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的鉴赏兼有诗歌赏析示例
即景抒情诗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相关链接:以情结景
所谓“以情结景”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 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 一抒情之笔。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 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都变成主观之 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
我不能捧一把月光赠给远方的友人,只希望能 在梦中与你重相聚。这里暗用陆机《拟明月何皎 皎》“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诗意,并且进一 步升发,表现出绵绵不尽的情思。
尾联进一步抒写了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 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 情。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这里理解 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 “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情与景的 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诗中通过描 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 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 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 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入梦。 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 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 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 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 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往往以景结情。一切景 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的特点:以景结情 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抒情,最后以写景物来
“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 发了作者的联想,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 情。
即景抒情诗鉴赏
即景抒情诗鉴赏即景抒情诗,就像是生活中的小确幸,被诗人用文字捕捉下来,然后递到我们面前,像分享一份宝藏。
就拿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来说吧。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看啊,他写的多妙。
那阳光照着香炉峰,就好像生出了紫色的烟雾,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就像你早晨起来看到山谷里有一团雾气,太阳一照,那雾气好像就有了颜色,变得神秘又美妙。
这不是简单地在写景,这里面藏着李白对这景色的惊叹呢。
再看那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数字可不得了,三千尺啊,虽然不是真的有三千尺,但就像我们平时形容一个东西特别长或者特别高的时候,会说“哇,那东西得有好几层楼高呢”。
李白这么写,就是想让我们知道这瀑布又高又长,水从上面直直地落下来,气势多壮观。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简直绝了。
银河啊,那是天上的东西,他把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落下来,这想象力,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仙境的门。
我们读着这首诗,就好像跟着李白站在庐山脚下,看着那瀑布,心里满是震撼和赞叹。
再看看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诗和前面的又不一样。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
“国破山河在”,国家都破碎了,可山河还在那儿,就像一个人家里遭遇了大变故,房子可能都没了,但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还在。
这里面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
“城春草木深”,春天来了,城里本该是热闹的,可现在呢,只有荒草长得很深,这就像一个热闹的舞台,突然演员都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布景。
杜甫看到这景色,心里难受啊,所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都好像在因为这个时代而流泪,鸟叫都让人惊心。
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厉害之处,景色成了诗人内心感情的镜子。
鉴赏即景抒情诗啊,就像品尝一道好菜。
你不能光看菜的样子,还得尝出里面的味道。
对于诗来说,景色就是那菜的样子,诗人的感情就是菜的味道。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古诗分类繁多,本文因为鉴赏的需要,将其分为即景抒情诗和即事感怀诗。
2021年高考所选古诗中,即景抒情诗有全国卷ⅰ(李白《金陵望汉江》)、北京卷(陆游《西村》)、上海卷(杜甫《野望》)、天津卷(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即事感怀诗有全国卷ⅱ(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全国卷ⅲ(曹翰《内宴奉诏作》)。
本文只就即景抒情诗的鉴赏进行解说。
在即景抒情诗中,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
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由所描写的景物触发。
因此,可以以赏析景物为切入口来答题。
其提问方式有:
①恳请融合诗句表明其中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以上3个题干,有问表现手法的,有问思想感情的,有问意象运用表达情感的,基本包涵了古诗考查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在解答即景抒情诗题时,研究题干的特点不重要,因为其设问方式与其他古诗基本一样。
所以,我们得把研究重点放到答题内容和方法上去。
下面我们用3个例题解说。
基准1读王维的《尼里裴秀才迪小台》,提问:恳请融合诗句表明颔联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77即景抒情诗鉴赏示例
诗歌理解关键切入点
1、知人论世 2、解意——抓意象、意境(修饰语、情感 色彩),缘景明情。 3、归思——抓诗题、诗眼(点晴字词、抒 情议论句),知情感。 4、赏艺——炼字、手法、语言风格、句篇 构思。
关键:要入诗入情。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题目为望月怀远,诗人如何构思?
