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小说的乡土性

合集下载

路遥小说的乡土性

路遥小说的乡土性
活 的 。” 】 【

乡土性
路遥小说中厚重 的黄土气息 , 强烈的乡土色彩是 与路
遥不 寻常的人生经历 特别是 苦难 的童 年和苦涩 的青少年
的生活分不开 的。 与共和国 同龄 的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县

个极为普通 、 极为贫 困的农 民家庭 , 弟妹众多 , 在那个饥
饿肆虐 的年代 , 身为长子的他七岁那 年在生 活的重压下被 过继给 了相距百里的延川县的伯父 , 从此 与养父母一起生
家那份炽 热的情感 。它好似 这片黄土 , 朴实 、 无华 , 不矫
饰 。 又充 分显露 出其鲜 明的个 性 。 路遥 小说中常常会 但 在
高原为背景 , 中展现陕北人 民的生活风貌 和思 想情感 , 集
收 稿 日期 :0 9—0 20 6—2 8
作者简介 : 景好 (96 )男 , 风阳人 , 却 17 一 , 安徽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 院中国现 当代 文学专业 硕士生 。
2 言 .语

很 多读 者 都有这 种感觉 ,读 路遥的小说有
种温馨感 、亲切感 , 就好 像在 听一个平常而 又动人 的故
事, 这主要归 功于路遥小说 朴素 、深沉有力而 又地 方特 色
情, 他们 的生存 困境 , 们的喜怒哀乐 让路遥萦 绕于怀 , 他 牵挂一生 , 于是 , 路遥把对黄土地 人 民的赤子 之情都浓缩 在他 的小说创作 中 , 黄土地是 他的生命 之源和精神家 园 , 更 是他小说创作 的源泉 和不 竭动力 。路遥小 说的这 种乡 土性主要 体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1取材 . 路遥 的小说几 乎毫无例外地 以广袤 的黄 土
l4 1
出现大段的景 物描写和人 物心理展示 ,而 独具陕北 地方 艺术 特色的信天 游则成为穿 插其 中最恰 当的表达形 式 。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是陕西当代文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长久以来,路遥的小说被大江南北的青年读者传阅着、品味着,慰藉过一批又一批仿徨失意、柔弱无依的心灵,我想他的作品即使被誉为“新时期以来最杰出的励志教材”也不为过。

作为一位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路遥的作品展示着浓郁的乡土乡情,尤其是对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感,并有着深厚的儒家农本文化内蕴。

本文把路遥的作品放置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下,从路遥对黄土地难以磨灭的挚爱,路遥乡土情结产生的主要根源这两个方面加以阐释,对路遥的小说进行再解读,寻找阐释的空间,探索作品的文化轨迹,发掘其内在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路遥;乡土情结;根源,意识1.路遥强烈的乡土意识中华民族诞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摇篮里,从远古时期开始,生命的繁衍和发展便牢牢维系在土地上,因此,乡土情结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强化,从而形成我国民族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农业文化根性极深,在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野,对这片黄土地有着难以磨灭的深情。

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1]”。

正是这样一种与乡村,与农民的牢固的精神联系,助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品格,气质,包括那种农民式的尊严。

1.1 20世纪中国作家的乡土意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源于20世纪20年代,周氏兄弟(周树人、周建人)应该是这一小说流派的开山者,无论是在创作实践上还是理论奠定上,早期的乡土小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着力描绘乡间的死生、农村的凋蔽、残酷的封建礼教和愚昧的陋习。

其次,对于生活在苦难、落后、愚昧之中的故乡人一方面充满了无限同情和哀怜,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也就是说他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来关注他们故乡的,从而使小说形成一种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第三,小说大多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失落,具有一种抑郁、沉重的艺术格调。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平凡的世界》是中国当代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描绘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乡村的变革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作品以其真实、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多姿多彩,也呈现了当时社会动荡时期的人们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

在小说中,婚姻与家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作者对当时乡土社会风俗观念的一种展现。

通过对小说中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风俗文化及其变迁。

在《平凡的世界》中,婚恋观念是贯穿始终的重要题材。

小说中的人物在婚恋问题上不断面临选择和挑战,展现了他们在乡土社会背景下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和观念。

小说中对婚姻的选择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是婚姻的第一选择单位,父母的意愿和安排往往会成为影响婚恋的主要因素。

主人公孙少平的母亲一直希望他能够和当地有钱有势的地主家的女儿结婚,而不论孙少平自己的意愿如何,都无法违抗母亲的意愿。

小说中的婚恋观念鲜明地体现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尤其在乡村社会更加显著。

女性往往被定义为“贤良淑德”的典范,她们的角色主要是负责家务和生育,而男性则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

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描写也更多地突出了她们在婚姻中的被动和无力,比如丁秀的婚姻生活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小说中对于婚姻的选择和婚姻生活的描写也呈现了对乡土社会伦理观念的一种质疑和反思。

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因为家庭和社会对婚姻观念的束缚而导致了不幸的婚姻生活,这也引发了对婚姻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除了婚恋观念,小说中还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独特特征。

《平凡的世界》中所描绘的乡土风情,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多种面貌。

小说中对于乡土社会的自给自足、传统生活方式的描绘,呈现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一种生动写照。

小说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及村庄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都具有鲜明的乡土特征。

小说中对于乡村社会关系的描写也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特殊关系网络。

亲戚关系、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在乡村社会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们构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特有的人际交往模式。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乡土情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乡土情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乡土情小说《平凡的世界》作者用时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用时之长和影响力都是空前的,那我们就从这部作品中品味路遥的乡土情结。

