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调色理论
色彩万能调色公式
色彩万能调色公式
对于大多数色彩调色的需求,常用的调色公式是通过调整色相、饱和度和明度来改变颜色。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色彩调色公式:
1. 色相(H):色相是指色彩在色轮上的位置,从0度到360
度表示。
通过调整色相,可以改变颜色的种类,例如从红色过渡到橙色、黄色等。
通常,红色为0度、绿色为120度、蓝色为240度。
2. 饱和度(S):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或浓度。
通过调整饱
和度,可以使颜色更加鲜艳或更加淡雅。
0%表示无饱和度,
即灰色;100%表示全饱和度,即最鲜艳的颜色。
3. 明度(V):明度是指色彩的亮度或黑暗程度。
通过调整明度,可以使颜色变得更亮或更暗。
0%表示全黑,100%表示全亮。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通过调整这三个因素来改变颜色的效果,例如:
- 增加色相和饱和度:可以使颜色更加鲜艳和多样,看起来更
加活力。
- 减少饱和度和明度:可以使颜色更加柔和和淡雅,看起来更
加温和。
- 调整明度:可以改变颜色的亮度和阴影,从而表达不同的情
绪或氛围。
然而,色彩调色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除了这个基本的调色公式,还需要考虑色彩的组合、对比和整体效果等因素,以达到理想的调色效果。
因此,实际的调色过程可能更加复杂和个性化。
色彩调色方法大全
色彩调色方法大全
1. 明暗调色法:在一种颜色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或减少黑色或白色,使颜色变得较暗或较亮。
2. 饱和度调色法:在一种颜色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或减少灰色,使颜色变得更饱和或更灰暗。
3. 对比调色法:通过将互补色放在一起使用,以增强色彩对比度。
4. 分离调色法:将颜色重点分离开,以突出重要元素。
5. 折中调色法:通过在颜色渐变或配色中添加适量的中性颜色,达到平衡整体色彩效果。
6. 拉伸调色法:在一个色相中,通过在色相轮上拉伸或收缩一段色域,以增加或减少某个特定色相的使用。
7. 方向性调色法:通过在颜色渐变或配色中使用线性或径向构图,以增加动态感和方向感。
8. 反差调色法:通过使用互补色或极端对比的颜色,以增加视觉上的反差。
9. 重复调色法:通过在设计中反复使用相似的颜色或色调,以增加统一感和重复性。
10. 模糊调色法:通过在颜色渐变或配色中使用模糊颜色,以
创造出柔和、模糊的效果。
色彩调和——精选推荐
十一、色彩调和1、调和的概念调和就是协调,让几个颜色在一起协调,其概念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有秩序、和谐的组织在一起,能使人心情愉快和满足的色彩搭配。
2、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类似调和与对比调和两个方面。
1、类似调和类似调和又包括两种表现形式:同一调和与近似调和。
类似调和是指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的类似。
(1)同一调和同一调和――是指在色彩三要素中,其 13 一、两种要素完全相同,而变化其它的要素。
它包括:(6种情况)a、同一色相调和(色相相同,变化明度和纯度)b、同一明度调和(明度相同,变化色相和纯度)c、同一纯度调和(纯度相同,变化色相和明度)d、同色相、同纯度调和(变化纯度)e、同色相、同纯度调和(变化明度)f、同明度、同纯度调和(变化色相)(2)近似调和近似调和――是指在色彩的三要素中,某种要素近似,只变化其他要素。
a、近似色相调和(变化、明度、纯度)b、近似明度调和(变化、色相、纯度)C、近似纯度调和(变化、色相、明度)2、对比调合对比调和要求色彩鲜明、活泼、生动。
因此,色相、明度、纯度三种要素都尽可能处于树比状态。
这种色彩果强,富于变化,但调和难度也较大,需要在变化中寻求统一与和谐,它包括这几种调和方式:(1)秩序调和秩序调和:是指原来对此过分强烈的色彩关系柔和起来,或者使原来杂乱无章的色彩有条理,有秩序的和谐起来的一种调和方法。
其具体方法包括:A、赋予节奏渐变以音乐为例,从低音5到高音1,它们之间相差11级,显得跳跃性太大,如果唱起来就象突然刹车一样,非常刺耳与不协调,假如将5中间加入135就变成了51351,形成了逐渐唱上去时的效果,就要显得舒缓、悦耳一些了。
在色彩中也一样,无论色相、明度,还是纯度,只要能形成一种渐变系列,就能达到调和。
B、赋予同质要素。
(1)混入同一黑色、白色或灰色(黑、白、灰)中性色将对经的几个颜色同时加入黑色或白色或灰色,使纯度降低,色相感减弱,而达到调和。
美术色彩理论知识点
美术色彩理论知识点美术色彩是绘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对于艺术创作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掌握色彩理论知识对于提升美术作品的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些与美术色彩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一、色彩的分类1.原色:指无法通过混合其他颜色调配而得到的色彩,包括红色、黄色和蓝色。
原色是色彩世界的基础,也是其他颜色的来源。
2.次要色:由两个原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包括橙色、紫色和绿色。
次要色位于原色的中间位置,具有中性色调,常被用于创作温和、柔和的画面效果。
3.补色:指对应原色的颜色,例如红色的补色是绿色,蓝色的补色是橙色。
补色之间呈现强烈的对比,相互衬托,可以增强画面的鲜艳度和对比度。
4.中性色:指不带有明显颜色色调的颜色,包括灰色、黑色和白色。
中性色常用来调和和平衡其他色彩的鲜艳度。
二、色彩搭配原则1.对比搭配:通过使用补色、冷暖色的对比等方式来增强色彩的鲜明度和对比度。
对比搭配常用于强调画面的重点或创造冲击力强烈的艺术效果。
2.类似搭配:通过使用相邻或相近的色彩来创造和谐、柔和的画面效果。
类似搭配常用于表现平和、安宁的场景或情感。
3.单色搭配:通过使用同一色彩的不同色调和明暗度来创造单一而富有层次感的画面效果。
单色搭配常用于表现特定的情感或主题。
4.色彩分割:通过在画面中使用不同色彩区块的分割和划分来营造节奏感和动态感。
色彩分割常用于抽象、装饰性的艺术作品中。
三、色彩运用技巧1.明暗变化:通过改变色彩的明暗度和亮度来表现画面的光影效果和空间感。
明暗变化对于创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非常重要。
2.色彩温度:通过使用冷色和暖色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冷色常用于表现冷静、冷淡的情感,而暖色则常用于表现热情、温暖的情感。
