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三八线”的故事

“三八线”的故事

“三八线”的故事“三八线”的故事三八线是朝鲜半岛的同纬度线之一,也是韩民族与朝鲜民族交界的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见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丰功伟绩,也成为两个国家人民心灵的疮疤。

下面是关于“三八线”的故事。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朝鲜半岛是一个统一的朝鲜国,但是随着战争的爆发,半岛被分割成了南北两个独立的国家。

朝鲜战争的结束并没有解决朝鲜半岛的矛盾,而是通过划定“三八线”将半岛分割为两个势不两立的国家。

时光回到1950年,当时北朝鲜军队发动进攻,企图统一朝鲜半岛,南朝鲜军队寡不敌众,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中国政府接到南朝鲜政府的请求,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南朝鲜。

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在“三八线”附近一举打退了北朝鲜军队。

由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贡献,半岛的南北对峙被牢牢地保持住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相反,由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复杂性,朝鲜半岛的问题成为大国之间的争夺焦点。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在“三八线”附近达成。

协定规定,两个国家之间建立停火线,这就是著名的“三八线”。

从此以后,“三八线”成为了两个国家之间的分界线,南北韩民族之间的往来被大大地限制起来。

“三八线”之内的生活并不如人意。

两个国家之间的争议不断升级,南韩的经济发展逐渐超过朝鲜导致朝鲜居民的逃亡现象越发严重。

面对这一局势,朝鲜政府决定加强对“三八线”的防守,禁止任何人员跨越“三八线”。

在“三八线”的往来中,随着交流的增多,南韩居民和朝鲜居民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

南韩居民常常通过“三八线”将一些生活必需品送给朝鲜居民,而朝鲜居民则通过“三八线”将朝鲜特产带给南韩居民。

这种特殊的往来建立起了南北韩民族之间的纽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今天,“三八线”已经成为韩朝关系的象征,也成为韩国的旅游胜地。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游览韩国的最北端。

他们站在“三八线”前,感受着南北韩民族之间的距离,感受着战争的背后。

九一八的边境冲突

九一八的边境冲突

九一八的边境冲突自1992年以来,中朝边境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地区。

这个边境地区,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九一八边境线,曾经成为中朝两国之间发生冲突的地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九一八边境冲突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九一八边境冲突,发生在1930年的中国东北。

当时,日本在中国东北拥有广泛的经济利益,并试图通过控制该地区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锦州市,正处于日本的眼中。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声称遭到中国军队的袭击,并以此为借口开始了对锦州市的进攻。

这一事件很快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中国军队在日本的侵略行动面前几乎无力回天。

到1932年,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实际上它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边境冲突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也为日本在随后的几年里对中国的侵略行动铺平了道路。

九一八边境冲突的发生有多个原因。

首先,日本试图通过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来解决经济问题。

中国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利益所在。

其次,中国政府对此事件的反应相对较弱,未能有效地阻止日本的进攻。

最后,国内政治和军队的腐败以及军队的削弱也为日本提供了进攻的机会。

九一八边境冲突对中日两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场冲突加速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为随后的抗日战争埋下了伏笔。

其次,九一八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抵抗情绪得到了触发,促进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

最后,这场冲突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使得日本的侵略行为得到了一定的制约。

总结起来,九一八边境冲突是中日两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事件。

它不仅引发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也激发了中国人民抵抗的意志。

这一事件对中日两国的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二战以及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九一八边境冲突的历史教训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使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稳定的现状。

中朝边境划分问题与对策

中朝边境划分问题与对策

中朝边境划分问题与对策
一、关于中朝划界主要问题
上世纪60年代,中朝开始边界划分的谈判,主要依据是《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和实际控制情况。

主要涉及以下争议:
1、吉林延边地区所谓“间岛”主权
2、长白山和天池的历史和现状
3、长白山地区划界比例
4、朝鲜在其他地区向中方做出的调整
延边辖6市2县,面积4.33万平方公里,远大于台湾省。

中国历届政府从不承认所谓“间岛”的叫法。

虽然自清末以来,延吉地区朝鲜人所占比例不少,且一直成增长势头,但无论法理还是实际管控(关键)中国均占有一定优势。

经过多轮唇枪舌战,中国获得100%的土地,协议后延吉拥有朝鲜国籍者改为中国国籍,民族定为朝鲜族。

最终协议对策如下
(一)天池:中方48%、朝方52%
(二)长白山山体:中方75%、朝方25%、
(三)作为补偿朝鲜让出实控的双目峰
因此,整个长白山划界中方获得70%。

至于那30%,去问清政府官员和“蒋总统”
黄线为1712年边界,红线为1962年线,互有进退
结论:中朝划界既参考了日清条约,又考虑到两国实际控制情况,总的比较客观。

