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治疗贝尔面瘫68例
![中西医治疗贝尔面瘫68例](https://img.taocdn.com/s3/m/0898881b6137ee06eef91870.png)
中西医治疗贝尔面瘫68例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118例患者确诊后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50例,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68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用方药牵正散加减,配合穴位注射,鳝血疗法[1]。
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痊愈率32%,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8.5%,痊愈率61.8%。
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可以取长补短,标本兼治,疗程短,疗效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标签:贝尔面瘫;西医综合治疗;中医辨证;穴位注射,鳝血疗法1 临床资料118例病例均为我院2005~2008年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2~78岁,平均32.8岁,病程3~28 d。
治疗组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11~80岁,平均34.6岁,病程6~28 d。
面神经功能指数(FNFI)50%对照组8例,治疗组12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急性期如无禁忌,用地塞米松(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1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3 d后地塞米松改为5 mg,连用7 d,右旋醣酐40氯化钠注射液(昆明市宇斯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50~50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14 d;考虑病毒感染患者可用阿昔洛韦针(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0.5~0.75,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7~10 d;胞二磷胆碱(大理药业有限公司)0.5,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14 d;肌肉注射维生素B1 100 mg(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维生素B12 500 μg(安徽联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次/d,10~14 d为一疗程。
2.2 治疗组在西医常规疗法基础上。
面瘫三针治疗妊娠期贝尔麻痹的临床观察
![面瘫三针治疗妊娠期贝尔麻痹的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d35faeb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c.png)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4,V o l.32N o.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V A S㊁关节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U A㊁C R 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血U 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味金黄止痛膏外敷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安全性较高㊂综上所述,加味金黄止痛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能明显减轻急性发作时的关节疼痛㊁肿胀症状,降低血U A㊁C R P水平,临床疗效较好㊂本研究主要探讨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对于其他证型缺少研究,且研究样本量偏少,观察周期较短,下一步需加大样本量,延长观察周期,开展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㊂参考文献[1]李怀亮,林石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1):176-178.[2]施建明,朱延涛.中医药治疗痛风研究进展[J].新中医,2020,52(11):22-25.[3]王福玲.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544-546.[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0-51.[5]曾小峰,陈耀龙.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J].浙江医学,2017,39(21):1823-1832.[6]陈光亮,周媛凤,张颖.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7,22(1):104-109.[7]曾学军.‘2010年中国痛风临床诊治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6):438-441.[8]濮永杰,孔卫东,徐珽.不同剂量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疗效的M e t a分析[J].中国药业,2015,24(16):21-24.[9]沈国珍,赵海平,王南.如意金黄软膏涂擦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21,56(9):649,695.[10]张远哲,沈涛,朱晓燕,等.如意金黄散对阳证疮疡大鼠局部皮肤T N F-α及I L-1㊁I L-8的影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7):1564-1566.(收稿日期:2023-01-29)[编辑:白晓晖]җ基金项目: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 2022 75号)第一作者:张星华,E-m a i l:z h a n g x i n g h u a g s@163.c o m面瘫三针治疗妊娠期贝尔麻痹的临床观察җ张星华1,任超展1,张广军2,董春璇1,陈国栋1,孙其斌1(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2.甘肃省兰州市中医医院,甘肃兰州730050)ʌ摘要ɔ目的:观察面瘫三针治疗妊娠期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㊂方法:将50例妊娠期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㊂对照组接受传统体针治疗,观察组接受面瘫三针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 o u s e-B r a c k m a n n(H-B)面神经功能评分㊁面部功能评分㊁面部残疾指数(F D I)[躯体功能评分(F D I P)+社会生活功能评分(F D I 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B 面神经功能评分㊁面部功能评分㊁F D I P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 D I 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㊂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0% (21/25),高于对照组的72.00%(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面瘫三针治疗妊娠期贝尔麻痹临床疗效肯定,可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㊂ʌ关键词ɔ贝尔麻痹;面瘫;妊娠期;面瘫三针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24.0820贝尔麻痹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因不明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所有类型的面神经麻痹中发病比例较高,归属中医 面瘫 范畴㊂妊娠期女性的贝尔麻痹发病率是未怀孕女性的2~4倍,多发生在妊娠晚期至产后两周[1-2]㊂目前,西医临床指南推荐在贝尔麻痹症状出现3~7d内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最大限度增加面神经恢复的机会[3]㊂研究表明,怀孕期间反复使用类固醇与新生儿出生体56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4,V o l.32N o.8质量和头围较低有关[4-5]㊂面瘫三针是孙其斌主任医师治疗面瘫的经验总结,主要适用于急性期,其选穴少而精,效果佳㊂本研究团队应用面瘫三针治疗妊娠期贝尔麻痹25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㊂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甘肃省中医院针灸一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妊娠期贝尔麻痹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㊂对照组年龄23~38岁,平均(26.37ʃ2.32)岁;病程6~25d,平均(5.06ʃ1.21)d㊂观察组年龄25~40岁,平均(28.24ʃ2.07)岁;病程2~45d,平均(5.71ʃ1.13)d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要求[6]㊂1.2诊断标准参考‘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制定:急性起病,单侧面部表情肌无力;患侧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扩大,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消失或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刷牙漏水,进食夹食;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减退,口干,耳后乳突部疼痛[7]㊂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0~40岁;在妊娠期间发病,发病时间距预产期1~6个月;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声明㊂1.4排除标准存在流产倾向者;合并高血压病㊁糖尿病等严重妊娠期并发症者㊂2治疗方法2.1对照组接受传统体针治疗㊂取穴:患侧阳白㊁四白㊁颧髎㊁地仓㊁颊车㊂操作:对针刺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用0.18mmˑ25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70)进行针刺操作,平刺阳白,浅刺四白,直刺颧髎㊁地仓㊁颊车,得气后留针30m