3.色彩饱和度:通过调整色彩的饱和度来表现画面的明快度和浓淡度。
饱和度高的色彩会呈现明亮、鲜艳的效果,而饱和度低的色彩则会呈现柔和、柔美的效果。
4.色彩协调:通过运用色彩搭配原则和色彩运用技巧来达到画面整体的和谐、统一的效果。
PS色彩理解三色原理教你调色
PS色彩理解三色原理教你调色色彩是我们视觉世界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能够给人带来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在色彩学中,PS色彩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调色和图像处理。
在RGB模式下,所有的色彩都是由红、绿、蓝三个基本色光经过不同的叠加和混合产生的。
其中,红加绿会形成黄色光,红加蓝会形成洋红色光,绿加蓝会形成青色光,而三者全部混合则会形成白光。
当其中一个基本色光的强度为0时,混合的色彩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在调色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三色原理来调节图像的整体色彩效果。
如果我们希望增加其中一种颜色的饱和度,可以通过增加相应的基本色光的强度来实现。
例如,如果我们希望增加图像的蓝色调,可以增加蓝光的强度,减少红光和绿光的强度,这样就能够使图像整体呈现出更加蓝色的效果。
另外,三色原理的叠加和混合也是我们进行调色的关键。
例如,如果我们希望调整图像的明度和对比度,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三种基本色光的叠加量来实现。
红光、绿光、蓝光的增加和减少会使图像的明度和对比度发生相应变化,从而达到我们调整图像明暗程度的目的。
此外,在调色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运用PS中的色彩校正工具,如色阶、曲线、色相饱和度等来进一步调整图像的色彩效果。
这些工具可以对图像的色调、对比度和饱和度进行精细调节,帮助我们实现更加理想的色彩效果。
总结起来,通过理解PS色彩的三色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图像调色和处理。
通过调整红、绿、蓝三种基本色光的强度和叠加比例,我们可以达到增加或减少其中一种颜色的效果,调整图像的明暗程度和对比度。
同时,结合PS中的色彩校正工具,我们可以进一步精细调节图像的色调、对比度和饱和度,实现更加理想的色彩效果。
色彩理论知识点总结
颜色理论学问点总结颜色理论学问点总结在学习中,说起学问点,应当没有人不生疏吧?学问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把握”的内容。
为了帮助大家把握重要学问点,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颜色理论学问点总结,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颜色理论学问点总结 1颜色的理论学问培育孩子敏锐的颜色观看力和对颜色的意识,意识形成后,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及对颜色有意和无意的观看,眼睛对颜色的分析逐步提高,为孩子将来从事与颜色相关的工作供给一个视觉根底。
现将根本的颜色学问总结如下,期望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为孩子对颜色的辨析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1、原色理论上指不能调和出来的颜色叫原色。
三原色指:大红、柠檬黄、钴蓝;原色又称为第一次色,或称为基色。
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明媚。
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颜色,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三原色。
(1)三原色不能通过其他的有色材料混拼而成的颜色。
能协作成各种颜色的根本颜色。
也叫基色。
这三种颜色的组合,几乎形成几乎全部的颜色。
(2)光线会越加越亮,两两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yellow 黄,cyan 青,magenta 品红〔或者叫洋红、红紫〕。
三种等量组合可以得到白色。
颜料中的原色是红、黄、蓝,蓝和黄可以配成绿,红和蓝可以配成紫,黄和红可以配成橙。
色光中的原色是红、绿、蓝,红和绿可以配成黄,红和蓝可以配成紫。
2、间色任意两个原色相混合所得的色称“间色“。
红 +黄=橙,蓝+黄=绿,红+蓝=紫,等量相加产生的橙、绿、紫为标准,但三个原色混合的比例不同,间色也随之产生变化〔当我们把三原色中的红色与黄色等量调配就可以得出橙色,把红色与蓝色等量调配得出紫色,而黄色与蓝色等量调配则可以得出绿色。
在专业上,由三原色等量调配而成的颜色,我们把它们叫做间色。
固然三种原色调出来就是近黑色了。
间色又叫“二次色“。
它是由三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是由2 种原色调配出来的。
红与黄调配出橙色;黄与蓝调配出绿色;红与蓝调配出紫色,橙、绿、紫三种颜色又叫“三间色“。
三原色三间色调色原理
三原色三间色调色原理三原色和三间色是色彩理论中常用的概念。
三原色是指光的三个基本色彩,包括红色、绿色和蓝色;而三间色是指颜料的三个基本色彩,包括品红色、黄色和青色。
三原色和三间色在调色原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最早提出三原色理论的是牛顿。
他通过实验发现,光通过一个三角形棱镜时,会分解成七个不同颜色的光谱。
在这七个颜色中,红色、绿色和蓝色是无法通过其他颜色混合而得到的,因此被称为三原色。
相应地,当三原色混合在一起时,可以产生其他所有颜色的光。
为了更好地理解三原色,我们可以通过RGB色彩模式来理解。
在RGB色彩模式中,红色、绿色和蓝色是光的三原色。
当它们以不同的强度混合在一起时,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颜色。
例如,当红色和绿色以相等的强度混合时,会产生黄色。
当红色和蓝色以相等强度混合时,会产生品红色。
当绿色和蓝色以相等强度混合时,会产生青色。
当红色、绿色和蓝色以相等强度混合时,会产生白色。
而三间色则是在颜料调色中的概念。
在调色板上,品红色、黄色和青色是三间色。
它们是通过将红色、绿色和蓝色的颜料混合而成的。
和三原色一样,当三间色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时,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
