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教案标题: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培养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和能力。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3. 提供适合五年级学生的发现与探索活动,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使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 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猜测。
2. 概念介绍(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对于“发现”和“探索”的理解。
- 解释并讨论科学探索的基本步骤,如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记录结果等。
3. 活动一:观察与记录(15分钟)- 提供一组观察材料,如植物、昆虫或实验工具等。
- 学生观察并记录他们所看到的特征、结构等。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记录在观察表中。
4. 活动二:实验探索(20分钟)-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一个适合的实验活动。
-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 鼓励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的归纳。
5. 活动三: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鼓励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节课中的发现和探索。
- 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表、实验记录和结论。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发现与探索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7. 课堂延伸(5分钟)-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继续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素材- 观察材料(植物、昆虫等)- 实验工具(如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观察表和实验记录表-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 拓展阅读或实践活动材料评估方法:-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检查学生的观察表和实验记录,评估他们对于发现与探索的理解。
-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教案特点:-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 结合观察和实验活动,提供实际的发现与探索体验。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周围的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学会观察和描述周围的事物。
1.2 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环境,如学校、家庭、社区等。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第二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2.1 教学目标:认识自然界的基本事物,如植物、动物、天气等。
2.2 教学内容: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
2.3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
观察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观察天气的变化,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
三、第三章:感受科学的力量3.1 教学目标: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教学内容:学习科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能量、变化等。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
通过游戏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
四、第四章:探索人体的奥秘4.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4.2 教学内容:学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器官等。
4.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模型,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
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功能。
五、第五章:体验生活中的数学5.1 教学目标: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5.2 教学内容: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如数量、形状、空间等。
5.3 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第六章:发现文化的多样性6.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6.2 教学内容: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如饮食、服饰、节日等。
6.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
小学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
小学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探索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解决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4.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数的认识1. 学习1~100的自然数,理解其意义和排列顺序。
2. 学习数的组成,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第二章:数的运算1. 学习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掌握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2. 学习小数和分数的运算,理解其运算规律。
第三章:几何图形1. 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掌握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掌握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统计与概率1. 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掌握图表的制作和解读。
2. 学习概率的基本概念,了解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的概率。
第五章:应用题1.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 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数学》2.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3. 学具:练习本、文具、三角板、圆规等六、教学进度安排每个章节安排2-3个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七、教学实践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观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操作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3)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挑战的精神;(3)培养学生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发现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其内在规律,如天气变化、季节更替等;2. 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方法;3. 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如制作小实验、观察植物生长等;4. 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如调查问卷、小组讨论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动手实践的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素材、实验器材等;2. 学生准备:好奇心、求知欲、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2. 观察与发现: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3. 问题提出:针对观察到的规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4. 动手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或实践活动,验证各自的猜想;5. 合作交流:小组内讨论成果,共同完成任务;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生活,发现更多规律,并进行记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动手实践环节的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发现图形的特点。
(2)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有趣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第五章《图形变换》:学习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如平移、旋转等,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变化。
3. 第六章《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步骤1. 第四章《有趣的图形》(1)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发现物体的形状。
(2)新课: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图形的特点。