i n,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㊂连续治疗6周㊂2.2观察组接受面瘫三针治疗㊂取穴:患侧面瘫一穴㊁面瘫二穴㊁面瘫三穴㊂面瘫一穴即翳风;面瘫二穴为翳风与瘛脉连线的中点,位于手少阳三焦经在耳部的循行路线上;面瘫三穴位于乳突下㊁胸锁乳突肌前缘,在面瘫一穴㊁面瘫二穴后方㊂操作:对针刺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用0.22mmˑ40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70)针刺上述腧穴,垂直进针,针刺深度约为10m m,采用轻度捻转法,得气后留针30m i n,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㊂连续治疗6周㊂3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①H o u s e-B r a c k m a n n(H-B)面神经功能评分㊂H-B面神经功能评分为6级,分别计0~5分,Ⅰ级:面神经功能正常,面部两侧对称,各区域功能正常,运动协调,计5分;Ⅱ级:面神经轻度功能障碍,面部轻度无力,稍用力时眼睑即可缓慢闭合,也可有细微的连带运动,计4分;Ⅲ级:面神经中度功能障碍,面部两侧存在明显差异,运动不协调,明显可见但不严重的连带运动㊁痉挛,计3分;Ⅳ级:面神经中-重度功能障碍,明显的面肌瘫痪,有损面容,或存在明显外观的不对称,计2分;Ⅴ级:面神经重度功能障碍,仅有或者几乎不能观察到面部运动,计1分;Ⅵ级:面神经完全麻痹,无连带运动㊁挛缩和痉挛,计0分[8]㊂②面部功能评分㊂面部功能评分包括抬额㊁皱眉㊁闭眼㊁耸鼻㊁颧肌肌力㊁鼻唇沟深浅㊁能否鼓腮㊁能否吹口哨㊁示齿露牙情况㊁下唇下降幅度10项内容,每项分为正常(计10分)㊁比健侧弱(分别计7.5㊁5.0㊁2.5分)㊁消失(计0分)3个级别,总评分为0~100分[9]㊂③面部残疾指数(F D I)评分㊂F D I评分由躯体功能评分(F D I P)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分(F D I S)两部分组成,各5项㊂F D I P 每项计1~5分,总分越高表示患者躯体功能障碍越小;F D I S每项计1~6分,总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㊁社会生活能力越差[10]㊂3.2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11]㊂痊愈:患侧面部肌群活动与健侧无差异;显效:面部症状基本消失,静止时双侧面部表情对称,做表情时轻微功能障碍;好转:面部症状㊁体征部分改善,静止时面部可见部分表情不对称;无效:面瘫各种症状无明显改善,伴有后遗症状㊂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ˑ100%㊂3.3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㊂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3.4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0%66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4,V o l.32N o.8 (21/25),高于对照组的72.00%(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表1两组妊娠期贝尔麻痹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痊愈(例)显效(例)好转(例)无效(例)总有效率(%)观察组251083484.00һ对照组25756772.00注:与对照组比较,һP<0.05㊂(2)H-B面神经功能评分㊁面部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㊁面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㊁面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2㊂表2两组妊娠期贝尔麻痹患者治疗前后H o u s e-B r a c k m a n n面神经功能评分㊁面部功能评分比较(分,xʃs)组别例数时间H o u s e-B r a c k m a n n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功能评分观察组25治疗前2.97ʃ0.6147.73ʃ5.31治疗后4.82ʃ0.12әһ85.21ʃ3.12әһ对照组25治疗前2.42ʃ0.8448.42ʃ3.84治疗后3.71ʃ0.31ә76.71ʃ4.31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0.05㊂(3)F D 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F D I P评分㊁F D I 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F D I P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F D I 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3㊂表3两组妊娠期贝尔麻痹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评分比较(分,xʃs)组别例数时间躯体功能评分社会生活功能评分观察组25治疗前14.73ʃ2.3127.73ʃ4.72治疗后22.51ʃ3.12әһ14.21ʃ2.52әһ对照组25治疗前15.42ʃ3.1428.42ʃ3.94治疗后18.71ʃ2.31ә17.63ʃ3.61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0.05㊂4讨论贝尔麻痹多由急性炎症引发的茎乳孔内面神经脱髓鞘或轴索损害(以脱髓鞘居多)所致,是面神经损伤的常见类型㊂通过早期积极干预治疗,75%~90%患者可恢复,但仍有10%~25%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功能障碍[12]㊂现代医学对妊娠期贝尔麻痹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膝状神经节中的疱疹病毒活化阈值降低,细胞外容积增加,高血压㊁高凝状态和激素水平的变化也被认为是贝尔麻痹发展的病因[13]㊂妊娠期贝尔麻痹的预后比非妊娠期贝尔麻痹更差,临床建议发病早期使用类固醇治疗,但支持证据较少,且存在潜在风险[14]㊂手足少阳经皆分布于人体侧面,其经脉循行与贝尔麻痹的发病部位高度一致㊂贝尔麻痹病变部位在茎乳孔内,即乳突稍前方,而面神经在完骨穴附近入颅,其出入之处正是手少阳三焦经分布的范围㊂足少阳胆经在耳前㊁耳后㊁耳中均有循行,少阳为枢,胆为中正之官,内藏相火,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火相煽,则易动相火,相火上炎,犯于耳部经络,则致耳后疼痛㊁口眼 斜等症㊂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同属少阳,均分布于侧头部,为通达阴阳之枢纽,且乳突区仅有少阳经脉分布循行㊂面瘫症状符合少阳病枢机不利的表现,故可按少阳病的治法,独取少阳以治之㊂孙其斌教授以面部经络和面神经走行分布为基础,基于现代神经解剖学提出面瘫三针的概念[15]㊂面瘫一穴即翳风,位于耳后,是面神经在茎乳孔处出颅的位置,其深部为面部神经干,针刺面瘫一穴可缓解茎乳孔局部压迫,减轻局部神经水肿,提高面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㊂面瘫二穴为翳风与瘛脉连线的中点,位于手少阳三焦经在耳部的循行路线上,浅层是面神经颈支分布区域,针刺面瘫二穴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损伤神经的轴突生长,减轻神经肌肉麻痹㊂面瘫三穴位于乳突下㊁胸锁乳突肌前缘,在面瘫一穴㊁面瘫二穴后方,此穴位于面神经下颌缘支上,可改善外耳道周围皮肤感觉障碍㊂三穴可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刺激上述位置共同发挥开枢机㊁调经筋之功,从而缩短病程,截断病势,祛邪达表,通络牵正,使筋肉得养,口眼端正㊂临床采用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的取穴以阳明经为主㊁少阳经为辅,以少阳经为主要选穴的临床报道较少㊂目前,普遍认为贝尔麻痹急性期应尽量少刺激或浅刺激面部腧穴,且对于妊娠期贝尔麻痹急性期的针灸介入时机及针刺刺激量方面仍存在争议㊂(下转第107页)76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
贝尔面瘫16例临床分析
![贝尔面瘫16例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62f98033687e21af45a9f1.png)
贝尔面瘫1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16例贝尔面瘫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评价贝尔面瘫的疗效和预后。
方法:所有病例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扩血管药物、维生素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在病情稳定之后,按摩患侧面部,最后,以活血通络为主, 方剂可加用丹参、川芎等。
辅以针灸理疗、微波透热、面肌训练。
结果:16例患者,治愈10例,占62.5%;好转4例,占25%;无效3例,占18.75%。
结论:贝尔面瘫应早期采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病毒剂及神经营养药物联合治疗,患者在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些患者求愈心切,过早采用电针、针灸等治疗方法,结果适得其反。
【关键词】贝尔面瘫;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R24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5-0048-01贝尔面瘫是指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其它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面神经麻痹 , 以颜面部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它是一种急性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瘫,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
本病的发病率在( 20~ 30) /10万人, 在各种原因引起的单侧面瘫患者中占 60 % ~ 75 %,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生育期女性发病率略高, 罹患此病的年龄中位数为 40岁, 虽然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者最多见。
发病季节以春秋二季为多,夏冬二季较为少见。
极大多数病例为单侧, 病因尚不很清楚。
尿病、妊娠、遗传因素等贝尔对贝尔面瘫的发病亦有一定关系。
目前主要有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变态反应 3种学说。
对于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国内尚无统一标准,但早期合理治疗对病情的治愈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现将我科2006-2009年收治的16例贝尔面瘫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0-73岁,平均年龄为45.7岁。