至于双方表示由于两国友好,互谅互让不过是客气话,不要当真。

只有实力和实控才是最保险的。

中韩东海争端

中韩东海争端
其后.朝鲜政府否认1887年中期第二次勘界成果,复议派员重新勘界。但北洋大臣李鸿章却因故未能即时秉奏清帝,只是于4月末电令清驻朝鲜通商委员袁世凯转知朝鲜政府:“白山勘界事,韩如别有意见,可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裁处”。[6]
朝鲜政府后来也不再要求重新勘界,清政府也没有要求与朝鲜政府商谈勘界之事。双方代表于1888年在这一地段竖立“华、夏、金、汤、固、河、山、带、砺、长”十字界碑。但后来两国所立的十字界碑也为人所毁。第二次勘界也无果而终。
大清
烏喇總官穆克登
奉旨查邊至此審視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
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
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3],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其次,穆克登系军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对国境勘查技术和相关知识所知甚少,不仅没能找到图们、鸭绿两江的正源,更在将其后的边界立标过程完全委托于朝鲜官员,使所划边界对中国极为不利。▼
总体来看,中朝两国边界争议主要集中在边界的划定和所谓“间岛”地区的归属上。而所谓的“间岛”问题正是源于边界的划定和日本的介入。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间岛”争议问题。
一、中朝边界争议由来
(一)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
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5月15日,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1]。碑文[2]如下: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一)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曰,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

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其次,穆克登系军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对国境勘查技术和相关知识所知甚少,不仅没能找到图们、鸭绿两江的正源,更在将其后的边界立标过程完全委托于朝鲜官员,使所划边界对中国极为不利。

(二)“间岛”问题的发端以及边界问题的再起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清朝发迹的“龙脉”之地。

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捕之人众多,请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

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

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

特别是清道光之后,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曰益加重。

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后来,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地区多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

许多朝鲜人出于生计,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奉天、吉林省垦荒。

之后人数众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为清政府带来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后来,清政府于1867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汉人迁移至此,后来在对待朝鲜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松,在其“易服雉发”,准其领照纳租,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下留在中国。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海领土纷争一览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海领土纷争一览

按:我堂堂中华,不能一统,已经让人遗憾万分,而更为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与周边邻国的边界多存在争议,至今不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领土领海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建设。

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大清王朝真正统一中国,形成了稳定的极盛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领土面积1300多万平方公里。

但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和日本先后对中国发动战争,并先后割占了香港、澳门、库页岛、黑龙江以北地区、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乌孜别里山口以西地区、台湾和澎湖。

1921年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

10年后日本侵华,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收回台湾和澎湖后,中国疆域稳定至今,但陆地和海洋边界的局部纠纷持续至今。

现在所说的中国960万平方公里,是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命令解放军参谋部根据内战结束前的地图计算的,当时和许多邻国还没有划定边界,中国领土其实不是960万,而是1042万平方公里。

陆地边界争端1.中俄边界。

唐努乌梁海地区,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江东六十四屯、乌苏里江以东及库页岛地区,巴尔喀什湖东南部、伊犁河地区中俄边界西段50余公里,东段约4280公里。

2005年6月2日中国和俄罗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签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俄最后一部分有争议的边界土地,包括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界处的黑瞎子岛和靠近内蒙古满洲里的阿巴该图洲渚在内近375平方公里,双方将各得约一半,中国得到的面积约174平方公里,加上位于黑龙江上的塔拉巴罗夫岛(银龙岛)的全部等共337平方公里的土地划还给了中国。

中俄之间的第一个条约是1689年签署的《尼布楚条约》,以后陆陆续续签署了70多个条约。

1929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斯大林下令苏联红军远东边防部队占领了这些河道和相关岛屿。

唐努乌梁海是清代乌梁海三部之一,因境内有唐努山而得名。

中朝边界、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的变化

中朝边界、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的变化

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的变化一、元以前中朝东段边界中朝东段边界自渤海、辽、金时期起一直相对稳定。

