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美术》教案
2 鲁迅与美术-2 课件 初中美术浙美版七年级下册(2021-2022)
饥饿的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碎裂了做母 亲的心的。这里是孩子们徒然张着的悲哀,而热烈 地希望着的眼,母亲却只能弯了无力的腰。她的肩 膀耸了起来,是在背人饮泣。她背着人,因为肯帮 助的和她一样的无力,而有力的是不肯帮助的。她 也不愿意给孩子们看见这是剩在她这里仅有的慈爱。
——鲁迅
创作背景: 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死亡与物资的缺乏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政府为了解决种种问题
鲁迅在紧张的写作之余,亲手 设计了几十种优秀的文艺书刊 封面。
《奔流》《萌芽月刊》
鲁迅亲自题字用于封面设计,“奔流”二字通过字体变形设 计使得笔画相连,突出装饰效果。
鲁迅的偶像
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 1867-1945),德国版画家、雕塑家, 是德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鲁迅与美术
年 级:七年级 主讲人:
学 科:美术(浙教版) 学 校: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鲁迅。
闰
土
和
他 的 ) 杨 涵
( 版 画 ) 赵 延 年
《祝福》中的祥林嫂
《药》
忧国忧民的鲁迅
热爱艺术与生活的鲁迅
周海婴著有《鲁迅与 我七十年》一书,书中披 露了许多早年生活中的生 动细节。鲁迅以前不爱看 电影,但有了周海婴之后, 一家人出门看电影成了固 定的娱乐活动。
——鲁迅
珂勒惠支作品的最大特征就是充满感情。 她作品中透露出的母爱如同巨大的火焰,经久 不息。她作品中的母爱不仅仅是给予她在战争 中死去的孩子,更是给全世界曾饱受苦痛的人。
罗曼.罗兰曾评价她说:“凯绥.珂勒惠支的 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无限 的困苦和悲痛……”
鲁迅不但亲自编选、出版《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设计宣传广告, 还专门写了《序目》,对柯勒惠支的画一幅一幅地作了介绍。
鲁迅与美术初中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生平及其对美术的贡献,认识鲁迅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关注美术、支持美术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
2.通过阅读鲁迅的美术评论文章,理解鲁迅先生对美术的独特见解,以及他提倡的美术改良主义思想。
3.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关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鲁迅生平及其对美术的贡献。
2.鲁迅的美术评论文章《美术杂志》的阅读与理解。
3.鲁迅提倡的美术改良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1.鲁迅美术评论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和深刻见解的理解。
2.鲁迅提倡的美术改良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实践。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鲁迅生平介绍及美术贡献的相关资料。
2.准备鲁迅的美术评论文章《美术杂志》及相关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生平,强调鲁迅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关注美术、支持美术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
2.提问:同学们对鲁迅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他的文学作品,那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与美术有什么关系吗?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教师展示鲁迅的美术评论文章《美术杂志》,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针对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和深刻见解进行解释和阐述,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对美术的独特见解。
3.教师展示相关美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鲁迅提倡的美术改良主义思想的实践成果。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的感悟和理解。
2.引导学生从鲁迅的美术评论中提炼出鲁迅提倡的美术改良主义思想,并讨论其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5分钟)1.请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讨论,写一篇关于鲁迅与美术的感悟文章。
2.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鲁迅的美术评论文章,深入了解鲁迅的美术观念。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鲁迅生平及其对美术的贡献,阅读了鲁迅的美术评论文章,并从中提炼出了鲁迅提倡的美术改良主义思想。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加深了对鲁迅美术观念的理解,并在课后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鲁迅与美术教案
好了,我么一起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绘画,绘画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表现手段,在平面上创造艺术形象或表现某种氛围、情调,表达情感或传递信息一个丰富多彩的美术门类。
从呈现的形态讲,可分为具象绘画与抽象绘画。
从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来分,可分为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其中,中国画又因为表现技法不同又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兼工带写。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人物特征
?学生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猜想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凡高,增加学生对凡高及其作品的认识。
?学生说说特征,教师总结。
3、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画
5、探索
?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又与什么有关呢?