例如,当品红色和黄色以相等的比例混合时,会产生红色。
当品红色和青色以相等比例混合时,会产生蓝色。
当黄色和青色以相等比例混合时,会产生绿色。
当品红色、黄色和青色以相等比例混合时,会产生黑色。
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调色原理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应用。
最典型的例子是计算机和电视显示器中的颜色显示。
计算机和电视显示器使用RGB模式,通过控制红色、绿色和蓝色的亮度来产生特定的颜色。
通过调整三原色的亮度,可以实现全彩色显示。
除了光的颜色显示,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调色原理还在绘画和印刷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绘画中,艺术家使用红色、绿色和蓝色的颜料来混合不同的颜色。
在印刷中,印刷机使用品红色、黄色和青色的油墨来混合不同的颜色。
总结起来,三原色是光的基本颜色,包括红色、绿色和蓝色;三间色是颜料的基本颜色,包括品红色、黄色和青色。
色光的三原色-调色知识
色光的三原色调色知识色光的三原色与调色知识一、三原色原理三原色是指红、绿、蓝三种基本色光。
这三种色光是不能再通过混合色光来得到的。
原则上,这三种颜色可以覆盖所有可见光谱的颜色。
二、调色板调色板是绘画过程中用来混合和调整颜色的工具。
调色板通常是由木板或塑料制成,上面有一层涂料,可以混合和调整颜料。
三、混合与叠加在绘画中,颜色的混合是通过将两种或多种颜料混合在一起,以产生新的颜色。
混合方式有两种:减色混合和加色混合。
减色混合是指通过将两种或多种颜色反射的光线混合在一起,以产生新的颜色。
这种混合方式是通过在颜料中加入黑色来实现的。
加色混合是指通过将两种或多种颜色的光线叠加在一起,以产生新的颜色。
这种混合方式是通过在颜料中加入白色来实现的。
四、色彩理论色彩理论是一种研究颜色如何影响人类感知和情感的理论。
它包括色彩的分类、色彩的配合、色彩的运用等。
五、调色技巧调色技巧是指通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来调整颜色,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调色技巧:1. 调整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通过添加白色或黑色来调整色彩的明度,通过添加更多的颜料来增加色彩的饱和度。
2. 调整色彩的对比度:通过添加更多的白色或黑色来增加或减少色彩的对比度。
3. 调整色彩的色调:通过添加不同的颜色来改变色彩的色调。
六、颜色搭配颜色搭配是指将不同的颜色组合在一起,以产生特定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颜色搭配:1. 冷暖搭配:将冷色调和暖色调搭配在一起,以产生对比和冲突的效果。
2. 相似色搭配:将相似颜色的不同色调搭配在一起,以产生和谐和统一的效果。
3. 补色搭配:将互补色的不同色调搭配在一起,以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
七、艺术表现颜色在艺术表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1. 用颜色表达情感:通过使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红色可以表达热情、蓝色可以表达冷静。
2. 用颜色创造氛围:通过使用不同的颜色来创造不同的氛围,例如暗色调可以创造沉重、明亮色调可以创造轻快。
色彩调和的原理
色彩调和的原理
色彩调和的原理是通过合理搭配不同颜色的色彩来营造一种和谐、舒适的视觉效果。
在色彩调和中,有以下几个原则:
1. 对比原则:将互为补色的颜色进行搭配,如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等,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使整体画面显得鲜明有力。
2. 类似原则:选择相近色相的颜色进行搭配,如橙色和红色、蓝色和紫色等,可以创造出柔和温暖的氛围。
3. 三角原则:从色相环上选取三个颜色,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形成一个三角形,搭配这三个颜色可以产生平衡和谐的效果。
4. 同色调原则:采用同一色调的不同明暗度、饱和度的颜色进行搭配,可以表现出层次感和立体感。
5. 冷暖对比原则:将冷色调的颜色与暖色调的颜色进行搭配,可以营造出视觉上的平衡和亮度对比。
6. 色彩数量原则:在搭配色彩时,注意控制色彩的数量,避免过多的色彩造成视觉上的混乱和不协调。
以上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在进行色彩搭配时,制定合理的调和方案,创造出美观、和谐的色彩效果。
PS色彩_理解三色原理教你调色
PS色彩_理解三色原理教你调色在绘画和设计领域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正确地运用色彩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而不同的色彩搭配也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在学习调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三色原理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色彩。
三色原理是基于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它们可以组合成任意颜色。
这里将深入探讨三色原理并教你如何用它来调色。
1.三色原理的基本概念三色原理是现代彩色理论的基础,它是基于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这三种基本颜色可以混合成其他各种颜色,只需调整它们的比例即可。
红、绿、蓝三色合成的颜色称为亮度颜色,而在视觉中还有一种称为红、黄、蓝的三原色理论,基于颜料的颜色混合。
但在数字颜色空间中,红、绿、蓝的三色更为常用。
2.调色的基本原理在调色时,我们可以利用三色原理来混合颜色。
具体来说,红、绿、蓝三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得到白色,而没有颜色的地方是黑色。
通过不同比例的混合,可以得到各种中间颜色,比如橙色、紫色、青色等。
因此,调色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调整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比例来得到想要的颜色。
3.原色的特点和用途红、绿、蓝三种原色各有其特点和用途。
红色是最亮的颜色,适合用来吸引人的注意力或表现热情、活力等感觉。
