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诗五首 野望 黄鹤楼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等)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 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
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
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人难以企
及的地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唐诗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
随堂测试
3.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 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交代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 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 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
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随堂测试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 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 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 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 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 对都护的赞叹。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 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 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开元十 三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 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 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 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 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 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 己的理想抱负。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 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 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 行之人。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 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12.唐诗五首(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ppt课件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 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 寻常可见的江楼。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在诗 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 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13
赏析诗歌中间两联。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 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 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 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 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 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14
24
崔颢与《黄鹤楼》诗
25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
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 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 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 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 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 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 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 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 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 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 因。
野望
王绩
3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 、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并默写。 重点
2、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品析名言。
3、结合诗句内容,体会诗人彷徨无依、孤
独抑郁的情感。
难点
4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 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 河津)人,唐代诗人。简傲嗜 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 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 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 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
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 乐天 , 号 香山居士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 且影响深远的 诗人 和 文学家 ,有 “ 诗魔 ”和“诗王 ”之称,他的诗 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叙事诗 《 琵琶行 》、《 长恨歌 》极为著名。
解题:
“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 “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 地点、季节、内容。这是作者于早 春骑马春游时写的一首七言律师, 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时任杭州刺 史。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 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 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 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 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 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 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深入探究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 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 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 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 依不舍,思念故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 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 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 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 念之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精品习题

部编版八上第12课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
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
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等)ppt课件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 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 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 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 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10
主题概括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怡静的 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 惆怅、孤寂的情怀。
21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2
作者档案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
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
(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
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
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
24
生难字词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
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
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
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最
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
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的赞叹。
14
生难字词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乘】驾。【去】离开。【空】只。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 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 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 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19
主题概括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漂泊异地的伤感,思 念故乡的情怀。
20
结构图示
首联
黄 鹤
12.1.唐诗五首第一课时《野望》 《黄鹤楼》课件

望
颈联 近景 动态
怅 孤 寂
尾联 抒情
黄鹤楼
崔颢
八年级上册
知人论世
资料袋
崔颢(约704~754),
盛唐诗人。汴州(今河南开
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
仆寺丞、司勋员外郎。著有
《崔颢集》。
知人论世
★背景透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 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 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 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 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知人论世
资料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 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 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 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唐武德 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 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 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技法总结
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以情写景, 景中寓情,借日暮山野秋景,写忧郁苦闷、 彷徨无依、孤独寂寞的心情。
课堂小结
在《野望》这首诗中,通过怎样 的景色描写,抒发怎样的情怀?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 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 惆怅、孤寂的情怀。
板书设计
首联 叙事抒情
惆
野
颔联
远景 静态
课堂小结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 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 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板书设计
首联——神秘传说——叙事
黄 鹤
颔联——岁月易逝——议论
吊 古 怀
楼
乡
颈联——登楼所见——写景
尾联——浓浓乡愁——抒情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等)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 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 是: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崔颢
岳阳楼
位于湖南岳阳,以范 仲淹的名篇《岳阳楼 记》而名闻天下。
滕王阁
位于江西南昌,因 王勃的《腾王阁序》 而著名。
黄鹤楼
位于湖北武汉,一百年前被大 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 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 “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 鹤楼更雄伟、壮丽。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 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 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 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 出两个字来。” 试赏析“直”和“圆”“的妙处。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 日—762年),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 彰明人。我国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被后人尊称为 “诗仙”,与杜甫 并称为“李杜”。
王 维
使 至 塞 上
王维(约701—761), 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
作者简介
的代表作家。被后人誉为诗
佛。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
丞,故世称“王右丞”。
苏轼盛赞他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 诗意境。
2.品析诗的语言,理解诗人蕴含的
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巩固拓展
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 什么情感? (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 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3.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 想感情? ( 思乡之情。 ) 4.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 情。 ) 5.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 ( 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芳草萋萋”, 则形容愁思浓郁。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 唐诗五首

12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名校讲坛1.写作背景《野望》:诗人于隋末举孝廉,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
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太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这首诗作于唐代初年,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感情。
《黄鹤楼》:诗人为求官来到湖北,登上黄鹤楼,看眼前鹤去楼空,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写下了这首《黄鹤楼》。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即作于赴河西途中。
《渡荆门送别》:本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青年时期的李白此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
2.考点链接描绘诗词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
【考查方式】(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句所展现的景象(或画面)。
(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技法点拨】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现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答题格式】描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习题链接】见“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课内精读”T8,“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内精读”T5。
01 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gāo) 薄.暮(bó) xǐ(徙)倚落huī(晖) 驱dú(犊)采wēi(薇) 崔颢.(hào) 千载.(zǎi) 燕.然(yān) 征蓬.(péng)2.文学常识填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品习题及答案