左侧11例,右侧5例。
诱因:受风6例,原因不明8例,过度劳累1例,伤感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29列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29列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3a06cc79563c1ec4da714d.png)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29列疗效分析刘立峰1 贾子欣2 张瑞玲3(1河北省新乐市社会保险职工医院内科 050700)(2河北省新乐市医院耳鼻喉科 050700;3河北省新乐市中医医院 050700)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BeII麻痹。
是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病因推测可能和以下原因有关:(1)血管痉挛,当疲劳或冷风刺激后面神经的营养血管痉挛,使面神经出现缺血性改变。
(2)病毒感染,有研究表明贝尔面瘫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
[1]其治疗方法多种,本研究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规范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用来指导临床,更好服务于患者。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12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与非中药治疗的123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两组病例均经面肌电图证实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并经头颅CT或头颅MRI除外颅内病变所致周围性面瘫。
治疗组129例中,男70例,女59例,年龄17~65岁之间。
对照组123例中与治疗组基本相同。
2 治疗方法2.1对照组治疗方法如下:(1)予以激素,一般应用地塞米松10毫克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合并有糖尿病的病人,可不用。
(2)神经营养剂,多用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口服或静脉应用。
(3)抗炎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等治疗。
2.2治疗组再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根据患者脉象及舌苔辨证施治,方用牵正散加减。
药用:白附子5克、全蝎5克、白僵蚕5克、姜活10克、防风1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香附15克。
风痰雍盛者加天南星5克、半夏10克、表虚自汗者,去姜活,加入桂枝、黄芪;如内热蒸表汗出,舌苔薄黄者,去羌活,加入夏枯草、黄芩、菊花;痰浊瘀血阻滞脉络者,去防风、姜活,加水蛭、鬼箭羽、穿山甲、白芥子、猪牙皂、制南星。
3 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治愈:服药后症状减轻,面肌电图M波波幅恢复至正常。
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撷要
![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撷要](https://img.taocdn.com/s3/m/895420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5.png)
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撷要王寅教授是一位在针刺治疗方面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他在治疗贝尔面瘫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下是对他的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的撷要。
患者刘女士,45岁,因右侧面瘫病情就诊于王寅教授门诊。
刘女士于2个月前突发右侧面部肌肉麻痹,就诊于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贝尔面瘫。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刘女士决定寻求中医针灸治疗的帮助。
王寅教授首先仔细了解了刘女士病情的发生过程和症状表现,得知其发病前曾有过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等情况。
经过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面部肌肉的神经反射检查,王教授明确了刘女士的证候体质,并制定了针灸治疗方案。
针对刘女士的病情,王教授采用了“三针疗法”:即主针、配穴和对称针的搭配针刺方法。
其中主针为面部穴位,如阳白、阳辅等,配穴为迎香、耳门等,对称针为对侧相应穴位。
王教授认为,通过调理脏腑,祛风化痰,舒经活络,可以达到治疗贝尔面瘫的效果。
治疗过程中,王教授精准地选取穴位,用细针缓慢插入,辅以适当的扭转和提插手法,使得刺激更加精准和有效。
在对穴位进行刺激的王教授还采用了火针、温针等温热刺激方法,以增加对面部神经的刺激和调理作用。
在治疗的过程中,刘女士有时会出现局部的麻木感和轻微的胀痛感,王教授及时调整治疗力度,并进行针刺技法上的微调,以保证治疗的舒适度和疗效。
经过连续的10次治疗后,刘女士的面部肌肉逐渐开始出现活动的迹象,并且面部的麻木感也有所减轻。
除了针灸治疗外,王教授还对刘女士的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行了指导。
他建议刘女士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豆类等,同时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和过度劳累。
王教授还建议刘女士进行适量的面部锻炼,以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和活动。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刘女士的面部肌肉活动已经明显好转,面部表情也渐渐恢复了正常。
在随访中,刘女士表示自己的面部肌肉活动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对王教授的治疗和指导表示由衷的感谢。
不同针灸方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疗效观察
![不同针灸方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ca24ca7631b765ce05081441.png)
上海针灸杂志2014年7月第33卷第7期 ·613·文章编号:1005-0957(2014)07-0613-03 ·临床研究· 不同针灸方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疗效观察陈晓琴1,李瑛2,邙玲玲2(1.彭州市中医医院,彭州 611930;2.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分期针灸方法治疗成都地区380例贝尔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372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A组65例、B组78例、C组75例、D组71例和E组83例。
A组采用分期针刺治疗,B组采用分期针灸治疗,C组采用分期电针治疗,D组采用分期经筋排刺治疗,E组采用不分期针刺治疗。
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各组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及WHOQLO-BREF量表评分,并评价各组疗效。
结果 5组治疗后H-B分级量表、FDI、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及WHOQLO-BREF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5种治疗方案均对贝尔面瘫均有效。
在医疗条件受限、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治疗贝尔面瘫推荐使用单纯针刺治疗。
【关键词】 针灸疗法;电针;贝尔面瘫;面神经麻痹;排刺【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志码】 A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7.0613Observations on the Efficacies of Different Staged Acupuncture Methods in Treating Bell’s Palsy CHEN Xiao-qin1, LI Ying2, MANG Ling-ling2. 1.Pe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engzhou611930,China; 2.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0075,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of different staged acupuncture methods in treating 380 Bell’s palsy patients in Chengdu area. Methods A clinic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as carried out. Three hundred eighty patients with Bell’s palsy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groups A, B, C, D and E, 76 cases each.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staged acupuncture; group B, with stage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group C, with staged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D, by staged muscle-region alignment needling; group E, with non-staged acupuncture. The House-Brackmann grading scale scores, the Facial Disability Index (FDI) scores, the Classification Scale of Facial Paralysis scores and the WHOQOL-BREF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groups after four courses of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in every group.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ouse-Brackmann grading scale score, the FDI score, the Classification Scale of Facial Paralysis score and the WHOQOL-BREF score (P>0.05) and in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P>0.05) between the five groups. Conclusion All the five protocols are effective in treating Bell’s palsy. Under limited medical conditions and inadequate medical resources, using acupuncture alone is recommended for the treatment of Bell’s palsy.[Key words]Cupuncture therapy; Electroacupuncture; Bell’s palsy; Facial paralysis; Alignment needling贝尔面瘫临床以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或(和)泪液分泌减少;皱额、蹙眉均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或张口时被牵向健侧;病侧角膜反射消失;示齿、鼓腮、噘嘴、吹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或听觉障碍。
