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及演变

合集下载

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变迁

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变迁

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变迁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三月清明时节举行。

本文将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变迁,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一、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殷商时期,这时的中国人相信祖先在冥界有一个居住地,因此需要进行祭祀活动以表达敬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与农业文明相结合,成为了祭祖和扫墓的习俗。

二、发展变迁1. 周代: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朝代之一,他们对清明节的庆祝活动进行了规范和制度化。

在周代,清明节是一个祭祖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坟清理墓地,祭奠先祖,并进行祭祀仪式。

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阶级的分化,清明节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的节日。

贵族们开始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各种文艺和体育活动,比如舞蹈、音乐、射箭等。

这为后来的清明游玩活动奠定了基础。

3.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清明节的庆典活动逐渐向全民化转变。

在唐宋时期,人们开始在节日期间欣赏樱花和寿山石等自然景观,这成为了清明时节游玩的传统活动。

4. 现代: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明节的方式和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人们更加注重绿化和环保,提倡文明祭祀和低碳出行。

此外,一些地方还开展了一些与传统习俗相结合的文化活动,如奠泉、踏青、放风筝等。

三、文化意义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祭祀和扫墓,人们能够体验到家国情怀和血脉相连的归属感。

其次,清明节也有助于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

人们在清明时节游玩和踏青,不仅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还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增强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最后,清明节还提醒人们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人们在祭祖和扫墓时注重环境整洁,倡导低碳出行,这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总结: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迁。

它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经过周代、春秋战国时期和唐宋时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习俗。

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代表节日清明节

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代表节日清明节

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代表节日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节日,主要用于纪念祖先和扫墓。

清明节源于我国古代的寒食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每年的清明节,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扫,感恩和缅怀先祖的恩德,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围绕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代表节日清明节,阐述其历史渊源、扫墓风俗、民俗文化等内容。

清明节的历史渊源清明节是古代中国风俗之一,起源很早。

《左传》和《国语》都有关于寒食节的记载。

当时,人们认为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公元前655年晋国大夫介之推。

介之推为了保全晋国的安危,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重耳,从而使得重耳能够生还,最终重耳成为了晋国的国君,并娶了介之推的女儿为皇后。

为了纪念这位勇士,后人就设置了寒食节。

而后,随着历史的演变,寒食节逐渐演变为清明节。

清明节谓之“清”,是因为这个节气正值春分,一年四季中整个大地最清明的时期。

此外,“明”是指烛光、自然以及生命之意,代表着明亮、清新和生机勃勃的意义。

清明节的起源与历史渊源,表明了中华民族对祖先辈先贤的一种感恩之心和缅怀之情。

扫墓风俗的意义清明节一直都是中华民族表达敬仰先人的一种方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之一,也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

因为扫墓可以使人缅怀先人的功德,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眷念之情。

同时,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灵慰藉,使人们放下历史的包袱,去面对未来的人生。

扫墓的行为和技巧多种多样,每一个地区和群体都有各自的习惯和方式。

总的来说,扫墓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的。

有些人还会在扫墓前准备一些祭品,如鲜花、糕点、水果等,用以祭祀祖先。

这些祭品不仅仅代表着先人的功德,也是对逝去亲人的一种思念之情。

民俗文化的渊源扫墓不仅仅是一种孝敬表达方式,它也慢慢地演变成了一种民俗文化。

群众除了扫墓外还会进行一些其他活动,如打长条、蹴鞠、踏青、荡秋千等活动,或者下河游玩。

清明节的习俗不仅仅集中在扫墓上,同时还有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让清明节更加丰富多彩。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集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悼念先人、感受自然的节日。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一、寒食节: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身,它起源于战国时期。

传说在楚国有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屈原,他为国家的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被害于世。

