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经典》十七之第六孙立群读《韩非子》从韩非子解析变革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2010年09月08日 17:44:25 浙江文明网来源:浙江文明网作者:胡珊编辑:毛昌伟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
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
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著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
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
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
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
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
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
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
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
”(《韩非子.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
“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
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大体》)。
既然连父子这样的至亲也不可信,一般人之间的仁义忠信就更不足以恃了。
韩非子最有名的篇目
韩非子最有名的篇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法学家、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韩非子最有名的篇目无疑是《韩非子》,这部书是其代表作之一,被称为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学派——法家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在广泛传播。
《韩非子》全书分为五篇,即《说难》、《五蠹》、《孤愤》、《外储说》和《显学》,每篇篇目都着力探讨了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治国安邦等方面的问题,展现了韩非子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他独特的政治哲学思想。
篇目《说难》主要介绍了韩非子对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在和平时期都是非常贪婪和自私的,只有在受到约束和惩罚的时候才会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他主张实行法家的法治思想,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明确的规范和明确的责任来加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治理效率。
此篇让人深刻地感受到韩非子对法治的独到见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篇目《五蠹》讨论了人的五大“蠹”,即饥饿、欲望、怠惰、财欲和乐欲,这五种蠹不仅会侵蚀人的品德和道德,也会影响到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固。
韩非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这五蠹,建立起健康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健康心态。
这篇让人深刻领悟到韩非子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治理的全面考量。
篇目《孤愤》揭示了韩非子对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认为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约束,否则就会变成暴政,压迫和伤害人民。
他力求建立一个公平、正义、有序的社会秩序,让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免受压迫和欺凌。
这篇引起人对政治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秩序的持续关注。
第四,篇目《显学》则是对韩非子政治哲学的总结和展望。
他认为要想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依靠法律、制度和人民的自觉,避免势力斗争和权力腐败。
他主张人民要有信仰、有道德,要尊重他人,要自律,才能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
这篇对韩非子独特的政治理念和治国之道进行了全面阐述。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在整个中国封建君主时代的统治思想中一直就存在着两个“圣人”。
一位是孔子,他是显性的,被历代君主所宗奉。
另一位则是韩非子,他是隐性的。
韩非子的整套君主专制主义的政治策略被君主帝王们走私式地在暗地里运用。
简而言之,就是所谓“外儒内法”。
韩非子思想主体是政治思想,他倡导的“帝王之学”,就是法、术、势兼治的专制论,存在不少负面的糟粕。
但在我们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并加强干部管理的今天,如果能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客观地学习《韩非子》中合理有效的精髓,《韩非子》将是可资我们借鉴的巨大宝库。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有三大核心主张,第一主张是“法”。
法既是抽象意义的法律法规,也指具体的法律条文。
韩非子首先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四个字,他推衍出一个结论,国家的治理,也必须有一道最基本的底线,这条触之必死的底线,就是法。
建立并掌握了这个底线,国可大治。
他强调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他举例道,卫嗣君时,一个罪犯逃到了外国,卫君照会对方国家,想方设法务求引渡回国归案法办,即使割地赔城都在所不惜。
这种维护法治的严肃精神至今令人叹服。
韩非子还认为,“法”落到执行层面,就是二柄,即德与刑,或者说,赏与罚。
把二柄运用好,法治就能落到实处。
至于如何运用,那就牵涉到“术”的层面了。
韩非子的第一主张“法”为古人提供了消解人治推行法治的有效途径和制度安排。
在当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韩非子所倡导的法治精神和实践理念的现实针对性是不言而喻的。
《韩非子》中第二主张是“术”。
“法”是要公开的,而“术”则是暗藏于君主胸中的心计,是君主对臣下的统治手段。
他认为要想办法做到“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即君主行事要让群臣感到高深莫测、捉摸不透,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将一切错误推给臣下。