公元7世纪末,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之大部,在朝鲜史上称为新罗王朝。

8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出现了以革末革曷为主体的渤海政权。

渤海历时200余年,史称“海东盛国”,境内有5京、15府、62州。

其中渤海之南京南海府位于今朝鲜咸镜道附近,与新罗相接。

据《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

又载:渤海“以沃沮故地为南京,曰南海府”。

由上述史料可知,渤海之南海府与新罗,以泥河为界。

泥河为今朝鲜咸镜道的龙兴江,而且南海府又是渤海通往新罗的必经要道,即“南海,新罗道也”。

上述渤海与新罗东段边界的记述,朝鲜史书也有明确的载录。

据《大东地志》载:“晋初,新罗北界止于泥河,唐中宗时,渤海国南界至于永兴。

”[1]永兴位于朝鲜龙兴江南岸,与《新唐书·渤海传》记载完全吻合。

五代十国时,契丹族崛起于中国北方,建立契丹政权。

926年,契丹灭渤海。

此时,朝鲜半岛新罗已分裂为“后三国”即百济、泰封、新罗。

918年,王建称帝,建立高丽王朝,935年统一朝鲜半岛大部。

此后近200年的时间里,辽王朝与高丽为邻。

辽代,包括渤海南海府在内的原渤海地区均为辽朝管辖。

在渤海南海府故地,居民主要是蒲卢毛朵部人。

《辽史》载:“蒲卢毛朵界曷懒河来附,诏附之”。

[2](卷19)“蒲卢毛朵部多兀惹户,诏索之”。

[2](卷17)曷懒河在朝鲜咸兴以北,有人认为就是咸兴一带的城川江。

当时在蒲卢毛朵部之北、之西,则分布着长白山女真三十部。

《辽史》卷十五《圣宗纪六》载:“长白山三十部女直酋长来贡,乞授爵秩。

”辽政府分别设蒲卢毛朵大王府、长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辖这一地区的女真人。

这些女真首领接受辽朝授予的官职,定期向辽朝贡。

蒲卢毛朵部、长白山女真,高丽称他们为东女真或东北女真。

因为他们与高丽相邻,与高丽的关系也较密切。

女真人以土特产与高丽交换,高丽也给予赏赐。

地图的战争--间岛领土纷争的来龙去脉

地图的战争--间岛领土纷争的来龙去脉

地图的战争--间岛领土纷争的来龙去脉地图的战争--间岛领土纷争的来龙去脉中国和朝鲜的边界从明朝开始便固定为“东土门、西鸭绿”。

1531年朝鲜典籍中附录的朝鲜八道地图证实了这样的观点。

尽管“朝鲜八道地图”上标注的是“东豆满、西鸭绿”,但“豆满江”和“土门江”或“图们江”都是同一满语词汇的不同汉字音译。

况且根据“朝鲜八道地图”中“豆满江”的走向,以及南岸标准“咸镜道”可知“豆满江”即今天的“图们江”。

在18世纪清朝的康熙年间,清朝和朝鲜在边界地区共同立下界碑。

此时的中国,清政府为了防止关内移民开发其视为龙兴之地的满洲地区而建立起柳条边。

到了19世纪末,清政府对满洲边防的控制日趋松懈,图们江南岸的朝鲜农民开始越过边界到北岸开垦土地。

最初他们来到图们江中一个被其称为间岛的滩涂耕种,然后慢慢登上北岸深入中国领土。

到了20世纪初,朝鲜移民遍布于海兰江和图们江之间的中国土地上。

慢慢地这片土地被朝鲜移民称为“间岛”。

汉字和拉丁字母的区别在于汉字具有固定字意,不能随便乱用。

因此怎么可能拿“岛”字来命名一块内陆土地呢?不过,指鹿为马的事情并非不存在。

黄海上那个水下10多米处的苏岩礁不是被韩国人命名为离于岛吗?这地球上哪能有位于水下10多米的岛啊?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深入内陆的“岛”!1861年,韩国人金正浩绘制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份现代地图--大东舆地图。

这份地图很清楚地标记了西鸭绿江、东图们江的清朝和朝鲜边界,所谓的“间岛”完全在中国的版图内。

这份地图曾经被提议作为2009年发行的10万韩元纸币的背景图案,但是由于地图中没有绘制独岛而被韩国政府淘汰。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日本的势力登上大陆。

日本人通过签订三次日韩条约,牢固地控制着这个号称“大韩帝国”的傀儡国家。

咄咄逼人的日本政府向朝鲜移民居住的延边地区派遣了统治机构,试图强占这一地区。

日本人派出的机构和清朝政府在当地的统治机构屡屡发生冲突。

为了保卫中国的领土,清政府和日本政府交涉。

【记事】“三八线”之争_1500字

【记事】“三八线”之争_1500字

【记事】“三八线”之争_1500字“三八线”是指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分界线,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瑞典人调解后在1953年划定的停战线。

在这条线附近,朝鲜半岛北边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管辖,南边由大韩民国管辖。

这条线是朝鲜半岛上永久性分割的标志之一,也是当前世界上最具争议的分界线之一。

2015年,由于中韩之间某些领土和历史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致使韩国方面展开了“三八线”之争,引发国内外一系列争端和恶言相加的局面。

据悉,此次韩国方面是由一些外交官、国会议员和知名学者组成的派别,他们一直声称中国清朝时期陆地利用水灾冲垮了韩半岛王朝东北边的武备城墙,导致当时的中国迅速越境入侵韩半岛,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东北地区,后来朝鲜半岛才出现了南北政权分裂的现象。

而中国方面的外交官、学者和媒体对这种说法直接回应称:把历史扭曲,是对现实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朝鲜半岛分割的问题不是由中国造成的,而是美国和苏联共同协议分割的结果。

韩国应该认真反思他们二战后扶持美国崛起,导致“三八线”形成的历史教训。

网络上也是一片骂声,两国网民之间的语言暴力不断升级,中韩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挑衅和制造敌意。

在外交舞台上,两国之间的博弈也越来越激烈。

韩国方面有时强硬表态,称中国越过“三八线”会遭到报复。

而中国则强调维护本国的领土和国家权益,并表示将坚决打击任何外部挑衅。

在这场所谓的“三八线”之争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间的媒体和民间说法的对比与联系,以及历史的角度和立场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一次,中韩之间的争端总体来说是民间和外交渠道同时进行的,但是韩国方面的态度明显给人以不理智的感觉,不利于双方关系的缓和和解决问题。

真正的解决之道应该是在历史和事实的基础上,以平等、诚信和协商的原则,通过外交手段和内部民间行动,逐步地消除争端。

从大同江到鸭绿江,中朝边界是如何一步步北移的?

从大同江到鸭绿江,中朝边界是如何一步步北移的?