一、依靠――那土地的根在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刚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孙家的贫苦与潦倒,但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孙家人始终没有放弃或者是抱怨什么,依然忍受着,与其说是忍受不如说是生活的主旋律。

孙老汉始终在计划着自己家中的事务,为了自己的弟弟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去借钱借粮,然后自己在慢慢的偿还。

孙老汉在努力劳动着,在那片土地上,因为他把土地当成了自己虔诚的信仰,那土地是他的根,是他的依靠。

由此我们想到路遥,不幸的遭遇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但是他没有产生憎恨,而是让自己明白“我必须一个人”,他依然爱着那片土地,因为不管发生过什么,他始终依靠着他。

他注定难以逃脱传统乡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那片土地是他的依靠,它就想一个母亲一样孕育了一切,就像在《平凡的世界》中“睡吧,亲爱的大地,我们疲劳过度的母亲”“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厚的母亲啊”等灵魂的告白。

就像孙老汉的态度一样,即使在这片土地上有过痛苦的生活,但是那份爱是不会减少的,因为那个依靠,是自己的根。

二、依恋――那土地的美路遥的一生钟情于陕北的黄土地,对于养育他多年的那片神圣的乡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依恋。

在并不长的生命中,路遥的创作生涯始终用深深的乡土情感和生命的沉重感来感受生活。

把那片神奇的黄土地看做创作的的源泉和根植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信仰。

“写作人的生命根植在故土中,为了生命的充实饱满,他的根须便拼命吸吮这土地的营养与水分……写作人还要把这乡土生活和地域性格升华到审美层面。

”《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历时六年,在这六年里路遥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他收集的东西是那么的繁杂,《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是浩大的工程。

路遥出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煤矿,出现在小说中的每一个情结的雏形中。

在这般辛苦的劳作中,他没有感到是多么的苦,因为他对那土地的依恋,因为那土地的美深深的吸引着他,他把小说的创作当成了一种使命,一种内心的追求。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情结路遥的作品把西北黄土高原自然风光的雄浑、瑰奇同劳动人民的人性美、人情美密切交融,使作品具有一种浓郁的令人动情的乡土特色,同时显示出鲜明的乡土情结。

本文拟对路遥创作的乡土情结作一番论析。

一、路遥的创作心理“正如任何一种文学现象或文化心理的滋生都有其深厚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一样,路遥的‘乡土情结’也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路遥出身于清涧县的王家堡村,历史上名为北狄寨。

从古至今,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域。

同时,在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涌现过无数的英雄豪杰与旷世伟人。

北方民族的强悍与狂放,传统文化中关注国计民生的忧患意识,革命领袖的雄才大略,都不自觉地共同陶冶着他的心理,逐渐锻造出一颗刚健雄浑、深沉博大的灵魂。

就具体家庭环境而言。

不幸的遭遇。

坎坷的经历,曾经在他幼稚的心灵上造成了巨大的伤痛。

这些曾经的伤痛在路遥的内心深处积淀为一生都无法消除的痛苦的记忆。

路遥作为一个在农村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乡土作家,作为一个正宗血统的农民的儿子,注定难以彻底挣脱对乡村文化、伦理道德的情感认同,其创作心理始终缠绕着沉重的乡土情结。

“故乡的一切和作家的心灵凝结成了血肉般难以分割的整体,又在稳定的空间里经过漫长岁月的浸润,从而在心灵深处郁结为极其深厚的情感积淀。

”路遥生前最爱吟咏的是艾青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他与农民在苦难中建立起来的感情不仅深深地扎根在心里,甚至渗透到血液中。

这种强烈的乡土情结,使路遥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对乡村文化产生情感倾斜。

路遥始终深情地关注着农民的生存状态,由此,农村生活构成了路遥小说中最主要的艺术奇观。

在这种关注中表达了对农民最无虚饰的爱,同时也以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表达了对农民的最透彻的理解。

二、农民式的乡土观和理想路遥的乡土情结和农民的生活命运密切相联。

在短篇小说《姐姐》中,作者叙述的重心显然不是那个被省城知青抛弃的令人同情的“姐姐”的命运,而是隐曲地告诉我们:人可以嫌弃人,但“这土地是不会嫌弃我们的!”作品的意义已超出对人性所作出的一种道德意识上的价值判断,而是把人性提到土地面前加以审视,并最终为“姐姐”的出路作出了永远立足在这块土地上的唯一的人生道路的选择。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情结
历, 曾经 在他 幼稚的心灵上造成了 巨大 的伤痛 。这些
曾经 的伤 痛在路遥 的 内心深处 积淀 为一 生都无法 消
除的痛苦的记忆 。 路遥作 为一个在农 村文化 氛围 中成 长起来 的乡 土作家 , 作为一个 正宗血 统的农 民的儿子 , 注定难 以 彻底挣脱对 乡村文化 、 理道德 的情感认 同 , 创作 伦 其
心理始终缠绕着沉重 的乡土情结 。“ 故乡的一切和作
家的心灵 凝结成 了血 肉般难 以分割 的整体 ,又在稳 定的空 间里经过 漫长岁月 的浸润 ,从 而在心灵 深处 郁结为极 其深厚的情感 积淀 。”1 遥生前最 爱吟咏 【 2 路 的是艾青 的脍 炙人 口的诗句 :为什 么我 的眼里常含 “ 泪水 , 因为 我对 这土地爱 得深 沉” 。他与农 民在苦难 中建立起 来 的感 情不仅深 深地扎根 在心里 ,甚至渗
但 自己要 先 富起 来 ,而 且要使 全 村 人都 富起来 。但 孙少 安又是 一
自古 以来 就涌现过 无数的英雄 豪杰 与旷世伟人 。北
方 民族 的强悍与狂 放 ,传统文 化 中关 注国计 民生 的 忧患意识 , 革命 出一颗 刚健 雄浑 、 深沉博 大
的灵 魂 。
就具体家 庭环境 而言 ,不 幸的遭遇 ,坎坷 的经
学 教 育