屈原的死让楚国的人民深感痛心,为了纪念他的忠诚与贡献,人们在春天的第一天立下了“禁火”之令,禁止燃烧火灾。

同时,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寒食节还会举行划龙舟的活动,以示对屈原的怀念。

二、道家文化与清明节的融合公元前770年左右,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清明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踏青赏春,感受春天的美好,以此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而踏青的习俗也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纪念先人与祭祖扫墓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逐渐成为了纪念先人、祭祖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扫除尘埃,献上鲜花、食品以示悼念和敬意。

同时,也会焚烧纸钱,以供给逝去的先人在阴间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一传统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

四、清明节的现代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们更注重合理安排假期,同时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因此,在清明节的假期里,人们经常选择出游或者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迎春花展、文艺演出等活动,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快乐与喜悦。

总结: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

寒食节为清明节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而道家文化的融合使得清明节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纪念先人与祭祖扫墓的习俗则体现了人们对亲人的尊重和缅怀之情。

在现代社会,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纪念与悼念的节日,也是人们感受自然、享受生活的时刻。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一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二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则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欧阳修的《踏青》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爱不释手。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

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起来过。

白居易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韦应物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踢球为戏。

扫墓的传统与习俗

扫墓的传统与习俗

扫墓的传统与习俗扫墓,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它旨在悼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并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扫墓活动一般发生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坟墓,祭拜祖先,清理墓地,献上花圈和祭品。

本文将从不同地区的扫墓传统、扫墓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扫墓习俗的演变等方面来探讨。

1. 扫墓传统的地区差异扫墓传统在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特色。

在北方一些地区,人们通常将清明节称为“踏青节”,并结合扫墓的活动,一同前往郊外的公园和景区,享受春天的美景。

这种方式起源于南朝时期的习俗,当时人们在踏青的同时也会祭祖扫墓。

而在南方地区,扫墓活动更为庄重,人们会提前购买祭品和花束,整理墓地,进行祭拜仪式。

2. 扫墓的目的和意义扫墓是人们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思念之情的一种方式。

通过前往坟墓,人们能够感受到亲人的存在,并缅怀他们的付出和贡献。

扫墓还有助于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后代能够紧密联系起来。

此外,扫墓也被认为是一种平衡秩序的方式,人们相信通过祭祀祖先可以祈求神灵保佑,获得好运和吉祥。

3. 扫墓习俗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扫墓习俗也在逐渐演变。

现代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便利和效率,因此,一些墓地已经提供了电子祭奠服务,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祭拜亲人。

此外,一些家庭也选择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海洋或故土之上,从而融入大自然。

这些改变反映了现代社会改革的需求和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观念的转变。

4. 扫墓习俗的步骤扫墓习俗一般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是准备祭品和花束,如鲜花、水果和糕点等。

接下来是前往坟墓,清理墓地上的杂草和落叶,并摆放祭品。

随后进行祭奠仪式,包括点燃香烛,跪拜祭拜,向祖先表达思念之情。

最后,人们可以在墓地附近聚餐,共享食物,以示团圆和尊重。

5. 扫墓活动的现代意义虽然扫墓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但其核心价值和意义仍然存在。

通过扫墓,人们不仅可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也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价值。

扫墓还有助于加强家庭的凝聚力,促进亲情的交流和传承。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_清明节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_清明节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下面小编整理了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习俗二: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统习俗三: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传统习俗四: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泉州的清明节习俗

泉州的清明节习俗

泉州的清明节习俗一、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哲学家伦理学大师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纪念孔子,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八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

后来,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全民性的节日,人们纪念先祖,缅怀先人,感恩父母,同时也希望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泉州清明节的习俗1、祭祖扫墓祭祀祖先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每逢清明节,人们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

他们会携带鲜花、香烛、食品等祭品,用心诚恳地为先人扫墓祭奠,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越发饱满的家族情感和深沉的文化底蕴正是泉州人民祭扫的民俗根基。

2、踏青赏花清明节是春天的季节,气候宜人,万物复苏。

在泉州,清明节是一个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人们纷纷出门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蓬勃。