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的疗效观察
![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f9b3b86e0b1c59eef8c7b4a9.png)
效更好 。能够有效促进 患者的恢复速度 ,值得更进一步研 究和完善。
【 关键词 】
面神经麻痹 ; 针 灸;治疗结果
【 中图分类号】R 7 4 5 . 1 2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1 6 7 4 — 3 2 9 6( 2 0 1 3 )0 8 - 0 0 6 4— 0 1
长 ,笔者针对选取 的实验对象 ,采用对 比方法 ,探究针灸分期
贝尔氏面瘫是一种 由于面部某些部位发生急性 炎症 ,导致
发病点位置面部神经麻痹而产生的疾病 。茎乳突孔 往往是这种 病症 的易发部位。医学上认为这是由于局部肌 肉受寒或者感染
病菌等 的因素造成的 ,有时候精神过度 紧张也会导致这种病症 的发生 。贝尔氏面瘫是一个 医学顽疾 ,当前主要采用针灸法治
2 0 1 0 ,2 9( 6 ) :3 9 1 .
治疗 1 个月后 ,实验 组显效 2 8例 ,有效 2 5 ,无效 2例 ; 对 照组显效 1 9例 ,有效 1 8例 ,无 效 1 8例 ,两组疗 效 比较差
作者单位 : 2 1 0 0 3 5 江苏省南京 市六合 区大厂社 区服务 中心
岁 ;病程 1 ~1 O周 ,平均 ( 6 . 0±3 . 5 )周 。随机 分为实 验组
和对照组 ,每组各 5 5例。两组 患者病症分 型、性别 、年龄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方法
实验组对面瘫 患者采用针灸分 期治疗方法 ,根据
患者的病情不 同将患者分为 3个不同的治疗 阶段 ,病情发展 阶
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及针刺手法对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
![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及针刺手法对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83c3a2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1.png)
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及针刺手法对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贝尔麻痹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面肌无力或面瘫,常常伴有一侧口角歪斜、口唇干裂、流口水、吞咽困难等症状。
目前贝尔麻痹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西药治疗等方法,但单一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结合中西医治疗,特别是针药结合治疗,成为了治疗贝尔麻痹的一种重要方法。
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针刺手法作为针灸治疗的重要手段,对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及针刺手法对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和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选取符合贝尔麻痹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实验设计,分为针药结合组和单纯针刺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部肌肉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等指标差异,同时对针刺手法进行系统评估及分析。
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贝尔麻痹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男女比例1:1,年龄在18-60岁之间,病程3个月以内,分为针药结合组和单纯针刺组,每组20例。
2. 治疗方案:针药结合组采用针刺加中西药物疗法,单纯针刺组仅采用针灸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周,每周治疗3次。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面部肌肉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等指标。
3. 评估指标:面部肌肉运动情况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分法进行评估,生活质量采用Sickness Impact Profile(SIP)量表进行评估。
4. 针刺手法评估:采用针灸学中的“插、转、波”三个技术动作进行评估,分别以局部反应、营养反应及整体反应为评估指标进行分析。
5.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及统计分析,计算各组患者的平均数、标准差、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并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差异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三、研究预期结果及意义通过本研究探究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及针刺手法对疗效的影响,可以更好的了解贝尔麻痹的治疗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和指导。
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撷要
![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撷要](https://img.taocdn.com/s3/m/d1cdffd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9.png)
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撷要王寅教授是中国著名的中医专家,他在针刺治疗贝尔面瘫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针刺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针刺治疗贝尔面瘫是一种非常传统且独特的治疗方法。
王教授认为,贝尔面瘫是由脸部神经的瘫痪引起的,而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神经和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来恢复面部的功能。
相比于其他疗法,针刺具有疗效快、疗程短、无副作用等优点,成为治疗贝尔面瘫的首选方法。
王教授的针刺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针刺的穴位选择非常重要。
王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贝尔面瘫的发病与面部神经的瘫痪有直接关系,因此针刺的穴位应该选择在面部神经所经过的经络上。
他特别重视经颅针刺,即通过穴位的刺激来直接作用于面部神经,提高治疗效果。
针刺的刺激方法也非常重要。
王教授强调刺激应该适度,刺激的深度和力度都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过于强烈的刺激可能会引起面部肌肉的痉挛,而过于轻微的刺激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针刺只有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才可以进行,患者自行操作是不可取的。
针刺治疗的疗程也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王教授建议患者进行多次针刺治疗,每次治疗之间间隔适当。
他强调治疗的连续性,认为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治疗,才能使面部肌肉逐渐恢复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王教授的针刺治疗方案还包括了一些辅助手段。
他会结合热敷和理疗来协助治疗,以增加面部肌肉的活动性。
他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王寅教授的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撷要主要包括穴位选择、刺激方法和疗程持续性等方面。
他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证明了其疗效和可行性,为贝尔面瘫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需要强调的是,针刺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应盲目自行操作。
中西医结合治疗Bell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Bell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72d4fa48b307e87100f69607.png)
( 甘肃 中医学院,甘 肃
兰州,7 3 0 0 0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7 8 6 0( 2 0 1 3 )1 6 — 0 0 6 9 — 0 2
中图分类 号:R 7 4 5 . 1 2
【 摘
要1 目 的:评价以牵正散加减配合针 灸的中西医结合 方法治疗 B e l l 面瘫 的临床 疗效。方法:选择 急性期 患者 5 O 例 随
[ A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ic f a c y o f Q i a n z h e n g p o w d e r p l u s a c u p u n c t u r e o n t r e a t i n g B e l l p a l s y p a r a l y s i s .