于是他煞费苦心地考察与研究了奸臣的各种行径,并从人性恶角度给君主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防治手段,归纳出一系列察奸、识奸、治奸、防奸的政治权谋,这在古今中外的典籍中是十分罕见的。
韩非子篇章解析
韩非子篇章解析韩非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兼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闻名于世,他的著作《韩非子》更是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韩非子》中的几个重要篇章进行解析,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和观点。
一、《解老》《解老》是《韩非子》中的第一篇章,主要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解读。
韩非认为老子的观点主要是虚无主义和自然主义,过于推崇无为而治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在现实中是无法实施的。
他提出了“治理教化”的观点,主张通过正确的法律制度和明确的政策来实现社会的治理和秩序,反对无为而治的观念。
二、《五蠹》《五蠹》是《韩非子》中的第十篇章,主要是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揭示和反思。
韩非以“五蠹”比喻了当时社会中的五大祸害,包括盗贼、邪佞、怠惰、乱孽和贪欲。
他分析了这些祸害的根源,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他主张通过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加强教育和道德的培养,以及加强统治者的权力和威望,来解决社会腐败问题。
三、《内储说左上》《内储说左上》是《韩非子》中的第三十一篇章,主要是关于国家治理和统治者的责任和作用的论述。
韩非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而不是任由统治者的个人意志来决定。
他强调了内政储存的重要性,认为稳定的国家秩序和社会安宁是国家的根本,而统治者应尽其所能地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而不是滥用权力或操纵国家。
四、《明法法度》《明法法度》是《韩非子》中的第四十一篇章,主要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和效力。
韩非认为,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护者,是维护正义和公平的工具,统治者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他同时也明确提出了法律的适用对象和法律责任,主张法律是适用于大众的,而不是特权阶层。
总之,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深刻而独特,他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批判和解读,以及对社会腐败和国家治理的论述,提出了许多独具一格的观点和建议。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语录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1易中天我读先秦诸子读先秦诸子就是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
从孔子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仁),从孟子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义),从墨子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兼爱),韩非一双冷眼直面人生(法)。
2王立群《孟子》强势由人三大核心观点:人性善,仁政学说,强势人格。
自强不息,坚守本心,包容化育。
强势人格是内在的傲骨,而不是外在的傲气。
自强,不仅仅是超越别人,更应是超越自己;不息,不仅仅是指在逆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漫长的人生中坚持不变的信念。
3钱文钟《中庸》独特的启蒙中庸之道,不意味着保守,它提醒身处竞争的人们必须有节取中。
4孙丹林《老子》无形中的指引除去杂念,无欲无求,才能无私无畏。
知足常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只有抛弃私欲杂念,达到心静如水,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
5马骏《孙子兵法》有用于无用“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兵者诡道也”6孙立群《韩非子》读诸子要读出味道来,不一定读出快乐,要把握诸子的精神实质。
法术势的启示,讳疾忌医的启示,变的启示。
老师应该像高明的医生一样及时发现同学的问题。
发展变化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当中最有价值的思想。
“世异则事异,事异责备变。
”7康震《庄子》庄子的人生境界“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至人胜物而不伤,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一个人如果眼界大,他的理想才会大;理想大,他的人生境界才会大。
庄子的哲学就是境界的哲学,它教人如何达到更高的境界。
真正能够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做人的最到境界,也是庄子的人生哲学。
8阎崇年《大学》明经读史感悟人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三纲领:“明德,新民,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9毛佩琪《中庸》“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根据原则,根据基本道理来表态,表做出对于事物的判断,这样才能达到和。
韩非子集解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集解原文与解析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观点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法律方面,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韩非子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论述进行原文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思想。
一、贵贱篇贵贱篇是韩非子的一篇著作,主要讲述了政治权力的来源和获取方式。
其中有一段重要的原文:“天生万物,使各有所长,君子以多识长者为长也。
”这一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需要进行解析。
首先,天生万物。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由天赋自然决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擅长领域。