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讨论:对比和《父亲》在色彩上有什么不同)董希文:绍兴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49年10月1日,董希文在天安门广场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的壮丽场面,萌生了创作的激情。董希文的创作手法十分大胆,将领导人集中放在左侧,中间是毛主席,右侧是宏大的游行队伍。领导人和群众一多一少,一虚一实,更好突出了节日气氛。色彩上十分具有民族特色。
四、分析人物特征的表现手段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人物特征,那人物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哪个方面表现出来呢?(人物头部)
人物头部是反映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包括相貌,精神状态,还有性格特征。人物头部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表现出来的,而艺术作品又往往通过人物面部的刻画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脸型
4、作业:收集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进行分类,每个类别至少有五个作品名称。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 2.鲁迅和美术 课件 (共17张PPT)
图多“
。 ”
幅 鲁 迅 先 生 作 品 的 插
我 怎 么 会 刻 了 一 百 五
十
Q
《孔乙己》(版画)赵延年《狂人日记》(版画)赵延年《阿正传》(版画)赵延年 鲁迅像 (版画) 赵延年
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吗, 你怎么看待鲁迅对于当今社会的 意义?
下节课请准备:
铅笔、橡皮 直尺、圆规 水彩笔、记号笔 速写本
画在植物标本 上的“猫头鹰”
(1911年)
北大校徽 (1917年)
鲁迅1913年手描的土偶像。
“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或者找名 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 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来设兴木刻运动
在众多的美术形式中,鲁迅为什 么选中了版画并全力去提倡?
鲁迅与美术初中教案
鲁迅与美术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生平及其对美术的贡献;2. 欣赏鲁迅笔下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3. 学习鲁迅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1. 鲁迅生平及其对美术的贡献;2. 欣赏鲁迅笔下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鲁迅的审美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鲁迅生平介绍资料;2. 鲁迅笔下的美术作品图片;3.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 提问:“你们认为鲁迅是一位怎样的文学家?”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文学地位和贡献。
二、讲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10分钟)1. 介绍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和关注,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对美术的贡献;2. 讲解鲁迅笔下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构图等;3. 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的美术作品,感受鲁迅的审美观念。
三、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幅鲁迅笔下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讨论;2. 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鲁迅美术作品的认识和感悟;3.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与美术的关系;2. 强调鲁迅的审美观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审美意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选取一幅鲁迅笔下的美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鉴赏文章;2. 收集有关鲁迅的美术作品,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鲁迅与美术的关系,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美术作品及其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鲁迅与美术教案七年级
鲁迅与美术教案七年级鲁迅与美术教案七年级篇一:鲁迅与美术教案课题:鲁迅与美术课型:欣赏评述1.初步了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
