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大二学习笔记】机械原理第八章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ω
ωmax
ωmin
平均角速度:m
1
T
T d
0
φ
T
工程上常采用算术平均值:
ωm=(ωmax +ωmin)/2
ωmax-ωmin 表示了机器主轴速度波动范围的大小,称为
绝对不均匀度。
定义:δ=(ωmax-ωmin)/ ωm 为机器运转速度不均匀系数, 它表示了机器速度波动的程度。
由ωm=(ωmax +ωmin)/2 以及上式可得:
力矩所作功及动能变化:
Md Mr
ab c d E
e a' φ
φ ω
φ
区间
a-b b-c c-d
d-e
e-a’
外力矩所作功
Md<Mr 亏功“-”
Md>Mr Md<Mr 盈功“+”亏功“-”
Md>Mr Md<Mr 盈功“+” 亏功“-”
主轴的ω
↓
↑
↓
↑
↓
动能E
↓
↑
↓
↑
↓
机械运转的平均速度和不均匀系数
已知主轴角速度:ω=ω( )
二、机械运转过程的三个阶段
稳定运转阶段的状况有:
①匀速稳定运转:ω=常数
②周期变速稳定运转:ω(t)=ω(t+T) 注意:Wd = Wr
③非周期变速稳定运转
m
m
t
起动 稳定运转 停车
起动
稳定运转
t
停车
二、机械运转过程的三个阶段
阶段
名称
运动特征
功能关系
起 动
稳定 运转
停 车
角速度ω由零逐渐上升至 稳定运转时的平均角速 Wd Wr
初中数学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详细课程标准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新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的定义。
(2)熟练掌握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3)能正确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二、教学参考书对本章的要求【本章教材分析】1.内容结构特点本章是在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已有认识的基础上,从一个篮球联赛中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直接用x和y表示两个未知数,并进一步表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得到两个相关的二元一次方程,由此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然后,研究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用此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是在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对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的探索,是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应用,其中的消元思想是解方程的基本思想,它对研究高等数学具有重要作用。
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教学难点: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5.教学目标(1)以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为背景,经历“分析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解方程组和检验结果”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数学模型.(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设两个未知数并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的等量关系.(3)了解解二元方程组的基本目标(使方程组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体会“消元”思想,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法和加减法,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形式选择适当的解法.(4)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见下图),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教学建议(1)注意在对方程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做好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化本章从一个篮球联赛中的胜负场数问题开始讨论,其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用代数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有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方法是设一个未知数为,并用含有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另一种方法是直接设两个未知数和,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由它们组成方程组.比较这两种方法,可以发现,第一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列”,第二种方法的难点在于“解”.由于列一元一次方程时要综合考虑问题中的各等量关系,因此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已经熟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分别考虑两个等量关系,分别列出两个方程,一般说这比将这个问题列成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容易,但是由于方程中出现两个未知数,因此如何解方程组成为新问题.用方程组是新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解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很有效,并且它的优越性会随着问题中未知数个数的增加体现得更明显.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方程组中最基本的类型,通过学习它可以了解一般的一次方程组,提高对多元问题的认识.本章学习中,应注意所学内容与前面有关内容的联系与区别,明确本章内容的特点,做好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化.(2)关注实际问题情景,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现实中存在大量问题涉及多个未知数,其中许多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一次(也称线性)的,这为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在本章教科书中,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全章,对方程组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列方程组”在本章中占有突出地位.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要充分注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现实背景,通过大量丰富的实际问题,反映出方程组来自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加强对方程组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的认识.本章明确提出“方程组是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并在多处体现方程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工具作用,实际上这就是在渗透建立模型的思想.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是本章中用数学模型表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步骤,而正确地理解问题情境,分析其中的多种等量关系是设未知数、列方程组的基础.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可以从多种角度思考,借助图形、表格、式子等进行分析,寻找等量关系,检验方程的合理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分析解决它们.(3)重视解多元方程组中的消元思想本章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组这个过程中蕴涵的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这已在上面进行了讨论;另一个是解方程组的过程中蕴涵的消元化归思想,它在解方程组中具有指导作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各个步骤,都是为最终使方程组变形为x=a,的形式而实施的,即在保持各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关系的前提之下,使“未知”逐步转化为“已知”.解多元方程组的基本策略是“消元”,即逐步减少未知数的个数,以至使方程组化归为一元方程,先解出一个未知数,然后逐步解出其他未知数.代入法和加减法都是消元解方程组的方法,只是具体消元的手法有所不同.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不能仅仅着眼于具体题目的具体解题过程,而应不断加深对以上思想方法的领会,从整体上认识问题的本质.