因此,在政治上,应该让各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所长,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
其次,君子以多识长者为长。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谦虚谨慎地对待他人,并尊重那些比自己更有才智的人。
君子应该通过学习和倾听他人的意见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通过对这段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在贵贱篇中强调了政治统治者应该具备的一些品质和态度,如谦虚、学习和尊重。
二、六贼篇六贼篇是韩非子的另一篇重要著作,主要探讨了社会治理中的各种问题。
其中有一段原文:“民之财者,天下之财也;天下之财,君有为民者所出也。
”这段原文意味深长,需要进行解析。
首先,民之财者,天下之财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认为国家的财富来源于人民的劳动和贡献。
政治统治者应该善于管理国家财富,为人民谋福利。
其次,天下之财,君有为民者所出也。
这句话强调了政治统治者应该把管理好国家财富看作是为民众谋福利的重要任务。
君主应该更加关注人民的利益,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和税收制度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通过对这段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在六贼篇中强调了政治统治者在国家财富管理方面应具备的职责和义务,即为民众谋福利,实现社会的公正与稳定。
三、五蠹篇五蠹篇是韩非子的又一篇重要著作,主要探讨了社会进步和政治改革的问题。
其中有一段原文:“当朝者,宜将戒不善之言,而从善之言,以尽君子之道。
读书心得韩非子
读书心得----《韩非子》韩非子著书立说,研究帝王之术,欲以平生所得辅弼君王,富国强兵进而一统天下。
在我看来,韩非子的学说切实可行,但穷尽举国之力,仅仅得益于君王一人,虽然间接也能使民族兴盛繁荣,终归不是以惠及万民为愿景的学术。
韩非子力主道、法、术,三者结合,互补使用,推行法治,秦王以此并吞了六国,成就了霸业。
先贤的学说既然可以用来管治民众,统领国家,为什么不能用它来打理自身的言行举止,实现心中的志愿呢?韩非子说:空好仁义,等候尧舜的出现,一个治世一千个乱世;推行法治,纵有桀纣的出现,一个乱世一千个治世。
同理可见:单凭兴趣、愿望、欲求和理念,苦待机遇,必然导致种种失败;反之居势力导、趋利避害,就算遇到天灾不测,仍会屡有收获。
按我的感悟,韩非子所言唯独“势利”二字。
势,何者为势?前腿受伤的马没有办法踢人;马踢人必用后腿,后腿抬起,就要用前腿支撑住身体,前腿不能受力,后腿就抬不起来。
是因为没有作为的能力吗?是因为没有作为的意愿吗?不是,只是形势不容许罢了;这就是内在的势。
龙腾云驾雾,倏忽万里,可要是没有了云雾,龙也和蛇一样只能爬行。
龙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吗?龙和蛇真的没有了分别吗?不是,只是龙所依赖的环境改变了;这就是外在的势。
势是客观的,本身没有善恶美丑之分。
我们是人,所以有人的立场;我们是国民,所以有国家的立场;我们是家庭的成员,所以有家族的立场;我们是自己,所以有个人的立场。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身边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形形色色的事物,错综复杂的关系,糅合上我们的身体和立场,形成了与我们生命密不可分的势。
与势相对应的是利,利就是利益。
利和势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利的情况又是由势来决定的:居势、顺势、不渝势就有利可图;若是看不清形势,脱离了处势,所作所为超越了局势,失败必然会到来,利益也就受到了损失。
势如此重要,因此韩非子直接指出:君主统治国家的权力,不在于他的仁德智勇,而在于他占有了最宝贵的势,这种势才是君主的把持。
韩非子全文解析
韩非子全文解析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本文将对《韩非子》全文进行解析。
《韩非子》全文共分为五篇,分别是《说林》、《五蠹》、《难一》、《孤悬》和《喻老》。
这五篇文章涵盖了韩非子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说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韩非子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他还提出了“名实不分”的观点,认为名字和实际情况是不可分割的,名字的作用在于表达实际情况。
此外,他还提出了“兼爱非所以无私,偏爱非所以有私”的观点,认为爱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不应该只局限于个人或特定的群体。
接下来是《五蠹》。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韩非子的政治理论,他认为国家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而政治家的职责是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实现这一目的。
他还提出了“法治”和“德治”的观点,认为法律和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个重要手段,但法律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有效。
第三篇是《难一》。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韩非子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通过教育和制度的约束才能实现社会秩序和公正。
他还提出了“以法制人”的观点,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类行为的最有效手段,但法律必须公正透明,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第四篇是《孤悬》。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韩非子的伦理道德观,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也不过分追求公共利益,而是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他还提出了“以义制利”的观点,认为道德和正义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准则,而不是个人利益。
最后是《喻老》。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韩非子的政治理论,他认为政治家必须具备高超的智慧和能力,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他还提出了“以权制权”的观点,认为政治家必须通过权力的制衡和平衡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总的来说,韩非子的思想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他的著作《韩非子》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全注全译
韩非子全注全译一、引言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约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类著作中的重要之一,集中记录了他的政治、军事、法律等思想。