教学目标2.能用多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并思考鲁迅与当下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鲁迅与美术的袁媛,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鲁迅精神的真正内核,提高探索与实践能力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感受评价1.教师播放纪录片《先生鲁迅》片段,让学生感知鲁迅的形象。
2.让学生说说阅读鲁迅的作品有什么体会感受。
3.在欣赏评述中归纳鲁迅的相貌特征与精神气质。
二、新课讲授:(一)加深理解,感知“艺术家”鲁迅1.出示课件,欣赏鲁迅的早期美术作品。
2.请学生谈谈看过鲁迅的早期美术作品后,对鲁迅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二)理解分析,欣赏评述1.欣赏鲁迅装帧设计的书籍作品2.请学生归纳鲁迅的装帧设计有什么特点?教师点评总结3.课件展示鲁迅作品中的任务版画形象,提问:“你知道这是哪种美术类型吗?”4.教师介绍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且也是中国现代版画的倡导者,随后展示鲁迅所推介的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
5.出示鲁迅参与木刻讲习班的图片。
说明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的关系,教师介绍木刻的过程。
三、欣赏品评,激发创意。
1.欣赏艺术家创作的以鲁迅作品为主题的版画并做评价。
2.教师展示与鲁迅的作品主题相关的图片资料。
(如电影角色剧照、鲁迅不同时期的肖像照等。
)四、巩固新知,课外拓展。
1.要求学生从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鲁迅与美术的资料,制作有关备注“艺术家”鲁迅的专题板报。
2.以鲁迅作品为题材,进行书籍封面设计,体会鲁迅精神。
五、课后延伸,课外拓展。
本课小结,宣布下课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鲁迅与美术教案七年级篇二:七下美术教案美术教案(七年级下学期)孙倩大沙坝仡佬族侗族乡九年制学校第一单元《红色记忆》一、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作为艺术家的鲁迅——鲁迅与美术
“ 美术 可 以表 见 文 化 ”、 “ 术可 以辅翼 道 德 ” 、 “ 美 美 子 中首先醒来 的、梦醒后 无路可走 者 ,他直面 着现 实的无
术 可 以 救 援 经 济 。 ” [ 由此 发 生 了他 美 学 观 上 的 由 无 用 到 物之 阵中绝望抗 战的精神 界战士和 国民公敌 ,饱 尝 内心 鬼 5 ] 用 , 由 非 功 利 到 功 利 的 一 大 转 变 。 用 文 学 与 艺 术 启 蒙 国 民 气缠绕 ,陷于希 望和绝望 的交织之 中。他一 生嬉笑怒 骂 , 精 神 , 这 一 命 题 最 早 的 提 出者 是 日本 留学 期 间 的梁 启 超 ,
辑 上 的 联 系 。这 一 时 期 , 他 与 许 寿 裳 等 人 讨 论 了拯 救 国 民 是 “ 者捏刀 向木 ,直刻 下去 ”C 的饱 含 “ 作 7 ] 力之 美 ”的木
性 的问题 ,指 出 中国国民魂灵最缺 少的是 “ 诚与爱 ”,于 刻 。他 的审美观 带一点灵动 、悲壮 的气 息 ,而 贯穿他一 生 是 ,他 想到 了文 学与艺术 ,并于 10 年提 出 了 “ 人性之 的则 是 美术 的 “ 倦 眼 ”功 能 。尤其 是 晚年 在 上海 的 十 97 致 怡 全 ”的功能 ,想 以此来拯 救 国民的纯 白之 心。 因此 ,他在 年 ,在 当时政局 的高压和文坛 的种种 不快之 中,慰藉他 疲 回 国之 后的 1 1 年所 著 的 《 播布美术意 见书 》中写到 : 93 拟 惫而痛苦 的心灵 的,就只 有绘画欣 赏一件事 了。作为铁 屋
像 莫奈等 印象派表现 主义大师们 笔下 的象 征性绘 域那样 ,
鲁 迅逐 渐 认识 到 自己对 于美 术功 利 作用 的夸 大 ;加 上 现
留给 我们 的是一个又 一个独到 鲜明的 “ 瞬间 印象 ” ,给人 实 生 活 中一些 事 件 的打击 ,诸如 外 有论 敌 的打 击 、朋 友 以强烈 的视觉 冲击 。鲁迅相较 于同时代 画家与作家 们的独 的反 目、 学生 的 背叛 , 内有 家庭 亲情 的破裂 ,所有 这 一
鲁迅与美术第1课时
《呐喊》鲁迅 著
暗红的底色如同腐血,包围着一个扁方的黑色块,令 人想起他在本书序言中所写的可怕的铁屋。黑色块中是书 名和作者名的阴文,外加细线框围住。“呐喊”两字写法 非常奇特,两个“口”刻意偏上,还有一个“口”居下, 三个“口”加起来非常突出,仿佛在齐声呐喊。鲁迅只对 笔画作简单的移位,就把汉字的象形功能转化成具有强烈 视觉冲击的设计元素。
在现代图书设计中借用传统线装书的形式。用赭石 底色,浅赭色的横长色块放在书中间略偏上方,为整个 封面,也为全书营造一种暖色的调子。鲁迅所书五个活 泼有力的行书书名,一条黑色手绘横线把四个字上下隔 开,扁长形的“壹”字写在四个字的右边。字体与结构 的巧妙安排,显得典雅而大气。
《三闲集》、《二心集》 鲁迅常用毛笔字题字设计封面,他的字有很深的功 力,笔划匀称,清秀有力,作为封面,朴素而不单调。 而且,他打破了当时封面字体平平版版的格式,不对称 地位于封面一边、一角,使封面更富灵活和生气。《三 闲集》、《二心集》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奔流》《萌芽月刊》 鲁迅亲自题字用于封面设计,“奔流”二字通过字体变 形设计使得笔画相连,突出装饰效果。
《坟》鲁迅著 陶元庆为鲁迅杂文集《坟》设计的封面与鲁迅自己设计的扉页 画中的猫头鹰站立在方框的右上角,似乎正在凝神注视着什么。
《域外小说集》 鲁迅在翻译书的封面上一般采用外国插图来暗示翻 译书的内容,1909年3月出版的《域外小说集》就是这 样设计的,灰绿的底色衬托下,深蓝色书名上是一幅外 国插图,增加了书本的异域色彩。
请你说说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有哪些特点?