(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第五章《图形变换》(1)导入:通过展示图形变换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学习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如平移、旋转等。
(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图形变换。
3. 第六章《生活中的几何图形》(1)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引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对发现与探索的兴趣。
2、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和乐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来验证假设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合理结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和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思维。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新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或发明创造的图片、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会自动行走的机器人、能在水上漂浮的金属等。
然后提问学生:“这些神奇的现象和发明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与探索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5 分钟)(1)什么是发现与探索向学生解释发现是指察觉到原本存在但未被注意到的事物或现象;探索则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的过程。
(2)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举例说明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都是源于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强调发现与探索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3、发现问题的方法(20 分钟)(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教室中的物品、校园里的植物、天气变化等,提醒他们注意细节和异常之处。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2)质疑法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观点和现象提出质疑,例如“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冬天嘴里呼出的气是白色的?”通过质疑,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
(3)联想法让学生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由鸟儿飞翔联想到飞机的发明,由植物的根系联想到建筑物的根基。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第一篇: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为什么看错(一)教学导入: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操作:用尺量一量。
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③图中的圆圈圆吗?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说说你的第一印象?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
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三)课后作业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吹泡泡学习内容①完成三、四实验,②分组讨论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
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
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③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三、小组讨论弄明白: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
实验二说明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
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怎样注意视错觉现象?四、探索延伸动手量一量书中4幅图,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第二课:吹泡泡一、教学目的:1、通过配制泡泡液的实验,了解泡液成分的比例。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大自然的奥秘1.1 教学目标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探索动物的生存方式和习性。
了解自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安排学生进行动物观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存方式和习性。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
二、第二章:探索科学的秘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科学的秘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探索科学现象。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理解科学原理。
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3 教学活动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授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三、第三章:发现数学的奥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发现数学的奥秘。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学习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
探索数学规律和数学之美。
3.3 教学活动安排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奥秘。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教授数学思维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和数学之美。
四、第四章:探索人际关系的艺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际关系的艺术。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情商。
4.2 教学内容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表达方式。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授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小组活动。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发现其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观察树叶的形状和纹理。
发现树叶的生长规律。
探索花朵的颜色和形状。
1.3 教学方法:观察活动:学生观察树叶和花朵,记录其形状、颜色和纹理。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的规律,分享观察结果。
1.4 教学资源:树叶和花朵样本。
观察记录表。
二、第二章:探索科学现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科学现象。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实验:制作彩虹糖。
探索: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变化。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探讨颜色变化的原因。
2.3 教学方法:实验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彩虹糖的制作和观察。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颜色变化的原因。
2.4 教学资源:彩虹糖材料包。
实验记录表。
三、第三章:发现生活中的科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食物的腐烂等。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煮水、制作简单的食物等。
学生记录观察和操作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3.3 教学方法:观察和操作活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进行实际操作。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观察和操作结果,讨论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3.4 教学资源:实验材料和生活用品。
观察和操作记录表。
四、第四章:探索数学世界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探索数学世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教学内容:探索数字的规律,如质数、合数等。
学生进行数学游戏,发现数学的乐趣。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数学知识。
4.3 教学方法:探索活动:学生探索数字的规律,进行数学游戏。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发现身边的科学1. 学习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
2. 探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如为什么叶子会变色、为什么花朵会凋谢等。
第二章:探索自然界奥秘1. 学习自然界中的生物特征,如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环境等。
2. 观察自然界中的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水分、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章:身边的物质世界1. 学习常见物质的特性和用途,如水、空气、土壤等。
2. 探讨物质的变化现象,如溶解、沉淀、蒸发等。
第四章:生活中的力的现象1. 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如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2.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如拉力、压力、阻力等。