路 遥 创 作 的 乡 土 情



路遥 的作 品把西 北黄 土高 原 自然 风 光 的雄 浑 、 瑰奇 同劳动人 民的人性美 、 人情 美密切 交融 , 使作 品
具有一种浓 郁 的令人 动情 的乡土特色 ,同时显示 出 鲜明 的乡土情 结 。本 文拟对路遥创 作 的乡土情结作

番论析。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本文对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包含的乡土意识进行解读。

从乡土意识的概念、乡土意识的体现和乡土意识中的人文情怀这三个方面来对乡土意识进行剖析,从而进一步深入对作者路遥和这部作品的了解。

标签:路遥;《平凡的世界》;乡土意识一、《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他对乡土的解释是“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

”[1] 乡土意识大意就是指人们对曾经生活过的乡村土地的眷恋,简单来说乡土意识是一种乡土情结,往深层次来说则是一种精神家园意识。

首先从取材上来说,农村、农业、农民是他主要描绘的事物,人物则是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主线,描绘他们在黄土地上的悲欢离合。

路遥正是从这些原始而鲜活的素材中提取并融入了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习俗。

然后从语言来看,路遥在小说中穿插使用了极具陕北特色的信天游和陕北方言。

在民俗式的表达和口语化的地方语言的润色下,给人传达出一种朴素和真挚的感觉。

二、民俗对乡土意识的体现小说中的红枣是陕北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延川和清涧两地的红枣,更负盛名。

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目睹枣树的生长和成熟不仅是作者的童年记忆,枣树的存在更是一种故土的象征。

除了枣树外,黄土高原上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河流。

河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含义,故乡的河流养育着那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小说中的河流,不管是原西河还是东拉河,都见证着陕北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是地域文化的象征。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绘了很多具有陕北特色的民俗。

从婚丧嫁娶习俗来看,陕北农村办喜宴时十分讲究,小说中少安和秀莲结婚时,孙父拼了老命也要办好儿子的婚礼,不能让大家看笑话这一处就充分印证了陕北农村穷的叮当响也要办喜宴的习俗。

从节日风俗来看,陕北乡村的打枣节是他们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小说中有一个情节是全村人齐齐出动去打枣,打枣的盛大场面也说明了打枣节之于他们的重要性,整个村子都处在一种丰收狂欢的氛围之中。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的代表作,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乡村生活的详细描写,展现了一幅乡村青年的成长历程和婚恋观念的变化。

小说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热烈的反响。

在小说中,作者以温暖、深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农村家庭中普通人物的婚恋观,展现了乡土特征和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本文将从《平凡的世界》中的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平凡的世界》中的婚恋观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婚恋观是一条贯穿全书的主题线索。

小说中描绘了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和孙维侠等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与婚恋问题。

孙少安与翠翠的感情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

孙少安长久的单恋和最终成功地追到翠翠,表现了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而孙少平和方小娟之间的感情,则展现了一个没有婚姻证书的婚姻关系,两人之间的爱依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世俗的挤压。

小说中的婚恋观念,在这些故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孙少安是一个纯情的青年,对翠翠的爱情长久而执着。

他在追求翠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守候和忍耐的精神。

他默默地付出,却又不愿意对翠翠过多示爱,只是给予了很多默默的关怀。

这种婚恋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博爱思想的体现,认为爱情需要时间去经营,需要忠诚的守候和细心的呵护。

在孙少安的爱情观里,婚姻并不是一种名存实亡的印证,而是对感情的一种维系和延续。

他们并不需要婚姻来确认他们之间的爱情,而是相互信任和包容。

而孙少平和方小娟则是一个更加真实的面对婚姻的例子。

两人没有结婚,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却是深厚无比。

在小说中,孙少平对方小娟那种宽容、包容的态度,是对婚恋观的一种真实诠释。

他们之间的爱情不受到形式的束缚,却又有着比很多婚姻更加牢不可破的情感。

在这个小说中,路遥通过这对夫妻的情感描写,表现了一种在乡村中独特的婚姻生活方式。

《平凡的世界》中的婚恋观念表现了一种包容的、宽广的态度。

作者通过对这些角色的婚姻观念的塑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包容、忍让、守候等在内的复杂婚恋观。