首联不直接点题,通过写“明月”升起,暗含 “望”的神情,“天涯” 照应 “远”,并暗示 “怀”。 颔联承接前两句来说,写情人相隔,远在天涯, 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 颈联转写相思情状,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 因夜深怀(远)人,不能入睡,披衣赏月,月下 露水滋润 (还是怀人所致)。 尾联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 “情人” ;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最后只能 期待梦中相见。 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
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 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 “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 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 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 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 行间蕴涵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 热爱 的盛况,下片描述了沦亡生活的痛 苦,发出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 叹(关联分析) 。 通过今昔对比 (关联分析) ,抒写了词人面对 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而生发的去国 离乡的悲痛之情(回答问题) 。
水槛①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②。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 ①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 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②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 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 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 “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 什么样的感情。 (6分)
即景抒怀诗鉴赏定
即景抒怀诗鉴赏(快班定稿)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的特点。
2.方法与过程:通过做题,掌握咏物诗的解题步骤。
二【自主学习】(一)、即景抒情诗概念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也称为借景抒情诗。
(二)、即景抒情诗鉴赏要点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三)、即景抒情诗歌常见意象举例(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相思)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双鲤、捣衣等(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等(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如菊花、梅花、松柏、竹、冰雪、草木等(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花、连理枝、比翼鸟等(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或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如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等(四)、即景抒情诗常见意境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空寂、幽静、幽美、宁谧、朦胧、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清、清幽等(五)、即景抒情诗表达的情感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3.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4.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考题试做】一、(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2)此的下片“帘半卷,燕双归”这一景物的描写,暗含着怎样的情感?(3).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
《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阅读赏析题】(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参考答案】(1)、“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轻:轻手轻脚。
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即事(景)抒怀诗鉴赏
即事(景)抒怀诗鉴赏
鸟落泪。
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答案(示例一)我赞成诗人落泪。
该联运用了触景生情的写法,诗人面对国家破碎,种种念头齐涌上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示例二)我赞成花鸟落泪。
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伤感时世的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答案展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以及他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有关写景的古诗词及鉴赏4篇
【导语】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化圈的特⾊之⼀。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志”,⽽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整理了相关内容,快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助到你~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篇1】有关写景的古诗词及鉴赏 和淮上遇便风 作者:苏舜钦 原⽂: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送归⾈。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沧溟始⾃由! 翻译及赏析: 清澈的淮⽔浩浩荡荡,好像与天河汇合同流,远风打从万⾥吹来,吹送着我⼩⼩的归⾈。
黄昏时假如泊⾈在喧闹低湿的地⽅,将令我忧愁。
愿长风把我的⾏⾈吹进辽阔的⼤海,在那⼉我才能领受真正的⾃由。
⑴淮上遇便风:原作者不详。
⑵浩荡清淮:清沏的淮⽔波涛浩荡。
天共流:看天与⽔交接的远处,⽔天⼀⾊,似乎在⼀起流。
浩荡,形容河宽⽔盛。
天共流:看天与⽔交接的远处,⽔天⼀⾊。
⑶“长风”句:《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问其志向,答⽈:“愿乘长风,破万⾥浪。
”此暗⽤其意。
长风,远风。
⑷喧卑地:喧嚣低湿之地。
卑地,低湿之地。
卑,低。
⑸沧溟:指⽔弥漫貌,常⽤以指⼤海。
粱简⽂帝《昭明太⼦集序》:“沧溟之深,不能⽐其⼤。
”【篇2】有关写景的古诗词及鉴赏 西湖杂咏·秋 作者:薛昂夫 原⽂: 疏林红叶,芙蓉将谢,天然妆点秋屏列。
断霞遮,⼣阳斜,⼭腰闪出闲亭榭。
分付画船且慢者。
歌,休唱彻;诗,乘兴写。
翻译及赏析: 深秋来了,落⽊萧萧,原先茂密的树林看上去变得稀疏了。
但是,那⼭上的红叶,还有那即将谢去的芙蓉,这时却格外惹⼈喜爱。
周围的群⼭,造化成了秋天的屏障,⼀重⼀重,千姿百态的呈现在我们⾯前。
晚霞被遮断,⼣阳斜照在⼭坡上,⼭腰间⼜忽然显露出悠悠然的令⼈神往的亭榭。
啊,多么美好的景⾊呵!画船上的艄公,请你慢慢的划,让我再看看。
唱歌的,请继续唱,不要停下来。
写的,请乘着⾃⼰兴致,尽情的写吧,千万不要停笔。
秋屏:秋天的屏障。
亭榭:亭阁台榭。
即景抒情诗四首
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点拔:此句为千古传诵之句,背景
阔大,感情深挚,意境幽远含蓄。全 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 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 出,却自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令 人回味无穷。一对远隔天涯的情人, 对月相思,久不成寐,只觉长夜漫漫。
赏析“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 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 头两句。终夜相思不能入睡,于是 灭烛披衣,步出门庭,这皎洁的明 月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更难以入 睡。 赏析“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一、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 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 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同相 思写到入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二、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三、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余甘无尽。
