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PPT第12章 群体行为
3.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4.个体相信群体中其他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5.让人员相信自己在完成工作任务中起到的作用是无
可替代的;
6.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进行激励引导; 7.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能有效激发个体的
第一节 群体及群体关系
一、群体的特点和类型 群体(group)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 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以某种方式结 合在一起的相互影响的人群聚合体。
一、群体的特点和类型
(一)群体的特点
(1)具有共同目标 (2)有一定组织结构 (3)群体成员互相认同 (4)群体成员相互影响
一、群体的特点和类型
(二)群体的类型
1.共同纽带群体和共同身份群体 2.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4.任务性群体和非任务性群体
二、群体的形成 (一)群体形成的过程 谢立夫在1961年进行了一项经验研究,完整
的揭示了人民从个体形成群体的全过程。
• 被试被分为两个独立人群,互相不知道对方存在。 第一阶段 • 安排两个人群进行共同的活动与交往。
2.争论与说服互动推动 极化
随着争论和说服的加 剧,越来越多的成员会 支持大多数成员的意见 ,也就是加强了原本还 可能被怀疑意见的支持 。最后,成员会认为只 有坚持这个意见才正确 。
三、群体思维
(一)群体思维的概念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民的 思维往往会倾向于高度一致,以至于对其 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收到压制,这种 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称为群体 思维(group think)。
1.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鼓励每一个群体成员 努力提出各自解决问
题的方法。
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合作与竞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二章合作与竞争一、合作与竞争概述(一)合作与竞争的概念不同主体(包括个体、群体)为实现共同利益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合作与实现自身利益而展开的竞争,是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
1.合作(cooperation)合作是指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合作的结果是共享其利或各得其利。
合作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形式。
2.竞争(competition)竞争是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优胜劣汰.竞争是人类实践生活中相互作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
(二)合作和竞争的类型1.合作的类型(1)按合作对象、目标的范围来分:广义的合作和狭义的合作;(2)按合作的层次来分:简单合作、复杂合作;(3)按合作的内容来分:经济合作、政治合作、文化合作、科技合作、军事合作等;(4)按合作的社会作用来分:正当的合作和不正当的合作;(5)按照合作主体来分:团体合作与个人合作;(6)按照合作的道德性来分:道德的合作和非道德的合作。
2.竞争的类型(1)按竞争对象、目标的范围来分:广义的竞争和狭义的竞争;(2)按照人的需要层次来分:生存竞争和发展竞争;(3)按竞争的内容来分:经济竞争、政治竞争、军事竞争、文化竞争、社会竞争;(4)按照竞争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来分:文明的竞争和不文明的竞争;(5)按照竞争主题来分:团体竞争和个体竞争等。
(三)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合作与竞争既对立又统一。
1.二者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主体的选择中.针对某一利益目标,不同的主体选择了竞争的方式达成目标就不可能同时又选择合作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2.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竞争中包含合作,合作中也包含着竞争.人类永远不可能看到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或者只有合作没有竞争的局面,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明显。
社会心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浙江大学
社会心理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浙江大学第一章测试1.下列选项中被认为通过影响人的认知和情感过程从而影响社会行为的是()参考答案:社会情境2.____是社会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单元。
参考答案:null3.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情境对人的认知、情绪与行为的影响。
()参考答案:对4.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____的概念,用来说明人们在做某些事情时的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幸福感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null5.弗洛伊德﹒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了著作(),这本书展示了属于心理学范畴的,而非社会学范畴的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参考答案:《社会心理学》第二章测试1.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这一学习机制。
参考答案:联想2.以下哪些过程体现的是正强化?()参考答案:小李画的简报被老师偶然看到,老师表扬了小李,之后小李会经常拿自己画的简报给老师看。
;老师表扬了打扫卫生的小林,小林非常高兴决定以后要勤奋地打扫卫生。
3.3、米德的自我理论认为,自我形成过程可分为模仿、玩耍和学习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错4.4、实验法是可以得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对5.人们利用特有的理解符号的能力与其他人进行互动的过程称为符号互动。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人们对某一客体或事件的心理表征的抽象程度称为(),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表征理论。
参考答案:解释水平2.具身认知是一种自动化加工,它是指我们的()会影响我们的想法、情绪、决策和行为。
参考答案:身体经验3.下述事件中,()可能是人们使用代表性启发式的结果。
参考答案:在购买彩票时,彩票中头奖后人们更愿意到销售这种彩票的商店购买彩票;在重复抛掷一个硬币时,如果连续多次抛出正面朝上,人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下一次抛出反面朝上的概率更高4.自动化加工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联结的或冲动的行为方式,往往意味着缺乏准确性。