路遥乡土情结的读后感

路遥乡土情结的读后感

路遥乡土情结的读后感
读完路遥作品里那浓浓的乡土情结啊,就像喝了一口老家自酿的米酒,那滋味在心里直打转儿。

路遥的乡土情结啊,那可不是干巴巴地写个农村景象就了事的。

他笔下的乡土就像一个装满故事的大口袋,一打开,各种鲜活的人和事儿就“咕噜咕噜”地往外冒。

你看他写那些黄土地上的农民,那一个个就像从咱身边走出来的大爷大妈、叔叔婶婶似的。

他们身上的那种质朴啊,就像地里的土豆,外表普普通通,可咬一口那是实实在在的“真材实料”。

路遥写乡土,还把那种乡村里的人际关系写得特细腻。

大家互相帮衬着,今天你家缺个啥,我家就给补上;明天我家有个难事,你家二话不说就来帮忙。

这邻里之间的情分啊,在现在这个高楼大厦、人人都关着门过自己小日子的城市里,可太难找喽。

在他的书里,我就感觉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在农村的日子,一群小伙伴在田埂上疯跑,大人们在地里一边干活一边唠着家常,那种热乎劲儿,真让人怀念。

而且啊,路遥写乡土还写出了那种对未来的憧憬和无奈。

村里的年轻人都想着往外跑,想闯出个新天地,可又割舍不下家里的老爹老妈和那片熟悉的土地。

这种矛盾就像我每次回老家,想多呆几天又怕耽误工作,想赶紧走又舍不得离开的心情一样。

他的乡土情结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老家那些美好回忆的大门,也让我对那些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有了更深的敬意。

我感觉路遥就像是一个老乡亲,坐在村口的老树下,慢悠悠地给我们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故事里有笑有泪,有苦有甜,可每一个字都是对乡土深深的眷恋。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平凡的世界》是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部作品,作者路遥通过描述主人公孙少安等人的婚恋观以及展现农村乡土特征,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和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本文将对《平凡的世界》中的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进行分析。

孙少安等人的婚恋观体现了传统思想与现代人际关系的碰撞。

在小说中,孙少安的儿时玩伴孙少平与阿英先后为了自己的爱情选择了出走,这在当时的农村社会是难以接受的。

农村社会传统观念认为儿女是父母的希望,应该以家庭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以个人的情感为依归。

这种传统思想在小说中的父母代表如孙玉厚和杨光等人的角色中得到体现。

当孙少安准备与鲍明明结婚时,孙家长辈的反对和阻挠使得他们的婚事难以推进。

而在现代社会中,强调个体的情感和自由选择的观念更为主流,孙少平和阿英通过逃离农村,选择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和生活。

这一婚恋观的不同体现了传统农村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和矛盾。

小说展现了农村乡土特征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农村社会阶层的固化和封建礼教的影响。

小说中描绘了孙家作为富农家庭的繁华生活和封建礼教的烙印。

孙家的庄园和丰厚的财富给了孙少安一种安逸和优越感,同时也让孙少平感到了自卑和无助。

在这个封建式的乡村社会中,男女之间的角色和地位是不平等的,女性在婚姻中被赋予从属地位,需要顺从男性的意愿。

小说中展现了农民的困苦生活和渴望改变命运的愿望。

孙少安等人的生活虽然富足,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家的庄园和家族资源。

相比之下,农村的普通农民生活十分艰辛,土地分配的不公和政府的限制让农民们难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这种农民阶层的固化和贫富差距的拉大也反映了小说中农村乡土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通过描绘爱情和乡土特征,深刻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和特点。

婚恋观的转变和农村乡土特征的揭示,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冲突。

小说中主人公们通过对自身生活和命运的思考和反省,最终选择了积极出走和追求个人幸福。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是陕西当代文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长久以来,路遥的小说被大江南北的青年读者传阅着、品味着,慰藉过一批又一批仿徨失意、柔弱无依的心灵,我想他的作品即使被誉为“新时期以来最杰出的励志教材”也不为过。

作为一位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路遥的作品展示着浓郁的乡土乡情,尤其是对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感,并有着深厚的儒家农本文化内蕴。

本文把路遥的作品放置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下,从路遥对黄土地难以磨灭的挚爱,路遥乡土情结产生的主要根源这两个方面加以阐释,对路遥的小说进行再解读,寻找阐释的空间,探索作品的文化轨迹,发掘其内在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路遥;乡土情结;根源,意识1.路遥强烈的乡土意识中华民族诞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摇篮里,从远古时期开始,生命的繁衍和发展便牢牢维系在土地上,因此,乡土情结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强化,从而形成我国民族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农业文化根性极深,在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野,对这片黄土地有着难以磨灭的深情。

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1]”。

正是这样一种与乡村,与农民的牢固的精神联系,助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品格,气质,包括那种农民式的尊严。

1.1 20世纪中国作家的乡土意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源于20世纪20年代,周氏兄弟(周树人、周建人)应该是这一小说流派的开山者,无论是在创作实践上还是理论奠定上,早期的乡土小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着力描绘乡间的死生、农村的凋蔽、残酷的封建礼教和愚昧的陋习。

其次,对于生活在苦难、落后、愚昧之中的故乡人一方面充满了无限同情和哀怜,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也就是说他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来关注他们故乡的,从而使小说形成一种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第三,小说大多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失落,具有一种抑郁、沉重的艺术格调。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西北偏僻小城镇的一家人的生活历程和社会变迁。

