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部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东亚地区硫酸盐气溶胶间接辐射和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大
气
科
学
Vo . 5 No 3 13 .
M ay 2 1 O1
Chn s o r a f mo p e i S in e ie e J u n lo At s h rc ce c s
吴蓬萍 , 韩志伟.2 1 . 0 东亚地区硫酸盐气溶胶间接辐射和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_] 大气科学 , 5( ) 5 7 5 9 WuP n p g Ha 1 J. 3 3 : 4 — 5. eg i , n n Z i e 2 1.A m d l gs d d e d t e n i aie et o s l t o e E s As [] C i s un l f t op e c c n e h i 0 o e n u y fn i c r i i d l t f s f uf e vr a t i J . h ee o ra o A m sh r i cs w . 1 i t o i r ta a v a cm c fc a a n J iS e
摘
要
本文利用发展 的 RI MS对硫酸盐气溶胶第 一间接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 应进行了研究 。同卫 星观测和 其 E
它模式模 拟结果对 比表 明,R E I MS能 比较好地模 拟云和辐射过 程 。东亚 地区硫酸 盐气溶胶 的第一 间接 辐射强 迫 为 负并 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各季 节分别为 : 冬季 一0 8 m . 8W/ ,春季 一2 2 n2 . 7w/ 1,夏季 一2 4 m . 1w/ ,秋季 一 14 m2 . 7w/ ,年平均为 一17 n2 .5 w/ 1。云滴 有效半径空 间分布 与 MO I D S有一 致性 , 都表现 出海洋 (- 1 m)大 6 5 于 陆地 (  ̄1 m) 从 中国东南地区 向西北地 区递减 的趋 势 , 4 0 , 但模 拟结果总体上小于 MOD S反演结果 。硫 酸盐 I 气溶胶 的间接辐 射效应总体上使地表温度 降低 , 夏季 和秋 季平均 降温 幅度在 重庆市及 周边 地 区最 大可 达 1 5C。 . ̄ 水汽在冬春 季由于地表温度降低主要表现为减少 , 夏秋季 由于水汽输送变得复杂 ,其变化 也表现得 复杂 ,既有增 加也有减少 。降水 的变化与 水 汽 变化 相 似 ,冬 春 季 中 国东 部 大部 分 地 区 降水 减 少 ( ~ 6 0 0 mm) ,冬 季 为 0 ~ 3 0mm,而夏季和秋季降水变化 比较复 杂 , 夏季在 四川 盆地 、 江 中下游 地 区和 长江 以南 大部 分地 区,降水 是增 长 加 的 ( -10mm) 而东北大部 、华北部分地 区的降水是 减少 的 (  ̄9 0 5 , 0 0mm) 。硫酸盐 间接气候 效应 的分 区平均 显示 ,除了夏季东北地 区是增温 (. ℃) 其 他分 区平均都是降温 ,最大 降温 出现 在秋季华 中地 区,可达 0 5 o2 , . ℃。 各 区域冬季 降水 变化 最 小 ( . ~0 c ,夏 季 降 水 变 化最 大 ,其 中 东北 地 区 区域 平均 累积 降 水 减少 可 达 一0 1 m)
气候动力学-9-地气辐射平衡、辐射强迫与气候变化
地气系统的净辐射
地气系统的净辐射随季节、纬度、云量、云状、下垫面性质及大气成分等因素有变化。平 均而言,在两极和高纬度地区的净辐射为负,在赤道和热带地区正值。但在一个气候周 期,就整个地气系统而言,净辐射为零,地气系统的热状况没有明显变化,呈现出平衡的 状态。
辐射强迫与气候变化
• 什么是辐射强迫 •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 气溶胶的辐射强迫 • 土地利用的辐射强迫 • 气候变化
地球-大气系统的总反照率称为行星反照率,它表示 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被大气、云及地面反射回宇宙 空间的总百分数。
目前认为全球的行星反照率数值可取0.31 地球表面的反照率 0.09 云、气溶胶和大气分子反照率 0.22
地表反照率
地表反射率的大小, 依赖于表面特性、 太阳天顶角和辐射 波长。
地表反照率 行星反照率
云-辐射相互作用
云除了通过反射、吸收和发射辐射直接影响大气的热状况外,云层中的辐射不稳定性和潜 热释放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对天气时间尺度及气候时间尺度过程都有影响。 云层能对气候系统的非绝热加热场起“修改”和再分配作用,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一般 认为,这种影响可以归纳为如下基本过程: (1)通过潜热释放、蒸发以及感热和角动量的再分配,形成动力过程和水文过程的耦合。 (2)通过对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放射形成大气中辐射和动力-水文过程间的耦合。 (3)大气降水和地面水文过程的耦合。 (4)辐射和地面湍流输送的改变引起的大气和地面间的耦合。 (5)通过改变热通量影响海洋表面的能量平衡。 (6)改变到达海面的可见光辐射的比例,海洋吸收的辐射随即改变。 (7)改变冰雪区的热平衡。
Donohoe and Battisti, 2011, JC
云的反照率
通过云反照率效应使得部分 入射太阳辐射被反射回太空, 降低地气系统的温度。 云的反照率既依赖于云的厚 度、相态和含水量等云的宏 微观特性,而且和太阳高度 角也有关。
大气气溶胶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The Impacts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on Weather and ClimateLAI Xin 1,YANG Fu-mo 2,3,4,HE Ke-bin 5(1.Shenzhen National Climate Observatory,Shenzhen 518040,China;2.Chongqing Institute of Green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ongqing 400714,China;3.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Hazard Prevention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Chongqing 408100,China;4.