(4)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设计本章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时,比较注意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本章内容涉及许多实际问题,多彩的问题情境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本章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主动收集寻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学习材料,并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5)注重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基本能力本章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消元解法是基础知识,通过列、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基本能力,它们对于今后进一步学习有重要作用.教学和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切实掌握基本方法,并力求能够较灵活地运用它们,逐步培养提高基本能力.7.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1课时8.2 消元 3课时8.3 再探实际问题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3课时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1课时复习课 1课时三、具体知识点及详细标准【知识点1】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学习目标: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意义.教学难点: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三)基本题型【题型1】(★)1.下列各式中,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A)2x-y=0 (B)xy+x-2=0 (C)x-3y=-1 (D) 1/x+y=22.已知二元一次方程x+y=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有无数多组解 (B)它有无数多组整数解(C)它只有一组非负整数解 (D)它没有正整数解【题型2】(★★)1.写出二元一次方程2x+y=5的所有正整数解.2.二元一次方程4x+y=10共有______组非负整数解.【题型3】(★★★)已知满足二元一次方程5x+y=17的x值也是方程2x+3(x-1)=12的解,求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知识点2】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代入法)(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八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 特点:
–动作品质——高度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
–动作结构——动作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 协调
–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强,不需要视觉控制
–动作效能——体力精力消耗降至最低
冯忠良:动作技能的形成
阶段
含义
特点
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和掌握 操作活动的程序性知识。学会观察、 掌握原理
学习者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 定向 动作程序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 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 :
定向
模仿
整合
熟练
1、动作的定向
• 含义:
–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 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 内容:
–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
–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有关信息。
• 特点:
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和掌握操作活动的程序性知 识。学会观察、掌握原理
2、动作的模仿
• 含义:
–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 特点:
–动作品质——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动作结构——动作成分协调性差、互相干扰、衔 接不连贯,
顾此失彼,产生多余动作 –动作控制——主要依靠视觉控制 –动作效能——效能低,时间长,体力精力消耗大
3、操作的整合
• 含义:
–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 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所谓熟 练操作是指动作已达到较高速度、准确、流畅、 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很少或不必要有 意识注意的状态。 熟练操作具有的主要特征: (一)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二)能利用细微线索 (三)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四)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五)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自动控制原理第八章非线性控制系统
如果一个非线性系统在初始扰动下偏离平衡状态,但在时间推移过程中能够恢复到平衡状态,则称该系统是稳定 的。
线性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
系统矩阵A的所有特征值均具有负实 部。
系统矩阵A的所有特征值均具有非正实 部,且至少有一个特征值为0。
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
劳斯判据
通过计算系统矩阵A的三次或更高次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实部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如果所有根的实部 均为负,则系统稳定;否则,系统不稳定。
输出反馈方法
通过输出反馈来改善非线性系统的性能,实 现系统的稳定性和跟踪性能。
自适应控制方法
通过在线调整控制器参数来适应非线性的变 化,提高系统的跟踪性能和稳定性。
非线性系统的设计方法
根轨迹法
通过绘制根轨迹图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并 设计适当的控制器。
相平面法
通过绘制相平面图来分析非线性系统的动态 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自动控制原理第八章非线性 控制系统
目录
•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 •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非线性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 非线性系统的应用实例
0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非线性系统的定义
非线性系统的定义
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 间不满足线性关系的系统。在自动控 制原理中,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动 态特性不能用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的 系统。
02
它通过将非线性系统表示为一 个黑箱模型,通过测量系统的 输入输出信号来研究其动态特 性。
03
输入输出法适用于分析具有复 杂结构的非线性系统,通过实 验测量和数据分析,可以了解 系统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
03
第八章 知识的学习
二、知识分类
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等 人为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的
所以又称为“言明的知识” 隐性知识
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 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知识
张俊.教育心理学
二、知识分类(概览)
划分依据
张俊.教育心理学
1.概念
概念代表着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一种简单的表 征形式。
“眼镜”就包含了这样一些特征:有两个圆镜片,有两条 眼镜腿,用来矫正近视等等
特征本身又分为直觉特征(颜色)、功能特征(用于凿 洞)、关系特征(表弟是某人的姨的孩子)等
命题网络
张俊.教育心理学
张俊.教育心理学
课题的过程 依据所学的概念、原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证明某一定理等 知识理解与知识应用 知识理解:具体事物的抽象化
• 个别——一般;具体——抽象;感性——理性 知识运用: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 一般——特殊;抽象——具体;理性——感性
张俊.教育心理学
知识运用-举例
学习动机案例分析 刘小明,不想做作业,只是反复地说“我不懂”,“太难
张俊.教育心理学
提纲
1 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2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3
第三节 知识的运用
4
第二节 知识的迁移
张俊.教育心理学
二、知识运用的一般过程
审题,分析问题的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该问题的最 初表征
联想,以所形成的问题表征为提取线索,激活头脑中有关 的知识结构 联想技能
• 见过这个问题吗? • 见过与其类似的问题吗?