从大同江到鸭绿江,中朝边界是如何一步步北移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72年前的那个寒夜,志愿军唱着这首振奋人心的战歌,打响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为朝鲜而战。

鸭绿江既是中朝友好的象征,同时也是中朝两国的分界线。

鸭绿江全长795公里,由东北流向西南,最后注入黄海,与流入日本海的图们江共同构成了中朝边境。

▲志愿军走过封冻的鸭绿江面鸭绿江、图们江作为中朝界河的历史其实并不算长,是在明朝初年(15世纪中期)确定下来的,距今不足600年。

在此之前,中朝最早曾以平壤附近的大同江为界,在现有国境线以南大约200-300公里。

那么,中朝边境是如何从大同江一步步北移到鸭绿江的呢?更令人吃惊的是,进入近代以后,中朝边境差一点再次北移越过图们江,这又是怎么一回事?▲现在的中朝边境地图大同江为界鸭绿江是一条宽阔的河流,平均宽度500米左右,最大宽度超过1000米。

不过,鸭绿江有4个多月的封冻期,大军可以直接从冰面上走过去,因此鸭绿江并不是一条难以逾越的天险,图们江同样如此。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朝鲜半岛政权是箕子朝鲜,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兼大臣,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后,箕子率部众远走辽东,建立自己的小王国。

▲箕子朝鲜由商朝遗民所建史书认为箕子朝鲜始于公元前1120年,灭于公元前194年,定都大同江畔的平壤一带,最终被卫满朝鲜所灭。

一部分箕子朝鲜臣民逃往半岛南部,促进了当地土著的发展。

卫满是战国末期的燕国大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投靠西汉燕王卢绾,卢绾叛汉失败逃往匈奴,卫满则取箕子朝鲜而代之,也有史书称其为卫氏朝鲜。

▲卫满是燕国大将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均由商、周遗民所建,可以算是中原文明的一部分,它们的疆域包含辽东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鸭绿江、图们江这时只是普通的江河。

虽然卫满朝鲜向西汉称臣,却依仗山高路险而对汉武帝的使者颇为不恭。

公元前109年,汉军攻灭卫满朝鲜,将其故地纳入中华版图,设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

朝鲜战争不断变化的边界:来回拉锯很厉害,胜利来之太不易了

朝鲜战争不断变化的边界:来回拉锯很厉害,胜利来之太不易了

朝鲜战争不断变化的边界:来回拉锯很厉害,胜利来之太不易了朝鲜战争不断变化的边界:来回拉锯很厉害,胜利来之太不易了朝鲜战争发生在1950年至1953年,是朝鲜半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场冲突标志着该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并导致了重大的领土变化。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北朝和南韩的边界在战争期间如何变化,以及美国、中国志愿军等主要参与者所发挥的作用。

朝鲜战争始于 1950 年 6 月 25 日,当时北朝鲜军队在苏联的支持下入侵南韩。

最初的攻势很成功,几周之内,北朝鲜军队就占领了首尔,并将韩国军队逼到了朝鲜半岛的东南端。

与韩国签订了防御条约的美国见此情景,迅速作出反应,向该地区派兵武力干预。

1950年9月,美韩联军发动反攻,将北朝鲜军队击退,越过了此前作为朝韩边界的北纬38度线。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战线数次转移,双方各得失。

1951 年,美国及其盟友发动了一次重大攻势,将北朝鲜军队赶到了中国边境。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看透了美韩军队的野心,并感受到了巨大威胁,所以被迫介入战争并发动了大规模反攻,将美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军推回北纬 38 度线。

此后两年间双方的战线相对稳定,只是偶尔发动攻势,但最终未能取得决定性优势。

朝鲜战争期间最重大的领土变化之一是朝鲜半岛沿 38 度线的分裂。

由于战争的冲突,以前作为北朝鲜和南朝鲜之间非正式边界的边界得到巩固。

非军事区 (DMZ) 沿 38 度线建立,至今仍作为朝鲜半岛持续分裂的象征。

除了领土变化,朝鲜战争也对该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及其盟国将这场冲突视为更广泛的冷战反共、反苏斗争的一部分,这场冲突有助于巩固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苏联和中国以这场战争为契机,展示了他们的军事实力,并在该地区确立了他们的影响力。

这场战争也对朝韩两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韩国成为美国的重要盟友和全球经济的主要参与者,而北朝鲜则成为共产主义国家,成为世界政治力量的重要参与者。

总之,朝鲜战争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近代中朝边界争端史略

近代中朝边界争端史略

近代中朝边界争端史略序论:近代中朝边界之形成众所周知,自AD7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即为中国之领土,虽然历代王朝兴废不断,与周边主要邻国朝鲜的划界也屡有变更,但东北全境在总体上并无过大的出入。

在明英宗正统年间(A D1436-1449,其间朝鲜为世宗在位),始确定两国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1】,两河东南岸为朝鲜,西北岸为明。

/ ]鸭绿江和图们江均发源于长白山麓【2】。

长白山,夏世称不咸山【3】,秦汉时称单单大岭【4】,魏晋为徙太山【5】,南北朝称从太山【6】,唐时称太白山【7】,宋金际始定长白山名【8】,元明清因袭至今。

朝鲜方面称白头山【9】。

鸭绿江,汉时称马訾水【10】,鸭绿水之名始见于隋【11】,唐中期定鸭绿江之名【12】。

图们江,辽时始见于中国史书,名驼门江【13】;金朝称统门水【14】;至于明,称徒门水、阿也苦山【15】;至清代始定图们之名,又别称土门江【16】。

朝鲜一方称豆满江【17】。

时至AD1616年,努尔哈赤崛起东北,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政权。

1627年皇太极继位之初即迅速击败朝鲜,迫使其去明附金,在两国划界问题上依然循明例以鸭绿、图们二水为界【1 8】。

此后,即使发生了清朝建立,入关并统一中国等重要历史事件,中朝边界亦无任何更动,清政府的官方文件中也屡次重申了这一事实【19】,为后世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法律依据。