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Urba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iamen 361021,China;5.School of Environ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Atmospheric aerosols have important impacts on weather and climate.Aerosols affect precipitation by changing cloud radiation,cloud cover and life cycle.They change the eco-environment through dry and wet deposition.In addition,aerosol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global climate through scattering and absorbing the solar radiation.Their total radiative forcing is negative,that could offset much of warming caused by greenhouse gases.However,there are some absorption components like black carbon,whose radiative forcing is positive and contributes to global warming.Key Words :atmospheric aerosols;climate;radiative forcing1引言早在一个世纪之前,科学家预言大气化学成分的改变,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CO 2)浓度的增加会改变地球的热平衡而导致大气变暖。
中文关键词
中文关键词
关键词是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
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每篇论文一般选择3-8个关键词为宜。
关键词的抽选
至少3个,一般不超过8个。
第一个:该文主要工作内容所属的二级学科名称,如:“东亚地区人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一文,研究的一级学科为“大气科学”,二级学科为“气溶胶”,那么第一个关键词就应该是“气溶胶”。
第二个:该文研究得到的成果名称或若干个成果的总类别名称,本文应为“气候效应”
第三至第八个:所用重要方法,如“聚类分析”“小波分析”......、综述类文章应为“综述”。
关键词的分类
(1)叙词(正式主题词),指收入在《汉语主题词表》中,可用于
标引文献主题概念的即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
(2)直接从文章的题名、摘要、层次标题或文章其他内容中抽出来的,能反映该文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或词组),即汉语主题词表中的上位词、下位词、替代词等非正式主题词和词表中找不到的自由词。
关键词选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论文被检索的概率和论文成果的利用率。
中国夏季硫酸盐气溶胶间接辐射强迫的数值模拟
体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5 4 (0 0 0 一O 50 1 技 №0 术 —5 8 2 1 )1O 6 -3 酬
中 图 分 类号 : 5 3 X 1
Mo e u y o n i c da ie F r ig b d l St d f dr tRa it o cn y I e v Suf t r s I e ia i mme l e Ae o o a Ov rChn Su n r
中如硫 酸盐 和黑碳 气 溶胶 , 全 球气 溶胶 负荷 增 加 的 是
主要 成分 。 究硫 酸盐 气溶胶 的 间接效应 为 了解 气溶 研
co d p o ete ,s c lu rpe fe t e rdu lu r p ris u h a co d do lte ci a is,a d te rs l s v n e ut h -
Wu P n p n e g i g,Ha h we t rZ i i
( si t o At s h f h s s C ie e a e I t ue f mo p e c y i , hn s d my n t i P c Ac
间接辐射 强迫 的范 围在一 - m2 2 0W/ 。另外 , 变小 的云
A s a tR go a nertd evrn n dl g ss m ( IM S b t c : ein litgae n i metmo ei yt r o n e RE )
wa e e o e n p le o s d fe to n h o o e i u ft n sd v l p d a d a p i d t t y t e f c fa t r p g c s la e o u he n
BCC气候系统模式开展的CMIP5试验介绍IntroductionofCMIP5
BCC 气候系统模式开展的CMIP5试验介绍Introduction of CMIP5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by BCC climatesystem model辛晓歌,吴统文,张洁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100081气候系统模式是研究气候变化机理和预测气候未来变化不可替代的工具。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组织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为国际耦合模式的评估和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参与该计划的试验数据资料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相关机理以及未来气候变化特征预估等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
CMIP在经历了CMIP1、CMIP2和CMIP3几个阶段之后,于2008年9月,启动了第五阶段的模式试验计划(CMIP5)。
该试验计划新增了一些模式试验,目的是解决从第四次评估过程中涌现出的主要科学问题,以丰富现有气候变化理论和提高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的能力。
如过去的CMIP计划一样,试验的评估研究结果将为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 IPCC AR5,计划在2013年出版)提供有价值的科学参考信息。
目前,CMIP5试验的开展已成为国内外气候模式工作组的首要工作之一。
国家气候中心新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参与了CMIP5试验计划。
自CMIP5试验设计[1]在2009年10月公布以来,国家气候中心开始致力于试验数据的准备、输出物理量添加和试验的开展。
目前,除个别不具备开展条件的试验外,大部分试验均已顺利完成。
模式试验资料在经过CMOR后处理之后,已经发布到PCMDI网站(/esgcet/),可供国内外学者下载使用。
相对于CMIP3,CMIP5试验设计增加了年代际近期预测试验、包含碳循环的气候试验和诊断气候反馈的敏感性试验。
试验数目较多,且彼此间存在联系,需要使用者投入较大精力进行了解。
本文的目的是对国家气候中心开展的CMIP5试验进行分类介绍,给出各个试验的主要信息,以方便气候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了解和使用,提高试验资料的利用率。
中国区域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的可能影响(Ⅱ):黑碳气溶胶及其与硫酸盐气溶胶的综合影响
1 试验方案
为 了研 究 中 国地 区人 为 B C气溶 胶对 气候 的影
响, 设计 了 1 对照 试验 和 1 个 个敏 感试 验 。 对 照试 在