设计特点
一、 以字为主 变化无穷
二、 简单 大气 内涵丰富
三、讲究构图 巧妙组合
四、 熟悉材料 印制技术 五、“书卷气”与“民族味” 六、 注意整体设计
七年级美术下册《鲁迅与美术》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画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他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位就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美术家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鲁迅与美术这一章节,了解鲁迅在美术领域的贡献。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鲁迅的美术精神。
2.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针对性。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4)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
3.教师强调鲁迅先生的美术观点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4.结束语:鲁迅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的美术观点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希望大家能够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为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美术创作形式,如绘画、剪纸、版画等,以“我心中的鲁迅”为主题,进行创作实践。要求作品能够体现出鲁迅先生的美术观点,以及你对他的敬仰之情。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文化、艺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审美观念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于本章节《鲁迅与美术》的学习,学生具备以下特点:
1.对鲁迅这位文学巨匠有一定了解,但对其在美术领域的贡献认识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2.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待提高,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限,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来提升。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 2.鲁迅和美术 课件 (共17张PPT)
封面 内容
与图片中所呈现比较,结合《呐喊》简介给你的感受
色彩
文字
喊呐
图案
喊呐
均 衡 美
统 一 美
意 蕴 美
鲁迅现在其他的设计作品
课外学习建议:
1.全班合作,收集我国美术家表现鲁迅崇 高形象的美术作品;
2.以“永远的怀念”为主题举办一个美术 展览。
鲁
迅封
与 美 术
面 装 帧
设
计
师
鲁
迅
呐喊
作者/鲁迅 封面设计师/鲁迅 出版社/北新书局出版社 出版时间/1926年
根据学案品味《呐喊》封面
本书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 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 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 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
本 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 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
书 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 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本书中
简 的小说,以发聩振聋的气势,揭示了 中国的社会面貌,控诉了封建制度的
介 罪恶,喊出了“五四”时期革命者的 心声。它反映了“五四”彻底不妥协 地反封建主义的革命精神,适应了中 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
2 鲁迅与美术(教学设计)-浙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教学重点:
1.了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
2.理解鲁迅的艺术主张。
教学难点:
1.感受鲁迅的艺术审美,了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科融合,话题导入:
提问:关于鲁迅你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有哪些巧思之处?
学生回答:篆书 三人成众 以人为本 三人行必有我师 瓦当 脊梁骨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美术
年级
初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鲁迅与美术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材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7月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鲁迅的平面设计作品、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以及新中国时期木刻版画作品,了解不一样的鲁迅,理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
⒉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作品的赏析、解读、研讨过程中感受鲁迅的艺术审美,理解鲁迅的艺术主张,认同鲁迅的民族精神。
2.思考:在众多的美术形式中,鲁迅为什么全力提倡版画艺术?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鲁迅本人的阐述:
其一:“当革命之时,版画用途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其二:他认为木刻“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
三、总结回顾,情感升华
1.发现不一样的鲁迅:设计师、中国新兴版画之父。
2.课后寄语。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2.探究:鲁迅先生的书刊封面设计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1)色彩朴实 (2)布局精巧 (3)装饰精美