绿色是一种平和、舒适的颜色,常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植物、草地等。
蓝色则是一种冷静、安静的颜色,常用来表现广阔的天空、深邃的海洋等。
在调色时,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原色来表现想要表达的感觉。
4.调色的实践技巧在实际的调色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实践技巧来更好地运用三色原理:(1)选择基础颜色:首先确定需要的基础颜色,比如蓝色。
(2)混合其他颜色:按照需要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其他颜色,比如添加一些红色和少许绿色。
(3)调整比例:根据实际效果来调整不同颜色的比例,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
(4)观察结果:在调色过程中要不断观察结果,看看是否达到了想要的效果,如有必要可以再进行调整。
5.注意事项在调色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比如:(1)要注意颜色的对比度和饱和度,不要让颜色太过单调或过于饱和。
调色的基本原理及在pvc中的应用
调色的基本原理及在PVC中的应用1. 调色的基本原理1.1 色彩基本知识•在调色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色彩的基本知识。
色彩是由光线对人眼的刺激所产生的感觉,包括三个基本特性:色相、亮度和饱和度。
•色相指颜色的种类,如红色、黄色、蓝色等。
亮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反映了光线照射的强弱程度。
饱和度表示色彩的纯度,即颜色的鲜艳程度。
1.2 色彩理论•色彩理论是研究色彩组合和色彩效果的学科。
在调色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色彩理论来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
•常见的色彩理论包括三原色理论、对比色理论、和谐色理论等。
三原色理论认为红、绿、蓝是色彩的基本组成,可以通过混合这三种颜色来得到其他色彩。
对比色理论指的是色相位置相对的颜色会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如蓝色和橙色、黄色和紫色等。
和谐色理论则是指选择在色相空间中相邻或互补的颜色来搭配,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1.3 色彩搭配原则•在进行调色时,我们需要根据设计的需要和特定的应用场景来选择色彩搭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色彩搭配原则:–对比原则:选择色相位置相对的颜色来产生对比效果,如黑白搭配、红绿搭配等。
–类比原则:选择色相位置相近的颜色来产生类似效果,如蓝绿搭配、黄橙搭配等。
–单色原则:在一个色相范围内选择不同亮度和饱和度的颜色,形成单一色系的搭配效果。
–补色原则:选择色相位置互补的颜色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如蓝色和橙色、紫色和黄绿色等。
2. PVC中的调色应用2.1 PVC简介•PVC(聚氯乙烯)是一种常见的热塑性合成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优良的耐候性。
由于PVC具有可塑性和柔韧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电气、包装等领域。
2.2 PVC中的色彩调配•在PVC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对PVC进行色彩调配。
色彩调配可以通过对PVC中添加不同颜料或色粉来实现。
以下是PVC中色彩调配的一些常见原理和方法:–添加颜料:颜料是一种对光线具有吸收或散射作用的物质,可以改变PVC的颜色。
色彩调色公式大全
色彩调色公式大全
色彩调色公式大全包括色相、饱和度和亮度三个方面。
其中,色相指的是颜色的种类,饱和度指的是颜色的纯度,亮度则是颜色的明暗程度。
具体的数值表示如下:
1.色相的调整公式:H(色相) = H + N,其中H为原始色相,N 为要调整的色相值,取值在0-360之间。
2.饱和度的调整公式:S(饱和度) = S + N,其中S为原始饱和度,N为要调整的饱和度值,取值在0-100之间。
3.亮度的调整公式:L(亮度) = L + N,其中L为原始亮度,N 为要调整的亮度值,取值在0-100之间。
此外,还可以使用RGB调色模式或CMYK调色模式来进行调色。
RGB调色模式指的是使用红、绿、蓝三种颜色来组成图像的色彩模式,CMYK调色模式指的是使用青、洋红、黄和黑四种颜色来组成颜色的色彩模式。
在使用这两种调色模式时,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每种颜色的值来进行色彩调整。
例如,在RGB模式下,增加红色和绿色的值可以使颜色变得更黄色,而增加蓝色和绿色的值则可以使颜色变得更青。
总之,色彩调色公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加精确地控制颜色,从而制作出更具吸引力和美感的设计作品。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1、色彩三原色。
色彩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从色彩原理上讲,这三种颜色能调出大部分颜色,而其他颜色则不能调出这三种原色。
由于三原色不能调配出黑色,只能混合出深灰色,因此在彩色印刷中,除了使用三原色外还要增加一版黑色.才能得出深重的颜色。
2、色彩混色。
红黄相混得橙,红蓝相混得紫,黄蓝相混得绿,若进一步相混可得到更多的颜色。
要验证这个结论,只需在彩色打印机上打印一张颜色构成较全面的彩色图纸便可,在10倍放大镜下就能大致看到各原色的分布情况。
3、十二色相环。
通过下面这个图表,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各色相混所产生的色彩变化,中心的三角形中是三原色,其中任意两色分别相混得到外围的紫、绿、橙色。
再用三原色与紫、绿、橙组合又得到另外的一些颜色,这些混色与三原色一起构成最外围的十二种颜色,即十二色相环。
如果再进一步组合,则会产生更多的、色彩变化更细微的颜色。
4、对比色。
色相环中直径两端相对的两种颜色,因为色彩差别最大,所以把它们互称为对比色。
把这两个颜色并列放在一起,它们会相互让对方的色彩完全显现出来,以红绿为例,红则更红,绿则更绿。
但把这两者等量相混,就说不出是个什么色了,色彩学中通常把这种颜色说成脏色。
5、彩度与明度。
色彩的鲜艳度叫彩度,明暗度叫明度。
色相环中的任何一个颜色其彩度都是高的(很鲜艳的),欲降低其彩度可加黑色、白色或灰色(黑白灰称作无彩色),通常白色能增加颜色明度但同时会降低颜色彩度,黑色和灰色则既降彩度也降明度。
