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建立的学说为基础,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等。
这些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以及分析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复习,并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观的影响。
一、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这一观点下,历史不再是离奇偶然的事件的堆积,而成为一个有规律可循的过程。
历史的发展是由于社会矛盾的不断发展与解决,这些社会矛盾的产生是由于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不是被天意所主导的,而是由人民自身的实践创造的。
通过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规律性,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都被不同的阶级矛盾所支配。
这些阶级之间的斗争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通过对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到社会的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这些矛盾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的。
阶级斗争学说教育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
三、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剥削的理论。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而资本家通过占有并支配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并指出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资本家的利益之间的对立。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而推动社会转型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观的影响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解读历史和分析社会。
它教育我们要站在广阔的历史视野上,准确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五观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历史观社会存在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历史观、社会存在观一、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史观,即一切从物质的发展和变化中来,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广泛而深刻的,这是唯一的现实和真相。
马克思主义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唯物史观:机制观、方法论、哲学基础。
机制观强调了物质的基础性、上层建筑的依赖性。
方法论强调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分析事物发展变化这个基本方法。
哲学基础强调了世界领导、社会决定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生观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是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出发点,目标是实现社会平等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这些关系包括生产、交换、知识和领导关系,不同社会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不断替代,从而推进了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认为,人类历史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平等和正义,即人类的全面自由和幸福。
因此,人类的发展应该是自由和平等的,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部矛盾和斗争推动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自己的内在规律所支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结果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思想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强调矛盾的发展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精髓,是指导实践的根本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思想是在辩证法的基础上,以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和斗争为主线,对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和论证,揭示出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矛盾中发生的革命性斗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分析历史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理论工具。
四、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正是由此为基础说明人类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根据这种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发展的面貌。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历史是由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内的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
其基本内容是: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
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
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
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
其基本内容是: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
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
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
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一)历史观(唯物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二)价值观、人生观4、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6、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价值观与人生观):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要求我们(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地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需要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冲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
第五章历史观(上)一、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含义: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为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标准。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其他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归根结底是由于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引起的。
第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1、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主要缺陷。
列宁说:“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列宁选集》第2卷,第425页)2、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根源第一,阶级根源第二,社会根源第三,认识论根源(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解答(四)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观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
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历史运动的主体,即人的自觉能动性、人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生产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历史本体与历史主体的辩证关系。
二、人类社会生成与发展的基础(一)作为人类历史自然前提的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
马克思主义的史观与史学习
马克思主义的史观与史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现实导向的学说,在历史领域中也形成了独特的史观与史学习方法。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史观与史学习,并对其特点和意义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史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运动和变革。
历史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史观还突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历史不是凭空发展的,而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展开的。
历史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习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史观指导下进行的历史研究和学习。
它强调对历史的实证研究,力求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习注重社会中各个阶级的相互关系和历史发展的阶级斗争过程。
其次,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习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对历史现象进行独立、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再者,历史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习强调历史的人民性,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命运。
最后,积极的历史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习对历史抱有积极的态度,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向前的,人民群众通过阶级斗争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习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它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下和未来。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习也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工具,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史观与史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说和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指导我们进行历史研究和社会实践。
在深入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史观与史学习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结合现实情况,拓展思维,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学说,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对历史的认识》
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极低,社会组织以氏族为单位,共同劳动、 共同消费,无阶级和国家。
奴隶社会
生产力有所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和私有制,形成奴隶主 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出现。
封建社会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业、工业、交通和通讯等方面取 得显著进步,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农民,形 成封建等级制度。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对历 史的认识》
汇报人:XX 20XX-01-13
目录
•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概述 •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本质认识 •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分期认识 •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动力认识
目录
•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和方 法
• 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 观重要意义
01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概述
为我们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切实保障人民权益。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注重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推动历史发展
0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 关系,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制度、法 律制度、文化制度等上层建筑。
0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 济基础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 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会 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反之, 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历史人物评价方法
辩证分析法
运用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 定等辩证思维方法来分析历史人物的 思想和行为,揭示其内在矛盾和发展 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历史观
第五章历史观(上)一、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含义: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为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标准。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其他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归根结底是由于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引起的。
第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1、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主要缺陷。
列宁说:“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列宁选集》第2卷,第425页)2、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根源第一,阶级根源第二,社会根源第三,认识论根源(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解答(四)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观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
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历史运动的主体,即人的自觉能动性、人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生产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历史本体与历史主体的辩证关系。
二、人类社会生成与发展的基础(一)作为人类历史自然前提的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这种变革是由人类经济基础的发展水平、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动所引起的。
以下将从唯物史观、社会形态、历史发展规律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一、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世界是首要的,意识、观念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基于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在唯物史观中,人类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等都是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社会意识的发展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形态。
例如,在一个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拥有生产资料,占有多数奴隶的劳动成果,而奴隶阶级则负担着体力劳动。
这种生产关系决定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奴隶阶级的被压迫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社会逐渐演变成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不同社会形态。