12.《唐诗五首》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习题及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最新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等)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 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 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万荣)之时。
生难字词
【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彷徨。 【落晖】落日的余光。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相顾】相视;互看。
作者档案
王绩(约589—644),字无 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通之弟。常居东皋,号东皋子。 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 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放诞 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 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 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 现对现实不满。原有集,已散佚, 后人辑有《东皋子集》(一名 《王无功集》)。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 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 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 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 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 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 途中。
生难字词
生难字词
【胡天】指胡地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 方。 【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 【长河】即黄河。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唐代边陲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 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这里代指边防前线。
主题概括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怡静的 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 惆怅、孤寂的情怀。
结构图示
百无聊赖的心情——情 惆怅、
野 望
薄暮中所见——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PPT课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野望
王绩
作者名片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镐 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 传》,撰《酒经》《酒谱》。
课文讲解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
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 野望
ɡāo
王绩
xǐ y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qín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 牧人驱犊返, 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猎马带禽归。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 相顾无相识, 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长歌怀采薇。
结构梳理 举目四望 孤寂无依
野 树林金色 山峦余晖 远景与近景,
静态与动态
望 牧人驱犊 猎马带禽 苦闷彷徨
苦闷怅惘 知己难觅
黄鹤楼
崔颢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 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归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意:
傍晚。 徘徊。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 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 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黄鹤楼》。
课文讲解 听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知识链接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简答题及答案

12.《唐诗五首》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赏析简答题: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解析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 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 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作者: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 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 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 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 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 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 《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 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 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 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 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 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 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野 王望
绩
野望 王绩(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 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出 身官宦[huàn]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 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 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 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 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 《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 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 《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 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 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 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 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 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 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 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 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12.《唐诗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背景】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选择题、理解性默写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选择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
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选择题、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习题及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选择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诗的5、6句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变化,这两 句诗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意思 是: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 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汉阳与 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 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此这两 句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下文抒发思 乡之情作铺垫。
开元二十四年( 736 年)吐番发兵攻 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 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 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命出塞慰问将士、 察访军情 ,并为河西节度使幕府兼判官。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是一首诗 作于赴边途中,写沿途的景色的诗。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想一想:1、作者在首联中告诉了我们什
诗文赏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 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 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 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 到好处。
诗文赏析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 ,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 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 朋友了。
全诗赏析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 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 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 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 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 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 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 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 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 法。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 不认识,长声歌唱 《诗经》中“采薇” 的诗句。
诗文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 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 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 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 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代表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山居秋暝》《鸟鸣涧》《鹿柴》《闻王 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竹里馆》等。
感情基调:孤寂、悲凉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V,慰问
指作者的使者身份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n作状语,像飘飞的蓬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Yān 代指边防前线 jì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全诗一览
诗人隐 居的地 方 小牛, 这里指 牛群。
野望 徘徊。 傍
gāo bó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落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鸟兽, 这里指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猎物。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 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 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 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
• 中 国 三 大 名 楼
黄 鹤 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 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 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岳 阳 楼
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 篇《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
腾 王 阁
位于江西南昌,因王勃的《腾 王阁序》而著名。
烟日芳晴白黄此昔 波暮草川云鹤地人 黄 江乡萋历千一空已 鹤 上关萋历载去余乘 使何鹦汉空不黄黄 崔楼 颢 人处鹉阳悠复鹤鹤 愁是洲树悠返楼去 。?。,。,。,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 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 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 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晚。
王绩
xǐ
yǐ
归 依
全文解释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站在 东皋纵目远眺 ,徘徊不定不 知归依何方。
全文解释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都染 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 着落日的余光。
全文解释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 群返回,猎人 带着猎物回去。
全文解释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根据书下注释翻译整 首诗。 2.勾画重点词。 3.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 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 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 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 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 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 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 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 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 鹦鹉洲。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 派代表诗人、边塞诗代表诗人。人称“诗 佛”,因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有《王右丞集》《王摩诘文集》等。王维 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 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 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 后世影响深远,其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
1 本诗由神话传说起笔,对神话的吟诵 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传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2 “日暮”(时间)和“烟波江上” (景致)与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内在的 联系?不妨谈谈的理解。
有,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怀乡思土 之情。
3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 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 怎样的情怀?
阅读问题
徘徊 的意思。“欲何依”, 1、“徙倚”是 表现了 的心情。 孤独抑郁
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 ,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阅读问题
3、本诗写景有什么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 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理解性默写
5.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 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 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 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 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 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 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 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 的铺垫。
王维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 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 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 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 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 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 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 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12、唐诗五首
——王绩
情景引入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 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 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 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 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 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诗人简介
王绩(585~644),字 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 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 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 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 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 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 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 风显然有别。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 然前线呢!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 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作者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 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 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 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 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 楼在此地。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 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 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 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么信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交代了出使边塞的目 的(慰问边疆的将士)和经过的地方,为下 面具体写景做铺垫。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 情感?
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 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 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 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 度苍莽空阔,抒发了诗 人强烈的思乡情怀。
主 旨
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 所感,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 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 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 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 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 载,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崔颢,汴州(开封) 人氏,(公元704?—754 年)唐玄宗开元11年 (公元723年)进士。他 才思敏捷,长于写诗, 系盛唐诗人,《旧唐书· 文 苑传》把他和王昌龄、 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 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 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 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 (223),历代屡毁屡建。 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 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 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 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