(二)鲁迅与版画
1.思考:为什么鲁迅推崇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珂勒惠支高度的思想力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极力推崇,
《鲁迅与美术》教案
《鲁迅与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2.用各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并尝试以课本剧的方法探索表现鲁迅的文学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
了解鲁迅同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
学会欣赏、评述版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具备综合探索的能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难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
分析欣赏鲁迅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特征。
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欣赏评述。
(1)教师放映录像《鲁迅》,让学生感性认知鲁迅的形象。
(2)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谈谈对鲁迅的感受和评价。
(3)引入本课的学习,在欣赏评述中归纳鲁迅的相貌特征与精神气质。
学生在课前准备扮演的形象在这里进行展示。
2.加深理解,提升内容。
(1)出示课件,欣赏其他艺术家们创作的鲁迅形象,提问:这些作品中哪个最能体现鲁迅的精神与相貌特征?(提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用美术语言加以分析、理解。
)(2)教师归纳各艺术形象特征,指出美术作品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观众,突出表现形象的精神内涵,是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3)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已展示的鲁迅形象及以前语文课中对鲁迅的描述,概括地谈一谈鲁迅的特征与气质。
(4)课件再次展示鲁迅形象,用图例解释表现鲁迅的各种艺术手法,进一步加强对鲁迅精神、气质的理解。
3.理解分析,学会评述。
(1)教师提问: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你能说说有哪些吗?(2)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艺术形象。
请学生分小组具体介绍自己欣赏的艺术形象,并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评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创作做好铺垫。
4.巩固新知,课外拓展。
(1)请学生归纳本课的知识点,回顾本课的内容,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
(2)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有关鲁迅的图片资料或制作幻灯片,也可以制作有关鲁迅的简报及撰写文稿,采用粘贴形式把有关鲁迅的图片及作品在学校画廊里举行一次展览。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 2.鲁迅和美术 课件 (共18张PPT)
1、这个封面设计包含哪几部分? 2、这个封面设计有什么特点? 3、仔细观察“呐喊”二字,你有什么发现?
《呐喊》鲁迅 著 暗红的底色如同腐血,包围着一个扁方
的黑色块,令人想起他在本书序言中所写的 可怕的铁屋。黑色块中是书名和作者名的阴 文,外加细线框围住。“呐喊”两字写法非 常奇特,两个“口”刻意偏上,还有一个 “口”居下,三个“口”加起来非常突出, 仿佛在齐声呐喊。鲁迅只对笔画作简单的移 位,就把汉字的象形功能转化成具有强烈视 觉冲击的设计元素。
◆你觉得鲁迅设计的封面有什么特点?
(文字、色彩、图形等)
《朝花夕拾》 封面设计包括书名、出版社、 图片。
为《朝花夕拾》 设计简单的封面 (书名、
作者、 出版社名等)
《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 的回忆性散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 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 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 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 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 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 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是常常拔它 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 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
画在植物标本 上的“火鸟” (约1911年)
画在植物标本 上的“猫头鹰”
(1911年)
北大校徽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
念,是“五四”前夜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的表 现。简洁的形式诠释着北大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成就了 现代标识史上的经典作品。
以《鲁迅与美术》为例尝试综合探索课的有效教学
45教学研究以《鲁迅与美术》为例尝试综合探索课的有效教学黄蔡玲(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安华镇初级中学,浙江 绍兴 311821)摘要:“综合探索”领域是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
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给出优化整合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为“综合探索”课作出有效教学的尝试。
关键词:综合探索 教师引导 优化整合 实践体验纵观初中阶段美术教材中,每册书中综合探索课基本上只有一课,在八年下册书中有出现两课,相比较其他类型课而言,综合探索课在美术课中占比较少。
在课程设计时,尹少淳教授也对这一领域的课提出了六个字“不可无,不可多”,认为该领域的课程是美术课程发展的趋势,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便“不可无”。