四、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 传达情思,层层深入,构思巧妙。
夜已深,露已降,衣服已被润湿了。 一个“滋”字不仅有润湿之意,还有 愁思滋生不已的意思。
赏析“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洒遍天涯的月光啊,有我满腔的 情意,却又无法传送,睡吧,睡吧, 让我在梦中与你相见。诗至高潮戛然 而止,只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全 诗委婉曲折,情致盎然,表现了张九 龄诗歌浑成自然的风格。
有一句诗,千百年来为人传颂, 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鉴赏(三)即景抒情诗
【练一练】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 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 貌)。 (1)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参考】“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 上 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 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 者 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 的情怀。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 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 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 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网”有“网住”之意,本处运用拟人手法非常形象生 动地 描绘出细雨密集成网的景象,同时作者借细雨网春来表达 自己对春天的留恋。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 后代的明主, 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 独 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知识补充——意象(动物类) 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 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 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 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 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 说,尤为强烈。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 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 思念之情。 (3)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古诗词鉴赏之 即景抒情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 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 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 片生机勃勃之感。
炼字:“争”有“争先、争恐”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 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 独有风貌;表现了诗人对春的喜爱之情。
“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 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 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 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那弥漫 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 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 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 普遍的意义。告诉我们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有不 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决心。
这两两句
与杜甫的“会 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相似。
①“钟”字 拟人手法,写出 了大自然的情意(“钟” 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 彩,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 钟爱、赞美之情); ②“割”字拟人手法,显 出泰山遮天蔽日,写近望 之势(“割”字用的新奇 有力,仿佛“昏”和“晓” 是泰山割开来的,写出了 泰山的雄伟高大的气势。)
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寓情于 景的手法来渲染孤寂愁苦的气氛,表达 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描绘本词所创作的画面: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
即景抒情诗的鉴赏兼有诗歌赏析示例
知识点: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 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的诗歌。
探究一:根据题目你怎样判断是即景抒情诗?
《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
一鹳雀楼》(王之涣)、《望庐山瀑布》(李白)。
二、以自然景物、山川名胜为题
如《月夜》(刘方平)、《黄鹤楼》(崔颢);
三、以季节早晚等时间名词为题
如《春晓》(孟浩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此类诗歌以写景作为主要内容,多借描写眼前之景来抒发作者当时特定的感情
即景抒情诗
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 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3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 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4、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
探究二:这四首诗歌分别写了什么景? 《渡湘江》 鸟语花香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江南新春景色 《望月怀远》 《与诸子登岘山 》
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 (意象:明月)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 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探究三:这四首诗歌分别抒发了什么情? 《渡湘江》
•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以及自己在仕途上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即景抒情诗的鉴赏
全诗小结:
春
月下之景
回顾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江
花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哲理
月
夜
月下之情
诗情
诗歌特点:
在结构上,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人生思索、思 妇游子为基本着眼点,以月亮升起到月亮坠落的过 程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表里兼顾,情景交融, 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即景抒怀诗、借景抒情诗鉴赏
即景抒怀诗、借景抒情诗鉴赏即景抒怀诗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且看下面这首唐诗: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
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
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
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
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
诗作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传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此诗的“本事”是这样的:“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诗歌题材鉴赏——即事(景)抒怀诗
三大常见类型•春秋感怀
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事
秋怀①
(
欧阳修