了”。答对题目时就说“是猜的”,喜欢做白日梦,成绩 落后 审题 联想 解析 归类
犯罪学讲义 第八章 犯罪现象发生论_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一般原理
第八章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一般原理第一节群体犯罪现象发生概述一、群体犯罪现象的概念群体就是一定数量个体的集合。
群体犯罪现象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犯罪现象的集合体。
“群体犯罪现象”的概念实际上相当于“总体犯罪现象”的概念。
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采用“群体犯罪现象”要比“总体犯罪现象”更合适一些:——对于实际发生的犯罪现象来说,事实上永远存在着犯罪黑数,没有可能掌握和研究实际上的总犯罪数;——与个体相对的概念是“群体”而不是“总体”。
群体犯罪现象与个体犯罪现象的关系:群体犯罪现象概念是作为与“个体犯罪现象”和“个体犯罪行为”相对的概念而存在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与个体犯罪现象比较,群体犯罪现象突出表现出量的属性,也就是具有群体性、普遍性;而个体犯罪现象则具有个别性(或单一性)、特殊性。
它们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同,前者的社会危害性大于后者。
群体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现象所构成,个体犯罪现象包括在群体犯罪现象之中。
它们之间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但是,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有机组合,具有了不同于部分相加为总体的新属性。
二、群体犯罪现象的基本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犯罪现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犯罪现象具有阶级性。
犯罪现象具有相对性。
犯罪现象具有暂时性。
犯罪现象具有社会性。
三、研究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意义在犯罪学中,研究群体犯罪现象的发生,也就是以群体犯罪现象(而不是个体犯罪现象)作为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认识犯罪现象的本质。
其次,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揭示犯罪现象产生的根源。
第三,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才有可能为科学犯罪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充分条件,有利于犯罪学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犯罪现象根源犯罪根源回答犯罪的最终产生,关系到寻找犯罪原因和预防犯罪的方向,犯罪根源不仅是犯罪原因论同时也是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犯罪根源是从犯罪现象产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上进行解释犯罪现象产生的范畴和方法的基本范畴之一。
第八章 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2.难下定义的概念(ill-defined)与 易下定义的概念(well-defined)
这是由赫尔斯(S.H.Hulse)提出的。 易下定义的概念是关键特征明显,易 用某种规则揭示出来的概念,如三角 形。难下定义的概念是关键特征不明 显,不易用某种规则揭示出来的概念, 如书、家具、游戏、智力等。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2.在思维水平上运用 在接受学习中,将新的概念归属于原
有的层次较高的概念,或者识别某一 类已知事物的一个不大明显的成员 (即在思维水平上分类),都属于在 思维水平上的运用。
在发现学习中,也常常需要运用原有 的概念。例如,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 题中,原有的概念必须重新组织,以 满足解决当前问题的需要。这也是概 念在思维水平上运用的特征。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一、概念的意义和结构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就是代表一类享有共同特性的人、 物体、事件或观念的符号。例如“学 生”就是一个概念,因为“学生”这 个词表示许许多多都具有某些共同属 性的一类人-所有学习某一课程的人。 他们可能是老的少的、校内或校外的; 他们可能学习计算机或跳交谊舞,但 他们统属于学生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二)概念的运用 1.在知觉水后,他再遇到这类事物的特例时,就能立 即把它看作这类事物中的具体例子,把它归 入一定的知觉类型,如把特殊的房子看作是 一般的房子中的一例。这样就从知觉上理解 了房子。在教学中,以一个范例说明一个原 有的概念,实际上就是知觉的分类。另外, 已经获得的概念,以后在新的地方出现后, 学习者不必经过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可以直 接从知觉上直接觉察它们的意义。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他们只能从大量的例子出发,从 他们实际经验的概念的肯定例证 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一类事 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某些初 级概念。
初中物理的概念及原理教案
初中物理的概念及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2. 难点:物理概念和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
2. 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
2. 教学基本概念:(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2)物体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教学基本原理:(1)力的作用原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2)运动和力的关系原理: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3)功的原理:力对物体做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练习情况,评价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注:本教案根据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编写,仅供参考和修改。
高中物理:第八章热力学定律
第八章热力学定律本章学习提要1.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知道热力学第一定律反映了系统内能的变化和系统通过做功及传热过程与外界交换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初步会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理想气体的一些过程,以及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知道熵是描写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都是通过对自然界和生活、生产实际的观察、思考、分析、实验而得到的,这也是我们学习这两条基本定律应采取的方法。