由于清朝视东北为“龙兴之地”,早在入关之前即沿鸭绿江岸中国一侧修建了的具有防戍性质的东条边墙,严禁朝鲜居民越界采参、狩猎、拓耕、伐木。

然而,具备地理的人都知道,河流的中下游通常是幅面宽阔,水深流急,足以用做国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但在上游尤其是源头地段往往主流稀狭且多派分支,鸭绿江和图们江亦无外如是。

通常的说法是,鸭绿、长白二水均发源于长白山,前者在山之西,后者在山之东。

但确切的说,应该是长白山东部偏南的小白山分水岭的两侧。

鸭绿江在西,图们江在东。

鸭绿江源是由两条河流形成的。

其一为源自长白山南麓的暖江,这条河南流至小白山西麓,与另一名为建川沟的河流交汇,始成鸭绿江。

中朝边界问题

中朝边界问题

仔细分解中朝边境的争论的“焦点”,可以分为五个点,由南至北分别是:鸭绿江口、长白山、图们江正源、“间岛”,以及图们江口。

我们接下来的解读重点,就是其中的“间岛”、图们江正源,以及半岛最为关注的“长白山”附:中朝边境主要焦点示意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朝鲜边境的主要特征是“两江一山”,即鸭绿江和图们江,以及两江中间,号称两江发源地的“长白山”。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长白山,与之前我们一直在提的“长白山脉”不是同一个概念。

后者是呈连贯状态的,中国东北边境山地的总称。

而这一节我们所指的“长白山”,就是一个山头,而这个山头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中间有个由火山口积水而成了“天池”。

也就是中国所称的“长白山天池”,和朝韩所指的“白头山天池”。

如果中朝两国是由一条贯通日本海与黄海的大河所分割的,那么无论是在约定俗成的古典时期,还是精确划界的现代社会,都不会有太大争议。

河道中间的主航道就是最公平的国境线。

当然,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即使是有明确的划界原则,也还是会存在争议的。

特别是在呈喇叭状的出海口处。

中朝之间所涉及的图们江口以及鸭绿江的故事,我们之前已经分别分析过了。

应该说,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在那两个地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其中缘由不再叙述。

而中朝之间的所谓“领土纠纷”,在政治层面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两国在40多年前就已经正式签订了边境条约。

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近些年来之所以在民间成为热点,并不是由于中国的民间,有什么特别的举动(最多也就是网上发发牢骚),希望改变鸭绿江口和图们江口的现状。

而是三八线以南的韩国,在民间热炒。

如果从法理上来说,韩国对中朝鲜边境指手划脚当然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考虑到朝韩两国之间有统一的共识,并且将来半岛肯定还是会以某种形式统一的。

这些来自韩国民间的声音,难保在某一天不上升到政治层面上。

因此虽然觉得现状并无多少改变的机会,也还是做个专题,正好也通过这个案例,让大家清楚地理特征的认定,在划定国境线时的重要性。

边境之争:中朝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边境之争:中朝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边境之争:中朝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前因:《乙巳条约》1905年11月,在日本政府的逼迫下,大韩帝国政府签订了《乙巳条约》,朝鲜失去外交权。

1909年9月4日,清帝国与日本签订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界定了今中国、朝鲜边界划分。

