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和分布)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分布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土壤: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综合作用(交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或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总有1~2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这就称为主导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一种营养物质数量甚微则植物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若这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则植物不能生长。缺点:只考虑了对植物的影响,只考虑了植物与营养物质的关系,有局限性。补充:只适用于稳态条件下,还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
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的耐受范围的法则。
光饱和点: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的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光和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按光强可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按日照长度,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K=N•(T-C)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
温度的生态学意义:1、生物是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2、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中有应对温度变化的特性。
水的生态学意义:1、生命起源于水环境2、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4、水是生命代谢中的重要原料5、水对植物的具体生态作用:(01、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02、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03、土壤含水量三基点04、水对陆生生物热量调节和热能代谢的生态作用)6、各种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依赖水在3.98℃时密度最大7、水的间接生态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2、预测生物
分布的地理北界3、预测虫害的来年发生程度4、推算生物的年发生历4、制定农业气候区划。
种群生态学以生物种群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统计特征、数量动态及调节规律,种群内个体分布及种内、种间关系。种群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钟群的数量和结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要定量地研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以便能够了解是什么原因影响着种群波动的范围及种群的发生规律,了解种群波动所围绕的平均密度以及了解种群衰落和灭绝的原因,以用于农业生产、森林管理等领域的生物种群管理。
P109、110好好看
种群增长类型:理想状态下(无限环境下指数增长)“J”型、有限环境下阻滞增长“S”型
种群实际数量动态:1、不规则波动2、周期性波动3、种群大爆发4、生态入侵5、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集群的原因:1、对栖息地的共同需要(T、适度、光照)2、对昼夜天气和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过夜、迁徙、冬眠)3、繁殖的结果4、被动运送的结果5、是由于社会吸引力。
集群生态学意义:1、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2、有利于共同防御
敌害3、集群有利于改变小生境4、有利于某些种类提高学习效率5、有利于促进繁殖。
领域:某些生物钟群的个体、配偶或家族群,将活动局限在一定区域内并加以保护,这块地方称为领域。
相互作用中,正相互作用可分为:原始合作、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群落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执行一定的功能。
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结构3、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性。(植物)群落成员型:1、优势中和建群种2、亚优势种3、伴生种4、罕见种。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物种。
建群种:各层有个层的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密度、多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体积。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指包含该种个体的样方占全部样方的百分比。
群落的结构:1、水平结构2、垂直结构3、时间结构。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
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生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容纳生物种数越多的效应称为岛屿效应。
岛屿群落进化特点:1、岛屿的物种进化比迁入快2、离大陆较远的岛屿上特有物种可能较多3、岛屿群落可能是物种未饱和的,其原因可能是进化历史较短,不足以发展到饱和阶段。
演替:随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的演替。演替过程:1、互不干扰阶段2、互相干扰阶段3、公摊阶段4、进化阶段。
群落演替的基本特点:1、演替是可预见的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3、演替过程漫长而非无休止的有其顶点。
中度干扰假说:对群落中等程度的干扰有利于维持高的物种多样性。理由:1、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2、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高。
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旱生原生演替:1、地衣群落阶段2、苔藓植物阶段3、草本植物阶段4、木本植物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