人类的进步是与对蕴藏在物质内部能量的认识和利用密切相关的。
热力学定律为更好地设计和制造热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指明了方向。
随着生产和科学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步领悟到有效利用能源的意义,懂得遵循科学规律的重要性,从而更自觉地抵制违背科学规律的行为。
此外,以热力学定律为基础的现代热力学理论还广泛应用于物质结、凝聚态物理、低温物理、化学反应、生命现象、宇宙和恒星演化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A 热力学第一定律一、学习要求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
初步会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理想气体的一些过程,以及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关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明白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包括内能的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是通过对自然界和生活、生产实际的观察、思考、分析、实验而得到的自然界中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定律之一,通过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学习,体会该定律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感受该定律对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二、要点辨析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含义和表式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包括内能的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
物质的内能是一种与物质内的大量构成粒子无序热运动有关的能量形式,物质系统(如汽缸中一定质量的气体)内能的变化是它与外界交换能量的结果,而这种能量的交换则可通过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实现,热力学第一定律反映了系统内能的变化(ΔU)与它和外界交换的功(W)和热量(Q)之间的定量的关系:ΔU=Q+W。
2.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题时,要注意各物理量正、负号的含义当热力学第一定律表示为ΔU =Q +W 时,ΔU 为正值,表示系统内能增加;负值表示系统内能减小。
8.(上)第八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广义的学习: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 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理解: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相对一致的变化 ●3.学习是基于反复经验引起的
下列不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 A.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B.一头牛经过训练后,会拉犁 C.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身高、体重都发生变化 D.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后成绩提高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指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记 忆的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 的事实类知识。我们国家的首都是北京;太平天国是由洪秀全领导的等 均属言语信息的学习内容。是关于世界“是什么样的知识” 2.智慧技能:是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 对外界环境作出反应,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记忆和思考的主要方法。是关于 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知识。例如,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知道什么是肯定 句和否定句为言语信息的学习结果,怎样将肯定句改为否定句则为智力技 能的学习结果。 3.认知策略:学习者用来选择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方式 等内部过程的技能。智力技能是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是处理外部世界的 能力;认知策略则是自我调控的能力,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它支配学 习者学习和思维中的行为,并且决定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4.动作技能: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例如体育动作,乐器 演奏,实验操作 5.态度: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如与同学、亲人以及其 他人在交往中能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等。
2.练习律: 通过学习者的练 习和应用,刺激 与反应的联结就 会增强,否则会 减弱。
3.准备律:在学 习过程中,学习者处 于准备状态,给予活 动则感到满意;有准 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 恼;无准备而强制活 动,也会感到厌烦。
第八章-同步技术
11
同步技术的重要性
• 同步本身虽然不包含所要传送的信息,但只有收 发设备之间建立了同步后才能开始传送信息,所 以同步是进行信息传输的必要和前提。
• 同步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通信系统的性能。 如果出现同步误差或失去同步就会直接导致通信 质量下降,降低通信系统性能,甚至使通信中断。
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同步技术
• 从下图所示的频谱图可以看出,在载频处,已调信号的频 谱分量为零,载频附近的频谱分量也很小且没有离散谱, 这样就便于插入导频以及解调时易于滤出它。
(a)基带信号x(t)频谱函数
(b)对x(t)进行相关编码得到的频谱函数 (c)双边带调制后得到的频谱函数
插入导频
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同步技术
20
双边带调制系统发送端电路框图
• 码变换器将Sd(t)频谱中的直流和相邻的低频信号滤掉或衰减。 • 经低通滤波器加给环行调制器,由带通滤波器取出上、下边带
送给加法器。 • 同时送给加法器的还有载波移相90°的Acsinωct。(发送端必须