景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抒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怀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诗
【注】①宋仁宗庆历五年,“庆 历新政”失败,欧阳修因为范仲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解析: ①对秋日风物的喜爱; ②对自身处境的感伤; ③对朝政国事的担忧; ④对无为受禄的愧疚; ⑤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⑥对归而不得的无奈。
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
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即 学习目标: 事 1、了解即事(景)感怀类诗歌的特点。 ( 2、了解即事(景)感怀类诗歌的常用意象和情感。 景 3、熟悉即事(景)感怀类诗歌的几种具体表现形 ) 式。 抒 怀 诗
(一)题目标志
即
多含有“即事”“即景”“抒怀”等字眼。
事 (二)常见意象
(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
景
专注于考即事诗。
)
高考这么喜欢考此类诗歌,原因有二:一是在中国古代,诗人触事或
抒 怀
触景兴咏,因事或因景立题,即事或即景创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即这类诗 歌特别多。其次,这类诗题材广泛,表达的感情即时而发而不落窠臼,就 是特别不容易让人以类型诗的内容与情感来穿衣戴帽。
朱淑贞《即景》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朱淑贞《即景》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即景(1)朱淑贞竹摇清影罩幽窗 (2) ,两两时禽噪夕阳 (3) 。
谢却海棠飞尽絮 (4) ,困人天气日初长。
【注释】(1)诗题一作《清昼》。
诗用工笔细描的手法,通过初夏的景色写夏日日长人困,少妇空房独坐,郁郁寡欢了无情趣的苦闷与忧伤。
即景:就眼前之景,有感而作。
(2)清影:清幽的影子。
幽窗:幽静的窗户。
(3)时禽:应时的鸟。
噪:吵扰。
(4)谢却:凋谢。
絮:柳絮。
【译文】竹子在微风中摆动着,清雅的影子笼罩着幽静的窗户,成双成对的候鸟在夕阳中翻飞,聒噪个不停。
海棠花已经凋谢了,柳絮也已飘落尽了。
使人困倦的初夏已经来临,白天也渐渐长起来了。
【赏析】朱淑真,本卷《落花》已介绍。
此诗《千家诗》作《即景》。
《断肠集》作《清昼》,似比《即景》贴近诗歌内容一些。
此诗以处于青春期少女的眼光写了初夏的情景。
前两句写景。
首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竹子在窗外摇动着。
明明是风摇翠竹,诗人却写成翠竹摇动着自己的影子,不写风,风已在其中,这样写就显得更有新意。
“罩幽窗”指笼罩着幽静的纱窗,使用“罩”字表明绿荫之浓,同时也表明诗人多少有点压抑感。
次句从听觉的角度写成双成对的鸟儿在夕阳中喧闹着。
“两两”值得注意,也就是说在诗人的心目中,这些鸟儿都是成双配对的,诗人希望找个对象的隐秘心理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了。
“时禽”,应时的鸟。
“噪”是很多鸟待在树上叫,“噪”字告诉我们这些鸟儿仿佛与诗人过不去,故意叫给她听的,使她感到有点儿孤单与烦恼。
后两句写感受。
三句用形象化的语言告诉我们,海棠花谢了,柳絮消失了,春天已经过去了。
末句写使人感到困倦的夏季白天越来越长了。
则诗人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时间难以消遣的情绪从诗中渗透了出来。
明徐伯龄《蟫精隽》说:“后村刘克庄尝选其诗,若‘竹摇清影’等句,为世脍炙。
”用通俗流畅的语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许是此诗能广泛流传的原因。
即景抒情诗四首 (上课)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唐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 年年人不同。 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 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泣下。
鉴赏品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 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 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传 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 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鉴赏“念天地之悠悠”
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 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独怆然而泣下”体现 了什么情感? 作者面对悠悠天地, 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 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 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
即景抒情诗: 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 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作 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 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 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 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 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
八句起句就气势磅礴,“连海平”写平面,
写境界之阔;“共潮生”写立体,写气势之壮。
三、四句又把这种辽阔壮观之景推展到无限远处, 接下去的四句则又收回视线,专注于近处的绿洲 与沙滩,既放得去,又收得拢。首四句重在写江 与月,后四句重在写花与月。这样,春、江、花、
即景抒情诗鉴赏(周三)
陡峭不平的石壁向上直指天空,江面上翻 起惊人的巨浪,拍打江岸发出一阵阵轰鸣 声,时不时地卷起层层洁白的浪花。
“形、声、色 ”写出了雄奇壮阔美好江山 图(意境),如此美好的世界令人兴奋, 令人想有所作为,引发了作者想要向周瑜 那样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 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 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即景抒情诗
赏读诗歌,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白的《子夜吴歌·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 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谢庄的“隔千里兮共明月”。 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 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 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 有。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 泻下来,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停宿的小 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选取了“闲人、落花、静夜、空山、明月、 山鸟、春涧”运用反衬(声衬静)组合成一 幅寂静优美的意境。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高考即景(事)抒怀诗鉴赏优秀课件
1.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 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茅 屋被秋风所破而有感)、白居 易《卖炭翁》(因宫中买办强 抢百姓而有感)
2.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 的忧愁哀思。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 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 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 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
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茁又遭霜。 等到年底断了口粮,只好到田里采地黄。 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 凌晨荷锄出门,直到天黑还没采满一筐。 拿到富贵人家,卖给富贵人家养尊处优的子弟。 用这地黄喂你的肥马,能使它浑身闪光。 愿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充全家的饥肠。
请同学们先看P150页高考题:
武钜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 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1.常见标题 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2.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
3.即事(景)抒怀诗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⑤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 ⑥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荒唐腐朽。 ⑦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离乱的痛苦。 ⑧表现作者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