机分为 两组 ,对 照组采用西 医常规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 常规 治疗基础 上应 用牵正散 加减 ,并配合针灸治疗 ,治疗 1个疗程 ,对 两 组患者治 疗前后 的病情 予以评 分及分级 。结果 :治疗后治 疗组 总有 效率为 1 0 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 0 %,两组 比较有 差异有统 计学意 义 ( P < 0 . 0 5 o治 疗组 疗效优 于对 照组。结论 :以 中药牵正散加减 ,并配合针 灸的 中西结合治疗是 贝尔面瘫的优先治疗方法。 【 关键词 】 B e l l 面瘫 ;牵正散 ;针灸; 中西医结合
解 。 神 经 根 受 到 压 迫 或 炎 症 侵 袭 时 可 引起 反 射 性 颈 部 肌 肉 痉
头痛 ,疗效确切 ,无 不 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贝尔面瘫患者中西医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贝尔面瘫患者中西医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69bdb513b3567ec102d8adb.png)
有效 率 9 6 %。
2 健 康 教 育 临 床 路 径 的 实 施
2 0 1 3年 7月
护
理
学
报
J u l y , 2 01 3
Vo 1 . 2 0 No . 7A 6 7
第 2 0卷 第 7 A 期
J o u r n a l o f N u r s i n g 面瘫患者中西医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黄 双英 , 宣丽 华 , 吴 蔚, 吴 翔, 陈巧玲 , 葛玉 凤
( 浙江 省 中 医 院 浙 江 中 医药 大 学 附 属 第 一 医 院 . 浙江 金华 3 1 0 0 0 6 )
[ 摘 要】 制定中西医健康教育临床路径 , 应用于 5 0例贝尔面瘫患者中, 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 护士中医知识
1 临床 资料
选择 2 0 1 2年 1 一l 2月 入 住 本 病 区 5 0例 贝 尔 面瘫患 者 , 男 2 6例 , 女 2 4例 , 年龄 2 0 ~ 6 6( 5 0 . 3 0 + 1 3 . 4 2 ) 岁, 发 病 至入 院 时 间为 2 ~ l 6 ( 4 . 6 6 + 2 . 6 4 ) d 。 纳 入标 准 : 1 8 ~ 7 0周 岁 , 病程 1 ~ 2 8 d , 诊 断标 准参 照西
2 . 2 . 1 人院 日 介 绍 以下信 息 : 科 室 环境 、 规 章制 度
等人 院须 知 内容 ; 病 因、 临床 表 现及 诊 疗 知识 ; 针灸
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疗效研究
![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的临床疗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8fadda9b0717fd5360cdc08.png)
显效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 针灸治疗 贝尔 氏面瘫有 良好的效果 , 但在临床应用中把握此段治疗时机 , 缩短病程 , 提高疗效 。
【 关键词 】 贝尔 氏面瘫 ; ; 针灸 分期治疗
贝尔氏面瘫是原因不明的急性 的单侧周围性 面神经麻
全闭合 , 额纹恢复但不对称 , 口角基本无歪斜 , 鼻唇沟 变浅 程度减 轻但不 对称 , u n bok量表评 价 Ⅱ一 S n yr Ⅲ级 属于 显 效; 面部表情不 自然 , 眼裂能闭合能达到一半 , 额纹未完全 恢复 , 口角 略有歪斜 , 鼻唇沟变浅但 不对称 ,u nbok S ny r 量 表评价 Ⅲ一V级属 于有效 ; 症状体征无 明显 改善 , 或进行性 加重 , 存在明显面肌瘫痪属于无效。 1 统计分析 采用 S sl. . 4 ps5 0统计学软件分析 E cl xe数据 库, 采用 t 验分析 以均数 ±标 准差 ( 检 ±s表示 的计量数 )
22 临床效 分析 .