正交插入导频,不能加入Acosωt导频信号,否则接收端解调后 会出现直流分量,这个直流分量无法用低通滤波器滤除,将对 基带信号的提取产生影响。)
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同步技术
28
平方变换法
• 已调信号x(t)cosωct为2PSK信号,双极性矩形脉冲。 • 接收端经过平方律部件后得到
e(t)=[x(t)cosωct]2 = x2(t)/2+ x2(t) cos2ωct/2
∵ x(t)=±1 ∴ e(t)= (1+cos2ωct)/2
• 由此,通过窄带滤波器取出2fc,经过二分频得到的频率就 是所需要的载波频率。
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同步技术
(下)第八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
幻灯片1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幻灯片2主要内容学习的实质与类型、联结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目标记忆学习、正强化、负强化、观察学习、发现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定义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加涅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运用运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分析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强化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并利用其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幻灯片3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理解、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的过程,苛勒的顿悟说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结构学习论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幻灯片4一、苛勒的顿悟说苛勒简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式塔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阅读材料:P173苛勒的叠箱实验1.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而非盲目的试误幻灯片5格式塔学习理论的意义:1. 强调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为认知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把整体性原则应用于学习领域,对教师建立整体的教学观非常重要。
幻灯片6二、认知理论的学习观●认知理论的学习观主张:●①学习是通过理解、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的过程;●②学习不是受习惯支配而是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③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环境;●④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把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幻灯片7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托尔曼简介托尔曼(1886~1959)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哲学博士。
力图客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对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着重研究有机体的中央(内心)的过程。
以各类迷宫为学习情境,其中有许多选择点,即通往目的地的符号或线索。
认为学习者所学得的不是动作系列,而是预期(或目的)与符号间的联系或预期的证实,并以证实原则来代替强化。
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知识的学习
第八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一、知识及其涵义在不同的时期,哲学家们对知识的性质、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分类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描述,《教育大词典》的定义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
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定义是:“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
这两个定义都是根据哲学认识论中的反映论给出的,强调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布卢姆(Bloom,1986)将知识定义为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
还有一些研究者将知识定义为由信息构成的、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表征(Howard,1995)。
这类定义比较强调知识的结果,未能反映知识产生的来源,因而只是对知识的现象描述。
另外,西方许多心理学家倾向于把知识视作言语信息(Gagné,1985),即用言语符号来标志某种事物或表述某些事实。
这种解释又使得知识的含义过于狭窄,也不能全面说明知识的本质。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的结果就是获得按一定方式储存的信息,也就是获得了知识。
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
”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我国学者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储存于个体内的是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之外的,即为人类的知识。
该定义强调知识是后天经验的产物;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知识的范围广泛,从获得具体信息到机体的认知结构的根本变化,都属于知识范畴。
知识是在人们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总结升华的经验总汇,也就是说知识是人们对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它是由人们经过大脑思维和加工以后形成的,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是系统化了的信息。
第八章_非线性色谱原理讲解
一、基本概念
Cs=KCm ① 线性色谱:流动相中的样
品浓度(Cm)与固定相中 的样品浓度(Cs)呈线性 关系. ② 非线性色谱:Cm与Cs不存 在线性关系的色谱.
分析色谱大多属于线性 色谱;制备色谱大多属于 非线性色谱.