即事(景)抒怀 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
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 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 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 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 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 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 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二:这四首诗歌分别写了什么景? 《渡湘江》 鸟语花香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江南新春景色 《望月怀远》 《与诸子登岘山 》
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 (意象:明月)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 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探究三:这四首诗歌分别抒发了什么情? 《渡湘江》
•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以及自己在仕途上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鉴赏步骤 1、抓意象。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 2、品意境。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 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悟情感。把自己融入意境中,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 感。
即景抒情诗: 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 或情景交融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 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实战演练 请你根据题目判断哪些是即景抒情诗
《书湖阴先生壁》《金陵怀古》 《江雪》《赠妓云英》《西塞山 怀古》《早秋》 《滁州西涧》 《题都城南庄》《从军行》《春 行即兴》
即景抒情诗:《书湖阴先生壁》 《江雪》《早秋》 《滁州西涧》 《题都城南庄》《春行即兴》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 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 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 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 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 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 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鉴赏要点: 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 意,进而感受诗歌情 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 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 的整体。
基本解读: 望月怀远
张九龄
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 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 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 具体描绘了月夜难眠的情境;结尾 两句化用古人诗句、言梦进一步抒 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
知识点: 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 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的诗歌。
探究一:根据题目你怎样判断是即景抒情诗?
《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
一、以“登”、“书”、“望”、“游”、“观”、“题”等词语 为题。
如《登鹳雀楼》(王之涣)、《望庐山瀑布》(李白)。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思归
《望月怀远》 《与诸子登岘山 》
诗人思念远方亲人的深挚感情
求仕不遇心情苦闷
探究三:这四首诗歌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渡湘江》 《望月怀远》 即景抒情,对比、拟人、反衬、 移情于景 情景交融,构思精巧,化用古人诗句
《与诸子登岘山 》 借古抒怀,触景伤情
二、以自然景物、山川名胜为题
如《月夜》(刘方平)、《黄鹤楼》(崔颢);
三、以季节早晚等时间名词为题
如《春晓》(孟浩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此类诗歌以写景作为主要内容,多借描写眼前之景来抒发作者当时特定的感情
即景抒情诗
主要内容: 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 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3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 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4、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 的向往地不 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 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 "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 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 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 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 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 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 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鉴赏要点:
全诗借古抒怀,触景伤情,融写景、 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 平淡中见深远。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鉴赏要点:
这首诗色彩清淡,情意浓挚,通篇 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 通过层层对比反衬,把诗人内心的 愁苦表达得真切生动,具有极强的 感染力。以押韵对起,又以对作结, 俱有整齐美、和谐美以及反复咏叹 的韵味。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基本解读: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鉴赏要点:
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 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对仗工整, 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 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 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 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杜甫非常 推崇他祖父的这首诗。
渡湘江
杜审言
基本解读:
此诗首句写忆昔游而悲伤,次句写 见花鸟而哀愁,三句自伤南窜之身, 末句自比江水作结。忆春、伤春转 入叙事抒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鉴赏要点: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 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 构思巧妙,情景交融,化用古人诗 句,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首句为千古传诵之句,背景阔大, 感情深挚,意境幽远含蓄。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即景抒情诗的鉴赏
全诗小结:
春
月下之景
回顾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江
花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哲理
月
夜
月下之情
诗情
诗歌特点:
在结构上,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人生思索、思 妇游子为基本着眼点,以月亮升起到月亮坠落的过 程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表里兼顾,情景交融, 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