而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又是突破了美术这一单科的限制,需要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或实践体验,必将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所以这样的课便也“不可多”。
再看综合探索课的特点是涉及知识面广、课程时间紧、任务多,因此这样“不可无,不可多”的设计正是为了让美术教师上出有质量的课,但是在所在城市优质课比赛时几位教师的课堂呈现仍然有很大问题,要么本末倒置上成了其他学科的课,要么是泛泛而谈教学目标无法落地。
笔者来自农村一线美术教师,在《鲁迅与美术》这一课授课时总结团队磨课经验,归结出以下三点综合探索课有效教学的方法。
一、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要求在综合探索课中显得尤为重要。
概括来讲,综合探索课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课,不希望学生通过这样的课来习得某种技能或了解某一知识点,而是通过在这个课中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的关注、对生活的热爱。
在《鲁迅与美术》的教学中,我把内容大致分为三块:鲁迅的绘画,鲁迅的设计,以及鲁迅对于新兴木刻版画的推进作用,在这三块内容中,最重要让学生了解的是鲁迅对于新兴木刻版画的推进作用,其中需要让学生了解的是鲁迅为何选用版画这种艺术形式去作为宣传的方式,我用了两个步骤去让学生自我探索。
浙美版(初中一年级)七年级美术下册鲁迅与美术_课件1
《引玉集》苏联版画集 版画家们的姓名被横排置入中式版刻风格的“乌丝栏”中, 和左边竖写的“引玉集”三个大字相映成趣。圆形阴文的“全” 字将方形构图打破,红底黑字的方框顿时便活络起来。封面最左 边有一黑色边线,漫过书脊,充满整个封底。红与黑、与封面的 白底形成强烈对比,是中国出版物的经典用色。
《木刻纪程》第一集
《奔流》《萌芽月刊》 鲁迅亲自题字用于封面设计,“奔流”二字通过字体变 形设计使得笔画相连,突出装饰效果。
《坟》鲁迅著 陶元庆为鲁迅杂文集《坟》设计的封面与鲁迅自己设计的扉页 画中的猫头鹰站立在方框的右上角,似乎正在凝神注视着什么。
《域外小说集》
《小彼得》
《小彼得》因为是一本 鲁迅在翻译书的封面上一般采 用外国插图来暗示翻译书的内容, 童话集,所以鲁迅把“小 1909年3月出版的《域外小说集》 彼得”三个字写得颇具童 趣。 就是这样设计的,灰绿的底色衬托 下,深蓝色书名上是一幅外国插图, 增加了书本的异域色彩。
鲁迅收藏的南阳汉画像之一。
鲁迅画的猫头鹰
鲁迅很喜欢猫头鹰,有人称先生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鲁迅曾说:“因为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报告着不大吉利的 事,我的言中,是大家会有不幸的。”
鲁迅1913年手描的土偶像。
鲁迅小时候在读私塾时,就喜欢有插图的书, 并且经常加以描绘。
鲁迅少年时购买的部分画谱
鲁迅为绍兴《天觉报》创刊号 绘《如松之盛》图(1912年)。
从鲁迅的自述和别人的文章中可以看到: 少年时期的鲁迅对于美术的喜好是出于天性 的,而且这一喜好伴随了他的一生。
能说说北大校徽的设计特点吗?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是“五四”前夜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人 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的表现。 简洁的形式诠释着北大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成就了现代 标识史上的经典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2.用各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并尝试以课本剧的方法探索表现鲁迅的文学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及其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鲁迅生平事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
了解鲁迅同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关系。
学会欣赏、评述版画的主要表现语言和手段,具备综合探索的能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难点: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
分析欣赏鲁迅及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特征。
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欣赏评述。
(1)教师放映录像《鲁迅》,让学生感性认知鲁迅的形象。
(2)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谈谈对鲁迅的感受和评价。
(3)引入本课的学习,在欣赏评述中归纳鲁迅的相貌特征与精神气质。
学生在课前准备扮演的形象在这里进行展示。
2.加深理解,提升内容。
(1)出示课件,欣赏其他艺术家们创作的鲁迅形象,提问:这些作品中哪个最能体现鲁迅的精神与相貌特征?(提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用美术语言加以分析、理解。
)
(2)教师归纳各艺术形象特征,指出美术作品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观众,突出表现形象的精神内涵,是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3)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已展示的鲁迅形象及以前语文课中对鲁迅的描述,概括地谈一谈鲁迅的特征与气质。
(4)课件再次展示鲁迅形象,用图例解释表现鲁迅的各种艺术手法,进一步加强对鲁迅精神、气质的理解。
3.理解分析,学会评述。
(1)教师提问: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你能说说有哪些吗?
(2)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艺术形象。
请学生分小组具体介绍自己欣赏的艺术形象,并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评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创作做好铺垫。
4.巩固新知,课外拓展。
(1)请学生归纳本课的知识点,回顾本课的内容,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
(2)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有关鲁迅的图片资料或制作幻灯片,
也可以制作有关鲁迅的简报及撰写文稿,采用粘贴形式把有关鲁迅的图片及作品在学校画廊里举行一次展览。
(3)尝试临摹鲁迅或其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体会鲁迅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