的 ,想 了解 中国地 区黑碳 气溶 胶对 东亚 夏季 风 的影
硫 酸盐 气溶 胶 ,其 他 条件与 对 照试 验相 同。模式 模
拟 5 ,舍 弃前 1 ,取 后 4 模 拟结 果进行 分析 。 5a 5a 0a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1 黑碳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
由模 式 最低 层中 国地 区黑碳 气溶胶 的柱 浓度分 布 ( 图略 )可知 ,黑碳 气溶 胶浓 度分布 与硫酸 盐 气 溶 胶十分 类似 , 只是 浓 度值约 低一个 量级 。 四 川盆 在 地存在 一个 B C高值 中心 , 冬季 浓度 可达 25mgm . / ; 由华 南 ,经华 中和 华 北 直 到 东 北 地 区存 在 一 个 西 南 一东北 走 向的 B C气溶 胶高值 带 , 高值 中心 位于 其 山东和 河 南地 区 , 季 中心值 约 为 1 / ; 新 冬 .mg m 在 4
射 强迫为 01 m 地表 平均 降温 约 00 ; .3 W/ ; . 2℃ 全球 平均表 面 气压升 高约 00 a 0a 均年 降水 量降 .3 ;4 平 P 低1 5 . 7 mm,变化很 小 , 可忽略 不计 。与硫酸 盐 气溶
图 1 中国区域 B C引起的夏季地表温度 (; 和 a ℃)
维普资讯
第 4卷 第 3 期
2008年 5月
气 候 变 化 研 究 进 展
A DVA N CES N C LI ATE C HA N G E R ESEAR CH I M
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IPCC AR6的结论解读
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IPCC AR6的结论解读作者:廖宏高瑜成陈东林代慧斌杜楠方力亢灵钱静秦卓凡王叶谢佩芙杨豪张丹瑜婷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1年第05期摘要本文解讀最近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AR6)关于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的主要新结论。
在大气污染物的气候效应方面,AR6估算了大气污染物或其前体物排放变化导致的有效辐射强迫值(Effective Radiative Forcing,ERF),对评估大气污染治理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具有启示性意义。
AR6也估算出1750—2019年间人为强迫导致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Glob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GSAT)变化为1.29(0.99~1.65)℃,其中,均匀混合温室气体、臭氧、气溶胶导致的温度变化分别为1.58(1.17~2.17)℃、0.23(0.11~0.39)℃、-0.50(-0.22~-0.96)℃。
气溶胶历史变化的气候效应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由SO2排放变化通过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所产生的ERF(高信度),从而部分抵消了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所引起的变暖(高信度)。
在气候变化影响大气污染物方面,AR6首次评估获得了地表臭氧浓度对温度的敏感性,在偏远地区为-0.2 ~-2 nL·L-1·℃-1、在污染区为0.2 ~2 nL·L-1·℃-1。
在大多数陆地区域,关于气候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PM2.5,目前模式结果结论的一致性较低。
关键词大气污染;臭氧;PM2.5;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物-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同时涉及到大气环境、天气、气候变化这几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
大气中短寿命的化学物质臭氧和气溶胶(大气中液态或固态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着直接的危害,是当前空气污染治理的主要对象(UNEP and WMO,2011)。
中旧区域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的呵能影响(I):硫酸盐气溶胶的影响
第4 卷 化 研 究 进 展
ADVANCES N CLI A CHANGE I M TE RES EARCH
VO14.N 0. . 2
M a c 2008 rh
摘 要 :利用 NC R的新一代 GC C M30 A M A .模式离线 耦合一个气溶胶 同化 系统 ,模拟研究 了中国区域硫酸盐气溶胶 的 直接 气候效 应对 东亚 夏季风 及其 降水的影 响 。结果 显示 :中国区域 硫酸 盐气 溶胶 引起全球 平 均的直 接辐射 强迫 为
作用 可 以 大 部 分解 释 2 0世纪 6 — 8 0 0年 代 四 川及
了高 原 与吸 收 性 气 溶 胶共 同的 作 用 对 印 度 夏 季 风
降 水 产 生 的 影 响 ,但 是 没 有 仔细 讨 论 中 国尤 其 是 中 国 中东 部 地 区硫 酸 盐 对 东 亚 季 风 的 影 响 。中 国 东 部 地 区是 硫 酸 盐 气溶 胶 光 学 厚 度 的 高 值 区 ,它 们 通 过 直 接 辐 射 强迫 改 变 大 气 温 度 和 气 压 结 构 ,
中图分类号 :P 2 / l 文献标 识码 :A 4 5X5 3
引 言
硫酸盐 气溶胶是一种 重要 的辐射活性成分 ,
的直接原因 , 通过 对硫 酸 盐 气 溶 胶 的模 拟 , 得 出 则 了 中 国南 部 降水 增 加 而 北 部 降 水 减 少 的 结论 ,并 认 为 这 种 降 水 型分 布 可 能 是 中 国 区域 各 种 气溶 胶 综 合作 用 的 结 果 。
CA M 3 0f . Com m u t t os niyA m phe e M o l3. r de 0)
对 比 。 由二者 的 2 0 年 夏 季 资料 对 比 ( 02 图略 )可 见 :模 拟 的 气溶 胶 光 学 厚 度 在 中 国东 部 和 青 藏 高 原 ,印 度和 中东 ,南 美地 区和 非洲 北部 与卫 星资料
典型种类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
典型种类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包括水分子凝华而成的水珠和空气中的灰尘、花粉等。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扩大,气溶胶产生的辐射强迫也逐渐成为气象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辐射强迫是指气溶胶中的放射性物质通过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运动和蒸发等过程,对大气中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参数产生影响的一种现象。
在气象学中,辐射强迫通常被用作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工具。