()参考答案:错5.社会认知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客观建构过程。
沙莲香第三版第十二章性别社会心理
(1)社会学一向以研究男人为重,并隐含了为男人说话的理论。 (2)将以男人为样本研究的结论推向全体人类。 (3)经常漠视或贬低妇女关切的领域与议题。 (4)在对妇女进行研究时,常常以性别歧视的方式将她们加以扭 曲后呈现。 (5)很少将性(sex)和性别(gender)作为重要的解释变量。 (6)从性别的意识形态(ideology of gender),这个世界以特 定的方式被加以建构,使得我们以某种假定来解释男女之间的 差异。 性别视角,融入弱势性别群体的经验和感受,有利于社会心理学 研究的丰富化、多样化……
性别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领域的比较 性别社会学
探讨社会与不同 性别群体之间的 互动及互动方式 ,研究社会与性 别互动的一般规 律。
性别社会心理学
探讨性别身份的拥有 者与社会和他人互动 及互动方式选择的性 别心理因素,研究不 同性别身份拥有着与 社会和他人相互影响 和作用的共同的性别 心理社会性过程。 重视社会背景与性别 的互动中的性别心理 因素
二、实效性问题 • 在进行研究设计时,要注重方 式、指标、比较对象等的针对 性、适用性和有效性。这一针 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与性别 相关,也和与性别相交互的其 他社会身份,如阶级、民族、 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生 育、性倾向等等不可分割。
三、方法问题
方法 中心 回答问题
观察法
相关法
描述
预测
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基因性别
人类具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染色体被称 为常染色体,主要调控身体的发育,而与性别发育相关 的被称为性染色体,通常用 “X”和“Y”来表达。 正常男性的性染色体的核型表现为:46,XY 正常女性的性染色体的核型表现为:46,XX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影响与改变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影响与改变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的学科。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能够深刻理解社会的影响因素,并探索社会中的改变机制。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社会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并讨论可能的改变方式。
一、社会影响的类型及机制1. 社会比较与同伴压力社会比较是人们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更容易感受到同伴的成功,这可能引发羡慕、嫉妒和失落等负面情绪。
同伴的成功会对个体的自尊心造成冲击,从而引发更多的竞争与追求。
同伴压力也常常影响个体的决策,使其追随其他人的行为模式。
2. 权威与服从权威对个体的影响力很大。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的著名实验证明了个体出于对权威的服从,即使违背自己的良知,也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
这是因为社会中权威的存在给人们一种信任感,个体倾向于接受权威的指导,忽略个人的判断。
3. 社会规范与社会认同社会规范是对于个体行为的规定和规范。
个体在社会中会主动遵守规范,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纳。
对于个体来说,社会认同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求。
社会中的规范可以塑造个体的行为特征和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
二、社会影响的改变方式1. 信息宣传与教育通过广告、宣传、教育等方式,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信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宣传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等方式,引导个体养成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2. 社会实验与个体参与社会实验是通过在实际社会中进行可控的实验,观察个体的行为变化。
个体参与实验可以提高其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思考问题和行动的能力。
例如,在减少浪费食物的问题上,可以组织社会实验,让个体亲身体验浪费食物的后果,从而激发节约用餐的行为。
3. 社会支持与互助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增加社会资源的供给,为个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通过互助和分享,人们能够互相影响和改变。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 知识点
第十二章群体心理群体虽由个体集合而产生,但群体是动态的有机的构成,群体心理绝非个体心理的简单累加,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又一层次。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定义: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构成群体必需具备的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
群体的分类:(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机关的科室、工厂的班组、学校的班级等非正式群体——同乡会、爱好者协会、诗社、绘画小组等(二)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常被其他群体成员视为榜样,在某些情况下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学校的先进班集体、车间的先进班组等;但有时也会起到带头破坏社会规范的作用。
群体功能:执行任务、创造成就与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是群体功能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群体规范:一个群体有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是群体有一套成员应该如何做的行为规范。
群体规范的研究,始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
实验说明个人的知觉习惯是对社会文化习惯的适应。
群体的两个方面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去个体化互动群体群体影响的三种情况——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印象第二节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干扰: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
理论解释:促进简单行为他人在场唤起增强优势反应削弱复杂行为社会唤起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
拥挤现象:他人影响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
处在人群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
他人在场被唤起的机理解释:一是评价顾及,二是分心。