本文将试图对《韩非子》进行全注全译,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经典之作。
二、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的思想以实用主义为核心,主张以实际效果为准绳评价政策和制度的优劣。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目标是强盛,而强盛的国家需要良好的政治体制和合理的政策。
他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赏罚分明”、“轻重分明”等概念,主张用严明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行为,使国家得到治理和统一。
此外,韩非子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建议。
三、《韩非子》的重要内容《韩非子》共分为五篇,分别为“滑稽”、“外储说”、“五蠹统辩”、“五蠹应帝王辩”和“孤憤”。
以下将对每篇内容进行注解和译文。
1. 滑稽《滑稽》篇为《韩非子》的开篇篇章,主要讨论了政治诡计的运用和权谋的奥秘。
韩非子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夹杂着私利和欺骗的,政治家必须懂得这一点,并运用奸诈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他强调政治家必须具备多样的智慧和手段,才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取得胜利。
2. 外储说《外储说》篇主要探讨了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方面的问题。
韩非子认为,国家应该把发展军事力量和外交合作结合起来,以应对外部的威胁和挑战。
他主张制定明确的军事政策,加强国防建设,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外交手段,争取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
3. 五蠹统辩《五蠹统辩》篇是韩非子最为重要的一篇,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和治国理政等方面。
韩非子认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并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
他提出了“轻重分明”“赏罚分明”等概念,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还提出了一些对于治国的具体措施,如农业发展、经济建设等。
4. 五蠹应帝王辩《五蠹应帝王辩》篇主要是对于君主和政治家的劝诫和建议。
韩非子章节解析
韩非子章节解析韩非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被尊称为法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一部集政治、军事、法律、伦理等多方面内容于一体的重要著作。
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并通过章节的形式,深入阐述了他的思想观点和治国理政的方法。
本文将对《韩非子》中的几个重要章节进行解析。
1. 君臣篇在《君臣篇》中,韩非通过描述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对君主的权威和臣下的忠诚进行了阐释。
他主张君主应具备强大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治理。
同时,君主也应依靠得力的臣子进行辅佐,韩非在篇章中提出君主应任用能干之人,宽待贤士,并通过举例来强调君主与臣子之间的信任关系。
2. 名实篇在《名实篇》中,韩非讨论了政治执法的问题。
他认为法律制度应该体现“名实合一”的原则,即法律的表面形式与实际执行相符合。
他反对空洞的法律条文,强调法律必须明确、切实可行,并且能够带来实际效果。
韩非还强调,法律的执法应严格公正,不论身份地位高低,都应按照法律规定受到相同的对待。
3. 秦法篇在《秦法篇》中,韩非详细地描述了秦国的法律制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实例来证明秦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韩非认为,法律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提倡严明的刑法制度,主张对犯罪分子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起到震慑和威慑的作用。
4. 兵势篇在《兵势篇》中,韩非论述了军事战略和战争指导原则。
他认为军事决策应该以兵势为基础,即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制定出最佳的作战计划。
他强调了情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观点。
此外,韩非还思考了敌我关系、兵员管理等问题,为后世的军事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5. 贪欲篇在《贪欲篇》中,韩非探讨了人性中的贪欲与欲望的问题。
他认为人性本贪,世间众多的罪恶行为都源于欲望的驱使。
他提出了“重利轻义”的观点,指出人们通常为了私利而放弃道德与公正。
他主张通过法律制约人们的贪欲,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
韩非子中的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中的原文与解析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韩非子》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政治学典籍。
本文将重点讨论《韩非子》中的原文内容和解析,通过深入分析韩非子的思想和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韩非子是一位具有犀利思辩能力的作者,他的著作充满了智慧和见解。
《韩非子》共有五十八篇,其中每一篇都涉及不同的主题和观点。
以下是其中几篇的原文摘录和解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韩非子的思想。
1.《解老》原文摘录:“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也。
”解析:韩非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政治威严和统治者威信的重要性的观点。
他认为,如果人民不畏惧政府的权威,那么社会秩序将失去稳定,治理将变得困难。
因此,政府应该建立起足够的威信,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五蠹》原文摘录:“取之有道,则财殖;财殖则富人;富人则彊国。
”解析:这句话表达了韩非子对于国家发展和繁荣的看法。
他认为,如果国家能够依法征收税收和资源,合理分配财富,那么就能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强大。
他的观点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以及财富的合理分配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
3.《外储说左下》原文摘录:“夫农之有犬虎也,则天下皆走而守其余音,而野人皆束缚而待之。
