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命只剩三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打点好自己的行李,准备去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一个人静静地死去。于是我吟起了一首诗:“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苗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九行芸豆架,一排蜜蜂巢,独个儿住着,荫下听蜂群歌唱……
走在路上,落叶如一只只黄蝴蝶飞舞着,我从风那里抢过来握在手中,轻轻地抚摸它,追悼它已逝的青春,连同追悼自己。后来我来到了海边,它是一匹看不到尽头的蔚蓝色绸缎,点缀着星星白浪,在大海的掀动下,迸射出无数晶莹洁白的浪花。我的思绪回到了从前,很想知道,是否有某样东西……没有我,就不会存在。应该没有吧,在我死后,大家很快就会忘了我。迟早要死,还不如现在……我无意识的,一步步走进大海的怀抱之中,试图让浪花淹没自己。忽然,“命因短暂而显得可贵”这句话浮现在我脑海里,我被自己的行为而震惊,接着赶快转身跑回到沙滩上,我捂住自己的胸口,希望让自己跳得很快的心镇静下来,我到底怎么了?我的生命只剩下一天半了,这不更显得可贵吗?之前的一天半我都徘徊在伤心绝望中,如今我才明白那些行为的可笑。我要好好利用余下的时间,为自己的生命历程留下最绚烂的一笔,让别人知道,我曾经在世上存活过,让自己明白,什么东西会因为没有我而不存在。幸亏刚才那句话救了自己,不然会怎样呢?自己也许就这样,如蜻蜓点水般,枉走世间一遭了这时,海浪把无数的宝贝悄悄留在海滩。美丽的贝壳,晶莹光洁的石卵,琥珀色的海带可爱的海星海胆,小螃蟹藏在石缝里,海蛎子挂在礁石上边,海蛤躲在细纱底下,海螺躺在温暖的沙滩……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动了很多人,在海仑的世界里面她得到了家人和朋友太多的帮助,所以她的第一天用来看他们,所有一切她生命周围的东西,哪怕是没有生命的东西,然后的时间她就全部给了知识的充实,去自然博物馆、科技博物馆还有歌剧院。这些东西在我现在很长的生命里面我都没有想过要去看看。她会做很多有意义的事。生活是美好的,耕耘就会有收获。而假如生命仅有三天了,你又会怎样?这样一个问题确引来众
多评论。
“生与死”---人生永远面对的最根本的主题,于是对于“生与死”乃至临近这两种状态人们
有着更多的语言来描绘。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他的笔下,死亡和生存一样美丽;莎士比亚也曾在《安东尼和克利奥佩特拉》中写到“死的震击似爱人的技巧,它似伤害者,也是被欲求者”;约翰·济慈在《夜的颂歌》中赞颂到“我在黑暗中谛听多少次,几乎爱上了安逸的死亡;在诗思里,轻唤他的好名,求他把我一息带往天上,如今死去似乎最为富丽,在
午夜里溢然魂离人间……”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泰斗都曾在作品中表达对死亡的态度,他们往往不是消极抵抗和悲观的,而是将死亡赋予了许多美丽的令人向往的色彩。但一般人也有如此的想法吗?
人有很多本能,比如生存的本能和性的本能,而死亡也是人的本能之一。…死本能‟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冲动。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有死亡本能。”生和死是人生永恒的话题,有生必有死。婴儿出生时总是哭着的,这说明出生并不一定是快乐;而很多人微笑死去,也说明死亡并非就意味着不快乐。
和人生存的本能一样,死的本能也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的,“有些人可能不承认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死亡本能。只要一个人想到过死,这就是人死本能的表现”。人的死亡本能是人放弃和逃避的防御心理。很多人常说,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人们这么说的时候可能仅仅会感到内心的一股悲凉,但实际上这正是死本能的表现。
往往在人的弥留之际,可能才是人对生命感慨、感悟最多的时候。是表达最后需求的时候,我们从上述回答中不难看出,形形色色之人的其内心的袒露。著名心理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个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和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他认为,1、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就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也减弱。2、在高级需要得到满足以前,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3、所有生物都需要食物和水,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从动物到人的发展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的较晚。4、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也出现得较晚。5、低级需要也称缺失需要,当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将出现某种直接的意外事故或危机;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需要的,这种需要的满足可以往后放。但这种需要的满足能使人健康、长寿、精力
旺盛,是个体的生长需要。
于是我们看到有的人更倾向于满足低层次的需要,我选择:吃点,然后做一件坏事,做一件好事!吃点是因为食为人之本性,美味必尝;假如我还有三天,第一天和爱人一起,并做一下畅想,然后吃我最爱吃的东西;第二天见朋友和亲人,穿我喜欢的衣裳;第三天,我会去旅行,在路上迎接死亡。(生理、爱的需要)而有的人更注重高层次的需要---实现自
我价值。
从另一角度,正如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当然首先有些人表现的更加本我一点,他们竭力利用所能生存的有限时间满足更加本我的需要,而有的人在人格结构中超我的部分更突出一些,所以就表现的更加追求道德感、价值感。
现实中如果你能把今天当作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你就会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就会惜时如命,就会渴望将那些最重要的事、最有意义的事优先办好。如果你能经营好生命中的每一个今天,你就能经营好你的一生。因为这种珍视时间的意识,一旦渗透到你的思想和生活当中,就会成为你思想、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影响你的
为。让每天都变成你生命中永恒的纪念日!
“假如,你的生命还剩三天时间,你会做些什么?”这是前两天我参加一个心理拓展训练课程时老师设置的一个命题。当时,我感到这个命题是如此沉重,因为一般人都不愿面对,心中会油升一种恐惧和不吉利感。我活了这么多年,尽管在自己的“生命线”上留下了那么多快乐、美好、悲伤或者失落,但是我还从未想过这个命题,即便在本世纪初我曾在死亡线上挣扎过一番,我也从未想过“我生命最后的三天里,我将要做些什么”?但是,那一天,我却认真地思索了一番,并把我的想法上台与学员们进行了分享。
我还记着那天课程进行到这个环节时的情景:偌大一间教室里,同学们都坐在房间的四周,静静地闭上双眼,灯光昏暗,低缓的音乐环绕,我们都进入了催眠状态,进入到时光隧道。我脑海中开始想象我将要走到生命尽头时的样子——也许,我身患癌症或者白血病等不治之症,静静地躺在洁白的病床上。我决定在最后的三天时光里做这样三件事:
第一件就是回忆往事,留下遗言。把我刻骨铭心的记忆,把我对亲人和同事朋友的炽爱,把我曾伤害他人的忏悔,特别是把我的遗嘱都写出来(如果写不成,就口述录音),让人们了解我的心,接受我的情。我要留下这样的遗嘱:当我的心脏停止跳动时,请将我的眼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