由于动物也存在社会助长现象,所以人类的社会唤起机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先天性的反应。
总结:他人在场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观察者与共事者的存在,能够提高简单作业的成绩,降低复杂作业的成绩,二者看似相反实则一致,唤起能够促进优势反应,他人在场为什么能够被唤起,原因在于我们的评价顾及,部分来自于分心,还有就是来自于他人仅仅在场。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影响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影响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它们
对社会影响有着深远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在社会
影响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其作用机制。
首先,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影响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
过对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
间的互动关系,认识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这种深刻的
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社会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干
预和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效益。
其次,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在社会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
会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了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多个方面,
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了社会整体的运行规律。
而社会心理学则关注个体
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这些研究为社会影响的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影
响的原因和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
另外,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和应对社会
影响。
通过对社会群体和个体行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
测和解释社会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影响。
同时,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常常被运用在社会管理和
决策中,帮助政府和组织更有效地处理社会事务。
总的来说,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
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社会认识和行为理解,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
对社会变化。
通过不断深化研究和应用,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将继续为我们解读和处理社会影响提供宝贵的指导和支持。
社会心理学 第十二章 大众心理与行为
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3/11/16
社会心理学
周期性
流行的变化具有周期性。今天作为时髦的事物,几个 月之后也许变成陈旧的东西;今天是陈旧的事物,若 干时间以后往往又被看作是新式的。美国学者A.L.克 鲁伯曾经研究过妇女时装的变迁,发现1844年至 1919年这段时间里,时装的变化大约每5年到25年出 现一个循环。流行的变化符合人们追求某种生活方式 呈“常态曲线”的特点,流行项目的变化总是从一个 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喇叭裤”和“健美裤”的流 行,就是流行周期性变化的一个实例。
3. 相似特质。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容易模仿那些在某 些方面胜过自己,却又与自己有某些相似的人格品质、 心理特质或外表特点的人。
17
2023/11/16
社会心理学
(四)模仿的理论
1. 模仿的“本能论”观点 在20世纪初,塔尔德(G .Tarde)和麦独孤(McDougall)等人
都把模仿看成是一种先天的倾向。
12
2023/11/16
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模仿和感染
13
2023/11/16
社会心理学
一、模仿
(一)模仿的概念及特征 模仿(imitation)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
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的自主地仿照他 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活动过程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掌握语言以及其 他各种技能,必须要借助于模仿。
25
2023/11/16
社会心理学
一、 舆论概述
(一)舆论的概念 舆论即众人之论,也就是公众的意见,舆论也称为社
会舆论。 舆论是指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
的总和,是社会上的众人对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 和判断,是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意见。
社会心理学内容要点
绪论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在解释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由于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这一研究取向不太成型,因此社会心理学主要分为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SSP)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PSP)。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社会心理学成形之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枝,一枝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一枝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在形成过程的一开始就受到两种不同学科的影响,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
因此,社会心理学中的理论一直带有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取向问题,而缺乏这一学科的中性理论。
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将社会学和心理学比作社会心理学的“双亲”。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根据参与的程度,将参与观察分为完全参与观察与半参与观察。