小说中的婚恋观和乡土特征是本文要分析的重点。

除了相亲,小说中还存在着同窗恋和革命恋爱等类型的婚姻。

其中,同窗恋和革命恋爱都是在共同的境遇下诞生的,因此,这些婚姻更多地考虑了自我实现和精神上的契合,反而对家族和社会的联系没有那么重视。

其次,小说中的婚恋观还受到了乡土文化的影响。

在小说中,婚姻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涉及到家族和社会利益的一个方面。

因此,乡土文化对婚姻的制约是非常大的。

例如,孙少安和丁丁虽然年龄相仿,但是孙家认为她们之间家世差距大,因此孙少安的叔叔先前拒绝了丁丁的父母的提亲请求。

如果没有孙少安的舅舅对丁丁的支持,孙少安和丁丁的婚姻就没有可能实现。

此外,小说中的婚姻还受到了传统的“儿子重,女儿轻”的观念的影响。

在小说中,丁丁的姐姐因为没有嫁出去,被家族和社会视为一种耻辱。

而丁丁出嫁后,也被父母和岳父岳母所限制,不能外出工作,只能在家里生儿育女。

这说明,在乡土社会中,女性的角色和身份是比较受限的。

最后,小说中的乡土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土地和生产劳动的重视上。

在小说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和种植业,而土地和种植业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地位。

因此,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贫苦还是富裕都在为土地、粮食、产量、收成等事情而努力。

总之,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婚恋观和乡土特征都是紧密相关的,它们反映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传统和现状,也揭示了文化与社会、个人与家庭、情感与利益等多方面之间的关系。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是小说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农村青年孙少平为主人公,通
过讲述他的成长经历和婚姻生活,展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乡村社会画卷。

本文将从婚恋观
及其乡土特征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

小说中的婚恋观呈现出浓厚的乡土特征。

在农村社会中,婚姻被视为家族利益的一种
延续和传承,孙少平与梅婷的婚姻可以说是家族间的联姻。

在小说中,孙少平的父亲一直
希望他能和梅婷结婚,这也是为了维护自己家族的面子和利益。

而在孙少平的内心深处,
他更加渴望自由选择自己的爱人,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种家族压力和个人选择的
矛盾,反映了农村社会中婚恋观念的特殊性。

小说中的乡土特征通过描写农村生活的细节和情感来展现。

小说中的乡土生活充满了
贫困、艰辛和互助精神。

作者通过描写孙少平一家的生活,展示了他们贫困的生活条件,
为读者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

小说中还描写了农民群众的互助精神,如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和邻里帮助等,体现了农村社会中的凝聚力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细节和情感反
映了小说中的乡土特征,也给读者展示了真实的乡村风貌。

《平凡的世界》通过描写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乡村社会。

小说中的婚恋观呈现出农村社会中的个人选择与家族传统的冲突,揭示了农村社会中婚姻
观念的特殊性。

通过描写乡土生活的细节和情感,小说展现了农村社会中的贫困、互助精
神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特征使得小说更加鲜活真实,也让读者对农村社会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

《《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题材与乡土文学研究》

《《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题材与乡土文学研究》

《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题材与乡土文学研究一、引言《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由中国作家路遥所著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着重探讨该小说中的农村题材以及如何通过这个题材去研究乡土文学。

二、《平凡的世界》中的农村题材《平凡的世界》以中国陕北农村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孙少安和他身边人们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细腻的农民家庭形象。

小说刻画了农民勤劳朴实、忍受艰辛、追求幸福和机会等主题,让读者对农民阶层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乡土文学研究1.定义:乡土文学指以乡村社会为背景,以农民或广大农村群众为主要创作对象和表现内容的文学形式。

2.特点:注重描写地域特色和生活细节、关注社会变迁和农民命运、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农村文化。

3.发展历史:乡土文学起源于古代田园诗,经历了西方乡村小说的影响,发展至现代中国,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流派。

4.重要作品与作家:《红岩》(贾平凹)、《白鹿原》(陈忠实)等一系列作品及其作者都对乡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平凡的世界》对乡土文学研究的意义1.农村题材的挖掘:《平凡的世界》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呈现了陕北农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特点,为乡土文学提供了新颖而丰富的素材。

2.农民形象塑造: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形象鲜明并充满个性特征的角色,将农民从被边缘化的群体转变为思想感情丰富、多维立体化的人物形象。

3.社会问题探讨:通过小说中呈现的农村社会问题,如贫困、文化沟通障碍、农民命运等,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提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总结《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乡土小说,以其真实而细腻地塑造了农村题材,并为乡土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该小说中农村题材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进乡土文学的发展,并为深入探讨乡村社会与文化提供更多思考空间。

试论路遥的乡土情结

试论路遥的乡土情结

试论路遥的乡土情结摘要: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乡土文化作家。

路遥的小说大多以农民式的乡土观为指导思想,以乡恋、乡情、乡思等诸多乡土情结为审美内容,以塑造乡土人物为主体,深刻开掘出乡土文学的内涵,全景式地展示了农村社会的广阔与神奇,反映了农村的伟大变革,展现了乡土文化多彩的艺术世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路遥;乡土世界;乡土情结;审美内涵一、路遥小说的“乡土世界路遥对乡村、土地等乡土艺术有着强烈的感情,特别是对乡土文化和乡土文明有着近乎痴狂的热情。

他常常把乡土人物作为作品的主体,塑造了冯玉琴、高加林、刘巧珍、孙少安、孙少平等艺术典型,打开了新一代陕北高原农村和农民的历史画卷,体现了他对人生独特的思考。

在短篇小说《姐姐》中,温柔、善良的姐姐爱上了从省城来的知青高立民,但两人无法生活在一起。

作者发自内心地告诉人们:“人可以嫌弃人,但这土地不会嫌弃!我们将在这亲爱的土地上用劳动和汗水创造我们自己的幸福。

”这样就为“姐姐”做了“永远立足在这块土地上”的唯一的人生道路。

在《风雪腊梅》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永远不失乡土精神的农村姑娘冯玉琴。

冯玉琴怀着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回到了她日夜思恋的山村,决心和康庄在那穷乡僻壤创造他们的幸福生活。