6、混色量对色相的影响。
上面色相环中的混色都是理论上的等量混色(色料颗粒大小一致,数量一致),在现实中不可能都按此方法调色,比如红色和蓝色等量相混得到图中的紫色,而3份红色和1份蓝色相混则得到图中的紫红色,如果再用紫红色和红色等量相混,那么蓝色就只占八分之一而红色占八分之七,这个混色就应该叫浅紫红色了,如果再照这种比例相混下去,混色中蓝色的影响力就将越来越弱,直到不足以影响红色。
三原色调色原理
三原色调色原理三原色调色原理是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来混合并形成其他任何颜色的原理。
这种调色原理在电视、计算机和数字摄像机等现代科技领域有广泛应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三原色调色原理呢?一、概述三原色调色原理是建立在光学理论上的。
光是一种波动,可以通过色仪或光谱仪进行分析。
单色光只有一种波长,而多色光则是由多种波长的光混合而成。
所以,当三原色(红、绿、蓝)组合时,能够形成任何可见光颜色。
二、三原色的定义根据三原色的定义,红色、绿色和蓝色是由一种光源发出的单色光。
其中,红色在光谱中位于630至740纳米波长,绿色在530至590纳米波长,而蓝色在440至490纳米波长。
三、三原色的混合当红、绿、蓝三种原色相互混合后,形成如下颜色:红 + 绿 = 黄色绿 + 蓝 = 青色红 + 蓝 = 洋红色红 + 绿 + 蓝 = 白色其中,混合后的颜色会根据混合各个色光的比例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遮盖效应。
例如,红光和绿光混合后,黄色的亮度比红光和绿光之和还要亮。
因此,掌握混合各原色的比例非常重要。
四、三原色在数字图像中的应用数字摄像机、显示器和计算机等数码设备均采用三原色显示技术。
这需要在显示器和数字摄像机中装置三个独立的色彩发生器,即RGB(红色、绿色、蓝色)颜色渲染器。
在这些设备中,RGB颜色空间被用作颜色处理的标准。
在数字图像处理中,三个颜色通道可以被应用于颜色平衡、颜色曲线、颜色矫正等,是圆满达成想要的图像色彩的关键。
RGB颜色模型是一种基本颜色模型,并被广泛用于色调、饱和度的操控。
总结三原色调色原理是现代设备中广泛使用的底层原理。
精通三原色原理对于很多行业的从业者都是必须的基础技能。
熟练掌握三原色的混合方法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三原色模型。
调色理论知识点总结
调色理论知识点总结调色理论是视觉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色彩的基本属性、混合、对比、情感表达等方面。
了解调色理论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运用色彩,创作出更有表现力的作品。
本文将对调色理论进行详细的总结,并包括色彩的基本属性、色彩空间、色彩对比、情感表达等方面。
一、色彩的基本属性1.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基本属性,它是人们对色彩进行分类的依据。
常见的色相有红、橙、黄、绿、蓝、紫等。
色相的变化取决于光的波长,不同的波长对应不同的色相。
2.饱和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也可以理解为色彩的鲜艳程度。
饱和度高的颜色看起来更加鲜艳、饱满,而饱和度低的颜色则看起来更加灰暗、苍白。
3.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亮度,也可以理解为色彩的明暗程度。
明度高的颜色看起来更加明亮、清晰,而明度低的颜色则看起来更加暗淡、朦胧。
这三个基本属性共同构成了色彩的完整表现,通过调节色相、饱和度、明度的组合,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二、色彩的混合1.色彩的原色颜料的原色是指不能通过其他颜料混合而得到的色彩。
常见的颜料原色是红、黄、蓝,在艺术中也称为“三原色”。
通过不同比例的混合,这三原色可以生成所有其他的色彩。
2.色彩的补色补色是指相对于某一色相来说,与之互补的色相。
常见的补色对有红-绿、黄-紫、蓝-橙。
当补色混合在一起时,它们会相互抵消,产生中性色。
3.色彩的分色分色是指将不同色彩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混合,从而得到新的中间色。
通过分色,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色彩表现。
三、色彩对比1.对比的种类色彩对比是指在画面中通过不同色彩的组合来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常见的色彩对比包括:(1)色相对比:将不同色相的颜色进行对比,比如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等。
(2)明度对比:将明度高低不同的颜色进行对比,比如明亮的黄色和暗淡的蓝色。
(3)饱和度对比:将饱和度高低不同的颜色进行对比,比如鲜艳的红色和灰暗的褐色。
2.对比的作用色彩对比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表现画面中的重点和主题,同时也可以增强观众的视觉体验。
ps基础篇----调色原理(色彩理论)
ps基础篇----调色原理(色彩理论)距双11全球狂欢节还有4天1.了解色彩三要素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影响色彩,也就是色彩的三要素,即色相,饱和度,明度HSB:HSB模式对应的媒介是人眼,在HSB模式中,H(hues)表示色相,S(saturation)表示饱和度,B(brightness)表示明度。
从下面的图片中也可以看出来。
色相:在0-360°的标准色轮上,色相是按位置度量的。
在通常的使用中,色相是由颜色名称标识的,比如红、绿或橙色。
黑色和白色无色相。
色环间隔120度为补色,比如红跟绿,黄跟紫,蓝跟橙。
色环间隔180为对比色,比如红跟青,黄跟蓝,绿跟洋红,间隔较小为临近色。
饱和度:表示色彩的纯度,为0时为灰色。
白、黑和其他灰色色彩都没有饱和度的。
在最大饱和度时,每一色相具有最纯的色光。
亮度:是色彩的明亮度。
为0时即为黑色。
最大亮度是色彩最鲜明的状态。
图片从下到上表示明度的增加,从左到右表示饱和度的增加对于调色!了解也熟知色彩三要素是最基本的基础,一定要理解透,如果这都攻克不了,那我敢说,你调出来的片子连手机app都不如(暴击)2.了解色彩的模式与叠加(1)RGB:RGB模式就是常说的光三原色,R代表Red(红色),G代表Green(绿色),B 代表Blue(蓝色)。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之所以称为三原色,(混合模是因为在自然界中肉眼所能看到的任何色彩都可以由这三种色彩混合叠加式为滤色)而成,因此也称为加色模式。