2、实验法常用的社会心理学的实验主要有两种: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包括一般实验室实验和模拟实验。
3、调查研究法4、跨文化研究法5、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有三个方面的伦理问题最为明显,这就是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对被试隐私的侵犯以及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包括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三条原则:a. 知情同意b. 风险最小c. “风险-获益分析”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包括实验者的倾向性和被试的倾向性。
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定义在最一般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一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爱德华·威尔逊在其《论人性》一书 中,将攻击性、利他行为、性本能 和宗教行为视为人类行为基本范畴 的四个方面。 作为一名生物遗传决定论者,威尔 逊认为攻击行为是人类为了确保自 身的安全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利他 行为也是通过基因的进化和发展而 来的,其强度和频率随着亲属关系 的疏远而急剧下降。
没有
是
提供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旁观者介入决策过程(Darley & Latané, 1968)
第一节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人格因素 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 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把挫折与精神病相联系的启示 ✓ 另一方面赫尔的学习理论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行为过程, 即源于后天的学习。
多拉德提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 起的,这便是所谓的挫折-侵犯理论。这项理论的主要论点 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 种形式的侵犯。可以看出,在多拉德等人刚提出挫折-侵犯 理论时,他们认为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 应的因果关系。
第二节 侵犯行为
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N.米勒在《挫折-侵犯假说》(1941)一书中,修正并扩充了挫折 -侵犯理论的内容。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 反应,侵犯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 导致侵犯行为;但是,侵犯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实际 上,米勒保留了挫折-侵犯理论的前半部分观点,修正了其后半 部分观点,他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 对多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吸引
魅力效应
有魅力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好 感,对他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性吸引
人们更容易被与自己有相似兴趣、价值观和 经验的人所吸引。
接近性吸引
人们与那些在物理上接近自己的人更容易产 生互动和联系。
互惠性吸引
人们倾向于对那些对自己好的人产生好感, 并回报以同样的善意。
2
社会影响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也是个体与 群体、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必然结果。
3
社会影响不仅是个体的被动接受,也是个体主动 参与和建构的过程。
社会影响的来源
家庭
家庭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亲戚 等家庭成员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
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 素,同伴之间的互动、模仿和认同对
CHAPTER 05
社会影响与吸引力的应用
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品牌形象塑造
利用社会心理学原理,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和口碑,增强消费者对品 牌的认知和信任,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
广告策略制定
通过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广告策略, 引导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和行为。
销售促进
利用社会影响和群体压力等心理因素,促进消费者购买决策,如利用 群体购买、打折促销等方式。
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支持, 个体往往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比较
个体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与他人保持 一致。
角色认同
个体在特定社会角色中会遵循该角色的规范和价值观,从而影响自己 的认知和行为。
CHAPTER 02
社会吸引力
社会吸引力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们是如何被社会影响着,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社会交互塑造、改变和适应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是指其他人对个体或群体产生的行为、态度或价值观上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学中频繁出现的名词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我们将详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探讨社会影响的概念,并解释相关名词,以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基本概念。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解释、社会影响的类型与原因、社会心理学中的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以及结论与启示。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定义和解释社会心理学,并详细介绍什么是社会影响。
我们还将阐述一些常用于描述和研究社会影响的名词。
第三部分将探讨社会影响的不同类型和产生的原因。
我们将对规范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和执行性社会影响进行解释,并举例说明。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实验,其中包括斯坦福监狱实验,并展示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分析现实环境中的案例和研究社交媒体中的社会影响,加深读者对社会心理学应用于实际情境的了解。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主要概念和观点,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