”解析:这句话描述了韩非子对于社会秩序和政府管控的观点。
他认为,如果农民拥有狗和虎等攻击性动物,那么全国的人们都会逃离农村寻求安全,让人恐怖蔓延。
他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法律和法规来限制人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以上仅仅是《韩非子》中的一部分原文摘录和解析,这些摘录展示了韩非子对于政治、社会和人性等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学和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今天的思考和理解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韩非子》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典籍之一,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深入研究和阐释《韩非子》中的原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韩非子的思想精髓,进而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政治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
韩非子六反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六反原文与解析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他的六反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分析被后世所称道。
本文将介绍韩非子的六反原文,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评价。
一、反间原文:欲明灭国者必先谋内,欲乱其国者必先谋其君臣,欲动摇其国者必先动摇其官僚。
三者具备,然后可以图其后。
故明君贞臣者数见,而能明然后使人昭, 能动然后使人从。
使君不贤,则臣不能化其过梁轴。
臧文仲为宰马,必为歌吹令工,欲使泽民后起者,必令人弹唱其意,推弹未见,则有意泄揭之。
犹复装扮美人于座中,使其容色独绮剧。
如是者,智主以智臣为智主。
故曰:欲明灭国者必先谋内,欲乱其国者必先谋其君臣,欲动摇其国者必先动摇其官僚。
解析:韩非子在《韩非子·六反》中使用了“反间”这一术语。
他认为,若想灭亡一个国家,必先从内部着手策划,破坏国家内部的稳固关系;若想搅乱一个国家政治秩序,必先破坏君臣之间的关系;若想动摇一个国家,必先破坏官僚们之间的结盟关系。
只有这三者齐备,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
他强调了一个明君和贞臣的重要性,明君才能引导臣子敬畏自己,贞臣才能真心为国家效劳。
他还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
韩非子通过“反间”这一观点传达了政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在政治关系稳固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国家更好地发展。
他提出了明君贞臣的概念,强调了君臣间的互动关系。
评价:韩非子的“反间”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较为具体和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强调政治关系的稳固和君臣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明君贞臣的概念,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反复原文:五者使人主用之,专主用之,不疑使人主之,佞谀之欲利一人之使人主之,言节私分使人主之。
故谓使人主贤治者,可以疑。
竞使人主之,使抵摩使人主之,无事之人使人主之。
故明君虽好言何为用,岂无会其害邪?岂独无会其害邪?无事之人奚为用,岂有无事者乎?故曰:使人主多闻贤人之言,治用之,使人主抵摩贤人之言而用之,使人主去无事之人之言而用之,使人主使贤人治之,则人主治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国学阅读《墨子》《韩非子》(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国学阅读《墨子》《韩非子》(含答案)《墨子》(一)经典国学再现昔者晋文公好士①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②之裘,韦③以带剑,练帛④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⑤之,故⑥臣为之也。
我是小助手①士:大臣。
②牂(zāng)羊:母羊。
③韦:熟牛皮。
④练帛:大帛,粗疏的丝织品。
⑤说:通“悦”,喜欢。
⑥故:所以,因此。
我是小翻译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粗疏的丝织品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
考考你的智慧1.根据文意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好士之恶衣:()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练帛之冠:()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语句。
(1)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其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文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你能讲出一个关于晋文公的小故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传统文化晋文公重耳上面这则小故事的起因是当时晋国流行一种讲排场、摆阔气的坏习气,晋文公便带头用朴实节俭的作风来纠正它,他穿衣服决不穿价格高的丝织品,吃饭也决不吃两种以上的肉。
古文阅读与鉴赏赏析韩非子中的政治思想
古文阅读与鉴赏赏析韩非子中的政治思想韩非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他的著作《韩非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韩非子集中表达了他对政治、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和鉴赏《韩非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的政治思想,并从中得到启示。
《韩非子》一书共分为五篇,分别是《喻老》、《说林》、《五蠹》、《孤愤》和《难一》。
每篇篇幅不长,在回顾韩非子的政治思想时,我们可以逐篇进行赏析。
喻老一篇以“喻”老为题,通过讲述国君怀疑老臣之诚实的故事,强调了忠诚是治国的根本。
韩非子认为,国君应当善待忠诚厚道的老臣,因为老臣对国家的贡献和智慧是无可替代的。
这一思想也体现了韩非子对爱国主义的重视。
说林一篇聚焦于言论自由与约束的问题。
韩非子主张设立官方言论监督机构,严厉打击虚假谣言和蛊惑民心的行为。
他认为,言论自由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进行,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对言论自由的正确使用与维护社会和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五蠹一篇主要探讨国家治理和政权巩固的问题。