我们可以看到最中间的为白色,就是在加色模式下(图层混合模式为滤色了)从上的加色模式下我们可以面看出,当纯度为红绿蓝三种颜色相加在一起时颜色为纯白,但是当只有两种颜色相加时却混合成了一种颜色。
比如我们看蓝色和绿色加在一起就变成了青色,蓝色跟红色加在一起就变成了洋红,红色跟绿色加在一起就变成了黄色,这就是在调色之中我们要怎么控制自己想要获得的颜色,比如你想要让一个蓝色的天空变成青色,那我们就可以在蓝色中加入一点绿色。
利用色彩理论来创造和谐的调色板
利用色彩理论来创造和谐的调色板在设计和艺术创作中,色彩是一种强大而丰富的表达工具。
利用色彩理论来创造和谐的调色板是设计师和艺术家在工作中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色彩理论,并探讨如何应用它们来创造和谐的调色板。
1. 三原色和三原色组合在色彩理论中,有三种基本的色彩:红、黄和蓝,被称为三原色。
这三种色彩是无法通过其他颜色混合得到的,但它们可以组合形成其他色彩。
例如,红色和黄色混合形成橙色,红色和蓝色混合形成紫色,黄色和蓝色混合形成绿色。
可以利用三原色和它们的组合来创造和谐的调色板。
2. 对比色对比色是指位于色轮上相对的位置的两种颜色。
例如,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橙色与蓝色等等。
对比色组合在调色板中产生鲜明的对比效果,能吸引人的眼球。
利用对比色可以在设计中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但需要注意在使用时要适度,避免过于刺眼或不协调的效果。
3. 色彩的互补与分割互补互补色是指位于色轮上相对的位置的两种颜色,如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
利用互补色进行配色,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但过多的互补色可能导致视觉上的不稳定感。
分割互补色则是在互补色的基础上,通过选择相邻的颜色来降低对比度,使得调色板整体更加和谐。
4. 温暖色与冷色组合温暖色包括红色、橙色和黄色,给人一种热烈、活力的感觉;冷色包括蓝色、紫色和绿色,给人一种冷静、安静的感觉。
在调色板设计中,将温暖色与冷色组合使用可以增加层次感和节奏感,使整体呈现更加丰富的变化。
5. 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除了色相(即颜色的种类),颜色还有明度和饱和度两个属性。
明度指的是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指的是颜色的纯度和鲜艳程度。
在调色板的设计中,合理地组合不同明度和饱和度的颜色可以让整体呈现出层次感和深度。
在应用色彩理论时,还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目标受众及不同领域的需求。
比如,在设计企业Logo时,可以根据公司的行业属性和品牌形象来选择适合的调色板;在绘画或摄影创作中,可以根据主题和表达的情感选择适合的色彩。
达芬奇调色基础色彩理论
一、光与色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光就没有色;一般而言,光是人眼可以看见的一系列电磁波,也称可见光谱;严格来首,科学所定义的光是所有的电磁波普;这意味着,人眼看得见的光和看不见的光都是存在;达芬奇调色所关注的都是可见光;可见光的范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一般人的眼镜所能接受的光波长在380~760nm之间;除此之外的电磁波都属于不可见光;小于380nm的电磁波还包括紫外线,X射线和Y射线等,大于760nm的电磁波包括红外线、微波和广播电波等;光的颜色跟波长和频率有光,可见光中紫光频率最大,波长最短,红光刚好相反;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宏观上光表现出波动性;粒:微光来看光是由光子组成, 具有粒子性;所有光在传播过程中因为不同的传播介质会产生反射、折射或衍射;色散现象就是说明光在介质中的速度随光的频率而变;光的色散可以用三棱镜、衍射光栅、干涉仪来实现;光的色散示意图人类眼睛里看到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组成的,叫做复色光;红、橙、黄、绿等色光叫作单色光;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牛顿在1666年最先利用三棱镜观察到光的色散,把白光分解为彩色光带,即光谱;人类能够看到影像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光源:自然光或人造光;②接收器:眼镜;③处理器:大脑;二、色彩模式—色光三原色RGB光线进入眼镜的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光线从光源出来后直接照射进眼镜,另一种是光线先照射到物体上,然后反射到眼睛里;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获取光线的方式,对应着两种色彩模式,前一种对应的是加色模式RGB,后一种对应的是减色模式;色彩减色模式在影视调色中极少用到可见光谱中的大部分颜色可以又3中基本光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就是红Red、绿Green、蓝Blue三原色光;这3种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达到一定的强度,就呈现白色白光;若3种光的强度为零,就是黑色无光;这就是RGB加色模式,这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电视机、显示器等主动发光的产品中;达芬奇调色及其他后期软件都是基于RGB色彩模式的,所以,我们将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RGB色彩模式上;调色软件中的色轮如图所示;通过色轮可以很容易掌握RGB的加色模式,其公式如下:R红+G绿=Y黄R红+B蓝=M品红B蓝+G绿=C青根据以上公式我们可以得出调色基本规则,例如,我们要为图像增加红色,则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一种是只增加红通道的数值,由于每一个像素的红通道的数值都增加了,所以整个图像就会偏红,同时增加了整个图像的亮度;一种是降低红的反色青在色轮上看二者在180°对角线,但是达芬奇软件不让我们直接操作青颜色通道,所以我们利用加色公式:B蓝+G绿=C青,同时降低蓝和绿的数值,这就等于降低了青,同时也就等于增加了红,画面同样会偏红,不过由于降低了蓝和绿,所以整个画面的亮度会有所降低;三、颜色深度计算机采用一种称作“位bit”的记数单位来记录所表示颜色的数据;当这些数据按照一定的编排方式被记录在计算机中,就构成了一个数字图像的计算机文件;“位bit”是计算机存储器里的最小单位,它用来记录每一个像素颜色的值;图像的色彩越丰富,“位bit”越多;bit 