1.3 目的本文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全面的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中与社会影响相关的名词,并阐明其含义。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加深对这些概念和研究领域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相关知识。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探索并解释这些关键概念。
2.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解释:2.1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以及这些影响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结果产生的影响。
通过探索环境、文化和社交因素对人类行为及其发展产生影响的机制,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动态、群体行为和个人决策。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希阿德尼(Cialdini)和他的同事(1975) 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在路上截住大学生,向他们提出一个要求:连
续两年每周两个小时为少年犯充当义务咨询员。 实验者降低要求,提出一个小的请求:请大学 生们能否化两个小时,带领少年犯去动物园游 玩 结果有50%的大学生答应了请求。而如果直截了 当提出后一要求,只有不到17%的大学生同意这 一请求。
(三)实现依从的策略
1 基于令人喜欢的策略:迎合 迎合是指请求者先让目标对象喜欢他们,然
后再试图改变目标对象,使他们做出请求者 所期望和要求的行为。 高登( Gordon,1996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 究,他认为,恭维(以某种方式称赞某人) 是最好的方法。恭维并不一定要直接针对目 标对象,可以对那些与他亲密的人大加赞美, 如他(她)的孩子。 其他有效的方法主要与印象管理有关,如提 高自身外表的吸引力,表现出更多积极的非 语言线索,为目标对象提供帮助等等。
(2)附加效应
紧接着最初提出的要求,没等目标对
象说出“是”或“否”,马上加上一 个可爱的、令人愉快的好处。 例如降低价格,或者同样的价格再多 加点什么东西。 为什么这些策略会有效呢?一种原因 可能是由于互惠原则的作用:人们把 那些最后附加的利益看作是额外的承 让,于是觉得自己也必须做出让步, 其结果就是:他们更可能说“是”。
非控制性:模仿不是由他人或社会所控
制的行为,无外力作用。 表面性:模仿是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再 现,无法模仿心理活动、内心世界。 相似性:模仿是对榜样外部行为的仿效。
3 类型
无意模仿:模仿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
意义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仿照别人的行 为。并非完全无意识,意识程度低。 有意模仿:模仿者自觉地学习他人行为, 是有动机、有期望的模仿。 有意模仿者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了解自 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差异,会不断调整自 己的行为以与他人相仿,这是人类学习的 一条重要途径。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6.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7.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9.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0.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1.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2.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3.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社会影响
二、社会堕化
社会堕化又称为社会懈怠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 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格尔曼最早发现社会堕化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社会抑制的呢?不同的理论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主 要有: 社会影响理论; 觉醒降低理论; 自我注意理论;
三、社会助长和社会堕化的解释
第二节 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 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二、从众的经典研究 (一)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规范的接纳 (二)阿希的群体压力研究:人们如何顺从群众
三、从众的基本原因 (一)信息性社会影响 (二)规范性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所谓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 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这 里所说的是社会力量是指影响者用以引起他人态度 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其来源非常广泛,既 可来自个人,也可来自群体;既可是强制性的法律、 法规;也可是自发的流言、时尚等。事实上,个体 接受社会影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众、众从和 服从是其中最典型的方式。
第一节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 人在场,就会感到有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的活动效果,在 一些场合会促进活动的完成,在另一些场合反而会干扰活动的完成。 这里把这两种情况分别称为社会助长和社会堕化。
一、社会助长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工作时,如果有几个人合伙干,干劲就大一些,工作 也干得快一些。一些学生也认为,在家里一个人作作业,不如在学校和同学一 起做得快,做得准确率高。做作业行为,并没有提出竞赛的要求,仅仅是因为 结伴活动,就提高了活动效率。这种现象,被称为“结伴效应”。结伴效3应 指出,几个人指出共同从事相同的一项活动时,相互之间会产生一种刺激作用, 从而大大提高行为效果。因此,这种情况也称之为,“共同行为效果”,他们 统统称为“社会助长”。 具体来说,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 时好的现象。 最早对此问题研究的是特里普特,他对社会助长的证明也是最早的社会心理学 实验。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
第五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
引起个体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社会力量是指影响着用以影响他人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其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来自个体,也可以来个团体;可以是强制性的,如法律、法规,也可以是自发形成的,如流言、时尚等。