第五章:神奇的光与热1. 学习光的基本知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2. 探索热的现象,如温度、热量、热传递等。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4. 交流法:鼓励学生分享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
小学发现与探索课程设计
小学发现与探索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XXX(具体知识点),能够理解并描述XXX(具体知识点),了解XXX(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技能目标:学生需要能够运用XXX(具体技能)进行XXX(具体操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XXX(学科或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确保目标的具体性、可衡量性,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同时,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XX(教材的章节):介绍XXX(章节内容),通过讲解XXX(具体知识点)和分析XXX(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XXX(学科或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XX(教材的章节):引导学生学习XXX(章节内容),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XXX(技能)能力。
3.XX(教材的章节):通过讲解XXX(章节内容)和分析XXX(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XXX(学科或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大纲将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XXX(具体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XXX(学科或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苏教版《探索与发现》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苏教版《探索与发现》教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他们探索和发现世界。
苏教版《探索与发现》是一套针对小学生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下面是一个根据该教材编写的教案。
【教案】教学内容:观察、实验与分析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细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简单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观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探索与发现》第一册第一单元《动物的足迹》。
2.教具:足迹展示图片、放大镜、放大镜、动物足迹实物模型、纸张、颜料、画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课(10分钟)1.出示足迹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足迹。
2.以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足迹的兴趣。
例如:“大象的脚印和小鸟的爪印有什么不同?”、“你们在家里或者学校附近见过哪些动物的足迹?”等。
Step 2:实验与观察(20分钟)1.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份动物足迹实物模型,让他们仔细观察和比较不同的足迹。
2.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模型上的细节,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尝试用纸张、颜料和画笔等材料模仿动物足迹。
Step 3:分析与总结(15分钟)1.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足迹作品,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实验成果。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和实验,你们了解了哪些关于动物足迹的特点?”、“为什么不同动物的足迹形状和大小不同?”等问题。
3.让学生自由发言,并互相交流和讨论观点。
Step 4:拓展活动(15分钟)1.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校园内或者家庭周围寻找动物足迹,并拍照记录。
2.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进行更多关于动物足迹的探索和研究。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1.归纳总结课堂上学到的关于动物足迹的知识和经验。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例如:“你在这个活动中学到了什么?”、“你对动物足迹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等。
Step 6:课后延伸(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家中宠物的足迹,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小学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
小学数学教案:探索与发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的认识1.1 自然数1.2 整数1.3 小数1.4 分数2. 第二章:数的运算2.1 加法2.2 减法2.3 乘法2.4 除法3. 第三章:几何图形3.1 平面图形3.2 立体图形3.3 图形变换4. 第四章:量的计量4.1 长度4.2 面积4.3 体积4.4 质量5. 第五章:方程与问题解决5.1 简单方程5.2 比例问题5.3 问题解决策略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
2. 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测试,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教材。
2. 教具:准备相应的教具,如计数器、几何模型等。
3.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统计与概率6.1 统计量6.2 数据处理6.3 概率初步7. 第七章:数学应用7.1 生活中的数学7.2 科学中的数学7.3 社会科学中的数学8. 第八章:数学思维与方法8.1 逻辑推理8.2 数学归纳法8.3 问题解决策略8.4 思维训练题9. 第九章:数学文化9.1 数学历史9.2 数学家故事9.3 数学趣闻9.4 数学竞赛10. 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10.1 数学游戏10.2 数学实验10.3 数学探究活动10.4 数学社会实践七、教学建议1.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发现与探索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发现与探索教案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发表日期:2010年9月5日已被阅读 1028 次第一课:连通器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内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2、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
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
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
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
3、实验3:实验设计。
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
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
(三)、探索发现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四)、探索延伸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内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
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走进三维空间一、教学目的:1、用长方体纸盒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标题:发现与探索教材:三年级语文教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到发现与探索的乐趣;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 绘本《探索小百科》;2. 探索实验箱(包括放大镜、显微镜、磁铁、天平等);3. 索引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你们都有过什么有趣的发现和探索经历吗?”2. 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经历。
二、学习探索绘本《探索小百科》(10分钟)1. 给学生展示《探索小百科》绘本,并介绍其内容。
2. 阅读绘本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三、观察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样实验道具进行观察实验。
2. 学生观察、探索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与同组同学分享实验结果。
四、总结实验结果(10分钟)1. 学生回到座位上,用索引卡片写下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
2. 学生分别将索引卡片贴在黑板上。
3. 阅读索引卡片上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的规律或结论。
五、小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
六、反思(5分钟)1. 让学生交流和分享今天的学习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发现与探索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扩展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更多的观察实验。
2.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观察实验,并写下观察结果。