也被音译为比特达芬奇中的位深度是指每个颜色通道的位深度;比特越高的素材,宽容度也就越高,RAW格式的颜色深度已经达到最高32位,其宽容度达到现有技术能力的顶峰;四、色温色温Color Temperature是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单位为K开尔文;色温是按照绝对黑体来定义的,光源的辐射在可见区和绝对黑体的辐射完全相同时,此时黑体的温度就称为此光源的色温;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纯黑物体,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产生辐射最大强度的波长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时,就会变成暗红色某红色波长的辐射强度最大,达到1050一1150℃时,就变成黄色;因而,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温度相对应的;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通常我们所用灯泡内的钨丝就相当于这个黑体;低色温光源的特征是能量分布中,红辐射相对多一些,通常称为“暖光”;色温提高后,能量分布中,蓝辐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称为“冷光”;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温为:标准烛光为1930k,钨丝灯为2760~2900k,荧光灯为3000k,闪光灯为3800k,正午阳光为6500k北方平均值,晴朗的蓝天为10000~20000k;国内印刷行业常用的色温为5500k,视频监视器的色温通常设置为6500k;五、采样压缩由于我们的眼睛对亮度敏感而对色度不敏感,所以在压缩影像数据的时候,经常会在采样的时候舍弃一些色度;例如,把影像从RGB色彩空间转换到YUV 色彩空间的过程中,对Y亮度分量多采样,对UY色度分量少采样;这样就利用人的视觉特性来节省信号的宽度和功率,可以使UV两个色差信号所占的带宽明显低于Y的带宽,而又不明显影响重显彩色图像的观看;目前常见的YUV采样格式有如下几种:①4:4:4——品质最高的压缩模式,接近于无损;在调色和抠像操作中具有很大优势;并且还可以带Alpha通道;此模式视频可以满足电影的品质要求;②4:4:2——品质较高的压缩模式,在调色和抠像上表现中等,不过仍然是满足高清广播要求的压缩品质;③4:4:0——品质一般的压缩模式,肉眼很难分辨画面瑕疵;采用这种压缩的视频在工作中十分常见,一般的摄像机、照相机或手机拍摄的视频采用的就是这种压缩模式;它能够满足大多数广播需求,但在调色上宽容度窄,抠像操作中很容易出现锯齿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苹果:一.用熟褐色勾画苹果的轮廓二.画出苹果的暗部颜色暗部颜色用深红+绿调出颜色暗部稍微亮点的地方用刚才深红+绿的颜色在加如玫瑰红调色画出苹果头凹进去的地方红+土黄调色画出明暗交接线红+浅绿调色画出明部靠下的颜色红+ 橄榄绿画出苹果的阴影部红+淡黄+白调色画出苹果的亮部同时亮部用红色跟上颜色画的差不多的时候背景色跟上注意阴影和背景颜色的地方稍微暗点白色+少许深褐调色高光部分白+ 红+淡黄调色最亮的地方白色最多土黄+浅绿调色画出反光色完成效果1 苹果.窝里加深绿不要太熟2 橘子亮部不加白橘黄加柠檬黄/淡黄.底加橘红加绿灰暗部加橄榄绿反光紫红绿紫灰加浅黄或黄绿赭石/熟褐加清莲勾底边3 梨中黄土黄大量白[冷白白中加一点蓝] 梨把:橄榄绿加土红[可以延伸到任何带把的物体] 窝里加大红浅绿4 玻璃杯先画里面的饮料和后面的东西最后偏一点绿的灰去勾5 面包固有色[ 橘黄加土黄加中黄]亮部[中黄加柠檬黄加白]暗部[熟褐加土红(少量)加土黄(少量)]6 土豆固有色[土黄加熟褐加赭石]亮[土黄加白加少量中黄]暗部[熟褐加普蓝加少量深红]7 蛋黄固有色[中黄加柠檬黄]亮[中黄加少量柠檬黄加白]暗部[橘黄加中黄加土黄]8 西红柿亮[玫瑰红加朱红加百加黄]过度[大红加玫瑰红] 交界[深红加草绿加赭石熟褐]反光[土黄加草绿加黄绿]突起的加黄9 南瓜亮加暖黄橘黄肉色暗加亮紫灰10 鸡蛋亮[枯黄加肉色加少量紫加白]中间色[土黄加熟褐赭石]暗部加赭石11 青椒亮[黄绿加中黄加草绿]反光[橘黄加草绿加过渡色]12 胡萝卜亮[橘黄加柠檬黄加浅绿]过度[草绿加橘红]暗[赭石加熟褐]13 深色罐子最暗部[深红加普蓝]亮部[赭石加土黄]过度[土黄加赭石加熟褐加少量紫]14 蓝布(1)固有色[纯一点的蓝加少量肉色]笔触方向垂直布褶的走向(2)环境色周围物体上的颜色调入布的固有色时调生一些(3)灰色降低纯度蓝布亮部的加肉色中间加紫灰远处加绿紫灰蓝字紫灰(4)暗部普蓝加深红用小笔活一点少加过度前面对比实后面对比弱暗部便赭石孰褐一些15 红布固有色[正红加牙(多)黄加土黄(少)加白(少)固有色60%以上环境色少灰多些暗布少环境色亮黄绿赭石浅绿紫灰暗部加蓝加深绿橄榄绿提亮部固有色加少量白/肉色/柠檬黄/米黄物体前的布提亮光源统一影子重16 黄布亮黄加少量白/肉色暗部黄加紫罗兰假少量蓝灰加紫灰蓝灰绿灰画布先画固有色然后提亮加投影就这么多了【局部画法系列】蔬菜的画法画蔬菜的一个共同的难点是广大考生对蔬菜的形状比较陌生。
蔬菜中最常画的是青菜、大白菜、青椒、葱、萝卜、、洋葱、土豆等。
在静物考试中,葱是难度较大的一种考试题材。
葱分葱头与葱叶两部分,葱头的颜色较淡,葱叶的颜色浓郁,从葱头到葱叶的颜色是由淡到深的渐变。
在默画时,先画葱叶的大体颜色,切勿一根一根地画,否则易显得杂乱无章。
上色时使用的水分可多一些,以便表现出葱的多汁。
葱头要认真塑造.用色应尽量饱和,勿干枯。
大白菜由菜帮和菜叶组成。
菜叶和菜帮颜色都较淡,受周围环境色影响明显,在调色时要注意勿画”脏”。
作画时先用湿画法画出它大的形体和色彩关系,菜帮颜色较亮,在铺色时可适当留出高光,并要准确把握菜帮灰部颜色的色彩倾向。
为了保持新鲜度,最好是一两次完成,白色的用量要恰当。
画青菜时,首先要明确青菜的造型。
它的形状分菜叶、菜帮两部分。
莱叶颜色较浓郁,作画时一般先采用湿画法画出它大的形体与色彩,再选择主要的叶片略加修饰。
用笔要松些,勿拘谨。
菜叶的受光部要少加白色,不要有粉气。
菜帮要画得紧凑些、具体些,要有较强的体积感。
菜帮的颜色较菜叶淡,受环境色影响较大,可适当加些白色去表现,但用色要尽量饱和,最好一次性完成,这样画出来的青菜才清新可人。
在默画萝卜时,先要抓住萝卜既浑圆又饱满的造型;其次要注意萝卜的色彩变化。
如果萝卜为通体白色,那么就要根据周围的环境来设定萝卜暗部的色彩倾向,但不能”灰”或”脏”。
在用色时水分可适当多些,尽量要求一次画准。
在亮部和灰部可加入较多白色来提亮,但色彩的冷暖倾向也应明确。
如果萝卜的头部带有红色,只要在前面的基础上适当摆出红色的亮部和暗部的色彩变化即可。
红色应纯净些、鲜艳些。
最后,要注意白色的萝卜没有明显的高光,高光的处理要含蓄些。
默画洋葱时要注意:一、洋葱的用色较纯且带有一定的透明性。
二、高光、反光都较强烈。
三、用笔应圆中带方,可略松些。
默画土豆时要注意:一、土豆的外皮较粗糙,可采取干画法来表现它。
二、用色以土黄为主,亮部可适当加入少量的白色。