一些著名的赏花地,如五通幽谷、洪山花海、大田石花公园等,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踏青赏花的习俗不仅让人们享受了春天的美好,也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3、耍龙舞狮在泉州,清明节期间,一些村庄还有耍龙舞狮的习俗。

人们会在田野或村庄的空地上搭起一个木架子,在架子上高高地绞起一条龙,或者舞起一只狮子。

然后,一些年轻人手持龙旗或狮旗,跳跃起舞,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这些表演不仅锻炼了青年人的身体和意志,也为当地的百姓增添了一份喜庆和祥和。

4、吃青团清明节,人们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那就是吃青团。

青团是一种用草本植物汁做成的绿色粿糕,闻起来扑鼻生香,吃起来口感细腻。

每逢清明节,人们会自制青团,供奉在祭台上,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除了敬祖扫墓之外,吃青团也成了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一个传统习俗。

5、挂柳枝清明节,泉州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那就是挂柳枝。

据说,柳枝有驱邪避灾的作用,因此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会将柳枝挂在门窗前,或者是院落里。

一方面,柳枝可以带来生机和美好,另一方面,也可以辟邪避灾,祈求一年平安。

清明节习俗的提纲

清明节习俗的提纲

清明节习俗的提纲一、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1. 清明节的起源和历史2. 清明节的意义和传统文化价值二、清明节的时间和习俗1. 清明节的时间和日期2.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扫墓、祭祖、扫墓和踏青三、清明节扫墓的习俗1. 扫墓的起源和传统意义2. 扫墓的具体流程和礼仪3. 扫墓对家庭和社会的意义四、清明节祭祖的习俗1. 祭祖的意义和历史渊源2. 祭祖的方式和仪式3. 祭祖对家庭传承和家族凝聚的作用五、清明节的踏青习俗1. 踏青的含义和习俗起源2. 踏青的方式和意义3. 踏青对人们身心健康的益处和社会意义六、清明节的民俗活动1. 清明节的特色民俗活动2. 常见的清明节庙会、民间表演和传统游戏3. 清明节的传统手工艺和美食七、清明节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1. 清明节的传统文学作品2. 清明节的传统音乐和舞蹈3. 清明节的传统绘画和书法八、现代社会中的清明节1. 清明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创新2. 清明节在都市中的习俗演变3. 清明节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启示九、清明节的生态环保意义1. 清明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启示2. 清明节生态葬和环保意识3. 清明节的绿色出行和节俭节约意识十、清明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1. 清明节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义2. 清明节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作用3. 清明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结语: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对家庭、社会、文化和生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清明节的传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

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

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它起源于寒食节和谷雨节的部分风俗,后来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和宗教仪式。

在清明节这一天,中国人会祭祀祖先,扫墓祭拜,踏青游玩,祓除疫疠,还有一些特色饮食和文化活动。

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因地域、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其核心精神和意义是一样的。

下面我们将就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进行详细介绍。

一、清明节的历史渊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历史悠久,十分丰富。

清明节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四月清明,神仲开始占田”。

《仪礼》也有“流不流仪于清明”的记载。

据传说,夏禹治水之际,《尚书》中有“除残贼乎清明”的记载,是指夏禹治水后,开始种田的阳明节。

而《淮南子》则说:“禹治水九年,始除疠首于军,而后戒于国,故不流仪于清明则令谷人祭。

” “流不流仪于清明”一句,说明了在禹治水之前,人们是不允许在清明节举行祭祀或宴会的。

《春秋公羊传》中还记载了关于清明三月的习俗:“五十日以前,皆无大事,不宾朋属。

至五十日者,陵南乃雍,人始杂祭。

”(《春秋公羊传·昭公十一年》)这些古代文献都说明了清明节在古代就有特殊的纪念仪式或活动。

清明节原本是一个祭祀祖先、扫墓祭拜的节日。

孔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有“当清宫、礼器,有往来者。

或点箆,或葺之,芑会,和田如秩。

”的描述。

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载“孟子闻死事,祭而后哭。

”此处的“死事”即指的是扫墓祭拜等事宜,清明节作为扫墓的节日,远在孔子及以前就已出现。

此外,清明节还与民间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传上古时代,中国有一个对人民生活十分关怀的饶颐帝。

