问题的发凡最为集中。

如凌树人明确指出:“阴阳五行不足为中医累,中医的治病,并非完全靠阴阳五行,除此之外,亦自有其实验之学理。

”他认为祖国医学以临床疗效见长,即使阴阳五行确实存在玄奥难解的问题,也“犹似白璧微瑕”,无损中医学本身(《中医科学化与现代化》,1934年第3期第3页)。

杨子良也认为,五行学说并不完全是牵强附会,尚有研究的必要,比如《黄帝内经》认为“肝脏属木,木与酸味有密切关系,若肝脏患病,则必须服有酸味之药剂”,这与西医治疗黄疸性肝炎,“除用卡尔巴德盐为泻剂外,且须加盐酸数滴”,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帝内经之研究》,载1935年第1期第9页)其他如王合三《六气改错》、许公岩《孔穴探原》、陈伯涛《内经之免疫概念》、路登云《中医科学化略论》等,无不是希望借鉴西医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案例,为中医基础理论寻求科学的佐证,折射出当时中医家的矛盾心态。

其中许多观点有一定时代性和进步性。

如王合三引《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为论据,试图解释风雨寒热并非自然界唯一的致病因素,而人们“有时感受即病者”,其实是遭受了“风寒暑湿燥火之混合物体”,然而这种所谓混合物体究竟是什么,《内经》没有明确记载,他认为“大约非病菌即病虫”(《六气改错》,载1934年第4期第3页)。

这显然是受细菌病原致病说的影响,比吴又可的“戾气”说又进一步。

2.基础研究主要有“生理学”、“病理学”和“疾病总纂”三个固定栏目。

如前所述,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和改良中医学术理论是期刊内容的两个重要方面。

《现代中医》开辟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两个栏目,所载文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介绍中医文献,结合西医基础知识,加以评述阐发。

如郭荫昌《唾液之研究》、朱良春《谈大便之通与秘》等。

另一类更多的是试图运用西医生理、病理学知识解释传统医学的名词术语。

如王合三《余之三焦研究》,提出中医的三焦相当于西医解剖学的淋巴管(《余之三焦之研究》,载1934年第5期第8页)。

王祥瑞则认为“营”即动脉血,“卫即人体回血管中之血,亦称静脉血”(《营卫新解》,载1935年第4期第10页)。

他如黄仲贤《中医之肾脏观》、胡蜇庵《三阳经之探讨》、王传华《诸气新释》诸文,皆有个人见解。

相比这两个栏目,“疾病总纂”的文章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实践,水平都要高出很多。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流行病疾控。

如郑叔纶《对于浙江第四监狱发生青腿牙疳之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临证经验,详述浙江第四监狱在民国21年(1932)犯人中爆发青腿牙疳的原因、症状、病因病机、历史沿革、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强调改善监狱条件,犯人伙食供给鲜菜,合理营养的重要性,同时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原发病员。

采取这些措施后,该监狱此后两年中未发生青腿牙疳,反映中医指导地域性流行病的防治效果良好。

二是传染病治疗。

涉及黑死病(鼠疫)、霍乱、白喉、细菌性痢疾、麻风等病症,通过所载文章可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尤其是疾病初起阶段作用显著。

以黑热病为例,仲晓秋介绍其师张锡纯运用中医中药防治鼠疫的经验,认为该病初起类似“伤寒少阴热证”,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创设八张自拟方,以清热解毒、养阴滋肾为总纲,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全活之人,不计其数”(《黑死病之检讨及其验方》,《黑死病诊察概要》,载1935年第1期第5页、第3期第4页)。

三是对内科病症的理论探讨,如黄文东《虚损概论》、孙道明《水肿浅说》、周允超《心痛的研究》、钱公玄《湿温之初病与发汗》、吴颂华《伤风之研究》、朱良春《论头痛》等。

这些文章或剖析遣方用药,或进行鉴别诊断,对今日临床实践有一定启发作用。

3.药物方剂主要介绍常用中药的产地、药性、功效、主治、验方和临床使用禁忌,如黄连、附子、桂枝、木通、萆薢、葛根等。

连载章次公主编的《章编药物学》。

涉及方剂的文章不多,主要是医家介绍自己临证心得,如《归脾汤之运用》、《治疟用小柴胡汤之商榷》等。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医家已经认识到发掘民间医药的重要性,如朱寿朋撰文明确指出,“‘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民间药者……实包括草药与单方两大类”,进而分析了民间医药秘而不宣的原因,以及官方如何加以利用等(《民间药之价值》,载1934年第3期第9页)。