而《青松与小红花》中的吴月琴,她从运生和运生妈的身上,看到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这些泥手泥脚的人民就是他做人的师表!吴月琴要求自己认真生活,用一生一世报答这些深情厚谊。

作者塑造的吴月琴形象被一种深厚的故乡精神所融化,从心灵和情感上真正成了黄土地的子孙。

在中篇小说《人生》中,高家林作为时代囿于土地圈子的农民后代,企图冲破落后的环境约束,拼命跳出黄土地,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

然而,在种种社会原因的制约下,高加林在理想光环褪尽之后,重重地摔在了黄土地上,成为了一个虔诚地对待生活、复归故土的悲剧者。

而刘巧珍就像陕北高原上土生土长的山丹丹花,淳朴、善良、真挚、不矫饰。

她的品格扎根于民族道德观念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土壤中,是由黄土地的精灵之气孕育的。

从路遥小说视角漫谈乡土文学

从路遥小说视角漫谈乡土文学

从路遥小说视角漫谈乡土文学摘要:陕北作家路遥可谓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最具代表作的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将大的时代变换与平凡人物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从平凡人物的生活、心理和情感来阐释平凡人物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展现平凡人物的"平凡世界"。

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年代,中国城乡人民的社会生活。

本文以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切入,对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文学气息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路遥;乡土文学;《平凡的世界》;《人生》作家沈从文曾在《边城》中写到:“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记数……”。

鲁迅也在《故乡》中详细描述了迅哥儿儿时和闰土嬉戏打闹的点滴。

因次中国乡土文学往往都把土地(乡村)当成自己重要的描写对象,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来自农村,是家乡的水土孕育了他们浓厚的乡土情结。

并且他们也大多是都有到城市生活的经历,城市的生活不仅没有使他们抛弃原本贫穷弱后的家乡,反而更加加深了他们对于家乡的热爱。

作家路遥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与贫穷为伴,只有在文字之间,他才能充分地去抒发自己曾经经受的苦难。

路遥的家乡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是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壑地区。

自古以来土地贫瘠,冬春季降水量少,经常遭遇旱灾,农作物只能勉强糊口。

甚至有些家庭因为人口多吃不饱饭而到邻县乞讨。

然而就是这片朴实的土地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无论是被人熟知的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还是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似乎都能从字里行间嗅到黄土的气息。

有人说一部成功的作品,主人公身上难免会带有作家自己的影子,《人生》中高加林的身上就带着青年路遥的影子,青年人的挣扎与徘徊倾注在笔尖,书中描写的人生凄凉,伤感,说到底是那个时代农村知识无数知识分子的人生,年轻的灵魂渴望外面的世界,却不得不回到乡下,理想与现实在挣扎,梦想与爱情也充满了矛盾。

路遥乡土情结的读后感

路遥乡土情结的读后感

路遥乡土情结的读后感
读完路遥作品里那浓浓的乡土情结,就像是跟着他在黄土地上走了一遭,那感觉,特别奇妙又特别接地气。

路遥笔下的乡土,那可不是什么美化得像桃花源一样的地方,而是实实在在的、带着泥土味儿和汗水味儿的土地。

他写那些个陕北的小村庄,土窑洞、弯弯曲曲的山路、漫天的黄土,这一描写啊,就像把一幅活脱脱的乡村画卷在你眼前展开了。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地里头辛苦地劳作,他们的脸上满是岁月和生活刻下的痕迹。

路遥的乡土情结还体现在他对乡村人的描写上。

那些村民们有着质朴的善良,也有着小缺点,他们会为了一点收成高兴得合不拢嘴,也会为了生活里的困难愁眉苦脸。

他们之间的人情世故啊,简单又复杂。

大家在困难的时候互相帮衬,今天你家少点粮食我家匀一点,明天我家要盖房子全村人都来帮忙。

可有时候也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儿吵得不可开交。

这就是乡村,充满了烟火气。

而且路遥把那种乡土的传统观念也写得很深刻。

比如对家族、对土地传承的重视,男娃子就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守护好祖宗留下的土地之类的想法。

这在现在看来,可能有些守旧,但在当时的乡土环境里,那就是人们生活的准则。

总的来说,路遥的乡土情结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和力量。

那片土地孕育出的不仅仅是粮食和生命,还有一种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的精神。

这种精神通过他的文字传递出来,就像一股暖流,让我这个在城市里生活久了、有些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来。

就像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心和自在。

我想,这就是路遥乡土情结的魔力所在吧,让每个读到他作品的人,都能在心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乡土。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由作者路遥所写的长篇小说,小说中深刻描绘了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婚恋观念和乡土特征。

本文将就《平凡的世界》中的婚恋观念和乡土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小说中的婚恋观念展示了农村人民对于婚姻的看法。

在小说中,主人公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婚姻观念都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孙少安与孙少平的姐姐孙少红结婚时,他的父亲提出了“双方条件一致”的观点,这反映了农村中的父母们普遍追求门当户对的婚姻。

这种婚姻观念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小说中同为农村的三国元和于是之结婚时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因为他们的家境相差太大。

这种婚姻观念缺乏对于个人情感的尊重,往往以物质利益为重,限制了个人的选择权。

小说中的乡土特征也是该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小说以农村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观念。