饶颐帝拥有一块神奇的玉石,只要将玉石抛向地面,就会吸引大量水银。

而且只要玉石一动,地上的人造景物就会动起来。

因为神奇的玉石的存在,上古时代一直有丰收的好年景,而且颐帝对百姓生活也十分关怀,百姓对颐帝深感敬仰。

清明节追溯历史悼念故人

清明节追溯历史悼念故人

清明节追溯历史悼念故人清明节,又称拜祭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是祭祖缅怀先人的日子。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习俗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旨在缅怀历史,悼念故人,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先的孝敬与尊重。

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尚书》中有关于清明的记载。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于清明节投河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与爱国精神,于清明节举行祭祀仪式,悼念他的牺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的意义逐渐扩展,演变成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清明节在《周礼》、《仪礼》等古代典籍中也有所记载,规定了祭祖丧事的礼仪和制度。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坟或先人墓地,整理墓碑、焚香祭奠,深情缅怀先人的功德和付出。

祭祀不仅表达了子孙对先人的感恩之情,更是传承家族文化与家风的重要方式。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还会进行寒食节的习俗。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为了悼念晋国公子重耳的贵妃。

公子重耳听说贵妃病重,于是留守城中无心吃饭,直到贵妃去世,他悲痛欲绝,于是下令全城停火,禁止烹饪炊烟,以示哀悼。

从此,清明节成为了不宜生火煮食的日子,只能食用冷食,所以有了“寒食”之说。

值得一提的是,清明节还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随着春天的到来,大地万物复苏,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人们会纷纷走出家门,踏青郊游,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踏青已经成为了清明节的文化传统,也促进了人们的休闲娱乐和体育锻炼。

在当今社会,尽管清明节的形式可能有所改变,但其核心的悼念故人、瞻仰祖先的传统并未变化。

清明节不仅是一次祭祀仪式,更是人们传承文化、感恩生活的时刻。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一同缅怀先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感悟生命的意义,珍惜眼前人,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共建美好家园。

愿我们能铭记历史,珍爱现在,传承文化,共同构建更加繁荣和谐的社会。

愿清明节不仅是悼念故人、祭祖缅怀的日子,更是对生命、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与祝福。

清明节习俗及演变

清明节习俗及演变

清明节习俗及演变清明节风俗及其演变一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最先是一个用来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节气,《淮南子。

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意思是说春分过后十五日为清明节。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万物生长的大好时机。

此时农人始事耕作,一年的劳作也从此开始。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

但是作为一个节日,它又与纯粹的节气有所差别。

节气只是表明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

而节日则包含有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的习俗,形成了一个即充满了祭扫祖先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可以踏青游玩的特殊日子。

从这种意义上讲,二十四节气中,演变成为风俗的也就只有清明节了。

二清明节的扫墓与禁火清明节与寒食节是两种不同的节日,但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日子相近,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往往要延续到清明。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两者逐渐和二为一,就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

扫墓与禁火是清明节的两大重要的具有代表性习俗。

(一)扫墓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墓祭、扫拜。

这个习俗在中国的起源甚早,但一开始并不一定在清明节进行。

清明节扫墓这一习俗的确立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的。

早在商朝的时候,祭祀就开始了起源。

商人崇拜神,包括天上诸神、祖先神、地上诸神。

商人认为掌管人间祸福的天神是“上帝”,商王死后,灵魂都会回归“上帝”之所,成为向人间传递“上帝”意志的宾客。

所以商人很注重祭祀,几乎是两天或三天就有一次祭祀活动,频繁的祭祀活动渐渐演变成了“周祭制度”。

西周时代,周人对墓葬就十分的重视,设有专门的官员分别掌管王、侯、卿大夫、士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