气溶胶中的辐射强迫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溶胶中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活度、气溶胶的来源和分布等。
一般来说,气溶胶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较高时,其辐射强迫也会增强。
此外,气溶胶中的放射性物质还可以通过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放射性气溶胶颗粒,进一步加重辐射强迫的效果。
针对典型的气溶胶种类,例如水分子凝结而成的水珠和气溶胶颗粒等,可以通过模拟研究的方式来探究其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气溶胶辐射强迫与气候模型之间的联系,以探究不同气溶胶类型对气候参数的影响。
通过模拟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气溶胶对气候参数的影响程度不同。
例如,气溶胶颗粒对气候参数的不利影响较为严重,而水分子凝结而成的水珠则对气候参数的不利影响较小。
此外,不同类型的气溶胶还可能对大气中的辐射传输产生影响,从而对气候产生影响。
除了数值模拟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来探究不同类型的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收集气溶胶样本,对其进行放射性检测,并测量其对气候参数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深入研究气溶胶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
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是气象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应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的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为气象学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气溶胶的辐射强迫效应
气溶胶的辐射强迫效应1. 什么是气溶胶?气溶胶,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别担心,简单来说,它就是空气中漂浮的微小颗粒物。
想象一下,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你家里的时候,那些小小的灰尘在阳光下跳舞,实际上就是气溶胶的一种表现。
气溶胶可以是自然界的产物,比如海洋中的盐粒、火山爆发时的灰烬,当然也有很多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比如汽车排放的污染物。
总之,气溶胶就像是空气中的“隐形小伙伴”,虽然看不见,但它们的存在可不是开玩笑的!1.1 气溶胶的来源气溶胶的来源多种多样,咱们来细数一下。
首先,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溶胶。
其次,火灾和沙尘暴也会大量产生气溶胶,仿佛大自然在给我们上演一场视觉盛宴。
另外,工业活动和汽车排放的废气也是气溶胶的重要来源。
简单来说,气溶胶就像是空气中的调味料,让我们的环境变得丰富多彩,但有时候也会让人捂住鼻子。
1.2 气溶胶的种类气溶胶可不是单一的角色,它们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比如,液态气溶胶和固态气溶胶。
液态气溶胶就像小水滴,而固态气溶胶则更像小小的灰尘。
还有一种叫“烟雾”的气溶胶,特别在雾霾天气里让人苦不堪言。
每一种气溶胶都有它独特的“性格”,有的温柔,有的却可能让你头疼不已。
2. 气溶胶的辐射强迫效应那么,气溶胶与气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提到一个词:“辐射强迫效应”。
听起来复杂,但其实是指气溶胶对地球辐射平衡的影响。
气溶胶能够反射和吸收太阳光,这就像是在给地球穿上了一层“防晒霜”。
有些气溶胶能把阳光反射回太空,降低地球表面的温度,而有些则吸收热量,让地球变得更加温暖。
就好像你在夏天选择穿短袖还是长袖,决定了你是想要凉快还是保暖。
2.1 反射效应气溶胶的反射效应可真是个“保护神”。
它们把太阳光反射回去,减少了地球吸收的热量,这样一来,全球变暖的速度就会减缓。
这就像是给炎热的夏天开了一扇窗,让清风进来,真的能让人舒爽。
不过,这种效果并不是长期的,毕竟气溶胶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有限,过不了多久,阳光又会“直冲”而来。
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研究现状
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研究现状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
这些颗粒物对地球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它们可以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进而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和气候。
近年来,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关于气溶胶的辐射强迫效应,已有大量的研究通过各种手段对气溶胶第一间接辐射强迫进行了定量评估。
然而,基于数值模拟和卫星观测的RFaci之间仍存在巨大差异。
卫星观测估算的RFaci通常介于-0.2瓦特每平方米至-0.6瓦特每平方米之间,而模式模拟的RFaci 在-0.3瓦特每平方米到-1.8瓦特每平方米之间,强度远大于前者。
这表明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理解气溶胶的辐射强迫效应。
其次,人为活动对大气气溶胶的影响日益明显。
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和能源消耗等人类活动源源不断地向大气中排放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会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导致地表温度上升或下降,从而影响气候。
近年来,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这些人为活动对大气气溶胶的影响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此外,由于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辐射强迫效应,它们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黑碳气溶胶可以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并加热大气,同时也可以通过云-气溶胶相互作用影响云的形成和演变。