在小说中,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十分复杂。

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低,人们生活在贫困中,生计艰辛。

这种贫困状态让人们只能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累,缺乏思考生活意义的空间。

农村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亲戚间的纷争和世代的承继使得农村人民的生活更加复杂。

小说中的村庄,以及村民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纠葛,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特点。

小说中也刻画了农村人民的思想观念,他们对于传统的执着、对于改革的抵触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迷茫都得到了描绘。

《平凡的世界》通过描绘婚恋观念和乡土特征,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描写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黄土地是路遥一生成长、奋斗和创作的地方,也是他的“精神家园”。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使其小说 具有了与众不同的乡土性,而这种乡土性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对中国早期乡-+-4、说的一种继承和超越,同时,它
也是作家乡土情结的一种外化,并有力地抒写了“黄土地之子”——路遥的情怀。
关键词:路遥小说;乡土性;传承与超越;乡土情结 中图分类号:12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34(2009)04—0114—03
展现的生生不息的向上的动力。路遥大大淡化和消减了前
此乡土小说沉郁、悲凉的情调和讽刺色彩,以厚实的笔调 把真挚的情感、博大的胸怀以及对黄土地深沉的爱倾注到 小说中去。他热烈地歌颂生活、歌颂土地、歌颂劳动、歌颂 沸腾的新时代。可以这么说,路遥笔下的人物是在黄土地上 辛勤劳作、永不言弃的群雕。他的小说始终给人以生活的信 念,一种向上的动力。一种无形的鼓舞;始终充满了昂扬的 格词、乐观的情怀和朴素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因此,不论在 思想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路遥小说的乡土性都是对乡土 小说的超越。其实,这种乡土性的背后隐逸着一份作家难以 割舍的乡土情结,换言之,它是路遥乡土情结的一种外 化。 三、乡土情结 纵观路遥一生,坎坷和磨难相伴始终,此起彼伏,不幸 的童年让他认识了生活的艰辛,陕北人民的宽厚、仁慈和 博大的胸怀又给了他无私的爱,让他终身都在歌唱这片神
以?我们对这片土地是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时候,走在山 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了一枝粉红色的桃 花,这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tel应该说,路遥那颗伟大 的心灵是与陕北黄土地息息相关的,黄土是他永恒的颜 色,也是他永远的归宿,谁也无法割断他这份乡土情节。他 是坚实的“黄土地之子”。 路遥,这位黄土地的儿子,他一生的荣辱、悲欢都离不 开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黄土地,也正因此,他的小说具有 了与众不同的乡土性,同时,正是这种乡土性,把路遥小说 的艺术魅说
家喜欢揭示农民劣根性(愚昧、落后、自私、麻木、互相攻 伐)不同的是,路遥更倾向于展示农民的美德(善良、勤奋、
忍受苦难的韧性、对命运不屈的抗争)。这并不是说路遥不
115
万方数据
知道农民所存在的劣根性,而是他把这些可爱的亲人们 塑造成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雕像,并把他所有的爱都灌 注在这群雕像上,因此,他从内心就不愿击碎它们,可见 这份爱之深沉。正如艾青唱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 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引这也正是路遥的真实 写照,他用一行行朴素的文字,一句句深情的叙述,展现 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塑造了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丰富了 他所独有的那个“陕北世界”。 路遥的这份乡土情结还表现在他把自己和现实生活 中人们的不幸遭遇和辛酸的历史都纳入他的创作视野,在 他心里,没有高低、贵贱、远近、亲疏之分,只要是黄土地的 人民,他都无限深情的把他们流于笔端:如以他遭受不幸 命运的姐姐为原型而创作的小说<姐姐>,在《平凡的世界> 里孙少平离开农村去黄原揽工正是他弟弟王天乐的经历, 而田晓霞寻找孙少平的情节正是路遥去寻找弟弟王天乐 的亲身体验,还有(人生>中高加林掏粪的情节却是取自于 路遥好朋友刘路老师在知青时代的真实故事…… 路遥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农民(高玉德、孙玉厚、孙 少安)、干部(田福军、马延雄)还是青年知识分子(孙少 平、马建强、郑小芳),都对这片黄土地有着一种原始的、 朴素的情感和坚定的生活信念,这又何尝不是路遥内心 世界的一种外在观照呢?著名作家王安忆曾提到她到陕 北采访时的一个难以忘怀的片断:。当我们闻说陕北的贫 困闭塞之时,就向路遥提出这样一个科学大胆的建议,为 什么不把人们从黄土高坡迁徙出去?他说:‘这怎么可
展现陕北黄土高原人民在历史转型期的生活、思想 和情感等方面的变迁是已故著名作家路遥小说的主要内 容,回顾路遥的小说刨作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长篇、中 篇还是短篇,都始终跳跃着作家一颗情系黄土地的赤子 之心,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乡土性 路遥小说中厚重的黄土气息,强烈的乡土色彩是与路 遥不寻常的人生经历特别是苦难的童年和苦涩的青少年 的生活分不开的。与共和国同龄的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县 一个极为普通、极为贫困的农民家庭,弟妹众多,在那个饥