韩非子通过比喻,将国家比作人体,政权比作皇帝的统治。
他强调政治运作必须具备可持续性,政权巩固需要全民的支持和参与。
他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国家的策略和方法,如加强边防、重视军事力量等。
这些观点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也对现代国家治理有所借鉴意义。
孤愤一篇则展现了韩非子对社会情感和人性本质的思考。
韩非子认为人性本善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坚信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法律和约束才能引导人们向善。
他主张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治理社会,遏制人性中的坏行为,并通过教育和道德教育来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
难一一篇是《韩非子》中最富争议性的篇章之一。
韩非子在这篇中提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泰山”和“道不行乘河漂于海”的观点,主张君主应当驾驭而不是追求道德的完美。
这一观点与儒家的仁义道德观相悖,引起了许多后来者的批判和辩论。
通过对《韩非子》的阅读与鉴赏,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政治思想的独特性和时代特点。
韩非子六蠹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六蠹原文与解析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被誉为战国时期的李斯之后最有名的法家代表。
他的著作《韩非子》集思想、哲学、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于一身,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韩非子》中的六蠹一章,以其独特的思辨和深刻的洞察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六蠹,即指破坏社会事物的六种因素,韩非子将其比喻为虫蛀之物,用以形容这些因素对社会的破坏力。
这六蠹分别为:贼盗、淫佚、宫室、纵侈、驰誉、争名。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分析原文,解析其深层含义。
贼盗,即指社会中的盗贼行为。
韩非子认为,贼盗行为带来的是社会的混乱和不安全感。
他揭示了贼盗行为对社会治安、经济和道德秩序的破坏,强调了政府对于贼盗行为应该采取严厉的打击和惩罚。
淫佚,指社会中人们沉溺于享乐和放纵的境地。
韩非子认为,人们追求享乐和放纵会导致其道德败坏,从而导致社会道德观念的混乱。
他主张提倡节制和克制欲望的精神,以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和稳定。
宫室,指封建社会中的奢华和浪费现象。
韩非子认为,过于奢华的生活和建筑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严重剥夺了社会其他方面的需求。
他认为政府应该有所限制和引导,以保护社会资源的平衡利用。
纵侈,指社会中奢侈、铺张和品位低劣的行为。
韩非子认为,人们对奢侈品的追求和过度消费,会导致其生活品质的下降,同时也对社会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他主张提倡节俭、生活简朴的价值观念,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驰誉,指人们对于虚荣和名利的追逐。
韩非子认为,人们追逐荣誉和名利的行为会导致社会的竞争加剧和道德观念的扭曲。
他主张人们应更加重视自身的品行和道德修养,而不是片面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美。
争名,指人们对于社会地位和声望的无休止争夺。
韩非子认为,人们争名夺利的行为会导致社会伦理观念的扭曲,导致人们为了争取名位而不择手段。
他主张人们应以实际才能和道德品质为基础,而不是过分追求虚幻的名誉和地位。
通过对韩非子《六蠹》一章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在这一章中主要关注社会人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并通过对六种破坏因素的剖析,强调了对这些问题的警示和反思。
韩非子这六大智慧值得深思
AnciemChineseL=era【 ureSearch
韩非子这六大智慧值得深思
O佚名
中国文化以儒家和道家为 主流,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大多 受到这两家哲学的影响。儒家 很乐观,认为人性本善,靠仁 义和礼制可以治理人的心灵, 进而治理社会。道家则认为人 性是自然的,其实没有什么善 恶之分,只要顺应自然,“知 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就是 一段美好的人生。
你,喜欢你的人你不一定喜 国始终无法攻击仇繇,于是晋 是真正的相马术,教他们如何
欢,从来没有天荒地老的爱 国的智伯想了个办法,铸造了 找到千里马,而教给朋友的,
情,更别说是分桃断袖的同性 一口巨大的钟,送给仇由国,
却是如何从不好的马中找到好
恋了。
仇由的国君很开心,要派人修 马。
我们要承认,无论是心 不再是粗茶淡饭,一定要用牛 是自私,因为人的欲望无法阻
灵多么纯洁、道德多么高尚的 肉大象肉一类的高级食品。吃 挡。
人,心里面总有些邪恶的想 得高级了, •定要穿得高贵,
人性如此险恶,世界如此
法。看见一个长发飘飘的姑 穿着高贵,一定要住得奢华。
复杂,将自己的人生安排好,
娘,你会幻想与她一亲芳泽;
子喝了一大杯儿子的肉做成的
汤,以表达对魏文侯的忠诚。
魏文侯大受感动,说乐羊子是
忠于自己才吃儿子肉的,但有
人告诉魏文侯,乐羊子连儿子
的肉都吃得下去,还有谁不可
以吃!
■J
由此,魏文侯对乐羊子起
了疑心。乐羊子付出了吃掉儿
子的代价,也没有换来魏文侯
的欢心。韩非子这是要告诉我
们巧诈不如拙诚!
Ancient Chinese Lherarure Search
论,对我们的人生大有裨益。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起乱》第十七章 乱六下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起乱》第十七章乱六下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起乱》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乱之所生六也”的第一乱主母,第二乱后姬。
韩非子没讲她们如何乱政的,只讲了如何防止她们乱政,这才是重点,问题本身不重要,已是实事,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
中国历史从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国家权力也从母系转到父系手中,汉代是这一转变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汉武帝时代,治国之权从主母转到了孙子手中。
主母主政的后果就是君主成了摆设,母系一族成了朝堂主体,继而发生母系与父系两族的争斗,这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随着父系社会与男权思想的确立,君主必须防止主母干政,如何防止或禁止呢,就是重塑朝纲,重立法制,依法用人,明确责权,赏罚分明,将那些母系一族的无能之辈绳之以法,用实事让他们知难而退,让有真本事的贤士使职当官。