一年前的8月19日,本驻清使阿部守太郎突然和清政府打了个招呼,声称:中韩间岛领土争端悬而未决,为保护韩国民众,于是派遣统监派员前往间岛,希望清国政府不要误判。

这一天,远在东北图们江,一队日本宪兵六十余人渡过图们江,从朝鲜进入中国境内。

图们江位置阿部守太郎正是得到这个消息,才先封住清政府的嘴。

清政府还不清楚日本人要做什么,日本人却是谋划了好久。

日本浪人组织“长白山会”为此活动数年、捏造制作的无数伪证也纷纷发出。

随后,日本成立了所谓的“日本朝鲜统监府派出所”,就设置在间岛地区。

所谓间岛其实是图们江的一块浅滩小岛,叫做假江。

1903年,朝鲜官员李范允照会清越垦局,把这里叫做间岛,说是朝鲜民众在在这里居住,妄指中国假江为“间岛”,想把这里归为朝鲜所有。

间岛问题就这样出现了。

清帝国和朝鲜一般以图们江为界,但图们江附近历来都是中朝混居的地界。

朝鲜境内发生灾情时,朝鲜人民就会跨国图们江到清国境内开垦居住。

清廷随即要求朝鲜政府将民众撤回朝鲜,但朝鲜政府却“支支吾吾”,使尽办法拖延。

再之后,双方进行了勘定边界的活动,但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

这就给了日本人运作的空间。

1905年,日本把俄国势力扫出朝鲜,和大韩帝国政府签订了《乙巳条约》,拿下了朝鲜的外交权。

日韩《乙巳条约》所以这中朝边界的商谈,也就该是日本来决定,“大韩帝国”在这场争端中不过是日本的一个棋子罢了。

“间岛问题”只是一个借口,日本意在更广阔肥沃的中国延边地区。

清政府手足无措,但是头脑还算清醒。

如果不能尽快与日本展开交涉,日本侵占间岛的情况坐实就麻烦了。

一个月后,在日本东京,清国驻日公使与日本外相围绕间岛问题展开会谈。

可是,之前的条约都有不明确的地方,而勘测也不了了之,到底怎么才能在边界谈判中占据优势呢?有人想到了!中国人修史记事,是行家里手,中朝交往数百年之久,累计的文案图册难道还不够说上一说吗?仗着资料丰富,清朝外务部姿态强硬。

古代中国与邻国的边疆争端与冲突

古代中国与邻国的边疆争端与冲突

古代中国与邻国的边疆争端与冲突在古代中国历史上,边疆争端与冲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资源的争夺,中国与邻国之间经常发生边界纠纷和领土争夺。

这些争端和冲突不仅对两国关系产生影响,也对整个地区的稳定造成了威胁。

古代中国的边疆争端多数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有关。

例如,与匈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边疆冲突之一。

匈奴是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经常袭击中国的边境地区,并掠夺中国的财富。

中国历代政府都采取了不同的对策来应对匈奴的威胁,例如修筑长城、设立边防军队等。

然而,尽管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匈奴的边疆争端并没有完全解决,始终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除了匈奴,中国还与其他一些邻国发生过边疆争端。

例如,与越南的南海争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和越南都声称拥有南海的主权,两国之间多次发生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包括军事对抗,还涉及到经济利益和海洋资源的争夺。

南海争端至今仍未解决,成为了中国与越南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

此外,中国与朝鲜、印度等邻国也曾发生过边疆争端。

与朝鲜的争端主要集中在边界线的划定上,两国之间多次爆发冲突。

而与印度的争端则主要集中在中印边界的划定上。

中印边界争端是中国与邻国之间最具影响力的争端之一,两国之间多次爆发冲突,甚至导致了1962年的中印战争。

这些边疆争端与冲突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造成了威胁,也对地区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历代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一方面,中国通过修筑长城和设立边防军队来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御。

另一方面,中国也通过外交手段来寻求和解决边疆争端,与邻国进行谈判和磋商。

然而,要解决边疆争端并不容易。

历史上的边疆争端往往涉及到多种因素,如历史、文化、经济等。

这些因素使得边疆争端变得复杂而困难。

解决边疆争端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妥协,需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总之,古代中国与邻国的边疆争端与冲突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

这些争端不仅对两国关系产生影响,也对整个地区的稳定造成了威胁。

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中xx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xx[本文说明]:本报告系引用多篇文献和网络资料综合而成,不代表某种法律观点,亦不具备国家效力,仅仅是个人兴趣所作。

文中未指明出处之资料,请自行至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中查证。

出现文责问题,本人概不负责。

中国目前的版图基本确定于清朝末年。

清朝末年时期,中国清朝政府内外交困,国际地位急剧衰退。

各藩属国或依恃外强,或与清庭决裂,原先的封贡体制分崩离析,原来在朝贡体制下被掩盖的与各藩属国之间的矛盾也纷纷浮出水面。

清朝后期,日俄势力进入朝鲜,宫廷内部的亲俄势力和亲日势力明争暗斗。

同时中朝两国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此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边界的争端即源于此时。

总体来看,中朝两国边界争议主要集中在边界的划定和所谓“间岛”地区的归属上。

而所谓的“间岛”问题正是源于边界的划定和日本的介入。

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间岛”争议问题。

一、中xx边界争议由来(一)清时期中xx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日,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1]。

碑文[2]如下:大清xx總官穆克登奉旨查邊至此審視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筆帖式xx官xxxx軍官xxxx複xx台相差使官許樑xx道常通官金應憲(氵+憲)xx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3],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1962年,为什么选择将长白山一半地区划给朝鲜

1962年,为什么选择将长白山一半地区划给朝鲜

1962年,为什么选择将长白山一半地区划给朝鲜1962年,中国政府决定将长白山一半地区划给朝鲜,这一决定涉及到许多政治、历史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这些因素的详细解析:1. 政治考虑中国和朝鲜两国自1949年建交以来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长白山作为两国交界的自然屏障,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中国将这一地区划给朝鲜,不仅是一种友好的姿态,更是巩固两国关系的重要举措。

2. 历史因素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两国历史上的重要争议地区之一。

在古代,长白山曾是中朝两国边境之间的争夺地。

在清朝时期,长白山北麓曾是清朝和朝鲜王朝之间的边陲地带。

现代史上,二战结束后,苏联和中国曾在长白山地区进行了边界的划定工作。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将长白山一半地区划给朝鲜,对于缓解两国历史上的争议具有积极意义。

3. 地缘政治因素长白山毗邻中国吉林省和朝鲜罗先特区,这里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为了确保中国在这个地区的主权,1962年中国政府选择将长白山一半地区划给朝鲜,确保了中国在这个地区的战略优势。