这些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显著的气候效应,包括温度变化、降水分布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变化等。
然而,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气溶胶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对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的理解仍然有限。
这主要是因为气溶胶在大气中的分布和变化具有很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同时它们与云、降水等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也非常复杂。
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理解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
总的来说,大气气溶胶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研究仍然是一个活跃且重要的领域。
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理解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理解全球和区域的气候变化。
PM2.5简介
简介概念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有时候,学者也将PM2.5等同于气溶胶,“所谓的气溶胶、细颗粒物,其实就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简称PM2.5。
”而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和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性状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大气气溶胶是悬浮于空气中固态和液态质点组成的一种复杂的化学混合物,它们的大小从只有几纳米的超细颗粒到几个微米直径以上的粗颗粒。
在两者之间是被称为细颗粒的气溶胶,其直径在0.1μm到几个μm,所以大气气溶胶的典型尺度是0.001~10μm,其在大气中的居留期至少为几小时,平均可达几天、一周到数周,甚至到数年(如平流层气溶胶)。
来源大气气溶胶可以作为颗粒物(初生源)直接被排放出来,也可以由气态前体物通过化学反应(如光化反应)间接形成于大气中(次生源)。
从排放源分类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类。
气溶胶PM2.5这些超细粒子的自然来源包括火山喷发的烟尘、被风吹起的土壤颗粒以及流星燃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和宇宙尘埃等。
PM2.5产生的最主要的来源则是人为,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煤炭、石油及其他矿物燃烧产生的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包括散播到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
PM2.5标准PM2.5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
硫酸盐气溶胶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年代际转型的影响
.
/
{ … ……
… … /…… ‘ / 源自…….-
/
— — — —
—
t
-
t
. 。
46 7
成
都
信
息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第2 6卷
1 人为 硫酸盐 气溶胶 浓度 增长 (主要 在地 面和低层 )
8 面和 低层 的气 温进一 地 步下 降 ,高层 升温变 强 云量 增加 ,高层潜热 释放
2 辐射强 迫增 强 负
7 江流域 降水增 多 长
垂 直温度及 对应 的上升运 动
3地 面和低层 的气 温下 降. 高 层有相应 升温
6 汽 在长江 流域堆积 水
副高 南移 ,浅层异 常北风 ,环 流改变
4海 陆 温差减小
5东亚夏季风 减 弱
图 1 人为硫酸盐气溶胶增长对长江中下游夏季 降水影响机制示意图 0
摘要 : 了研究人为硫酸盐气溶胶增长对 1 7 为 9 0年代末长江 中下游夏季降水年代 际转型的影响 , 用全球气候 使 模式( F — M2 , G DLA )对硫酸盐直接气候效应进行 了模拟 。结 果表 明, 硫酸盐 气溶胶 增长引起 的降水年 代际变化 与
观测到的降水转型有很好的时空一致性 ; 观测 中包括副 热带高压 西伸南 移 、 中国东部近地 面异常北 风等夏 季风年
第 2 第 5期 6卷 21年 1 01 0月
成
都
信
息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Vo 6 NO 5 l2 Oc .2 1 t 01
J OURN H GD UNI E I Y OF I OR AL OF C EN U V RS T NF MATI E HNOI } ON T C . GY (
中国碳气溶胶时空分布与辐射强迫的数值模拟
中 国碳 气 溶胶 时 空 分 布 与辐 射 强 迫 的 数值 模 拟
宿 兴 涛 王 汉 杰。 周 林 , ,
(I 放 军 理 工 大 学 气 象 学 院 , 苏 南京 2 1 0 ;2 中 国科 学 院 东 亚 区域 气 候一 境 重 点 实 验 室 , 京 1 0 2 ) 1解 江 111 . 环 北 0 0 9
t e t m p r la d s ta s rbu i n a a i tv o c n ft a b na e us a r s l n 2 0 T h r - h e o a n pa i ldit i to nd r d a i e f r i g o he c r o c o e o o s i 00 . e p e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第 1 卷 第 3期 2 1年 6月 V 1 1 1 00 o. No 3 u . 1 1 . Jn2 0 0 Ju l f L nvr t i c n eh ooy( a rl c n e d in omao A U iesy f c n e d cn lg N t a Si c io ) P i oS e a T u e E t
有 明显的 季节性 。春 季最 大 , 季次 之 , 季 最 小; 东部 沿海 等 少数 地 区外 , 气 溶胶 大气顶辐 射 强迫在全 冬 夏 除 碳 国绝 大部 分地 区符 号均为 正 , 而地表 辐射 强迫符 号 为 负。各单 种 气溶胶 之 间存在 复 杂的相 互作 用 , 究综合 研
气溶胶 分 布和 气候 效应 时, 能简单 地将各 单种 气溶 胶 的作用进 行 叠加 。 不