其实,天下最好最直接的参验办法就是让他去做,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是骡子是马拉出遛遛就知道了。
对于靠权势与吹牛上位的人,最怕的就是让其“独奏”,业绩为王,数据能证明一切。
我想,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需要的是贤臣良将,真正做事的务实者,而不是吹牛务虚者。
中国的私营企业或多或少的存在“主母”干政的事,这种“夫妻店”式的管理模式很容易产生内斗内耗,没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瓶颈,管理跟不上,原罪产生的问题显现,结果就是两派人互斗企业陷入衰退,夫妻变路人。
思路决定了出路,不走“任吏责臣”的现代化管理之路,自然没有出路。
对于后宫的管理韩非子的策略是“礼施异等”也就是分等级定名分,实行等级化管理,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等级管理意味着有晋升通道。
其实,人类社会的各项管理都采取了这一思想的精髓,人与事分门别类,就事定规,按规定责,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韩非子对第三乱“子姓”的应对策略是“分势不贰,庶适不争”意思是:权势不分给庶子,庶子就不会与嫡子争夺。
一官一职,一职一人,一权一职,这是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权、责、利分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经典》十七之第六,孙立群读《韩非子》,从韩非子解析变革《我读经典》十七之第六,孙立群读《韩非子》,从韩非子解析变革韩非是诸子中法家的代表人物。
孙立群老师认为,韩非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一生的成功与失败都对我们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启示。
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韩非的悲剧人生说明了什么道理?敬请关注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在《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中讲述——解析《韩非子》。
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书中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
他一生主张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结果却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孙立群教授认为,法家思想有其以法治国的积极一面,但也有其因为过于极端而造成的作茧自缚,所以,法家的代表人家大都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然而韩非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现代人是有着深刻启示的。
那么,韩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精神实质又是什么呢?韩非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会有哪些启示呢?敬请关注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在《我读经典》系列节目中讲述“解析《韩非子》”。
孙立群:很高兴跟大家在这一块儿研讨一部战国的经典,它就是《韩非子》。
我有一个同事也是搞中国古代史的,他得知我要讲《韩非子》就问我,他说,人家读诸子都读出快乐来了,你读《韩非子》你快乐吗?我说,不快乐,不仅不快乐而且很悲哀。
他说那你还去讲。
我说,读诸子关键要读出味道来,不一定读出快乐,不一定读出幸福,你能把诸子的精神实质掌握就不错了。
那么我究竟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啊?我想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我在我们学校长期讲授中国古代史,还有一门课叫中国古代士人史,那么在这两门课里面涉及到许多中国古代史的人物。
那么在这些人物当中,韩非子给我的印象,给我的震撼的是比较深的,所以我想读《韩非子》要了解一下韩非子的身世,我想每个读到或者听到的都会有很多的感慨。
简单说,韩非子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他的一生就是以悲剧为结局的。
他本人是韩国的公子,本应该在韩国建功立业。
但是他的那一套如何治国、如何治军,韩王不太欣赏,只是后来他的东西、他写的书、他写的文章传到了秦国。
秦王政看到以后赞赏不已,后来他竟然发兵打韩国,打韩国的目的不是要夺城夺地,就是要你把韩非给我。
韩王一看,给一个人可以免去一场战争的灾难,那就给人吧,这样韩非就到了秦国。
到了秦国以后,按照我们理解应该受到重用啊,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人应该受到重视啊;但是秦王政只用了韩非的思想、韩非的学说,而把他的人挂起来。
那么他的同学李斯就趁机添油加醋,说韩非的坏话,结果韩非就被投入了监狱。
投入监狱以后,秦王政不太过问了,李斯见机可乘,就给韩非送去了毒酒。
韩非是想申诉,想和秦王政谈谈也不可能了,最后是含冤自己吞下了毒酒。
所以我们想韩非的一生,就是思想很深邃,文章写得很漂亮,但是他的人却是在一个很不幸的经历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们想,你想了解什么是君主专制主义,你想了解什么是法家的性格,你想了解什么是官场的那种火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窝里斗,那么看韩非的一生就能看出来。
所以我觉得这是可以讲韩非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呢,韩非一生郁郁不得志,写的文章都非常的深刻,但是他是不是整天眉头紧锁,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呢?不是。
韩非是一个历史进化论者,他认为今胜于昔,他认为今后的前途一定要比现在还要好。
在他的文章里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论述,那么他的精彩之处是善用寓言来表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所以他的这些寓言、他的讲的那些故事好多现在都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名言警句了。
而且他的思想虽然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但是至今我觉得还有闪光的地方。
所以我从这两点认为读韩非有必要。
历代政治家、历代统治者就感觉法家的妙处可以安邦治国,可以把社会很快地让它安定下来,对不对?我们看汉朝,人们都说汉武帝独尊儒术,好像儒家顶尖了,但实际是吗?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就对他父亲提意见,说他你怎么执法这么严格,你多用点儒生。
这在《汉书·元帝纪》里面,汉宣帝很不高兴,张嘴就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就是把这个独尊儒术的实质讲出来了。
汉家自有制度,可不是你小子说的光用儒生,是霸王道杂之。
霸,法家;王,儒家。
是这两家结合的产物,没有说我光用儒生、光用德治的,一语道破天机。
再往下读,你看曹操,曹操治天下凭什么啊?“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两手。