教学延伸:1. 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2. 鼓励学生向身边的老师、家长或专家请教,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寻求答案。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从观察到实验,再到总结,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课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发现与探索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继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认识数字3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字3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数字3。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3的写法b. 数字3的读法c. 数字3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3。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3。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3。
二、第二章:数字4的探索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数字4的写法和读法。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4的写法b. 数字4的读法c. 数字4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4。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4。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4。
三、第三章:数字5的发现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数字5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数字5。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5的写法b. 数字5的读法c. 数字5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5。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5。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5。
四、第四章:数字6的认识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数字6的写法和读法。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6的写法b. 数字6的读法c. 数字6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6。
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探索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探索计划。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帮助学生将探索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现与探索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流程。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3、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通过实践掌握探索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或未解之谜的图片、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学生是否对这些现象感到好奇,是否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和奥秘。
2、知识讲解(1)介绍发现与探索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发现与探索是获取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2)讲解发现问题的方法,如观察、比较、思考等,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值得探索的问题。
(3)讲述探索问题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植物的生长规律”“动物的行为习性”“天气变化的原因”等。
(2)小组内成员围绕所选话题,讨论如何提出问题、制定探索计划,并进行分工。
4、实践探索(1)各小组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实践探索活动。
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方式收集资料。
(2)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探索。
5、总结汇报(1)各小组对探索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报告。
(2)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的探索过程、发现和结论。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第一课: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一、教学目标:1、通过用长纸棒与短纸棒模拟顶竿实验,研究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胶水、剪刀、报纸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你们看过杂技团演员表演的顶竿杂技吗?演员顶起很高的竿子,还要做出各种表演,真惊险啊!有人说,那么高的竿子多难顶啊,不如换个短竿顶。
你认为哪个好顶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制作实验器材,方法如下:①、将报纸分成A、B、C三份。
②、将A从长边搓卷起,搓成一根长纸棒,用胶水粘好。
③、将B从短边卷起,搓成一根短纸棒,用胶水粘好。
2、实验一(顶长纸棒)①、由组长设计一张记录顶棒实验的表格。
②、在老师组织下,一人负责计时,一人负责记录,每人顶两次。
3、、实验二(顶短纸棒)①、继续由组长设计一张记录顶棒实验的表格。
②、一人负责计时,一人负责记录,每人顶两次。
4、思考问题并回答:①、通过两次实验,长纸棒与短纸棒哪个好顶?②、这是为什么?5、长短纸棒倾倒实验:①、试验程序:将长纸棒和短纸棒分别立在桌面上,同时松手,纸棒倾斜倒下。
②、实验观察:看哪个纸棒先倒下。
③、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小结:通过对比观察,我们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倒得慢。
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倒得慢。
顶长纸棒时来得及移动身体以保持纸棒的平衡,防止纸棒倒下,所以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可见,长竿比短竿好顶。
(三)探索延伸课下继续活动,通过课中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是不是越长越好顶呢?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
第二课:有取得“毛细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毛细管的作用。
2、初步掌握毛细管的粗细与液面上升高度的关系。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认真观察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水碗、碟子、红色水、放大镜、小木板、粗细不同的吸管、水杯、布条、海绵、芹菜梗、小砖头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谁见过水往高处流的?是怎样流上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并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及应用。
(3)认识平行四边形,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分类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画法。
2.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邀请学生分享在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 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观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讲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及应用。
3. 巩固练习:(1)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理解。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并拍照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掌握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合作意识。
3.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认识梯形,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
(2)了解梯形的特征,如对边平行、有一组对边不平行等。
(3)掌握梯形的画法及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分类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梯形的特征及画法。
2. 教学难点: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的相互转化。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梯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发现与探索教案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操作:用尺量一量。
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③图中的圆圈圆吗?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说说你的第一印象?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
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三)课后作业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①完成三、四实验,②分组讨论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
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
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③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三、小组讨论弄明白: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
实验二说明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