《周礼﹒春官﹒家人》记载:“凡祭墓,为尸”,可见早在西周时就有祭墓之俗。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篇一】清明节的来历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不过,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不过,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个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踏青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清明节始于战国时期,为了纪念伯陈,后演变为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通常是在农历的四月五日左右,此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是一个适合出行踏青的好时节。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源自古代民间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

据史书记载,周代将领“介子推”的母亲丧,介子推不自杀而丧位。

他在丧母
初期穿马口铁,终日不食。

介子推为时子秦宣太后的别王,他的行为鼓舞了秦王破釜沉舟,九死一生,继而入秦越界,兼并天下。

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已
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祭祖扫墓之外,民间还有一些其他传统的活动。

比如,“踏青”就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青是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可以让人们感受春天的气息,放松身心。

此外,清明节还有吃“清明饼”、“踏青”的习俗,象征着新生
活的开始。

清明饼是一种寓意丧葬的食品,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

踏青则是在清明节期间外出郊游的传统,可以让人们呼吸到春天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总的来说,清明节既是一个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欢
乐祥和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除了祭祀之外,还会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增进亲情友情。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传承至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先人的尊重和对新生活的热爱。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好时节,感悟生命的意义,让清明节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份美好记忆。

祝大家节日愉快!。

清明节的起源、传说、饮食及习俗

清明节的起源、传说、饮食及习俗

清明节的起源、传说、饮食及习俗一、节日起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

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

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

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2024年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演讲稿五(2篇)

2024年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演讲稿五(2篇)

2024年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演讲稿五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2024年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位于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也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时节。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一些主要的风俗习惯。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华夏族,其纪念对象主要是人们的祖先。

起初,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一种方式,人们在此时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祭拜,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时的人们称清明为“寒食节”。

《左传》中有记载:“齐景公将夜行,曰‘寒食将至,吾将安所取食’”。

可见,清明节早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并被人们所注意。

其次,清明节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主要的习俗。

第一项是扫墓祭拜。

清明节是扫墓祭拜的重要时刻,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认真清扫墓地,整理祭坛,献上新鲜的花圈、祭品和香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也寓意着对死者的追思与悼念。

第二项是踏青郊游。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大自然万物苏醒,正是人们外出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人们在这个节日里,结伴而行,登山、野餐、赏花、放风筝,体验着春天的气息,与亲友共同享受美好时光。

第三项是放飞风筝。

清明节时,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

风筝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玩具之一,其寓意着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万象更新。

而清明节放飞风筝也是为了祈福,通过放飞风筝来甩掉不好的运势,希望获得好运。

第四项是植树造林。

清明节也被称为“寒食节”,这是因为古代人们在这一天禁火生冷,又因为春天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所以在清明节也有植树的习俗。

人们通过植树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提倡绿色环保,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平衡。

最后,清明节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的习俗和活动,比如湖北的草人舞、江苏的草船灯、四川的踩青、福建的清明饼、浙江的踏青游园等等。

清明节的来历以及各地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以及各地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以及各地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清明节的来历,可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甚至在重耳饥寒交迫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慕名利,携母归隐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和母亲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成为了一个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样,且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北方,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墓地,清扫杂草,献上鲜花、水果、糕点等祭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在一些地方,还有添土、烧纸钱等传统。

而在南方,除了扫墓,还有吃青团的习俗。

青团是用糯米粉和艾草汁制成的绿色团子,内馅通常有豆沙、芝麻等,口感软糯,味道清香。

这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对春天的迎接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江浙一带,清明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

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心愿和祝福,然后将风筝放飞,寓意着放走晦气,迎接好运。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在四川,成都一带则会在清明节插杨柳。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的习俗。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玩耍,大人们则漫步在花丛中,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亲近自然、传承文化的节日。

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人,同时也让我们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习俗的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但清明节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始终不变。