二、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主要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这五个社会形态的出现和演变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形态,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农业生产成为生产力的主要形态,奴隶劳动成为社会经济的基础。
封建制度出现在奴隶制社会衰落的时期,农奴劳动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力量。
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标志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工业化生产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来获取财富。
随着无产阶级的觉醒和革命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社会逐渐取代了资本主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社会的发展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中,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又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生产力是指人类生产资料的生产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中所建立的、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在不断改变,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在不断改变,导致社会出现了不同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历史的发展也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中,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历史的推动力。
这种阶级斗争的矛盾和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在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而人类社会最终会向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摆脱阶级对立和私有制的束缚,实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强调了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影响,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以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为我们理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
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
这种片面引用史料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态度,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
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从发展中观察一切现象,不要只满足于作表面的描述,不要相信漂亮的招牌,要分析各个政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要研究赖以决定这些政党的政治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客观政治环境。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和理论体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特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历史的规律、历史的演进以及历史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为你详细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
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演进的结果。
历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必然性,主张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2. 历史的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的核心概念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社会的发展和演进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促使社会形态的变革。
3. 历史的辩证法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还提出了辩证法观的思想。
辩证法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矛盾的、冲突的、对立统一的过程。
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运动和解决,社会可以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
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还包含了一种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类社会的演进是基于客观经济条件和阶级矛盾的变化而发生的,而不是任何个别人的主观意识所能左右的。
5.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认为,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理想是消除阶级剥削和阶级对立,实现全人类共同繁荣和自由发展的社会制度。
6. 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实现。
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的实践是指在各个历史时期,通过有效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目标不断前进。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和必然性,强调阶级斗争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辩证法观的思想,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规律,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历史的最终目标。
八大历史史观概括
八大历史史观概括
八大历史史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套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基本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
2.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辩证发展的过程,通过矛盾斗争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3. 社会历史观: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力量,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4. 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研究要以实际事实为依据,坚持科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
5. 历史的阶级斗争观:认识到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6.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否定任何形式的超自然观念和命运论,强调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历史的可改造性。
7. 历史的继承和创新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
8. 历史的国际性观点: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些历史史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历史观的关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历史观的关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套科学的哲学体系,对于理解社会历史、推动社会变革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的本质、剖析历史演进的规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历史观的关联,并阐述其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改造社会的指导意义。
一、唯物史观:历史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确定的。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进则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道德、意识形态等都是在特定生产关系下建立起来的,而它们的变动与革新则又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并非偶然的、纯粹由个体意志支配的,而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主张历史发展呈现出逐渐前进的趋势。
三、历史辩证法:认识历史的工具历史辩证法是理解历史过程的方法论,它强调历史的发展是通过矛盾斗争和剧烈变革实现的。
历史辩证法指出,所有的历史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历史上的任何事件和现象都具有矛盾的性质。
这个矛盾既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也是阻碍历史进步的因素,只有通过解决矛盾,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四、基本原理与历史观的关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历史观是相辅相成的。
基本原理提供了认识历史和改造历史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而历史观则为基本原理提供了历史的实践证明和理论支撑。
基于唯物史观,我们能够认识到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判断历史走向。
基于历史辩证法,我们能够分析历史中的矛盾和冲突,找出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矛盾的解决方式。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形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则对历史的发展规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最根本的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和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它逐渐暴露出剥削和压迫的本质,无法再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还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是在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斗争中前进的,人民群众的觉醒和觉悟是历史进程的推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要求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历史的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只说明历史的发展规律,而后者则在此基础上指明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财富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总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它强调了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在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对于我们认识历史,认识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史观
第六章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第一节两种历史观一、两种历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含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历史主体上的观点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种观点叫群众史观。
2、唯心史观(1)含义:唯心史观认为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必须在英雄人物的指引下才能发挥作用。
(2)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①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历史宿命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这种历史观有两个重要缺陷:①只考察了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总和。
①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不起决定作用)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减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②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人口因素的合理与否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第三,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意义: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悲观的,错误的。
③社会生产实践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和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方式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意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解析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应用,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全面的理论分析方法,用以解释和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本文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进行解析,探讨其核心原理和基本观点。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会出现矛盾,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基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了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地位。
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会推动社会发展朝着新的方向演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也有其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通过对不同社会形态的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四、历史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采用了辩证法的思想方法。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斗争,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实现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中,社会矛盾和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会导致社会形态的转变。
五、历史进步的方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内在的矛盾和不合理性逐渐显现,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具有解决这些矛盾的潜力。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将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消除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
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
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
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
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领域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这前,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打破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一统天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人们正确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走向科学的里程碑,因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也是人类认识史、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
首先,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唯物辩证的科学原则首次在历史观上得到了彻底贯彻,实现了历史观及共方法论的根本转变,完成了历史观上的一场伟大变革。
其次,唯物史观的创立,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体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体和社会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
再次,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
最后,唯物史观的一系列科学原理,对我们党科学地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通过改革和创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