固流 定定 相相
Vs Vm 对应塔 Cs Cm 板界面
首先要了解Cs与Cm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即 要研究吸附等温线及相应的吸附模型
1、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线:一定温度下物质分子在
两相界面上进行的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时 它们在两相中浓度之间的关系。
分类:凸形、凹形、S形、H形、阶梯形
Cs 线形
凹形
Si
g
峰形
tR tR
m
图8. 分布等温线类型及对色谱峰形和保留时间的影响
➢ 湿法:适用于直径
<20um的颗粒。
在用溶剂 平衡时,先使 材料沉淀,用 倾泻法除去悬 浮的细颗粒, 否则由于细颗 粒的堵塞,溶 剂的流速将显 著降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防止出现死空间而降低柱效,可对制备柱采用压缩技术
六、样品溶解与进样技术
增加溶质的溶解度:
溶剂的性质必须适应于所用的固定相;
使大量的样品溶液导入色谱柱后不马上扩 散;在反相色谱中,溶解样品的溶剂极性必须 大于流动相;吸附色谱中恰恰相反,溶剂的极 性必须小于流动相。疏水作用色谱中,溶剂的 离子强度不能小于流动相的离子强度等。
它反映了溶质分子在固体表面达到饱和时生成了 单分子吸附层,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吸附等温 线的曲率逐渐减小,最后为零即达到饱和态。
通常出现于大多数小分子化合物
“拖尾”
第8章物流运输管理
2. 按运输的范畴分类
二、物流运输的方式
3. 按运输的协作程度分类
1) 2) 1) 2) 一般运输 联合运输 集货运输 配送运输
4. 按运输的作用分类
5. 按运输中途是否换载分类
1) 2) 直达运输 中转运输
8
二、物流运输的方式
(二)几种特殊的运输方式
1. 成组运输 1) 托盘运输 2) 集装箱运输 2. 多式联运 3. 散装运输
五、物流运输线路的选择
(一)运输线路选择概述 (1) 单一出发地和单一目的地,且出发地 和目的地不同。这类问题可以用运筹学中 的网络规划方法和最短路径方法解决。 (2) 多出发地和多目的地。这类问题可以 用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方法解决。 (3) 出发地和目的地是同一地点。这类问 题可以用运筹学中的中国邮递员问题的奇 偶点图上作业法解决。
13
一、物流运输合理化
(一)运输合理化的影响因素 (1)运输距离。 (2)运输环节。 (3)运输工具。 (4)运输时间。 (5)运输费用。
14
一、物流运输合理化
(二)不合理运输的表现形式
1. 返程或起程空驶 2. 对流运输 3. 迂回运输 4. 重复运输 5. 倒流运输 6. 过远运输 7. 运力选择不当
托运人
承运人
收货人
12
第二节 物流运输管理决策
运输决策在物流决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运 输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1/3~ 2/3。对许多商品来说, 运输成本要占商品价格的4%~10%。 由此可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要求对货 物运输进行优化组织,即会运用掌握的资源(人力、物 力、财力)合理安排运输任务,消除对流、迂回、重复 等不合理现象,尽量以最少的资源来完成最多的任务。 这就需要对货物运输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建立模型, 并运用各种数学方法进行求解,以实现货物运输问题 的科学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概念一般是有层次结构、相互联 系的,例如,郁金香这一概念指 某一类特定的花,是花这一概念 的一个例子,而花又是植物这一 概念的例子,植物又是生物这一 概念的例子。事实上各种概念都 是以一种相当复杂的方式联系在 一起的。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概念有助于人将大量的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 单位,从而大大简化了人的思维过程。我们 可以不必为所遇到的每一样新事物命名和归 类。我们通常把它们归入已有的类别中去。 例如,自然界存在750万种可分辨的颜色, 我们只需将它们归入有限的几十种颜色,就 能相当好地整理这种多样性。如果不能形成 概念,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将是混沌一片、毫 不相关的经验,无法对事物归类。没有用于 思考相似事物的符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 将是不可能的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三)概念的种类 1.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这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日常概念又称
前科学概念,它是没经过专门的教学, 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 经验而掌握的概念。比如,蜜蜂是鸟, 鸭不是鸟,树不是活的,月亮是活的; 科学概念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 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一、概念的意义和结构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应事物本质的一种
思维方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 位。 概念是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 映。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概念内涵和外延各有差异。有些 概念内涵小、外延大,也就是说, 概念的成员享有少量的共同属性, 但包括大量的成员,如动物、植 物等。有些概念内涵大、外延小, 也就是说,概念的成员享有大量 的共同属性,但包括少量的成员, 如麻雀、郁金香等。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2.难下定义的概念(ill-defined)与 易下定义的概念(well-defined)