你说法家行一时之计吗?人家曹操又说,天下安定我用儒家的,尚德行,用教化,用儒家的东西;但是治平和治乱不一样,有事就是治乱,有事我还要用法家的,严刑峻法,奖励有功者。
所以我说,法家的伟大就在于它把社会推动了。
而且我们从战国看,真正推动社会前进的就是这几个人: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申不害面韩国改革。
你看一看,经过他们的这种改革变法,焕然一新:魏国强大,楚国强大,秦国更不用说,是不是。
所以像这种又有理由又有理论又有实践,我们为什么不去弘扬它们,弘扬他们那种对社会这种进步的追求,对社会政治,对社会经济的关注啊?可惜啊,这些人绝大多数都落得了一个悲剧的结局,这又是令我们感觉到非常惋惜的,为什么啊?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法家的思想者主张变法,使他们的国家富强起来,有了争夺霸主的资本和力量。
但是治国有功的他们,为什么大多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呢?读韩非大家感到谜团重重,我没有时间解读他,因为一解读这个时间不够了。
你就再看吴起怎么死的,商鞅怎么死的。
第一,他们个人有失误之处。
吴起、商鞅、韩非都有失误之处,他们失误之处除了这种变法过于的严苛,或者有超越了当时人们的理解、超越了人们的认识的地方,还是就是他们自身都不善于保护自己。
也就是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变法,或者说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君主,而这个君主一没有,他们自己就成了众矢之的了。
对不对?吴起靠着楚悼王支持他变法;楚悼王一死还没下葬,停在宫里的时候,尸体还没下葬呢,那些被他处罚的贵族就围上来了,就要杀他,吴起一点儿办法没有。
一个人,这么多要杀他,怎么办?趴在了楚悼王的身上,他知道楚国有法律,可能是他们制订的,“丽兵于王尸者夷三族”,就是说死尸躺着,王躺着,如果你们谁伤到了他,用兵器伤到了这个王,夷三族。
于是他大喊一声,这是《史记》的话:“群臣乱王,吴起死矣。
”趴在了楚悼王的身上,这些人不敢靠近。
结果用其他兵器远远地射杀吴起。
这是第一。
第二,严刑竣法,缺少人情味。
这就是司马谈说的,可行一时之计,不可长用也。
如果他们是大智慧,把儒家东西弄进点儿来,也可能好一点;他们太不会把这个矛盾让它缓和。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商鞅变法成功了,他成功以后,当时有一些人不太理解,就找到商鞅。
现在他们理解了,变法好,告诉商鞅:当时我们对你变法不理解,现在理解了,你变法真不错!结果商鞅干什么啊?要按我们现在说,好,你们认识到了错误,行,好好工作,好好学习,挺好吧?商鞅一听,翻脸了,急了:你们这些人,乱化之民,走,弄到边疆去!你不倒霉了吗?承认错误倒变成了敌人了,不说一句倒蒙混过关了,这不得罪人吗!你法再好,你没有人民的支持,人民不理解。
所以我们想这个法家啊,我们常说,第一不会保护自己,第二作茧自缚,他把一切都奉献了,而自己惟独没有办法保护自己。
商鞅跑,跑到一个客店里想住,客店老板不认识商鞅,客店老板说,商君有法,我们店老板要是随便留人,——因为为什么留你?你没有验,出门得有验,——你没有验我留你要连坐。
商鞅没办法,商鞅当时狼狈出逃,哪有?自个儿说,我这弄法之弊、我这法律的弊端我也知道了,他自己就受制了。
这是我们说法家。
韩非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留给我们的著作生动有趣,充满了智慧,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读韩非子的书,但是却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那么孙立群教授读《韩非子》都经历了哪些阶段?他对于《韩非子》又有着什么样的感受呢?那么我还感觉,人在不同年龄段读一部书,比如说读诸子经典,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接触韩非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呢,是青少年时期,那个时候上语言课学古文,读课外书,我就知道有一个叫韩非的人,很会讲故事,他讲了许多故事脍炙人口,那时候我们读古文,往往以他这些故事作为范文。
所以我们看现在的《韩非子》这本书里面,光寓言故事就300多个,我们读起来一点不感觉到非常枯燥、非常乏味,而是非常有趣。
所以我们现在许许多多的就习以为常、就家喻户晓的故事都是韩非说的。
比如像“老马识途”“讳疾忌医”“守株待兔”“视死如归”,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可是我们一看谁说过的,谁讲过的?韩非。
那么同时我感觉到,韩非仅仅是战国诸子当中会说故事的人其中一个,战国诸子都会说故事。
我们诸位听了好多老师讲的诸子了,你发现,这些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
为什么啊?我说这就是当时形势使得他们必然要这样做。
因为战国是一个智慧竞争、才华竞争、口才竞争的时代,你要在君主面前、要在众人面前表述你的观点,你必须有犀利的语言,有生动的比喻,那你的观点才被众人所重视。
所以他们都非常机智,他们的语言也非常丰富,甚至我可以讲,就是中国古代,我们目前写文章、讲故事还没有超过战国人的。
他们的故事都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所以我们觉得读诸子、读经典这是很重要的一条。
这是第一个阶段。
那么第二个阶段呢,是在改革开放前后,也就是八十年代前后,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大学教书了。
你比如说,我们过去读《史记·韩非列传》,往往读前面,读到他写的文章,司马迁给转载了,但是到后面人们就不怎么注意了,后面是什么啊?后面就是韩非入秦,李斯害韩非那一段,人们过去对这不怎么重视。
那我们讲士人史可就得注意了,李斯为什么害他?韩非为什么死完以后,秦始皇,当时的秦王政并不追究谁害的韩非?我好不容易通过打仗给他得来的他怎么死了,以后我得问问啊!秦王政也是不了了之,所以这里隐含着许多谜团。
这个我在前不久讲《李斯》的时候有一个分析,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在这儿说了,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可以看一看那个我讲的分析。
那么近年来,我们再读韩非,越发感觉到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许多思想、他的许多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大到治国,小到修身,我觉得都有作用。
韩非的学说对于现代社会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又给了生活中的人们带来怎样的启迪?孙立群教授是如何理解韩非思想的精华呢?那么我感觉到,我自己读韩非有三个启示。
第一个启示,法术势的启示。
法家思想在韩非那儿就形成了法、术、势三种思想,其实这三种思想都是法家几个代表人物侧重的思想。
比如“法”是商鞅的,法是干什么啊?很简单,法律、规章制度,治国必须得有这么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
所以,这种法律制度是对全体的,不分上下高低贵贱。
那么韩非说得很清楚:“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这话我们现在听起来不过时,就是人人在法律面前都一样,法律不能因为是个贵族我就对他采用一种变通的,或者不执行法律了。
这是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要严格执法,在法律面前不分平民贵族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