4.临证各科由于内科学知识已散见于“药物方剂”、“疾病总纂”、“医案专著”等栏目,所以该刊不再专辟内科专栏,而是设立“妇人科”、“小儿科”、“外科、咽喉科”、“伤科与针灸科”等几个固定栏目,主要包括各科常见病的探讨,经验方介绍和诊疗方法推荐。

如吴鹤亭《经闭论治》、陈惠民《瘄子正论》、路登云《咽喉病疗法概论》、谢绪仙《治刎颈经验谈》、蒋景山《中风之针灸疗法》等。

另外还专辟“学术名著特载栏”,刊登相应专科征集稿,如庄履严《妇科百辨》(原名《胎产百辨》),郑霨昆《小儿科论》等著作节选。

这些文章对了解当时中医专科的学术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5.医案、实验报告该刊所载医案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介绍近现代名医的诊疗经验,如何时希《程门雪近案》、陈惠民《丁济万近案》、汤君捷《秦伯未近案》等;另一类是医家自己的临证心得,如《虚疟治验》、《中暑证之治验》、《饮癖治验》、《奔豚治验例》等。

此外还先后连载前辈名医曹颖甫《经方实验录》验案八则、仲晓秋《晚悔斋医案》湿温治验五则。

实验报告是该部分的特色之处,有现代临床实验的雏形,体现了医家的创新实践精神,如对“重用生石膏”的临床观察,先后有陈家鸿《重用生石膏实验录》、仲晓秋《重用生石膏之实验报告》、陆慎其《读仲君生石膏实验报告后》等多篇文章,临床证实重用生石膏退热迅速,效果每每胜于西药。

6.医话、专著类该刊所载医话多以补白的形式,轻松幽默,或谈感想,或说掌故,或发劝诫。

如陈惠民《诊余漫谈》、郑叔纶《蕉园医话》、胡润之《医林述古》、宋紫波《医之十诫》等。

《医之十诫》强调为医者,第一诫“中西诋谤”,因为“夫医者,活人之术也。

治疗容或有异,而其用心则一也。

中医不如所长,西医岂无所短,要在各取其长,而弃其短,融会贯通” ,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载1935年第4期第12页)相较医话的科普性,“长篇专著”则为学术论文,主题突出,篇幅较长,多为编辑约稿,而且往往连载多期。

如潘澄濂《内脏形态学》、谢诵穆《徐灵胎评传》、许公岩《伤寒刺法集义考释》、程门雪《程著金匮讲义》等。

有些作品是即将或已集结出版的专著,作者再从中选出一些代表性章节进行连载,对当时中医学术的推广宣传有重要意义。

7.征文特辑征文特辑是《现代中医》的一大特色,该刊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民国二十五年(1936)共组织全国性专题征文十二次(其中“恶性疟疾之研究”作为民国二十五年第7期的特别征文刊出),先后选登各地医家征文稿四十八篇。

这十二次征文主题主要包括四大类:一是对伤寒、温病的学术探讨,如第一次的主题为温病可否有外感伏气之分别,第二次的主题为伤寒与温病是否有对立之可能等。

二是对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如全国医药家之经验谈、各地民间疗法实录、谈我经验之药物、谈我经验之方剂以及恶性疟疾之研究等。

三是对中医业界本身的反思与规范,如中医药前途之预测、中医药疗病处方之规则、中医界提倡读书之必要等。

四是对中医名词术语的深入探讨,如气之究竟等。

另外,民国二十六年(1937)人事变动后出版的三期,以特刊形式又分别推出三次征文,主题分别为“妇科病”、“奇病治验”、“脾胃病”,但其影响范围、文章质量都逊色很多。

这十二次全国性征文,充分反映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医界同仁的学术状态和精神面貌,在中医业界和关心中医发展的有识人士中引起广泛关注和深远影响。

如第六次征文“中医药前途之预测”,吸引众多医家踊跃来稿,从内容上看,大多医者虽然存在忧患意识,但总体来说还是希望通过自身变革以适应发展,对未来充满希望,如毕成一《改善现状以发皇价值》、薛定华《中医药并非无望》、陈伯涛《中医药改革论》等。

当然也有医家持悲观态度,如陈家鸿《无希望的前途》。

在20世纪初中西医论争背景下,这些文章是中医界人士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是近代中医思想发展史的文献资料,值得重视和比较研究。

8.启事通告与广告、来信启事主要是编辑部就相关事务向读者大众的公开声明或解释,通告则是有关机构或社团就相关事务向大众的普遍告知,广告仅限于医药或书籍的推介。

这三个方面是期刊的附属部分,对医事文化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三.贡献与特色在上世纪30年代,全国各地出版发行的中医期刊数量剧增。

根据统计,仅1935年全国就有中医药期刊137种,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宋大仁、沈警凡《全国医药期刊调查记》,载《中西医药》1935年第1期5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