lmi a y r s t ho t a a bo c o e os sa e mo ty c nc nta e n t r aoft o t fYe l w i n r e ulss w h tc r na e usa r ol r s l o e r t d i hea e hes u h o lo Rie n h a tofTi t n Pl t a . Re e rn o t e s a o 1v ra i h r c e itc v r a d t e e s be a a e u f r i g t h e s na a i ton c a a t rs is,t e sm u a i n h i l to i ia e ha t xi u v l e 0 ol nd c t s t t he ma m m a u f c umn bu de f t a b na e us a r s l pp a s i prn r n o he c r o c o e o o s a e r n s i g,t he s c nd va u n wi e d t e m i i u i umm e .Th a a i e f r i g o he c r o c o e o o s i e o l e i nt ran h n m m n s r e r ditv o c n f t a b na e us a r s l S
大气中硝酸盐与硫酸盐气溶胶的分布趋势
大气中硝酸盐与硫酸盐气溶胶的分布趋势大气中硝酸盐与硫酸盐气溶胶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之一。
它们的分布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大气循环、人类活动以及地理位置等。
本文将探讨大气中硝酸盐与硫酸盐气溶胶的分布趋势以及影响这种趋势的因素。
硝酸盐与硫酸盐是大气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它们主要形成于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氨以及挥发性有机物反应所产生的气溶胶。
这些气溶胶具有较小的粒径并且能够长时间悬浮在大气中,因此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显著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硫酸盐气溶胶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差异。
中国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城市中的硫酸盐气溶胶浓度较高。
这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排放和交通流量较大。
与此同时,水稻种植和燃煤等农业和能源活动也是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升高的重要原因。
与之相比,高山地区和偏远地区的硫酸盐气溶胶浓度较低,这是由于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低,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不同地区硝酸盐气溶胶的分布趋势与硫酸盐气溶胶有所不同。
硝酸盐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和燃煤排放中产生的氮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反应。
因此,硝酸盐气溶胶在城市地区的浓度较高,而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浓度相对较低。
此外,由于硝酸盐气溶胶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其分布受大气温度和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
除了大气循环、人类活动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外,大气中硝酸盐与硫酸盐气溶胶的分布趋势还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在夏季,高温和较高的地表辐射会促进气象条件的不稳定,这将导致硝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的浓度升高。
相反,在冬季,气象条件较为稳定,硝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的浓度相对较低。
要改善大气中硝酸盐与硫酸盐气溶胶的分布趋势,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
首先,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关键。
通过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治理、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以及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可以有效地降低硝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的浓度。
此外,加强大气研究和监测,提高人们对大气污染的认识,也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
3.3.3 黑炭气溶胶的最新研究
• 由黑碳强迫造成的地球表面变冷或变暖将依赖于大气 和地表如何耦合在一起的细节。由于一些外场试验像 对流层气溶胶辐射强迫观测试验,烟,云和辐射-巴 西试验,气溶胶特征试验-II和印度洋试验的发现,在 气候变化研究中,吸光的、含黑碳气溶胶对辐射强迫 的作用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
指导教师:王丽萍
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
1. 气溶胶的来源及分类 2. 气溶胶的影响因素 3. 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1.1气溶胶的来源
4 10 • 气溶胶粒子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直径 -10 微米的固
体、液体粒子,它相对湿度比较高、气温比较低、含 有煤烟颗粒物时破坏生态环境 ,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 气溶胶是由不同的过程产生的,其中包括自然过程 (例如沙尘暴,火山爆发,岩石或土壤风化,海洋中 浪花飞溅的盐粒,流星飞逝后留下的灰烬)和人为过 程(例如化石燃料及生物质燃烧)。 • 大气中对流层气溶胶的浓度在最近几年由于人类活动 的排放(既有气溶胶本身的排放,也有其前体物的排 放)而有所增加,从而使得辐射强迫 增加。
• 北方城市季节采暖对气溶胶浓度的影响 我国北方城市冬季取暖,对空气质量有 明显影响。北京的观测表明, 在晴天条件下,由采暖引起的烟尘污染 并不严重,但在多云和阴天的天气条件 下,采暖引起的空气污染相当严重,其 瞬时粒子数密度可高达1600个/cm3。
采暖期增加的主要是细粒子 (d﹤2 m )对人体健康危 害较大。
3.2 沙尘气溶胶