4. 地区环境与资源长白山地区风景秀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这里的山水林田湖海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样的自然环境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将这样的自然资源划给朝鲜,有助于促进两国地区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1962年中国政府选择将长白山一半地区划给朝鲜,涉及到许多政治、历史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因素。

这一决定是一项充满考量的决策,对于维护中朝两国友好关系和地区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作者:郑继永[本文说明]:本报告系引用多篇文献和网络资料综合而成,不代表某种法律观点,亦不具备国家效力,仅仅是个人兴趣所作。

文中未指明出处之资料,请自行至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中查证。

出现文责问题,本人概不负责。

中国目前的版图基本确定于清朝末年。

清朝末年时期,中国清朝政府内外交困,国际地位急剧衰退。

各藩属国或依恃外强,或与清庭决裂,原先的封贡体制分崩离析,原来在朝贡体制下被掩盖的与各藩属国之间的矛盾也纷纷浮出水面。

清朝后期,日俄势力进入朝鲜,宫廷内部的亲俄势力和亲日势力明争暗斗。

同时中朝两国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此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边界的争端即源于此时。

总体来看,中朝两国边界争议主要集中在边界的划定和所谓“间岛”地区的归属上。

而所谓的“间岛”问题正是源于边界的划定和日本的介入。

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间岛”争议问题。

一、中朝边界争议由来(一)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日,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1]。

碑文[2]如下:大清烏喇總官穆克登奉旨查邊至此審視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筆帖式蘇爾通官二哥朝鮮軍官李義複趙台相差使官許樑朴道常通官金應憲(氵+憲)金慶門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3],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其次,穆克登系军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对国境勘查技术和相关知识所知甚少,不仅没能找到图们、鸭绿两江的正源,更在将其后的边界立标过程完全委托于朝鲜官员,使所划边界对中国极为不利。

▼(二)“间岛”问题的发端以及边界问题的再起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清朝发迹的“龙脉”之地。

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捕之人众多,请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

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

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

特别是清道光之后,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日益加重。

[4]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后来,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地区多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

许多朝鲜人出于生计,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奉天、吉林省垦荒。

之后人数众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为清政府带来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后来,清政府于1867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汉人迁移至此,后来在对待朝鲜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松,在其“易服雉发”,准其领照纳租,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下留在中国。

并将此咨文通报朝鲜政府。

1882年8月,朝鲜国王要求清廷允许朝鲜“刷还”在中国非法垦居的朝鲜人,清朝允许朝鲜的这一做法。

但后来朝鲜移民朝鲜政府不但未刷还越境边民,反而并以穆克登碑为据,于1883年7月提出土门、豆满并非“一江之名,而为两江”的主张,认为中国延边地区的海兰江为土门江。

这一主张,不仅原来的非法流民未被刷还,反而有更多的朝鲜越境民迁移至此。

这一举动成为后来“间岛”问题的发端。

1885年6月,朝鲜咨清政府,再次主张土门、豆满两江之说,指称海兰江南本来是中国的延边地区为朝鲜领土,并要求双方勘界。

1885年9月30日至11月29日,中朝两国派使共同勘界。

但双方意见发生严重分歧:其一、关于江名,中方认为土门、豆满、图们为一江名称之谐音;朝方主张土门、豆满(图们)为两江。

其二、关于正源,中方主张红丹水为图们江正源,以此水划界;朝方主张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正源,以此水划界。

(三)清时期中朝第二次勘界1887年4月7日至5月19日,中朝进行了第二次勘界,并历经乙酋谈判、丁亥谈判等边界协商,取得如下成果:其一,关于江名,双方一致认为,土门、豆满、图们为一江之湝音,图们江为中朝界河。

江北岸为中国,江南岸为朝鲜。

其二,关于江流,双方认为图们江自茂山以东至人海口处,河宽水深,界限自明,不必履勘。

其三,关于图们江上游,即茂山以西至石乙水、红土山水合流处,双方共同“逐段考订,并无他疑”。

唯一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的图们江的正源问题,即石乙水、红土山水合流处以上至穆克登审视碑过问的江源地段,定何水为图们江正源,并以何水划界。

中方主张以石乙水为图们江正源并以此水划界:而朝方则力主以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正源,以此水划界。

[5]后来,朝鲜拒绝派出代表商谈拟定边界之事,此次勘界未能得到最终解决。

其后.朝鲜政府否认1887年中期第二次勘界成果,复议派员重新勘界。

但北洋大臣李鸿章却因故未能即时秉奏清帝,只是于4月末电令清驻朝鲜通商委员袁世凯转知朝鲜政府:“白山勘界事,韩如别有意见,可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裁处”。

[6]朝鲜政府后来也不再要求重新勘界,清政府也没有要求与朝鲜政府商谈勘界之事。

双方代表于1888年在这一地段竖立“华、夏、金、汤、固、河、山、带、砺、长”十字界碑。

但后来两国所立的十字界碑也为人所毁。

第二次勘界也无果而终。

(四)《中朝边界善后章程》与中日《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在《马关条约》中承认朝鲜独立,并废除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此时,亲俄派朝鲜国王高宗认为清政府积弱无力,恃沙俄之强.重提中朝边界争议。