第一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现象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是社会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
研究发现,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就会对个体形成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的活动效果,有时会促进活动的完成,有时会干扰活动的完成。
我们把这两种现象分别称为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
㈠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供其活动效率,所以又称社会促进。
实验表明,一群人一起活动时,精神更好,活动效率更高。
这种结伴活动提高效率的现象被称为“结伴效应”。
而“观众现象”是指,有人在现场看某人从事某种活动,会对某人产生一种刺激作用,可以促进活动的完成。
这两种效应都可以促进活动的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促进作用只是依赖有他人在场,而不依赖个体之间有意的竞争。
如果个体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就不属于社会助长的研究范围了。
另外,产生这种促进作用仅仅是一种可能。
有时候,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会以另一种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社会干扰。
㈡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所以又称为社会一直。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的研究表明,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可能会变成社会干扰。
二、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㈠优势反应强化说(驱动力量)查容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认为,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会而且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他人在场会提高活动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思考题
• 5. 谢里夫关于似动程度影响从众的实验和阿希关于线段判断的经典实验都表明个体经 常会从众。无论是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下,还是在清晰的条件下进行判断都是如此。人们之 所以从众主要有两个原因:为了使自己正确(信息性社会影响)和为了被人接受(规范性 社会影响)。 • 6. 日常生活中,服从合法权威通常具有适应意义。然而,人们有时会服从那些给他人 造成伤害,且违背自己观念和价值的命令。米尔格拉姆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如果 实验者要求正常的成年人被试去电击无助的受害者,则大部分被试都会按照实验者的要求 去做。 • 7. 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顺从他人的要求。研究者已经发现一些让人顺从的技巧,包 括登门槛技巧、门前技巧、低球技巧、折扣技巧、过度理由效应和引起注意技巧。
21世纪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他人在场
第二节 从众
第三节 服从 第四节 顺从
本章导言
•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商场购物时,受推销员的鼓动买下了并不需要的化妆品;话剧或 音乐会结束时,周围的人都站起来为演出者鼓掌喝彩,本来觉得演出糟糕透顶的你却也不 由自主地起身鼓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他人试图改变我们态度和行为的各种努 力,纷繁多样的社会信息影响让我们无处可逃。 • 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其他人以及群体的影响的呢?社会心理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 重要性,因此社会影响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 四、去个性化 • 群体对个人产生影响的另一个例证是去个性化。它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 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湮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去个性化常常使 人们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表现出极端的行为。
• 学者认为,去个性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1)匿名性(ANONYMITY)是引起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 • (2)责任分散(DIFFUSEDRESPONSIBILITY)。津巴多认为:个 体单独活动时,往往会考虑这种活动是否合乎道义,是否会遭到谴责;而个体和群体其他 成员共同活动时,责任会分散在每个人的头上,个体不必承担这一活动所招致的谴责,因 此会更加为所欲为。
• 他人评价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受下列因素影响。(1)活动者觉知被评价的程度。(2)评 价者的身份和态度。(3)活动者的年龄和个性特征。
• 3. 分散冲突理论 • 桑德斯和R.S. 巴伦提出了分散冲突理论他人存在是一种干扰,当个体正从事一项工作时, 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产生两种基本趋势注意观众和注意任务之间的冲突。 • 4. 生理心理反应模式 • 最近的一项研究为社会促进提供了生理心理学的解释。他人在场,可能存在两种冲突的生理心 理反应模式:激励或威胁。
第三节 服从
一、服从的含义 • 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他人;一是规范。 • 服从和从众的共同点是均为压力引发的行为,属于社会影响的产物,但两者在压力来源、 发生方式和后果三个方面存在明显不同。
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老师”被带到一台巨大的控制台前,那上面有30个电钮,每个按钮都标有电压强度,从15伏依次增强到 450伏。按钮四个一组,共分为七组,另外两个是单独的。各组下面分别写着:弱、中、强、特强、剧烈、 极剧烈、危险等字样,最后两个按钮用×××表示。“学生”被安排在另一间屋的椅子上,让真被试看到学生 用带子被固定到椅子上,并在其手腕上绑上电极。学生的手旁边有一个键盘,上有四个电键,供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回答问题使用。 实验开始后,学生故意频频出错。老师从15伏开始,按照实验者的指示,每错一次就增强一次电击。从15 伏到75伏,学生没有反应。从90伏开始就自言自语地埋怨,到120伏就发出苦闷的尖叫,315伏发出 极度痛苦的悲鸣并且已经不能回答问题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者一直督促老师继续进行实验:“请继 续”,“实验必须进行下去”,“你必须继续进行下去”,并说所有的责任都是实验者的,与老师无关,让其 放心。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有人把电压升至450伏呢?