清明节的传说及习俗

清明节的传说及习俗

清明节的传说及习俗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及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清明节的传说及习俗,欢迎查阅!清明节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1、牵钩“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

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

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2、放风筝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清明节传统习俗的现代演变与发展

清明节传统习俗的现代演变与发展

清明节传统习俗的现代演变与发展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每年农历四月的4日至6日之间举行,是炎黄子孙祭奠先祖、扫墓祭拜的重要时刻。

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第一部分:清明节及其传统习俗的由来中国的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原是要在这一天减少火wood,烟火,禁止野餐,以防止山火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南北朝时期,清明节逐渐与祭扫祖先墓地的习俗结合,成为了祭祀先祖和缅怀故人的节日。

第二部分:清明节传统习俗的现代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农村和故乡,无法亲自到墓地扫墓。

因此,一些新的祭祀方式应运而生,比如网上祭拜、虚拟祭扫等。

这些新的形式提供了便利,使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远程祭奠亲人。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清明节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寒食节丧事的禁忌逐渐减少,人们开始将清明节当作“遛娃”的好时机。

许多家庭会选择在清明假期带着孩子外出游玩、踏青,享受亲子时光。

这种方式的出现让传统的祭祀行为与休闲娱乐相结合,使清明节具有了更多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部分:现代化的清明节活动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外,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与清明节相关的新活动。

其中,清明祭祖演出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

在一些大城市,人们组织演出来纪念逝去的先人,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让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

这些演出不仅能够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欣赏艺术表演的场所。

此外,一些地方还举办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如清明文化节、清明祭祖展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传统习俗的展示,还有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展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

这些活动的举办,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部分:清明节现代化的挑战和展望尽管现代社会对于清明节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清明节:从敬老到敬祖

清明节:从敬老到敬祖

清明节:从敬老到敬祖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扫墓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四日前后,正值春暖花开之际,是祭祖扫墓、踏青游玩的好时节。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历经演变,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除了祭祖扫墓,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敬老。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清明节这一天,敬老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清明节敬老的习俗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了相关的记载。

在《礼记》中就有“孝子敬老”之说,强调了子孙对长辈的尊敬。

而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更是要以祭祖扫墓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同时,也要尊敬活着的长辈,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和感恩之情。

敬老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敬老的意义也在不断升华和延伸。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敬老更显得尤为重要。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责任。

而清明节这一天,正是一个提醒人们敬老之道的好时机。

在这一天,人们不仅要祭祖扫墓,还要走进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关爱和温暖。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老人的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除了敬老,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敬祖。

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祖扫墓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的习俗,而清明节正是祭祖扫墓的最佳时机。

在这一天,人们会整装前往祖坟,烧香祭奠,悼念先人,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更是对家族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敬祖扫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

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敬祖扫墓的习俗。

清明节这一天,不仅是祭祖扫墓的时刻,更是我们缅怀先人、传承家族文化的时刻。

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走进祖坟,瞻仰先人,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清明节起源习俗及历史农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起源习俗及历史农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起源习俗及历史农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精彩推荐:节日大全--节日祝福语精选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600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起源)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课件下载。

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

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课件下载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风俗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风俗及其演变一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最先是一个用来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节气,《淮南子。

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意思是说春分过后十五日为清明节。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万物生长的大好时机。

此时农人始事耕作,一年的劳作也从此开始。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

但是作为一个节日,它又与纯粹的节气有所差别。

节气只是表明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

而节日则包含有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的习俗,形成了一个即充满了祭扫祖先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可以踏青游玩的特殊日子。

从这种意义上讲,二十四节气中,演变成为风俗的也就只有清明节了。

二清明节的扫墓与禁火清明节与寒食节是两种不同的节日,但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日子相近,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往往要延续到清明。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两者逐渐和二为一,就形成了今天的清明节。