针灸 治疗 在发展期 显效率 明显好于
应用 于其他穴位 ; 透刺法主要为地仓 向颊车透刺 , 颊车向地
仓透刺 ; 白穴 向上平刺透头临泣或透鱼腰 , 阳 攒竹 向鱼腰透
静 止期和恢 复 , .5 P<O ,而静止期与恢复期间针灸治疗 比 0 较 显效率无明显差异 , 00 。( P> .5 详情见表 2 ) 表 2针灸治疗疗效分析 ( %) 例,
针刺 方法 : 选用泻法 的学位有风池 、 合谷 、 大椎 ; 平补平泻法
据。 x 检验分析采用率表示的计数数据 。 < . 说 明具 2 P 05 0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57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57例](https://img.taocdn.com/s3/m/e27b19699b6648d7c1c746bd.png)
面神 经炎 , 又称 贝尔麻 痹 ( B e l l ’ S P a l s y ) , 是指 茎 乳 突孔 内面神经 非特 异性 炎 症所 致 周 围性 面瘫 ¨ , 多以 单侧 面部 表情 肌突然 瘫痪 为 特 征. 2 0 0 5年 7月 ~ 2 0 1 0 年 7月采 用 中西医结 合 治 疗 周 围性 面 神 经炎 , 并 与 单 纯 西药组 对 照 , 取得 了较好 疗效 , 报道 如下 。
1 . 3 治 疗 方 法
1 . 3 . 1 治疗 组 5 7例 , 男 3 5例 , 女 2 2例 , 平 均 年 龄 3 0 . 6岁 。均 用维 生素 B 2 5 0 0和 V维生 素 B l O O m g 肌 注, q d , 1 3服 强 的松 3 0 m g , 晨服, 并一 周后 逐渐 减量 ; 地 巴唑 1 0 mg , t i d ; A B O B 0 . 1 g×2片 , t i d , 并 采 用 自拟 方 “ 纠正 汤” 以祛 风益 气 、 活血通络 , 方 药组 成 : 当归 l O g , 防己 l O g , 防风 l O g , 僵蚕 1 0 g , 蜈 蚣 2条 , 白附 子 1 0 g ( 先煎 3 0分 钟 ) , 全蝎 5 g , 桂枝 l O g , 黄芪 5 0 g 。加减 : 表虚 自汗者 去麻 黄 ; 属 外感 风 热 者 去麻 黄 、 桂枝 , 加板 蓝根 3 0 g , 连翘 l O g , 金银 花 l O g ; 病 程较 长有瘀 点 、 脉 涩 者加 桃仁 l O g , 红花 l O g ; 耳 后有刺 痛者 加水 蛭 、 虻虫 各
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3b9fcdaa00b52acfc7cafa.png)
素类 改善 细胞代谢及营养。中医治疗 以手足 阳明经为主 , 手足少
阳为辅 。 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 , 初起宜浅刺 , 周后酌 1 予平 刺透穴或斜刺 。风 池 、 翳风有疏散风邪之效 , 中翳 风可祛 其 风痛 , 适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 ; 颊车 、 地仓 同属 阳明 , 平刺 透穴以 推 动经气 ; 合谷及 太冲为循经 远取法 , 合谷善 治头面诸疾 , 太冲 泻法 治唇 吻歪斜最为有效 。同时随证配穴如颊唇沟歪斜配承浆 ; 目不 能合 配阳 白、 攒竹或 申脉 、 照海等。中医认为运用 针刺配以 面部 按摩 、 热敷及拔罐可改善患者面部血液循环 , 高机 体免疫 提 力, 达到疏散风邪 、 疏通经脉 、 调和气血 的作用[ 3 1 。 通过 中西 医结合治疗 , 可以扬长避短 , 使患者在最短 时问内 标本兼治 , 到最有效 的治疗 得 。 【 参考文献】
【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3 例病例确诊后均给予地塞米松 1m 开始静滴,d 0 0g 3 后改为
5g m 静滴 , 激素应用共计 1 。 周 同时给予辅酶 A、 r 、 Ar 舒血 宁等静滴 , P 维生 素 B 、 肌注 , 计 7~1d 口服抗生素及抗病毒 , B 共 0,
2 0 ,0 8 :5 — 5 . 0 0 2 ( )4 0 4 2 【 T u uaH, hkw Muaa e a. aaocpca hs Is r 5 sm r I ia aT, rkmi ] c Y,t 1L prso i d eiyi f o so rcret ot ea v ma o e o s utnJ. p t at e tooy eurn s p r es lbw l bt ci [ Heao s one l , p o t i l r o ] g r r g 2 0 ,15 ) 15 — 0 1 0 4 5 ( 8 :0 8 16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贝尔面瘫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贝尔面瘫](https://img.taocdn.com/s3/m/26e5c9db3186bceb19e8bb28.png)
关键词 : 贝尔面瘫 ; 中西医结合疗 法; 针 灸; 空位 敷贴 中图分 类号 : R 7 4 5 . 1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0— 0 7 0 4 ( 2 0 1 3 ) 0 2— 0 0 6 1一 o 2
近年来 , 我科采 用中西 医结合法 治疗 贝尔面瘫 , 并配 合 中西 医护理 , 疗效较好 , 现报道如下 。
共 观察治疗 贝尔面瘫 2 O例 , 其 中男 1 3例 , 女 7例 ; 年龄 l 6—
5 8岁 , 平均年龄 3 1 . 2岁 ; 病程 3天 一 2月不 等。所有 患者均经 临
患 者发病 1 O天后可取穴头维 、 阳白、 四白、 颊车 、 地仓 、 下关 、
迎 香等 穴 位 。
2 . 3 穴位 敷 贴
虑、 烦躁 、 精神变态 、 嗜睡 , 最后 陷入 昏迷。 我科室上述两例 甲亢危 象患者 治疗 成功得 益于 : 及 时诊 断 ,
危象 , 同时有抗高热 抗 毒素 反应 、 抗 休 克等作 用 ; 辅助应 用倍 他
乐克可 以减 轻周 围组 织对 甲状腺 激 素 的反应 , 患 者服用 倍他 乐
床诊断为贝尔面瘫。
2 治 疗方法
2 . 1 基础 治疗
马钱子粉 O . 3—0 . 5 g , 撒 于风 湿止痛 膏上敷 贴 患处 , 或 交替 敷贴于下关 、 颊车、 地仓 、 太 阳、 阳 白、 翳风等穴位 , 2—3日 1 次。
改善微循环药物 ( 红 花黄 色素钠 、 舒血 宁 、 长 春西 汀静脉 滴
白和脱水 。高热是 甲亢危 象 的特征 表现 , 使用 一般 解 热措施 元
临床报道 , 大剂 量硫 脲类药物可 在 1 小 时 内阻断 甲状腺素合成 ;
Bell’s面瘫的中医护理
![Bell’s面瘫的中医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0d46ccc405087632311212fe.png)
12 1 对 照 组 给 予 神 经 营 养 剂 、 上 腺 皮 质 激 素 、 量 支 持 .. 肾 能
络 型 宜 选 择 清 淡 易 消 化 的 食 物 , 萝 卜、 豆 汤 、 花 茶 、 鲜 蔬 如 绿 菊 新
菜和水果 , 辛辣油腻厚味食物 。 忌 3 3 眼部 及 口腔 护 理 由 于病 侧 眼 睑不 能 闭合 , 睡 眠 和 外 出 . 在
选 择 20 0 5年 1月 一 2 1 O 0年 3月 我 科 收 治 的
病人 面神 经麻痹致 咀嚼不便 , 进食 量减少 , 可
1 1 一 般 资料 .