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怎样注意视错觉现象?四、探索延伸动手量一量书中4幅图,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第二课:吹泡泡一、教学目的:1、通过配制泡泡液的实验,了解泡液成分的比例。
2、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吹泡泡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你们自己会制泡液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制泡液。
(二)学习新课:配制泡液与吹泡泡1、实验一:目的是叫同学们明白清水吹不出泡泡。
2、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洗洁精看能否吹出泡泡?3、实验三:重点指导,①试着向杯中用滴灌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②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
③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④小结: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第二课时一、探索发现:活动设计:1、分小组调制能够吹出泡泡的泡液。
2、记录清楚泡液的比例3、室外活动,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
4、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一次吹出很多泡泡。
5、小组总结,在吹泡泡的活动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二、班内汇报:1、配制泡液时,你经过多少次调配,才能配制出效果较好的泡液?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慢慢吹出泡泡你有什么体会?3、快吹的时候是什么结果?4、用粗管吹时你有什么体会?5、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吹时是么结果?(四)练习吹泡泡的技巧1、吹:泡泡连泡泡2、泡泡套泡泡3、思考:舞台上有时飞出很多泡泡,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第三课:照镜子的发现一、教学目的:1、通过镜子成像的有趣实验,探索其中的规律。
2、初步掌握镜子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组准备1-3面小镜子、一把不锈钢勺子。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穿衣镜。
我们每次出门都要照一照镜子,你知道吗?镜子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呢?(二)学习新课:镜子中图像的左右1、实验一:①用镜子照自己的脸,能分清镜子中那是你的左眼?那是你的右眼吗?②在桌子上立一个小镜子,在纸上用笔写个汉字和符号。
如:“左”“右”“”“” 。
③思考:说一说,照镜子时,镜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是什么关系?2、实验二:画圆圈,先在纸上画圆,然后,将镜子摆好,眼睛看着镜子中的圆形再描画这个圆形。
对比两种画法的难易程度、观察镜中笔的运行方向与笔在纸上的运行方向,说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实验三:照凸凹面镜的效果用光亮的不锈钢勺的两面分别照自己的脸部。
提问:你发现勺子两面照出的你有什么变化?图形变化与勺面之间有什么变化?小结:通过实验证明了平面镜所形成的像与实物对镜面是互相对称的。
非平面镜所成的像会产生奇妙的变化。
(三)探索延伸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讨论,汽车后视镜的作用。
2、用一面小镜子,如果你在镜子中看到了同桌的眼睛,你的同桌是否会从镜子中看到你的眼睛?与同桌讨论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四课:水轮转的快与慢一、教学目的:1、通过水流动能带动轮子转动的原理,探索让水轮转动更快的方法。
2、初步了解水流大小与水轮转动快慢的关系关系。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水轮、塑料盆、易拉罐。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早在1900多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水轮带动的机械,后来人们发明了许多结构更为复杂的水轮,并用于完成不同的工作。
水轮是怎样转动起来的呢?(二)学习新课:水轮转动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1、实验一:教师指导实验①江水轮装置放在水盆里。
②用手堵住一拉罐底部小孔,灌满水。
③将孔眼对准轮叶,松开手使水流冲击轮叶,让它转动起来。
④改变罐孔大小,观察水轮的转速⑤小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流越大,水轮转动越快。
反之,越慢。
2、实验二:改变罐孔高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①教师指导实验,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把易拉罐放在高、低两种不同位置,用水冲击水轮的轮叶。
②小结:高度越高,水轮转动越快。
3、实验三:改变冲击水轮叶片的部位,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①指导实验,用笔在轮叶上分别标出“远轴点”和“近轴点”。
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高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用水冲击水轮上的近轴点和远轴点。
②小结“冲击远轴点,水轮转动得快。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完成实验四,总结汇报。
一、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做了三个实验,知道了要使水轮转动得快,河水流的大小、高低、水流冲击的部位都有一定的关系。
谁能给同学们讲一讲?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水轮转的快慢与水流冲击的关系。
二、继续试验四:改变冲击水轮叶的角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1、教师指导实验,使用同一个易拉罐在同一高度对轮叶的同一点用不同角度冲击水轮。
2、观察有什么发现?3、提问:哪种角度水轮转动得更快?小结:角度越小,水轮转动越快。
三、探索发现1、分小组实验并总结,一位同学记录,准备全班汇报。
2、教师出示小黑板表格,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填写。
3、根据表格内容,师生共同总结使水轮转的快的方法。
四、探索延伸思考:现代大型水电站的拦河坝修得很高,有的甚至超过300米,这是什么道理?第五课:人的反应能力一、教学目的:1、通过利用直尺进行人的反应能力实验,感受人的反应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2、初步知道人的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是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的。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两把学生直尺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当灰尘要进入眼睛时,你会很快的眨眼睛,者很快是多长时间?人在骑自行车时,突发意外情况要立即刹车,从发现情况到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人的反应有快慢吗?我们不妨做几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视觉反应实验①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甲同学负责接捏直尺,②乙同学突然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③两人交换进行实验④小组内作好记录⑤小组讨论:被测试的同学每次能捏在零刻度位置吗?如果不是说明了什么?2、实验二:听觉反应实验①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②乙同学告诉甲同学再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③两人交换进行实验。
④小组内作好记录。
3、实验三:触觉反应实验①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②乙同学放手时不出声,而是在甲同学手上碰一下,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③两人交换进行实验。
④小组内作好记录。
4、小结:通过几次试验说明,人的反应能力,不论是在视觉反应、听觉反应还是在触觉反映上够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探索发现1、分小组继续进行三个试验,2、总结:人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四)探索延伸讨论:当汽车行驶到公路的人行道标志地方时,司机师傅都要提前做好刹车准备,这是为什么?第六课:耳朵的功能一、教学目的:1、通过利用纸杯和线绳制作传声筒并进行实验,探索耳朵的功能。
2、初步知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眼罩、小铃铛、秒表一块、纸杯2个线绳一根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我们人的耳朵,不但能使我们听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和保持我们身体平衡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耳朵的功能(二)学习新课1、教师指导,分组制作传声筒①在纸杯底部中间扎一小孔②在杯底小孔里穿入线绳并扎好结。
③用同样方法穿好另一纸杯2、实验一①将纸杯两端拉紧,甲同学将纸杯放在耳朵上,乙同学对准纸杯轻轻说话。
②甲同学听后,复述乙同学的话。
③小组内互相对话,体会小组各成员说话的声音特点。
④熟悉了声音后,用眼罩蒙上眼睛,听话辨别说话的是谁。
⑤小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
3、实验二:人的耳朵能起到保护身体平衡的作用①甲同学蒙上眼睛,听铃声前进。
找拿铃的同学。
②蒙上眼睛,没有声音,在教室里走动,观察有什么感觉。
③小组讨论:闭上眼睛并捂住两个耳朵走路与平时走路有什么不同?④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发声物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我们的耳朵不但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且还能区别他。
我们的耳朵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保持身体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探索延伸讨论1、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现象是应用了耳朵的某种功能?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耳朵?第七课:哪种方法倒水快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倒水快的方法和其中的道理。
2、知道在水流出的同时听到的声音与水流的快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