此时朝鲜提出的方案中除坚持以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正源并以此水划界的主张外,还否认1887年中朝第二次勘界取得疆界大局已定的成果,再次提出土门、豆满(图们)并非谐音,实为两江的说法。

更是有恃无恐地认为,图们江北岸为“朝鲜垦民拓垦必为朝鲜领土”的无理主张。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风雨飘摇,而沙俄与日本却正在积极活动,以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利益。

沙俄政府为拉拢朝鲜,与朝鲜达成朝、俄共同统治中国延边的协议,将中国延边地区的一半统治权让与朝鲜。

于是,朝鲜依恃俄势,自1900年起,在中朝边境多次制造事端。

朝鲜政府将鸭绿江、图们江两江北岸中国边境地带视为朝鲜领土.非法任命官吏管辖延边地区的朝鲜垦民,并与中国官民屡屡发生冲突。

1904年4月,被朝鲜政府任命为北边垦岛视察使的李范允所辖炮队非法涉图们江越境,侵占中国和龙峪抚垦局所辖上溪社等六社地区。

后被清政府延吉厅同知陈作彦、吉强军统顿胡殿甲击溃。

1904年7月13日,中朝双方地方军政官员签订了《中朝边界善后章程》。

其中规定:“两国界址有白山碑记可证,仍候两国政府派员会勘。

会勘以前循旧以间隔图们江一带水各守汛池,均不得纵兵持械潜越滋衅”。

后来,由于受日本的欺骗,清政府照会朝外务部,表示不复建议勘界,待日俄战后再议。

日俄战争中沙俄战败。

由于日韩于1904年签订了《乙巳保护条约》,朝鲜的内政、外交均由朝鲜统监代行,清政府与朝鲜的边界谈判也转为中日谈判。

(五)中朝日“间岛”交涉日本对中国延边地区觊觎已久。

1906年11月18日,朝鲜参政大臣朴斋纯致函朝鲜统监伊藤博文,要求日本派员前往中国延边地区保护朝鲜垦民,此话正中日本政府下怀,但考虑到成立殖民统治机构与驻屯宪兵队易引起中国的强烈反对和欧美列强的关注,遂改为暂先在延边地区建立朝鲜统监府的暂驻机构。

于是就一手炮制了所谓“间岛”事件,声称中朝国界未清、“间岛”归属未定,又以保护朝鲜垦民为借口,非法入侵中国的延边。

于是,自1907年8月起,中日两国开始进行“间岛案”之交涉,终至1909年9月,长达两年之久。

中日“间岛案”交涉一是在两国中央政府、使节之间进行;一是在清东北地方政府和日本在延边非法设置的统监府间岛派出所之间进行。

就交涉时间和内容分两大阶段,自1907年8月至1908年上半年,两国围绕中朝国界即图们江是否中朝两国界河、图们江北岸是否中国领土进行交涉;1908年下半年至1909年9月,两国围绕中国境内朝鲜恳民“保护权”问题进行交涉。

而就交涉案件来说,1907年8月至1909年2月,“间岛案”单独交涉;1909年2月至9月,“间岛案”并入“东三省六案”一起交涉。

在日中进行间岛案交涉期间,朝鲜政府助纣为虐,协助日本政府的侵略行动。

历经两年的交涉,在清政府对东北六案作出重大让步从而丧失大量权益的条件下,1909年9月4日,中日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即《间岛条约》和《东三省交涉五案条款》)。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第一款中,中日两国政府彼此声明“以图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至石乙水为界”。

日本通过《三省交涉五案条款》和《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由于图们江正源本为红丹水,1887年只是由于中国勘界代表向朝方妥协,改主以石乙水为图们江正源。

因而即以图们江为中朝界河这一条款来说,规定石乙水为图们江上源,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即穆克登巡视碑)至石乙水为界.从而又使中国失去了不少领土。

(六)建国后中朝签署之边界条约1964年,中朝两国正式划定边界以前,两国边界除陆地接壤部分外,双方长期习惯地以鸭绿江、图门江为界。

1962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和朝鲜金日成主席代表中国和朝鲜两国政府在平壤签订了《中朝边界条约》。

条约共五条,第一条内容主要划分了两国边界的走向;第二条规定了界河中的岛屿和沙洲的归属原则;第三条规定了界河上边界的宽度,任何时候都以水面的宽度为准。

两国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包括航行、渔猎和使用河水等,以及鸭绿江口外水域的划分原则;第四条主要规定了本条约签订后即成立两国边界联检委员会,开始联检;第五条规定了换文方式。

根据《中朝边界条约》第四条的规定,中朝边界联合委员会完成了两国边界的勘察、竖桩和确定界河中岛屿和沙洲的归属的任务,明确和具体地勘定了两国的边界。

1964年3月20日,在北京,中国外长陈毅和朝鲜外长朴成哲分别代表两国签订了《中朝边界议定书》。

根据条约规定,双方于1964年勘定了两国边界的具体走向。

中朝边境线全长1334公里,其中陆界45公里,水界1289公里。

后来双方于1972至1975间进行的联检,确定沙洲、岛屿61个,其中划归中方13个。

2000年10月,中朝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第三轮会谈在北京举行,草签了协定。

1990年开始,中朝双方进行第二次边界联检,双方在部分岛屿的归属上产生分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