无限同情和哀怜,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强烈的讽刺和批 判。也就是说他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来关注他们故乡的。从而使小说形成一种悲喜交融的艺术 风格。第三,小说大多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失落,具 有一种抑郁、沉重的艺术格调。最后,小说具有鲜明的地方 色彩。当然,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乡土小说 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不论乡土小说如何演 变,“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都是其最基本的手段和风 格。显而易见,路遥小说的乡土性是对早期乡土小说某些 风格的承传。鲁迅当年在评价未名社作家台静农的小说曾 说其“将乡同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于纸上。”…这其实是 对当时乡土小说主旨的最好概括。翻开路遥的小说,我们 同样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黄土气息。毋庸讳言,尽管历史 的车轮又向前走了几十年,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 国农村仍然是一片凋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而处在黄土 地上的陕北农民的生活更是十分煎熬。所以处于社会转型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0卷第4期 2009年8月 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01.30 No.4 Aug.2009
路遥小说的乡土性
却景好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是路遥小说乡土性的前题和基础,特别是路遥把富有陕北
地方特色的一些风俗也溶入了小说当中,从而不仅增添了 小说的乡土气息,而且更好地展现了当地的农民生活和地 方风情。正如著名作家梁斌所言:。地方色彩浓厚就会透露 民族气魄,……我认为民俗是最能透露广大人民的历史生 活的。12】 2.语言很多读者都有这种感觉,读路遥的小说有 一种温馨感、亲切感,就好像在听一个平常而又动人的故 事,这主要归功于路遥小说朴素、深沉有力而又地方特色
期尤其是社会大变革前后的社会风云的变幻,农民命运的
迭荡起伏便成了路遥小说的主题。在他的笔下,。文革”中 农村的极端凋蔽,农民的极度贫困不能说没有早期乡土小 说的影像。然而,路遥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苦难的描绘和 对造成这种苦难原由的批判上,而是运用理想和信念之笔 对其进行了超越,突破了以人道主义立场对。人间的酸辛 和凄楚”川进行简单摹写的窠臼,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美好、 灵魂的高尚、面对苦难的坦然和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拼搏。 塑造了一大批新时期的农民形象。使人不止于嗟叹和哀 怨,更看到了信心、希望和光明,看到了黄土地人民身上所
它以黄土地为基点进行散射,从乡村到城市,从个人到社 会,从家到国。应该说农村、农事、农民是路遥描绘的重
点。农民(包括农村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喜怒
哀乐和悲欢离合是路遥永远关注的话题。像<平凡的世界> 中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刘巧珍,<在 困难的日子里>的马建强,<你怎么也想不到>中的郑小芳 和薜峰,<姐姐>中的姐姐等。简言之,从黄土地到其所孕 育的子民,再到在黄土地上所上演的一幕幕悲喜剧以及由 其引发的横向延伸一直是路遥小说的创作母题,路遥正是 在这些原始、鲜活的素材中进行提炼、深化。其结果必然使 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换言之,取自乡土的生活素材
作者简介:却景好(1976一),男,安徽风阳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
114
万方数据
出现大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展示,而独具陕北地方 艺术特色的信天游则成为穿插其中最恰当的表达形式。 信天游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语言的通俗性、形象 性和口语性包含了浓厚的乡土味。<人生>中当高加林最 终被城市所抛弃,垂头丧气地回到村子时,孩子们在山坡 上所唱的信天游:“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 就是陕北人民以特有的话语形式表达了他们对离弃人类 传统美德的一种谴责。这种话语看似平淡无奇,可是经过 路遥的组合、润色和加工,便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 出极具震撼力的信息。此外,路遥把陕北特有的方言口语 纳入其小说之中,譬如,最常见的乡间家庭成员关系的称 呼,像。二爸,三爸,大爹,干大,二妈,……”等就极具地方 色彩,诸如此类的口语化的地方语言都为小说增添了亲 切可感的乡村气息。 3.叙述风格与其他以农村和农民为表现对象的 作家一样,路遥在小说创作中忠实地禀承现实主义原则, 然而,他的叙述风格又自成一家,体现了鲜明的陕北地方 特色,这一点,就如同“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赵树理的小说 一样。 路遥小说无论是小说故事的构建还是人物心理活动 的描摹,都始终流淌着舒缓、轻盈的节奏,娓娓道来,如叙 家常,好似一个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在向人们讲述发生 在黄土地上的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另外,他常常借助于小 说中人物之口来阐发他自己的有关人生、生活、社会乃至 宇宙的思考。如<人生>中德顺爷有关人生哲理的阐发;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对于苦难的理解;<你怎么也想不 到)中郑小芳和薜峰对人生理想的认识;<姐姐>中姐姐对 于人性的朴素理解等。这些不同的哲理表述其实都是以 黄土地人民朴素美好的人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基点 的,也就是说,这种叙述是符合了陕北人特别是农民的审 美习惯的,自然,在读者的阅读中便时常会有乡土气息扑 面而来的感觉。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发现,路遥扎根于黄土高原,以 极具地方特色和鲜明个性特征的叙述话语和风格,构建 了他的。陕北世界”,使其小说充盈了浓浓的乡土情怀。然 而,路遥小说的这种乡土性也是汲取了早期乡土小说的 艺术营养的,换言之,路遥的小说创作也是有意或无意地 契合了乡土小说,只不过,前者对后者不仅仅是传承,更 多的是超越。 =、传承与超越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源于20世纪20年代,周氏兄弟 (周树人、周建人)应该是这-1J,说流派的开山者,无论是 在创作实践上还是理论奠定上。早期的乡土小说主要有 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着力描绘乡间的死生、农村的凋 蔽、残酷的封建礼教和愚昧的陋习。其次,乡土小说作家 对于生活在苦难、落后、愚昧之中的故乡人一方面充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