• 沙尘暴是沙尘气溶胶的气象表现形式,是一种风与 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 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 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 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 • 中国是东亚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区,其主要来源于 沙漠和干旱地区的风损蚀及随风扬起过程,人类活 动引起的土地利用的变化、沙漠化及城市化,以及 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表特征和气候变化都 可能改变沙尘暴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东部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X 田 华 马建中 李维亮 刘洪利(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摘 要分析了M ODIS 卫星资料反演的2001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 M 5对该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
结果表明:2001年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一带及两广等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大。
各季光学厚度变化不同,全年以春季最大。
地面温度响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季节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冬、春、秋季南方降温幅度明显,夏季北方降温幅度明显。
就区域平均而言,2001年中东部地区晴空时气溶胶辐射强迫以春季最大,达-34.53W/m 2;夏季次之,达-22.76W /m 2;冬季再次,达-22.57W/m 2;秋季最小,达-20W/m 2。
地面降温则以冬季最大,达-0.65e ;秋季次之,达-0.37e ;春季再次,达-0.34e ;夏季最小,达-0.09e 。
关键词:气溶胶 M OD IS 硫酸盐 辐射强迫 气候效应引 言大气气溶胶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它通过直接辐射强迫和间接辐射强迫强烈地影响气候系统[1]。
Charlson 等[2]、Kiehl 等[3]、Hayw ood 等[4]对硫酸盐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做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概括起来,这些研究大多是将三维化学输送模式同气候模式耦合,在全球尺度上进行数值模拟。
但由于气溶胶排放源的不均匀性以及生命期较短(约1周),气溶胶辐射强迫具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为此在区域尺度上评估硫酸盐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更具有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对中国气溶胶区域气候效应产生了极大的关注。
赵凤生等[5]利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模拟了乡村型和城市型两类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指出了气溶胶在地气系统辐射收支及全球温度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王喜红等[6]利用三维区域欧拉型硫化物传输模式,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柱含量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一个两层多次反射模式估算了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年平均的人为硫酸盐直接辐射强迫约为-0.7W/m 2。
胡荣明等[7]用中国大陆SO 2的排放分布,计算了中国地区人为扰动气溶第16卷3期2005年6月 应用气象学报JOU RNA L OF A PPL IED M ET EORO LOG ICA L SCIENCE Vol.16,No.3 June 2005X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121120826)资助。
2003-12-15收到,2004-06-17收到修改稿。
胶的辐射强迫,并用二维能量平衡模式计算了该种气溶胶引起的地面温度变化。
模式结果表明,最大辐射强迫和最大地面温度变化都集中在我国的沿海和四川地区。
上述研究在硫酸盐气溶胶区域气候效应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借助简单的两层辐射模式和二维能量平衡模式,考虑的物理过程比较简单。
Qian 等[8]利用耦合的硫输送-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地区1994年10月和1995年7月的气溶胶辐射强迫进行了模拟。
但是他们没有给出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气溶胶辐射强迫和气候响应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年平均总体分布状况。
周秀骥等[9]利用太阳直接辐射日总量和日照时数资料,反演了气溶胶光学厚度平均值,并用其模拟了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取得了非常有意义的结果。
但利用地面资料反演得到的气溶胶信息在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变化特征的描述上还不能满足准确地研究气溶胶区域气候效应的需要。
M ODIS 是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为适应全球变化研究而启动的EOS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计划中Terra 卫星上搭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 aging Spectroradiometer)的简称,它可以每天覆盖全球一次,提供可见光、近红外和红外共36个通道的全球扫描数据,最高分辨率达到250m,扫描宽度可达2330km,为陆地气溶胶遥感提供了可行的手段[10]。
NASA 建立的M ODIS 资料业务处理系统提供了分辨率为10km 的气溶胶产品。
本文利用M ODIS 月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首先分析了中国中东部地区2001年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月平均分布特征,然后结合中尺度气象模式MM 5模拟硫酸盐气溶胶辐射强迫及其气候响应,分析其地理分布特点和季节演变规律。
1 资料和模式简介1.1 气溶胶资料本文采用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是由MODIS LEVEL 2获得的2001年月平均资料,资料的分辨率为0.25b @0.25b ,范围是22b ~46b N,105b ~122b E,覆盖了中国东部地区。
由于我国近海岸地区海水泥沙大,故NASA 气溶胶产品海上算法不适用,得到的结果精度较差,海上资料取为缺测。