扫墓与禁火是清明节的两大重要的具有代表性习俗。

(一)扫墓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墓祭、扫拜。

这个习俗在中国的起源甚早,但一开始并不一定在清明节进行。

清明节扫墓这一习俗的确立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的。

早在商朝的时候,祭祀就开始了起源。

商人崇拜神,包括天上诸神、祖先神、地上诸神。

商人认为掌管人间祸福的天神是“上帝”,商王死后,灵魂都会回归“上帝”之所,成为向人间传递“上帝”意志的宾客。

所以商人很注重祭祀,几乎是两天或三天就有一次祭祀活动,频繁的祭祀活动渐渐演变成了“周祭制度”。

西周时代,周人对墓葬就十分的重视,设有专门的官员分别掌管王、侯、卿大夫、士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

《周礼﹒春官﹒家人》记载:“凡祭墓,为尸”,可见早在西周时就有祭墓之俗。

《礼记。

檀弓下》也记载了关于“哭墓”、“展墓”、“式墓”等不同的扫墓方法和内容。

《孟子。

离娄下》中有一个“燔间求食”的故事。

虽然这个乞食的齐人成为了人们的笑柄,但却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战国时扫墓之风的盛行。

秦汉时代,扫墓的风俗注入了礼俗的内容。

“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

”这是当时供奉陵园的礼制,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祭祀活动频繁。

这不仅反映了汉人对祭祖的重视,也证明了在当时扫墓并不是清明节独有的活动。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社会分裂,军阀割据,烽火连年。

尽管如此,人们对扫墓之风依旧重视。

《魏书。

高阳王传》记载:“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打拜,动辄历十旬。

”到了唐代,扫墓之风更加盛行,并将拜扫日期定于寒食节。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曰:“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用为常式”,从此扫墓成为五礼之一被确立了下来。

因此每当寒食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

皂隶拥丐,皆得父母上墓”。

由于古代扫墓的礼仪繁多,时间跨度也就比较大,时常会延续到清明。

于是,这两个不同的节日就逐渐的和二为一了。

扫墓也成了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扫墓的风俗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顶峰。

尤其是在清朝,不仅备有酒馔供品,而且素服诣墓。

还增加了扫墓次数,一年两次,春季在清明节祭祀,而秋季则在霜降节进行。

清明节又是民族扫墓节,到了近代,除了一家一族祭祀扫列祖列宗外,机关、学校、团体、厂矿企业、部队等都要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去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寄托心中的哀思和敬仰。

清明节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融入了时代的气息。

(二)禁火清明节禁火习俗的起源,是从寒食节来的。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几天,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清明节前两天,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正好在清明节的前两天。

唐代元稹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则认为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

关与寒食节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谋害太子了申生。

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被迫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送给重耳吃。

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以为意,带着母亲避居山中。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觉得心中有愧,于是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介子推不愿出仕,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最后介子推母子俩被烧死在了柳树下。

人们的他身后的柳树树洞中发现了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其实这一传说并不可靠,寒食节与介子推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

寒食节的习俗在周代就有了。

一直到了汉末,蔡邕的《琴操》才将禁火与介子推附会在一起。

不过蔡邕并没有把禁火时间放在清明前后,而是说“五月五日不得举火”。

寒食节确定为清明前一二日是在魏晋之时。

魏武帝曹操《明罚令》有“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陆《邺中记》也有类似的记载:“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糗是也。

”又因为晋朝与春秋时期的晋国同属“晋”字,人们就更加深信介子推的传说。

寒食节禁火的习俗便相沿成俗,流传了下来,并与清明节习俗相融合,成为了清明的传统习俗。

三清明节的其它风俗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禁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插柳、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

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已经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一)踏青清明节在农历三月的上半月,按公历来年说,则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

此时,正值春回大地、草木皆绿之日,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光。

除此之外,清明一到,农事便渐渐繁忙起来,人们难得再有机会游玩,趁此机会尽情游玩,一是对一年辛苦的回报,也是为了下一季的忙碌养精蓄锐。

关于清明时节踏青的习俗,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大禹治水成功时,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际,天地之间风光明媚,一片绚烂的景象。