这是由赫尔斯(S.H.Hulse)提出的。 易下定义的概念是关键特征明显,易 用某种规则揭示出来的概念,如三角 形。难下定义的概念是关键特征不明 显,不易用某种规则揭示出来的概念, 如书、家具、游戏、智力等。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罗素(英国数学家,1872~1970) 说“不知要经过多少年,人类才 发现一对锦鸡和两天同含一个数 字二。”抽象实在是太难了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二)概念的结构 1.特征表说 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
的。定义特征是概念的实例共同具有的特征。 所谓概念规则是指一些定义特征之间的关系 或整合这些定义特征的规则。概念规则有肯 定、否定、合取、析取等。肯定是指概念中 具有某种特征,这类概念叫肯定概念,如 “正义战争”。否定是指概念中不具有某种 特征,这类概念叫否定概念,如“非正义战 争”。合取是指概念中的每个特征必须同时 具备,这类概念叫合取概念,如“毛笔”。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2.原型说 近年来,特征表说受到了挑战,有些概念具
有明确的定义特征,如等边三角形。但大多 数概念,如聚会(party),其定义特征是什 么,我们可能很难定义。但我们确实知道聚 会是什么样的。这是因为我们头脑中存有 “聚会”的原型(Prototype)。 原型说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类别成员代表 性的程度这两个因素构成的。所谓原型,就 是某一类别的最佳实例。我们主要是通过最 能说明概念的一个实例来理解概念的。
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属性,也就 是说,使符号代表一类事物而不 是特殊的事物。儿童获得概念的 两种基本形式是概念的形成和概 念的同化。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1.概念形成 由于概念在我们生活中使用极广,对思维过程尤为重要,因此,
许多心理学家都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概念是怎样形成的。比较 经典的研究有赫尔(C.I.Hall,1920)首创的人工概念的研究。他 提出了联想理论,试图根据强化反应的原理来解释概念的形成。 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出某个概念的一个例子,就给予强化, 告诉他是对的,如果学生对刺激识别错了,则告诉他错了,这样, 学生就不会形成错误的联结。通过一系列尝试,正确的反应与适 当的刺激就联结起来了,因而,学生的概念也就形成了。后来, 布鲁纳等人提出了假设检验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在概念形成过 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等待各种刺激的出现以形成联 想,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究这一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假设- 检验来发现这一概念。学生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还会采取各种 策略,以求加快发现这一概念的过程。后来,莱维恩(M.Levine) 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由于这些理论是以人工概念的研究为基 础的,认知心理学家罗斯(E.Rosch)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概 念的特点,提出了范例理论(example theory)。比如,桌子不是 用颜色、形状、大小特征的人为的组合就可以描述出来的。事实 上,这些概念是很难界说的,往往用具体的范例来代表概念。最 典型的范例称作原型。这些理论对实际的概念教学都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3.初级(primary)概念和二级 (secondary)概念
这是奥苏贝尔提出的。关键特征 可以从概念的正反例子,通过分 析概括揭示出来的概念是初级概 念。而二级概念则不经过观察概 念的正反例子,直接用定义的形 式揭示出来。如等腰三角形等。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二、概念的获得和运用 (一)概念的获得 概念的获得,实质上就是要理解
第八章 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一、概念的意义和结构 (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的结构 (三)概念的种类 二、概念的获得和运用 (一)概念的获得 (二)概念的运用 三、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第二节 原理的学习 一、什么是原理的学习 (一)定义 (二)原理学习的意义 二、原理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节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一、概念的意义和结构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就是代表一类享有共同特性的人、 物体、事件或观念的符号。例如“学 生”就是一个概念,因为“学生”这 个词表示许许多多都具有某些共同属 性的一类人-所有学习某一课程的人。 他们可能是老的少的、校内或校外的; 他们可能学习计算机或跳交谊舞,但 他们统属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