李成才等[11]利用地基太阳光度计资料对2001年起的M ODIS 气溶胶产品进行了验证,认为NASA 依赖目前暗背景算法取得的MODIS 产品在中国东部地区具有一定的精度,能够满足气候和环境研究的要求,且由于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较大的空间覆盖,所以具有从前任何数据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2 MM5模式简介模拟采用的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1997年底在网上释放的第5代中尺度气象模式第2版本(MM5V 2)。
模式水平方向共有53@44个格点,模式水平范围为21.75b ~39.98b N,102.15b ~123.18b E,中心点坐标(31b N,116b E),格距为45km 。
水平差分格式选用ARAKAWA -B 方案。
垂直方向采用D 坐标,从地面到模式顶(100hPa)分成27层,使用蛙跳差分格式。
时间差分相似于蛙跳格式,积分步长为90s 。
模式所用的物理框架包括显式的Graupel 水汽方案、Grell 积云参数化方案、Blackadar 边界层方案,详细情况可参阅文献[12]。
323 3期 田 华等:中国中东部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324应用气象学报16卷原有MM5V2采用的辐射方案是CCM2,我们将CCM3[13]辐射方案耦合到MM5V2中。
CCM3辐射方案的改进之处是在CCM2辐射方案的短波辐射参数化中增加了气溶胶的散射效应,在长波辐射参数化中考虑了一些痕量气体(包括CH4,N2O,CFC11, CFC12)的辐射效应并考虑了冰云的辐射特征,区分了在暖云中海洋性和大陆性有效粒子的大小。
这些改进可减少模式在气候模拟中的偏差。
模式所需的初始场和边界场为2001年NCEP逐日分析资料,每天两个时次,分别为00:00(世界时,下同)和12:00。
网格距为1b@1b,主要的物理量有u、v水平风,温度,相对湿度,位势高度。
2气溶胶光学厚度季节变化特征分析图1是2001年1、4、7、10月4个月M ODIS光学厚度转换成模式格点的晴空气溶胶月平均光学厚度图。
有关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的晴空选取标准可参见文献[14]。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1年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大值区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及两广地区等,而福建全省、云贵高原附近、太行山以北等地气溶胶光学厚度全年较低。
华北地区除山东半岛、泰山附近光学厚度较低外,大部分地区光学厚度值较高。
由图还可知,同一年中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随季节的变化呈现以下特征:冬季(1月),气溶胶光学厚度以四川盆地、湖北南部、淮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大值区,大值中心分别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地区和阜阳附近,光学厚度达0.8以上,26b N以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小。
北方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气候干燥、风速大,有利于本地土壤扬尘天气的产生。
春季(4月),光学厚度有3个明显的高值区,分别位于四川盆地、长江中游地区和广西东南部地区,大值中心分别位于重庆、武汉和南宁东部,中心值达0.9以上,相对冬季光学厚度大值区南移。
夏季(7月),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的光学厚度变小,可能是由于夏季这些地区降水频繁,雨水的清除或湿沉降缩短了气溶胶的生命期。
华北地区、西安到汾河一带以及中原郑州一带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大值区,中心值可达0.7以上。
这可能是因为该地区夏季湿度较高,有利于/气-粒0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气溶胶的形成。
秋季(10月),从两广地区到长江中游南部直至淮河北部地区为光学厚度的大值区,大值中心位于广东南部地区,达0.7以上。
总的来说,2001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季节变化特征是:春季,光学厚度普遍偏高,除华北地区黄河中下游流域春、夏、冬季相当外,全国大部分地区达到全年最高值;夏季,华北地区、西安到汾河一带以及中原郑州一带升高,而四川盆地、长江流域下降,广西高值区消失;秋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上升,全国其他地区下降;冬季,四川盆地、长江流域,黄河以北地区上升,南部普遍下降。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图中存在的大值中心基本上是我国工业发达、人口稠密、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这也表明中东部地区气溶胶的产生和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
本文结论与罗云峰等[15]利用地基观测得出的结果类似,而且由于卫星资料分辨率高,本文给出的气溶胶的空间分布特征更为详细。
图1 2001年M ODIS 光学厚度转换成模式格点的晴空气溶胶月平均光学厚度图(a)1月,(b)4月,(c)7月,(d)10月3 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模拟3.1 实验方案设计本文主要讨论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参照文献[16]取单散射反照率X =0.9999,比实际观测得到的中国临安地区X =0.93[17]偏小。
Bergstrom 等[18]曾估计如果有1D 的不确定性,那么北大西洋气溶胶X (0.55L m )变化0.07时,相应的模式顶净通量变化的不确定性为21%。
所以X 对辐射强迫的影响不容忽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在辐射方案中通过在太阳短波区0.2~0.7L m 波段晴空部分改变地-气系统的行星反照率来表征大气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
将气溶胶放置在近地面层,根据气溶胶325 3期 田 华等:中国中东部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直接辐射强迫的定义为有气溶胶时与无气溶胶时模式顶太阳短波辐射净通量之差,我们共做了3个实验,con为无气溶胶时的控制实验,opt1为加入1倍气溶胶时的敏感性实验, opt2为加入2倍气溶胶时的敏感性实验,分别用Case1和Case2表示opt1-con、opt2-con。
3.2C ase1结果分析3.2.1晴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季节变化图2所示为2001年晴空时气溶胶辐射强迫的月平均变化,即晴空大气顶太阳短波净通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