人们纷纷外出游玩,以庆祝水患尽除,天下太平。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可以看出踏青习俗由来年以久。

到唐代时,踏青成为一种习俗并承袭了下来。

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描写的就是清明前后长安城中的达官贵人外出踏青郊游的场景。

宋代踏青风俗较之唐代更为盛行。

《武林旧事》中记载:“城中士女艳壮浓饰,金翠琛璃,接踵连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踏青之俗,在各地都很受欢迎。

宋代词人柳永有一首《木兰花慢。

清明》描写的是清明节踏青的乐趣及所见之美景,从中可见其规模之盛大豪华。

踏青的时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人因地而改变。

如长安踏青有时在二月二日,有时也在上巳节。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之外,还要进行荡秋千、蹴鞠、拔河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使节俗充满的春天的欢娱气息。

(二)插柳关于清明节插柳的风俗,有几种传说。

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樯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柳条有预报天气的作用,所以古谚:“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农事活动与天气密切相关。

神农氏教人辨柳条来观察天气变化,安排农事活动。

至今有的地方,人们还把柳条挂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安排农事活动,颇具古风。

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辟邪。

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半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从而插柳戴柳。

这一习俗受佛教的影响较深。

佛教中的观世音峄柳枝沾水济世度人,所以人们认为柳条可以却鬼。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就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记载。

不管从那个传说,我们都可以看出,清明插柳的风俗由来以久。

在以前,人们在清明这天不仅要插柳,还要把柳条戴在头上。

据说,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风俗逐渐被淘汰,只在云南等少数地区还有遗留,只有插柳的风俗还保留保留带现在。

明清时代,插柳习俗已经遍及全国。

对清明习俗比较讲究的扬州一带,每到清明这天,不仅插柳满檐,而且男女戴柳。

当时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到了近代,插柳戴柳的习俗以不多见,只有在江南地区还有些许残留。

(三)荡秋千关于打秋千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项习武活动嬗变而来的。

据《古今艺术载图》载:“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者。

齐桓公伐山戎,流传如中国。

”一说是起源于汉武帝时代。

最先是祝寿之词,名为千秋,是汉武帝的后庭之戏,后世倒语为“秋千”。

尽管说法不一,但秋千是一种长期流传下来的娱乐活动却是无可非议的。

秋千于南北朝时传入南方,到唐代时兴盛起来。

据《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天宝年间,每到寒食清明来临之际,宫中都要竖起秋千架,令嫔妃宫女们尽情玩乐。

唐代大诗人韦庄对当时清明节打秋千的描写尤为出色:“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

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撩乱送秋千。

”辽带时最重清明节。

清明节到来之时,上至朝廷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

打秋千的兴盛程度可见一斑,。

到了明代,秋千之戏的南方逐渐衰落,清代以后复又在北方兴起,“家家树秋千为戏”,颇具古风。

(四)放风筝清明时节,艳阳高照,春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

唐代有人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早归来,忙趁东风放纸鸢。

”可见放风筝游戏在唐代的盛行。

据说风筝不的汉初大将,淮阴人韩信所创。

上面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声音,犹如古筝,风筝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清明时节放风筝的习俗起源很早,而且经久不衰。

放风筝即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体育活动。

放风筝时,还故意将风筝的线弄断,称之为“放晦气”,《红楼梦》中贾府小姐们放风筝除晦气便是这一习俗的表现。

(五)蹴鞠与打马球清明节的球类活动也有很多,如蹴鞠、打马球等。

蹴鞠自汉代就有,唐代更加盛行,并有很大的改进。

唐代的蹴鞠由汉代的充毛改为充气,用动物的膀胱作为内胆,增加了球体的弹性。

踢球的花样也增加了许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不论男女老少,皆好此事,足见当时盛行的程度。

唐代清明节还盛行击鞠,即打马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