造 成 病 人 潜 在 的 营 养 失 调 , 应 加 强 饮 食 调 护 , 少 量 食 物 开 故 从 始, 让病 人 逐 渐 掌握 进 食 的 步 骤 。指 导 病 人 将 食 物 放 在 健 侧 舌 后 方 , 嚼慢 咽 , 量 多 餐 , 细 少 以满 足机 体需 要 。根 据 病 人 的体 质 , 合 理 调 配 饮 食 , 据病 情 给 予 营 养 丰 富 、 消 化 的软 食 。风 寒 袭 根 易 络 型 宜 热 饮 食 , 食 生 冷 食 物 及 瓜 果 , 苦 瓜 、 豆 等 。风 热 袭 忌 如 绿
人 尽 早 开 始 面肌 的 主 动 与 被 动 运 动 , 对 着 镜 子 做 皱 眉 、 额 、 可 举
本 正 常 , 时 口角 稍 向健 侧 歪 斜 , 皱 眉 时 额纹 比健 侧 浅 ; 效 : 笑 或 无 治 疗 后无 好 转 。
2 结 果
闭 眼 、 齿 、 腮 和 吹 口 哨 等 动 作 , 丑数 次 , 次 5mi 1 露 鼓 每 每 n 5
面 神 经麻 痹是 由 于 各种 原 因 引起 的 面 神 经 病损 所致 的 面 肌 瘫痪 , Bl s 以 el 面瘫 多见 。我 科 于 2 0 年 1 一 2 1 ’ 05 月 0 O年 3月 采
针刺、西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观察
![针刺、西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6af91a5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63.png)
针刺、西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观察赵振强;李建有;陈乐乐【摘要】目的:分析针刺、西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贝尔面瘫患者270例,按照简单随机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135例,对照组经针刺、西药方案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联用面部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分析组间治疗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2.96%(112/1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85% (97/135) (P<0.05).结论:针刺、西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较好.【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2019(032)002【总页数】2页(P446-447)【关键词】针刺;西药;面部功能训练;贝尔面瘫;临床疗效【作者】赵振强;李建有;陈乐乐【作者单位】江门市蓬江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广东江门529000;江门市蓬江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广东江门529000;江门市蓬江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广东江门52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2贝尔面瘫即周围型面瘫,属于临床常见病,多急性发作,以醒后一侧面部肌肉麻木,甚至瘫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多以临床症状或体征作为确诊主要依据,多建议急性期早期治疗,而一旦未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病程延长,则可对其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
本次研究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贝尔面瘫患者270例,按照简单随机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分析针刺、西药治疗方案,针刺、西药配合功能训练疗效差异,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贝尔面瘫患者270例,按照简单随机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135例。
对照组,男79例,女56例,年龄23-69岁,年龄平均(42.33±10.18)岁,病程1-25天,病程平均(13.48±5.95)天;急性期76例,静止期46例,恢复期13例;鼓索以下发病83例,鼓索以上发病52例。
病症结合治疗贝尔氏面瘫的路径初探
![病症结合治疗贝尔氏面瘫的路径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026d1e07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6e.png)
病症结合治疗贝尔氏面瘫的路径初探
吴修昌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5(30)2
【摘要】文章论述了采用病症结合方式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氏面瘫的路径和方法.以证态为疾病分期,以现代医学病理生理结合中医症候辨识,以局部穴位注射结合中医整体辨证施治,中西合璧,内外兼施,标本同治.本法起效迅速,面神经功能恢复快,避免病程绵长造成面神经损害所致后遗症,有“简”、“廉”、“效”、“验”的功效.
【总页数】2页(P281-282)
【作者】吴修昌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日照2768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西药结合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时效性临床研究
2.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氏面瘫疗效观察
3.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氏面瘫疗效观察
4.针灸分期疗法结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贝尔氏面瘫21例
5.牵正散穴位贴敷结合浅刺治疗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的效果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2-02-06T09:16:02.9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9期供稿作者:柯红林曹明根金凤[导读] 同时还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柯红林曹明根金凤(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五官科 200031)【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400-03【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贝尔面瘫患者,其中常规治疗45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强的松、阿昔洛韦、营养神经等药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5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赵氏雷火灸治疗。
调查和统计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常规治疗贝尔面瘫的有效率为93.3%,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有效率为94.3%(P>0.05)。
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发病年龄及治疗时程。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能明显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并对老年人疗效更佳。
【关键词】贝尔面瘫中西医结合疗效贝尔面瘫(Bell’s palsy)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周围性面瘫。
发病率每年约为10~40/10万人,占所有周围性面瘫病例的60%~75%[1]。
贝尔面瘫病因不明,可能与血管痉挛、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及内分泌紊乱有关[2]。
现代西医多推荐联用类固醇激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贝尔面瘫[3,4], 其面瘫恢复率可达90.1%[5]。
中医主要以针灸治疗面瘫,其总有效率为87.5%~100%[6]。
我科自2002年起即开始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新模式,即在现代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将传统中医中的灸疗应用于面瘫的治疗,经过8年的观察和总结,发现其疗效可靠,能缩短面瘫恢复时间,对老年人疗效尤佳,而且病人普遍反应良好,依从性较高,安全无毒副作用,报道如下。
1 病例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自2002年起收治的贝尔面瘫患者,共入选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82岁,60岁以上患者20例。
其入选标准为:(1)明确诊断为贝尔面瘫的患者,初诊时House-Brackmann分级在III级以上;(2)排除妊娠和哺乳期患者;(3)初次就诊时间距发病时间在7天以内,且无面神经减压手术史;(4)无糖尿病或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
其中45例包括9例60岁以上患者,采用了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强的松、阿昔洛韦、营养神经等药物。
另53例包括11例60岁以上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赵氏雷火灸治疗。
1.2治疗方法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强的松、阿昔洛韦、营养神经等药物,强的松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mg顿服,持续6天,后每3天剂量依次递减。
阿昔洛韦为每日2次,每次500mg静滴,持续7天。