三,土豆的高光不明显,反光较弱。
在默画青椒前要先明确青椒的造型。
其次,因为青椒的固有色为绿色.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可先采用平涂法画出青椒的基本色,然后再画出青椒的暗部与反光。
颜色间的调子应多用同类色及邻近色,注意其色彩间的明度区别,再画出亮部。
青椒的亮部可适当加入黄绿色,但白色的使用要慎重,要尽量少些。
最后要注意青椒柄的造型。
青椒的高光较强烈,点的时候要利索。
蔬菜还是蔬菜【局部画法系列】花卉的画法在众多的试题中,花卉大概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考试内容了。
常见的考试内容又可分为盆花、瓶花和单枝花三种。
先分析一下盆花与瓶花的默画法:一、要默画好盆花和瓶花,先得对整束花有一个几何形体的概念,必须用立体的眼光看待它们。
有的考生往往是一朵一朵地画,结果画出来的花整体上比较零乱,在空间上缺乏立体感。
那么,通过怎样的处理方法才能获得球形感和立体感呢?首先,铺色时背景、花叶和后面的花要一起画;其次,要适当减弱后面的花和花叶的用色纯度;最后,要分出花的大的暗面和亮面。
通过这样的作画法可能较容易把握住花的大的形体和体积。
二、要保持花的用色纯度,勿“灰”勿”脏”。
因为花的颜色一般都较鲜艳,所以用色要纯净些,特别是前面的花应尽量保持第一遍铺色时的设色,使用的水分也可适当多些,这样可使颜色具有相当的饱和度。
三、在深入过程中始终要保持画面的整体感,注意花的球形体积的塑造。
有的考生在深入过程中易把花的形状画得过于拘谨,结果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动性,同时也减弱了花的外形的扩张力。
其实花的形体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靠感觉来完成的,千万不要拘泥于花瓣和一些小的细节的描绘。
后面的花和叶子在调整过程中要和背景一起来完成,否则会显得孤立、生硬。
单枝花的画法与盆花、瓶花相比较为简单:第一,用笔要松动些,设色上尽量使花的颜色融入整张画中,勿使其孤立;第二,在协调的前提下尽量保持花的鲜艳度,勿“灰”勿”脏”。
【局部画法系列】不锈钢、玻璃器皿的画法水果刀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作画时要注意两者间的质感区别和它们大的色彩倾向。
刀柄的颜色一般较稳重,作画时多采用深色。
制作刀柄的材料一般有木头和塑料两种。
木头的反光和高光都较弱,而塑料有较强的高光和反光。
刀身由钢或铁制成,它的固有色是冷灰色,在默画时要注意周围环境色对它的影口向,并要注意刀的厚度。
刀身的高光很强烈,下笔应干脆些。
不锈钢器皿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默画题材中难度最大的一种.但只要了解它的一些主要特征,就能化难为易。
一、不锈钢器皿受环境色影响大;二、具有强烈的高光与反光;三、本身的固有色为深灰色;四、亮部与暗部间的色彩具有较大的跳跃性。
因此我们在默画不锈钢器皿时,设色与塑造就必须依据它的特征来进行。
首先,要确定不锈钢器皿的固有色(深灰色),白色别加得太多,否则不利于质感的表现。
其次,要注意周围环境色对不锈钢器皿的影响,环境色不能处理得太灰,其纯度应较高。
水分可适当少些,这样有利于色性的把握,不致于画“脏”。
再次.可适当拉开不锈钢器皿亮部与暗部间的冷暖关系,并注意面与面之间的明度差异。
最后,不锈钢器皿都具有强烈的高光与反光,但反光的明度不会超过高光,这一点很重要。
同时还应注意高光与反光的位置。
画高光与反光一般以挺而有弹性的笔为宜。
在金属器皿的默画中,铝制品也是较常见的考试内容,与不锈钢器皿相比较,它的固有色较浅,为浅灰色,反光更强烈些,基本的默画法两者大同小异。
【局部画法系列】陶罐、花瓶的画法在历年的色彩考试中,陶罐和花瓶是很常见的考试内容。
但常见的题材并非是容易表现的题材,特别是以默画的形式出现。
我们应在默画前,先了解一下这类题材的特点:造型粗犷而厚重,色彩含蓄而稳重。
它们的质地又可分为上过釉的(如花瓶)和没上釉的(如土陶罐)两种。
上过釉的表面富有光泽,反光较强,高光亮而明显,表现时用色要饱和、浓重;没上釉的表面较粗糙,反光较弱,没有明显的高光,用色可适当干枯些、凝重些。
在高考中又以默画深色陶罐居多,这正是许多考生的弱点所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用色方面首先,容易把深色陶罐画”粉”。
主要是部分考生对深色陶罐的明度认识不够,在默画过程中,灰部、亮部甚至反光加入了过多的白色。
要解决此类问题,应在默画过程中控制对白色的使用,并保持用色的饱和,明确深色陶罐从亮部到暗部明度跨越小的特点。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描绘一些不透明的深色物体。
深色陶罐的暗部一般不宜加白色,如果铺色过程中在灰部和亮部加入了白色,那么在深入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来的颜色,不宜反复修改。
其次,容易把深色陶罐默画得”脏”、”灰”。
主要是部分考生对深色陶罐的基本色把握不够准确。
”灰”和“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颜色调和时种类过多、过杂,导致色彩倾向不明确,色性减弱。
要解决此类问题,应该在默画过程中充分重视陶罐的固有色。
在调和颜色时,同类色之间的比例与种类可随意些;邻近色之间要慎重;对比色之间的混合要注意拉开它们间的比例配置,混合的种类勿多,一般不要多于四种。
在具体的颜色调配过程中,深色陶罐的暗部和灰部的颜色应以调色盒的深色为主。
例如在画深褐色陶罐时,就以熟褐、深红和普蓝为主,以土红、赭石、深绿、橄榄绿及钴蓝为辅。
最后,还有一些考生在默画深色陶罐时,容易把陶罐画得像是烧焦了。
这主要是过多使用了高纯度的颜色,特别是用了过多纯的土红和赭石,出现的部位一般在陶罐的灰部和亮部。
要避免此类毛病,可在纯色中加入适量的冷色或暖色,降低它们的纯度。
二、在形体塑造方面首先,许多考生易把陶罐和花瓶画得很”板”。
此弊病的产生主要是在默画过程中缺乏对照物,用色过于单调,边缘线缺乏变化。
要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应在默画过程中多注意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以此来丰富陶罐的色彩变化。
在用笔上可先用大笔平铺陶罐,然后用摆、扫、点等笔触对一些重要部位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处理;在颜色的调配上勿过于均匀,要带有一定的残留色;在边缘线处理上,可在陶罐和花瓶的边缘部位适当找一些环境色,那么陶罐和花瓶的边线就会变得生动。
深色陶罐在亮背景中时,它的边缘线处理可能会较在其他环境中难度大。
在处理边缘线时多找一些环境色,边缘线带有衬布和周围物体的颜色倾向,这样的处理可使深色陶罐、花瓶与衬布间有一个明度和色阶上的过渡,从而减弱了物体间的反差,增加画面的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