本章要点
• 1. 当有他人在场时,有时会促进个体的绩效(社会促进),有时会削弱个体的绩效 (社会抑制、社会惰化)。出现哪种现象与任务的复杂程度有关。可以用优势反应强化说、 评价与竞争观点、分散冲突理论来解释。 • 2. 社会影响理论认为,他人对个体总的影响取决于他人的数量、强度(重要性)和接 近性。 • 3. 在群体中的人会比单独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不寻常和反社会的行为,这种现象就是 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的发生是由于身份的隐藏而降低了个体的责任感。 • 4. 从众、服从、顺从是社会影响的三种重要形式。从众指的是个体改变自己的观念和 行为,使之与群体标准一致的倾向性。顺从指的是人们按照他人的要求去行事,而不管他 自己是否愿意这样做。服从是顺从的一种特例。当人们认为发出要求者具有合法权利要求 我们做某事时,就发生了服从权威的现象。
• 二、从众的经典研究 • 从众现象的经典研究多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心理学家们创造了有无他人在场的情境, 观察被试的行为变化规律。 (一)谢里夫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 (二)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 三、从众的原因 • 在阿希研究的基础上,多伊奇(M.DEUTSCH)和杰拉德(H.B.GERARD) 对从众原因进行了说明。根据他们的观点,从众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信息性社会 影响;二是规范性社会影响。
• 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产生社会促进,随着工作难度的加大,社会促进可 能会变成社会抑制。 (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理论解释 • 他人在场为什么会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作用?心理学家对此做出了各种解释。
• 1. 优势反应强化说
• 2. 评价与竞争观点
• 查荣克认为仅仅他人在场就会产生唤醒,但实验已显示他人在场并不一定导致动机水平的提高。 观众一旦被蒙上了眼睛,就不会对被试的动机水平产生影响。
(六)引起注意技巧
基本概念
• 社会促进 • 社会干扰 • 社会懈怠 • 匿名性 • 权宜从众 • 规范性社会影响 结伴效应 优势反应 群体努力模型 责任分散 不从众 时尚 观众效应 强化说 社会影响理论 从众 信息性社会影响 服从 社会抑制 分散冲突理论 去个性化 真从众 公开顺从 顺从 社会惰化
• 规范性社会影响与进食障碍 • 女性通过信息性社会影响了解到特定时刻文化认同的魅力身材的类型。通过家人、朋友和 媒体,女性了解到何为魅力身材,自己与之比较又如何。而各种形式的媒体都在传递着这 样的信息:女性理想的身材是苗条的。例如,研究者调查分析了那些以少女和成年女性为 目标群体的文章和广告,以及电视节目中的女性人物,证实了上述观点。女性往往倾向于 认为自己的体重超重并且认为比她们实际的体重还要重,如果她们刚刚见过媒体中纤细身 材的女性形象,那么这种情况还会加剧。
• (3)自我意识下降。
第二节 从众
• 一、从众的含义 • 对于从众(CONFORMITY)的概念,不同心理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从众就是指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 倾向。从众行为的具体类型非常复杂,这里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以下三类。 • (一)真从众
第一节 他人在场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当个体面对不同他人在场时,可能出现社会 促进或社会抑制,也可能不受任何影响;当不同个体面对同样的他人在场时,仍可能出现 三种情况的任何一种。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含义 • 社会促进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 也称社会助长。 • 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是社会促进作用的两个表现形式,都有可能促进活动的完成。
• 四、从众的影响因素 • 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归为三类:群体因素、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
• (一)群体因素
• 1. 群体一致性;2. 群体规模;3. • 1. 刺激物的性质;2. 时间因素。 • (三)个体因素 • 1. 性别和年龄;2. 个性特征;3. 知识经验;4. 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三、社会影响理论 • 拉坦于1981年提出了社会影响理论(SOCIALIMPACTTHEORY)来关 注这些影响的大小。该理论认为他人对个体总的影响取决于他人(影响源)的三个属性: 数量(NUMBER)、强度(STRENGTH)和接近性(IMMEDIACY)。 图12—3显示了一群人(影响源)对单个个体(目标)的影响。
(二)门前技巧 门前技巧与登门槛技巧相反,是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之后,马上提出 一个小要求,那么对方接受小要求的可能性会增加。 人们拒绝了别人的一个要求后,会愿意做出让步,给别人留一点面子,使别人获得满足,因 此这一技巧又称为留面子效应、得尺进寸效应。 (三)低球技巧 指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要求,别人接受小要求后再马上提出一个别人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 (四)折扣技巧 这是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回应之前赶紧打折扣或给对方其他的好处。 (五)过度理由效应
二、顺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
要想使他人顺从我们的请求,创建良好的顺从环境非常重要,有三个因素有助于建立一个使 人们感到愉快的顺从气氛。
一是积极的情绪。二是强调顺从行为的互惠性。三是合理原因的效果。
三、促进顺从的技巧
• (一)登门槛技巧 • 这是指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小要求,再向对方提出一个大要求,那么对方接受大要求的可能 性会增加,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
(三)社会惰化的预防 • 虽然社会惰化普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它必然会发生。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减少社会惰 化现象:(1)单独评价。(2)提高认识。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 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努力。(3)控制群体规模。 • 总之,他人在场有时会导致社会促进,有时会导致社会懈怠。有时会刺激我们更加努力工 作,有时会使我们努力程度降低。
二、社会惰化
• (一)社会惰化的含义 • 社会惰化又称为社会懈怠或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 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