营养神经药物有弥可保每日3次,每次0.5mg口服及维生素B1每日3次,每次10mg口服,持续1月。
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赵氏雷火灸治疗。
赵氏雷火灸由重庆市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生产, 规格为25g/支。
方法如下: 患者取坐位, 点燃雷火灸药顶端,对准患侧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下关、翳风和风池穴,距离皮肤2~3cm ,施以回旋灸法, 灸至皮肤发红, 深部组织发热为止, 随时吹掉药灰, 保持红火状态。
每日1次,每次约20分钟。
1.3House-Brackmann分级及疗效判定采用国际通用的House-Brackmann分级法[7],该分级法被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面神经疾病委员会采纳为分级标准。
此分级法分为Ⅰ-Ⅵ六个级别,Ⅰ代表功能正常,Ⅱ为轻度功能障碍,Ⅲ为中度功能障碍,Ⅳ为中重度功能障碍,Ⅴ为功能严重障碍,Ⅵ代表完全麻痹。
统计每例患者每日的House-Brackmann分级以观察疗效,I级和II级定为面瘫治疗有效。
记录每个患者的面瘫恢复时间。
最后汇总统计两种治疗方案的面瘫恢复率和面瘫恢复时间,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级,计量资料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常规西药治疗贝尔面瘫的有效率为93.3%,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的有效率为94.3%(P>0.05)。
其中60岁以上患者常规西药治疗的有效率为88.9%,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率为90.9%(P<0.05)。
常规西药治疗贝尔面瘫的平均恢复时间为14天,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面瘫的平均恢复时间为10天(P<0.05)。
实验组无一例发生烫伤等副反应,安全可靠。
3 讨论贝尔面瘫(Bell’s Palsy,BP)是以19世纪英国神经学家Charles Bell命名的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特发性面瘫”。
BP一直被视为病因不明的特发性疾病,其传统的病因和发病学观点是面神经血运障碍。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BP病因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s Virus Type 1,HSV-1)感染有关[8]:HSV-1在膝状神经节潜伏,在一定条件诱发下,如上呼吸道感染、寒冷、疲劳、睡眠不足、月经、免疫力降低等,病毒复活沿轴索扩散引起面神经炎症和肿胀,造成面神经麻痹。
美国神经病学会质量标准小组委员会经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于2001年颁布了类固醇、阿昔洛韦以及外科方法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指南[9],并于2004年再次肯定该临床指南,该指南推荐①早期口服类固醇激素,很可能有效改善面肌功能; ②早期阿昔洛韦与强的松联合用药,可能有效改善面肌功能;③尚无充足的证据支持外科面神经减压改善面肌功能。
但临床上对应用类固醇激素和阿昔洛韦治疗BP仍争议不断,有研究认为:虽然应用激素能够明显提高面瘫恢复率和缩短面瘫恢复时间,但最终结果与安慰剂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也有学者进行一项双盲随机对照实验显示阿昔洛韦并没有明显的效果[10]。
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伐昔洛韦联合强的松治疗BP较安慰剂联合强的松疗效显著,前者对完全性面瘫的恢复率达90.1%,较后者的75%明显提高[11]。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多是由于脉络空虚,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中医多以针灸治疗BP,其机制在于调整经络,调理气血,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加神经的兴奋性,促进神经再生和侧支建立,加强肌肉收缩和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和机体功能恢复[12]。
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效果肯定,文献中报道的治愈率在72.5%~98%之间,总有效率为87.5%~100%[13]。
美国医学会主编的《通用医疗程序编码》也正式纳入针灸疗法,认为它是一种治疗面瘫正式有效的方法。
相比针刺,灸疗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能“攻之不及”,凭借艾灸的温和势力以及药物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刺激体表的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保健作用[14]。
在面神经分布区域施灸,能够增加血供,促进炎症吸收,使面神经的机能尽早恢复。
灸疗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应用较多,除应用于面瘫后期以外,尚有用于治疗风寒型面瘫,总有效率达96%[15]。
本研究中采用的赵氏雷火灸由艾绒及10余味中药如防风、青蒿、田七、艾叶、苍耳子等疏风散寒之中药制成,其特点是燃烧时火力猛、渗透力强。
防风具有祛风解毒、祛瘀止痛的作用;青蒿具有退热凉血作用;田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我们发现加用灸疗后,相对而言60岁以上老年人受益更明显,这可能与老年人的微循环较差而灸疗有助于促进血循环有关。
对于所有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都能明显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这对于减轻患者的住院或治疗时间,甚至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治疗费用都大有裨益。
且在我们的治疗实践中,患者对于灸疗普遍接受性好,依从性高,无一例发生烫伤等副反应,安全可靠。
同时还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参考文献[1]Rowlands S, Hooper R, Hughes R, Burney P. The 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of Bell’s palsy in the UK. Eur J Neurol 2002;9:63-7.[2]Peitersen E. Bell’s palsy: the spontaneous course of 2,500 peripheralfacial nerve palsies of different etiologies Acta Otolaryngol Suppl 2002;549:4-30.[3]高志强.Bell氏麻痹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继续医学教育, 2006,(20) .[4]Holland J. Bell's palsy[J]. Clin Evid.2006 Jun;(15):1745-50.[5]Hato N, Yamada H, Kohno H, et al. Valacyclovir and prednisolone treatment for Bell's palsy: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tol Neurotol. 2007 Apr;28(3):408-13.[6]朱红影.艾灸翳风、下关穴治疗周围性面瘫186例.上海针灸杂志,1998 ;17 (4 ):28.[7]House JW, Brad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s.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146-147.[8]Schirm J, Mulkens PS. Bell’s palsy and herpes simplex virus. APMIS,1997,105:815-823.[9]Grogan PM,Gronseth GS. Practice parameter: steroids,acyclovir,and surgery for Bell’s palsy (an evidence-based review):report of the Qua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Academy of Neurology. Neurology 2001;56(7):830-836.[10]Adour KK,Ruboyianes JM,Von Doersten PG,et al. Bell’ palsy treatment with acyclovir and prednisone compared with prednisone alone:a double-blind,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96,105:371-378.[11]Axelsson S, Lindberg S, Stjernquist-Desatnik A. Outcome of treatment with valacyclovir and prednisone in patients with Bell's palsy.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2003 Mar;112(3):197-201.[12]He SH, Zhang HL, Liu R. Review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during the past decad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1995 ; 15 (1) : 63 67.[13]Ren XQ. A survey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1994 ; 14 (2) : 139 146.[14]宋亚光.试论艾灸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运用.针灸临床杂志,1999 ; 15 (1 )32-34.[15]万培刚.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50例.上海针灸杂志,1998 ;17 (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